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
应用遥感技术教学大纲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应用遥感技术课程
![应用遥感技术教学大纲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应用遥感技术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100ecdb5d1f34693daef3efa.png)
《应用遥感技术》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应用遥感技术是面向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应用遥感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遥感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遥感数据的来源和特征;掌握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基本知识内容;基本掌握遥感在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应用的技术方法;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领域,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1章绪论第一节遥感的基本概念1. 广义的遥感2. 狭义的遥感3. 遥感与遥测、遥控4. 遥感系统与遥感过程习题要点:狭义遥感的概念,遥感系统的组成部分,遥感过程概念。
第二节遥感的类型1. 按遥感平台划分2.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3. 按光谱波段数分4. 按工作方式分5. 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习题要点:遥感分类。
第三节遥感的特点1. 宏观性---大面积的同步观测2. 时效性---多时相性3. 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4. 经济性5. 局限性习题要点: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第四节遥感的应用领域1. 遥感在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2. 遥感在环境监测评价等方面的应用3. 遥感在区域分析及建设规划方面的应用4. 遥感在全球性宏观研究中的应用5. 遥感在其它方面的应用习题要点: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第五节遥感的发展历史与展望1. 遥感发展概况2. 当前遥感发展的主要特点与展望3. 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习题要点:当前遥感发展特点有哪些?中国遥感事业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本章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遥感的定义(广义与狭义)、遥感系统组成、遥感类型与特点,遥感应用领域与当前遥感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遥感系统、遥感类型与主要特点。
本章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掌握遥感的定义、遥感系统的组成、遥感的分类、遥感技术特点、遥感应用领域与当前遥感发展的特点。
了解遥感的发展历史、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623d75a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d.png)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大纲遥感技术是一门涉及获取、处理和解释地球表面信息的学科,它通过卫星、飞机、无人机等远距离感知设备获取数据,然后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地理学、环境科学、农业、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
为了提高遥感技术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制定一份完善的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大纲非常重要。
首先,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大纲应包括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
在基础理论部分,应包括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传感器类型、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等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如光学遥感数据、雷达遥感数据等,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此外,还应介绍遥感技术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如地形测量、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
在实践操作部分,学生应通过实际操作来熟悉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掌握遥感软件的使用技巧。
其次,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大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遥感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是学习的第一步。
在教学大纲中,应明确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实地调查等方式,亲自操作遥感设备和软件,获取和处理遥感数据。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卫星图像的解译,让他们通过对图像中不同地物的判读和分类,了解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地面观测数据,并与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提高他们对遥感数据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另外,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大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遥感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学生需要与地理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大纲中,可以设置小组项目,要求学生合作完成一项具体的遥感应用项目。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学大纲还应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他们在遥感数据处理和应用方面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鲁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第四单元《单元活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de50879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59.png)
1.培养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自然地理的积极性。
2.使学生认识到遥感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关注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4.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神奇的技术是什么吗?它们是如何帮助我们人类解决实际问题的呢?”引导学生思考。
(3)教师简要介绍遥感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传感器类型及其应用。
过程:
(1)教师详细讲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电磁波谱、传感器、遥感平台等,让学生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
1.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了解有限,需要教师进行系统性的讲解和引导。
2.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图像解译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升这方面的能力。
3.学生在团队合作和探究性学习方面存在差异,教师需关注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发挥潜能的机会。
4.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参差不齐,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个遥感技术应用案例,分析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优势和作用。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
2.利用网络资源或相关书籍,了解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要求观点鲜明,论述充分。
《遥感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大纲.doc
![《遥感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大纲.doc](https://img.taocdn.com/s3/m/b96bb8ff915f804d2a16c184.png)
《遥感技术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707523091课程名称:遥感技术应用课程英文名称:APPLICATION OF REMONTE SENSING总学时:36 (讲课18学时,实习18学时)学分:2开课单位: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系遥感教研室授课对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前置课程:地球科学概论、遥感原理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遥感技术应用》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应用状况,掌握遥感基本理论、遥感图像特性,掌握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及方法、学会识别各类图像类型的注记特征和应用特点,在此基础上掌握遥感技术在地质、环境、农业、海洋、气象等学科领域应用的理论特点与应用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结合实习,培养学生在遥感图像类型及注记特征识别方面的技能,提高其进行遥感图像解译的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一、遥感(一)定义(二)由来二、遥感分类(一)按遥感器工作方式划分主动遥感、被动遥感(二)按电磁波段划分紫外遥感、可见光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三、遥感技术系统及其应用特点(一)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信息收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二)遥感技术应用特点宏观性强、时效性强、信息真实丰富、综合分析能力强四、遥感技术发展动向简介(一)遥感的发展历史(二)遥感的发展前景第二章遥感物理基础一、电磁波与电磁波谱(一)电磁波的基本特征电磁波的传播、叠加和相干、衍射、偏振、多普勒效应、波粒二象性(二)电磁波谱电磁波谱的定义及各个波段的划分(三)电磁辐射源电磁辐射源定义、绝对黑体、热惯量、太阳辐射、大地辐射二、大气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一)大气散射(二)大气吸收(三)大气反射(四)大气窗口可摄影窗口、近红外窗口、热红外窗口、微波窗口三、地物电磁波谱特征(一)地物波谱曲线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地物发射波谱曲线(二)地物反射波谱特性典型地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地物反射波谱的影响因素(三)地物发射波谱特性(四)地物透射波谱特性(五)地物波谱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四、彩色原理(一)色彩三要素亮度、色调、饱和度(二)三基色原理(三)彩色合成加色法彩色合成、减色法彩色合成第三章遥感图像类型及其特性一、成像遥感技术系统(一)遥感平台遥感平台的类型、卫星轨道参数与轨道类型、主要卫星平台运行特征(二)遥感器遥感器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遥感器的类型及成像原理、遥感器的特性参数(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三)地面站(四)遥感信息的传输(五)遥感图像的基本属性波谱特性、空间特性、时间特性二、光学摄影图像特性(一)图像种类(二)航空像片的重叠(三)投影性质与比例尺(四)波谱特性三、光机扫描图像特性(一)空间特性(二)波谱特性四、固体自扫描图像特性(一)空间特性(二)波谱特性五、成像雷达图像特性(一)空间特性(二)成像雷达图像色调的影响因素第四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一、遥感图像解译的目的与要求(一)解译的目的(二)目视解译的要求二、遥感图像解译标志(一)解译标志色调(色彩)、几何形态、阴影、水系、影纹图案、土壤植被标志、人类活动标志(二)解译步骤三、遥感地学分析方法(一)直译法(二)交叉分析法(三)环境本底法(四)信息复合法(五)历史对比法四、遥感图像的目视解译(一)可摄影图像解译(二)热红外图像解译(三)微波图像解译第五章遥感应用一、地质遥感(一)遥感岩性解译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典型解译标志(二)遥感构造解译岩层产状解译、褶皱构造解译、断裂构造解译、环形构造解译二、环境遥感(一)大气遥感(二)水遥感(三)地面环境遥感(四)灾害遥感三、农业遥感(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遥感调查(二)农作物估产(三)农业灾害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本课程在学习遥感物理基础和遥感图像特性的基础上,主要讲述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与步骤,以及遥感技术在多个领域应用的理论特点和应用方法。
遥感技术教学大纲
![遥感技术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7957f74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5.png)
遥感技术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应用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地学研究和应用的能力,为学生在相关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1. 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的定义- 遥感技术的分类- 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2. 遥感技术原理- 遥感数据的获取方式- 遥感数据的解译方法- 遥感数据的处理技术3. 遥感技术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 土地覆盖分类- 土地利用变化监测-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4. 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 城市扩张监测- 城市绿地评价- 城市交通规划5. 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农作物生长监测- 病虫害监测预警- 农田水资源管理6. 遥感技术在地质勘探领域的应用- 矿产资源勘探- 地质灾害监测- 地质构造解译三、教学方法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要求1. 学生要认真学习教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
2. 学生要熟练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3. 学生要能够独立完成遥感数据的解译和处理。
4. 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地学知识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考核方式考核包括平时表现、小作业、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其中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占比较大,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六、参考教材1. 《遥感技术原理与应用》2. 《遥感数据处理与解译》3.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导论》七、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遥感技术概述及原理介绍- 第二周:遥感数据获取和处理技术- 第三周:资源环境领域的遥感应用- 第四周:城市规划领域的遥感应用- 第五周:农业领域的遥感应用- 第六周:地质勘探领域的遥感应用- 第七周:案例分析与实地考察- 第八周:期末考试复习以上为遥感技术教学大纲,希望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将来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祝学习顺利!。
《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3133766e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f7.png)
《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遥感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课程编号:适用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开课学期:本科三年级第一学期学时:52 学分:开课院(系):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专业主干课程。
目的和任务:遥感原理与应用是一门关于遥感物理基础,遥感图像获取、处理和应用的专业课,是遥感科学技术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遥感成像的机理,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理论方法,遥感图像的应用,遥感的发展。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重点掌握的内容第一部分:遥感物理基础,包括物体的反射辐射和发射辐射,地物的波谱特性及测定。
第二部分: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包括构像方程,变形误差,几何纠正。
第三部分:图像的自动分类,包括特征变换,特征选择,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分类后处理和误差分析。
第四部分,遥感应用,掌握遥感在某一方面的应用。
2.需要的掌握的内容:电磁波谱,陆地卫星的轨道特点,传感器及成像原理,图像的配准和镶嵌,图像特征,图像的辐射处理,图像融合,图像的目视判读。
3.需要了解的内容: 遥感的概念,特点,过程,发展趋势,遥感平台的种类,遥感图像的增强,平滑和锐化,图像的运算,有关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和操作。
三、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地物反射波谱特性,遥感图象构像方程及几何纠正,图像的计算机自动分类。
难点:遥感图像的几何处理和自动分类。
四、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学习下列课程:电磁场理论,摄影测量基础,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等。
五、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内容实习1:地物波谱特性测量(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地物波谱特性测量的方法和认识地物波谱特性与地物种类及遥感影像间的关系。
高中地理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案(1)(湘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案(1)(湘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b84e8ff8b52acfc788ebc984.png)
3.2《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案(1)(湘教版必修3)教学目的:1.了解遥感原理。
2.了解遥感在各个部门中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遥感应用教学过程:导入:探索活动:获取土地利用信息要动用大量人力与物力,经十年才作出一幅图。
但现在利用遥感花得少的时间与金钱却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人眼的波段太窄、许多信息看不到,而人的双脚又由于许多因素限制,许多地方不能涉足”。
而遥感突破了这些限制,它真正成为了人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一、遥感:1、概念:遥感:远离目标,通过非直接接触而判定和测量物体的技术。
怎样感知?测量电磁波特征:不同的地物反射与吸收电磁波存在巨大差异。
(图:《遥感概论》P22与23两幅图)遥感不仅可以通过可见光进行感知,同时也可以通过红外线、微波、等,例如:法国的spot5卫星可以从七个波段获取信息。
为什么要分波段呢?因为不同波段不同地物的反射率与吸收率等有很大差异。
2、分类:按遥感平台高度(运载工具)分: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按:电磁波段分:可见光遥感、红处线遥感、微波遥感按:传感器的工作形式:被动式(接收来自地物的电磁波)、主动式(发射讯号,接收目标物反射这种辐射波的强度,如侧视雷达)3、工作流程:(选修七P24图)注意:从传感器接收信息到遥感信息应用的全过程,称为遥感技术。
4、遥感影像:基本特征:(1)像元:遥感影像上能详线区分的最小单元(2)分辨率:一个像元所代表的实际尺寸。
例:spot 5卫星的分辨率达全彩色波段可达2.5米,其它波段为5米。
中巴资源卫星二号分辨率为20米。
美国快鸟卫星为1米。
(3)光谱特征(判读):黑白:建筑物为灰白色,草地和林地颜色较深彩色:真彩色:真实反映实际地物的颜色特片假彩色:草、树和庄稼通常为灰色,水是灰色或蓝色,城市是蓝灰色二、应用:1.探测范围大:我国只要600多张左右的陆地卫星图像就可以全部覆盖。
2.获取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实地测绘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重复一次。
《遥感原理方法与应用》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方法与应用》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d866854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3.png)
《遥感原理方法与应用》教学大纲课程信息课程名称:遥感原理方法与应用课程类型:专业课学分数:3学分授课对象: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先修课程:数学、物理、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地理学概论授课目的与要求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遥感技术的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能力,掌握遥感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的遥感数据源和遥感技术的应用于资源与环境、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以及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
1.掌握遥感原理和方法,了解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源;2.学习遥感软件的基本操作,并进行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3.能够将遥感技术应用于资源与环境、农业、城市规划等领域;4.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授课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
理论课程的授课内容通过授课、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实践课程通过实验、作业、课程项目等方式进行,以巩固理论知识并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方法1.理论课程内容以讲授和案例分析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实践课程内容为实验和课程项目,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个别辅导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遥感原理与方法。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1.遥感原理与方法导论(2学时)-遥感概述与发展-遥感技术基础2.遥感数据与传感器(6学时)-遥感数据源的分类与特点-遥感传感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3.遥感影像的处理与解译(14学时)-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影像增强与分类方法-地物解译与目标提取4.遥感技术在资源与环境领域的应用(12学时)-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与变化检测-植被与生态环境监测-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5.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8学时)-农作物遥感监测与预测-土壤养分与土地特征分析6.遥感技术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8学时)-城市扩展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绿地与植被分析7.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与应对中的应用(6学时)-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灾后评估与救援8.遥感应用案例分析与讨论(4学时)-国内外遥感应用案例分析-学生自主选题和研究报告考核方式1.平时表现占比30%,包括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2.期中考试占比30%,考查学生对遥感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3.期末项目占比40%,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遥感数据处理、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撰写和演示。
遥感教学大纲
![遥感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b61b02f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e3.png)
遥感教学⼤纲《遥感技术与应⽤》本科课程教学⼤纲⼀、《遥感技术与应⽤》课程说明(⼀)课程代码:191310151(⼆)课程英⽂名称:RS(三)开课对象:⾃然地理、⼈⽂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科学、地理信息(四)课程性质和地位:本门课程是旅游资源与城乡规划专业必修课;本门课程在本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在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地图学》、《计算机基础》是其前导课程,《⼟地资源与利⽤》、《旅游资源与规划》是其后续课程。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遥感是⼀门应⽤性强的科学,有助于培养学⽣在遥感图像类型及注记特征识别⽅⾯的技能,提⾼其进⾏遥感图像解译的动⼿实践能⼒。
本课程旨在使学⽣掌握:1.基本知识⽅⾯:①遥感技术的产⽣、发展及应⽤状况;②遥感的原理及技术流程;③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及⽅法;④遥感图像的分类;⑤遥感技术在地质、环境、农业、海洋、⽓象等学科领域应⽤。
2.基本理论⽅⾯:①遥感的科学定义及学科应⽤;②遥感的基本理论;③⿊体辐射定律;④地物光谱曲线;⑤⾼光谱遥感;⑥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步骤及⽅法;⑦遥感图像分类的步骤与⽅法。
3.基本技能⽅⾯:①遥感原理的理解能⼒;②遥感图像解译的能⼒;③遥感图像分类的能⼒;④遥感图像分析与应⽤的能⼒。
(六)教学内容、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学时数:48学时学分数:3学分学时数具体分配:(七)教学⽅式讲授式、多媒体教学(⼋)教学⽅法图释法、举例法、演绎法、设问法、演⽰法。
(九)考核⽅式和成绩记载说明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式:笔试(闭卷)。
3.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分三部分:平时成绩占15%,期中成绩占15%,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平时成绩包括实验报告成绩、考勤情况及平时的上课表现等。
⼆、讲授⼤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第⼀章绪论教学要点:遥感的概念、遥感的特点、遥感数据、遥感数据类型、遥感数据的应⽤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
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遥感概念、遥感的特点、遥感数据、遥感的分类、遥感数据的应⽤以及遥感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3785410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96.png)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其功能。
学会区分不同类型的遥感平台和传感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工作流程。
常见遥感平台和传感器的特点及应用。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遥感影像的解译和信息提取。
遥感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作流程,使学生对遥感技术有初步的认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的遥感应用案例,如土地利用监测、自然灾害评估等,引导学生分析遥感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和优势。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遥感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可能面临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展示遥感影像、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展示一组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提问学生这些照片是如何获取的,引出遥感技术的话题。
简单介绍遥感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地图制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25 分钟)遥感技术的概念和原理讲解遥感的定义,即遥远的感知,不直接接触物体而获取其信息的技术。
以太阳光为例,解释电磁辐射的概念,以及物体对电磁辐射的反射、吸收和发射特性。
说明遥感技术就是通过传感器接收和记录物体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息,从而实现对物体的观测和分析。
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介绍遥感技术系统包括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接收与处理、应用等部分。
分别讲解不同类型的遥感平台,如卫星、飞机、无人机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详细介绍常见的传感器,如光学传感器、微波传感器等,以及它们的工作波段和获取信息的特点。
《遥感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遥感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f4711fb770bf78a65295466.png)
《遥感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3319640【英文译名】: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适用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学分数】:3【总学时数】:48【实践时数】:16一、本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遥感原理及应用》课是一门专业方向必修课程,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本科生教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遥感基本理论知识、常用遥感数据的特征和应用、信息提取的方法。
在内容上侧重于遥感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遥感技术的应用。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遥感原理与应用》课是一门专业必修课程。
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物理学等知识为前提,学习掌握遥感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并了解遥感图象的处理和遥感技术的应用。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置课程:物理学,高等数学。
四、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有关遥感的一些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遥感的一些基本概念、遥感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及遥感图像解译,了解有关遥感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动态。
根据未来遥感技术应用的需求,本课程在最后简要介绍了计算机遥感图像智能解译和定量遥感基础知识。
有关本课程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遥感技术的概念、遥感技术的分类以及遥感技术的特点。
对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以及当前遥感技术的主要技术特点和主要发展趋势作了系统的阐述。
要求学生深刻理解遥感的概念,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分类和技术特点。
对遥感技术的发展过程和遥感在地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遥感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遥感的物理基础内容简介:主要介绍遥感物理基础的电磁学部分。
包括电磁波和黑体的概念,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特征,大气对电磁波的影响,地物反射波谱特征与测量。
由此理解地物反射对遥感数据产生影响和用遥感数据反演地物特征的原理。
最后介绍了大气窗口的形成原因等。
《遥感技术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_祝民强
![《遥感技术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_祝民强](https://img.taocdn.com/s3/m/8466e1599ec3d5bbfc0a7407.png)
《遥感技术与应用》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1020210
适应专业:资环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
讲课学时:31学时
实验学时:1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考核形式:考试/考查
开课教研室: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一、课程简介
《遥感技术与应用》主要讲授遥感数据获取的原理及数据特点等理论,并进行主要遥感数据处理及信息获取。
在数据处理方面要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过程及软件操作,在信息提取方面要进行综合训练培养图像处理与信息提出的能力。
二、实验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实验目的:首先是对所学理论进行验证;第二是掌握遥感图像处理的方法;第三是掌握遥感信息提取的过程和方法。
《遥感技术与应用》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能过实验验证理论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进一步掌握课程知识。
要求掌握遥感数据获取的原理及遥感图像处理的原理和软件操作。
三、实验方式及要求
实验方式包括分析原理、课堂演示实验、上机实习部分及实验报告。
四、考核方法
每个实验以百分制记分,期未取实验和作业的平均分,实验及作业部分占期未成绩的40%。
按实验认真程度,操作正确与否,绘图清晰程度,上机操作熟练程度,以及实验作业完成情况,以100分制或优、良、中、差、不及格计分。
优:100-90分;良:80-90分;中:70-80分;差:60-70;不及格:60分以下
五、主要仪器设备
遥感图像、计算机、遥感图像处理软件。
六、参考书
刘慧平等《遥感实习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七、实验项目设置表
八、大纲编制与讨论人员。
《应用遥感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应用遥感技术实验》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78178b81f8c75fbfc77db27e.png)
《应用遥感技术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教学目标:《应用遥感技术实验》是在《应用遥感技术》的基础上,基于专业遥感软件(ERDAS或ENVI),使学生掌握遥感数据输入,遥感图像裁剪、校正、增强等处理技术,并进行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与专题地图制作及建模方法。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学习,了解常见应用遥感技术的主流软件特点;掌握主要遥感图像数据格式及其输入输出方法;学会遥感图像的裁剪、拼接;掌握遥感图像几何校正、图像光谱增强、辐射增强、空间增强的方法;及其基于遥感图像的计算机分类与专题制图输出及遥感建模等技术。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一遥感软件介绍&视窗操作1本实验旨在使了解国内外主流遥感软件,包括ERDAS,ENVI,PCI等;熟悉ERDAS遥感软件视窗操作。
教学要求:讲解演示国内外主流遥感软件;重点讲述并演示Erdas软件功能体系与启动、关闭、菜单及图标面板;学习视窗组成与功能,文件File菜单,Utility菜单,View菜单功能及相关操作。
重点、难点:软件为纯英文界面,学生需克服陌生感;重点是逐步熟悉File、Utility、View等功能与操作方法。
实验二视窗操作2与数据输入输出本实验旨在使学生继续熟悉视窗相关操作,并且了解当前主要的遥感图像数据格式。
教学要求:讲解并演示Erdas软件视窗操作的AOI(感兴趣区域)、Raster(栅格)、Vector(矢量)、Annotation (注记)等菜单的功能及相关操作。
普通二进制数据格式与Img影像格式的输入输出。
重点、难点:AOI、Raster、Vector功能与操作方法;普通二进制数据格式与Img影像格式的输入输出。
实验三图像裁剪与拼接本实验旨在使学生掌握遥感图像的裁剪与拼接方法。
教学要求:讲解并演示基于某幅.img格式遥感图像文件,使用规则、不规则多边形分幅裁剪;学会利用Subset 对话框、通过查询窗口及AOI获取边界等手段进行图像的裁剪。
《应用遥感技术》教学大纲
![《应用遥感技术》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6263f0c0b1c59eef8c7b47e.png)
《应用遥感技术》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遥感技术基础是一门研究遥感基本原理及技术基础的专业基础课,是进行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图像判读等遥感应用等后续工作的基础。
课程介绍遥感技术应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内容包括:遥感基本概念,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遥感成像原理,遥感图像特征,遥感图像处理,遥感图像解译与制图,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解译,遥感应用等。
使得学生掌握遥感的的基本原理与技术,了解空间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为推动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培养技术人才。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第一节遥感的基本概念1.广义的遥感2.狭义的遥感习题要点:阐述遥感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遥感系统目标物的电磁被特性1.信息的获取2.信息的接收3.信息的处理4.信息的应用。
习题要点:1.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2.与传统对地观测手段比较,遥感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第三节遥感的类型1.按遥感平台分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3.按工作方式分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习题要点:遥感有哪几种分类?分类依据是什么?第四节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2.时效性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3.经济性4.局限性习题要点:试述遥感技术的主要特点。
第五节遥感发展简史1.无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608~1838年)2.有记录的地面遥感阶段(1839~1857年)3.空中摄影遥感阶段(1858~1956年)4.航天遥感阶段(1957~)习题要点:试述当前遥感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第六节中国遥感事业的发展本章重点、难点:遥感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遥感发展简史;遥感观测对象的尺度特征。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遥感的发展,遥感系统的基本组成;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分类。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教学内容:第一节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1.电磁波谱2.电磁辐射的度量3.黑体辐射习题要点:1.在真空中,电磁波速为3×108米/秒。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说课稿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112384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2.png)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_____出版社出版的《_____》教材中的第_____章第_____节。
遥感技术作为地理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遥感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应用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后续学习地理信息技术的其他内容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遥感技术这一较为前沿的科技手段,可能了解较少。
不过,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对新技术充满兴趣,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这为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流程。
(2)能够列举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方面的应用实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运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2)增强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工作流程。
(2)遥感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
2、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遥感图像的解译。
(2)如何引导学生将遥感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遥感技术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遥感技术的应用。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身体验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高实践能力。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说课稿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9125a966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1.png)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遥感技术及其应用》。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是高中地理选修模块《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遥感技术的概念、原理、特点和应用领域,让学生对遥感技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实例,如卫星遥感图像监测森林火灾、土地利用变化等,引出遥感技术的概念和作用。
然后详细阐述了遥感技术的原理,包括电磁波谱、地物反射和辐射特性等。
接着介绍了遥感技术的特点,如探测范围广、获取信息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等。
最后重点讲述了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监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遥感技术这样的前沿科技可能了解较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感到难以理解,如电磁波谱、地物反射和辐射特性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遥感技术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遥感技术的特点和分类。
(3)学会分析遥感图像,并能举例说明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灾害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遥感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2)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环境监测、灾害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2、教学难点(1)电磁波谱的理解和应用。
(2)遥感图像的判读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遥感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课程代号:0707222080课程名称:遥感技术及应用课程英文名称: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and Application课内学时:48学时学分:2.5学分编写人:杨德明一、课程目的与要求: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设立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讲授和实验,使学习者掌握遥感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掌握遥感信息的来源和遥感图像的成像原理;掌握遥感技术及应用的基本知识内容;基本掌握遥感在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应用的技术方法;了解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领域。
二、课程简介:遥感技术及应用是一门具有广泛实用性的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在遥感技术理论阐述基础之上,讲述该技术在地质、土地、海洋、农林、城市等资源环境调查、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遥感技术是当前被全世界广受重视的高新技术,在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中又具广阔的应用领域。
该课程在我校是地质、资源环境、自然地理、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环境工程的专业的必修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也有望成为全校一年级的公共选修课。
课程英文简介:Remote SensingTechnology andApplicationis a wide-ranging pragmatic specialized basiccourse. Based onexpounding the theory ofremotesensingtechnology,the course tells about it’s applicationsof resources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 in geology, land,ocean, agriculture, urbanand so on. Nowadays, as being anadvancedhigh technology,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ispaidgreatattention by all over the world. Ithas a broad applicationfield inthe researchof the earth’ssurface system. In our school,this course hasbeing widely taught forthespecialtiessuch asgeology,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natu ralgeology,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GISand environmen tengineering. Since it isbeganlecturing, students extend warmwelcome, what’smore,it may be takenas a publicelective course forthe freshmen.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课程安排(40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遥感与遥感技术(一)遥感的基本概念讲解有关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的涵义、遥感的信息源、主动遥感、被动遥感、广义遥感、狭义遥感、成像方式遥感和非成像方式遥感。
(二)遥感技术系统和特点1.遥感技术系统涵义2.遥感技术系统组成(1)遥感信息收集系统(遥感仪器和运载平台)(2)遥感信息传输和与处理系统(地面接受站的工作和设备)(3)遥感图像处理解译分析系统(处理设备和专业解译人员)3.遥感技术特点(1)遥感技术观察视域广阔(2) 遥感技术可获取丰富的地物信息(3) 遥感技术可定时定位周期性对地观察(4) 数字化遥感信息使计算机技术得以广泛应用本章重点:了解遥感的基本概念和遥感技术的特点、优势,掌握遥感技术与其他地球探测方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第一章遥感物理基础4学时第一节电磁波的基本特征一、电磁辐射的基本特征(一)电磁波的传播(二)电磁波的叠加和相干(三)电磁波的衍射(四)电磁波的偏振(极化)(五)电磁波的多谱勒效应(六)电磁波的波粒两象性二、电磁波谱电磁波谱的排列、电磁波谱段划分、遥感常用的电磁波谱(1)紫外光波段(2)可见光波段(3)红外光波段(4)微波波段第二节电磁辐射源一、电磁辐射度量与单位二、物体的热辐射(一)绝对黑体及其辐射定律黑体的定义、黑体辐射特性、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黑体与灰体、选择性辐射体的区别。
(二)物体的热惯量(P)三、太阳辐射与地球辐射太阳表面温度、太阳辐射通量密度和分布、地球表面温度第三节地球大气对电磁辐射传输的影响一、大气的散射(一)瑞利(Rayleigh)散射(二)米氏(Mie)散射(三)无选择性散射二、大气吸收三、大气反射四、大气窗口与遥感波段通道大气窗口的含义、遥感常用的波段通道第四节地物波谱特征一、地物波谱曲线与波谱分析二、地物的反射波谱和发射波谱(一)反射波谱、反射率(二)发射波谱、亮度温度、发射率(三)几类地物的波谱特征1.水体的波谱特征2.植被的波谱特征3.岩石的波谱特征(1)岩石的反射波谱的基本特点(2)样式的发射波谱4.土壤的波谱特征5.城市的波谱特征(四)地物波谱的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1.时间效应2.空间效应第五节彩色原理一、彩色三要素色别、色明度、色饱和度二、三原色原理三原色、三间色、互补色三、多光谱摄影多光摄影原理和过程、滤光片性能、加色法彩色合成、减色法彩色合成、几种感光材料介绍本章重点:掌握遥感常用电磁波谱段的划分,大气对电磁波传输的影响,典型地物的波谱特征,彩色基本原理。
第三章遥感图像成像系统与图像类型8学时第一节遥感成像技术系统一、遥感平台(一)遥感平台类型(二)卫星轨道主要参数和轨道类型(三)卫星运行姿态(四)几种航天平台运行特征陆地卫星系列(Landsat)、地球观测试验卫星(SPOT)、航天飞机、国土卫星和中国资源卫星、印度和韩国卫星、俄罗斯卫星------二、遥感仪器(一)遥感仪器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1.遥感信息收集系统2.遥感信息探测系统3.信号转换系统信息记录和存储系统(二)遥感仪器特性参数1.空间分辨率2.波谱分辨率3.辐射分辨率4.时间分辨率(三)遥感仪器类型和成乡像原理1.摄影方式遥感2.扫描方式遥感三、遥感地面接受站四、遥感信息的传输直接回收、视频数据传输五、遥感图像的种类1.光学摄影像片:常规摄影像片、非常规摄影像片2.扫描图像:电子扫描图像、光机扫描图像、固体自扫描图像、天线扫描图像六、遥感图像的基本属性(一)波谱特性(二)几何特性1.空间分辨率2.影像比例尺(三)时间特性第二节光学摄影像片特性一、帧幅式摄影像片特性(一)帧幅式航空像片的种类(二)帧幅式航空像片的地面覆盖与影像重叠(三)帧幅式航空像片的空间特性1.投影性质与比例尺2.像点位移与影像畸变3.空间分辨率4.立体观察(四)航空像片波谱特性1.色调、灰阶、色彩2.色调和色彩的物理意义(五)帧幅式航空像片质量评定二、全景式航空像片特性(一)全景式航空像片的空间特性(二)全景式航空像片的波谱特性第三节光机扫描图像特征一、MSS与TM图像的空间特征(一)MSS与TM图像的地面覆盖与图像重叠1.MSS与TM图像的像幅面积2.MSS与TM图像的扫描线、扫描点3.MSS与TM图像的傍向重叠4.MSS与TM图像的经纬度(二)扫描的瞬时视场与图像像元1.MSS与TM图像的瞬时视场、地面分辨率与比例尺2.MSS与TM图像像元的形成(三)MSS与TM图像的投影性质与图像歪斜变形1.投影性质2.图像变形二、光机扫描图像的波谱特性(一)MSS与TM图像的波谱意义(二)MSS与TM图像的波谱分辨率与多波段效应1.波谱分辨率2.多波段效应3.多时相效应(三)热红外扫描图像的波谱效应1.热红外图像的色调特征2.热图像的热晕效应及热阴影3.热图像的波谱分辨率4.热图像的温度分辨率第四节固体自扫描图像特征一、SPOT卫星HRV的成像特点(一)垂直观察推扫成像(二)倾斜观察推扫成像二、HRV的图像特征(一)HRV的图像的空间特性(二)HRV的图像的波谱特性第五节成像雷达图像特征一、成像雷达图像的空间特征(一)雷达的成像原理1.真实孔径侧视雷达2.合成孔径侧视雷达(二)近距离压缩(三)透视收缩(四)雷达叠掩和阴影二、成像雷达图像色调的影响因素(一)成像雷达的工作波长(二)成像雷达的照射俯角(三)成像雷达的极化方式(四)地物表面的粗糙度(五)地物的复介电常数(六)反射角效本章重点:了解对地观测卫星轨道的一般特点,遥感仪器四种分辨率的基本属性,中心式投影航空像片的的影像重叠和像点位移,TM、ETM图像的基本空间特性和波谱特性。
第四章遥感图像处理4学时第一节光学图像处理一、光学等密度分割处理二、光学彩色合成处理1.加色法彩色合成2.减色法彩色合成三、其它光学图像处理1.反差增强2.边缘增强3.影像相减4.相干光处理第二节数字图像处理一、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概念(一)数字图像(二)数字图像处理(三)数字图像处理系统二、图像预处理(一)大气校正(二)几何校正(三)数字镶嵌和数字放大三、图像增强处理(一)反差增强(二)彩色增强(三)比值增强(四)卷积增强(五)K-L变换(六)IHS变换四、图像分类处理(一)图像分类的依据(二)非监督分类(三)监督分类本章重点:遥感图像光学彩色合成的基本原理,数字图像基本概念,常用的数字图像增强处理原理和方法。
第五章遥感图像解译标志与解译方法3学时第一节资源与环境解译目的与内容一、资源与环境解译目的二、资源与环境解译内容第二节资源与环境解译标志一、图像的色调与色彩二、地物的几何形态三、地物的阴影四、水系类型和水系分析五、地貌类型和形态六、植被标志七、土壤标志八、人类工程活动标志九、综合影纹图案第三节解译原则与方法一、解译原则二、分析方法本章重点:掌握主要地物的遥感解译标志和解译方法。
第六章遥感图像的地貌景观解译3学时第一节流水地貌解译第二节岩溶地貌解译第三节沙丘及黄土地貌解译第四节海岸地貌解译第五节冰川地貌解译本章重点:常见地貌的遥感影像特征和解译标志。
第七章地质资源环境的遥感应用4学时第一节岩石类型解译第二节地质构造解译第三节矿产资源解译第四节地质灾害解译本章重点:了解三大类岩石的主要遥感影像特征,掌握活动性构造的遥感解译标志,主要类型地质灾害的影像特征。
第八章海洋资源环境的遥感应用2学时第一节海洋遥感技术一、海洋遥感技术特点二、海洋遥感的基本过程与技术系统第二节海洋遥感应用一、海水观测二、浅海水深测量三、海面叶绿素测定四、海洋环境监测五、海面悬浮泥沙测定六、海洋鱼情预报七、滩涂资源调查本章重点:了解海洋资源环境遥感的特点优势,海洋资源环境遥感应用的方法和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