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
5本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好书,滋养你的灵魂

01《人间词话七讲》叶嘉莹豆瓣评分:9.0(890人评价)《人间词话》是讨论中国古典诗词时,绕不开的一部书。
这次推荐的,是叶嘉莹先生的《人间词话七讲》。
叶嘉莹家学深厚,是研究古诗词的大家。
她不仅把《人间词话》讲得通俗有意思,还生出了许多独到的观点。
打开这本书,你不仅能读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能读懂诗词背后的独特美感。
02《中国古典诗词感发》顾随豆瓣评分:9.1(853人评价)这是20世纪国学大师顾随先生,学术研究与学术普及的巅峰之作。
顾随的父亲是清朝的秀才,他自己后来考入了新文化的阵地北大。
所以顾随讲诗词,纵横捭阖,横贯中西,意象万千,尽显大师风范。
书里还有很多这样精辟独到的点评,把诗词之美,完全融入到了人生境界中。
03《蒋勋说宋词》蒋勋豆瓣评分:8.1(2802人评价)蒋勋在这本书中,就一一介绍了李煜、晏殊、晏几道、欧阳修、柳永、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这些伟大的词人。
虽然这本书的解读并不一定全然正确,这也是因为,蒋勋实在是一个感性而多情的人。
他解读诗词,直观其意,由感而发。
就像是一个天真的孩子一样,抓住一片叶子,就把埋在地里的情绪全都给挖了出来04《长相思》徐晋如豆瓣评分:8.4(99人评价)其他几本书都重在说词,这本《长相思》重在说词人。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十三场约会”,讲了十三位词人。
确实,每一篇都是一场至性至灵的幽会,入心,入情,入词。
了解了一个词人的生平际遇、内心纠葛,自然也就懂了他作品里的情感, 仿佛和词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妙不可言!从这本书里,读到的是唐宋词人们,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
05《宋诗选注》钱钟书豆瓣评分:8.8(2344人评价)钱钟书被称为二十世纪的文化昆仑,其学问高深莫测,难以估量。
而这本《宋诗选注》已经是钱钟书作品中较为浅显的,能让你对其才华了解一二。
钱钟书的注本,优点不在于他多严谨多准确,而在于钱老对于文化掌故的熟稔,评一个字眼的好与坏,他能给你引经据典,随手列出一大串经典作品中的例子,再做一番横向比较。
叶嘉莹先生年表

叶嘉莹先生年表
徐志啸
【期刊名称】《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28)005
【摘要】叶嘉莹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大家,加拿大皇家学院院士,毕生从事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和研究,成果丰硕,成就卓著.本年表记录其自出生至今(2006)的生活及学术活动,按年岁排列,以学术事业发展线索为主,同时附录她迄今为止已出版的著作目录,以供读者参考.
【总页数】7页(P603-609)
【作者】徐志啸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叶嘉莹:r诗歌让她成为最美丽的「先生」 [J], 三犀
2.古典诗词教学策略新探——从叶嘉莹先生的“兴发感动说”所想到的 [J], 陈建华
3.93岁叶嘉莹才华不输杨绛,诗歌让她成为最美丽的先生 [J], 钱杨[1]
4.漫谈小词的双重性别与双重语境——叶嘉莹先生《<人间词话>七讲》读与思[J], 卜庆振
5.从弱德之美谈苏辛词的评赏———听叶嘉莹先生讲座有感 [J], 柴玄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高三作文

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高三作文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高三作文1作为晚晴大儒的王国维在汲取了西方美学思想以后,开始改变旧有的观念,以崭新的眼光评判中国旧文学。
他以新颖的见解将中西方的文学艺术思想融为一体,在中国的旧文学艺术门派中开拓出一条新的道路。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他在晚晴的这种时代背景之下,在文化领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初读《人间词话》,犹如踏入了一个新鲜的领域。
虽然自小学开始,我们都已经接触过诗词歌赋,也具备一定的诗词赏析能力。
但对于王国维先生这种独到而高深的评析,还真是有点“雾里看花”,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
表面上看,它的格式与之前我们所学到的诗词大同小异,甚至有人误解《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诗词著作。
其实不然,他以传统的词话形式、概念和术语,自然地融入新观点,对中国的旧文学进行批评。
我认为,他的做法跟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有相似之处,借助封建传统的外衣,让世人更好的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思①想。
夏承焘认为《人间词话》“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王国维对诗词研究之深,《人间词话》在诗词方面涉及面之广,致使我们难以全面地认知《人间词话》这本书。
但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像摸象的盲人一般,描述自己所能够认识到的部分。
人生的三大境界大多数人最初接触到王国维先生的评词是从他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开始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②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③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④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⑤这三种境界是王国维对历史上无数的大事业家、大学问家的深刻反思而做出的高度概括。
学历史的我们都能够认识到历史是存在它的必然关联的。
而王国维也发现了伟人成功的共同逻辑,并且生动形象地用三句词话来表达。
第一境界,“西风凋碧树”描述了一夜间,树上碧绿的树叶片片凋落。
读《人间词话七讲》有感,走进古代文人的心灵画卷

读《人间词话七讲》有感,走进古代文人的心灵画卷《人间词话七讲》是作者叶嘉莹所著的一本读后感。
本书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为基础,通过深入浅出和典雅细腻的文字,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本经典文学批评著作。
以下是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本书在文风上展现了作者叶嘉莹的功力。
作者的文字优美流畅,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她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用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特的感悟,揭示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精髓所在。
读者通过作者的引导,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的境界,领略到了深邃的文学魅力。
其次,本书对于《人间词话》的解读具有独特的观点和深入的研究。
《人间词话》是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学批评著作,但由于其传统的感悟式解说方式,一般读者很难理解其中的精髓。
而叶嘉莹通过她独到的视角和思考,将《人间词话》中的词的故事和美感特质进行了详尽解读。
她用自己的文字打开了《人间词话》的晦涩面纱,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点。
此外,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合理。
作者将《人间词话》分为七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围绕一个重要的主题展开讲解,如“音乐与文学”、“描摹与思考”等。
这种主题式的分析方式使读者更加有针对性地理解了《人间词话》中的核心观点,并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逐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然而,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人间词话》本身就是一部比较晦涩难懂的著作,尽管作者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但对于初学者来说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其次,本书在对王国维的理解上,可能存在个人主观色彩较多的情况,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批判思维。
总而言之,《人间词话七讲》是一本深入浅出、典雅细腻的读物,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阐释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作者叶嘉莹的文笔优美,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观点,使本书成为读者进一步探索古代文学批评的良好入门。
无论是对王国维的研究兴趣还是对古代文学的喜爱,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读《人间词话七讲》有感

读《人间词话七讲》有感《人间词话七讲》是叶嘉莹所著的一本读后感,本书以深入浅出、典雅细腻的文字风格为读者解析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一书中所讲述的词的故事和美感特质。
在《人间词话七讲》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解读,详尽地呈现了词的历史沿革、创作技巧以及内涵意义。
书中所展现的深入浅出的解说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更加容易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著述。
叶嘉莹以她独特的视角和文字表达能力,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曲解的晦涩文字加以解读,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领悟其中的意境和美感。
本书首先介绍了《人间词话》的背景和作者王国维的生平。
王国维作为一位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对词作的研究和批评颇有建树,他的《人间词话》成为了晚清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这本书在文词上独树一帜,然而由于其解说方式是中国传统的感悟式意象批评方法,因此一般读者较为难以读懂。
叶嘉莹的《人间词话七讲》就是将这样一本深奥的著作解构开来,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从中获得知识和体会。
接下来,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人间词话》进行了具体而细致的剖析。
作者结合自己丰富的文学知识及生活经验,通过对一些实例的分析,向读者讲述了王国维对于词的独特见解。
例如,作者通过引用《红楼梦》中的词句,阐述了王国维对于情景、音韵的诗意表达的认识。
同时,她还就王国维的词论进行了与其他学者的对比,以此来突显王国维在词学研究方面的独到之处。
此外,本书对于王国维关于词语选取和构思的观点进行了逐一阐释。
通过详细地剖析王国维的词语解读方法,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王国维对于词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技巧的思考。
此外,作者还以自己独到的方式解读了王国维对于意境感受的看法,以及他对于内在意象的把握能力。
所有这些阐释和分析,让读者对王国维的词论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阅读《人间词话七讲》,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叶嘉莹以精准的文字描述,对王国维的意境感悟和词语表达进行了生动的展现。
人间词话七讲摘抄大全

人间词话七讲摘抄大全
《人间词话七讲》是著名学者叶嘉莹的著作,书中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探讨。
以下是摘抄的一些精彩内容:
1. 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
诗人之境界,唯诗人能感之,能写之,然诗人又以写其感情者为多,所感之深浅不一,故所写亦深浅不一也。
常人之境界,常人皆能感之,感之而能写之者甚少,且其所感既深,其所写亦深。
(第2讲)
这段话说明了境界有两种,一种是诗人之境界,一种是常人之境界。
诗人之境界只有诗人能够感受和表达出来,而常人虽然也能够感受,但能够表达出来的很少。
而且诗人所感受的越深,所表达出来的也就越深。
2. 无我之境是物皆着我之色彩,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第3讲)
这段话说明了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区别。
无我之境是景物本身所具有的色彩,而这种色彩是客观存在的。
而有我之境则是以我的感受来观照景物,因此景物都带有我的主观色彩。
3.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第4讲)
这句话说明了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
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因为景物本身就带有情感色彩。
4. 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第5讲)
这句话说明了词这种文体的特点。
词能够表达一些诗歌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但并不能完全取代诗歌的功能。
5. 忧生忧世尽乎词。
(第6讲)
这句话说明了词这种文体的思想内涵。
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大多与人生、社会、命运等有关,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忧虑和对社会的关切。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_《唐宋词十七讲》读书笔记

唐宋词十七讲读后感_《唐宋词十七讲》读书笔记去年,读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就被先生“兴发感动”的讲词方式所吸引。
今年,读她的《人间词话七讲》,又一次跟随先生进入诗词的世界里,真的是“沉醉不知归路了。
”《人间词话七讲》是叶嘉莹以晚清著名词评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的一些重要条目为纲,来讲述词的发展历史及重要特质。
在这本书里,她以王国维词话的条目为起点,撷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人的词作,结合词作者的经历,对词的解读深刻、透彻、易懂。
叶嘉莹从小接受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她还有着良好的家学渊源。
成年后,到国外教书,又接触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这样贯通中西的深厚文学修养,让她的诗词解读不仅是一己的感受,还有一种理论的深度。
所以,她的讲述,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吸引了众多的读者。
王国维是晚清学者,他的《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词的理论作品。
他言说的方式,具有时代的特征:即注重观点的阐述,而缺乏严谨的论证。
而王国维既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又深受西方哲学家叔本华思想的影响,所以,解读他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而叶嘉莹巧妙地把王国维词话中的核心条目进行分类,选其中最重要的为出发点进行阐述。
在阐述的过程中,她又回溯到中国诗词的“圣地”——《诗经》《离骚》,从中找出读者需要的知识点,进行诗词基本知识的普及教育。
然后她又把这些重要的知识点作为线,串起了词的发展脉络。
叶嘉莹从王国维《人间词话》中选取的词话条目主要涉及“境界”、“词的特质”以及对唐五代、宋时期几位重要词人作品的评定。
“境界”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但他并没有用非常准确的语言来解释“境界” 的含义。
叶嘉莹拈出了书中讲“境界”的相关九条词话,给读者介绍了构成词“境界” 的主要因素,虽然她也没有给出准确的概念(因为无法正确揣摩出王国维的原意),但读者结合着她介绍的词,对“境界”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
关于词的特质,叶先生主要介绍了“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等方面。
诗歌 美学 书单

诗歌美学书单以下是一些关于诗歌、美学方面的书单推荐: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2.《楚辞》: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古诗十九首》: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4.《唐诗三百首》:唐朝是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数量巨大,这本诗集收录了唐朝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代表性作品。
5.《宋词三百首》: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
6.《人间词话七讲》:本书为叶嘉莹教授对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讲解。
作者以深厚的学术功力和对诗词的深切理解,对《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等论诗论词之要旨,做出了精当而深刻的阐释。
7.《美学原理》:本书是一部美学基础理论著作。
从美学学科建设的高度出发,通过对审美现象的分析研究,对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发生、发展及其规律做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为读者提供了认识美、评价美、创造美的基本方法。
8.《西方美学史》:本书是朱光潜先生的一部美学专著,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朱光潜先生以简洁明晰的文字对西方美学史上具有代表性和影响深远的美学家及其主要思想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分析。
9.《中国美学史大纲》:本书是中国美学学科的创始者叶朗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书中运用自己“美在意象”的美学观点把杂乱无章、浩瀚无边的中国古典美学史料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具有了一种内在的历史联系和逻辑线索。
10.《谈美书简》:本书是朱光潜先生晚年的美学著作。
在本书中,朱光潜先生就青年学生们常遇到的关于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做了详尽的阐释。
以上书籍涵盖了诗歌、美学的各个方面,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人间词话七讲》整本书阅读设想

对话•读写duxie533@栏目编辑曹端慧阅读有理63《人间词话七讲》整本书阅读设想屈雯雯(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站在课程建设的高度,“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应体现目的的明确性、切合性,环节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完整性。
现谈谈《人间词话七讲》“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课堂实施设想。
一、选择《人间词话七讲》的缘由“新课标”指出:“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争取读懂。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的一部享誉中外的词学著作,但原著中一些难懂的文字和理论术语可能会使学生阅读时如坠如雾。
而叶嘉莹先生这本“讲录”式著作,将深奥复杂的理论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形象生动地表述了出来,还时不时地将知识讲授与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仿佛叶先生在与你面对面地交流探讨。
学生既可以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陶冶情操,又可以在叶先生的学识中提升自己,著作内容引人入胜,自有风格的讲述也避免了学生阅读学术著作时可能产生的枯燥乏味之感。
二、《人间词话七讲》课堂实施方案(一)教学目标1.梳理“词”的发展历史,深入了解“词”的特点,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探讨王国维对词人及其作品的评论观点,整理叶先生在书中引入的评论诗词的西方理论及发展理性思维。
3.通过欣赏“词”之美,激发学生对书中提及的词人以及叶先生其他作品的探究兴趣。
文章编号:1002-2155(2019)10-0063-03(二)教学重难点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与热爱,同时发展理性思维。
(三)教学环节【环节一]课前导读:激发兴趣,指导方法1-激发兴趣: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相结合兴趣是打开阅读的第一把钥匙。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个方面进行。
《人间词话七讲》教学可以采用以下三种策略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一是通过对《人间词话》作者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兴趣。
叶先生开篇第一句话说:“王国维先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学者。
”这样了不起的学者却选择在50岁时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所追求的东西到底和一般学者有什么不同?也许我们从他的书中能够窥见其人生态度。
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文800字

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文800字人间词话中,作者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人间词话读后感1《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
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闪现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
所以这本书极大程度的保存了这种写作的真实。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录。
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最初接触王国维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
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对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阅读此书的念头,其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老师推荐必读的书目中就有这本。
因为经验的浅薄,阅读时感到困难重重,比较晦涩难懂,匆匆读了一遍了事。
但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人生的阅历积攒的比较丰富,阅读了较多的书之后,忽然又一次想读他一读。
再读之后,对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剧增。
他有关词的境界的论述确实极为精辟,极为精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引领了一代文学批评的脉搏,引导人们如何去审美,如何在词中品味,感悟,获得美的熏陶。
一首词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
例如,他提出了“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2篇)

读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有感--悲观的彻悟,乐观地生活一、作者介绍叶嘉莹,字迦陵。
她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后裔,1924年xx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熟读古典诗词,大学期间,师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毕业后开始了长达62年的教师生涯,从事诗词教育研究工作,熟悉叶嘉莹的人都称她为“先生”,“先生”一词中包含了大家对叶嘉莹作为诗人、学者的尊敬。
叶嘉莹一生际遇坎坷,多经离乱。
早年因政治动乱和丈夫前往台湾,后又经历“白色恐怖”,丈夫被抓,自己以教书支撑家庭。
等到和平时期,她的大女儿和大女婿又因车祸离世,当时她写的一首诗里说“一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先生说她这一生中真正快乐的时间真的不多,而不幸中之大幸,乃是她得以终生与古典诗词相随相伴,古典诗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可以让她汲取的温暖与慰藉。
此外,她的老师顾随先生对她的影响很大,她记得顾随先生说过:“我们要以无生的彻悟,来做有生的事业。
你才不被这些利益物质的欲望所迷乱。
要以悲观的彻悟,乐观地去工作去生活。
”所以在经历了不幸的叶嘉莹懂得个人和家庭都是短暂的,无常的,思想文化的传承才是永恒的。
怀着对祖国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赤诚的热爱,叶嘉莹先生在1989年退休后,每年都会在国内讲学,还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她将自己的退休金拿出来在南开大学开设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
有人问,为什么要读古典诗词?叶嘉莹说:“我以为学习古典诗词的好处,就是使你心灵不死。
”心灵死了,是比心灵麻木还要严重。
现在我们的生活总是处于快节奏中,但我总会有这样的感觉,尽管每日匆忙,但依旧会有内心惶惶不安的感受,当我静下来反思的时候,我问自己,在忙什么,你知道自己所谓的充实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吗?心灵麻木便是每日看似忙碌,其实内心却无比空虚。
所以在内心空虚的时候就要去阅读,去旅行,去寻找心灵的敏锐性,去寻找给予内心的力量。
二、《唐宋词十七讲》主要概况《唐宋词十七讲》是我大学里在图书馆某天乱翻发现的,因为是叶嘉莹先生的讲演集,所以并不艰涩,读起来十分亲切。
古诗词课叶嘉莹读后感

古诗词课叶嘉莹读后感
读完叶嘉莹教授的《古诗词课》后,我深感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情感体验。
她的讲解不仅深入浅出,而且富有感染力,让我对古诗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叶教授对古诗词的解读非常精准,能够很好地把握住每首诗的精髓。
她不仅分析了每首诗的修辞手法、语言特色、意境营造等方面,还对每首诗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剖析。
这让我对古诗词的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叶教授在讲解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她不断引导学生去思考每首诗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从而激发我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这种启发式教学方法非常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叶教授在书中还介绍了许多与古诗词相关的文化知识和历史故事,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书中的知识点,也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古诗词的鉴赏技巧,还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总的来说,《古诗词课》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学术著作,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古诗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还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广大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并激发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叶嘉莹谈《人间词话》

叶嘉莹谈《人间词话》2月10日上午,叶嘉莹先生做客央视《读书》节目,围绕她的《人间词话七讲》作了一次亲切动人的诗意漫谈。
在节目录制现场,叶嘉莹先生深情回忆了她幼年的蒙学经历和她的诗词道路,袒露她人生颇多坎坷却仍钟情于诗词研究和教育的拳拳赤子心。
叶先生细致解读了王国维的人生境界说,并举例分析了《人间词话》包含的独特内蕴,这些都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今日微信将与大家一起分享《人间词话七讲》的精彩片段。
叶嘉莹畅谈《人间词话》讲座现场听众王国维解中主词叶嘉莹(摘自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第二讲)王国维论词之特质的第三则词话: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怎样读词?怎样理解词?怎样体会词?这里边真的是有点儿讲究。
现在我们来看看王国维是怎样读词、怎样体会词的?他所说的南唐中主这首词的牌调叫作《摊破浣溪沙》,全词如下: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刚才我提到《尔雅》的《释荷篇》说荷有很多不同的名字,它的花就叫作“菡萏”。
所以,这“菡萏香销翠叶残”写的也是荷花。
到了秋天的季节,荷花的香气就消失了,荷花的叶子也残破凋零了。
南开大学校园里有一池荷花,每年九月我回到南开的时候,那一池荷花的景象就已经是“菡萏香销翠叶残”了。
所以我在我的一首词中说,“荷花凋尽我来迟”。
秋天一般刮西风,西风也叫金风。
因为,中国古人有所谓“五行”和“五方”之说,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方是东西南北中。
五方不但要配合五行,而且还要配合干支里边的“天干”,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东方在天干是甲乙,在五行属木;西方在天干是庚辛,在五行属金;南方在天干是丙丁,在五行属火;北方在天干是壬癸,在五行属水;中央在天干是戊己,在五行属土。
那么西方属金,“金”代表什么?它代表刀剑斧钺啊!那是一种杀伐的象征。
叶嘉莹: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

叶嘉莹: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6年第01期多年前偶然有几位青年同学向我提出过一个问题说: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举过几段词,说那是代表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究竟是指怎样的境界,希望我能为他们简单解说一下。
这篇小文就是对那几位同学的一个简单的答复。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下面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按原词当作蓦然回首),那人正(按原词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种境界所引者为晏殊《蝶恋花》之句,第二种境界所引者为柳永《凤栖梧》之句,第三种境界所引者为辛弃疾《青玉案》之句。
若自原词观之,则晏殊的“昨夜西风”三句不过写秋日之怅望;柳永的“衣带渐宽”二句不过写别后之相思;辛弃疾的“蓦然回首”三句不过写乍见之惊喜。
这些词句与所谓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其相去之远真如一处北海一处南海,大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势,而王国维先生竟比并而立说,其牵连绾合之一线只是由于联想而已。
“联想”原为诗歌创作与欣赏中之一种普遍作用。
就创作而言,所谓“比”,所谓“兴”,所谓“托喻”,所谓“象征”,其实无一不是源于联想,所以螽斯可以喻子孙之盛,关雎可以兴淑女之思,美人香草,无一不可用为寄托的象喻,大抵联想愈丰富的,境界也愈深广,创作如此,欣赏亦然。
而且这种欣赏的联想更早自孔子便已曾对之大加推许和赞扬了,《论语·学而篇》曾记载孔子与弟子子贡的一段谈话: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八佾篇》又记载着孔子与子夏的一段谈话: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

《唐宋词十七讲》阅读笔记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嘉莹先生,字迦陵,一生痴情于中国古典诗词。
先生出生于书香之家,家教甚严,父亲叶廷元为北大英文系的高材生,母亲曾任教于女子职业学校。
先生六岁开蒙,熟读《论语》,十一二岁即可为文作诗,小学时成绩亮眼,跳级进入初中,十七岁考取辅仁大学。
1945年从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1948年随先生赵东荪去到了台湾。
1966年离开台湾。
1969年定居温哥华。
我很爱读诗词,尤爱词。
这是从高中时候开始的,我的语文老师让我爱上了中国古典诗歌,她并不会古板地告诉我们这句词是什么意思,又表达了什么主旨。
她会把重要地字词讲完,扫清我们理解地障碍。
之后就让我们自己去感受它的内涵,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毕竟每一个人由于经历不同,对同一首词的解读也是不同的。
在书中叶先生也表达了这种想法。
她说词这种东西很奇妙的一点,就是它可以给读者丰富的多方面的联想。
读者因自己的修养品格和过去所收到的教育背景、环境、传统的不同,而能够从里边看出新鲜的意思。
叶先生的这一段话对于那个问题就解释得越发清楚了。
词最开始是配合着音乐歌唱的歌词,这种歌词本来只在民间流行。
后来读书人觉得歌曲音调很美,就开始自己填词。
词是有音律美的,以前都被忽略了。
直到遇到高中语文老师,她给我们听唱出来的词,让我们去感受音律的美,这是我对诗词的热爱,也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原因。
在本书的开头,她讲了这本书写成的缘由,1986年她因为加拿大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要与川大的教授合写一本关于词学的书,在回国后,她见到了母校辅仁大学的校友们,大家邀请她做一次讲演,她的这次讲演不仅有校友会的同学参加,很多热爱中国诗词的人都来了。
她被人们的热情所感染,便开始在国内讲学。
这本书就是由她讲课的录音整理而成的,讲解的内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让每一个喜爱古诗词的人都能读懂。
先生从唐宋词的源流讲起,从诗言志讲起。
主要介绍了温庭筠、韦庄、冯延巳、南唐二主,及至晏家父子、欧阳修、柳永,次的流传就越来越广了,而苏轼和辛弃疾两人更是将词推向高潮,不再局限于儿女私情,也可以显出胸怀,家国之情。
《人间词话七讲》内容

《人间词话七讲》内容
【实用版】
目录
1.《人间词话七讲》概述
2.《人间词话七讲》的主要内容
3.《人间词话七讲》的作者及其背景
4.《人间词话七讲》的价值与影响
正文
《人间词话七讲》是一本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赏析与讲解的著作,它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全书共分为七讲,每讲都围绕一个主题,详细地分析了一些经典的诗词作品。
第一讲是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基本概述,作者首先解释了什么是“人间词话”,然后通过对诗词的起源、发展以及主要的艺术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读者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二讲主要讲述了诗词的意境,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诗词作品,阐述了意境在诗词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揭示了如何通过诗词的意境来领悟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第三讲则着重探讨了诗词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象征、对仗等,这些都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讲是对诗词的韵律进行讲解,作者详细介绍了平仄、押韵等基本的韵律规则,以及如何通过韵律来增强诗词的音韵美感。
第五讲则是对诗词的题材进行分类,包括山水田园、爱情离别、咏史抒怀等,每一类题材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
第六讲是对诗词的创作方法进行探讨,作者认为,好的诗词应该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诗人应该把自己的情感、思想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最后一讲是对诗词的鉴赏进行讲解,作者认为,鉴赏诗词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生活阅历,同时也需要对诗词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有一定的理解。
《人间词话七讲》的作者王国维,是我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和教育家,他的这本著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解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嘉莹:《人间词话》之基本理论——境界说

叶嘉莹:《⼈间词话》之基本理论——境界说(⼀)对“境界”⼀词之义界的探讨在王静安先⽣所有关于⽂学批评的著述中,⽆疑的《⼈间词话》乃是其中最为⼈所重视的⼀部作品,因为他早期的杂⽂只不过是他在西⽅思想的刺激下,透过他⾃⼰的性格上的特⾊,对传统之中国⽂学发⽣反省以后所产⽣的⼀些概念⽽已。
其较具理论体系的《<红楼梦>评论》⼀⽂,则是他完全假借西⽅之哲学理论来从事中国之⽂学批评的⼀种尝试之作,其中固不免有许多牵强疏失之处。
⾄于《⼈间词话》则是他脱弃了西⽅理论之拘限以后的作品,他所致⼒的乃是运⽤⾃⼰的思想见解,尝试将某些西⽅思想中之重要概念融会到中国旧有的传统批评中来。
所以《⼈间词话》从表⾯上看来与中国相沿已久之诗话词话⼀类作品之体式,虽然也并⽆显著之不同,然⽽事实上他却为这种陈腐的体式注⼊新观念的⾎液,⽽且在外表不具理论体系的形式下,也曾为中国诗词之评赏拟具了⼀套简单的理论雏形。
这种新旧双⽅的融会,遂使他这⼀部作品在新旧两代的读者中都获得了普遍的重视。
然⽽可惜的是《⼈间词话》毕竟受了旧传统诗话词话体式的限制,只做到了重点的提⽰,⽽未能从事于精密的理论发挥,因之其所蕴具之理论雏形与其所提出的某些评诗评词之精义,遂都不免于旧⽇诗话词话之模糊影响的通病,在⽴论和说明⽅⾯常有不尽明⽩周⾄之处。
所以《⼈间词话》虽曾受到过不少读者的重视,然⽽却也曾引起过不少争议和批评。
见仁见智,既然莫衷⼀是;为轩为轾,亦复各有千秋。
今⽇,要想重新衡定《⼈间词话》这部著作的功过得失,当然我们⾸先就必须从过去⼀些纷纭歧异的解说和争论中,为之做⼀番爬梳整理的⼯作,使其中的理论和精义都能得到明⽩的解说,然后才能予以正当的评价。
关于《⼈间词话》的内容,根据现在流传的搜辑最备的王幼安校订本来看,其中词话共有三卷⼀百四⼗⼆则之多,其所牵涉的内容极为⼴泛,记叙也相当琐杂。
然⽽我们如果仔细加以别择,却也并不难整理出⼀些头绪来,只不过在整理时当注意其内容性质不同,需对之分别观之⽽已。
人间词话七讲读书心得(5篇)

人间词话七讲读书心得(5篇)人间词话七讲读书心得【篇1】老实说,读这本颇见考据功夫的书,把玩那些精辟的不刊之论,继而小心写出下面这些话,要先给自己壮壮胆,耸肩收拾一下自己的浅薄,然后再打开神游八极的冥想……评个五星吧,仅管文字编排上有些叠床架屋的味。
周济(止庵)《宋四家词选》里论作词云:“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既成格调,求实,实则一精一力弥满。
”孟子有曰:“充实之谓美”。
《庄子·知北游》感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而今《人间词话》独辟词品“三境界”说,继而引词论词确为高格,万象更新一语点破,谓之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一些三脚猫的花架子,还真揽不下来瓷器活儿,更别说桌子底下放风筝了。
虽然佶屈聱牙面目拒人千里之外,但是一切生活部门都有技术,骨子里的东西变化不易,于是评论就应该有分寸,假如意象、主旨、趣味差强人意,就不用去评它。
概其诗余盛于两宋,但并非阙阙顶好、顶顶好、无双第一,我们虽然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字眼儿“五+二、白+黑”加班。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因之,有唐诗作榜样可能是宋人的大幸,也可能是宋人的大不幸。
在书中被作者反复提及的白石道人有言,“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有宋一朝,众人拾柴,不仅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还把疏凿的河流加深了。
个人以为读这本书,首先应绷紧上述认识,然而还远远不够,艺术永远离不开生活!真正的生活就像一把烧红的电烙铁,不管你情不情愿,都被当成一块皱布来整,不论多么曲折,最后总是横竖直、熨熨贴贴。
读《人间词话》有感

读《人间词话》有感读《人间词话》有感 1跟随笔者的步伐,一起探索王国维式的境界。
王国维《人间词话》可谓明清第一论。
常人言其自大,眼高以视百家,余谓之其才情也。
“非吾晓天下,惊才而已。
非吾睨九州,盖世而已。
”固非其人自大,乃其境高巅。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一言余独钟爱:“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此句一出便可知其才之高大,境之深远。
何谓“境界”?真情、真景。
境有真境,此谓之写境。
有假境,此谓之造景,“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此二派朦胧难明,因大词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为其所曾识,故合乎自然。
所写之境,其情必匿其中,故邻于理想。
若深入其究,可发至浪漫、现实之境,便可明其神姿。
如太白、子美类。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此境可谓之,景也。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非物有情而人难情,乃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非我无情,而乃临摹其景,为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余以为有我者,词亢情高,起落开伏,乃情之所为。
故能读者垂泪,闻者心郁,动其情思,撩其心弦,摄其神魄。
若李重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易安“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梅圣俞“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无我者,词清神秀,调高乐雅,字句间山水湍迤,月明人和,鱼嘻鸟乐,境之自然,情之俊丽。
故观者如观临其境,读者若听聆其景,非“真纯”二字不能盖也。
若李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夏竦“三千珠翠拥宸游,水殿按凉州”、冯正中“池边梅自早,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韦苏州“流萤度高阁”。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为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境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写真情者在乎字切,绘真景者在乎神合。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

《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几年前在陪谭总在彼岸书店喝茶时,闲来无事在书店里随意找本书读,看到叶嘉莹先生对顾随先生讲课的笔记《中国古典诗词感发》,本来只是想用几首熟悉的诗词打发一下时间,没想到读来酣畅淋漓,一下午看了大半,就索性买了带走了,书中对诗词的揣摩对我这种除了在小学、初中、高中后再没接受过更高语文教育的人是一个全新的角度,一时间心潮澎湃。
书中多处引用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印象深刻,但最近几年看专业类的书多,看文学类的书较少,今年适逢读专业书有些瓶颈,厌书情绪上升,正好找来经典品味品味,果然药到病除。
王国维先生不愧为国学大家,书不厚,酣畅淋漓,多处让人不由得拍腿较好。
文中论文体兴衰更替:“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做他体,以自解脱。
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故谓文学者不如前,余未敢信。
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聊聊数语,道尽中国文学文体更替之缘由曲折,宋词到元曲也是一以贯之,文体之间有继承性、连续性,也有革新,才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波澜壮阔,一浪又一浪。
王国维先生对词推崇以“境界”分高下:“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由名句。
”那什么是境界呢?“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无境界。
”境界就是真情流露,有感而发,而不是无聊凑骚,“境界”二字着实精妙,读书笔记王国维先生的“境界”可运用到所有领域,合乎天理、地道、人性本真的就是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
以境界而分,王国维先生认为北宋的词有境界,南宋无境界,南宋词人中,能和北宋并驾的只有辛稼轩一人。
境界分造境和写境,即理想与写实两派,“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又道:“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你的感情在你的内心之中感动了,你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那就是诗。
但你的感情又是怎么被感动的呢?那我还要提到后来的一本很重要的著作——钟嵘的《诗品》。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人为什么要作诗?他说那是天地的阴阳之气催动了万物,而这万物的变化就感动了你内心中的性情,表现出来就形成了诗。
比如说“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这是四季的气候变化给你的感动;“楚臣去境,汉妾辞宫”,这是世间人事的变化给你的感动。
当然了,这是古人对诗兴之由来的一种概念。
人的追求有几个阶段,最初当然是追求衣食的温饱,然后要有家庭的温暖,要有朋友的友情,要追求名誉,要追求一个社会上的归属。
但是,最高的一个价值体现就是完成你自己,就是你自己实现了你自己。
当你真正找到了这个的自我实现的目的,你就会觉得那些低下的追求都是不重要的。
不是别人告诉你不重要,而是你到了那个境界以后,自然就觉得那些事情不重要了。
陶渊明可以做官,陶渊明也可以有很多的薪水,可是他宁可忍受贫穷饥饿,回家来了。
因为他觉得这样是完成了他自己。
如果你追求那些现实的利益,反而出卖了你自己,那你就迷路了。
所以,每个人价值的取向不一样。
王国维说,有最高智能的人真正的价值,不存在现实的物质的得失,而是存于真理的,不存于主观,而是存于客观的。
他们所努力的就是追求宇宙的一个真理、人生的一个意义和价值,为此宁可牺牲自己一生的现实的幸福。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王国维所说的“成大事业、大学问”,并不是我们当前所说的那些个世俗的、庸俗的学问和事业。
追求成大事业、大学问要经过三个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晏殊的两句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他说的是什么呢?善于读诗的人,不是只看外表上的文字,不是只看外表上所写的景物和感情,真正会读诗的人要从诗里面读出一种境界、一种意境,读出诗歌里真正给你呈现出的一个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的词《蝶恋花》里的句子。
可是晏殊的这首词是为了成大事业、大学问而写的吗?不是的,他写的也是闺中的思妇。
中国的小词写的常常是女性的感情,而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被注定是思妇的命运。
因为男子毕竟要在外面做事,经常要出去,女子在家里永远是思妇。
所以他说:“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这女子一夜相思一夜怀念,一夜没有能够成眠,等到第二天早晨了,她登上高楼,登上高楼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她所盼望的那个人从远方出现。
昨天晚上秋风刮得很大,树上的黄叶都被吹落了,本来窗前一树很茂密的树叶,她看不到那么远,可是“昨夜西风凋碧树”,她现在上到高楼,就一直望尽了天涯路。
这本来是写一个思妇登楼望远怀人,但是王国维是善于读词的人,所以就从里面读出一种境界来。
这里边有什么境界?我们每天耳之所闻,目之所见,目迷乎五光十色,耳知己乎五音六律,我们的耳目都被那些繁杂的、奢华的、眩惑的、迷惘的声光色彩所引诱了,所以你追求世俗之所尚,所以你就与世俗同流合污了。
真正有智慧的人要“昨夜西风凋碧树”,你要把遮蔽在你眼前的社会上这一切吸引的诱惑都超越过去,你要有这种超越的精神,你才能看到高远的理想,你才不是为个人的、世俗的、一己的得失而生活。
所以王国维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个境界。
可是一般的俗人连学问事业都不容易完成,何况王国维所说的大事业、大学问!你如果要追求大事业、大学问,就要像陶渊明那样忍受饥寒交迫的痛苦,你要有坚毅的能够忍耐的一种毅力。
所以他说第二种境界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服带子越来越松了,这是说人消瘦了。
消瘦,是因为我追求得很艰苦。
我相思怀念,我执着地追求着,我就是为她付上我的一切为代价也始终不会后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柳永的《凤栖梧》里的两句,柳永说的是一个现实的女子,说我为她相思怀念而憔悴。
可是王国维读诗读词,总是超越了诗词表面所写的现实,读出一种哲理的境界,所以这里“为伊”的“伊”,还是指的那个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理想。
我为实现我的这个理想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为了完成理想,你首先要摆脱世界上的一切蒙蔽,不要只看那世俗
短浅的利益,不要为了一点点的得失跟人家斤斤计较。
这是你第一步的超越。
可是这还不够,你还要有第二步——执着地追求的毅力。
并不是所有追求的人一定就能得到,如果你终于没有追到,没有完成,你就白白地追求了。
你心里面一定要有宁可为它牺牲的这个准备。
不过,最理想的当然还是完成你的追求了,所以他最后写的是完成的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辛弃疾词《青玉案》里边的句子。
他说我追求了一辈子,忽然有一天我恍然大悟,我得到了。
得到的这个东西不一定是外在的名利禄位,而是真正在内心之中达到了一种自足的、自我实现的境界。
佛教说:“物转心则凡,心转物则圣。
”“心转物”就是你把看到的外物都用你的心、你自身的灵敏之性来把它转变了,你就是“圣”,你就成为圣者;“物转心”,是说你的心没有一个真正的定力,没有一个见解,你就随着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他说奸盗淫邪你就跟着,那就是凡夫俗子的境界了。
你读什么书都可以读出自己的见解,如果它是好书那当然是好,即使是坏书你都可以超越它,读出你自己的高深的见解来,这才是真正会读书的人。
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
”绘画的事情,要先有一个洁白的质地。
于是子夏马上就领悟说:“礼后乎?”因为礼节只是一种外表的形式,而你本质的感情,你的尊敬、你的孝悌,那都是发自内心的。
所以子夏就明白了,老师是说本质的洁白是重要的,礼比仁爱的本心是重要的,而外表装点的什么鞠躬啊、握手啊、敲钟打鼓啊、演奏音乐啊,那都是外表,都不是第一位的。
孔子听了很高兴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他说:”给我启发的就是卜商(子夏)啊,这样的学生我可以和他谈诗了。
”孔子和他的学生都不是随便地联想,他们从诗歌里面得到的启发都是人生的修养,都是用诗歌来提高你的人生修养的。
王国维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他喜欢那种带着直接感动人的力量的词,
我当年给UBC(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小朋友讲过诗,我到国内也给天津南开幼儿园的小朋友讲过诗。
我曾建议从幼儿园的大班就开一门“古诗唱游”的课程,这门科目绝不要考试,你就用唱歌游戏说故事的方式教他们念古诗。
我教UBC的小孩子时就是自己花时间画了好多张图画,一个一个的故事给他们讲。
有很多人说你不要教小孩子学古诗啊,古诗里边古典太多了,小孩子不懂。
古典多其实一点儿都没有关系。
什么是古典?古典就是古代的故事啊,哪个小孩子不爱听故事?怎么就不能教?教育部编出一套书来,发给小孩子都去念。
可是如果老师不能带领小孩子入门,从小你就不能够用正当的方法引导出孩子们的兴趣,而总是逼他们,使他们一看见诗词就头疼。
长调因为它很长,跟诗里边的长篇歌行一样,像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像李太白的《蜀道难》《将进酒》,那些长篇的歌行,是可以使气的。
所谓“气”,其实就是诗歌的节奏,不讲内容也不讲情感,完全是声音的直接感动。
李太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其实并没有太丰富的内容,也没有很多言外的意思,但它使你觉得有一种滔滔滚滚的气势,那是它声吻的节奏形成的,“声”是声调,“吻”是口吻。
这声吻,就造成了诗的气势。
可是词是长短句,长短句和散文差不多,它就没有了诗的节奏所造成的那种滔滔滚滚的气势。
小词不都是七言或五言,它有四个字一句的、两个字一句的、六个字一句的那种双式的句子,而双式的句子不能够造成气势。
所以好的词人写长调,不能够像写诗那样使气,而要以“情致”来表现他的好处。
“致”就是一种姿态,“情致”就是你的感情和情意的一种姿态。
人平时只能看到具体的姿态,比如说手足的姿态、四肢的姿态。
感情是抽象的,谁能看得到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但是毛先舒说词就是要把你的感情、意志,造成一个姿态才好。
他说因为歌行如同“骏马蓦坡”,如同一匹很好的马从一个山坡上跑下来,它滔滔滚滚一往无前地就这么跑下来了,你就看到了它的那种气势。
长篇的歌行,像“黄河之水天上来”就是如此。
可是词的长调,它四个字一停,两个字一停,六个字一停,都是二、二、二
的节奏,就好像一个娇柔的女子春天出来散步,旁边也没有人扶持,她一个人在美丽的花草的小路上行走,要“徒倚而前”。
“徒”就是迁徒、移动,“倚”就是要停下来,靠在一个什么东边旁边歇一歇。
她要走一走,停一停。
就是说,词的声调不是滔滔滚滚的,而是如同美女行走,每走一步都要表现出一种姿态,而且每一个姿态和前一个姿态都是有变化的。
这样,你“虽有强力健足,无所用之”。
虽然你有诗人的滔滔滚滚的气势,但是你使不上力气,因为它的形式就不让你滔滔滚滚一往无前,而是常常要停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