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带类型与溶剂效应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生色团(发色团) 含有n→π*或π→π*的基团。 例:C=C;C=O;C=S;—N=N— 等
3.助色团 含非键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 例:—OH,—OR,—NH—,—NR2—,—X 4.红移(长移)、蓝移(短移): 由于化合物结构变化(共轭、引入助色团)或采用不同溶
剂后: 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叫红移 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叫蓝移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5.增色效应、减色效应 增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增加的效应 减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弱的效应
6.吸收带 吸收光谱中吸收峰的位置称做吸收带 εmax>104 → 强带 εmax<102 → 弱带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四、吸收带类型和影响因素
(一)吸收带类型 • 1.R带:由含杂原子的不饱和基团的n →π*跃迁产生(C
分子中价电子(外层电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的电磁 辐射发生电子能级跃迁
(吸收能量=两个跃迁能级之差)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类型
1.有机化合物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类型 从有机物化学键的性质来看,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
电子主要有三种,即形成单键的σ 电子,形成双键π 电子以及 未参与成键的n电子。
水
243 nm 305 nm
迁移
长移 短移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第一节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 体系pH的影响
OH OH
O
H+
苯酚在不同pH时的紫外吸收光 谱
=O;C=N;-N=N- )
• λmax≈ 300nm, max<100
• 溶剂极性↑,λmax↓ → 蓝移(短移) 2.K带:由共轭双键的π→ π*跃迁产生
第三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3
3.双波长
将不同波长的两束单色光(λ 1、λ 2) 快束交替通 过同一吸收池而后到达检测器。产生交替信号。无需 参比池。△=1~2nm。两波长同时扫描即可获得导数 光谱。
max也作为定性的依据。不同物质
的λmax有时可能相同,但ε
定量分析的依据。
max不一定相同。
(6)吸收谱带强度与该物质分子吸收的光子数成正比,
10
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产生
由于分子吸收紫外-可见光区的电磁辐射,分 子中价电子(或外层电子)的能级跃迁而产生紫 外-可见吸收光谱。 电子能级间跃迁的同时总伴随有振动和转动
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可作为溶剂使用。
39
2、n→ζ*跃迁
所需能量较大。 吸收波长为150~250 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 ,近紫外区仍不易观察到。
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物(含N、O、S和卤
素等杂原子)均呈现n →ζ*跃迁。 如一氯甲烷、甲醇、三甲基胺n →ζ*跃迁的λ分 别为173 nm、183 nm和227 nm。
38
1、σ →σ *跃迁
所需能量最大,ζ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光的能量 才能发生跃迁。
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
吸收波长λ< 200 nm。 例:甲烷λmax为125 nm , 乙烷λmax为135 nm, 环丙烷(饱和烃中最长) λmax为190 nm。 在近紫外没有饱和碳氢化合物的光谱,需真空
8
2.能级跃迁的讨论
(1)转动能级间的能量差Δ Er:0.005~0.050 eV, 跃迁产生吸收光谱位于远红外区,称为远红外 光谱或分子转动光谱; (2)振动能级的能量差Δ Ev约为:0.05~1eV,跃
溶剂概述和溶剂效应
溶剂概述和溶剂效应摘要:对化学反应中溶剂的种类和作用做概述,以及溶剂效应在紫外,荧光,红外,核磁波谱和液相色谱中的作用。
关键词:溶剂溶剂效应吸收光谱液相色谱1,溶剂1.1溶剂的定义溶剂是一种可以溶化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的液体,继而成为溶液,最常用的溶剂是水。
1.2溶剂的分类溶剂按化学组成分为有机溶剂和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是一大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分子量不大,常温下呈液态。
有机溶剂包括多类物质,如链烷烃、烯烃、醇、醛、胺、酯、醚、酮、芳香烃、氢化烃、萜烯烃、卤代烃、杂环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等,多数对人体有一定毒性。
(本文主要概述有机溶剂在化学反应以及波谱中的应用)2,溶剂效应2.1溶剂效应的定义溶剂效应是指溶剂对于反应速率,平衡甚至反应机理的影响。
溶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依赖于溶剂化反应分子和相应溶剂化过渡态的相对稳定性。
2.2溶剂效应在紫外,荧光,红外,核磁中的应用2.2.1溶剂效应在紫外吸收光谱中的应用[5]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吸收带波长和吸收强度,与所采用的溶剂有密切关系。
通常,溶剂的极性可以引起谱带形状的变化。
一般在气态或者非极性溶剂(如正己烷)中,尚能观察到振动跃迁的精细结构。
但是改为极性溶剂后,由于溶剂与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增强,使谱带的精细结构变得模糊,以至完全消失成为平滑的吸收谱带。
这一现象称为溶剂效应。
例如,苯酚在正庚烷溶液中显示振动跃迁的精细结构,而在乙醇溶液中,苯酚的吸收带几乎变得平滑的曲线,如图所示2.2.1.1溶剂极性对n→π*跃迁谱带的影响[2]n→π*跃迁的吸收谱带随溶剂的极性的增大而向蓝移。
一般来说,从以环己烷为溶剂改为以乙醇为溶剂,会使该谱带蓝移7nm:如改为以极性更大的水为溶剂,则将蓝移8nm。
增大溶剂的极性会使n→π*跃迁吸收谱带蓝移的原因如下:会发生n→π*跃迁的分子,都含有非键电子。
例如C=O在基态时碳氧键极化成Cδ+=Oδ-,当n电子跃迁到π*分子轨道时,氧的电子转移到碳上,使得羰基的激发态的极性减小,即Cδ+=Oδ-(基态)→C=O(激发态)。
溶剂概述和溶剂效应
溶剂概述和溶剂效应摘要:对化学反应中溶剂的种类和作用做概述,以及溶剂效应在紫外,荧光,红外,核磁波谱和液相色谱中的作用。
关键词:溶剂溶剂效应吸收光谱液相色谱1,溶剂1.1溶剂的定义溶剂是一种可以溶化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的液体,继而成为溶液,最常用的溶剂是水。
1.2溶剂的分类溶剂按化学组成分为有机溶剂和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是一大类在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有机化合物,分子量不大,常温下呈液态。
有机溶剂包括多类物质,如链烷烃、烯烃、醇、醛、胺、酯、醚、酮、芳香烃、氢化烃、萜烯烃、卤代烃、杂环化物、含氮化合物及含硫化合物等等,多数对人体有一定毒性。
(本文主要概述有机溶剂在化学反应以及波谱中的应用)2,溶剂效应2.1溶剂效应的定义溶剂效应是指溶剂对于反应速率,平衡甚至反应机理的影响。
溶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依赖于溶剂化反应分子和相应溶剂化过渡态的相对稳定性。
2.2溶剂效应在紫外,荧光,红外,核磁中的应用2.2.1溶剂效应在紫外吸收光谱中的应用[5]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吸收带波长和吸收强度,与所采用的溶剂有密切关系。
通常,溶剂的极性可以引起谱带形状的变化。
一般在气态或者非极性溶剂(如正己烷)中,尚能观察到振动跃迁的精细结构。
但是改为极性溶剂后,由于溶剂与溶质分子的相互作用增强,使谱带的精细结构变得模糊,以至完全消失成为平滑的吸收谱带。
这一现象称为溶剂效应。
例如,苯酚在正庚烷溶液中显示振动跃迁的精细结构,而在乙醇溶液中,苯酚的吸收带几乎变得平滑的曲线,如图所示2.2.1.1溶剂极性对n→π*跃迁谱带的影响[2]n→π*跃迁的吸收谱带随溶剂的极性的增大而向蓝移。
一般来说,从以环己烷为溶剂改为以乙醇为溶剂,会使该谱带蓝移7nm:如改为以极性更大的水为溶剂,则将蓝移8nm。
增大溶剂的极性会使n→π*跃迁吸收谱带蓝移的原因如下:会发生n→π*跃迁的分子,都含有非键电子。
例如C=O在基态时碳氧键极化成Cδ+=Oδ-,当n电子跃迁到π*分子轨道时,氧的电子转移到碳上,使得羰基的激发态的极性减小,即Cδ+=Oδ-(基态)→C=O(激发态)。
苯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绘制和溶剂效应
苯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绘制和溶剂效应1、实验目的1.了解苯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鉴定方法。
2.观察溶剂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3.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
2、实验原理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吸收是由于苯环结构中三个乙烯的环状共轭体系ππ*→跃迁产生的两个强吸收带,谱带分别位于1185()nm E 带和1204()nm E 带,以及由于ππ*→跃迁和苯环振动重叠而产生的较弱吸收带B (带),谱带位于230270nm ―。
当苯处在气态时有良好的精细结构;当苯环上有取代基时,会对其3个特征吸收带强烈的影响,特征吸收带位移、精细结构简单化。
例如在碱性条件下的苯酚离子3个吸收带分别移至209nm ,235nm 和286(/)nm L mol cm ⋅。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鉴定有机化合物的方法是在相同条件下(溶剂、浓度、pH 、温度等)比较未知物与已知纯化合物的吸收光谱,或在与标准谱图相同条件下将绘制的未知物的吸收光谱,再与标准谱图比较,若两者完全一致,基本可认为是同一化合物。
溶剂的极性对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有一定的影响,溶剂的极性增加会使有机化合物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红移,n 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蓝移。
3、仪器和试剂1.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00cm 石英比色皿;带塞比色皿:2510mL 支;10mL 移液管3支。
2.试剂苯()AR 、苯甲酸()AR 、苯酚()AR 、环己烷()AR 、乙醇()AR 、丙酮()AR 。
4、实验操作1.苯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绘制(1)在石英吸收池,加两滴苯,加盖,放置约两分钟后,相对空石英吸收池,在200至320nm 波长范围内绘制紫外吸收光谱。
(2)在3支25mL 带塞比色管中分别加0.5()mL 两滴苯、20mg 苯酚、20mg 苯甲酸,用环己烷10mL 溶解后稀释至刻度为母液。
分别取2mL 母液于25mL 带塞比色管中,用环己烷溶液稀释至刻度,摇匀。
有机波谱分析知识点
名词解析发色团(chromophoric groups):分子结构中含有π电子的基团称为发色团,它们能产生π→π*和n→π*跃迁从而你呢个在紫外可见光范围内吸收。
助色团(auxochrome):含有非成键n电子的杂原子饱和基团本身不吸收辐射,但当它们与生色团或饱和烃相连时能使该生色团的吸收峰向长波长移动并增强其强度的基团,如羟基、胺基和卤素等。
红移(red shift):由于化合物结构发生改变,如发生共轭作用引入助色团及溶剂改变等,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蓝移(blue shift):化合物结构改变时,或受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增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增加的作用。
减色效应(hypochromic effect):使吸收强度减弱的作用。
吸收带: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指纹区(fingerprint region):红外光谱上的低频区通常称指纹区。
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差异,并显示出分子特征,反映化合物结构上的细微结构差异。
这种情况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因此称为指纹区。
指纹区对于指认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很有帮助,而且可以作为化合物存在某种基团的旁证。
但该区中各种官能团的特征频率不具有鲜明的特征性。
共轭效应(conjugated effect):又称离域效应,是指由于共轭π键的形成而引起分子性质的改变的效应。
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一些极性共价键,随着取代基电负性不同,电子云密度发生变化,引起键的振动谱带位移,称为诱导效应。
核磁共振:原子核的磁共振现象,只有当把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场中并满足一定外在条件时才能产生。
化学位移:将待测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与某基准物氢核共振峰所在位置进行比较,其相对距离称为化学位移。
弛豫:通过无辐射的释放能量的途径核由高能态向低能态的过程。
分子离子:有机质谱分析中,化合物分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的离子。
红外吸收光谱峰位的影响因素
光谱峰位的影响因素分子内基团的红外吸收会受到邻近基团及整个分子其他部分的影响,也会因测定条件及样品的物理状态而改变。
所以同一基团的特征吸收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影响因素有: 1. 化学键的强度一般地说化学键越强,则力常数K 越大,红外吸收频率 ν 越大。
如碳碳三键,双键和单键的伸缩振动吸收频率随键强度的减弱而减小。
伸缩振动频率 (cm -1) 2150 1715 1200 2. 诱导效应诱导效应可以改变吸收频率。
如羰基连有拉电子基团可增强碳氧双键,加大C=O 键的力常数K ,使C=O 吸收向高频方向移动。
C=O 伸缩振动频率(cm -1 ) 1715 1815 ~ 17853. 共轭效应共轭效应常使C =O 双键的极性增强,双键性降低,减弱键的强度使吸收向低频方向移动。
例如羰基与α、β不饱和双键共轭,从而削弱了碳氧双键,使羰基伸缩振动吸收频率向低波数位移。
C=O 伸缩振动频率(cm -1) 1715 1685 ~ 16704. 成键碳原子的杂化状态一般化学键的原子轨道s 成分越多,化学键力常数K 越大,吸收频率越高。
sp sp 2 sp 3C−H伸缩振动频率(cm-1)3300 3100 29005. 键张力的影响主要是环状化合物环的大小不同影响键的力常数,使环内或环上基团的振动频率发生变化。
具体变化在不同体系也有不同。
例如:环丙烷的C-H伸缩频率在3030 cm-1,而开链烷烃的C-H伸缩频率在3000 cm-1以下。
6.氢键的影响氢键的形成使电子云密度平均化,从而使伸缩振动频率降低。
形成氢键后基团的伸缩频率都会下降。
游离羧酸的C=O键频率出现在1760 cm-1 左右,在固体或液体中,由于羧酸形成二聚体,C=O键频率出现在1700 cm-1 。
分子内氢键不受浓度影响,分子间氢键受浓度影响较大。
例如:乙醇的自由羟基的伸缩振动频率是3640 cm-1,而其缔合物的振动频率是3350 cm-1。
形成氢键还使伸缩振动谱带变宽。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效应.
实验九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效应实验目的:(1)学习有机化合物结构与其紫外光谱之间的关系;(2)了解不同极性溶剂对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带位置、形状及强度的影响。
(3)学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实验原理: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有关的电子有三种,即形成单键的σ电子、形成双键的π电子以及未参与成键的n电子。
跃迁类型有:σ→σ*,n→σ* ,n→π*,π→π* 四种。
在以上几种跃迁中,只有π-π*和n-π*两种跃迁的能量小,相应波长出现在近紫外区甚至可见光区,且对光的吸收强烈,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影响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因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内因是指有机物的结构,主要是共轭体系的电子结构。
随着共轭体系增大,吸收带向长波方向移动(称作红移),吸收强度增大。
紫外光谱中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生色团,如有C=C、C=O、NO2、苯环等。
含有生色团的化合物通常在紫外或可见光区域产生吸收带;含有杂原子的饱和基团称为助色团,如OH、NH2、OR、Cl等。
助色团本身在紫外及可见光区域不产生吸收带,但当其与生色团相连时,因形成n→π*共轭而使生色团的吸收带红移,吸收强度也有所增加。
影响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外因是指测定条件,如溶剂效应等。
所谓溶剂效应是指受溶剂的极性或酸碱性的影响,使溶质吸收峰的波长、强度以及形状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这是因为溶剂分子和溶质分子间可能形成氢键,或极性溶剂分子的偶极使溶质分子的极性增强,从而引起溶质分子能级的变化,使吸收带发生迁移。
例如异丙叉丙酮的溶剂的溶剂效应如表1所示。
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K带红移,而R带向短波方向移动(称作蓝移或紫移)。
这是因为在极性溶剂中π→π * 跃迁所需能量减小,吸收波长红移(向长波长方向移动)如图(a)所示;而n→π * 跃迁所需能量增大,吸收波长蓝移(向短波长方向移动),溶剂效应示意图如(b)所示。
图1 电子跃迁类型σπ *σ *nπ∆C*—C-△E n>△E p C=0 △E n>△E p图2溶剂极性效应(a)π→π * 跃迁(b)n→π * 跃迁B吸收带,在不同极性溶剂中,其强度和形状均受到影响、在非极性溶剂正庚烷中,可清晰看到苯酚B吸收带的精细结构,但在极性溶剂乙醇中,苯酚B吸收带的精细结构消失,仅存在一个宽的吸收峰,而且其吸收强度也明显减弱。
物理有机化学 第3章、溶剂效应
E.M.Kosower首先尝试用一个染料的电子跃迁来建立一套溶 剂极性标度.他选择碘化l-乙基-4-甲氧羰基吡啶盐.
在许多有用的经验溶剂参数中,基于溶剂化显色现象的Z值是最全 面的 .
§3.3 非质子极性溶剂
有一些溶剂具有较大的介电常数和电偶极矩, 但不含酸性氢, 不 能形成氢键. 一般称为非质子极性溶剂.
对于负离子与中性分子之间的双分子反应来说,在极性非质子 溶剂中的反应速率要比在质子溶剂中大得多.例如,
这些化合物的特殊的溶剂化性质是由于分子几何形状使它们对 正离子的溶剂化作用远远大于对负离子的溶剂化作用.
1. 必须满足Franck-Condon原理, 即电子跃迁必须发生得比核移 动快, 使成为一个非平衡的激发态, 其中溶剂围绕溶质的排 列如同基态一样; 2. 标准物吡啶盐在许多非极性溶剂中不溶解, 使用在这些非极 性溶剂中有较大溶解性的其它标准物, 可以克服这问题;
3. 在极性最大的溶剂中(基态溶剂化作用强, 自由能降低很多, λ <331nm, 相当于Z>86.4, 即需较大的能量来激发), 则在更强 的吡啶环的π→π*带不能区别出charge transfer band. 后来Dimroth又发展了一套更全面的溶剂极性标度ET, 是将吡啶 苯酚内铵盐作为标准物(Pyridinium-N-phenol betaines)
作为标准物的氯代叔丁烷几乎完全以SN1机理进行溶剂解反应, 但由于溶剂解反应是在大量过量的溶剂中进行的, 不可能以动力 学级数来判断溶剂是否有亲核行为, 因此氯代叔丁烷作为模型化 合物的合理性必须得到验验. 方法就是用其他模型化合物与氯代 叔丁烷的溶剂解速率进行比较,为此曾选择了下列桥头碳原子 的化合物.
9.5 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ΔA = A λ2 -A λ1 = (εxλ2-εxλ1)bcx
13:03:22
其中,测量波长λ2和惨比波长λ1的选择与组合是关键。 以两组分x和y的双波长测定为例: 设:x为待测组分,y为干扰组分,二者的吸光度差分别为: △Ax和△Ay,则该体系的总吸光度差△Ax+y为: △Ax+y = △Ax + △Ay 如何选择波长λ1、 λ2有一定的要求。
13:03:22
例2 .
某化合物可能有两种结构,乙醇中紫外光谱最大吸 收λmax= 281 nm(κmax 9700 L· mol-1· cm-1)确定其属何种结构。
HO O HO H3C (b) O CH3 (a) O
H3C
O
CH3
解:
结构(a) :λ max= 五元环烯酮母体 +α-OH + β-R + β-OR = 202 + 35 + 12 + 30 = 279 nm 结构(b) :λmax = 烯酯母体 + α-OH + 2×β-R + 环内双 键 = 193 + 35 + (2×12) + 5 = 257 nm
B带: 262 nm(κ302 L· mol-1· cm-1) ,274 nm(κ2040 L· mol-1· cm-1) , 261 (4) pH的影响 加NaOH红移→酚类化合物,烯醇。
加HCl蓝移→苯胺类化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3:03:22
9.5.2 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一、谱图解析方法
三要素:谱峰位置、强度、形状。 谱峰形状:定性指标;谱峰强度:定量指标; 紫外可见光谱特征参数:λmax和κmax,K,B,R带。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吸收带类型与溶剂效应
4、π→π*跃迁(最重要的、研究最多的吸收带)
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区的近紫外端或近 紫外区,εmax一般在104L·mol-1·cm-1以上,大多属于强吸收。 包含有:
K吸收带:共轭非封闭体系中的π→π*跃迁吸收带,一般 为强吸收(ε在104以上)。应用最多。极性溶剂使K带发生红 移。
摩尔吸光系数ε增大或减小
的现象分别称为增色效应或 减色效应,如图所示。
13:01:32
三、溶剂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影响
1、常用溶剂 溶剂选用的原则: A、溶剂不影响溶质的测量; B、溶剂对溶质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C、溶剂与溶质不相互作用。 一般情况下,极性物质选用极性溶剂;非极
性物质选用非极性溶剂。
这类光谱一般位于可见光区,摩尔吸收系数εmax很小,
对定量分析意义不大,一般用于研究配合物结构及无机配合 物键合理论等方面。
13:01:32
苯的紫外吸收光谱(溶剂:异辛烷)
13:01:32
二、常用术语
发色团:最有用的紫外—可见光谱是由π→π*和n→π*跃迁产 生的。这两种跃迁均要求有机物分子中含有不饱和基团。这 类含有π键的不饱和基团称为发色团,也叫生色团。简单的发 色团(生色团)由双键或叁键体系组成,如乙烯基、羰基、 亚硝基、偶氮基—N=N—、乙炔基、腈基—C≡N等。单一 双键在远紫外区,共轭双键在近紫外区。 助色团:有一些含有n电子的基团(如—OH、—OR、—NH2 、—NHR、—X等),它们本身没有生色功能(不能吸收 λ>200nm的光),但当它们与生色团相连时,就会发生n→π共 轭作用,增强生色团的生色能力(吸收波长向长波方向移动, 且吸收强度增加),这样的基团称为助色团。
第五章 紫外-可见吸
实验八 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对其吸收光谱的影响
实验八 有机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及溶剂对其吸收光谱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2、了解不同的助色团对苯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3、观察pH 对苯酚的吸收光谱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具有不饱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特别是芳香族化合物,在近紫外区(200~400nm )有特征的吸收,给鉴定有机化合物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苯有三个吸收带,它们都是由*ππ→跃迁引起的,E 1带:11max 180(60000)nm L cm mol λε--==⋅⋅,E 2带:11max 204(8000)nm L cm mol λε--==⋅⋅,两者都属于强吸收带。
B 带出现在230~270nm ,其11max 254(200)nm L cm mol λε--==⋅⋅ 。
在气态或非极性溶剂中,苯及其许多同系物的B 带有许多精细结构,这是振动跃迁在基态电子跃迁上叠加的结果。
在极性溶剂中,这些精细结构消失。
当苯环上有取代基时,苯的三个吸收带都将发生显著的变化,苯的B 带显著红移,并且吸收强度增大。
溶剂的极性对有机物的紫外吸收光谱有一定的影响。
当溶剂的极性由非极性改变到极性时,精细结构消失,吸收带变平滑。
显然,这是由于未成键电子对的溶剂化作用降低了n 轨道的能量使*π→n 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发生紫移,而*π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则发生红移。
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因素有:内因(共轭效应、空间位阻、助色效应)和外因(溶剂的极性和酸碱性)。
溶剂的极性和酸碱性不仅影响待测物质吸收波长的移动,还影响吸收峰吸收强度和它的形状。
本实验重点在了解不同的助色团对苯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和观察pH 对苯酚的吸收光谱的影响。
三、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带盖石英比色皿(1.0cm )。
四、试剂:苯、环己烷、0.1mol/L HCl 、0.1mol/L NaOH 、苯的环己烷溶液(1:250)、甲苯的环己烷溶液(1:250)、苯酚的环己烷溶液(0.3g/L )、苯酚的水溶液(0.4 g/L )。
(仪器分析)14.3吸收带类型与溶剂效应
22:55:47
(2)极性溶剂对π→π*跃迁的影响
规律:使π→π*吸收带发生红移,εmax略有降低。 原因:C=C基态时,两个π电子位 于 π 成 键 轨 道 上 , 无 极 性 ; π→π* 跃迁后,分别在成键π和反键π*轨 道上,C+=C-,极性,与极性溶剂 作用强,能量。
极性溶剂使精细结构 消失。
非极性 → 极性
n → p*跃迁:蓝移; ; p → p*跃迁:红移; ;
22:55:47
内容选择
14.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法基础 14.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14.3 吸收带类型与溶剂效应 14.4 重要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14.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应用
p
max
p₁
p
共轭烯烃(不多于四个双键)p p*跃迁吸收峰位置可
由伍德沃德——菲泽 规则估算。
max= 基+nii 基:由非环或六元环共轭二烯母体决定的基准值。
22:55:47
K 带和 R 带的区别:
① K 带εmax﹥10 000以上,而 R 带εmax<103,通常在 100以下; ② K 带在极性溶剂中发生红移,而 R 带在极性溶剂 中发生蓝移; ③ K带的λmax随共轭体系的增大而发生红移,而 R 带 的变化不如 K 带明显。
——非封闭共轭体系的 p → p * 跃迁
丁二烯(CH2=CH—CH=CH2) K带:λmax=217nm,εmax=21000。 极性溶剂使 K 带发生红移。
苯乙烯、苯甲醛、乙酰苯等,也都会出现 K 带。
22:55:47
共轭双键体系的 π→π*跃迁
p
p
p
p₃
p
紫外吸收带
1、远紫外(真空紫外)吸收带这一块用的比较少,应该是非常少,一般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波长都是从200纳米开始的,因为远紫外(真空紫外)吸收带被空气强烈吸收,顾名思义,也叫真空紫外。
主要是烷烃化合物的吸收带,如C-C、C-H基团中,为δ→δ*跃迁,最大吸收波长小于200纳米,范围在10-200纳米。
2、尾端吸收带饱和卤代烃、胺类或含杂原子的单键化合物的吸收带,由于这类化合物含有一个或几个孤对电子,因此产生n→δ*跃迁,其范围从远紫外区末端到近紫外区,在200纳米附近。
所以,一般在紫外区扫描或全波长扫描的时候,建议从210纳米开始,因为很多物质都存在末端吸收,多扫了没有多大意义,从节省时间和氘灯的角度考虑,建议从210纳米开始扫描。
3、R带这个吸收属于弱吸收带,但是溶剂效应比较明显,所以俺在此友情提醒,在选择溶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哦。
R带是共轭分子的含杂原子基团的吸收带,如C=O,N=O,N=N等基团,有n→π*跃迁产生,为弱吸收带,摩尔吸光系数K一般小于100L.mol-1.cm-1;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加,R带会发生蓝移,附近如有强吸收带,R带有时会红移,有时可能观察不到。
4、K带这个用的比较多,也是有机物定性定量的基础,其最大吸收往往是由K带决定的,一般来说,如果某物质存在共轭双键,从理论上来将都可以用紫外去定性定量的,所以俺建议大家,要特别注意K带呀。
共轭体系的π→π*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如共轭烯烃,烯酮等。
K带的吸收强度很高,一般K大于10000L.mol-1.cm-1。
5、B带理论支持:芳香和杂环化合物π→π*的特征吸收带。
苯的B吸收带在230-270纳米之间,并出现包含有多重峰或精细结构的宽吸收带(这也是为什么有馒头峰的原因)。
但取代芳香烃的B带精细结构会消失,极性溶剂也会使精细结构消失。
6、E带含有苯环的物质一般在B带有和E带吸收,但是做过试验,感觉B带的吸收远远K 带强烈,就以山梨酸和苯甲酸为例,相同浓度的山梨酸的吸收特别强烈,最大吸收很明显,可是苯甲酸的却象馒头峰,最大吸收特不明显,只有通过求导才能找出最大吸收来,比较郁闷。
物理有机化学 第3章、溶剂效应
这个标度的主要优点是该标准化合物的电荷转移吸收带比科绍 尔染料的处于更长的波长,以至产生一个更大的溶剂化显色范 围 ( 从 二 苯 醚 的 810nm , ET=35.3KJmol-1 , 到 水 的 453nm , ET=63.1KJmol-1).
ET与 Z值之间有着线性关系. 用取代的染料如下列结构可把这种标度推到非极性溶剂:
§3.1 溶剂效应的定性理论
溶剂效应第一个满意的定性理论,是Hughes-Ingold 于1935年提出的静电模型.在亲核取代反应和消去 反应的研究中,他们提出,与初始态相比,在反应 的过渡态中,如果产生了电荷或者电荷更集中了, 则反应速率随介质的极性增加而增加.反之,当与 起始态相比,在反应的过渡态中如果电荷消失了或 电荷更分散了,则反应速率随介质的极性增加而降 低.
例:
从表中可见,当溶剂的类型改变时,如醇改变为腈,则溶剂对 反应速率影响是较大的,这可能由于含羟基的溶剂稳定了带电 荷的亲核试剂,即溶剂效应不仅与介电常数的宏观性质有关, 而且也与氢键有关.
§3.2 溶剂极性参数
3.2.1 Winstein-Grunwald的Y值 在SN1 溶剂解反应中,化合物在不同溶剂中的离解速 率是不一样的.这与溶剂的极性及反应物的结构有 关. Winstein 等提出下列方程式来定量地表示这种关 系.
溶剂化显色物质一般是那些具有高度极化的基态和极性小得多 的激发态的化合物.可近似地认为激发态的自由能在任何溶剂 中是恒定的,而基态的自由能是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大而大幅度 地改变,即溶剂极性越大,溶剂化作用越强,自由能越低,因 此激发所需要的能量从也将越大,即λmax向光谱的蓝端移动.
E.M.Kosower首先尝试用一个染料的电子跃迁来建立一套溶 剂极性标度.他选择碘化l-乙基-4-甲氧羰基吡啶盐.
实验三 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及溶剂效应
实验三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及溶剂效应一、实验目的1.了解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了解苯及其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鉴定方法。
3.观察溶剂对吸收光谱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未知有机化合物的鉴定。
2.溶剂对紫外吸收光谱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紫外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波谱和质谱是有机结构解析的四大工具,尽管紫外吸收光谱谱带数目少,缺少精细结构,光谱的特征不强,但它在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中仍是一种有用的辅助手段,特别对于芳香族化合物,由于它在紫外区的特征吸收,给鉴定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芳香族化合物的紫外光谱的特点是具有由π→π*跃迁产生的3个特征吸收带。
例如,苯在184nm附近有一个强吸收带,ε=68000;在204nm处有一较弱的吸收带,ε=8800;在254nm附近(或230~270nm)有一个弱吸收带,ε=250。
当苯处在气态时,这个吸收带具有很好的精细结构。
当苯环上带有取代基时,则强烈地影响苯的3个特征吸收带。
利用紫外吸收光谱鉴定有机化合物的方法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未知物与已知纯化合物的吸收光谱,或将未知物的吸收光谱与标准谱图(例如Sadtler紫外光谱图)对比,如果两者的吸收光谱完全一致,则可认为是同一种化合物。
四、仪器与试剂(一)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比色管(带塞):5mL 10支,10mL 3支;移液管:lmL 6支,0.1mL 2支。
(二)试剂:苯、乙醇、环己烷、正己烷、氯仿、丁酮、异亚丙基丙酮。
溶液:HCl(0.1mol·L-1),NaOH(0.1mo1·L-1),苯的环己烷溶液(1:250),甲苯的环己烷溶液(1:250),苯的环己烷溶液(0.3g·L-1),苯甲酸的环己烷溶液(0.8g·L-1),苯胺的环己烷溶液(1:3000),苯酚的水溶液(0.4g·L-1)。
异亚丙基丙酮分别用水、氯仿、正己烷配成浓度为0.4g·L-1溶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gκ
6
远紫外光
近紫外光
5
π→π*跃迁
4
σ→σ*跃迁
电荷转移跃
n→π*跃迁3Biblioteka n→σ*跃2迁
可见光区 π→π*跃迁
1
配体场跃迁
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 当芳环上连有一个发色基团时(取代基与芳环间有 π-π共轭),同时出现K吸收带,B吸收带;
苯乙烯:二个吸收带,B带的吸收波长比K带长,
K 吸收带:λmax=244 nm,κmax=12 000 L·mol-1·cm-1 ; B 吸收带:λmax=282 nm,κmax=450 L·mol-1·cm-1 。
→ C=C 发色基团, 但 p p* ,λmax 200 nm。
乙烯π→π*跃迁的λmax为162 nm, κmax为:1×104 L·mol1·cm-1。
H
H
CC
H
H
助色团取代 p p*发生红移。
01:12:58
共轭双键体系的 π→π*跃迁
共轭双键结构的分子出现 K 吸收带。 能量小,近紫外区,κmax>104 L·mol-1·cm-1 ,强吸收。 (1)K带(德 Konjugation,共轭 )
01:12:58
5.电荷转移吸收带
电荷转移跃迁:一个电子从体系中的电子给予体( donator)部分转移到该体系中的电子接受体(accepter)产 生的跃迁。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带称为电荷转移吸收带。
特点:吸收强度大(κmax>104 L·mol-1·cm-1 )。
01:12:58
[Co(NH3)5X]n+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X=NH3时,n=3,X=F,Cl,Br,I时,n=2
9.3.1 电子跃迁和吸收带类型
有机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是三种电子、四种 跃迁的结果:σ电子、π电子、n电子。
s*
HC O
s
Hp
n
p*
E K
R
E,B
n
p
s
分子轨道理论:成键轨道—反键轨道,非键轨道。
当外层电子吸收紫外或可见辐射后,就从基态向激发态 (反键轨道)跃迁。主要有四种跃迁,所需能量ΔΕ大小顺 序为:n→π* < π→π* < n→σ* < σ→σ*
——非封闭共轭体系的 p → p * 跃迁 丁二烯(CH2=CH—CH=CH2)
K带:λmax=217nm,κmax=21 000 L·mol-1·cm-1 。 极性溶剂使 K 带发生红移。 苯乙烯、苯甲醛、乙酰苯等,也都会出现 K 带。
01:12:58
共轭双键体系的 π→π*跃迁
p
p
p 165nm
•芳环上有取代基时,B带的精细结构减弱或消失。 •在极性溶剂中,由于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B带的 精细结构也被破坏。
01:12:58
E 吸收带
封闭共轭体系(芳香族和杂芳香族化合物)中,π→π*跃 迁产生的K带又称为E带(Ethyleneic Band)。 • 属于跃迁概率较大或中等的允许跃迁; • E带类似于B带也是芳香结构的特征谱带。其中E1带 κmax>104 L·mol-1·cm-1 ,而E2带κmax≈103 L·mol-1·cm-1 。
01:12:58
1. σ→σ*跃迁
所需能量最大,σ电子只有吸收远紫外线的能量 才能发生跃迁。
饱和烷烃的分子吸收光谱出现在远紫外区。 吸收波长λ< 200 nm。 例:甲烷λmax为125 nm , 乙烷λmax为135 nm, 环丙烷(饱和烃中最长) λmax为190 nm。 在近紫外没有饱和碳氢化合物的光谱,需真空 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可作为溶剂使用。
01:12:58
2. n→σ*跃迁
所需能量较大,但比σ→σ*小。 吸收波长为150~250 nm,大部分在远紫外区,近紫 外区仍不易观察到。 含非键电子的饱和烃衍生物(含N,O,S和卤素等杂原 子)均呈现n→σ* 跃迁。n→σ* 跃迁所需能量取决于带有n 电子的原子的性质以及分子结构。
01:12:58
6.配位体场吸收带
在配体的配位体场作用下过渡金属离子的d 轨道和镧 系、锕系的 f 轨道裂分,吸收辐射后,产生d-d 和 f -f 跃 迁。
这种d-d跃迁所需能量较小,产生 的吸收峰多在可见光区,强度较弱( κmax=0.1~100 L·mol-1·cm-1 )。
f -f 跃迁带在紫外-可见光区,它 是镧系、锕系的 4f 或 5f 轨道裂分出 不同能量的 f 轨道之间的电子跃迁而 产生的。
3. n →π*跃迁
• 由n→π*跃迁产生的吸收带称为R带(德文Radikal)。
• 能量最小;200~700 nm; κmax <103 L·mol-1·cm-1较小(一 般小于100) ,弱吸收,禁阻跃迁。 • 分子中同时存在杂原子和双键产生n→π* 跃迁。
C=O,N=N,N=O,C=S • 基团中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后吸收峰发生红移 ;
p₃ 217nm p₂
p
(HOMO LVMO)
p
p₁
p
max
共轭烯烃(不多于四个双键)p p*跃迁吸收峰位置可 由伍德沃德—菲泽规则估算。
max= 基 + nii 基:由非环或六元环共轭二烯母体决定的基准值。
01:12:58
K 带和 R 带的区别:
① K 带κmax﹥10 000 L·mol-1·cm-1以上,而 R 带κmax<103 ,通常在100以下。 ② K 带在极性溶剂中发生红移,而 R 带在极性溶剂 中发生蓝移; ③ K带的λmax随共轭体系的增大而发生红移,而 R 带 的变化不如 K 带明显。
01:12:58
B 吸收带(苯吸收带) π→π* 跃迁
——芳香族和杂芳香族化合物的特征谱带
• 苯:B带在230~270 nm;宽峰,禁阻跃迁,弱吸收
带(κmax≈200 L·mol-1·cm-1 )。
• 包含多重峰或称 精细结构(由于振动 次能级对电子跃迁的 影响所引起的)。
01:12:58
B 吸收带(苯吸收带)
C=O:n→π*,λmax 280~290 nm; C=S (硫酮):n→π*,λmax 400 nm左右。 • R 带在极性溶剂中发生蓝移。
正己烷中:279 nm;乙醇中:272 nm;水中:264 nm。
01:12:58
4. π→π*跃迁
所需能量较小,吸收波长处于远紫外区的近紫外端或近
紫外区,κmax一般在104 L·mol-1·cm-1以上,属强吸收。 不饱和烃π→π*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