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奎因之综合——分析命题的批判
论奎因分析和综合的论述论文
论奎因分析和综合的论述论⽂论奎因关于分析和综合的论述论⽂ 【内容提要】奎因关于分析和综合的批判论述⾮常出名,但是⼈们⼀般只接受他的论证,⽽不接受他的结论。
本⽂试图说明,奎因的结论是⾃然的,也是有道理的。
⽽且,这是由他的论证⽅法决定的。
奎因的批判论述的重要意义主要不在其结论,⽽在其⽅法。
这种⽅法就是应⽤现代逻辑进⾏分析。
【关键词】分析性/同义性/定义/保真互换性 【正⽂】 在哲学的讨论中,关于分析和综合的区别与讨论由来以久。
这样的讨论也许可以追溯到休谟关于依赖于观念的真和依赖于事实的真之间的区别,也可以追溯到莱布尼兹关于理性的真和事实的真之间的区别。
但是⽆论如何,⾃康德明确地提出他那个关于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著名区别以来,⼈们基本上都相信,真命题分为两类,⼀类命题(分析命题)的真仅仅依赖于其构成的词的意义,另⼀类命题(综合命题)的真不能仅仅依赖于其构成的词的意义,就是说,与⾮语⾔的事实有关。
1951年,奎因发表了著名的论⽂《经验论的两个教条》。
在这篇论⽂中,他对传统的这种关于分析和综合的区分提出了挑战。
他认为,分析性这个概念是不清楚的,因此依赖于这个概念所做出的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之间的传统区别是不存在的。
他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持者,更有反对者,结果在⼏⼗年的时间⾥,形成了关于这个问题⼀系列深⼊细致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使分析性这个重要概念得到了⽐以前更加明确的刻画和说明。
本⽂着重探讨两个问题:第⼀,为什么奎因会得出这样⼀个违反常识的结论?第⼆,奎因的结论有没有道理? (⼀) 对于奎因的观点,⼈们提出了许多批评。
⼀个⼗分值得注意的情况是:⼈们⽆法否认奎因的分析论证,然⽽就是不接受他的结论。
最主要的批评是认为奎因根本否定分析和综合的区别是不对的。
这种批评往往不是针对奎因的具体论证,⽽是针对奎因的结论。
⽐如,⼀些批评者认为([4],p.73): “⼈们有理由要问:这样⼀种区别(分析和综合的区别——引者注)存在的假设是否不成⽴。
逻辑的力量
逻辑的力量解构主义缘起于法国,德里达是其领先人物。
我国人文学者中也曾出现一种消解逻辑的理论,有的学者将其称为逻辑解构主义,认为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应用。
本文试图通过对德里达的解构与逻辑学家奎因对综合/分析这一二元对立的解构的比较,澄清逻辑解构主义并不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应用,逻辑是不可能被解构的。
相反,逻辑力度极大地影响着解构的力量,并引申出概念的辩证本性是解构能够进行的深层原因。
标签:解构;德里达;奎因;逻辑解构主义缘起于法國,德里达作为其领先人物,对那种传统的、不容置疑的哲学信念发起挑战,对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大加责难,对构成传统形而上学的一系列二元对立进行了解构。
我国人文学者中也曾出现一种消解逻辑的理论,宣称“要把语言从逻辑法则的压迫下解放出来”[1](P19)打破逻辑法则的专横统治,争取思想的自由呼吸。
有的学者将其称为“逻辑解构主义”,认为它不能算作国人的发明,“只不过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应用”[2](P20)。
本文试图通过对德里达的解构与逻辑学家奎因对综合/分析这一二元对立的解构的比较,澄清逻辑解构主义并不是德里达解构主义的应用,逻辑是不可能被解构的。
相反,逻辑力度极大地影响着解构的力量,并引申出概念的辩证本性是解构能够进行的深层原因。
一、德里达的解构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对逻各中心主义的解构。
德里达称其为“在场的形而上学”,这种形而上学是以二元对立逻辑为基础的,围绕着诸如真/假、在场/不在场、确定的/隐喻的、实在的/虚构的、经验的/先验的、观察的/理论的等等无数对立来建构自己,“在每一种情况下,据说第一词语都具有一种由于我们忠诚在场的形而上学而产生的支配性和先在性”。
[2](P34)以言语与书写、哲学文本与文学文本这两对典型的,也是德里达浓墨刻划的二元对立的解构为例,简单地考察德里达的解构运作过程。
德里达的具体解构策略是:1.通过考察文字的历史,说明言语不过是一种原书写。
奎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
奎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奎因作为逻辑经验主义的杰出代表,他认为现代经验论受两种思想的制约,即分析真理与综合真理截然二分和还原论,奎因把二者称之为制约经验论的两个没有根据的教条。
至此,他从分析性出发,对两个教条进行了批判,从而实现了整体主义知识观。
标签:分析与综合;还原论;批判;整体主义分析真理与综合真理之间的截然二分与还原论,作为逻辑经验主义的两个基本思想,奎因认为是没有根据的。
其一,分析真理与综合真理之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其二,以意义证实说为基础的还原论与教条一有着密切的关系,奎因认为对教条一的批判实际上也是对教条二的批判。
因此,奎因从分析性出发对两个教条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整体主义的思想。
一、分析性与同义性的解释一般地,人们把分析性陈述定义为:“否定之则陷入自相矛盾。
”奎因认为,这是对“分析性”狭义的理解。
真正广义上的“分析性”与它所需的“自相矛盾”概念都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奎因提出了在哲学上一般承认的分析性陈述主要包括逻辑地真的陈述和经过同义词替换可以变成逻辑真的陈述,奎因主要针对第二类分析性陈述进行了探讨。
1.定义的方式说明同义性人们认为可以借助定义的方式来解释同义性,奎因认为这种通过定义的方式来解释同义性具有很大模糊性。
他将定义分为三种:词典式定义、解释式定义、缩写式定义。
(1)词典式定义。
由词典编纂者编纂的,编纂者是一位经验科学家。
他通过观察,发现人们已经习惯将两个语词形式作为同义词使用,那么他将会把二者编入词典。
奎因认为如果我们用这样一种已经预设了语词形式用法同一性的定义去分析同义性就会陷入循环论证。
(2)解释式定义。
这种定义并不是单纯地把被定义词解释为一个完全同义的词,而是进一步明确和说明被定义词的意义。
奎因指出解释式定义虽然不像词典式定义一样预设语词形式用法上的同一性,但却要依赖于语境的同一性。
例如“逻辑”一词具有不同的语境,这些语境非常清楚确切,在不同的语境中它的含义也各不相同;如果我们将“逻辑”一词解释为“逻辑学”,那么在“逻辑”一词所具有的各种语境中的某种语境中我们断然可以将逻辑解释为逻辑学,其原因就在于二者在语境上具有同义性。
试析奎因“自然主义”视域下的语言学转向
试析奎因“自然主义”视域下的语言学转向作者:陈劲松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5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奎因的“自然主义”的研究方法,为语言学的研究转向提供了哲学依据。
【关键词】奎因的自然主义;语言学转向1.引言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是20世纪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哲学思潮,深深影响着我们对主客观存在尤其是语言存在的理解。
奎因的“心理主义”和“物理主义”摒弃了传统哲学在认识论领域仅限于字面意义上的探讨,而直接把所探讨对象放在认识论的核心部分。
他的独创之处在于用自然主义的科学方法代替形式化和人文主义方法,用“心理主义”和“物理主义”直接描述主客观的存在状态。
简而言之,奎因的哲学体系致力于挖掘所研究对象的自然属性,因此摆脱了卡纳普把客观真理分为“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做法的局限性,认为所有的真理都要基于客观经验,皆可以用纯自然和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
奎因的哲学理念归根结底与他的认识论方法密切相关,也就是对世界的了解应从概念领域移出而转换到对自然界本身的了解,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结于自然现象。
奎因的哲学观念对语言学的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在其理论框架下,语言应超越其“工具”属性成为独立的客体,也就是语言可以作为最基本的物理现象存在。
语言不仅是我们用来思想和交际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我们客观体验对象,可以进行客观验证。
如上做法基于如下前提:语言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部分,分享整个世界的核心属性和特征,并且可以用最自然和科学的方法加以理解。
2.奎因的“自然主义”认识观奎因哲学体系中,“自然主义”是一个关键术语。
“自然主义”基于“自然”这一概念,在西方最早来自希腊语中的“physis”这个语词,在英文中词形上对应的是“physics”,另外一个同义词为“nature”。
奎因的“自然主义”狭义上可简化成“物理主义”,因此奎因的自然主义可以理解成超越人主观认识形态的信仰和知识,所认识的主体为自然事物最原始最核心的状态和属性。
[教条]关于一个教条的辩证研究
关于一个教条的辩证研究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奎因教授对存在于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以及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假定区分,提出了许多批评。
他还说他要拒绝这个区分。
我们想要表明,奎因对这个区分的批评,并不能为他对区分的拒绝提供辩护。
要批评某个区分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而其中使这个区分能够被拒绝的方法也不止一种。
这个区分可以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而遭到批评,比如它可以因为没有作出明确区分(容忍了那些并不明显落在区分的任何一方的情况),或者因为作出区分通常所使用的语词是模糊不清的(语词有超过一种意义),或者因为区分本身是混乱的(不同意义被总括性地归结在一起)等等。
但单独这些批评丝毫不意味着对这个区分的拒绝,它们更应该被当作是对该区分进行澄清的前奏。
当然,奎因所作的也不是这种批评。
此外,某个区分也可以因为它不是有用的而遭到批评。
对于这种区分,我们可以认为,要么它就某些目的而言是无用的,要么它根本就没有任何用处,可能只是一个纯粹的学究式区分。
以这种方式提出批评的人,确实可以说是拒绝了某个区分。
但这种拒绝某种意义上还是要求他承认区分是存在的。
拒绝只不过是断言,在没有这一区分的情况下,他可以继续前进。
但是,奎因对分析一综合区分的拒绝看上去要更为激进。
奎因想要确定无疑地说他可以在没有这一区分的情况下继续前进,但他不是在承诺承认区分存在的意义上这么说的。
又或者,某个人可以因为对某一区分所作出的解释没有真正清楚地解释这个区分,而批评其通常被说明或解释的一种和多种方式。
对于分析一综合区分来说,奎因所作的当然就是这种批评。
奎因所作的(或者看似所作的)要更多。
他不仅断言(或者看似断言),分析一综合区分是无用的或者没有得到充分解释,他还断言这个区分完全是虚假的,且相信这个区分存在的信念也是一个哲学错误。
他说:如果认为能够作出这样一种区分,它不过是经验论者的一个非经验的教条,一个形而上学的信念。
他在这里讨论的是区分是否存在的问题,由此他对之所作的拒绝,似乎就意味着对区分的存在地位的否定。
论奎因对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的批判
论奎因对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的批判作者:苏会君宋卫平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1期(1.开封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4;2.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奎因认为逻辑经验主义含有两个教条: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还原论。
在他看来。
同义词、同义性概念因不能被澄清和限定而无法作为分析性的根据,故而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间没有界限;同时由于科学的整体性存在,也找不到任何免于经验修改的分析命题。
奎因的批判虽有其合理性。
但却将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间的联系绝对化,混淆了分析与综合、先验与后验这两对范畴,因此他关于二者之界限不存在的论点不能成立。
此外,奎因虽然以科学的整体性特征否定了科学理论的相对独立性,但其整体主义科学观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评价向度却对其他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奎因;经验主义;教条;整体性科学观;实用主义中图分类号B712.59文献标识码 A威拉德·范·奥曼·奎因(Willard Van Orman Ouine,1908—2000)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
1940年他围绕“分析命题”开始与卡尔纳普展开争论,并于1950年发表了题为《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的文章,指出逻辑经验主义含有两个教条,一个是“相信在分析的、或以意义为根据而不是依赖于事实的真理与综合的、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之间有根本的区别。
另一个教条是还原论:相信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等值于某种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的逻辑构造”一、奎因对逻辑经验主义第一个教条的批判从哲学史上看,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可以追溯到莱布尼茨和休谟分别提出的关于理性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区分以及关于观念间关系的知识与经验的知识的区分,康德在他们的影响下率先明确地提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
以后关于二者的区分作为一对范畴在哲学界被普遍接受,尤其在逻辑经验主义那里,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被奉为毋庸置疑的公理,并构成其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
当代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流派论析【精品论文】
当代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流派论析======================================================================【内容提要】本文把当代自然主义分为三派:以奎因、吉尔和撒加德为代表的科学自然主义。
由于他们把认识论问题还原为科学问题,看作是科学的一部分,用科学替代哲学,这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认识论的地位。
以劳丹为代表的规范自然主义把认识论同价值论联系在一起,把自然主义伦理学融入到科学哲学之中,描述性和规范性也融合在一起。
第三派认为认识论不但要自然化,还应该社会化、历史化。
该派着眼于认识的社会文化性,认为不但要研究个体的认识,还应着重研究群体的社会认识。
代表人物是瓦托夫斯基、富勒以及唐斯等人。
本文试图对各派观点加以评析。
【关键词】自然主义/认识论【正文】自然主义(naturalism)是一个意义模糊的概念,它贯穿于欧洲哲学发展的全过程。
纵观西方哲学史,我们可以把自然主义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古希腊萌芽时期;十七——十九世纪的自然主义;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自然主义以及当代西方(特别是美国)科学哲学中的自然主义。
本文拟就当代的自然主义进行考查。
一、科学派的自然主义在后现代哲学文化的大背景中,在心理主义的复归和计算科学与认知科学的迅速发展的前提下,特别是在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悬而未决的争论之后,自然主义的科学哲学思潮出现了。
这一思潮的首倡者是奎因(W.V.O.Quine)。
1.奎因的自然化认识论在科学哲学中最早明确倡导自然主义的哲学家当推奎因。
奎因提出自然化认识论的动机是对传统认识论的不满。
我们知道,所谓传统的认识论主要是指经验论的认识论和唯理论的认识论。
在奎因看来,传统的经验论有两个教条:一是所谓的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问题;按照奎因的观点,如果全部科学(包括数字、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它们只是沿着边缘与经验相接触,那么分析——综合命题便没有了明显的界限,因此,认识论问题便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了。
《经验论的两个教条》读书报告
《经验论的两个教条》读书报告1.简介奎因是一位生长在美国的分析哲学家,他受美国哲学与文化的熏陶,他的哲学理论带有浓厚的美国色彩。
奎因早年受教于怀特海、刘易斯等名师门下,后来又受罗素哲学与逻辑思想的深刻影响。
他还曾与维也纳学派主要成员有过密切接触,深受卡尔纳普逻辑思想的影响。
由于以上种种经历,奎因在1951年发表的著名论文《经验论的两个教条》能够“对逻辑经验主义进行最根本、最尖锐、最内行的批判”2.论证思路所谓的两个教条是: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截然二分和还原论,奎因在论文开头开门见山地提出了他这篇论文所要进行的工作,即:“我将要论证:这两个教条都是没有根据的”并且指出“抛弃它们的一个后果是模糊了思辨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假定分界线。
另一个后果就是转向实用主义”。
奎因先是对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截然二分进行批判,继而对还原论进行批判。
最后提出整体主义知识论(逻辑实用主义)以代替被驳倒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论。
以下是奎因的论证过程:3.论证过程奎因首先考察了历史上对于分析命题的定义,把落脚点放在康德对于分析命题的定义,康德认为分析陈述不过是把主词概念中已经包含的东西归属于主词。
奎因把康德的定义重新加以表述使之便于进一步讨论“如果一个陈述的真以意义为根据而不依赖于事实,它便是分析的”,他认为康德对于分析命题的定义预先假定了“意义”的概念。
循此思路奎因对“意义”进行了一番探讨,首先经过弗雷格与罗素的工作,我们知道“意义”不同于“指称”,因而就不能简单地将“意义”等同于它所指的对象。
接着奎因讨论了现代的内涵和意义理论与亚里士多德本质论之间的关系。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事物有本质,当这个本质与语言结合时便产生了意义。
但是在现代意义理论看来,本质的东西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因而语言的意义也就成为一种隐晦的中介物了,奎因认为应当予以抛弃。
抛弃了“意义”之后,奎因认为“只有语言形成的同义性和陈述的分析性才是意义理论要加以探讨的首要问题”紧接着“意义”的探讨,奎因开始了对语言同义性已经陈述分析性的探讨。
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辨
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辨--对奎因论证的证伪摘要:哲学界最剧烈最持久的论争莫过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了,20世纪实用主义家奎因对形而上学对第二类的分析命题提出质疑,试图以此消解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根底。
本文重读经典,剖析奎因在论证上的偏颇之处:其一,混淆了定义与同义词之间的界限;其二,扩大了同义词的范畴;其三,错误地将词项同义的条件限定在满足“所有语境〞的情况下,从而得出结论奎因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并不构成挑战。
关键词:分析命题,同义词,定义On Account of Analytic-Synthetic Distinction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Quine’s challenge to the analytic-synthetic distinction by metaphysics, and holds that the fallacies of Quine in his argumentation can be recapitulated in three aspects: (1) Blurring the demarcation between definition and synonymy. (2) Over-generalizing the category of synonymy. Actually it is unnecessary to make two terms synonymous by definition; (3) Misunderstanding the condition of synonymy. Therefore a conclusion could be drawn that Quine’s argumentation does not pose any challenge to metaphysics.Key Words: Analytic proposition, Synonymy, Definition1. 引言20世纪,美国伟大的哲学家、语言学家威拉德"奎因〔Willard Quine〕在其巨作?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中,针对命题有分析和综合之分的论断提出质疑,由此引发了哲学界的一场轰动,奎因也因此成为逻辑实用主义的开山鼻祖。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奎因的批评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与奎因的批评叶闯在《经验论的两个教条》一文中,奎因从两个方向进攻分析与综合的区分,一是从分析性概念定义的逻辑的或其他方面的困难,一是从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在经验的确证面前不能区分。
本文考察奎因的批评和逻辑经验主义分析性概念两种典型描述,即艾耶尔(A. J. Ayer)和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的分析性概念,试图说明奎因的哪些批评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是有效的,哪些是没有效力的。
我们的结论是:奎因在第一个方向上的进攻在限制的条件下是有效的;而如果对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更全面地理解的话,他在第二个方向上的进攻是无效的。
§1 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性概念及其哲学含义逻辑经验主义对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的区分包含着明显的认识论目的,即为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科学知识在经验中的确证提供认识论的辩护和说明。
就逻辑经验主义者的理解来看,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在认识论的功能及结果上有实质的不同。
逻辑经验主义关于分析性的标准说明相合于休谟最初的说法,或者说,它的基本精神与休谟是一致的。
艾耶尔在《语言、真理与逻辑》第一版序言中一开始就说:“在这篇论著中所提出的观点来自于贝特兰·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学说,后者本身是贝克莱和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的逻辑结果。
像休谟一样,我把所有真命题分为两类:依休谟的术语,一类涉及‘观念之间的关系’,另一类涉及事实。
前一类包含逻辑和纯数学的先天命题,我承认那些命题是必然的,并且是确定的,仅仅因为它们是分析的。
也就是说,我坚持这些命题不可能被经验拒绝的理由是,它们并没有对经验世界作任何断定,而只是简单地记录我们以某种风格使用符号的决定。
”1这个通常认为与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有承接关系的分析性的说明,确实是分析哲学中一般地被接受的关于分析性的概括。
这个概括中有两点要旨,第一,分析性、先天性与必然性三者至少在外延意义上等同;第二,分析性就是对于事实或经验的独立性,且是以语言为真的(“语言”在这里是广义的,包括逻辑与语义)。
论奎因对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的批判
论奎因对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的批判苏会君1,宋卫平2(1.开封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河南开封475004;2.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摘要】奎因认为逻辑经验主义含有两个教条: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还原论。
在他看来,同义词、同义性概念因不能被澄清和限定而无法作为分析性的根据,故而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间没有界限;同时由于科学的整体性存在,也找不到任何免于经验修改的分析命题。
奎因的批判虽有其合理性,但却将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问的联系绝对化,混淆了分析与综合、先验与后验这两对范畴,因此他关于二者之界限不存在的论点不能成立。
此外,奎因虽然以科学的整体性特征否定了科学理论的相对独立性,但其整体主义科学观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评价向度却对其他学科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奎因;经验主义;教条;整体性科学观;实用主义威拉德·范·奥曼·奎因(WillardVanOrmanQuine.1908—2000)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
1940年他围绕“分析命题”开始与卡尔纳普展开争论,并于1950年发表了题为《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的文章,指出逻辑经验主义含有两个教条,一个是“相信在分析的、或以意义为根据而不是依赖于事实的真理与综合的、以事实为根据的真理之间有根本的区别。
另一个教条是还原论:相信每一个有意义的陈述都等值于某种以指称直接经验的名词为基础的逻辑构造”【中图分类号]B712.59 【文献标识码】A一、奎因对逻辑经验主义第一个教条的批判从哲学史上看。
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可以追溯到莱布尼茨和休谟分别提出的关于理性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区分以及关于观念间关系的知识与经验的知识的区分。
康德在他们的影响下率先明确地提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
以后关于二者的区分作为一对范畴在哲学界被普遍接受,尤其在逻辑经验主义那里,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被奉为毋庸置疑的公理.并构成其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
奎因 PPT
逻辑实用主义:
逻辑实用主义(是50年代分析哲学在美国发展的 主要形式)是在逻辑经验主义的基础上吸取了实用主 义的部分观点,从而使注重逻辑分析的逻辑经验主义 得以在注重经验实践的实用主义家乡美国土地上扎根 生长。 奎因对逻辑经验主义在美国的衰落和分析哲学在 50年代后的转向起了关键作用。 对分析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其中以 反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本体论的承诺以及翻译的不 确定性和整体论思想最为著名。
个人简介
中文名
弗里德里希·路 这才是皮亚杰 德维希·戈特洛 毕业院校 布·弗雷格
Willard Van Orman Quine 美国
奥伯林学院、 哈佛大学
1908年6月25 日 2000年 12月25日
外文名
国籍 职业 评价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代表作
逻辑学家 哲学家
小时侯的我们,天真无邪 逻辑实用
《语词和对象》、 《本体论的相对 性》
走进奎因
逻辑经验主义:
也称为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positivism),是流行于20世 纪30一50年代的西方哲学界的著名学派,逻辑经验主义学派的 学术核心理论源自于维也纳学派,还包括德国的赖兴巴赫为首 的柏林学派!波兰的塔尔斯基为首的华沙学派,以及英国艾耶 尔等人的观点。“ 逻辑经验主义”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用逻辑对知识进行分析, 特别是对科学语言的分析,并且将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做了明显的 区分,希望用逻辑对语言进行分析并以此来消灭形而上学。 “逻辑经验主义”的学术理论主要着眼于经验的作用,把经验 当作一切命题的基础,认为命题都具有可实证性和可确认性。“逻 辑经验主义者”认为存在一种普遍语言,即物理语言:一切经验科 学都可以还原为物理科学,从而实现了科学的统一。
奎因的自然主义与科学实在论
奎因的自然主义与科学实在论摘要:20世纪自然主义的演变历程是与科学实在论的复兴和发展密切相关的。
在一过程中,奎因以语言的自然主义为基底,确立了他的自然主义的认识论趋向,并由此将自然主义的方法论渗透和扩张到一切哲学的谈论中去,通过对指称相对性的分析,促进了语言的自然主义与实在论的表征论之间的可相通性;消解了传统实在论,宣判了传统认识论的“死亡”,同时也引发了各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论争。
所以,分析和把握奎因的自然主义与科学实在论之间的关联,是研究科学实在论走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自然主义科学实在论指称的相对性w.奎因是20世纪西方少数几位博大精深的哲学家之一。
特别是他关于语言的自然主义行为论、科学语义学、意向心理学、量词模态逻辑、科学哲学、伦理学及数学等方面深邃的观点和精辟的论述,均成为当代哲学发展所不可忽视的资源。
因此,他被人们称之为“规范而又系统的哲学家”。
[(1)]尽管他丰富而又复杂的理论并非总是清晰的,但他所有的论点之间都具有着微妙的内在联结,都在自然主义的总体趋向中获得了统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从科学哲学的视角看,奎因哲学的本质就在于,以语言的自然主义为基底,以弱化的实在论为桥梁,以重建自然主义的经验论为目标,最终实现其自然主义的认识论纲领。
本文将从奎因的自然主义与科学实在论的关联上,去阐释奎因哲学的本质。
一、自然主义的出发点与实在论的复兴维特根斯坦的批判哲学与奎因的自然主义的认识论是当代自然主义的两个主要形式。
由于他们都把弗雷格的逻辑实在论作为分析的目标,使得他们把当代自然主义的论证集中于反对非自然主义的意义理论。
人们认为,“20世纪哲学的语言转向,是部分自然主义者用语言学的论证去击败非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一种新颖企图。
”[(2)]一方面这种企图要在哲学、科学、历史和文化特征各个方面摈弃僵化的传统自然主义,强调当代自然主义生长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要在语言的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去发展自然主义的认识论,构建当代自然主义存在的灵活性和可接受性。
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逻辑性质--从奎因对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区分的批判谈起
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逻辑性质--从奎因对分析命题与综合
命题之区分的批判谈起
曾庆福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02
【摘要】在考察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基础上,对奎因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区分的批判进行了评述,说明奎因的批判并不能否认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而只是表明了"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是两个典型的模糊概念,因而需要运用模糊思维方法去把握它们既相对区分又相互贯通的辩证机理.
【总页数】4页(P43-46)
【作者】曾庆福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5
【相关文献】
1.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辨——对奎因论证的证伪 [J], 肖娴;
2.奎因对分析与综合命题二分法的批判 [J], 雷宇;
3.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辨——对奎因论证的证伪 [J], 肖娴
4.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辨——对奎因论证的证伪 [J], 肖娴
5.论奎因对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区分的批评 [J], 柴生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重论分析性与综合性(上)
重论分析性与综合性(上)
佩维尔·玛特纳[捷克];张留华(译)
【期刊名称】《哲学分析》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分析句与综合句之间的界限是能够得到充分界定的。
奎因试图将此种界
限模糊化,却是基于一种误解:奎因不是让语义学摆脱掉在卡尔纳普工作中所发现的缺陷,而是否弃自然语言的语义学,用行为主义色彩的语用学加以取代。
佩维尔·玛特纳在上篇首先论证:对于科学语言和自然语言的一种逻辑的,即非经验的、非行为主义的分析,是能够得到界定和有效利用的。
对于弗雷格涵义-指称图式的
一种流行观点的历史重估表明,指示不同于指称,涵义不同于内涵,从而更深入地批判了奎因论题。
【总页数】19页(P61-79)
【作者】佩维尔·玛特纳[捷克];张留华(译)
【作者单位】捷克国家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
【相关文献】
1.重论分析性与综合性(下) [J], 佩维尔·玛特纳[捷克];张留华(译)
2.先进性、执政能力建设与执政合法性的实现路径--三重关系交错演绎学理分析基础上的探讨 [J], 王红卫;张光辉
3.2003-2004年重庆市综合性医院出院病人疾病构成分析 [J], 郑洁;袁智红;杨灵云
4.重、磁数据处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研究与实践 [J], 黄航;杜晓娟;张旭
5.试论高师声乐教学的三重性或三个阶段--综合性(共性)、灵活性(个性)、创造性[J], 凌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奎因之综合——分析命题的批判
浅析奎因之综合——分析命题的批判通过介绍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划分方法的理论历史来源以及如此划分的目的,并通过分析奎因对分析与综合命题二分法的反驳,阐述奎因对意义、定义、保全真值的相互替代等分析方法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指明奎因对于分析与综合命题二分法进行批判的哲学意义和不足。
标签:分析命题;综合命题;批判;意义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可以追溯到休谟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与事实知识的区分以及莱布尼茨关于理性(推理)的真理与事实的真理的区分。
后来,康德曾明确提出过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概念,康德作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分是为了进一步引入他所谓作为真正知识的“先天综合判断”[1]。
20世纪上半叶的逻辑经验主义哲学流派把这一划分当成逻辑经验主义者的基本信条,不过他们嫌“判断”一词主观色彩过浓而换成了“陈述”或“命题”。
在他们看来:分析命题就是通过精释项来精释被精释项,并且被精释项未给精释项增添任何内容,其显著特点就是在精释项和被精释项之间存在着同一性[2]。
例如,第一,一切未婚男人都是没有结过婚的。
第二,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
综合命题是指在精释项在对被精释项进行精释的过程中,给被精释项增加了新的内容,并且精释项所增加的内容在精释项中不能想到,只能通过经验对其进行验证。
例如,1)明天是个晴天。
2)这朵花是红的。
这样的命题是综合的命题,谓词与主词无必然的联系。
因此,经验证实成为区分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唯一标准。
而奎因并不这样认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很难在分析与综合之间划出明显的界限。
一、奎因对分析性依赖于意义的反驳康德认为:“如果一个命题的真,以意义为依据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它便是分析的。
”奎因认为,意义这个概念是不清楚的,依赖于意义这个概念来分析分析性是行不通的,主要是由于意义不同于命名,意义和命名不可等同[3]。
对于物质名词来说,不同名词可以是同一事物的名字,但其意义有所不同。
如,两个专名都可以命名同一个对象,同时它们却具有不同的意义。
论奎因关于分析和综合的论述
论奎因关于分析和综合的论述
王路
【期刊名称】《自然辩证法通讯》
【年(卷),期】1998(20)5
【摘要】奎因关于分析和综合的批判论述非常出名,但是人们一般只接受他的论证,而不接受他的结论。
本文试图说明,奎因的结论是自然的,也是有道理的。
而且,这是由他的论证方法决定的。
奎因的批判论述的重要意义主要不在其结论,而在其方法。
这种方法就是应用现代逻辑进行分析。
【总页数】8页(P1-8)
【关键词】分析性;同义性;定义;保真互换性;科学哲学
【作者】王路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2
【相关文献】
1.从语言分析角度看奎因关于分析和综合的批判 [J], 蒋正峰
2.奎德政策分析理论述评 [J], 丁煌
3.沙子空心李果实营养品质的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 [J], 李刚凤;李洪艳;张绍阳;高荣美;段萧燕;吴仕敏;李瑞琳
4.“魏喜奎曲剧艺术发展促进会”在京成立《魏喜奎与北京曲剧》电视专题片开
机“喜奎杯”曲艺曲剧演唱大奖赛十月举行 [J], 桓公
5.二十五种绣球种质资源分析和综合评价 [J], 任倩倩;张京伟;孙纪霞;罗珍珍;丁兆堂;张德顺;张英杰;郭对田;郭文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奎因之综合——分析命题的批判通过介绍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划分方法的理论历史来源以及如此划分的目的,并通过分析奎因对分析与综合命题二分法的反驳,阐述奎因对意义、定义、保全真值的相互替代等分析方法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指明奎因对于分析与综合命题二分法进行批判的哲学意义和不足。
标签:分析命题;综合命题;批判;意义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可以追溯到休谟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与事实知识的区分以及莱布尼茨关于理性(推理)的真理与事实的真理的区分。
后来,康德曾明确提出过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概念,康德作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的区分是为了进一步引入他所谓作为真正知识的“先天综合判断”[1]。
20世纪上半叶的逻辑经验主义哲学流派把这一划分当成逻辑经验主义者的基本信条,不过他们嫌“判断”一词主观色彩过浓而换成了“陈述”或“命题”。
在他们看来:分析命题就是通过精释项来精释被精释项,并且被精释项未给精释项增添任何内容,其显著特点就是在精释项和被精释项之间存在着同一性[2]。
例如,第一,一切未婚男人都是没有结过婚的。
第二,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
综合命题是指在精释项在对被精释项进行精释的过程中,给被精释项增加了新的内容,并且精释项所增加的内容在精释项中不能想到,只能通过经验对其进行验证。
例如,1)明天是个晴天。
2)这朵花是红的。
这样的命题是综合的命题,谓词与主词无必然的联系。
因此,经验证实成为区分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唯一标准。
而奎因并不这样认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很难在分析与综合之间划出明显的界限。
一、奎因对分析性依赖于意义的反驳康德认为:“如果一个命题的真,以意义为依据而不依赖于经验事实,它便是分析的。
”奎因认为,意义这个概念是不清楚的,依赖于意义这个概念来分析分析性是行不通的,主要是由于意义不同于命名,意义和命名不可等同[3]。
对于物质名词来说,不同名词可以是同一事物的名字,但其意义有所不同。
如,两个专名都可以命名同一个对象,同时它们却具有不同的意义。
奎因认为意义与命名的区分对抽象名词来说也很重要。
例如,数“9”是抽象的,但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达“9”这个数所具有的性质,用字符“9”来意谓“9”这个数,字符“9”这个应用来源于约定(命名)不需要经验验证。
而行星的数目现在可以用数字“9”来指称,但这种指称关系来源于天文观测,而这种意义是可变的。
奎因认为在命名的过程中,对于名词的命名活动也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一个单独的名词要给一个抽象或具体的东西命名;而一个普遍名词是用于解释一个类概念,或者说给一个类命名,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普遍名词适用于一个个体,即一个类名的外延只有一个对象的情况;普遍名词适用于诸多个体,即一个类概念由许多对象组成;普遍名词不适用于任何个体,即一个类概念的外延为空。
通过单独名词和普遍名词的分析,得出分析性不应当以意义为依据,因为意义本身是晦暗不明的,无从把握,从而将意义的追问转化为对语言和陈述的探讨。
二、奎因对分析性陈述的分析奎因认为分析性陈述分为逻辑真理和通过同义性转换可以转换为逻辑真理的陈述,并且定义逻辑真理:它是真的,而且在给予它的除逻辑常项之外的一切不同的解释情况下,它仍然是真的[4]。
如果用“单身汉”来置换“没有一个未婚男子是已婚的”中的未婚男子来得到的,就形成了“没有一个单身汉是已婚的男子”,如果承认这样的命题是真的,也就无形当中承认了“单身汉”和“未婚男子”这两个词的同义性关系。
奎因认为认识这两类分析性陈述的困难依赖于一个和分析性同样要解释的“同义性”的概念,进而产生了用定义的方法来解释“同义性”的想法。
有人认为可以通过定义的方式将第二类陈述转换为第一类陈述,从而得到分析性真理。
奎因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而且是本末倒置的,因为,定义是编篡者对观察到的同一性的报道,这种做法是不能作为同义性的依据。
在奎因看来,无论对分析性怎样定义,“力图使之成为分析的”这个愿望是应该摒弃的本质主义残余[5]。
奎因进而将定义分为三类,主要包括:内涵定义,通常是纯粹的词典编撰法,即肯定一个在说明之前的同义性关系。
它通常以用法为依据,因此这种定义是以先前存在的同义性为报道对象。
例如,单身汉是未婚男子。
这样的定义只是以人们的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性用法为依据,单身汉与未婚男子的这种同义性关系是对现实生活的人们的用法为依据,解释性定义,是对被定义词的补充和改进。
在这种定义中,定义词在特殊条件的語境有清楚的含义,其是通过改变原有的词语,使其具有意义从而达到它在特殊条件的语境中和其他语境中的用法相区分的目的。
例如,“学生”和“三好学生”通过给“学生”这个词以一定的修饰,进而得到三好学生这个不同于学生的一个在特殊语境中有清晰内涵的语词。
解释性定义仍然是以定义词与被定义词之间的同义性为依据,因此最终还是要经过经验检验的。
规定性语词定义,这种定义纯粹是为了缩写的目的明确而引入新的符号。
这里定义项之所以与被定义项是同义的,纯粹因为它和被定义词同义这个目的而创造出来的,在创造出来之前定义项与被定义项是不存在同义关系的。
例如,“→”在逻辑学当中表示蕴涵关系,即当其前件真后件假的情况为假,其余情况都为假。
而这种符号的意义来源于这种规定,在规定作出之前这个符号根本没有这个含义。
由此可见,定义的三种方式除了规定性语词定义,内涵定义和解释性定义都以先前的同义性为依据,最终都受到经验的检验,因此定义不是同义性的依据。
想要用通过同义性来说明分析性,然而这种做法由于预先依赖于定义的同义性因此是达不到的预期的目的。
三、对保全真值的相互替代性的分析奎因在对用定义的方式来解释同义性的方式分析之后,接着又反驳了另一种方式:即想通过分析性来说明同义性,也就是用保全真值的替换方法来解释同义性,奎因认为这种方法也是行不通的[6]。
主要因为,保全真值替换原则不能适用于语词的片段。
例如,我们用汉语中的”单身汉”代替英语“bachelor of arts”(文学士)和“bachelor of buttons”(小果味饼干)中的“bachelor”。
显然,当我们这样代替的时候,短语的真值就要发生改变,保全真值替换原则不能适用于语词的片段。
借助“必然地”概念说明认识的同义性将导致循环论证;保全真值的替换不是认识同义性的充分条件。
奎因以原子命题和复合命题为例说明外延意义上的一致性并且认为:对于原子命题来说,其真与假由逻辑常项以外的题材决定,即:F(x)是否真取决于带入“x”的个体是否满足于“x”是人这个条件,而这个条件仍然依赖于某种特定语境的定义(换句话说依赖于人的主观经验得以断定);对于符合命题其逻辑连接词的意义也依赖于人们的规定。
用保全真值的相互替代原则可以说明相互替代后的真值不变。
但不能说明相同的陈述含义上是否相同,也不能说明指称相同的谓词或单独名词的含义是否相同。
例如,“如果今天天晴,那么今天天晴”。
用“雪是黑的”来代替“今天天晴”其真值不变,但不能说明这两个词具有同义性。
奎因认为保全真值的相互替代性是相对于一个外延语言加以解释的,不是认识同义性的充分条件,进而提出认识同义性的三个标准[7]。
以“=”来连接的两个单独语词而形成的同一陈述是分析的,那么这两个词就具有认识的同义性。
以表示双条件句的语词连接的句子,例如,“当且仅当”,这样连接起来的陈述是同义的;如果两个语言形式是分析性的语言替代,(而不是保全真值的替代)并且除去语词的内部情况则可以将两个语言形式认为是同一的或同义的。
而这种分析性陈述是有适用范围的,即适用于外延语言,因此,不具有普遍性。
在此基础上,奎因认为不能将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截然二分,进而提出了整体主义科学观,即科学是一个整体,科学理论的各个命题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意义单位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命题,而是整个科学系统。
奎因这种整体主义科学观开启和奠定了科学观由孤立命题到整体系统、由静态逻辑分析到动结构调整的深刻转变,对我们从哲学角度准确理解科学性质提供了一种更为积极的整体性思维方式和评价向度。
四、奎因对分析—综合命题批判的缺陷奎因对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区分进行的批判,是相当深刻和十分有力的。
在此之后得出结论:“尽管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具有它的先天的合理性,可是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之间的界限其实并没有划出来,所谓要划出这样一条分界线的想法,这是经验论者的一个非经验的教条,一个形而上学的信条”[8]。
但奎因的批判并不能否定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区分,只是说明了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是两个典型的模糊概念,它们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和精确的区分标准,企图在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间划出明确的界限是不可能的。
笔者认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实际上也都是模糊概念,要想在它们中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是不可能的。
它们之间的模糊不清主要是由于分析性概念本身的不精确定义导致的,但并不意味着根本就没有这样一条严格的界限。
奎因虽然能够对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截然二分作出深刻的批判,但并没有明确指出两者之间明确区分的标准。
参考文献:[1]吴炜.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及其对真理问题的意义[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4.[2]陈波.逻辑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94.[3]奎因.从逻辑观点看[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55.[4]曾庆福.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逻辑性质:从奎因对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区分的批判谈起[J].云南社会科学,2006,(2):44.[5]奎因.蒯因著作集:第5卷[M].涂纪亮,陈波,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5.[6]奎因.从逻辑的观点看[M].陈启伟,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6.[7][美]A.P.马蒂尼奇.语言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50.[8]陈波.奎因哲学研究——从逻辑和语言的观点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