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与方法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地快速发展以及金融全球化的程度的加深,我国的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改革之中,表现出明显的国际趋同的特点,在趋同过程中,应正视所遇的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抓住机遇,稳步发展。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解决意见
一、会计准则的定义
会计准则是规范会计帐目核算、会计报告的一套文件。它的目的在于把会计处理建立在公允、合理的基础之上,并使不同时期、不同主体之间的会计结果的比较成为可能。
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基本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基本准则是概括组织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是说明会计核算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依据、主要规则和一般程序。企业会计的帐务处理程序、方法等都必须符合基本准则的要求。基本会计准则还是制定具体准则的主要依据和指导原则。第二层是具体准则。具体准则涉及到会计核算的具体业务,它必须体现基本准则的要求才能保证各具体准则之间的协调性、严密性及科学性。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其中:一般业务准则主要规范各类企业普遍适用的一般经济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如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无形资产、资产减值、借款费用、收入、外币折算等准则项目。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主要规范特殊行业中特定业务的确认和计量,如石油天然气、农业、金融工具和保险合同等准则项目。报告准则主要规范普遍适用于各类企业通用的报告类的准则,如现金流量表、合并财务报表、中期财务报告、分部报告等准则项目。
二、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纵观我国会计准则的变迁,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变革与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我国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会计准则也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
(一)会计制度单行阶段
在这个阶段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新的会计模式初步形成,主要是学习前苏联的会计模式。后期,开始考虑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和经济业务的复杂程度,所要求的企业会计制度加以区别。会计准则逐渐发展到下一阶段。
[1]朱廷辉、马宁.中国会计六十年发展历程回顾—基于会计准则与制度演进的视角.财会月刊,2010,(6).
(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阶段(92年至05年)—国际化开端
在这一阶段,会计制度逐步向会计准则过渡,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形成。20世纪90年代初,十四届三中全会确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财政改革、外汇改革、税收改革等。特别是企业改革,正式提出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等。这些都对会计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改革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还要对所有企业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所有制结构下的会计制度,对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后的财务情况予以客观、真实地反映[2]。
1992年起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会计模式做出了相应地调整。1992年财政部签发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从统一的会计制度转向会计准则。参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模式,推出了“两则两制”:两则是指《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两制是指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和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13个行业的会计制度首先对原来的大约40多个会计制度进行了合并,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要素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为主要内容的财务报告体系。这次改革彻底结束了我国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以三段平衡理论为框架的会计制度模式,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转换,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初步接轨。“两则两制”于1993年7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
2000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表明我国基本建立起了以以会计准则为核心,以会计制度为辅的会计规范体系。2000年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先在股份公司执行,2002年在所有外商投资企业执行,同时鼓励国有企业执行,到2005年底之前,国资委监管的所有中央企业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由于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的业务比较特殊,因此2001年就单独制定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2年开始施行。同时,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行为,2005年又发布执行了《小企业会计制度》。这样,会计体系从原来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转成现在的《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三个制度,基本涵盖了全国各类企业[3]。
2001年,我国正式签署协议加入世贸组织,各个行业的发展都要考虑国际通行做法,会计改革尤其如此,会计准则开始向国际会计规范靠拢,初露国际趋同的趋势。
(三)会计准则完善阶段—国际化进一步发展
06年至今为了全面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的会计体系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中国会计准则现状
目前,我国会计准则体系表现出如下的趋势和暴露出如下几个问题:
1.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倾向
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市场竞争不足,阻碍了公允价值的形成。
3.目前我国相关法律仍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市场显得较为混乱。
[2]王建新.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历史演进与最新发展.中国金融,2009,(3).
[3]曲晓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刍议,会计研究,2001.
4.会计人员总体素质相对较低。缺乏高素质的一流会计人员
其中,我国会计准则最为明显的现状就是向国际化的步伐越来越快,程度越来越深。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一)趋同现状概述
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大潮流之下,中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4],这标志着适应中国市场经济要求,向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正式确立。新准则体系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应中国国情的内容,绝大部分会计政策及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这些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只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等极少问题上存在差异,除此之外,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从总体上看,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平台得以构筑,会计准则建设从此走向国际趋同下的充实与完善阶段。
(二)趋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够完善: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是以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而我国缺乏这样的经济基础,资本市场薄弱,如果生搬硬套《国际会计准则》不仅对我国毫无用处反而会阻碍我国的经济稳定与发展。
2.法律体制不健全:会计准则与法律法规密不可分。由于我国法律法规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也就成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难以走向趋同因素之一。例如,在会计准则规范重点内容方面。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律现状,使得《国际会计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主,该表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但我国且以利润表为主,因为我国的法律法规规定,公司上市、增资配股、退市均以利润作为判定指标,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资产负债表信息的质量,可见我国还未提供一个完善的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法律环境[5]。
3.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我国虽然会计从业人员较多,但是缺乏顶尖的会计人才,不能满足国际化的需要,因而这也成了阻碍会计趋同的一大因素。
(三)相应的解决方法
1.联系中国具体国情,切不可照搬照套:中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有许多趋同点,但不可否认,两者之间也有不少的差异。
2.正确处理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完善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在我国现阶段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必须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3.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来应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化市场环境,除了要不断学习新的会计理论外,良好的国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总的来说我们应该选择性地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从而正确处理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不只是单方面地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或采用,还要主动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中去,开拓中国会计
[4]王飞.可比性、公允价值模式和国际会计趋同[J].知识经济,2008,(2).
[5]李士栋.对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