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话剧“京味”特色的影响

合集下载

由老舍作品特色看京味文学发展

由老舍作品特色看京味文学发展

由老舍作品特色看京味文学发展内容提要:老舍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开“京味文学”一代先河,他作品中独特的“京味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众多京味文学作家致力于京味文学的创作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但当今经济全球化社会日新月异,京味文学创作所依存的古老的北京文化渐渐被繁华的大都市文化所代替,在这种环境下研究老舍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文艺观将会对京味文学的生存和发展起到重要的推作用。

关键词:京味文学京味儿新京味文学开放意识文艺观近年来带有浓郁北京味儿的电影、电视剧、小说等形式的文艺作品风极一时,如根据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根据刘恒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还有刘一达的小说《北京爷》等深得观众和读者的喜爱。

独特的北京味儿语言、北京的风俗人情、北京人的心理特征。

京味儿文学在创作实践上的可喜成就,不仅由于其发祥地首都的历史、文化、经济、政治地位的特殊而独树一帜,而且因为首都作家群的阵容强大而不同凡响。

他们当中不少作家深受老舍影响,有意无意师承老舍,写出了多姿多彩、风情别具的京味儿作品。

这些作品以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广阔的社会视野,特别是醇厚潇洒的京味儿语言和现代审美意识,再现了京华风物,古都神采。

老一辈的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是第一个使“京味儿”成为有价值的风格现象,把独特的“京味儿”引入文学使“俗”、“白”雅化进入文坛,开“京味文学”一代先河。

他是站在人民大众中间用特殊视角关爱劳苦大众的伟大作家。

今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05周年,当我们在对新时期京味儿文学的复苏进行历史的探究时,不能不对老舍在这个艺术群体中的特殊地位以及他独特性的创作进行再认识和再评价。

对他的文学研究将会增强京味文学的生命力并促进京味文学的发展。

一、老舍京味文学及后代对老舍的继承和发展读过老舍作品的人都知道他写的大多数都是北京的人、北京的风俗人情和北京人的心理特征。

北京是老舍的出生地也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作为一种风格现象,“京味”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作品“京味”的主要表现为:(1)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老舍描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以及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充溢着浓郁的北京味儿,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2)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至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叹惋不已。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3)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与趣味①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受到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②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这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这样,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创作中。

从《离婚》开始,老舍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

(4)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

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京味”语言在老舍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其独有的语言表达力,形成了现
代文学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并在“京味”小说的创作源头上,形成了以北京话为
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艺术特点,在整个语言魅力的构成中,体现出一种丰富的韵味。

一、北京独有韵味的特征表现与深厚的“京味”表达
在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表达中,最主要的是通过结合创作中景物描写的体现,将北京的特有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表达出来,并将主人公的人生展现在北京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呈现出一种浓浓的“京味”。

譬如,在老舍作品《茶馆》中,将
王利发的一些台词: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
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
滑舌的对话,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些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老舍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剧作家,其文学作品中,具有幽默的语言及人性化味道,受到广大读者的称颂。

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京味儿特色,其语言表达十分流畅,将北京话凝练成了文学语言,促进了我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发展。

对此,下面就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进行全面分析。

标签:《茶馆》;语言;京味儿特色前言《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性作品,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时至今日,学术界对老舍《茶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其不仅体现在丰富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上,同时也表现在其语言特色上,特别是充满京味儿特色语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感受老舍《茶馆》的文学内涵。

1.作品善用京味儿语言老舍的《茶馆》主要是对旧北京城中一个小茶馆发生的故事进行介绍,作者是以小茶馆为平台,将旧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映射出来,小茶馆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特征十分明显,如为了生存费尽心力的茶馆掌柜,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投机倒把的骗子,卖儿卖女的贫困人家,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是旧北京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

在《茶馆》中,老舍用到了大量京味儿语言,其更加形象的将旧北京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如听天由命、安分守己、机智圆滑等,更是借助京味儿语言表现的淋漓尽致。

《茶馆》中利用的语言大多是北京口语,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上具有很大的作用。

如作品的第二幕开头,茶馆老伙计李三迟迟不肯剪掉自己的辫子“咱就把小辫儿一留,万一皇上要是给改回来呢?”这是标准的北京白话,具有浓厚的京味儿特色,形象的刻画出了旧北京生活的人物特点。

此外,在老舍的《茶馆》中,还根据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创作出了与其身份相匹配的个性化语言特点,如王利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生存用语十分恭顺;常四爷作为旧北京城的没落旗人,其自力更生,在语言上充满了沧桑、豪爽的特色。

2.《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2.1节律性强在作品《茶馆》中,老舍的语言契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并且语调抑扬顿挫,有很强的音乐特点,在曲艺音律性的影响下,语言更加传神,让人读来朗朗上口。

读老舍作品所感悟之京味方言特色

读老舍作品所感悟之京味方言特色

读老舍作品所感悟之京味方言特色中本115班白孟洋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他的作品浓郁着“京味”,他的“京味”小说与他人之明显不同。

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京味小说关键在于“京味”二字,其释义为:北京地方特色。

众所周知,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和人文。

正如我的家乡河南,人们一想起河南人,首先冒入脑海中的就是一个“中”字。

“好不好”,“行不行”等,我们都可以以一个“中”字一以代之。

北京作为一个古城更是有着数千年的积聚,其语言风格和人文气息形成了一派,有其不同于别的地方的“味道”,我们称其为“京味”。

京味小说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其一,京味小说是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的“京白”化。

它常用北京底层市民地域方言,即北京话非普通话,来表现和讲述人物。

其二,北京想象被置于特定的城市建筑空间中。

其三,京味小说所表现的对象,都是特定的都市群体。

老舍用“官样”一词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被人们概括为“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他曾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酸梅汤、杏儿茶的声音,我都熟悉。

一闭上眼我的北平就是完整的。

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

我敢放胆描画它。

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挥手,就摸上条活泼泼的鱼儿来。

”下面我以《四世同堂》为例来谈一下其中所体现的京味方言特色。

《四世同堂》中的北京口语词汇相当丰富。

除了形容词兼用口语及书面语的词汇以外,动词(包括助动词)名词(包括时间词、处所词)、副词和连词等都尽量用口语词汇。

此外,作品中还大量使用了极富北京特色的俗语、惯用语、歇后语等,这些都使《四世同堂》的词汇充满了浓郁的“京味”。

1、北京口语中的词汇特殊用法Ⅰ、口语动词。

从常用语的范围来看,北京口语中动词的词汇总量要比书面语多,用法也相对灵活。

口语里动词词义的区分更为细致、具体。

⑴顺儿,不准和爷爷讪脸!“讪脸”指小孩子在大人面前嬉皮笑脸。

⑵再说,赶明儿一调查户口,我们有人在外边抗战,还不是磨菇?“磨菇”指磨蹭,浪费时间。

【特色】老舍语言特色与京味研究北京文化对老舍创作的影响老舍的创作

【特色】老舍语言特色与京味研究北京文化对老舍创作的影响老舍的创作

【关键字】特色老舍语言特色与京味研究一、北京文化对老舍创作的影响老舍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作为北京文化的特殊个案体现出对这个文化的深厚感情和深切反省。

北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保守性的北方大都市。

封闭、落后的经济状况与三朝皇都的特殊地位,使文化中固有的保守、愚昧从一种深入骨髓的奴性得到加强。

在满清统治的近三百年间,汉文化中原本属于贵族文化的享乐主义被发展到极致并趋于民间化。

满族对汉文化的崇拜,使它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实际是以强烈的占有和同化意识全面“汉化”;惟其是一种崇拜导致的趋同,满清对汉文化的吸取,就带有普遍的享受意识。

老舍对我们描绘的满清文化,是一个丧失了创造力与进取性,吸附在千年文化积累的残羹冷炙上尽情享用的败家子文化。

“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满族男子,可将必胜的精力花费在养鸟养花、听戏唱戏等生活小刺激与小趣味中,自我陶醉,不思进取。

他们依靠俸禄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万不得已也寅吃卯粮,而绝不去做工,学手艺,他们以自食其力为耻。

老舍自幼所感受的贫困、所目睹的贫困对母亲的折磨以及母亲的坚韧耐劳,事实上已使他形成了一种满清主流文化相背离的生活信念。

但这种积极进取的生活信念远不是满清影响下的北京市民文化的主流。

一个社会普遍的群体意识常常就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在满清统治的近三百年里,汉文化不但没有受到新鲜文化的刺激而获得新的发展,相反,它处于停滞状态,他的文化精华被满清玩味的“烂熟”以至于腐朽。

满清社会的八旗屯兵制和经济的衰落,在绝大部分旗人沦为贫民之后,也便将一种享乐和苟安的贵族文化习气带到了民间。

这就促成了近代北京文化,也即我们成为“老北京”的市民文化的特有形态:不乏旷达和趣味,然而苟且偷安、敷衍、妥协并且妄自尊大,具有一种皇天在此的优越感。

老舍生于这个文化,然而他最终成为这个文化的反省者和批判者,一方面归因于她从母亲那里获得的平民的进取性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现代西方文明对他进行了直接的熏陶。

老舍小说中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

老舍小说中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京味小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风格流派。

北京是几个少数构建了自身文化体系的城市。

京味小说的发展自老舍开始可以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京味小说家的出现,才推动了京味小说作为一个风格流派的形成。

这一时期的京味小说继承了老舍时期的传统,又对其有所超越,并对90年代的“新京味”写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主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研究了两篇文章中的京味特征,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京味小说这一小说流派,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张的哲学》《二马》中京味的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开创了京味小说,通过对京味小说的研究,折射出京味小说的魅力,也更加全面地体现了京味小说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京味特征;《老张的哲学》;《二马》;I引言老舍的生长经历,是他的文学作品“京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的“贫民区”,对北京城和北京“胡同市民”的人和事了如指掌,在他的大脑里储存了无数个含有“京味”素材的文学语言细胞,为他日后的“京味”作品创作打下了独具特色的、丰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京味”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老舍文学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味”。

老舍的作品,题材多来自北京市民生活,其所描写的风土人情、世间百态等,也均呈现出浓郁的“京味”。

1 老舍小说“京味”的体现1.1 北京传统、丰富的精神文化北京自元代以来便成了京都,几百年的帝京历史使北京文化中充满了贵族气。

贵族文化可以说是宫廷文化、官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衍生文化。

宫廷的奢华,官场上的应酬周旋,士大夫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都渐渐浸濡到北京的城市文化中。

北平作为“六百年古都”,直到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之前,一直都是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而相对于中国东南新兴的沿海商业文明来说,以北平为中心的北中国又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宗法文明为主导。

浅析老舍作品中京味的成因及描写手法

浅析老舍作品中京味的成因及描写手法

浅析老舍作品中京味的成因及描写手法当阅读完老舍的大部分作品后,不难发现,老舍将大部分笔触都用来描写北京的风俗民情。

而与此同时,老舍笔下描写的北京的市民生活、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以及运用的市民口语,无不体现出了浓厚的“京味”。

出身于市民阶层的老舍,用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开启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也将这种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贯穿于他的作品始终。

从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等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来重新回到北京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牛天赐传》,尤其是老舍的巅峰之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老舍都能巧妙地避开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立足于民间立场。

由此可见,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

多年来,老舍的京味小说因为细腻的体现了生活的淳朴与纯真,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

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

对老舍“京味小说”的研究也有利于对我国现代小说民族化和个性追求的探索。

本篇文章将由老舍作品的京味成因及京味的描写手法展开讨论和研究。

一、老舍作品的京味成因“京味”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

老舍生长在北京,不但熟悉北京的“胡同文化”,而且对北京平民语言、北京平民的生活情趣、北京的自然景觀、北京的历史风俗、北京的“官样”文化了如指掌,可以说,老舍与北京这古老的京城有着难以言传的契约型,与城中人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由于这种血缘关系,老舍的作品从形象到内涵;从艺术选择到风格构造;从人物描写到作者本人的创作状态,在各方面都浸润着相似的“京味”风格。

反过来说,老舍创作中浸染着的京味文化与老舍本人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我认为,老舍的家庭、民族、环境、所处的时代是老舍创作出的“京味”风格的根本原因。

下面我将就老舍的家庭、民族、环境、时代对老舍“京味”产生影响这四方面展开探究。

(一)家庭老舍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

论老舍作品中的京味元素

论老舍作品中的京味元素

现当代文学论老舍作品中的京味元素王纪玉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摘要:在老舍的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京味儿,充分展现了老北京城文化风俗之美。

其作品以富有特色的北京方言勾勒出一幅北京风俗画卷,刻画了形态各异的北京市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独特美丽的文明古城。

关键词:老舍作品;北京方言;北京风俗;北京市民北京方言的幽默诙谐、北京人情风俗的展现以及北京茶文化的精髓、市民生活百态在老舍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本文即以此来浅析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情结。

一、北京方言的成功运用儿化是北京方言的一大特色,在老舍的作品中就有许多儿化字的运用。

如在《骆驼祥子》中虎妞对祥子说的几句话:“怨不得你躲着我呢,敢情这有个小妖精似的小老妈儿,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玩艺儿,别看傻大黑粗的,鞑子拔烟袋,不傻假充傻!”,“上哪边我也不怕呀,我就是这么大嗓儿!”等等。

同时也较多地运用了一些熟语、俗语《骆驼祥子》中的“你了味啦,就我一个人背黑锅。

”中的“背黑锅”,“不用打一巴掌揉三揉……”都是北京方言中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一些熟语、俗语。

熟语与俗语的大量使用,既表现了丰富的北京生活,又体现了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北京口语的通俗、活泼、形象、生动、诙谐幽默也造就了老舍作品语言的一大特色。

如在形容骆驼祥子时,就用“挺脱”、“硬棒”来形容,都显得很生动形象,口语色彩十分明显。

二、北京风俗的全景展现对前清满族人的风俗礼仪的展现是老舍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老舍的《正红旗下》就对旗人习俗做了很多的描绘,他们在清王朝濒临灭亡之际,依然过着那种“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突出了满族旗人追求奢侈与享乐,讲究玩趣的风俗习性。

北京旗人闲散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热衷于花鸟虫鱼的赏玩上,提笼架鸟、养鸽子、养金鱼,斗蛐蛐等都成了一种习惯,满族旗人的好排场、追求享乐闲适的生活习俗从侧面体现了老北京的风俗特点。

作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同是老舍作品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叙述场所,《四世同堂》里所写的那个葫芦状的“小羊圈胡同”,就是老舍的出生地,在老舍的散文中就多次写到了这条胡同,如《吐了一口气》中所写“我们住的这条小胡同,连轿车也进不来,一向不见经传。

试论老舍作品的“京味”风格

试论老舍作品的“京味”风格

试论老舍作品的“京味”风格作者:朱亮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30期摘要:老舍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语言亲切、幽默,并且“京味”十足,他对北京民间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既有欣赏也有否定。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使用大量的北京方言将生活在城市大杂院内的下层市民的风土习俗和人情世态真实的描写出来。

老舍先生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他的最具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有关。

关键词:京味;老舍;方言一、引言“京味”是指北京风味儿,北京地方特色。

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北京这座古城的“味道”明显不同于其他地方,由此便被称为“京味”,有着自成一派的语言风格和人文气息。

有人认为“京味小说”指的是对北京人和北京事的描写过程中采用了北京方言。

但是事实证明,这样的定义并不准确,有失偏颇。

“京味”是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将文化趣味注入到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中。

“京味”很浓是老舍小说的特点,并且他还以特殊的幽默艺术、鲜明的创作個性、俗白简明的北京方言,描绘出北京的民俗风情,将北京人的生存状态生动刻画出来,使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观充分展现出来,也揭示了北京的文化底蕴。

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京味”风格的体现是吸收与提炼老北京文化,经他选择性扬弃后的个人创作。

老舍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其“京味”风格所占的比重也有相应变化。

二、构成老舍作品中“京味”的因素(一)乡土味指的是北京的地域特色明显不同于其他地方,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小胡同、大杂院,白塔寺的庙会,天桥的杂耍,小酒铺闲聊等,这些都有一种独特的乡土气息浸透着。

(二)市井味主要是指下层市民体现出的一种气质、品格。

下层市民大多是小城市中的半无产阶级和一些小资产阶级,包括:小职员、小商贩、搬运工、车夫、匠人、等,也就是所谓旧社会的“引车卖浆之徒”。

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谋生也比较艰难。

他们既要保持劳动人民善良、勤劳、宽厚的素朴美德,同时还受传统规范的影响和统治阶级思想的侵染,使他们身上体现鲜明的“小市民”习气,即:虚荣、自私、狭窄。

论老舍《茶馆》中的京味儿

论老舍《茶馆》中的京味儿

论老舍《茶馆》中的京味儿作者:谭金红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2期摘要:老舍先生无愧为当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语言俗白质朴,又不缺乏典雅精致。

《茶馆》更是老舍先生语言艺术的巅峰之作,其中,那流露出来的浓浓京味儿,使他在现代作家中脱颖而出、独具一格。

本文以《茶馆》为着手点,主要从动词的脆爽运用、儿化的感性流露、名词的地道使用三个方面来分析老舍语言浓郁的京味特色。

关键词:老舍;《茶馆》;京味儿老舍先生久居北京,他对北京市民语言的热爱与熟悉,使他十分擅长写出北京味儿的文字来,《茶馆》是他京味文字的最好范例。

话剧《茶馆》的选词用句平实朴易,并没有什么古典深奥、晦涩难懂的地方,但那一口甜亮脆生的京片子,给整个创作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韵。

什么是京味儿?“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有两层含义:“一是题材的京味,即传神地描绘北京地区的文化风俗。

二是语言的京味,即使用纯正地道的北京口语。

”本文主要围绕《茶馆》中语言的京味展开,比通常意义上的京味儿范围要小了许多。

一、动词的脆爽运用北京方言是极端依赖于“腔调”的语言,老舍先生笔下那一溜串儿北京话写的十分漂亮,不只体现在措辞得体,更体现在腔调动听。

如果我们说苏州话是吴侬软语,那北京话绝对是嘣响脆溜。

以“响亮的京腔”与“绵软的苏白”对比,“绵软”是质感,“响亮”则是声音印象。

京腔给人以光滑感(不柔腻)、明亮感(不沉郁),它少晦暗不明的情致,少幽深曲折的境界,但有那份不可比拟的生动,足可作为补偿了。

其动词的脆爽运用,更是把北京话那股清脆快当的劲儿给勾勒出来。

《茶馆》中许多单音节动词,地道、干脆、敞亮,京腔京韵十足。

比如说秦仲义向王掌柜催租时,有这样一段对话:秦仲义: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

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

王利发: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买热茶去!王利发这个“甭”字,用词短促,带劲儿,直接显现出北京话动词使用的鲜明特征:干脆利落、有力度、直爽而不罗嗦。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作者:崔子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32期摘要:《茶馆》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文学家老舍先生的代表作,是中国戏剧史上的典范之作,对我国现代剧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一直为人们所歌颂。

老舍的作品中具有独有的京味儿特色,本文将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品味老舍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老舍;《茶馆》;京味儿特色[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1引言:《茶馆》在我国的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建国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其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直到今天仍然是学术界进行研究的重要对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术界对《茶馆》的研究更加深入,不仅表现在话剧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与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还在于其语言上的京味儿特色。

本文即对作品的京味儿特色展开论述,以供借鉴。

一、作品善于运用京味儿语言《茶馆》这部话剧讲述了一个在旧北京城中的一个小茶馆的故事,而实际上作者通过以一个小茶馆为平台,真正目的是为了影射出旧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有为了生存费劲心力的茶馆掌柜;有终日游手好闲的八旗子弟;还有投机倒把的骗子与卖儿卖女的贫苦人家,话剧中众多具有鲜明形象特征的人物,无一不是旧北京城中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老舍在《茶馆》中运用了大量的带有京味儿特点的语言环境,通过京味儿语言的运用,作者将旧北京人的种种性格特征,如安分守己、机智圆滑、听天由命等性格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

作品中的语言都采用了旧北京人使用的北京口语,句子具有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生动传神的特点,对于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具有重大的作用。

例如:作品的第二幕表述的内容是在清朝灭亡十几年后,在该幕的开头,茶馆的老伙计——李三,迟迟不肯将自己的辫子减去:“咱就把小辫儿一留,万一皇上要是给改回来呢?”这句话为标准的北京白话,透漏出较强的京味儿特点,将旧北京底层生活中的人们(如伙计李三)的艺术形象刻画得更加生动形象。

老舍话剧的魅力与艺术特点浅析

老舍话剧的魅力与艺术特点浅析

老舍话剧的魅力与艺术特点浅析摘要:老舍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其创作的话剧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瑰宝,本文主要分析老舍话剧的魅力与当代影响。

关键词:老舍话剧;魅力;当代影响老舍,原名舒庆春,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同时也是新中国开创以来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可以说他的小说和话剧创作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力。

一、老舍话剧中的“京味儿”要说老舍话剧的独特魅力,那么首先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其所带有的独特京范儿。

可以说老舍的话剧在京范儿魅力的体现不仅局限于台词上,更体现在舞台布景和剧本上,甚至可以说老舍的话剧完全是围绕着老北京在进行演绎。

而后来的许多剧作家在进行剧本创作时都将老舍的剧作品看作是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范本来进行吸收和学习。

而在后世的演绎中,这种京范儿的话剧依旧活跃在话剧的舞台上,形成了特有的舞台魅力。

其实就老舍的京范儿话剧来看,最主要的元素就是平民世界。

以老舍先生为首的京范儿剧作家通常有不少都来自于这样的平民世界,所以他们对于生活有着别人无法理解的深刻感悟。

而且我们从老舍的剧作中能够对社会底层生活的市民的命运有更清晰的认知,同时老舍话剧也通过这种细致刻画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细节来展现意境深邃的哲思。

让我们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老舍话剧中的美学其实老舍话剧中的另一种魅力则要数其所蕴含的美学理念。

而这种美学理念主要体现在老舍巧妙的将民族文化与人文特点融合在一起,并且在传统的骨架上贴合现代的元素,并充分的吸收国外先进的话剧艺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以中国的传统话剧作为基础来进行杂糅。

可以说通过这种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融合使得老舍的话剧呈现出一种综合的美感,并成为老舍话剧中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而且老舍话剧的美感与曹禺话剧的美感不同,曹禺的话剧中所蕴含的浪漫情怀和诗歌意象是其在美学元素的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美感。

而老舍的话剧更多的是凭借着对现实生活的重新演绎以及对时代脚步的深入解读来呈现出一种本质化、灵魂化的思想观念,并以此来展现一种生活的哲思,进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生活美、哲理美。

老舍京味和京派的含义

老舍京味和京派的含义

⽼舍京味和京派的含义⽼舍作品中最引⼈注⽬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景观的展⽰及展⽰中所注⼊的⽂化趣味。

⽼舍作品的“京味”⾸先表现为取材的特别。

⽼舍聚集其北京的⽣活经验写⼤⼩杂院、四合院和胡同,写市民凡俗⽣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写已经斑驳破败仍不失雍容⽓度的⽂化情趣,还有那构成古城景观的各种职业⽣活和寻常世相,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

这画卷充溢着北京味⼉,有浓郁的地域⽂化特⾊,具有很⾼的民俗学价值。

京味⼉作为⼩说的风格氛围,⼜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时对北京⽂化⼼理结构的揭⽰⽅⾯。

北京长期作为皇都,形成了帝辇之下特有的传统⽣活⽅式和⽂化⼼理习惯,以及与之相应的审美追求,迥异于有更浓厚的商业⽓息的“上海⽂化”。

⽼舍⽤“官样”⼀语来概括北京⽂化特征,包括讲究体⾯、排场、⽓派,追求精巧的“⽣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扶幼的⽼“规矩”,⽣活态度的懒散,苟安,谦和,温厚等等。

这类北京⽂化的“精魂”渗透于⽼舍作品的⼈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氛的渲染之中。

⽼舍作品处处写到礼仪,礼仪即使北京⼈的风习,⼜是北京⼈的⽓质,“连⾛卒⼩贩都另有风度”。

⽼舍作品中的“京味”还表现在他的语⾔艺术上。

⽼舍的语⾔艺术得⼒于他对北京市民语⾔及民间⽂艺的热爱和熟悉。

他⼤量加⼯运⽤北京市民俗⽩浅易的⼝语,同时⼜在俗⽩中讲究精致的美。

⽼舍成功地把语⾔的通俗性和⽂学性结合在⼀起,做到了⼲净利落,鲜活成熟,浅易⽽不粗俗,精致⽽不雕琢。

其所⽤的语词、句式、语⽓以⾄说话的神态⽓韵,都有他独特的体味和创造,⼜隐约渗透着北京⽂化。

这也是“京味”的重要表现。

京派:是30年代⼀个独特的⽂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废名、沈从⽂、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当时在京津两地进⾏⽂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较为⼀致。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但和政治⽃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品格。

老舍作品地域性特点

老舍作品地域性特点

浅析老舍作品地域性特点摘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即北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它包括北京的环境和人文两方面,即北京的风土习俗和北京人的精神气质。

老舍作品从“北京话写北京人和事”、“描述北京的风土人情”、“剖析北京文化精神”三个方面表现出浓郁的“京味”。

本文将简要分析老舍作品的地域性特点——京味。

关键词:京味风土人情文化精神语言特征老舍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丰满完整的市民世界和独特生动的市民形象体系,风格独特。

其剧作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真实,语言精练,“京味”是老舍创作的独特风格。

一、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和事“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和语言特色。

老舍作品大多为用北京话描写北京人、北京事,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他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世界充满活力,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1.老舍作品素材描写北京人、北京事。

老舍取材的着眼点,是凝聚了他多年生活经验的北京大杂院、四合院和小胡同里发生的一切。

老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平凡常见的中下层市民。

老舍所写的故事也往往是日常生活,家长里短。

总之,他是完全以写普通人、普通事,写大众心理来显示出北京最普通存在的“京味”。

2.语言特征老舍作品大量运用北京方言和口语化语言描写北京人和事,纯正、漂亮的北京话使其作品具有一种极活泼的流动性。

北京方言运用,例:《骆驼祥子》中祥子回家晚了,虎妞冲着祥子说:“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你个贱骨头!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你别把我招翻了,我爸爸是光棍出身,我什么事都作得出来!你明天再敢出去,我就上吊给你看看,我说得出来,就行的出来。

”其中“绕世界胡塞去舒服”,“我说得出来,就行的出来”“招翻”北京方言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化,活泼化,集中体现出北京味。

儿化韵运用,《我这一辈子》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感悟:“年头儿的改变不是个人所能抵抗的,胳臂扭不过大腿去,跟年头儿叫死劲简直是自己找别扭。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老舍《茶馆》语言的京味儿特色杨雪 青岛大学摘 要: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语言大师。

他的文学观,他幽默风趣的语言,文学作品的人性化都为人所称颂。

老舍作品里独有的京味儿特色更是人们所欣赏研究的,他自然流畅的表达,将北京话凝练成文学语言,又合乎语法规范,大大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语言的大众化。

本文选取老舍的《茶馆》为研究对象,从音节结构,儿化音,尊称,句调和这几个方面浅层分析一下《茶馆》的京味儿特色。

关键词:节律;儿化音;句调;小短句;尊称作者简介:杨雪(1995-),女,山东滨州人,青岛市市南区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7-026-02《茶馆》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是其最优秀的戏剧说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也不为过。

戏剧的文学性不仅体现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写上,还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剧中人物的对话应该是人物自己应该说的语言,这就是性格化。

”[1]而不应该变成剧作者的广播员,人物语言要符合说话者身份地位等条件,老舍抓住人物性格,并且熟悉北京市民的生活,用寥寥数语使人物变得生动形象并让观众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等。

戏剧语言要通俗易懂但又充满诗意,使用的老北京方言自然流畅,又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将人们日常使用的老北京方言加工凝练,成为人们读得懂又不失文学的魅力,京味儿特色堪称一绝,成为老舍先生的语言特色,下面就从语言形式的角度,分析老舍先生的京味儿特色的艺术手段。

1、语言的节律性强老舍语言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音节界限分明,并且语调的抑扬顿挫,有音乐性强的特点。

吸取曲艺中的音律性,使作品更为传神有味儿。

音节组合多为五字或七字,组合后因节律鲜明有律动感,加上声调的高低变化和语调的抑扬顿挫,使得语言朗朗上口。

“常四爷:这位爷,您圣明,您给评评理。

”“刘麻子:咱们大清国有的是金山银山,永远花不完!您坐着,我办点小事!”此为节奏鲜明的音节结构,有抑扬顿挫的起承转合,有音乐美的特征,加强了作品口语化的色彩。

老舍话剧的艺术魅力

老舍话剧的艺术魅力
胜利 , 是话 剧 艺术 性 的巅 峰 , 那么 。 老 舍话 剧 的 艺术 魅 力 主要 体现 在哪些方面呢 . 本文将逐一探析。 关键字: 老舍 : 话剧 艺术; 魅力

老舍话剧 的“ 京味 ” 魅力
老舍话剧最显著的特征 , 便 是其“ 京味” 的风范 , 以致后来的作 品都保持了这种风情 。 老舍话剧的“ 京味’ 现 在台词 , 剧本和舞台 布景上 , 分或两个阶段。 一个是京味的形成阶 段, 即在二十世纪五 六 十年代 , 一个是京味的传承阶段 , 也就是老舍话剧 的模范作用 , 很 多后来的剧作家在创作过程中 ,都以老舍作品的民族特色为大 背景 , 体现民族的华文化魅力 , 老舍就像是中国的名 片 , 与老北京 的文化分不开。 今天 , 老舍作品中的“ 京味 ” 话剧成为话剧舞 台上的一个主要 角色, 成为了一种经典文化现象源远流长。 2 0 1 2 , 林兆华导演的《 老 舍五则》 再次上演 , 田沁鑫的《 四世同堂》 接踵而至 , 这两部作品都 来自于老舍的话剧改编 , 同时也是表现老舍话剧特点的两部剧 , 只 是一部 由系列 的短 片组合而来 , 一部由宏达的规模组成, 两个剧 目 请北京本土演员来演绎 ,是为了保证老舍作品当中老北京文化的 纯正 性, 在这个方面 , 带给观众一场京味大比拼的盛宴。 《 四世同堂》 作为老舍一生中最 喜欢的作品 , 具有“ 值得每一代 中国人阅读的文学经典中文小说” 的美誉 , 在 反应出钱 、 冠、 祁三家 在特殊时期的生活状态的时候 , 更多的是表达一个民族的气节 . 带 有北京浓厚的时代北京和美丽画卷 。 目前为止 , 《 四世同堂》 在全国 各地上演了 1 2 0 多场 , 总票房超过了 3 0 0 0 万元。对于这几年创造 如 此大 的市场佳绩 , 导演《 四世同堂》 的田沁鑫表示 , “ 这个戏其实 是老舍先生的一部平民史诗 。它讲了一种家文化 , 即有家才有 国, 但 可陪民国之后就粉饰了这种家文化。现在大家看着这种文化很 远, 可是 艮 渴望看到这种浩浩汤汤的民族传统 , 所以它特别受欢

老舍话剧“京味”特色的影响

老舍话剧“京味”特色的影响

老舍话剧“京味”特色的影响摘要:老舍作品对当代戏剧影视的影响,既源于其自身的独特感染力,更源于其蕴含的“ 京味”之魅以及老舍创作的整体美学追求。

老舍话剧对当代“京味”艺术的持续影响,不仅显示了老舍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更表明了“京味”艺术在当今与未来的新的发展空间与广阔前景。

关键词:老舍;“京味”作家;“京味”戏剧;“京味”艺术老舍话剧对当代戏剧影视创作与表演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老舍对当代戏剧影视发展的影响首先集中在“京味”特色方面,这种影响明显地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新时期以前,主要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老舍话剧“京味”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老舍的话剧更多地是形成了一种自身的“京味”特色和经典。

新时期以后老舍的话剧在“京味”特色方面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辐射力,更加鲜明突出地表现在对当代话剧创作的示范作用上。

今天,“京味”话剧已经成为戏剧舞台上的一个卓有成就、生机勃勃的文化现象,这与老舍《茶馆》为代表的“京味”价值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和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事实上,新时期以后,中国的话剧界已经旗帜鲜明地形成了一个“茶馆派”,或者被称为“茶馆模式”,由北京人艺焦菊隐执导的《茶馆》被确定为“人艺风格”或“焦菊隐表演学派”的经典象征。

当代剧坛也的确有一批杰出的作家和编导演热情地追随老舍,自觉地学习老舍,形成了与老舍《茶馆》非常相似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

那么,老舍话剧对当代“京味”戏剧影视的影响主要体现哪些方面呢?首先是取材上的连贯。

从老舍到新时期以来的“京味”剧作家们,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以平民世界为主要的取材对象。

这是因为不少剧作家本身就来自于平民世界,尤其老舍本人,这种带有自身真切人生体验的题材选择,很容易形成当代部分剧作家与老舍在人生和社会感悟方面的共鸣。

另一个或许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当代剧作家们普遍地意识到,老舍剧作取材平民世界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蕴以及真实动人的艺术效果。

老舍的目光紧盯着北京底层市民社会,紧紧抓住底层社会市民的命运,这就在最大程度上使老舍的话剧洋溢着一种北京市民社会从根底上散发出的生活气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话剧“京味”特色的影响摘要:老舍作品对当代戏剧影视的影响,既源于其自身的独特感染力,更源于其蕴含的“ 京味”之魅以及老舍创作的整体美学追求。

老舍话剧对当代“京味”艺术的持续影响,不仅显示了老舍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更表明了“京味”艺术在当今与未来的新的发展空间与广阔前景。

关键词:老舍;“京味”作家;“京味”戏剧;“京味”艺术老舍话剧对当代戏剧影视创作与表演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老舍对当代戏剧影视发展的影响首先集中在“京味”特色方面,这种影响明显地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新时期以前,主要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老舍话剧“京味”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老舍的话剧更多地是形成了一种自身的“京味”特色和经典。

新时期以后老舍的话剧在“京味”特色方面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辐射力,更加鲜明突出地表现在对当代话剧创作的示范作用上。

今天,“京味”话剧已经成为戏剧舞台上的一个卓有成就、生机勃勃的文化现象,这与老舍《茶馆》为代表的“京味”价值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和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

事实上,新时期以后,中国的话剧界已经旗帜鲜明地形成了一个“茶馆派”,或者被称为“茶馆模式”,由北京人艺焦菊隐执导的《茶馆》被确定为“人艺风格”或“焦菊隐表演学派”的经典象征。

当代剧坛也的确有一批杰出的作家和编导演热情地追随老舍,自觉地学习老舍,形成了与老舍《茶馆》非常相似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

那么,老舍话剧对当代“京味”戏剧影视的影响主要体现哪些方面呢?首先是取材上的连贯。

从老舍到新时期以来的“京味”剧作家们,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以平民世界为主要的取材对象。

这是因为不少剧作家本身就来自于平民世界,尤其老舍本人,这种带有自身真切人生体验的题材选择,很容易形成当代部分剧作家与老舍在人生和社会感悟方面的共鸣。

另一个或许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当代剧作家们普遍地意识到,老舍剧作取材平民世界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蕴以及真实动人的艺术效果。

老舍的目光紧盯着北京底层市民社会,紧紧抓住底层社会市民的命运,这就在最大程度上使老舍的话剧洋溢着一种北京市民社会从根底上散发出的生活气息。

这一点甚至可以回溯到老舍话剧创作的原点和动因:老舍始终认为戏剧更容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底层市民所接受。

而平民世界的题材就更容易为底层市民所接受。

从当代话剧舞台表演的实际情况来看,老舍的《茶馆》以及与其有着相似之处的《左邻右舍》(苏叔阳)、《小井胡同》(李龙云)、《天下第一楼》(何冀平)、《北京大爷》( 中英杰)等,都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长久地受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

老舍“京味”话剧在取材上对当代戏剧的影响不是什么技巧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着话剧观念的根本的创作态度问题。

在平民世界取材的问题上,还有一点不能忽视,这就是与上海等大都市相比,北京城虽然也很大,甚至是皇城国都,但自古以来,北京这片土地上就更多地带有一股特定的平民意味和乡土气息,这是北京城特有的性格,因此,抓住了平民的心态与性格,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抓住了北京城的本质和特点,这也是老舍及其影响下的当代“京味”剧作家们的重要共识和情感基础。

第二是叙事结构上的相通。

对老舍话剧的艺术结构历来有两种概括:一个是“世态画卷式” ,另一个是“人物展览式”。

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共同显示了老舍话剧写实型的基本体式。

但是,人们也注意到,在老舍这种纯朴的写实的话剧体式中,又蕴含着一种诗化的特色。

有学者把老舍《茶馆》看作是“写实型体式诗化的又一高峰”,这种诗化体现在哪里呢?从“世态画卷式”的角度来看,诗就“化”在老舍透过几幅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典型生活场景,表达出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完整理解,使得一部话剧在艺术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张力和韧性;从“人物展览式”的角度来看,诗化则体现在剧中的每一个形象,既是那样的真实具体,又都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象征意义,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超越了具体的人事而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蕴。

老舍话剧在结构上的这种特色明显影响了当代剧作家的创作。

比如李龙云的话剧《万家灯火》,在结构上将历史与现实从容地揉捏在一起,将京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快乐与辛酸娓娓道出,使人们透过该剧感悟到生活赋予每个人的那一份甘苦,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那一份永远的向往。

在这里,日常生活、美好理想、普通情景、诗化哲理都自然地交织在一起,极具老舍《茶馆》的神韵。

老舍话剧的结构,既开放又相对封闭、既视野开阔又自成体系,使得戏剧冲突看起来比较平和、舒缓,很少白热化,不像曹禺剧作那样紧张激烈,但内在蕴含却更加深沉,包含的意蕴也更趋复杂。

老舍话剧在结构上的这一特点,也对当代戏剧创作影响深刻。

比如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就最为典型。

无论是《茶馆》中的“茶馆”,还是《天下第一楼》中的“饭馆”,在北京都是各色人等的聚散地。

无论是《茶馆》中的“茶文化”,还是《天下第一楼》中的“食文化”,都同属老北京的“饮食文化”。

两剧所使用的语言都是“京味十足”,并且都以一个小老板为主要人物,都以讲述生活本身为主,这些很自然地造成了两剧在人物、氛围、语言和格调上的相似性。

再比如由叶广芩的同名小说改编、由任鸣导演的六幕话剧《全家福》可谓是在平淡之中显神奇。

作品描写的是北京一个平民化的小四合院里王满堂一家及其邻里几代人5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但场景始终是四合院,彩绘描金的垂花门进,历经风雨但依旧华贵的雕花影壁,见证了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它的主人一生的命运沉浮。

该剧没有刻意制造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特别设置神奇玄妙的故事情节,而是以平和的节奏、舒缓的笔触,徐徐地推进着剧情的发展,使那些深刻剧烈的冲突,包容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溶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第三是人物塑造上的延续。

老舍多次强调“写戏主要是写人,而不是只写哪件事儿。

新事儿今天新,明天就不新了。

……今天修了个大水库,明天又有了更新更大的水库。

只有写出人,戏才能长久站住脚”。

老舍的人物画廊中,刻画得最成功也是成就最大的就是底层市民形象。

老舍不仅写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更是把底层平民看作一个形象整体来塑造的。

在老舍的影响下,底层市民的形象,特别是群像,也成为“京味”话剧乃至整个“京味”文学的标志性成就之一。

这一点除了与老舍创作的艺术取材相关联之外,更应该看到的是,对老舍来讲,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贴近老舍本身的人生体验——他是在北京的大杂院里面生活过来的,底层市民的生活感受是他天然的生命底色。

然而,老舍对底层市民形象的成功塑造,又并不是简单地表现自身、描写自我,这里面还集中体现了老舍对底层市民这一阶层的独特理解。

在老舍看来,历史并不都是由那些叱诧风云的英雄人物书写的,底层市民也是决定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任何一个社会而言,它的发展进步、它的辉煌成就并不都是看那些站在最高处的时代领头人,也要看这个时代社会的底层,而底层市民的思想状态、生活情景对衡量一个时代的价值往往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老舍通过他笔下一个又一个的市民形象,诉说着他们来自社会最底层的生活感受,表达着他们对社会发展的看法,同时也深刻地表明了老舍自己的历史观与人生观。

尤其可贵的是,老舍对他笔下那些底层贫穷的市民形象,没有采取一味同情的态度,而是在充分理解他们现实遭遇的同时,也对他们身上的种种局限,甚至是他们身上的某些国民劣根性,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深切的批判。

从这一点上说,老舍是和鲁迅以及以“五四”为起点的那批高扬启蒙主义、以拯救国民性为崇高目标的作家们站在同样的时代高度上的,而且老舍自有其独到的蕴含和特色。

第四是语言风格上的承传。

老舍不止一次地说过。

“我无论是写什么,我总是希望能够充分地信赖大白话”,深入浅出,“用顶通俗的话语去说很深的道理”。

老舍对白话与口语化的追求,与曹禺等人有明显的不同。

曹禺的话剧语言常常从自己的舞台演出经验出发,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和舞台感染力,人物语言比较舒缓、有文采,体现出鲜明的“舞台性”。

如《日出》中陈白露对方达生的一段道白:不,不,你不懂。

我告诉你结婚后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穷,不是嫉妒,不是打架,而是平淡,无聊,厌烦。

两个人互相觉得是个累赘。

懒得再吵嘴打架,直盼望哪一天天塌了,等死。

于是我们先只见面拉长脸,皱眉头,不说话。

最后他怎么想法子叫我头痛。

他要走一步,我不让他走;我要动一动,他也不许我动。

两个人仿佛捆在一起扔到水里,向下沉……沉……沉……但老舍却不愿意模仿这样的“舞台语”!在老舍看来,“这种…舞台语‟是写家们特制的语言,里面包括着蓝青官话,欧化的文法,新名词,跟由外国话翻译过来的字样……这种话会传达思想,但是缺乏感情,因为它不是一般人心中口中所有的。

用这种话作成的剧中对话自然显得生硬,让人一听就知道它是台词,而不是来自生活中的”。

他认为,自己的语言虽然会使一部分说不惯或说不好地道的北京话演员感到困难,但其更大的价值是使演员们能从语言中找到剧中人的个性与感情,帮助他们把握到人格与心理。

如《方珍珠》中方老板(艺名破风筝)的妻子方太太出场时的一段台词:[方太太叼着烟卷,走进来]方太太:谁呀?大早起的就山喜鹊似的在这儿乱叫?白花蛇:(忙立起)师姐!我!方太太:我猜也不能是什么好人!白花蛇:(忙给她搬椅子)师姐!您越长越漂亮啦!方太太:别扯淡!你是不是又在这儿欺负他(指筝)呢?白花蛇:您是怎么说话呢?师姐!我再长出一个脑袋来,敢欺负他?破风筝:我们这儿闲谈,你不用管!方太太:我不用管?一物降一物,非我管教不了他!二立,你有天大的本事,是我爸爸教给你的不是?白花蛇:那还能有错吗?方太太:我爸爸“过去”以后,你对师姐尽过什么孝心?我吃过你一个糖豆没有?说!白花蛇:我这不是听说您回来,马上来看您吗?方太太:你来看我?那才怪!破风筝:他倒真是来看你的!方太太:你护着他干吗?二立,听我告诉你!白花蛇:您说吧,师姐!方太太:他(指筝)要是成班,你要是捣乱,我就揍你!……这段对话,使一个旧时代戏班老板娘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个人物一出场(甚至人未出场声先到),马上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看一听就是个北京胡同里泼辣无比、充满市侩气的厉害女人。

有了方太太开场这几句话,观众对其后来好吃懒做、好酒使气的性格,以及虐待祸害养女方珍珠等丑行,接受起来就顺理成章了。

这就是老舍剧作语言的特有魅力:自然随意,没有半点“生硬”和“舞台腔”。

老舍剧作中特有的浓郁的“京味”特征,首先是通过这种大白话、纯口语的运用而显现出来的。

老舍笔下的人物在戏剧舞台上一张口,就能从他们那京腔京韵与京白中,进入到一个北京的世界,这是老舍给他的人物亮出的一张特有的身份证。

老舍多次说过:“我能描写大杂院,因为我住过大杂院。

我能描写洋车夫,因为我有许多朋友是以拉车为生的。

我知道他们怎么活着,所以我会写出他们的语言”,“从生活中找语言,语言就有了根”。

[5]他非常注重“对话要随人而发,恰合身份”,力求“人物不为我说话,而我为人物说话” ,使听众“因话知人,看到人物的性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