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新部编本]【人教版】
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设计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
2.学生对于改革的认识可能较为片面,容易受到表面现象的影响,需要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评价改革。
3.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沟通不畅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关注和指导。
3.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庆历新政的背景、过程、影响和评价。
2.强调庆历新政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教育学生认识到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3.提醒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为我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社会危机四伏的背景下,庆历新政为何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庆历新政中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是具有前瞻性的?它们在当时为何难以实施?
2.利用案例分析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深入剖析庆历新政的成败得失。例如:
-通过对范仲淹、王安石等历史人物的分析,理解他们的改革思想和举措。
-对比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探讨两者之间的异同及其背后的原因。
这项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要求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历史书籍、文章,了解庆历新政以外的其他历史改革事件,拓展知识面。在下节课上,请学生分享所学到的历史改革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详细讲解庆历新政的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使学生全面了解社会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2.阐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和改革举措,如整顿吏治、实行免役法、推广青苗法等,让学生明白改革者的初衷和目的。
高中历史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2.表现:农民生活困苦,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 (2)这导致北宋出现什么现象? 生。
基础梳理
点击思维
【拓展点拨】 通过分析北宋中期面临的 答案:(1)政府不断增加赋税,人民负担沉 主要社会问题,我们不难认识其统治危机 重。 的严重性,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侧重点和中心 目标,就是试图解决上述问题,从某种程 度上调整社会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维护 封建统治。
庆历新政是在积贫积弱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统治阶级采取的一次改革自救。 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 法改革的序幕。
(对应学生用书第27~28页)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杯酒释兵权 材料二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 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 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四 北宋时期禁军人数的激增图
【探究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后果?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影响如何? (3)材料三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后果?以上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 局面? 【思路点拨】 第(1)问材料一图片反映北宋集中军权,使兵将分离,削弱了军队 的战斗力。第(2)问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注意关键词“冗吏”。结合教材知识回 答冗官现象带来的影响。第(3)问分析表格数字的变化,得出政府开支越来越大,财政 日渐困难。第(4)问综合材料可以看出北宋中期出现了积贫积弱局面。
人教版历史选修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
人教版历史选修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政一、教学目标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图片资料及教师提供的材料,创设情境,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及其原因,通过阅读自学庆历新政的内容;通过学习体会改革的艰巨性,以及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性。
二、教学思路设计课前准备:预习(一)导入新课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引入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提出问题:“范仲淹忧什么?与本章的王安石变法的联系是什么?”。
(二)课堂设计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出示《五代十国形式示意图》、《杯酒释兵权》和《北宋文官增长一览表》材料1材料2材料3:提出设问: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当你搜集这一系列资料时,你会从中找出什么联系?学生:为了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兵权,分散相权,地方权力,广设政府机构,导致官员猛增。
出示《宋辽时期全图》和澶渊之盟的文字资料,材料(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设问:如果你们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小甲在图书馆查到了这些资料,从中他将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你能帮他分析出来么?学生;北宋政府面临辽与西夏的威胁,被迫签订屈辱条约,送岁币。
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战斗力削弱。
出示图片资料《王小波、李顺起义》文字资料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人教版历史选修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教学目标利用教材提供的文字、图片资料及教师提供的材料,创设情境,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探究了解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及其原因,通过阅读自学庆历新政的内容;通过学习体会改革的艰巨性,以及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是富国强兵的重要性。
二、教学思路设计课前准备:预习(一)导入新课从“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引入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提出问题:“范仲淹忧什么?与本章的王安石变法的联系是什么?”。
(二)课堂设计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出示《五代十国形式示意图》、《杯酒释兵权》和《北宋文官增长一览表》材料1材料2材料3:提出设问: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当你搜集这一系列资料时,你会从中找出什么联系?学生:为了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兵权,分散相权,地方权力,广设政府机构,导致官员猛增。
出示《宋辽时期全图》和澶渊之盟的文字资料,材料(按:以下为宋辽澶渊之盟盟约内容)(一)宋辽维持旧疆,约为兄弟之国,辽主称宋真宗为兄,宋真宗称辽主为弟,并称萧太后为叔母;(二)宋每年给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五万匹,称为“岁币”;(三)双方沿边州县各守边界,两边人户不得交侵……设问:如果你们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小甲在图书馆查到了这些资料,从中他将获得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出现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你能帮他分析出来么?学生;北宋政府面临辽与西夏的威胁,被迫签订屈辱条约,送岁币。
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战斗力削弱。
出示图片资料《王小波、李顺起义》文字资料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设问:小组成员小乙觉得通过他们收集上面两组材料能够找到北宋农民起义不断的原因,你能帮他找出依据吗?或者你还能说出其它原因?学生;为加强中央集权,北宋统治者集中兵权,分散相权,广设官僚机构,岁币、官费开支庞大、不抑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无立锥之地,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1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方面,学生可能会遇到对其时代背景和政治环境的不熟悉,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资料来进行引导和解释。在掌握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和措施时,学生可能会对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感到困惑,需要通过详细的讲解和案例来进行说明和理解。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和影响时,学生可能会遇到对其评价标准和视角的不清晰,需要通过不同的观点和论证来进行思考和分析。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1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高中历史——王安石变法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2班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介绍与王安石变法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原因、内容和影响,强调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原因,提高历史理解能力。
2.掌握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和措施,培养史实辨析能力。
3.分析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和影响,提升历史评价能力。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几个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2)理解三个原因: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3)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4)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
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
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从这句引言内容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表明作者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
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忧”,到底他“忧”什么呢?讲授新课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北宋中期”的概念:一般认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
选修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新人教版)
社会危机和庆历新政
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知识结构:
一、变法背景:
1.土地兼并严重;
2.财政危机;
3.阶级矛盾激化;
4.边患危机。
二、庆历新政
1.开始;
2.核心;
3.影响。
自主学习:
1. 北宋初年统治者对实行放任政策,地主占有大片土地,采用各种
手段隐瞒地产,贫者,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
在、和
盘剥下,农民生活十分困苦,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致使农民反抗不断发生。
2. 宋朝建国后,为加强,首先集中军权,一方面设立
管辖军队,调兵的无统兵权,统兵的无调兵权,使之;另一方面,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兵不识将、、兵无常将的目的。
其次,集中。
设立几位宰相和,以相互牵制;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强化皇帝专制带来了负面影响:首先,,北宋在与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局面。
其次,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的。
第三,军队急剧增加,军费开支高涨,究其原因,一是对辽和西夏战争的需要;二是统治者经常“”,将大量招进军队。
因为冗官、冗兵、冗费的增加,北宋财政入不敷出,逐渐形成“”局面11世纪初宋辽军队在激战,在战局对宋军有利的情况下,与辽签订和约,史称“”
3. 1043年宋仁宗任用、进行改革,范仲淹认为,积贫积弱局面
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所以改革主要针对腐败的。
史称“”。
4. 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定期,严格“”制;改革
,取士着重;慎选地方官吏,重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教学设计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的学习中,学生应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北宋中后期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危机,包括土地兼并、官僚腐败、军队衰弱等问题。
2.掌握庆历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理解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3.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知识运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应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社会危机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理解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动力。
2.理解庆历新政中改革者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精神,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
c)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庆历新政成功与失败的认识。
3.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历史案例,分析其与庆历新政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要求不少于300字。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历史小论文:
以“庆历新政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启示”为主题,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合理,体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3.学会比较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改革措施的异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问题探究等方式,深入剖析社会危机的原因和表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运用历史资料、文献、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庆历新政,提高学生的史料阅读和解读能力。
4.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方法上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选修一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教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设计【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分析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得出改革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分析、概况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历史感知,材料分析,问题探究,论从史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是北宋政治的一个特点。
社会危机本质上反映了封建统治危机,引发了政治改革。
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中国历史进入十一世纪时,北宋王朝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改革的呼声强烈,统治阶级不得不顺应潮流,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这就是王安石变法。
本单元三课时,分别学习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新课学习:首先了解北宋的基本情况,课件展示《宋太祖和陈桥兵变》、《北宋建立前的五代十国形势图》和《北宋中期中国形势示意图》。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国号“宋”,史称“北宋”。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但是北宋并没有完成真正的统一。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表现:993年,四川地区爆发了王小波起义,起义军提出“均贫富”的口号,人数一度发展到数万人,王小波牺牲后,李顺继续率军起义,并在四川建立了“大蜀”政权。
这次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沉重地打击了北宋的统治,此后北宋中期以来,农民起义和暴动“一伙强于一伙,一年多于一年”。
其实一般情况下,农民起义往往发生在一个王朝的末期,而北宋的农民起义发生的有些早。
为什么?2、原因: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第一目内容,总结北宋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
归纳:(1)土地兼并严重。
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北宋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所以北宋的土地兼并非常严重。
(2)赋税和徭役繁重、官吏腐败,人民反抗。
(阶级矛盾)(3)连年战争,主要来自辽与西夏的威胁。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2)理解三个原因: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3)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4)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实事求是地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要来看一段材料,提示一:郭沫若称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很难找到和他比配的人。
提示二:有人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提示三: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惟一不愿让人抬、不坐轿的宰相,拒奢华、拒纳妾的宰相。
提示四: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作者。
这个人是谁呢?你们能说出来吗?生:王安石师:对,王安石,我们首先可以想到他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其次,我们也能了解到,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北宋时期,他主持了一场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今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讲述内容】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历史是由无数平凡的人组成的,今天,我们以一个平凡人的视角,去探寻一下这段历史。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 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1 新人教版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是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课。
选修一是以改革为主题,介绍了中外古今重大改革事件。
第四单元主要内容是王安石变法,详细讲述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中心内容,结果及其影响。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主要讲的是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与第二课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学生通过感受北宋初期的历史现状,更加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方向,理解变法的历史意义。
这一课结构严谨,从社会矛盾激化,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庆历新政三个方面反映北宋社会危机四伏,也反映王安石变法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的基础,对本单元下面课程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根据教育学理论,教师的教学任务首先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因此我设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和表现。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过程与方法分析图例、问题探究北宋阶级矛盾以及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改革。
认识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分析了解掌握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包括了社会矛盾的体现,激化的原因,积贫积弱的局面等问题。
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对于深入学习王安石变法有着重大作用。
)2、教学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的形成过程,庆历新政是一个不同于王安石变法的一次改革,学生对于细致的分析,准确的理解这些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三:学情分析经过对必修一、二、三的学习,高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历史选修1人教新课标第四单元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案一、教学目标二、重点、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庆历新政的夭折。
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中期社会危机四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由于北宋中期危机四伏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危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问题一:从引言内容你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内容,你认为东京(开封)百姓为什么高度肯定和评价范仲淹?在学生回答问题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教材阐释了北宋中期虽然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仍然尖锐。
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北宋中期社会矛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随后重点叙述北宋中期阶级矛盾激化的原因、表现。
(1)北宋中期,阶级矛盾的激化一般认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
宋代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危机也在发展。
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
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宋代人民的负担很沉重。
全国的居民有主户和客户之分。
主户分成五等,乡村上三等户为“上户”,是各类地主。
四、五等户称为“下户”,有少量的土地;客户是没有土地的农民,占总户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
五等户和客户都要租种土地。
地租根据具体的情况或对半分成,或四六分成,没有耕牛的佃户要把六成以上的收成交给地主。
土地赋税实行的是两税,夏秋两季交纳。
(2)民族矛盾的激化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
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3.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目标导航] 1.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重点)2.理解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重点)3.分析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
(难点)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部分自耕农沦为佃农。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北宋中期,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北宋王朝统治。
[重点精讲]自耕农与佃农的区别(1)佃农:没有土地,耕种地主的土地,但自己备有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与地主具有人身依附关系。
(2)自耕农:自己占有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进行农业经营的个体农民。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措施结果影响集中军权(1)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2)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1)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2)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费开支高涨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形成“积弱”局面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逐渐形成了“积贫”局面集中财政权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历史认识]宋代的民族政策虽然对宋政权来说是耻辱的,但客观上为当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并促进了民族融合。
[思维点拨]北宋恩荫制度,经常且广泛,这使得北宋官员迅速增加,冗官现象日益加剧,更使得国家财政状况日益恶化,“积贫”现象日益突出。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1)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2)北宋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人,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改革。
3.措施(1)吏治上①改革文官升迁办法,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1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庆历新政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庆历新政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庆历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内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本节课重点,强调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庆历新政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庆历新政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1)史料查阅:引导学生阅读《宋史》、《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深入了解庆历新政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学术研究: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庆历新政的学术研究论文,如《庆历新政研究》等,以拓宽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庆历新政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改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庆历新政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庆历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等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021年高中历史第4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教师用书教案人教版选修1.doc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2.探究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
3.分析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
1.重点:分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2.难点:“庆历新政”及其与王安石变法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原因(1)北宋初年,政府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更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各地农民反抗不断发生,威胁着北宋王朝的统治。
不抑兼并与阶级矛盾激化的关系北宋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实质上体现和维护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必然会导致兼并严重,使贫富分化更为激烈,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阶级矛盾激化。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1)原因①集中军权:设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以互相牵制;经常换防各地驻军,实行更戍法;造成军队战斗力削弱。
②集中行政权和财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互相牵制;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2)表现: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签盟约求苟安,形成“积弱”局面。
2.积贫(1)冗兵:扩充军队和“荒年募兵”,使军队数量增加。
(2)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
(3)冗费:军费猛增,岁币和官费开支庞大,北宋财政日益入不敷出。
北宋建国后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利弊共存(1)利:①使中唐以来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弊: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
②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上财政困难,工作难以开展。
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背景社会矛盾尖锐,北宋的统治岌岌可危。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富弼等人进行改革。
3.核心: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
4.措施(1)改革文官三年一次循资升迁的办法;定期考核政绩,淘汰老病愚昧等不称职者和在任犯罪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宋中期社会矛盾表现的几个方面;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2)理解三个原因:北宋中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原因;北宋中期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实施庆历新政的原因;(3)探究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探究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及和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讲述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时,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阅读课文,概括、归纳出社会危机的表现,并从中得出改革的原因。
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根本目的,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小组讨论,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4)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实事求是地评价王安石变法,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当今中央重视三农问题,费改税对稳定政局的重要作用;(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澶渊之盟的历史评价;(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难点:对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准确理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庆历新政的夭折。
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中期社会危机四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的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由于北宋中期危机四伏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增加学生对这一时期社会危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利用教材的引言导入:师:在湖南岳阳,与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
岳阳楼始建于唐代,主楼三层,高19.72米。
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名传四方。
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从这句引言内容中你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生1:表明作者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负(以“古仁人”为楷模,忧国忧民),表露其博大襟怀、坚强意志。
生2:强调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和崇高的人格,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
师:说得很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忧”,到底他“忧”什么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一)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北宋中期”的概念:一般认为宋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四朝是北宋的中期。
宋真宗赵恒(998-1022),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在位25年,宋真宗统治时期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坚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北宋比较强盛,史称咸平之治。
在位期间,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良、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定澶渊之盟。
这是宋朝向番方纳岁币换取和平的开始。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年),宋真宗的第六子,北宋第四代皇帝,1018年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1023年即帝位,时年13岁。
1063年病死开封,享年54岁,在位41年。
宋仁宗是宋代帝王中的明君圣主,在位时间最长,其间国家太平,边境安定,经济繁荣,科学文化发达,人民生活安定。
仁宗善于纳谏还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青天,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以及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欧阳修……宋英宗赵曙(1032-1067年)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的孙子,濮安懿王赵允让的儿子(仁宗无子)。
嘉祐七年(1062)立为皇太子,封钜鹿郡公。
嘉祐八年即帝位。
体弱多病,继位之初即大病一场,而不得不由曹太后垂帘,后虽亲政,但于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
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
宋神宗赵顼(1048~1085年),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代皇帝,1067年~1085年在位。
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
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
20岁即位,在位18年(1067—1085),38岁时病死,葬于永裕陵。
1、阶级矛盾的激化:(1)土地大量兼并:宋代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不抑制兼并,而且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
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的趋势加速,农民失去土地的数字在增加,“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
(2)人民的负担沉重:人民的负担有三,即繁重的赋税徭役、连年战争和频繁的自然灾害。
全国的居民有主户和客户之分。
主户分成五等,乡村上三等户为“上户”,是各类地主。
四、五等户称为“下户”,有少量的土地;客户是没有土地的农民,占总户数百分之三十五左右。
五等户和客户都要租种土地。
地租根据具体的情况或对半分成,或四六分成,没有耕牛的佃户要把六成以上的收成交给地主。
土地赋税实行的是两税,夏秋两季交纳。
从名义上说,客户不交纳两税。
但他们要负担各种名目的人头税,还要承担各种徭役。
上户采取各种手段把赋税转嫁到下户的身上。
纳税户除按规定的数量纳税,还有“支移”和“折变”等负担。
在两税之外,还有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
徭役和差役。
这是赋税之外的又一项沉重的负担。
(3)各地农民起义不断:993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他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起义的队伍发展到数万人。
同年12月,王小波牺牲后其妻弟李顺为帅,主力军于淳化五年正月攻下成都。
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自称大蜀王,年号应远。
推行一系列的打击恶霸豪绅的措施,起义军得到百姓的响应和支持。
后来政府军残酷镇压了起义军。
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宋朝政府;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口号;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了。
仁宗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和兵变在各地相继爆发,正如欧阳修所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
注意;一般的农民起义都发生在王朝的末期,而王小波、李顺起义则发生在北宋中期,可见社会矛盾的激化。
2、民族矛盾的激化:宋太宗在灭北汉之后,曾经两度出动大军征辽,企图收回幽云十六州,可是都失败了。
1040~1042年(康定元年到庆历二年),西夏皇帝元昊对宋发动多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百官图讽刺宰相吕夷简任用亲信,又上书讥切时弊,希望宋仁宗不要一味信任吕夷简。
为此,范仲淹被吕夷简指责为离间君臣、引用朋党,被罢官。
从此朋党问题成了宋朝统治集团斗争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范仲淹遭受排斥时,有欧阳修、蔡襄等一批位居政要并以文学知名的人士支持他。
当时尽管支持范仲淹的人都被罢官,但不断有人上疏要求复用范仲淹,反对用“朋党”的罪名堵塞言路。
朋党之争实质是当时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势力同守旧势力的斗争。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局面的形成:(1)集中军权:赵匡胤最了解高级将领发动兵变夺取政权的危险。
因此,首先收夺军权。
建隆二年(961),赵匡胤在酒筵上用允许将领们兼并田宅传给子孙的办法,示意将领们释去军权,使“君臣之间无所猜疑”。
次日,曾经帮他夺取政权的禁军主要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皆称病自请解除军职。
此为“杯酒释兵权”。
之后,又废除了过去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把禁军的领兵机构析而为三,以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掌禁军,合称“三衙”。
三衙地位平行,互不统属,形成鼎立。
三衙的长官为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也叫“三帅”,分别统领禁军。
以资历浅、名位低、易于驾驭的人任其职。
宋初制军的这一特点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
为了限制三帅的权力过大,宋又因袭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枢密院制度,在中央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主管全国军队的调动和招募、训练、供给等事宜。
枢密使与三帅各有所司,枢密使有调兵权而无领兵权;三帅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
调兵权与领兵权的分离,使二者各自独立,相互制约,有利于皇权的控制。
北宋在军队中实行“更戍法”。
将驻防在京师的军队轮番调到地方戍守,或将驻守在各地的军队定期调动到他地移屯就粮。
军队驻守地时常更换,而统兵将领由中央任命,也不固定。
如遇征战,多由皇帝临时命将。
战事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一切军权都集中于皇帝。
这虽然可防止兵与将领结合以反抗中央,但却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且士兵经常往来于道路,训练不精,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2)集中行政权:宋代以前,宰相握有“事无不统”的大权。
宋太祖在建国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通过新设的机构──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削弱宰相的权力。
宋设“中书门下省”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庭,称政事堂(即宰相办公的地方),是中央行政机关。
长官为宰相,官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
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意思是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
宋初设立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掌管全国军事。
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政”,号称“二府”。
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
皇帝直接控制政权和军权。
为了限制枢密使的权力,又设枢密副使。
(3)集中财政权:北宋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
度支(掌财政收支和漕运)、盐铁(掌工商业收入和兵器制造)、户部(掌户籍、财赋和专卖),掌管全国财政。
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
另设三司副使多人,以防三司使专权。
在民、军、财三权分立中,三者不相统属,分别向皇帝奏报,一切由皇帝裁决,宋代把中央集权强化到空前未有的程度。
(4)负面影响:①削弱了军队战斗力;②降低了政府工作效率;③军费开支高涨。
空前强化的蝗专权虽然加强了封建统治,但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国家的权力过于集中,在政治上造成各级官员缺乏进取心,行政效率低下;军事上,高级将领受制太多,不能根据战场情况作出决断。
同时,对宋代皇帝而言,权力集中的深层含义是确保自己的统治,因此,为了保住一己私利,不惜牺牲一切,包括国家利益,因此,在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常常表现得患得患失,非常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