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区位分析.

合集下载

2.1城市空间结构 之一 城市区位分析

2.1城市空间结构 之一 城市区位分析

东亚日本、朝鲜半 岛及我国东部沿海 和平原地区
世界的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的沿海地
带。 干旱、寒冷、湿热地区,城市分布少。
我国特大城市的区位与气候有何关系?
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2000年)
丽水各市、县城分布有什么特点?
看图观察:广东一些城市的分布特点
为什么城市大多临近河流、湖泊、海洋? ——能提供水源、水运、军事防卫、旅游等功能。
(2)经济地理区位
——资源、交通、工农业生产等
(3)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政治中心、政治区位、宗教、军 事、科技等
城市区位分析
自然地理区位
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2000年)
我国特大城市主要分布于地势的哪级阶梯?为什么?
结论:平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②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玉门、东营
铁矿城市 鞍山、马鞍山
本溪、攀枝花 包头等 大同、鹤岗、
煤矿城市 抚顺、六盘水
淮南等
分析:我国城市的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 交通干线往往形成城市分布轴线。 交通枢纽城市,洲得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石 家 庄 市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①地形: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同时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②气候: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③河流:河口地区,水源充足,水运便利
海口地理位置
城市区位分析
经济地理区位
在煤矿开发前,河谷地带未出现城市(A图)。为什么随 着对煤矿的大规模开发城市开始兴起?(B图)
石油城市 大庆、克拉玛依、
2.城市的区位因素:
(2)经济地理区位 ◆资源 :产业革命后邻近矿产地形成矿业城市 ◆交通: 城市分布趋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 ◆工农业: 工农业发达利于城市形成和发展

区位论

区位论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一般空间法则。

两大内涵:①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知,选择最佳区位,即布局区位论;②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空间区位已知,区位主体最佳组合方式与空间形态,即经营区位论。

(3)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如: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等。

区位类型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在不同的区位行为动机的指导下,在所占据区位的不同景观[空间]表现形式。

是在一定的区位动机驱使下,资本在空间的沉淀所形成的。

区位理论发展史(1)古典学派[成本学派]①核心: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追求最低生产成本,确定最优区位。

②代表: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高兹海港区位论。

2)近代学派[市场学派]①核心:进行市场---价格分析,追求最大利润,确定最优区位。

②代表:空间结构与市场区位论,包括费特尔的“贸易区边界理论”、赖利的“零售业引力模型”、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帕兰特的“商业区位”、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

3)现代学派[行为学派]①核心:研究领域宽泛,影响因素多元,追求的目标注重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效益。

按照最小努力原理,追求最大满意区位,注重人的主观因素分析。

②研究视角:尺度观、时序观、行为观、场势观、结构观。

③代表:史密斯收益空间界限论、普雷德行为矩阵。

6、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以廖什市场区位论为界,主要区别在于理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的差异。

①区位主体:古典区位论仅考虑一个生产地、注重区位主体的单一部分,现代区位论考虑企业内外多个生产地、注重区位主体的系统整体。

②区位目标:古典区位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缺乏或忽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注重成本最小,现代区位论注重利润或成本及非金钱的收益与满足、目标明确而广泛、目标的风险与不确定性。

③区位因子:古典区位论一些影响因子事先给定或假设固定,不考虑或忽视某些区位因子,区位因子少;现代区位论假设条件少,注重多要素、多因子的共同分析,充分考虑各因素。

第03章 区位理论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050831

第03章 区位理论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050831

2、工业区位论 (1)影响生产成本费用的区位因素——运输费用、 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因素。 (2)三因素分别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见图3-3): ①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②劳动力费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③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集聚因素可以产生“集聚效应”。集聚效应是指 某些工业部门向某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一种大于所追加 的运费或劳动力费用从而使产品成本降低的效果。 韦伯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首次提出“区位因素” 概念,并对“集聚效应”进行了分析,这在当时是杰 出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线及网络 (1)线路的内涵——主要包括交通线路、通讯线路、 能源供给系统、供排水系统等,其中交通线路最重要。 (2)网络的内涵——指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结合体。 其中,节点是网络的核心,线路是构成节点之间、节 点与域面、域面与域面之间功能的联系通道。 3、域面 (1)域面的内涵——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 域面与区域不同,它不包括节点和网络。在实际经济 生活中,域面就是指广大农村。 (2)域面研究的意义——域面的发展水平越高,经 济规模越大,其节点就越多,网络就越密,空间结构 就相对合理,功能就越完善;相反,区域经济社会就 不发达。因此,研究域面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 重大意义。
2、市场区位论 (1)市场最佳区位选择的假设条件及其目的。 (2)市场区位发展的三个阶段——①单个企业 的市场区形成;②潜在市场区的形成;③多个企 业的市场区即市场网络的形成。 (3)经济景观——市场网系统按照经济规律形 成的经济空间分布的等级序列。经济景观是廖什 的首创,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国区域经济的实践。 廖什是寻求经济区域内经济系统平衡的第一 位学者,他的“市场区位论”开辟了近代区位理 论向现代区位理论过渡的通道。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经济地理学“货殖列传”: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述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

(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P=bL k C1-k式中:b、k为常数,可从实证数据中计算得出。

从上述生产函数中,可见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

产出也取决于b的大小,b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连结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

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β= —— E/V 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i = ∑Dij i =1, 2, 3, ... , n;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

(10)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D =∑∑Dij (Dij 同上式)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简述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

简述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区位论就是人类选择空间活动的区位理论,即研究人类各种空间活动,应在什么样的地点最佳,效果最大的理论,研究人类活动区位,选择分析其形成原因与条件并预测其发展现象的科学。

克里斯泰勒的城市区位论又称中心地理论,是关于城市区位的理论,对一定区域内城市体系中的等级,职能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进行研究,并采用六边形图示,对城市体系规模加以概括,是关于城市数目,阶层,规模以及分布的理论,其具体理论包括:一、城市等级规模的阶层性:①在一定地域内,城市是该市及其周围地区的中心地,为居住在它周围的地域内的居民提供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等,中心地提供的物资和服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低级中心地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其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物资和服务种类少,而高级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广,提供的服务和货物种类多,如大商场医院等。

每一个高级中心地都包括各个级中心地,更多的低级中心地。

②物资供应地服务供应范围有上限界限,如果上下限都很大的话,就有高级物资和服务,成为高级中心地,相反,就是低级中心地。

③商业地区建立某种物资供应,都有一个最低的利用人口,即人口数量少也不能成为高级中心地。

二、中心地空间分布模式—六角形网络。

①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物质分布的平等,人口的均匀分布,人们的收入,对物质服务的需求,以及消费方式相同。

②有统一的交通系统,统一规模的所有城市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

③消费者都利用最近设施,减少运费。

④任何中心地提供的服务和物资的价格相等,消费者购买的物资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售价加运费条件下,中心地是均匀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间距离相等,服务范围也是同一半径的圆形区。

推崇运费最低原则,两圆形区橡胶区域被相邻的两个中心区评分,每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变成蜂窝状的六角形,各地等规模中心地之间无空隙,成为数学最佳结构。

三、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与城市系统空间模式:克氏认为,中心地的空间分布形态,还受以上因素的制约,形成不同的城市空间分布系统。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自然地理学把地球表层系统作为其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

人文地理学研究三大主题:①人地关系;②区域研究;③空间分析。

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①社会性;②区域性;③综合性;④复杂性。

自然地理学之父:埃拉托色尼、亚历山大·冯·洪堡;人文地理学之父:卡尔·李特尔。

今后人文地理学重点聚焦任务: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②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③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③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④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⑤文化景观。

①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可分为三类:I.形式文化区;II.功能文化区;III.乡土文化区。

I.形式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II.功能文化区: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III.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②文化扩散: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之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缩小。

可分为两类:I.扩展扩散;II.迁移扩散I.扩展扩散: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城市区位与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与空间结构
中低纬度气候条件优越,适宜生产 生1、活大。约在60这0N以个南地的带欧,洲沿地区海地区比内 陆2地、东区亚条的件日更本加、朝优鲜越半,岛降以及水我量国丰东富部,沿 人海口和向平沿原地海区地区集聚,所以城市多 集3、中美在国沿的海东地北部区地。区
3.河流与城市区位
• 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 布的一般规律。城市临河分布 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节省建想筑一投想资海,口南渡市江的为形城成市和的发发展展提与供自了然充地足理的水资 源 区位有哪些关系
位陆了于交城通市京思地发的广考理线达发:区,展上武位此。,汉有并外附有市那近汉的些丹还形关丰线成系富、和武的发铁大展矿线与资等源经经,过济促,进水

广 线
读图分析:我国城市的分布与交通的关系
读图分析:哪个经济地理要素发生变化 导致株洲的分布与发展发生变化?
中心地职能:每一个中心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中心地等级:中心地级别之分,主要是根据中心地
提供的职能种类和服务范围来划分
服务范围: 中心地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作用范围。
门槛: 某一级中心地正常存在所必需的服 务范围或服务人数
中心地的核心与服务范围的大小
中心地理论认为,最便于提供货物 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圆形商业区域的 中心。在理想的平原上,中心地的服务 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
中心地职能间的关系
从区域总体 看,高级中 心地包容低 级中心地, 高级服务范 围覆盖低级 服务范围, 从而构成层 次分明的空 间网络系统
中心地规模与数目的关系
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一个地区 城镇规模大小与数量成反比,规模小的 城镇数量多,规模大的城镇数量少;城 镇等级越高,数量越少。城镇空间分布 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主要受制于商业 因素,行政因素和交通因素。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推荐下载

经济地理学复习提纲-推荐下载

第二章经济活动1.经济活动在现代经济学中被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微观经济活动是指以个体价格、市场为约束,以特定资源具体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活动。

宏观经济活动则是国民收入、总资源利用和总价格指数决定构成的过程。

2.常见的几种经济活动的分类方法一、按经济活动的部门分工特征分类:1. 流通部门:交通,邮电通信,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2. 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地质普查、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旅游、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

3. 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的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教育,文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4. 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二、按经济活动功能特征分类:1、主导产业经济活动:指在区域经济中的一类或几类经济活动处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经济活动2、关联产业经济活动:直接配合和围绕主导产业经济活动发展起来的经济活动,它在投入、产出或工艺、技术上与主导产业经济活动的联系是最直接和最密切的,可以说是为主导产业经济活动的建设发展而存在。

3、基础产业经济活动:区域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经济活动。

4、支柱产业经济活动: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经济活动。

5、潜导产业经济活动:在现时并不重要,作用还不很大,但是发展潜力比较大,或者是代表将来产业发展方向,前景比较好,可以在短时期内上升为主导产业经济活动。

三、按经济活动区位指向特征分类:1、资源指向型经济活动:指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占用或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经济活动。

其布局一般要求接近资源地。

2、劳动指向型经济活动: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低,需大量使用劳动力进行生产活动的经济活动。

3、资金指向型经济活动:指生产技术装备程度较高、每个劳动力或单位产品所需或占用投资较多的生产部门。

4、技术指向型经济活动:称知识密集型经济活动,指需要运用复杂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才能进行生产的生产部门。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区位分析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的区位分析

自然资源
①以煤炭为基础的——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 美国的匹兹堡,我国大同、六盘水、抚顺、开滦等。
②以石油为基础的——英国的阿伯丁,我国的大庆、 玉门、东营、克拉玛依等。 ③以铁矿为基础的——鞍山、包头、攀枝花等。
④以金矿开采为基础的——南非的约翰内斯堡等。
⑤以木材加工为基础的——黑龙江的伊春等。
石家庄
渤 海
扬州
黄 海
二、城市区位分析
1、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 2、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3、城市的政治文化区位
是指从政治文化角度来分析某一城市与其 他行政单元的空间关系。比如深圳、珠海等经 济特区的跨越式发展,就是得益于它们毗邻香 港、澳门的优越地理区位和国家的改革开放政 策。主要包括政治、军事、宗教等方面
⑥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的——黄山、张家界、丽江等。
丽江
交通条件
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 (1)交通干线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2)临近港口或边境,形成口岸城市。 (3)铁路交汇处出现了许多城市,如石家 庄、郑州、株洲等铁路枢纽城市。 (4)一个地区交通条件发生变化,会影响 该地区城市的发展,如扬州。
巴 西 利 亚
北京
阿斯塔纳
麦加 拉萨
梵蒂冈
耶路撒冷
【总结:城市区位分析方法】
要点① → 交待其地理位置; 要点② → 分析自然区位因素; 要点③ → 分析社会、经济和文化区位因素。 总之,在区位分析时要掌握区位分析的因素; 明确区位分析的要求;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但 要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有特色的、主要的 因素作答,避免面面俱到。
香港特别行政区
1982年11月16日, 深圳市召开基建战线万 人动员大会
现在,福田中心 区已成为有影响力的 金融中心之一

高考~人文地理复习方法与策略

高考~人文地理复习方法与策略
2、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认清发展规律。人文地理的学习强调宏观整体分析,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从考试要求看,理解基本概念与原理,把握人文要素的发展规律至关重要。
建立人文地理知识结构要把握人文地理基本概念、建立概念群体系。人文地理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区位、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农业布局、农业结构,农业地域类型、传统工业、新兴工业、交通枢纽、人口再生产、人口迁移、环境人口容量、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城市规划、环境自净能力、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国土整治、文化扩散、旅游活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国际组织、经济组织、综合国力等。
(3)人口和城市。包括人口再生产的特点及分布,人口数量、素质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迁移,人口问题与解决办法,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区的合理规划、城市化进程,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与综合国力。主要包括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国际政治的地缘合作与冲突,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国际经济的区域合作与竞争,综合国力比较分析等。
“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是现行高中地理教材的主干知识,并采用了大量的案例加以说明。这部分知识与人文地理密切相关。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学会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灵活运用。对教材中的大量实际材料,包括案例在内,并不一定要进行记忆性掌握,重要的是要了解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要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1、要以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2、要立足于必要的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基础知识。
3、要运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原理进行综合分析。
二、人文地理复习备考的有效方法与策略
人文地理内容虽然具有“多而杂,偏记忆”的特点,但从考试角度看,对其复习也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探。根据上述人文地理考试命题特点和复习原则,人文地理复习方法与策略关键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区位分析的概念

区位分析的概念

区位分析的概念一、区位的概念地理区位是同地理位置有联系又有差别的概念。

区位一词除解释作空间内的位置以外,还有布置和为特定目的而联系的地区两重意义。

所以,区位的概念除了位置以外,与区域是密切相关的,并含有被设计的内涵。

地理学在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区位论的思想,引出了地理区位的概念,它增加和强调了区位同有关地理现象的相互联系,并赋予各种地理要素以区位概念。

区位中的点、线、面要素,具有地理坐标上的确定位置。

如河川汇流点和居民点,海岸线和交通线,流域和城市吸引范围等。

一个区域,是由点、线、面等区位要素结合而成的地理实体的组合。

如上海位于我国经济大动脉的长江入海口,又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带的黄金海岸线中点,恰似一张弓上的箭,对内联系长江流域广大腹地,对外辐射太平洋沿岸和世界各地,其地理区位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二、区位的因子区位论从空间或地域方面定量地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主要是其中的经济现象。

影响区位的因子或为地理要素,或同地理现象有关,可概括为六个方面:(一)自然因子包括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

对产业区位的影响具体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普遍性的自然条件和资源,如大气、土地和在地表上各处都能找到的那部分原料,这类因子对产业区位的影响不大。

另一类是局地性自然条件和资源,这是由于地域差异而造成的。

如由于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而形成的特定气候区、土壤区和生物区及相应的自然资源;同地球内外营力组合有关的矿产分布;受河流与地貌结合制约的水力资源等。

某些局地性资源,在分布范围和数量上还是相当有限的,如我国热带橡胶的生产环境,某些矿种的分布和储量等。

局地性自然因子对于产业区位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二)运输因子区位论在分析区域地理现象之间的空间联系时,十分注重运输因子,因为居于不同位置的自然和经济要素间的组合要通过运输来实现。

早期的农业区位论和工业区位论,主要考虑原料和运费的问题。

现代地理学区位研究中,依然注重交通因素的影响。

(三)集聚因子区位论中的集聚因子,包括产业在区域空间布置中的集中和分散两个方面。

城市空间结构和区位模型

城市空间结构和区位模型

这些形体环境要素次要包括以下五点:
1.路途(ROAD)。这是察看者挪动的道路,是城市环境中的 主导要素。 2.边缘线(EDGES)。这是两品种型空间之间的边界,常以岸 线、铁路、城墙表现出来。 3.功用分区(DISTRICTS)。这是把城市全体分解为分明可辨 的具有不同功用特征的各个局部,表现出各功用区的质的差别 性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络性。 4.中心点或节点(NODES)。它地处战略地位,如枢纽地、交 通交汇点或路途交汇点等,都是有名可循并易为人们记忆的。 5.地标(LANDMARKS)。这是人们察看形体环境的参考点, 如著名修建物、大商场、自然景色点等,给人们以标志印象。
(一)城市各种功能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最佳位置选择。
(二)城市社区,关注一定空间内的社会组织、生活方 式和社会对心理的影响,城市区位是结构空间意义上 的社会结构。
2.1 三种区位模型
2.2 城市域模型(万斯) 1)人口扩张形成城市的郊外中心 2)郊外城市逐渐独立于中心城市 3)与多核心模型的区别:地域分化从离心化初期到中、 后期
4.4 卡斯特
“流动空间”:在网络结构中,传统上的地域概念丧 失了意义,我们不再需要拥挤于狭小的城市空间,一切社 会活动都可以在地理上获得延伸。
在日益强大的全球化经济带动下,流动空间将逐渐弱 化城乡区域的内部行政边界、社会关系及政治制度的限制 作用。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种“流”的作 用下,功能化和等级化的网络节点将生产、分配和管理功 能定位在最有利的区位,并通过电信网络将所有活动联系 起来。全球化与信息化所带来的“流动”将成为今后各种 要素功能的集中、再扩散的主导因素。
城市空间结构和区位模型
一、两种范式:
(一)城市人文生态学派 城市空间是物理空间,关注城市空间结构本身及其变化,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经济地理复习重点

第二章区位: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要素投入(PAGE38-42)第四节交通运输对区位选择的影响:运费成本、交通便捷程度page49-51第三章1.杜能农业区位理论背景: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19世纪德国(普鲁士)特殊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农业生产方式问题。

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六个圈层: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

为距离城市最近的农业地带,主要种植或生产易腐难运的作物或产品,如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鲜奶等。

第二圈-林业圈。

生产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较大,从经济性角度考虑必须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

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

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类(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六区(马铃薯区、大麦区、苜蓿区、黑麦区、豌豆区、黑麦区)轮作。

其中耕地的50%种植谷物。

第四圈-谷草式农业圈。

为谷物(麦类)、牧草、休耕轮作地带。

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

同第三圈不同的是总有一块为休闲地,七区轮作为第一区黑麦,第二区大麦,第三区燕麦,第四、五、六为牧草,第七为荒芜休闲地。

全部耕地的43%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五圈-三圃式农业圈。

此圈是距城市最远、也是最粗放的谷作农业圈。

三圈式农业将农家近处的每一块地分为三区(黑麦区、大麦区、休闲区),三区轮作,即为三圃式轮作制度。

远离农家的地方则作为永久牧场。

本圈全部耕地中仅有24%为谷物种植面积。

第六圈-畜牧业圈。

此圈是杜能圈的最外圈,生产谷物作物仅用于自给,而生产牧草用于养蓄,以畜产品如黄油、奶酪等供应城市市场。

区位理论基本概念

区位理论基本概念

第一节区位理论基本概念一、区位与区位理论二、区位理论的发展特点三、区位理论的分类第二节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一、主要区位因子二、企业的区位指向类型本章讨论——谈谈你对区位理论的认识第一节区位理论的基本概念一、区位、区位理论1、区位:指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这种场所既体现一定的空间位置,又体现一定的空间联系。

2、区位理论: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与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

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区位理论体系:产业区位理论与聚落区位;最佳区位——成本最低或利润最大或利益最优。

3、区位条件:指区位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因区位主体不同而区位条件不同;区位条件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主要区位条件与次要区位条件之别。

“区位条件”教学资料——➢农业活动的区位条件:气候、土壤、地形、劳动力、交通、市场等;➢就工业活动而言,其主要条件有劳动力、资本、原料、能源、交通、市场;而次要条件有研究开发、经营、税制、自然条件及其他要素。

➢显然,不同行业,同一区位条件的主次不同,如水,对船运与水电部门。

4、区位因子(区位因素、区位力量)(1)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如韦伯区位论的因子有运费、劳动力、集聚;廖什区位论的主因子是市场。

(2)因子分类经济因子(成本与收入因子);非经济因子,如决策者行为、政策、国际国内形势等5、区位因子与区位条件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是一种自然特性;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是一种主观之于客观的特性。

二、区位理论的发展特点1、阶段性;第一阶段以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为代表;第二阶段以中心地论、市场区位论、交通区位论及行为决策论为代表。

2、内容扩展性:第一阶段以第一、二产业为对象;第二阶段涵盖三大产业及行为领域为对象。

3、研究方法差异性:第一阶段寻求一种静态的局部均衡,属于微观领域研究(考虑单个经济单元和几个直接的影响因子);第二阶段寻求一种综合的动态均衡,属于宏观领域研究(考虑总体的最佳经济空间结构和所有影响因子,并且注意因子间反馈作用)。

区位理论简析

区位理论简析

背景与目的
背景:进入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
的高度发展,加速了经济活动集聚的进程。 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
位。
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
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
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
中心地三原则与空间模型
(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
(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
区位原理简析
1、几个主要概念 2、区位的产生与发展 3、区位的分析程序与方法
小组成员:贺露、张丽红、李梦、龙美强、郭文伯
1、几个主要概念
区位(location
源于德文 “standort”,W〃高次提出) ——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空间内的位置),但 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放置和为特 定目的而标定的地区)。 theory) ——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在空间中的相互 关系的学说。又称立地论
2、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区位论
早在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 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 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 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
2、区位论的产生与发展
(1)农业区位理论
作为一种学问,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 标志: 1826年德国农业地理学家屠能(J· V· H· Thunon, 1783-1850)(区位理论的鼻祖)所著《孤立国同农 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第 一卷)。
区位论(location
区位因子(区位因素) ——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经济、非经济) 区位条件 ——不同场所所具有的属性或资质。(自然、社会等) 区位几何要素——点线面(杨吾扬) 区位地理实体 ——网络(点面:水系、交通网)、地带(线面:气 候带、工矿带)地域类型(点面:土地类型、工业 区)、区域(点线面:综合自然、经济、地里区)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一.名词解释区位主体:指区位中占有其场所的事物,在经济地理学中,区位主体主要是指各种人类经济活动。

区位理论: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区位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场所(空间)选择及地域内人类活动的空间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区位条件:是指某一区位(场所)所拥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区位因子又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或动力。

交通网:连接不同地点的交通线即为交通网,由点和线组成。

点即通常的汽车站、火车站、道路的交叉点、港口、机场等交通点线则是连接点与点点的铁路、公路、水路以及空路(航路)等交通路线。

交通网的密度:是指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路线的总长度,当然也要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通达度:是衡量交通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来表示。

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通常用贝塔指数来计算和比较。

贝塔指数为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区位因子:即经济活动发生在某特定地点而不是发生在其他地点所获得的优势。

集聚因子:指为促使企业降低生产或销售成本而集中在特定场所的因子(如企业协作、相关设施共享等)。

分散因子:指为避免集中而带来的不利而分散布局的因子(地价上升、交通拥挤等)。

原料指数:局地原料重量与产品重量之比。

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临界等费用线:在综合等费用连线中,与低廉劳动力供给地的劳动成本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称为临界等费用线。

中心地:向周围地区提供中心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或场所。

中心性:指中心地对于周围地区而言的相对重要性,可以反映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可用中心地供给其周围区域中心商品的数量大小来表示中心性的大小。

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人口,也即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

规模效益: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指由于企业经营范围扩大而获得的效率。

城市空间结构之区位因素

城市空间结构之区位因素

城市结构布局 城市用地布局 城市规划布局
四.中心地理论
①来市中心上班、购物和办事的人们都 不入住市中心,而是住在离市中心较远的住 宅区内。这与城市功能分区有关。 ②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如巴黎 市,白天人们从郊区赶往市中心上班,晚上 回到郊区居住。这与城市中心地价高、环境 污染严重有关。
但是,有些CBD的人口昼夜差别不大, 如美国纽约曼哈顿的一些街区,白天人车 川流不息,夜晚歌舞升平,成为“不夜城”。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 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概况 人口: 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概念 产业:非农业产业活 动 职能: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人口: 密集 产业: 密集 特点 生产效率: 比较高 比较高 经济效益: 相对发达 交通运输: 相对发达 信息交流: 可分为全国性中心城市、地区性中心城市、 职能分类: 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旅游城市、边境 口岸城市等类型
阅读:P33“中国古代城市空间结构”, 完成表格。
特点 规划指导思想
表现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集中体现了以皇权为 中心的指导思想,在城市用地和功能分 区上则反映出严格的等级制度 以宫殿为中心并确定中轴线,构建城市 的基本骨架
有明显的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强调依山就 水,自由布置
巴西的城 市为什么分 布在巴西高 原而不在亚 马孙平原上?
巴西地处热带,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 利,而巴西高原气候凉爽,居住条件好。
二.城市区位分析
活动:P27探究1-2题。
1.什么是城镇空间布局特点? 2.城市区位选择还应注意些什 么问题?
二.城市土地利用
阅读:P29“我国土地分类”,了解相关知识。
2.西方城市结构学说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知识总结

经济地理学第二章知识总结

第⼆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第⼀节经济活动区位的基础概念⼀、区位与区位理论(⼀)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的意义。

区位是⼈类活动(⼈类⾏为)所占有的场所。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指该事物的位置,另⼀⽅⾯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区位理论1.区位理论的定义:(1)区位理论:关于⼈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探索⼈类活动的⼀般空间法则。

是为寻求合理空间活动⽽创建的理论,如果⽤地图来表示的话,它不仅需要在地图上描绘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农场、⼯⼚、交通线、旅游点、商业中⼼等)与其他客体(⾃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位置,⽽且必须进⾏充分地解释与说明,探讨形成条件与技术合理性。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2.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1)⼈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区位主体已定,选择空间。

(2)空间内⼈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空间已定,区位主体布局。

3.古典区位论与现代区位论古典区位论现代区位论仅考虑⼀个⽣产地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产地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部分(如⼯⼚部分)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还考虑到⾮⾦钱上的收益以及满⾜。

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标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标选择基准是成本最⼩考虑前述具体⽬标中的⻛险及不确定性。

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设备、⼟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则考虑产品的更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也考虑销售价格的⾼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不考虑或轻视资⾦、信息、折旧期间、地域⽂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的以及企业组织都充分考虑⼆、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区位条件1.区位条件的概念: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名词解释

经济地理学“货殖列传”: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2世纪—前1世纪)编写的《史记》中有“货殖列传”一章,记述他游历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见闻,包括人口、经济、物产、贸易和城市等。

(10)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理论: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韦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P=bL k C1-k式中:b、k为常数,可从实证数据中计算得出。

从上述生产函数中,可见劳动和资本的重要性。

产出也取决于b的大小,b通常被认为是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可进入性;包括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和社会可进入性。

连结度;是指交通网的发达程度,常用贝塔指数表示。

贝塔指数越大,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好,交通越便捷,贝塔指数越小,交通网的连接度越差,交通越不方便。

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

β= —— E/V 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

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Ai = ∑Dij i =1, 2, 3, ... , n;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

(10)分散指数:是用来衡量网络系统中总的通达程度与联系水平。

D =∑∑Dij (Dij同上式)分散指数越小,说明网络内部联系水平越高,通达性越好。

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原料指数:产品重量与局地原料重量之比即生产单位产品需要的局地原料量。

◆原料指数(M i)=局地原料重量(W m)/产品重量(W p)(03)区位重量:为整个工业生产与分配过程中需要运送的总运量,等于生产每单位产品需要运送的最终产品和局地原料的重量之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区位分析城市布局与发展【诊断案例】(2013年福建卷第37题)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

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

《资治通鉴》称M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N城及其西部口岸)。

指出M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

【答案】东西接壤的地理位置;位于冲积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草原绿洲,土壤肥沃。

(2013年广东卷第11题)下图为某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读图可知( )。

A.城市空间形态呈放射状,多中心结构特征明显B.传统与新兴并存的工业区位于城市西北部,公共服务设施齐全C.城市新开发区主要位于东南部,适宜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D.外来人口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业,其生活区位于城市新开发区【答案】 C【知能瓶颈】[知识短板] 城市区位因素及空间分布状态;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城市化及其影响。

[技能短板] 具体城市规划实践能力弱。

农业类型的空间布局与区位分析【诊断案例】(2013年江苏卷第21~22题)右图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与丙地相比,甲地玉米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有( )。

A.热量更丰富B.地形更平坦C.土壤更肥沃D.水源更充足(2)提高乙地玉米单产的有效途径有( )。

A.扩大播种面积B.提高机械化水平C.选用优良品种D.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答案】(1)BC (2)CD(2013年山东卷第26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年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优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

图甲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乙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

(1)指出自贺兰山至黄河不同地域适宜发展的主要农业类型。

(2)近年来,宁夏在银川平原打造枸杞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试推断其依据。

【答案】(1)山区发展林业;山麓发展畜牧业;平原发展种植业;河湖发展渔业。

(2)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自然条件优越);枸杞品质好,市场竞争力强;枸杞种植基础好,土地资源能够满足生产规模扩大的需要。

(答出两点即可)【知能瓶颈】[知识短板] 农业区位因素;具体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技能短板] 区分农业区位因素及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

工业活动的空间转移、区位分析与评价【诊断案例】(2013年福建卷第3~4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家电企业组织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该企业研发中心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

A.科技与市场B.市场与交通C.交通与资金D.科技与劳动力(2)该跨国企业的空间布局特点是( )。

A.组织空间分布具有集聚性B.信息中心分布具有分散性C.研发中心分布在发达国家D.生产基地分布在发展中国家【答案】(1)A (2)B(2013年江苏卷第29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底特律始建于1701年,1830年后工业稳步成长,1903年世界第一家汽车公司建立,此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汽车城”。

20世纪70年代受到石油危机重创,加上日本、德国等国汽车生产的冲击,开始走向衰落。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了赌场等第三产业,但未能扭转经济衰退趋势。

2007年房地产市场崩溃,2013年2月19日底特律市宣布已经陷入财政危机。

材料二图甲是北美五大湖地区主要工业城市分布图,图乙是底特律人口数量变化图。

甲乙(1)18世纪五大湖区许多工业城市迅速发展的主要条件有。

(2)底特律人口迅速增长时期的主导产业是,该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答案】(1)丰富的煤铁资源;水运便利;市场需求量大(2)汽车工业先进的科学技术;新兴的市场需求;丰富的原材料(任答两点)【知能瓶颈】[知识短板]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影响。

[技能短板] 解答常见区位因素问题的思路混乱。

城市的布局与城市化【知识储备】一、城市的布局(一)宏观上——城市的形成1.主要区位因素2.区域城市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二)微观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性对功能区布局的影响(1)距市中心远近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付租能力商业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大,距离市中心远近对商业影响最大住宅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较小,距离市中心远近对住宅影响较小工业的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最小,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工业的影响最小区位市中心靠近市中心处远离市中心处区位选择原因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最高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工业生产占地面积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该区域内工业付租最高(2)交通通达性对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城市不同区位土地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地租高低也就相应的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具体分析如下。

①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一般为商业用地。

②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通达度差,地租较低,一般为住宅用地。

③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多为商业用地。

见图。

2.不同功能区的区位要求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原则:①各功能区应力求完整连片,提高用地的经济效益,并充分满足环保、卫生防疫、防火安全等多方面的要求;②不同功能区之间应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同时又要避免相互干扰;③功能区的空间组合还应考虑城市景观和形象的需要。

具体区位要求,见下表。

功能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科技开发区、文化区区位要求交通便利、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方便上下班;与工业区之间有卫生防护带;考虑风向和河流流向运输方便,靠近主要交通线;考虑当地风向、河流流向等,不污染城区大气和水源;位于城市外缘靠近科研院校等技术发达区域、环境洁净优美、交通便利二、城市化【拓展探究】读某城镇略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分别是( )。

A.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B.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C.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D.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2)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在甲处布局印染厂主要是因为其( )。

A.距离城市较远B.位于河流下游C.地处盛行风下风向D.靠近铁路(3)若乙处为新开楼盘,下列房地产开发商的广告词中,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

A.毗邻大学,学术氛围浓厚B.交通便利,四通八达C.视野开阔,俯瞰全城D.绝版水岸名邸,上风上水【解析】第(1)题,功能区②位于交通便利的市中心,为商业区;功能区①位于商业区的周围,为住宅区;功能区③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且靠近铁路,为工业区。

第(2)题,甲处距住宅区较远,位于河流的下游,适宜布局水污染严重的印染厂。

第(3)题,要注意认真审题,题目要求是“能反映其优美自然环境的是”。

A项是知名度,B项是交通,C是视野,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1)D (2)B (3)D【破解秘籍】城市的合理规划(1)城市合理规划的目的:既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又保护城市环境。

(2)城市合理规划的作用:具有超前性,可以保证城市居住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城市化带来的各类问题,有利于建设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3)城市的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布局首先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基本形态有集中紧凑式与分散疏松式两类。

在我国,中小城市只要有条件,大多采用集中紧凑式,有些大城市为了解决市区人口拥挤、工业集中、交通不畅、污染严重等问题,可以分散城市布局。

(4)功能区的合理布局:能协调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之间的关系。

工业用地靠近交通便捷的区位,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捷的联系;需要劳动力多的工业区接近居民区,合理安排工业用地位置,减少对居民区的污染。

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布置在居民区内;污染大或有火灾危险的企业远离城市,污染空气和水源的工业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和水源的下游。

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卫生防护带,在防护带内加以绿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在防护带中,一般可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非长期停留的建筑,留有发展余地。

(5)城市某功能区的位置与其区位选择要求密切相关:商业区要求靠近最大消费人群且交通便利;住宅区要求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工业区则要求占地广且交通便利。

【热点预测】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截至2012年底,52.57%的城镇化率已经让我国同世界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不过在这个已经过半的城镇化率背后,却隐藏着诸多的城市病亟待“医治”。

目前由于城市承载能力有限,一些城市面临无序开发、人口过度集聚、重经济轻环境等“城市病”问题。

《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大量农村转移人口的拥入已经让城市社会面临严峻的挑战,现实就是被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2亿多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未能在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平等享受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

现行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等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已经形成的城乡利益失衡格局,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

(1)从城市化所处阶段、起步早晚、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等方面,说明我国城市化的特点。

(2)简析“城市病”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主要表现。

(3)试对我国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农业类型的空间布局与区位分析【知识储备】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1.自然区位因素(静态因素)分析主要因素影响表现气候太阳辐射①太阳辐射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②太阳辐射弱,不利于谷物的生长;③太阳辐射时间长,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热量不足热量①热量充足: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单产高;②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降水量①降水量适中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②降水量过多则易造成洪涝灾害,过少则易造成干旱日温差①日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的营养物质积累,农作物品质好;②日温差小,农作物的品质较差地形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丘陵山地根据地势特征因地制宜布局不同农作物,发展立体农业;低洼地区可发展基塘农业,进行立体化生产土壤不同的土壤种类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江南丘陵种茶树);肥沃程度不同影响作物产量(东北平原的大豆)水源既包括天然的河流、湖泊等,也包括水库等蓄水工程,是对降水的调剂、补充;年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灌溉水源是决定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分析(1)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自然因素,如:①采用地膜覆盖等措施可以改善作物的热量条件。

②采用喷灌、滴灌等措施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③培育优良品种,不仅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可以提高农作物品质,增强其抗病、抗灾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