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
张学良
历史意义:
•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 键,它对推动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和团结 抗日起了重大作用。西安事变是国内革命 战争走向民族战争的转折点。西安事变是 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被认为是挽救国 家民族一大危机,成为当时停止内战、发 动抗战的一个历史转折关键。
张学良晚年自评:我们张家父子,若不是为了爱 国,会有这种下场吗? 唐德刚: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 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 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 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有所反感。1936年4月,张与周恩来在肤施 (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 共中央所采纳,与红军达成了“停止内战、 共同抗日”的协议。这时,中共的叶剑英又 携带双方停战计划及毛泽东的约书来西安, 张学良拿出巨额银元私款,赠送红军做冬季
• 衣食补给费用。共产党也在西安设立办事 处。1936年6月30日,张学良主动提出要求 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4日,蒋中正到西安 督战。张学良与西安绥靖主任、第17路军 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 谏。蒋中正令张学良、杨虎城立即进攻陕 北红军,否则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 经过多方努力,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 日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 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 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 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 为在抗日前提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西 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即被扣留、 判刑,先后被囚禁于浙、赣、湘、黔等地,1946年被押送 台湾继续监禁,1994年移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逝世。
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 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蒋中正强令张学良制 止学生游行。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 极力劝说学生回去。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 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 地!”等口号。张学良向群众表示一周内以实际行 动答复学生要求。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杨 虎城兵谏蒋中正,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 外的“西安事变”。。
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1],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
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
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直奉战争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经过霸县战斗和山海关阻击战,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当中,奉军惟一取胜的部队。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与姜登选的奉军第二军为东北军入关的主力军,经过张学良部队的猛攻,奉军突破山海关,直捣北平。
战后,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东北易帜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
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中东铁路1929年7月,张学良欲取消苏联在东北的特权,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
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东北进攻,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败给苏军。
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
中原大战张学良1930年3月,为争夺中央统治权,汪精卫联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发起挑战蒋介石南京中央政府及国民党中央会议的内战,5月蒋介石宣布“平叛”,史称中原大战。
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张学良生平简介
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张学良生平简介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人,北洋军奉系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国名革命军将领,中国近代非常著名的爱国将领,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近代爱国将领张学良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张学良的简介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
张学良是民国时期的著名的爱国将领,是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
在张作霖皇姑屯事件后继任为东三省总司令,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软禁,蒋介石退守台湾时,张学良也被带到了台湾,直到1990年恢复自由,1995年移居美国,从此再也没有回国,在美国去世享年101岁。
张学良早期在父亲张作霖的军中当兵,1919年进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结交郭松龄,毕业后负责保障张作霖的人身安全。
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张学良和郭松龄是唯一取胜的队伍。
在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张学良所带的第三军成为主力军,直系被全面击败,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总司令。
1928年,张作霖被炸死,张学良成为东三省总司令,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完成统一。
1930年,中原大战中张学良的声望达到顶峰,但在东北三省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选择退守锦州。
1936年,日军侵略意图越发明显,而蒋介石还是与共产党内战,所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迫蒋介石联共抗日,由此国共两党联合抗日,但张学良和杨虎城最后被蒋介石软禁。
如何评价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的评价在两党之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但是站的角度不同自然对这个人的评价不一样,因为张学良的“东北易帜”和“西安事变”都有两面的效果,所以,对张学良的评价也就两面化了。
对张学良消极的评价就是他是个纨绔子弟,东北三省的沦陷,张学良要负很大的责任,而且当时他东北易帜,就可能没有九一八事变,还有他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蒋介石到死都没有原谅他,因为蒋介石的夫人是张学良夫人的义妹,所以张学良才没有像杨虎城那样被杀死。
但是反面,从周恩来、毛泽东共产党角度看,张学良就是一个救民族于危机之中的民族英雄,正是因为张学良,国共才有第二次合作,一致对抗日本。
张学良的故事
张学良的故事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合作对象。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家族背景张学良出生于1898年,是辽宁省沈阳市一个世代军人的家庭。
他的父亲张作霖是东北军的创始人之一,曾在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担任重要职务。
张学良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他的父亲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希望他能够继承家族的军事传统。
二、早年经历张学良在青年时期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他在东北军中崭露头角,很快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
他参与了北洋政府与军阀的斗争,展现出了出色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
三、东北抗日联军的创立193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北地区,成立了伪满洲国。
面对日本的侵略,张学良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抗争。
他积极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后,张学良担任军事指挥官,他带领联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日战斗,给日本侵略者造成了重大的伤亡。
四、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始于1927年。
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在进行武装斗争,他们希望能够得到东北军的支持。
张学良看到了共产党的力量和抗日的意义,决定与他们合作。
他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进行了多次秘密会晤,商讨了抗日斗争的策略和战术。
这段合作关系持续了很长时间,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后期的转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逐渐疏远。
他开始对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产生怀疑,认为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抗日,而是要推翻国民党政权。
此外,他也对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行动感到不满,认为他们过于激进。
因此,他决定与共产党断交,并与国民党合作,继续抗日斗争。
六、晚年生活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学良被国民党任命为东北军的总司令。
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他的地位逐渐下降。
1948年,东北地区被中国共产党控制,张学良被迫流亡台湾。
张学良的故事
张学良的故事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合作对象。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家族背景与早年经历张学良出生于1898年,是辽宁省沈阳市一个世代军人的家庭。
他的父亲张作霖是东北军的创始人之一,对张学良的影响深远。
在家庭的熏陶下,张学良从小就对军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东北抗日联军的创立1931年,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
面对日本的侵略,张学良决定组建东北抗日联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抗争。
他积极筹备,广泛联络各方力量,最终成功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并担任总指挥。
三、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在东北抗日联军的抗日斗争中,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他与党的代表进行了多次会谈,达成了共同抗日的共识。
张学良积极支持党的工作,为党提供了许多帮助。
他还与党的领导人保持了长期的联系,共同商讨抗日战略。
四、张学良的复杂身份张学良的身份复杂,既是东北抗日联军的总指挥,也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
他在国民党内部拥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与蒋介石的关系并不融洽。
他曾多次与蒋介石产生分歧,甚至被蒋介石软禁。
然而,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抗日立场,为抗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五、张学良的后半生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学良被国民党任命为东北行辕主任。
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张学良的地位逐渐下降。
1948年,东北沦陷,张学良被迫投降。
此后,他被软禁在台湾,直到1975年才获得释放。
六、张学良的晚年生活张学良获释后,选择在台湾定居。
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做出了努力。
他还撰写了自传《张学良回忆录》,回顾了自己的一生。
1986年,张学良因病去世,享年88岁。
七、评价与争议张学良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抗日事迹被广泛传颂。
然而,他与国民党的关系以及他在东北沦陷后的投降行为也引发了争议。
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英勇的抗日将领,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投降的叛徒。
张学良
• 张学良与赵四小姐 • 赵一荻(1912年5月28日 —2000年6月22 日),在姐妹中排行第四(幺女),家人 亲昵地称她为赵四小姐。她出身于一个颇 有名望的官宦之家。
• 父亲以为其私奔,发通告以断 绝关系
• 以私人秘书身份相伴张学 • 陪张学良度过60载幽禁岁月
• 忠贞不渝,相濡以沫
晚年时光
• 张学良向红军提供了大量的过冬棉花,药品、新 鲜食物等物资,解决了红军过冬的燃眉之急。另 外,当时邓小平病重,生命垂危,无药可医,也 是张学良的援助救了他的性命。
• 张学良不但接受并积极学习共产主义思想, 还向第三国际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 但由于张学良的父亲有杀共历史,入党申 请被拒绝。
蒋介石没有意愿为他的承诺签订任何协议书, 东北军和西北军有部下向张学良反应不满, 称:“我们提着脑袋给你干,怎么到最后连 个签字都没有?”张学良回道:“你们政治 觉悟没我高,蒋介石虽然被捕,但是其政治 实力还在,现在既然我们要放他,要把他捧 为领袖,那么逼他签字,他到时还会反悔, 现在要一个君子协议也很好。”张学良的这 个提议遭到了杨虎城的反对,最后是在共产 党人周恩来的劝说下,杨虎城才同意张学良 的“不签字放蒋”的提议。
郭松龄战败被杀害后, 张作霖下令曝尸三天
(二)张作霖死后,掌管东北
• (1)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 府",以青天白日旗替换共和五色旗。这就是震惊中外 的"东北易帜"。张学良将军当天向全世界通电,宣布这 一消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挫败了日本帝国 主义攫取中国东北的阴谋。国民政府至此获得了形式上 的统一。
•
张学良,出生于1901年6月3日,2001年 10月14日去世,享年101岁。字汉卿,号毅 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将, 汉族,籍贯辽宁海城,祖籍河北廊坊市大 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 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 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 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 之一。
张学良
颇具影响力的六个女人
影响张学良人生的六个女人: 赵春桂、 宋美龄、 于凤至、 谷瑞玉、 赵一荻、 蒋士云
赵春桂:教会少帅坚韧性格的母亲; 宋美龄:张学良蒙难岁月的庇护人; 于凤至:身后空穴以待的结发妻子; 谷瑞玉:战火中舍生忘死的随军夫人; 赵一荻:陪监伴狱五十春秋的红粉知己; 蒋士云:保持“柏拉图”情谊的海外友人。
他与宋美龄相识早于蒋介石,相见之下“惊
为天人,极为倾倒”,和她还约会了几次, 坦言如果当时不是因为已经有了夫人于凤至, 说不定会猛追“美如天仙”的宋美龄呢。 他 还对友人说:“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 荻是最患难的妻子,贝太太是最可爱的女友, 我的最爱在纽约。”正因为如此,当张学良 第一次离开台湾到美国时,即专程赴纽约探 望他的最爱——贝太太蒋士云女士,并一起 度过了晚年中最愉快的30天……
张学良和赵四
张学良的学校
东北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
“东北讲武堂”是东北地区历史最久,培养干
部最多的军事机构。东北讲武堂初称东三省讲 武堂,张学良主政时期改名为东北讲武堂。作 为奉系军阀的军官学校,奉系军队的高、中级 军官基本都经过它的培训。它在提高奉军的战 斗力,促进奉系军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 过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的军校史上也非常著名, 与云南讲武堂、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及后来的 黄埔军官学校并列为当时中国的四大军官学校。
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就任东北保安总司令, 改校名为东北讲武堂。到了1931年,“九· 一八”事变爆 发,沈阳沦陷。东北讲武堂从第一期到最后的第十一期, 培养了8900余名学员,从这里走出大批优秀军事人才。其 中,既有张学良将军,也有黄显声、耿继周、唐聚五等诸 多抗日义勇军将领,更有鼎鼎大名的我军将领马本斋、吕 正操、万毅等。
张学良
张学良简介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1901年6月3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2001年10月14日在美国夏威夷逝世.陆军一级上将,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他发动东北帜,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之后在九一八事变中,由于奉行蒋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沈阳失手守;1936年12月12日又与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生平致力于东北经济建设,使东北的经济建设发展突飞猛进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幽禁了五十余年,在此期间得赵四小姐赵一荻的陪伴,并信奉基督教。
1990年起张学良逐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
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
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将军因病抢救无效在美国夏威夷逝世,享年一百〇一岁张学良是现代主义爱国主义者的典范,尽管爱国主义征程中也有过挫折,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三省沦陷,但瑕不掩瑜,他为祖国和平统一,为东三省的建设,为抗日复土的名族解放大业所建立下的丰功伟绩将永垂青史张学良生活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毅然送蒋返京。
蒋介石背信弃义,食言而肥,将张学良交军事法庭判10年有期徒刑;特赦后又交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
这一管就是54个春秋.从此,张将军开始幽居生涯,不断展转迁徙。
历程是:从南京宋子文公馆展转到南京孔祥熙公馆、浙江奉化雪窦寺、安徽黄山听涛居、江西萍乡绛园、湖南郴州苏仙岭、湘西沅陵凤凰山、贵州修文阳明洞、贵阳市麒麟洞、开阳刘育乡、息峰附近的阳朗坝、桐梓天门洞小西湖、重庆歌乐山戴笠公馆、台湾新竹县井上温泉等。
蒋介石故去时,张学良给蒋撰一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张学良
11月下旬的“福建事变”最终使得蒋介石 让张学良回国。1934年1月8日张学良回国 后,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副 总司令职,代行总司令职责。12月8日, 与杨虎城秘密商议,劝谏不通,只能“兵 谏”。 11日晚,张学良到华清池向蒋介 石苦谏但毫无结果。而蒋介石则决定把东 北军调到福建,是日晚张、杨决定“兵 谏”。12月12日,他与杨虎城将军,发动 兵谏,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发表通电,由于西安事变的发生及其和平 解决,最终结束了十年内战,实现了国内 和平,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动了全民的抗日战争, 并坚持八年直至胜利。 到达南京后,蒋介石违背了诺言,12月31 日,张学良被判处了十年有期徒刑。但是 张学良还是发表了《告东北军将士书》, 勉励东北军精诚团结,加紧训练,收复东 北。1937年1月4日,国民政府发布了‘特 赦令’,但仍将张学良交军事委员会严加 管束。张学良从此开始了幽居生涯。
张学良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因作战
太紧张开始吸毒的,逐渐有了烟瘾。在出 国之前,张学良决心戒毒,闭门谢客,并 且撰戒毒条幅:“陋习好改志为鉴,顽症 难治心作医。”后来张学良碰到庸医为他 戒烟以吗啡代替鸦片,以致毒瘾更深。为 了戒毒,张学良把家人找在一起,当着他 们的面,把子弹上膛的手枪放在枕头下面, 警告说:“你们记住,从我戒毒之日起, 以后无论何人,不管见我怎么难过,也不 许理我,如果有人拿毒品给我的话,我马 上拿枪打死他。”最终,张学良以超人的 意志,经过半个月的痛苦治疗,终于戒除 了毒瘾,身体恢复了在旅欧期间,张学良 也不忘激励将士要亲如手足,患难与共, 为准备收复东北为最大责任,“武要保存 东北军实力,文要发展东北大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军奉命
对张学良详细介绍课件
张学良接受了系统的现代教育。他先后就读于东北陆军讲武堂、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并赴日本留学, 学习军事。这些教育经历为他日后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军事生涯和政治参与
军事成就
在张作霖的庇护下,张学良迅速在军队中崭露头角。他参与了多次军事行动,展现出出色的指挥才能。在北伐战 争期间,他率领的东北军表现出色,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张学良在主政东北时期,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维护了国家 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对东北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 贡献。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民族精神
张学良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 、英勇奋斗的民族精神,激励了后人在面对外敌入侵时 坚定信念、奋起抗争。
改革创新
张学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改革创新,为现代社 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鼓励人们在改革创新中寻 求发展机遇。
VS
历史评价与影响
张学良在历史上的评价具有争议性。他被 认为是一位爱国将领和民族英雄,为中国 的抗日战争和民族独立作出了贡献。同时 ,他在处理西安事变时的决策也备受争议 。尽管遭受了长时间的软禁,但他的影响 力至今仍然存在。
02
张学良的政治观点和行动
对中国政治的看法和行动
国家统一观
张学良认为国家统一是至关重要 的,他反对分裂,主张通过和平 方式解决国内政治分歧。
01
与周恩来的关系
张学良与周恩来建立了友谊和互信关系 。周恩来曾通过张学良与东北军进行秘 密接触,推动国共合作。
02
03
与其他军阀的关系
张学良与其他军阀如冯玉祥、阎锡山 等也有过互动和合作,但他们的关系 大多建立在利益和策略的基础上。
03
张学良的家族和社会关系
民国四公子之张学良
张学良(1901-2001)字汉卿,辽宁省海城人。
民国四大美男之一。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是民国初年有名的大军阀,以武勇于乱世之秋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大军阀。
少帅数度挥兵入关,两次直奉大战成名。
日本人炸死张作霖后,少帅统领东北,同苏军打了一大仗,又顶住日本人的压力,“改旗易帜”。
为保存实力、避免被日军挑起事端而被当时称为“不抵抗将军”率东北军撤离东北,“九·一八”之后同杨虎城将军“兵谏”,被蒋关了大半生,2001年以101高寿去世于夏威夷檀香山。
张学良为当时花花公子之魁首,鸦片、可卡因、女明星无所不好。
张学良与杨虎城在1938年11月起被囚禁在贵州省修文县阳明洞,1941年5月张学良转囚贵阳市麒麟洞,由于和市区距离很近,不久很多贵州人都知道张学良关在麒麟洞,于是在1942年2月把张移往贵州省开阳县刘育乡囚禁,1944年春天再移贵州息烽县阳郎坝,冬天再到桐梓县天门洞小西湖,1946年4月9日蒋介石在贵阳市黔灵公园会见张学良。
不久之后,张学良被押往重庆歌乐山戴公馆,1946年10月被送到台湾,1947年移住井上温泉(新竹县)。
1957年10月移至高雄市西子湾,1961年秋移居台北市北投居所,在三地都过著软禁生活。
张学良原配夫人于凤至,生三子一女,后有情妇“赵四小姐”。
他后期信奉基督教,这是他早年读教会学校的早期信仰,1964年受洗。
依照一夫一妻规则,蒋中正令张与于凤至离婚,和赵四小姐
结婚。
张学良
个人荣誉
第27师师长 1915-1920 陆军炮兵上校 1919.07.17-1919.12 奉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 1919.12-1920.10 巡阅使署卫队旅长 1920-1921.05 奉军第三混成旅旅长 1920.10-1924 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处长 1922.05东三省陆军航空处总裁 1922.05奉军第二旅旅长 1922.05奉军第三军军长 1924.09(安国军政府)陆军大将 1927.06.18-1928.07.02 (安国军政府)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1928.07.02-1929.01.04 (安国军政府)东北大学校长 1928.08-19 (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委员 1928.10.08-1931 (国民政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1929.01.04-1930.10.09 (国民政府)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 1929.01.04-1930.10.09
学 良
将军
张
个人生平 个人荣誉 突出事迹
“东北易帜” “西安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晚年生活 人物评价
个人生平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 生于1901年6月3日,卒于2001年10月14日, 享年101岁。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 “民国四公子”之一。 1919年3月,入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第一期 炮科,毕业后历任奉军营、团、旅、师、 军、军团长、空军司令等职。
1936年12月12 日,张学良 和杨虎城为 了达到劝谏 蒋介石改变 “攘外必先 安内”的既 定国策,停 止内战,一 致抗日的目 的,在西安 发动“兵 谏” 。
1936年12月 24日, 蒋介石签 订六项协 议,被迫 接受停止 内战,联 合抗日的 主张。
张学良将军
杨虎城将军
12月26日, 蒋介石最 后获得释 放,张学 良陪同回 到南京。 “西安事 变”和平 解决。
张学良哪个学校毕业的
张学良哪个学校毕业的张学良(1901年-1968年),字千里,号楚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阜新巴兰满族村,中国北洋政府将领、东北军将领。
张学良在北洋政府时期,曾就读于清华学校预科班,后进入原旅顺陆军军官候补学校深造,被分配到法国圣西尔军事学校轻骑兵团。
1920年,张学良获派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学成后进入日军.家族指挥东北军。
1928年,张学良与另外一位北洋时期的著名将领,叶挺共同与江西赣州起义,罗荣桓发动进攻湖南省军事保卫局。
清朝灭亡后,张学良在新政权中表现出了较高的军事才能。
1929年,他创建了东北军总指挥部,实际掌握东北伪满洲国政权大部分的实际权力,并推动了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
面对日本的侵略,张学良领导的东北军采取了抵抗战略,不仅举行了多次抵抗日本军队的战斗,还积极组织游击战争。
1936年,张学良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参谋长中岛知久平签订了《塘沽协定》,标志着张学良与日本关东军达成了暂时休战的协议。
此次协定外界普遍解读为中国抗战的破裂,张学良遭到了严厉的批评。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结束。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共内战中,张学良率领的东北军转战山西地区,曾发动了决战解放区的战役,与中共军队进行激烈的战斗。
1948年,中共中央与东北军高级将领进行了多次谈判,张学良被策反,与共产党达成了合作共商的协议。
1951年,张学良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接受了自我批评。
1966年,中国掀起了“文化大革命”浪潮,张学良被指控为“右派分子”。
1968年10月5日,张学良在沈阳因病逝世,享年67岁。
张学良,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贡献。
他毕业于旅顺陆军军官候补学校,曾就读于法国圣西尔军事学校轻骑兵团,晚年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
他领导的东北军在抵抗日本侵略和国共内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张学良
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5日),爱国将领,被称为“少帅”东北军首领。
字汉卿,号毅庵。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长子,生于奉天新民桑林子(今属辽宁台安)。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毕业。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中,任东路军第2梯队司令,战败后协助其父整军经武。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第3军军长。
1925年任第3军团军团长,12月率部参加平定郭松龄倒戈。
1927年进兵河南,企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唐生智部进攻,被击败。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于7月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继其父成为东北最高统者。
12月不顾日本和亲日派阻挠,毅然宣布东北易帜,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南京政府,被任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从此,所部习称东北军。
1930年爆发蒋冯阎战争,初持观望态度。
蒋军攻占济南后,于9月挥师入关助蒋击败反蒋军。
10月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职。
1931年奉命在北平(今北京)设立陆海空军副司令行营,节制东北、华北军事。
“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致使日军迅疾侵占东三省,受到全国人民谴责。
1932年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
1933年1月指挥长城抗战。
热河(今并入河北、辽宁、内蒙古)失守后,代蒋受过引咎辞职。
4月出访欧洲,次年1月回国。
2月任豫鄂皖三省“剿共”副司令。
1935年4月被授为陆军一级上将。
10月任西北“剿共”副司令,指挥30万国民党军“围剿”西北红军,屡遭失败,尤以东北军损失惨重。
至此,遂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所醒悟,始信惟有联共抗日才是出路。
1936年4月,在延安与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会谈,双方达成联合抗日的协议。
12月4日,蒋介石率数十名国民党军政要员到西安督战“剿共”。
张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多次向蒋苦谏:消弭内战、一致抗日。
不但未被采纳,反被勒令率部进攻陕北红军。
张、杨遂于12日毅然在西安举行兵谏,扣留蒋介石并通电全国,提出八项政治主张,逼蒋联共抗日,同时致电中共中央。
张学良
张学良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
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
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
纵观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他施行易帜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了统一,尽管他后来执行蒋介石下达的不抵抗命令,致使日寇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但日后的西安事变不仅从危机中解救了中国共产党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学良在东北1934年2月张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总司令。
1935年3月,任武昌行营主任,10月,兼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
如今,日本侵华日亟,国民政府一再妥协,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简称“八一宣言”〕,全国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
1935年4月,蒋为削弱张学良军力,命令张学良围剿红军,但却遭到挫折,逐渐对蒋的调遣有所反感。
1936年4月,张与周恩来在肤施〔今陕西延安〕会谈,提出联蒋抗日,为中共中央所采纳,与红军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
这时,中共的叶剑英又携带双方停战计划及毛泽东的约书来西安,张学良拿出巨额私款,赠送红军做冬季衣食补给费用。
共产党也在西安设立办事处。
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督战。
张学良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向蒋面谏,却遭到蒋拒谏。
蒋介石令张学良、杨虎城马上进攻陕北红军,否那么将其所部分别调往福建、安徽。
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
特务军警开枪打伤一名学生,群众特别激愤,决定到临潼直截了当向蒋介石请愿示威。
蒋介石强令张学良制止学生运动,必要时能够向学生开枪。
张学良接到命令后,赶上游行队伍,极力劝说学生回去。
东北大学学生高呼“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等口号。
张学良的小故事
张学良的小故事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合作对象。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
一、少年时代的张学良张学良于1901年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的父亲是东北军阀张作霖,因此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尽管他出身于权贵家庭,但他并没有因此骄傲自满,而是积极向上,努力学习。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深受父亲的影响,学习了许多军事知识。
他对军事战略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很早就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他还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写诗和书法。
二、张学良与东北抗日联军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
面对日本的侵略,张学良毅然决然地投身抗日斗争。
他与其他抗日志士一起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成为该组织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支游击队,他们采取游击战的方式,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张学良在组织和指挥抗日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充分展示。
三、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在抗日战争期间,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他与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多次会面,商讨抗日战略和合作事宜。
他们共同制定了一系列抗日计划,并积极推动抗日斗争的发展。
张学良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他还积极参与了社会事务的改革。
他提倡农村改革,推动农民组织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
他还积极参与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青年学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四、张学良的后期命运然而,张学良的一生并不如意。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发生了剧变,国共两党关系紧张。
张学良因与国共合作而备受批评,被迫离开政治舞台。
他的家庭也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父亲被暗杀,家族财产被没收。
在后来的岁月里,张学良一直过着低调的生活。
他致力于农村建设和教育事业,默默地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的政治改革,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张学良
东北军之不抵抗,一方面是由于东北军与日军的军 事实力悬殊,况且九一八事变爆发之时,东北军的 主力刚刚结束中原大战,停留在关内,后来又有部 队调入关内剿灭石友三叛变,关外处于军事空虚状 态。东北军内部也有很强大的降日派,在抗日的问 题上会选择倒戈。另外,中国方面也不可能支援东 北抗战,故东北军抵抗与不抵抗,其结果都是一样 的,东北必丢无疑。东北军不抵抗的另外原因,就 是张学良作为地方军阀,不愿损耗自己的军事实力, 在当时的中国政坛,非嫡系只能以拥兵自重的方式 生存,否则关内亦无其立足之地。所以他严格命令 军民百姓“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不给日本人挑 起战端的借口。
于凤至
赵一荻
1975年,蒋介石逝世。1988年,蒋经国逝世。1990年起张学良逐 渐得以恢复人身自由。1993年4月受聘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5月受 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5年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 2001年10月14日下午2时50分,在美国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史特劳 比(Straub Clinic & Hospital)医院病逝,享寿101岁,成为世界上最 长寿的将军。
其痛苦岂能以语言来表 达?因此,张学良是一个悲情 英雄。在值得我们敬仰的同时, 更是极为令人扼腕。
张学良: 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力的人——他戒 掉了鸦片,更忍受了五十余年的监禁生活。 是 一个重义气、重感情的人——他的部下,上至军长 下至士兵,几乎没有不尊重、拥戴他的;他和赵四 小姐的爱情故事更是传为佳话。
1.东北易帜 2.中原大战 3.九一八事变 4.西安事变
东北易帜
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 役。1919年就读于东三省陆 军讲武堂。一年后毕业,在 张作霖手下任职,并迅速得 到提升。1928年6月4日,张 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 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 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 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以 “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 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同 年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 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 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
张学良简介
张学良张学良(1901~ ) 爱国将领,西安事变发动者。
字汉卿,号毅阉。
1901年6月3日(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生。
辽宁省海城县人。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
1919年7月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授陆军炮兵上校衔。
1920年6月升任奉军旅长。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协助张作霖整军。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任镇威军第三军军长,在山海关一带作战。
1925年春,率部进驻天津,升任陆军上将。
1928年6月,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后,张学良由奉系元老推为首领,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
12月,他不顾日本的压力,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他被任为国民政府委员、东北军边防司令长官和东北政务委员会主席。
1930年6月受蒋介石任命为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
9月通电反对阎锡山、冯玉祥,并派东北军入关,支持蒋介石赢得中原大战的胜利(见蒋阎冯大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时,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使东北三省很快被日本关东军占领。
11月任国民党四届中央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
1933年4月,被迫辞职,赴意大利考察。
1934年2月回国,主张拥蒋介石为领袖以复兴中国,被任命为鄂豫皖三省“剿共”副总司令。
1935年3月任军事委员长武昌行营主任。
10月,任西北“剿共”副总司令。
此时,日本侵华猖獗,蒋介石一再妥协,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实行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张学良面对既不能抗日复土,而“剿共”又屡遭失败的严峻现实,逐渐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有所觉悟,认识到联共抗日才是唯一出路。
1936年4月他同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会晤,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936年12月4日,蒋介石到西安催逼张学良出兵“剿共”,否则将东北军调往福建,西北军调往安徽。
张学良多次直言苦谏,要求蒋介石抗日,均被拒绝。
12月12日,张学良联合西安绥靖主任、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及其军政要员,通电全国,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学良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
这首诗是1991年吕正操上将奉邓颖超之意与张学良晤谈,劝张将军回到祖国大陆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贡献时,张学良赠给吕正操的。
诗篇中在含蓄的表明了自己仍被蒋家看守不便来大陆之外,还表明了他几十年来也未曾改变的爱国之情。
1901年6月3日张学良出生在一个动荡的家庭,父亲张作霖最初是以保民为业。
不久后就凭借自己的雄才从一个奉天前路统领开始了他的发迹之路并最终成为雄踞一方的封建军阀。
由于少年时代为所欲为的生活环境,那时候的张学良是个典型的公子哥,生活腐化而安逸。
关于那段日子,张学良曾写道:“常言道:少时娇生惯养,终不成大器。
然于我孩提时代,深受父亲宠爱,确如千金之子,娇惯任性。
”当时如张学良这样的富家公子还有很多,他们大多在父辈的庇佑下成长而终生碌碌无为。
据张学良的著文,自己的醒悟乃“张伯苓先生一言之力也”。
在一次题为《中国之希望》的演讲中,张伯苓提出了“中国不亡有我”的观点,使青年张学良明白了中国的希望不在于任何一个党派,不在于任何一个官吏,而在于每一个中国人发愤图强、努力救国的道理。
这次演讲像一次警钟,也像是一颗爱国主义的种子深深扎进了青年张学良的心田。
被父亲当成将门虎子培养的张学良十八岁考入东三省讲武堂进行学习,一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毕业时被授予炮兵少校衔,二十出头时,已经指挥千军万马南征西讨。
六年后官拜“良威上将军”与吴佩孚等老帅平起平坐。
可以说,张学良在军界的发展很是顺利一路扶摇直上。
虽然这与其父执辈的鼎力相助不无关系,但是从历史的角度看作为父亲张作霖同样应该庆幸自己有这样的好儿子。
在军队中张学良不仅是张作霖的儿子更是其下属,是他的智囊、左膀右臂、得力干将。
若不是张学良能随着时代前进,有着先进的军事思想和改革意识,使得奉系内部在“行伍”的老路子行不通时能自我进化。
老帅百年后,奉系军阀能不能维持张家天下尚得一说,割据一方更是空谈了。
张学良出身在陈腐老化的奉系军阀内部,所以他思想上的进步就十分难得。
更为难得的是,张学良还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进取心。
这些特质当他还在讲武堂学习时就被担任教官的郭松龄相中。
郭松龄认为改变东北甚至于中国的现状依靠如张作霖这样的旧式军阀是绝对不行的,一切的希望都应该寄托在年轻且朝气蓬勃的少帅身上。
就因为看到了实现自己抱负的可能,郭松龄便全心讲授各科军事课程,使得张学良的将帅气质早露端倪。
感受到了郭松龄关爱与忠心,张学良在拥有实权后同样在自己的能力范围里给予郭松龄最大的重视与信任。
在张郭二人的蜜月期间,张学良在军队中宣布:“郭松龄就是我,我就是郭松龄!”这样的命令使得张学良的部队俨然有了两个统帅,这也为郭松龄日后的叛变提供了实质条件。
要说张郭二人到底关系好到了什么程度,用张作霖的话说便是:“你除了老婆不跟郭茂宸去睡之外,吃一个水果,你都要给他一块。
”张作霖本人对郭松龄并不喜欢,觉得郭松龄太过激进总是撺掇着他的小六子干不顺其心意的事情。
相应的,郭松龄对老帅也是越发的不满,自己随着张学良东征西讨是个有功之人,张作霖非但不赏还处处打压。
终于郭松龄被第二次直奉大战后老帅攻打国民军的密令激怒,决定发动兵谏逼老帅下野推张学良上台做新的东北王。
由于军中郭松龄的命令形同张学良,所以一时间就连郭军内部也认为赶张作霖下台是张学良和郭松龄共同的意思。
为了避免不忠不孝的骂名张学良和亦师亦友的郭松龄站在了对立面上,最终郭松龄兵败被老帅枪决后暴尸三天。
郭松龄事件虽然已经平息,但对张学良心理上的刺激却至深至极。
对于郭松龄反对内战、倡导和平,为东三省兴旺发达而奋斗的决心,张学良是同情并且理解的。
但是郭松龄起兵反奉,要他大义灭亲,他是不会苟同也决不会去做的。
郭松龄事件之后,张学良并没有过多的去责备他,而是深深罪己。
因为郭松龄要叛变的苗头很早就有,张学良在这件事情上过于自负、犹豫,认为自己可以控制郭松龄使其改变心意,但是结果却是相反。
郭军倒戈,乡里蒙难,士兵受害,这是张学良万万不想看到的。
理解了张学良的心痛,便也可以理解1929年张学良果断处决意欲叛乱的杨宇霆和常荫槐了。
说张学良难能可贵,是因为他不会为了自身的得失而抛弃爱国节操。
皇姑屯惨案后,张作霖一命呜呼,站在风口浪尖的张学良在外有日俄帝国窥伺,内有守旧派阻挠的情势下幡然易帜。
须知,这次易帜不是逼不得已的穷寇投奔,完完全全是为了民族大义、祖国统一。
易帜的行动若是老帅还活着是断然不能完成的,原因有二。
其一是脑子里没有民族主义的老帅无法理解全国统一的重要性,其二当时日本想请他们父子俩当皇帝,顽固如老帅是断然不会肯把自己亲手打下来的江山拱手让人的。
张学良就是这样凭借着年轻人的血性,在中国走向和平统一的道路上助了一把力。
不抵抗将军,很难想象这个定语与千古功臣一样指的是同一个人物。
1931年9月18日,日军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慌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袭击。
由于接到了张学良和蒋介石“不抵抗”的指示,东北边防军军事厅厅长荣臻和旅长王以哲分别为士兵们下达了“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和“对日军不准开枪还击,谁惹事谁负责任。
”的荒唐命令。
接到命令的士兵不能还手只能任日本兵肆意屠杀。
我们不禁要问,下达不抵抗命令的张学良还是那个曾经幡然易帜的民族英雄吗?他的爱国血性又哪里去了呢?对于这件事,历史上的说法是“不抵抗”是蒋介石的意思,张学良充其量只是出于愚忠而执行了这个命令而已。
但是张学良在回忆录中明确的说:“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在张学良看来,他会下那个命令是因为对情势的判断失误,他认为日本的这次行动应该只是零星的挑衅,只需要遵循往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便好。
他觉得日本是断然不敢大肆侵犯的,因为这样对日本也很不利。
可是张学良并没有考虑到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对这样一群密谋了很久的匪徒来说还会有什么是他们做不出来的?张学良说:“你知道,我这个人是胆大妄为的。
要是我知道日本会这么干,我会和他们拼命的。
”但是没有如果,九一八事变就是这样发生了,东三省就是这样丢了。
从1931年至今,张学良为了他的这次重大过错备受国人指责。
但他始终否认自己是不抵抗的,他说:“国人骂我九一八事变不抵抗,我是一点也不认这个账,我没有错。
可是你要是骂我是封疆大吏没有把日本的情形看明白,那我承认。
”我愿意相信如张学良所解释的那是他一次判断上的失误。
因为顾其一生爱国是仍他生命中的主要色调,况且其父张作霖是为日本所炸,无论是出于国仇还是家恨张学良都没有理由对日本人手软。
但是,在情报的缺乏的情况下,张学良仅凭经验就独断地发出了不抵抗命令,我觉得还是值得批评的。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政治生涯的最后一记杀手锏,它不仅扭转了中国历史更使世界历史改变了轨道。
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直接原因就是那颗拳拳爱国之心,他自从军伊始就反对内战,如第一二次直奉大战都是为他所厌恶的。
所以在北伐之后,张学良才会不考虑个人利益选择易帜归顺中央。
张学良说:“我张学良没有统一中国的能力,但我有诚心服从能统一中国的人。
”在他看来,蒋介石就是这样的有大略的人,然而现实却让张学良失望。
在他声泪俱下的苦谏之后,蒋介石仍坚持他的“攘外必先安内”。
又一次,张学良在民族大义面前选择牺牲,第一次他牺牲的是自己的身家背景,这一次张学良准备牺牲自己的荣辱性命。
1936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组织大规模的群众游行示威。
为了避免学生的无辜伤亡,张学良拦在游行的队伍前极力劝说学生们先回去。
学生们高呼的“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打回东北去!”的口号深深地触及了张学良的内心。
停止内战、报国仇家恨何尝不是他的愿望。
于是张学良请学生们相信他,并对学生承诺一周内以实际行动答复。
这个实际的行动相信不只是当天请愿的学生看到了,因为那便是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达到了张学良所期待看到的“全国统一,一致对外。
”史学家唐德刚教授说,西安事变未尝不是国共之争的光荣收场。
对此我深表赞同。
西安事变对共产党的好处自不必说,对于蒋介石代表的国民党来说,如果他还是枉顾民意一味剿共,那么即使不是西安事变,人民的力量也会赶他下台,到时候那就是身败名裂,遗臭万年了。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不顾众人的劝阻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并且从此之后就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囚禁,我深以此为不智。
然而,张学良则坦然的认为自己本来就是准备死的,冒犯长官应该受到惩罚。
“我向来对对蒋介石毫无怨言,大丈夫做事敢作敢当。
”对于这件西安事变张学良对他的女儿这样说。
一等人忠臣孝子,张公的气魄我倒也是佩服的紧。
只是可惜这位中国的“哈姆雷特”因这半个世纪的幽禁,长期被剥夺了在政治舞台上自由表演的权力,从一位叱咤风云的少帅活脱脱的成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基督徒。
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损失。
抗日战争期间,张学良多次上书蒋介石要求上战场都未能如愿。
终生未能上战场击退杀他父亲夺他家园的日本鬼子倒也成了一件憾事记挂在张学良心间。
孽子孤臣一稚儒。
张学良对于他的父亲来说是孽子,倒不是说他不孝,而是他把老帅打下来的江山拱手相让。
对于蒋介石来说张学良是孤臣,认准了蒋介石是自己的长官就是绝对的忠心不二,毫无怨言。
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张学良是稚儒,胆气之大敢为他人不敢为之事,好像一个不顾一切的愣头青。
张学良一生常自诩不怕死、不贪生、不屈服、不卖国,的确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