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 文化与文明(第五讲)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4e5870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0b.png)
《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文化人类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 Cultural Anthropology课程代码:学时/学分:48/3 课堂授课:48课程主要内容:文化人类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处长、变迁和金化的进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本课程主要介绍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流派,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及所探讨的基本问题,田野调查等以及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
适用专业: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推荐教材: 《文化人类学》,童恩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人类学概论》,庄孔邵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7《社会人类学》朱炳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文化人类学》,林惠祥,商务印书馆,1991参考书:《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社会人类学与中国研究》,王铭铭,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人类的视野》,李亦园,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乡土中国》,费孝通,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
《义序的宗族研究》,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金翼》,林耀华,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从传统到现代》,金耀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王沪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近500年以来福建家族社会研究》,陈支平,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
《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郑振满,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三联出版社,1997年。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闽台三村五论》,王铭铭,《民族学通论》(修订本),林耀华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文化人类学》课件
![《文化人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1955f49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e.png)
跨文化沟通技巧
培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与效率。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念,培养 具有全球视野和包容心态的人才。
教育内容与方法
将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课程设置、教材 编写和教育方法中,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谢谢聆听
和作用。
03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
总结词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直接观 察和体验当地文化。
详细描述
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长期居住在研究地区, 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 方式、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以及这些文 化元素如何影响当地人的行为和思想。通过 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的信 仰、习俗、社会组织、艺术、科技等 方面,涵盖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
详细描述
文化人类学不仅研究不同文化的特点 和差异,还关注文化与环境、社会结 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文 化如何传承和发展。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具有综合性、比较性、跨学科性和实地调查等特点。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文化进化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现代的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化、环境问题、技术发展等新议题的涌现,文化人类学将更加关注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化变迁与适应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等领域。
文化人类学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面对全球化、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复杂局面,文化人类学需要应对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如何理解不 同文化之间的互动等挑战。
文化人类学课件A-PPT文档资料
![文化人类学课件A-PPT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445b304915f804d2b16c1b1.png)
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特殊论
• 塔西提民居
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特殊论
• 塔西提人
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特殊论
• 塔西提人
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特殊论
• 塔西提人
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特殊论
• 塔西提人
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特殊论
• 文化退化论:人类文化的早期是一种“半 文明的状态”,后来,人类向两个方向发 展,一个方向朝现代文明人也就是西方人 发展,另一个方向朝“野蛮人”即非西方 人发展。 • 泰勒:不否定退化,但更强调进步与进化。
分,或者甚至是一小部分。
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特殊论
• 泰勒《原始文化》: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 是取决于:1. 人的本性的普遍相似性,2. 生活环 境的普遍相似性。 • 问题:多相似算是“相似”?“一致性”的结论 还是由于研究的民族不够多,不够细 • 泰勒的从蒙昧到文明的文化标度:澳大利亚 (土 著 ) 人 、 塔 希 提 人 ( Tahiti ) 、 阿 兹 泰 克 人 (Aztecs)、中国人、意大利人等。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特殊论 心理学派和功能主义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人类学 象征人类学与解释人类学
人种学
• 人种学的研究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 古希腊、罗马。 • 中国古史中也有很多人种学资料。《史记》 即有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 鲜列传、西南夷列传
• 中国的社会学如果要本土化,在理论上该 如何做?
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特殊论
•澳大利亚土著属游牧 民 族, 分 散在 整 个澳 大 利亚 。 在欧 洲 人占 领 澳大 利 亚之 前 ,共 有500多个部落,人数 达 75 万。澳大利亚土 著 人的 文 化是 全 世界 历 史最 悠 久 , 迄 今仍 充 满活 力 的文 化 。艺 术 是土 著 人生 活 的中 心 ,因 为 艺术 与 宗教 有天然内在的联系。
文化人类学PPT教案
![文化人类学PPT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2008d9ee06eff9aff807d1.png)
第17页/共27页
普那路亚家庭
由美国人类学家L H 摩尔根命名,并把它作为群婚家庭的典型。 普那路亚(punalua)是夏威夷语,意为“亲密的伙伴”。这个名称 是从最早发现实行这种家庭形式的夏威夷群岛的土著人那里来的, 由共妻的一群丈夫互称"普那路亚";共夫的一群妻子也互称“普那 路亚”。这种家庭制度是群婚发展的最典型的阶段。原始社会发展 到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由于人工火的发明,人类制作石器和狩 猎活动,以及原始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促使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人类居住地相对地稳定下来;又由于人口的繁衍,一个血缘家族不 得不分裂成几个族团。为了扩大物质资料生产,满足日益增长的人 口的生活需要,族团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合作和社会联系,于 是便产生了各族团之间的通婚。同时,在人类本身的生产方面,经 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自然选择规律的作用,人们逐渐认识到族 外通婚对后代体质发育有益,并形成了同母所生子女间不应发生性 交关系的观念,于是在家庭内部开始排11页/共27页
产翁(couvade)
父系氏族制代替母系氏族制时产生的一种习俗。一般认为 是父亲坐褥育儿之意。此俗是男子在母权制势力仍十 分强大的情况下,为迅速获得对女子拥有至高无上的 权力而采取的一种方式。男子通过模仿妇女生育,以 加强与子女的血肉联系,从而确定孩子为父亲所生所 有,并获得像母亲一样的亲权。产翁的形式为:妇女 分娩后,由丈夫代替妻子坐褥,接受饮食和医疗等方 面的特殊照顾以及亲友的祝贺,禁吃某些食物,不事 繁重劳动。而产妇却需下地干活,服侍产翁。中国历 史上越、僚、傣、仡佬等族中曾流行产翁习俗。法国 南部与西班牙北部比利牛斯山区一带的伊比利亚人及 其后裔巴斯克人也曾盛行产翁习俗。此外法国的科西 嘉人,非洲西海岸马达加斯加岛的一些居民,加里曼 丹岛的达雅克人及南美洲的部分印第安人均保留产翁 习俗。
文化人类学 全套优质课件(可编辑)
![文化人类学 全套优质课件(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e68f7c126f1aff00bfd51e63.png)
文化人类学全套优质课件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导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导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 教学重点]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 教学重点]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 教学难点] 人类学者的特点 [ 教学难点] 人类学者的特点[ 关键词]生物进化濡化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物进化濡化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种族偏见文化差异种族偏见一、文化背景中的人类一、文化背景中的人类 (一)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一)文化人类学的目的区分不同民族和社群的生活方式、意识和风俗,区分不同民族和社群的生活方式、意识和风俗,就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人类学者借着比较就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人类学者借着比较的眼光来看生活方式,企图跨越时空的最大极限,的眼光来看生活方式,企图跨越时空的最大极限,区分哪些特征基于人性,哪些特征缘于特定时地区分哪些特征基于人性,哪些特征缘于特定时地和人群。
人类学是研究普同性和独特性的科学,和人群。
人类学是研究普同性和独特性的科学,它既研究类似与差异的现象,也研究乍看起来不它既研究类似与差异的现象,也研究乍看起来不可理解的意义和逻辑。
人类学可以说是把不同的可理解的意义和逻辑。
人类学可以说是把不同的生活方式当作一面镜子来研究我们自己本身的科生活方式当作一面镜子来研究我们自己本身的科学。
学。
?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正是通过研究人类境况文化人类学的目的正是通过研究人类境况的各种表现及其变化来理解这类境况。
理的各种表现及其变化来理解这类境况。
理想地说 , 人类学教给我们如何理解异族文想地说 , 人类学教给我们如何理解异族文化和不同社会的内在逻辑。
如果真能将此化和不同社会的内在逻辑。
如果真能将此学会 , 那么 , 其他群体中看上去不合理的、学会 , 那么 , 其他群体中看上去不合理的、狂热幻想的、不道德的或恰是愚蠢透顶的狂热幻想的、不道德的或恰是愚蠢透顶的行为 , 都可看作是合逻辑的甚至是有用的。
行为 , 都可看作是合逻辑的甚至是有用的。
文化人类学第五讲 生计方式
![文化人类学第五讲 生计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2d820d45783e0912a2162ac9.png)
1、寻食生计方式 1)时间及分布:1万年前——现在25万人(不到 0.005%),占人类历史90%; 2)特点 移动性:食物;水资源; 人口规模小:每平方英里一人左右;(人口规模的 自然调整) 灵活的性别分工; 食物共享; 平等社会; 中国东北的鄂伦春和鄂温克族人曾长期以游猎、采 集和捕鱼为生。
第五讲 生计方式
客位结构 (经验观察)
主位意识 (意义解释)
上层结构:意识形态(宗教、神话、科学、哲学、艺术及仪式)
外 显 的 结 构 体 系
结构: 世界体系(含国际体系和全球化进程) 政治组织形式(从村镇到国家,含司法和武装力量) 社会组织形式(从家族到民族,含传承和制裁制度) 基础结构:经济生产方式(组织、分配和消费方式) 人口再生产(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 环境、技术、人口及三者互动关系
3、游牧生计方式
1)分布地区:北非、中东、欧洲、亚洲、撒
哈拉沙漠以南非洲; 2)特点: 流动性——逐水草而居; 文化。
游牧文化是适合当地的、科学的生计方式和
藏族人具有可持续性并符合生态平衡规律的畜牧业:
放牧为牧民的主要生计,草原能为牲畜提供天然饲 料; 放牧时,牛羊所排放的类便能为草场提供肥力; 牦牛的粪便里有植物可燃纤维,再加上耗牛内脏的 分泌物,就能持久燃烧且无异味,是牧民做饭和取 暖的主要燃料; 牛粪燃烧后的灰烬抛洒在草原上是肥料; 牧民饮食主要为牛羊肉、酥油、奶茶和酸奶。这一 切都来自牧畜业产出。
文化人类学 全套优质课件(可编辑)
![文化人类学 全套优质课件(可编辑)](https://img.taocdn.com/s3/m/e68f7c126f1aff00bfd51e63.png)
文化人类学全套优质课件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导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导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 教学重点]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 教学重点]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 教学难点] 人类学者的特点 [ 教学难点] 人类学者的特点[ 关键词]生物进化濡化生活方式[ 关键词]生物进化濡化生活方式文化差异种族偏见文化差异种族偏见一、文化背景中的人类一、文化背景中的人类 (一)文化人类学的目的 (一)文化人类学的目的区分不同民族和社群的生活方式、意识和风俗,区分不同民族和社群的生活方式、意识和风俗,就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人类学者借着比较就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人类学者借着比较的眼光来看生活方式,企图跨越时空的最大极限,的眼光来看生活方式,企图跨越时空的最大极限,区分哪些特征基于人性,哪些特征缘于特定时地区分哪些特征基于人性,哪些特征缘于特定时地和人群。
人类学是研究普同性和独特性的科学,和人群。
人类学是研究普同性和独特性的科学,它既研究类似与差异的现象,也研究乍看起来不它既研究类似与差异的现象,也研究乍看起来不可理解的意义和逻辑。
人类学可以说是把不同的可理解的意义和逻辑。
人类学可以说是把不同的生活方式当作一面镜子来研究我们自己本身的科生活方式当作一面镜子来研究我们自己本身的科学。
学。
? 文化人类学的目的正是通过研究人类境况文化人类学的目的正是通过研究人类境况的各种表现及其变化来理解这类境况。
理的各种表现及其变化来理解这类境况。
理想地说 , 人类学教给我们如何理解异族文想地说 , 人类学教给我们如何理解异族文化和不同社会的内在逻辑。
如果真能将此化和不同社会的内在逻辑。
如果真能将此学会 , 那么 , 其他群体中看上去不合理的、学会 , 那么 , 其他群体中看上去不合理的、狂热幻想的、不道德的或恰是愚蠢透顶的狂热幻想的、不道德的或恰是愚蠢透顶的行为 , 都可看作是合逻辑的甚至是有用的。
行为 , 都可看作是合逻辑的甚至是有用的。
文化人类学PPT课件
![文化人类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644986f7ec4afe05a1df6e.png)
a
10
「古典」民族誌的寫作風格強調『民族誌的真實』: 由擁有第一手知識的人提出一個精確、客觀、科學 的論述,如對於一種異文化的深入了解。強調個人 的研究經驗。
比較: ‧馬凌諾斯基的民族誌認為文化的各個層面是相互連結
且互相交織。
‧現在的民族誌通常不會是無所不包或注重全貌的,而 是專注在特定的主題。
a
a
4
觀察及參與觀察
對於日常生活的直接、第一手的觀察
• 日記(diary):最初印象是相當有價值的, 且應被記錄下來,免得因現象熟悉後而消失在 意識邊緣。
馬凌諾斯基:「在土著生活及典型行為之中, 無法估量的層面。 」
• 互信關係(rapport)
• 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藉 由參與,可了解當地人如何與為何發現這些事 件是具有意義的,及是如何組織與執行的。
a
7
主要文化報導人(key cultural consultants)
社會中一些人,因個人機運、經驗、天份或訓 練,而能提供關於某些特定生活面向的全部或 有用訊息
生命史
對感興趣者所作,收集其生命史,做日後回 溯分析之用,也提供一個更加個人性質且平 易近人的文化圖像
比較不同主間對相同問題所做的詮釋與處理, 可呈現一社會中的多樣性。
文化人類學
倫理
பைடு நூலகம்
a
1
美國人類學會
無法進行資格認證 只能進行道德上的聲譴
a
2
民族誌研究者 地主國家 事先知會同意 事當的方式回饋 涂爾幹: 1.人類學 2.社會學
a
3
三、民族誌(ethnography)研究技術
田野研究技術(field techniques)
《文化人类学》课件
![《文化人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54f26f5f61fb7360b4c658d.png)
文化人类学第一章文化人类学概述第一节人类学的定义及其学科范畴一、人类学的起源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是由两个希腊文字组成,即anthropos(人)和logos(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有部分学者称其为“人的科学”。
1501年德国学者洪德首次使用“人类学”一词,但当时只是用来指人体解剖和人的生理研究。
直到1863年,英国创立伦敦人类学学会,其研究范围才与现在的人类学研究比较一致。
此时,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才逐步形成起来。
二、人类学的含义•20世紀初,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
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人类学专指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包括灵长类学在内。
广义: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人类学不仅包括体质人类学,也包括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在内,叫做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包括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
由于人自身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研究人的人类学显然要研究人的生物方面和社会方面。
这样,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所有人类,研究他们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三、人类学的学科范畴1、四分法(1)体质人类学(2)考古学(3)民族学(文化人类学)(4)语言人类学2、二分法二分法是在四分法的基础上,把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都归入为文化人类学。
(1)体质人类学,这一名称创始于1871年,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学科;(2)文化人类学:一般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
四、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人类学是整体性、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围宽广,在学科的属性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上,人类学横跨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种不同的学科领域。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学科一、文化的含义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2. 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1)文化比文明产生要远古的多。
文化人类学讲义提纲(总)
![文化人类学讲义提纲(总)](https://img.taocdn.com/s3/m/244051c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5.png)
⽂化⼈类学讲义提纲(总)第⼀讲⽂化⼈类学概说该讲主要介绍⽂化⼈类学的学科地位、基本的学科理念、研究对象等问题。
我将与诸位讨论是主要问题是:如何以⼈类学的视⾓来观察“民族⽂化”?⼀、关于⽂化⼈类学的定义⽂化⼈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是研究⼈类及其⽂化的学科。
1.⽂化⼈类学主要关注⽂化的差异性和相似性。
⽂化⼈类学的⼀系列理论的建⽴,是⽴⾜于分析⽂化的差异性(difference)和相似性(similarity)的基础之上的。
(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功能主义、历史特殊论等等)2.⽂化⼈类学⾸先是基于对于“异⽂化”(Other culture )的研究,然后在漫长的学科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异⽂化”向“本⽂化”的时空变迁。
这种时空变迁⼤体上是以第⼆次世界⼤战的结束为分⽔岭的。
导致这种变迁的原因是多⽅⾯的。
3规则。
⽂化是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统⼀。
4.什么是⽂化?Culture or civilization, taken in its wide ethnographic sense is that complex whole which includes knowledge, belief, art, morals, law, custom, and any other capabilities acquired by man as a member of society. (Tylor 1871:1)。
⾃Tylor1871给出了⽂化的定义之后,100多年⾥,⼈们对于⽂化的探讨始终充满了热情。
1952年,美国的⼈类学家克鲁伯(A.L. Kroeber )和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 )合写了⼀本《⽂化:概念与定义的批判性回顾》(Cult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该书列举了1871年到1951年间关于⽂化的160多种定义。
文化人类学 文化与文明(第五讲)
![文化人类学 文化与文明(第五讲)](https://img.taocdn.com/s3/m/6fc8eac051e79b8969022612.png)
文化与文明一、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基本特征三、文明的概念四、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五、文明形成的标志六、文明的起源一、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也是文化学关键概念。
因此,必须对文化概念作较深入、较全面的分析。
(一)“文化”(Culture)涵义的变迁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自产生之后,其意义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而产生多种意义。
英文“Culture”和中文“文化”一词也不例外,曾经产生过多种涵义。
了解英文“Culture”和中文“文化”一词的涵义变迁的主要阶段,有助于理解现代的“文化”概念。
从有关历史资料来看,英文“Culture”涵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而中文的“文化”涵义则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1、英文“Culture”涵义的变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一些资料来看,英文“Culture”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17世纪之前,“Culture”的主要意义是“耕耘”、“农耕”的意思第二阶段:约17世纪—18世纪,“Culture”增添了“教化”等意义。
第三阶段:19世纪以后,“Culture”由动词转为名词,成为现代意义的“文化”概念。
2、中文“文化”涵义的变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历史文献资料来看,中文“文化”仅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代之前,“文化”主要是教化、教养和文治的意思。
在甲骨文中,“文”、“化”二字皆出现过。
“文”字之形是一个文身的人体图形,意为“花纹”、“纹理”。
《周易·戏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引申为各种乡政府好,后具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采装饰、人文修养等。
“化”字之形,像二人一正一反,本意为改易、生成、造化。
《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引申为变化、教化。
在汉语中,“文化”是“文”和“化”两词的复合词。
在中国古籍中,“文”与“化”联系起来使用,始于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周易·贲卦》“彖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人类学电子》课件
![《文化人类学电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46b794a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b.png)
3
共同研究
跨学科合作可以促进共同研究,集合不同学科的 专业知识和资源,开展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文化研 究。
THANKS
感谢观看
网络民族志
网络民族志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民族志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通过网络调查、在线访谈、社交 媒体等手段收集关于某个民族或文化的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网络民族志的优势在于可以跨越地理障碍,深入到偏远地区进行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同时,网络民 族志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网络民族志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技术和民族志研究经验,能够辨别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同时,研究者还需要遵守伦理规范,保护被调查者的隐私和权益。
虚拟人类学实验室
01
虚拟人类学实验室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人类学 研究的实验室。通过模拟不同文化和社会环境,研究者可 以模拟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探究文化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
历史文献法
总结词
历史文献法是文化人类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 一,通过查阅和分析历史文献资料,了解当 地文化的历史演变和现状。
详细描述
历史文献法要求研究者查阅相关的历史文献 资料,包括地方志、族谱、碑文等,了解当 地文化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这种方法能够为 研究者提供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资料,有助于 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同时, 研究者还需要对文献资料进行辨析和考证, 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2 03
虚拟人类学实验室的优势在于可以模拟现实世界中难以实 现或具有危险性的实验条件,例如模拟灾难、战争等极端 情况下的行为反应。同时,虚拟人类学实验室还可以通过 控制实验条件,更加精确地探究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 响。
虚拟人类学实验室需要专业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和人类学研 究经验,能够建立真实反映现实世界的模拟环境。同时, 研究者还需要注意实验的伦理和安全性问题,确保实验不 会对参与者造成伤害或不良影响。
安徽大学《文化人类学》课件
![安徽大学《文化人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e91c721eb91a37f1115ccc.png)
创世派
进化论派
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个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之 间存在着四点主要相似之处:(1)生长过程的相似 性,指社会规模由小到大的变化;(2)结构进化的 相似性,指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3)功能分化的相似性,指与结构进化而相伴相生 的功能多样化;(4)相互依赖的相似性,指执行各 种不同功能的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 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和整合,从不确定、不连 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变化。
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这无论对于分子或 有机体的运动,还是对于社会的运行来讲都是如此。因此, 社会科学上的解释基本上与自然科学的解释毫无二致,均 是将事件包含在宇宙的自然、经验法则下来解释,而自然 科学使用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
人类学的人文学科方面另一个显而易见的地方 在于:它强调与定量研究相反的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差异
(1)定性研究从属于人文主义的研究范式,强调 研究应该在自然的环境和条件下进行,而研究所 获得的结果和意义也只适用于这种特定的环境和 条件,其核心和精髓在于“整体地”理解和解释 自然情境。而定量研究则来源于实证主义,更接 近于科学的范式。
结构访谈是研究者依据事先设计的问 卷和固定的程序,对研究对象进行访 谈,它要求在访谈过程、访谈内容和 访谈方式方面都尽可能做到统一和标 准化,目的是为了增加访谈过程的客 观性和所获得资料的可信度,以便对 访谈资料进行统计处理和定量分析。
无结构访谈,又叫深度访谈或自由访 谈,是不依据事先设计的问卷和固定 的程序,而是只有一个访谈的主题和 范围,由访谈员与被访者围绕着这个 主题或范围进行比较自由的交谈。
(5)在研究方式上,定量研究者更加强调研究程序的 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而定性研究者则青睐于研究 程序、研究方式和研究手段的灵活性与特殊性。定量研 究常常会采用试验、调查、内容分析等研究方式和量表 测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结构式观察等资料收集 方法,而定性研究则通常会采用实地研究的研究方式和 参与式观察、无结构访谈等资料收集方法。定量研究的 结果主要以统计分析数据来表达,而定性研究的结果则 以文字表述来说明。
文化与文明
![文化与文明](https://img.taocdn.com/s3/m/351cf69508a1284ac9504318.png)
文化与文明人类文明发展速度、方向、内容,决定人类的生存质量和前途命运。
为了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探索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机制,有必要探讨文明与文化的关系,以明确文明定义。
一、文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过程文化是一个内容极其丰富和广泛的复合体。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易经》“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中的“文”,原本是指“色彩交错,好看的纹理,以及华美文章文彩”等意思。
引伸一下可以理解为“使……变得有条理、合理、好看”的意思,也就是表示一种将事物人工化,由人的标准和尺度去观察对象的行为和效果。
更进一步讲,还包含人类在改造外界的过程中自己也被改造的含义。
总之,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
“人化”是指按人的方式改造世界,使外界事物带上人文的性质;“化人”是指反过来,再用这些改造世界的人文成果来提高人、武装人、造就人,使人的发展更全面,更自由。
这样,“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可以解释成“用人(文)化了的东西,再来造就人生活的世界,并造就人类自身”。
“化成天下”,既包括“化”的过程,即动态的实践过程,也包括“化成”的结果,即化物化人的成果。
所以,从中国文化概念起源的角度看,文化是与人类共存亡的,自人猿揖别以来,就有了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和文化成果。
在西方,文化一词从内涵上看,与中国文化概念没有本质区别,但是其外延却比中国的文化概念小,指农耕社会后的现象,意指农耕和园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
后来将这一术语逐渐引伸到精神生活领域,泛指人类由于理性思维的发展而引发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文化作为一个概念,学术界定义很多,但大体上可概括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
广义文化,即通常说的大文化。
从内容看,既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化自然的实践活动、实践过程,又指人类通过物质和精神生产实践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其本质含义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和社会的存在方式,它映视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
文化与文明
![文化与文明](https://img.taocdn.com/s3/m/5f3960be65ce05087632134c.png)
•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一直在寻 找一个“度”,寻找一种平衡,在这寻找 中,我们越来越迫切的需要一种主流文化 形态予以领导。近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 “八荣八耻”,即表现了对这一问题的高 度重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培育 “四有”新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 设的根本任务。贯彻实施这一任务,以 “八荣八耻”为基本道德观,改良传统文 化,使国学中的精华具有时代意义,并使 其吸收西方文化精华成为当今社会主流文 化,滋养年轻一代中国公民,这是改变混 乱现状的根本途径。
两个镜头应该引发我们的思考是:为什么有 那么多眼球被这种恶俗的表演所吸引?为什 么我们身边的人,包括我们自己越来越关心 传统道德的反面?我们的社会,特别是我们 当今的大众文化究竟是怎么了? 应当承认,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 命在国人心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价值观混乱, 甚至连最基本的善恶,美丑观念都受到了动 摇,传统文化在经历了五四后,于文革中被 进一步打倒,使国人的道德处于一个无以凭 借的,相对真空的状态。随着80年代的改革 开放,国门洞开,西方文化,特别是功利主 义,拜金主义思潮的蜂拥而至,它们令国人, 特别是年轻一代人猝不及防,以至未辨明对 错就已然受其影响,这一影响持续至今,即 形成了我国当前社会文化混乱的现状。
• (5)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 承载者是民族或族群,每个民族或 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文明 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 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 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括众多的 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我们可以说 “中国文明”,但一般不说“汉族 文明”,而说“汉族文化”。这也 说明“文明”具有国家或地区性, “文化”具有民族性。另外,一个 国家也可以包含多个文明。例如中 国,并不仅仅有一个儒教文明,而 是有三个主要文明:儒教文明、伊 斯兰文明和藏传佛教文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与文明一、文化的概念二、文化的基本特征三、文明的概念四、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五、文明形成的标志六、文明的起源一、文化的概念“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也是文化学关键概念。
因此,必须对文化概念作较深入、较全面的分析。
(一)“文化”(Culture)涵义的变迁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自产生之后,其意义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而产生多种意义。
英文“Culture”和中文“文化”一词也不例外,曾经产生过多种涵义。
了解英文“Culture”和中文“文化”一词的涵义变迁的主要阶段,有助于理解现代的“文化”概念。
从有关历史资料来看,英文“Culture”涵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而中文的“文化”涵义则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1、英文“Culture”涵义的变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一些资料来看,英文“Culture”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在17世纪之前,“Culture”的主要意义是“耕耘”、“农耕”的意思第二阶段:约17世纪—18世纪,“Culture”增添了“教化”等意义。
第三阶段:19世纪以后,“Culture”由动词转为名词,成为现代意义的“文化”概念。
2、中文“文化”涵义的变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从历史文献资料来看,中文“文化”仅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代之前,“文化”主要是教化、教养和文治的意思。
在甲骨文中,“文”、“化”二字皆出现过。
“文”字之形是一个文身的人体图形,意为“花纹”、“纹理”。
《周易·戏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说文解字》:“文,错画也,象交文。
”引申为各种乡政府好,后具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采装饰、人文修养等。
“化”字之形,像二人一正一反,本意为改易、生成、造化。
《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引申为变化、教化。
在汉语中,“文化”是“文”和“化”两词的复合词。
在中国古籍中,“文”与“化”联系起来使用,始于我国最早的哲学著作《周易·贲卦》“彖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对这段话的解释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
”也说是以“文”来“教化”天下人们的意思。
“文”与“化”合成一个词使用,最早见于汉代。
汉代刘向《说苑·指武篇》(卷15):“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选》收入晋朝的束广微(晳)的《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梁朝人萧统注曰:“言以文化辑和以内,用武功加于外边也。
”中国古代“文化”的涵义与现在的文化涵义不同,是指文治和教化的意思。
这说明,英语17世纪前后一词的“教化”、“教育”的涵义,早在中国先秦时代便存在。
第二阶段:自近代西方“Culture”一词传入之后,“文化”作为意译,是十分准确和贴切的。
此后,中文“文化”一词具有与西方“Culture”一词的现代意义。
(二)文化概念的多样性近代西方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文化概念是谁提出来的?“Culture”一词由动词演变为名词,并赋予现代意义,可能是在19世纪下半叶。
据较普遍的说法,最早为文化下科学定义的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他早在1865年出版的《文明的早期历史与发展之研究》一书中,便把“文化”作为一种学术语言。
6年之后,他又将其系统化,而作为一个中心概念。
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页将文化定义为:“所谓文化或文明,是一种复合丛体(complex whole),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
自从泰勒提出这一有名的定义之后,文化的概念才成为社会科学界公认的术语,并在学术界广泛使用。
泰勒提出“文化”定义以来,有多少种关于“文化”的定义?100多年来,许多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各个学科均从不同的角度给“文化”下过定义。
但是,由于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他们对文化的的概念也有不同的认识,以致文化的定义不断增多。
据一些学者的的粗略统计,1920年之前,只有6种不同的定义。
到1952年有164种。
至80年代末,关于“文化”的定义已超过250种。
据1998年的统计,有近500个定义。
为什么会造成众多的“文化”定义?造成“文化”的定义众多的主要原因是学者们所研究领域不同和分析的角度不同。
有的从社会的角度,有的从心理的角度,有的从历史的角度,有的从功能的角度,有的从结构的角度。
数百种文化定义可以分为几类?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广义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什么?广义的定义一般把“文化”与“自然”相对应,把人类创造的或加工的一切都视为文化,认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定义是什么?有些学者反对把“文化”与“自然”相对应,认为并非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产品的总和,而是其中一部分或某一种质素,从而提出众多的狭义的文化概念。
在众多的狭义的定义中,可以归纳成几种类型?较有代表性的有如6类:1、文化是观念体系西方一些学者从人与自我的角度定义“文化”,并把“文化”与“文明”相对立,认为文明是物质的,而文化是精神的。
德语国家和地区及受其影响的国家普遍把“文化”看作是精神活动及其产物,即不包括物质文化或有形的人工物。
也就是说,文化主要是指宗教、哲学、道德、伦理、文学、艺术等等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等等”。
2、文化是规范体系有些学者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定义“文化”,认为文化是行为规范或生活方式,强调文化在规范人们各种行为的意义,强调文化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和引导,认为各民族文化的不同,是因为行为模式的不同,把文化作为一个规范体系来界定。
3、文化是适应环境的体系有些学者从功能角度的定义“文化”,强调文化的功能,认为文化是满足生存需要和派生需要的工具,是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工具,把文化看作是满足欲望、需求、解决问题及调适环境及人际关系的工具。
4、文化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有些学者从象征的角度来界定文化,认为文化是象征和意义的体系。
只有人类才能使用象征符号,人是使用象征符号的动物。
关于人与动物区别的问题,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根据经典著作,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人能制造工具,而动物却不能。
有的说人是理性动物,而动物则是非理性的。
有些学者则反对工具说和理性说,认为动物也能制造工具,动物也有理性。
认为人与动物最大区别能否创造象征符号,人能够使用象征符号的动物,而动物却不能。
因而有些学者把这种区别当作文化的基本意义,认为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
5、文化是结构体系有些学者从结构的角度定义“文化”,认为文化结构有深浅两个层次:一是表层结构,也就是社会成员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有意识模式”;二是深层结构,它是隐藏在社会文化现象背后、社会成员未能感知的“无意识模式”或“无意识结构”。
任何文化现象都包含两个方面,即外显和内隐的两方面。
外显的文化是容易观察的,它包含有形物和无形物两类:有形物如住房、服饰、食物等;无形物如各种规则、制度、法律、艺术和技术等。
外显的文化属于没有生命的无机体。
内隐的文化是不易观察的,是无形的,是潜藏在人的头脑中的各种观念、意识等,如伦理观念、宗教观念、价值观念、婚姻观念、家庭观念、审美观念、政治观念和法律观念及思维方式等,这些均属于心理现象,是有生命力的。
也就是说,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无生命力的,是无机体;另一部分是有生命力的,是有机体。
因此,可以说,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有机体与无机体相结合的产物。
如服饰文化,一般把它归入物质文化。
其实服饰文化也是心物统一体。
服饰文化是由服饰观念、工艺和服饰三种要素组成的。
服饰本身是物质的,是无生命的,是无机的;但人们的服饰观念是心理的,是有生命的,是有机的。
各民族服饰千差万别,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各民族的服饰观念不同,也就是审美观念不同。
人们的服饰观念发生变化,服饰也发生变化。
文化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知识和观念。
知识是文化的主要部分。
所谓有文化的人,也就是有知识的人。
知识越丰富的人,文化水平也就越高。
知识包括各方面的知识,科技知识、社会知识、生活知识、历史知识、自然知识、生理知识、医疗知识等。
各民族文化的差别主要是知识水平的差别,尤其是科学技术知识,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高低的准则。
观念包括人生观、宇宙观和价值观等。
二、文化的基本特征文化有哪些基本特征?(一)超自然性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类心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产物,它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活动有关。
自然界中的自然物不属于文化范畴,自然/文化是世界上的两元对立现象。
(二)超个人性文化是超越个人心理的文化实体。
文化不是个人创造的,而是人类集体创造的,同时也是人类集体所共有和体现,因而它是超个人的(super-indiviual )。
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它所属的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可以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也可以是一个村落或一个部落。
个人生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定群体文化之中,既是该群体文化的推行者,同时其思想、行动又受该群体文化所规范。
任何人都摆脱不开生存于其中的既有文化。
社会群体是文化的承载者,任何文化整体离开它所属的社会群体就不会存在。
个人的生命极短,而文化的生命却极长。
一个人去世后,并不会把文化也带进坟墓,因为文化的承载者是社会群体,而不是个人。
因此,一个社会成员离开人间,而他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群体仍然存在。
因此,文化既是心理的,同时又是集体的和超个人的。
(三)传承性文化与个体相传的遗传基因不同,是靠社会传承和发展的。
普通有机物如植物和动物等趋向性(趋向于避开某种特定的刺激和环境,如向日葵总是朝着阳光,植物种子的根系总是向下生长等)、反射(是对刺激的一种简单的、先天的自动反应)、本能(由神经系统控制的先天性的、固定的一系列步骤)、学习(指后天通过经验而获得的一切)等活动形式。
每一种生物总是以其中一种或几种作为智能活动的主要形式。
植物和动物的智能活动只有趋向性、本能、反射,都是先天性的,由遗传信息来控制。
而人类除了植物和动物的三种智能活动之外,还有学习这一智能活动。
学习是后天获得的,是非遗传性的。
人们所拥有的文化都是后天通过学习而获得,前代往往把历代积累的各种知识传给后代,并经由个体一代代传承下来,而不是通过生物遗传得来的。
婴儿刚生下来没有任何文化意识,无论是外显的还是内隐的文化,无论是可观察的文化还是可观察的文化,都是后天习得的。
每个人都需要吃饭,但饮食的方法,各民族均有所不同,如中国人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
人需要吃饭是由生理决定的,但饮食的方法是由各民族的文化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