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整理版】马原2015版重点课后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版)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版)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7db31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bf.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版)课后习题答案思考题解答绪论: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1)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的时代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
(3)马克思主义是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产生的。
2、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答:(1)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2)古希腊罗马哲学、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学家的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答:(1)马克思主义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必然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着。
(3)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条件下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到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4、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答:(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3)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立者的理论,还包括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继承人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5、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答:(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的表现。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
(4)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和科学性以实践为基础,统一于实践。
6、如何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答: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马原》课后习题解答
![《马原》课后习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1e7e167a31b765ce05081477.png)
《马原》课后习题解答绪论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 5 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原,第三章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三章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a1323d76a20029bc642d0a.png)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句话揭示了 ( )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 迅猛发展,这说明(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 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 )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 11 .社会革命根源于( ) A .人口太多 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 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 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7cb090acc17552707220846.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绪论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
![201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3f88675acfa1c7aa00cc8f.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思考题参考答案绪论 (4)1.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
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
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
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4)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4)3、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李成德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5)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6)1.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6)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6)3.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6)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7)5.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7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8)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8)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8)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思考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27cb090acc17552707220846.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绪论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原练习册课后全部答案
![马原练习册课后全部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f72d70ddccda38376bafe1.png)
练习四三、简答题1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点。
12.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及其意义。
四、辨析题13.整个世界都是认识的客体。
14.由于认识主体不同,因而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
参考答案1.A2.B3.C4.A5.D11.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点。
【答案要点】⑴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它包括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它们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促使感性认识不断的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一是直接性,就是感性认识是人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不存在中介。
二是具体性,就是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具体而生动的形象。
三是表面性,就是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
⑵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它也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的思维总是沿着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这一过程进行的。
理性认识的基本特点:一是间接性,即它是经过头脑思维这个中间环节而产生的。
二是抽象性,即它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种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
12.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及其意义。
【答案要点】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也就是理论指导实践,精神变物质的过程。
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这次飞跃的意义是:第一,理论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最转化为物质力量。
第二,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13.整个世界都是认识的客体。
【答案要点】错误。
认识的客体是指认识的主体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所指向的对象,即进入实践范围和认识范围的那部分事物。
马原课后思考题及(2015版)
![马原课后思考题及(2015版)](https://img.taocdn.com/s3/m/03f145285acfa1c7ab00cc13.png)
绪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
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
![马原,第三章 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a6e7139e314332386893b8.png)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马原,第三章习题及答案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课后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生产方式B .地理条件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2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 .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 .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 .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 .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3 .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 .生产资料所有制B .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 .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 .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4 .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 这句话揭示了()A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 .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6 .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 .生产力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7 .上层建筑是指()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C .社会生产关系D .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8 .社会形态是()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 .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9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 .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10 .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 D .科技的进步11 .社会革命根源于()A .人口太多B .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 .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12 .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13 . “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二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第二章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https://img.taocdn.com/s3/m/82ea24e2700abb68a882fb02.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答案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参考答案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强调认识的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人们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客观过程。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是改造被改造之间的关系,在改造和被改造的过程中,客体逐步主体化,从而客体被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也就是主体获得新的认识。
由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从实践中产生,服务于实践,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的检验。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其真理性的标准,实践决定认识。
所谓实践第一,理由就在这里。
2、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参考答案真理是客观的,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客观性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也就是说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自制整理版】马原2015版重点课后题答案
![【自制整理版】马原2015版重点课后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d343d5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96.png)
绪论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实际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具有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的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拥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拥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
我们要用全面的视野、发展的眼光看清中国的基本国情,对于中国现状有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
用辩证分析的态度对待中国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建设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最后,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马克思确认了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认为人能够认识世界,并根据客观的规律来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阶级第一次具有了阶级意识,成为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主体。
要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立时代之潮头,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要求,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努力做一名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时代风尚的引领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https://img.taocdn.com/s3/m/ab2e927c28ea81c759f57856.png)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①世界观a.对世界有一个总体的看法和把握,这就是人的世界观问题。
b.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②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就必然成为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a.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这一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b.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2)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物质的正确理解是认识和把握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前提。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①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发展a.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直观、消极的理解,强调了从能动的实践出发去把握客观世界的意义,为唯物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b.恩格斯总结了19世纪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对物质概念作了初步概括,“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c.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继承和汲取了以往唯物主义理解物质存在和物质概念的合理内容,也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内容a.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
b.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https://img.taocdn.com/s3/m/d76c62d1bcd126fff6050bd3.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全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民解放的科学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答:一、历史必然性: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二、当代适用性:1、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类智慧的高峰,成为时代的旗帜,指引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民努力奋斗的武器强大思想。
3、马克思主义关于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全球化问题、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上层建筑等许多具有前瞻性的论述,不断地为现实社会所证实,并继续影响着当代许多社会科学家,对当今的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与答案(2015年9月)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与答案(2015年9月)](https://img.taocdn.com/s3/m/2f24e44155270722192ef77d.png)
第三章试题清单 (含答案 )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A. 吃喝穿住( )B. 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C.物质生产活动( √)D. 社会关系的形成( )2.20 世纪 50 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
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
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
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
这说明: ()A. 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 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 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 “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
这说明: ()A. 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B. 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D.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A. 生产方式( √)B. 传统意识( )C.政治制度( )D. 阶级关系(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A.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D. 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A.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 阶级斗争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 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7.群体意识是: ()A. 集体主义的产物( )B. 个体意识的总汇( )C.群体共同意识的产物( )D. 群体实践的产物( √)8.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A. 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规律性( √)B. 社会发展史与自然界的发展史完全相同( )C.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D.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9.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 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 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 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在于:()A. 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 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 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1.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A.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B.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 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12.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A. 决定作用( )B. 加速或延缓作用( √)C.无足轻重的作用( )D. 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13.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A. 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 它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 它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 政治法律思想( √)B. 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 哲学思想( )1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是:()A.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 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 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6.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A. 它实际掌握群众的广度和深度( √)B. 反映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C.反映被统治阶级利益的程度( )D. 它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17.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A.自然界( )B. 人口因素( )C.地理环境( )D.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总和( √)18.测度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 劳动工具的状况( √)B. 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C.劳动者的主体素质( )D. 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19.现阶段,先进生产力集中体现为:()A. 劳动对象( )B. 科学技术( √)C.劳动者( )D. 管理方式( )20.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A. 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劳动者( )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 )D. 生产工具( √)21.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A. 人与自然的关系( )B. 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D. 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22.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A. 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B.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科学技术水平( )D. 国家政权的性质( )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A. 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 )B. 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C.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 )D. 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 )24.生产关系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A. 产品的分配关系( )B. 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D.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25.生产资料包括:()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 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 劳动产品( )26.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A.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 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 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27.下列属于非意识形态的是:()A.道德 ( )B.哲学 ( )C.艺术 ( )D. 语言学( √)28.道德是: ()A. 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B. 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C.上层建筑的核心( )D. 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9.社会形态是指:()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 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 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 )30.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直接根源存在于:()A. 生产力中( √)B. 生产方式中( )C.社会形态中( )D. 经济基础中( )31.经济基础相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易变的,这种情况存在于:()A. 封建社会( )B. 资本主义社会( )C.社会主义社会( )D. 一切社会形态( √)32.上层建筑的根本性质取决于:()A. 经济基础( √)B. 政治制度( )C.国家政权( )D. 意识形态( )33.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A. 政治法律制度与军队警察等( )B. 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 )C.政权和政治法律制度( )D.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3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A. 自然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社会规律是主观的,没有普遍性( )B. 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社会规律没有重复性( )C.自然规律无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D. 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35.经济基础是指:()A.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 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D.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36.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取决于:()A. 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 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 )D. 被服务的经济基础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人民群众( )B. 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 科技革命( )38.社会基本矛盾是:()A.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B.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 )C.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D.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的矛盾( √)39.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最终原因是:()A. 生产力的发展( √)B. 生产关系的展( )C.经济基础的发展( )D. 上层建筑的发展( )4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A. 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 )B. 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D. 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相互作用( √)41.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 政治权力( )B. 社会生产力(√)C.天才的创造力( )D. 阶级斗争( )4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 根本动力( )B. 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 直接动力( √)43.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 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 )B. 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 √)D. 剩余产品的出现( )44.划分阶级的依据是:()A. 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 √)B. 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 )D. 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45.划分阶级的标准是:()A. 经济标准( √)B. 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 社会标准( )46.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A. 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 √)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 )D. 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 )47.对无产阶级革命来说,主观条件成熟的主要标志是:()A. 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和毅力( )B. 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 )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提高( )D. 有一个敢于和善于领导革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48.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A. 人的社会关系( √)B. 人的自然属性( )C.人类的共同利益( )D. 人的自身需要( )49.所谓抽象人性论意指:()A. 否认人的社会性,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B. 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 )C.一种否认人之共性的错误理论( )D. 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 )50.在抗击“非典”中,许多患者被治愈后又捐出自己的血清,用于治疗其他患者,这说明:()A. 人的价值只体现在特定的场合和行为中( )B. 人的价值必须以满足个人需要为前提( )C.人的价值表现为人的能力的大小( )D. 人的价值是在满足自身和他人的需要中实现的( √)5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A.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B. 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C.个人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 )D. 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约束( )52.“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A.历史唯物主义 ( )B.历史唯心主义 ( √)C.历史主义( )D. 自然主义( )二.多选题1.下列事物属于唯物史观“社会存在”的有: ()A. 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 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 √)D.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是:()A. 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B.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3.19 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领域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
马原每章的教学要点及思考题目及答案
![马原每章的教学要点及思考题目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1943354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5e.png)
马原每章的教学要点及思考题目及答案第一章:哲学的名词和概念教学要点•哲学的定义和特点•哲学名词的概念和内涵•哲学与科学、宗教、艺术的关系思考题目及答案1.什么是哲学?它有哪些特点?–答案:哲学是研究宇宙本原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具有理论性、系统性、抽象性和批判性的特点。
2.哲学名词有哪些主要概念?–答案:哲学名词包括实在、现象、本体、范畴、关系、属性、因果、自由等。
3.哲学与科学、宗教、艺术有何区别?–答案:哲学着眼于宇宙的本原及其规律,而科学关注于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和其规律,宗教强调信仰和超越,艺术致力于审美和艺术表达。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学要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思考题目及答案1.辩证唯物主义有哪些基本原理?–答案:包括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质量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否定之否定等。
2.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有何区别?–答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把事物看作孤立的、静止的实体。
3.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答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4.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怎样的?–答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一种根据人们对物质需求的变化而进行的,从原始共产主义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到共产主义社会。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教学要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和任务•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思考题目及答案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革命的、普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实践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答案: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因为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绪 论【圣才出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绪 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5151a7b7650e52ea551898bf.png)
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秘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
③1871 年 3 月,巴黎公社成立后,马克思代表第一国际著写了《法兰西内战》,该书
与几年后他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一起,进一步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④1876~1878 年,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成为
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
b.除无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外,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矛盾成为
③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 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 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 方法等。 (2)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 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
论指导。
③思想渊源
a.19 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
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b.19 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为马
⑤1883 年 3 月 14 日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写出
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著作,进
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课后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课后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a1663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ee.png)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课后题答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
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毛泽东同志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我们建国50多年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
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
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发展的新境界。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全)-2015版
![马原课后习题答案(全)-2015版](https://img.taocdn.com/s3/m/dfa1192843323968011c9274.png)
马原(2015版修订版)课后题目录马原(2015版)课后题 (1)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3)二、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3)三、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4)四、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4)五、根据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说明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5)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5)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5)二、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5)三、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6)四、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7)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7)一、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7)二、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需要协调好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7)三、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 (7)四、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8)六、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谈一谈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8)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9)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9)二、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到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9)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11)四、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试结合当前的现实问题,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实际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具有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和革命的彻底性。
马克思主义拥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拥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首先,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是我们正确认识世界的前提。
我们要用全面的视野、发展的眼光看清中国的基本国情,对于中国现状有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
用辩证分析的态度对待中国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建设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最后,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
马克思确认了人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认为人能够认识世界,并根据客观的规律来改造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阶级第一次具有了阶级意识,成为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主体。
要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立时代之潮头,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的要求,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努力做一名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时代风尚的引领者和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马克思它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有机统一。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观点是错的,阶级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其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现代意义:1.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克思主义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把握和规定物质的,物质的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这就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
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或称共性和个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含了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
一般比个别更普遍、更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更具体。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矛盾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现阶段,我国及世界普遍存在这一矛盾,我国面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体现了我国政府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金融危机这一矛盾。
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这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危机与过去的金融危机不同,与其他国家面对的金融危机不同,所以我国政府根据我国金融危机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适合我国解决金融危机的政策。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我国政府作出这一政策既看到了金融危机的普遍性又看到了金融危机的特殊性,作出的政策及适合我国国情,又可疑缓解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危机,作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章3)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答: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区别: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联系: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
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①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
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
②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③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意义: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
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4)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路线的关系?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具有一致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①物质世界是客观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的一切认识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干工作必须理论联系实际;②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透过现象把握本质、规律,实事求是;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相信实践的真正权威,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用以指导行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