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展示我国对外开放各个阶段的经典历史事件,如深圳特区的设立、加入世贸组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
2.结合时事政治,创设现实情境,让学生了解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和面临的挑战,如“一带一路”倡议、国际贸易摩擦等。
3.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思考对外开放政策对其利益的影响,如政府官员、企业经营者、普通民众等。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系统讲授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历程和主要特点,如改革开放初期的特区政策、加入世贸组织等。
2.深入分析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如吸引外资、促进技术创新、拓展市场等。
3.阐述对外开放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重要影响,如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
4.结合现实案例,讲解对外开放政策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如“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建设等。
4.创设讨论情境,引导学生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辩论,如对外开放是否应该放弃本国利益、如何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对外开放政策的内涵和意义,如“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等。
2.通过问题链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过程,如“为什么我国要在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特区?”、“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了哪些影响?”等。
2.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进行综合评价,如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提出有深度的观点,是否能够倾听他人意见等。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有哪些地方做得好,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第一章:对外开放的起步1.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步尝试和起步阶段,理解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2 教学内容:1.2.1 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步尝试:经济特区的设立。
1.2.2 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1980年代初期,沿海开放城市的建立。
1.2.3 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3 教学活动设计:1.3.1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的方式,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初步尝试和起步阶段。
1.3.2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1.3.3 学生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结论。
1.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起步阶段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对外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理解深度。
第二章:对外开放的拓展2.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拓展阶段,理解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2.2.1 我国对外开放的拓展阶段:1980年代中期,内陆开放城市的建立。
2.2.2 对外开放政策的调整:从“试点开放”到“全面开放”。
2.2.3 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活动设计:2.3.1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的方式,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拓展阶段。
2.3.2 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3.3 学生展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结论。
2.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展示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我国对外开放拓展阶段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对外开放政策对经济发展的理解深度。
第三章: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1 教学目标: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3.2 教学内容:3.2.1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
3.2.2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谈判、签约和批准。
3.2.3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3.3 教学活动设计:3.3.1 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提问的方式,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1.2 教学内容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介绍对外开放的基本概念,解释其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
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回顾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包括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和逐步深化。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和成果,探讨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对外开放的概念、意义和发展历程。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4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学生参与讨论对外开放的意义和作用,评估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章: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
让学生理解各个阶段的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
2.2 教学内容改革开放初期的探索:介绍1978年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起步阶段,包括经济特区的设立等。
逐步深化对外开放:分析1990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调整和深化,包括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探讨我国对外开放从局部到全面、从试点到常态的发展过程。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和各个阶段的政策措施。
图片展示法: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对外开放的发展过程。
2.4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学生回答关于我国对外开放历程的问题,评估其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对外开放各个阶段的特点和影响,评估其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
第三章: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让学生分析对外开放政策在各个领域的具体影响。
3.2 教学内容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分析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外贸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探讨对外开放政策对我国外贸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4.学习方法: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以提高学习效果。
(1)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案例,使学生了解对外开放的具体实践;
(2)比较法:比较不同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的渐进性;
(3)归纳法:引导学生总结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态度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具体包括: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成果和影响;
(4)课堂分享: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互相学习;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2.方法方面: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具体包括:
4.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反思日记:
-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面临了哪些挑战?
-作为一名高中生,你认为应该如何增强自身素质,为我国更好地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贡献力量?
5.阅读拓展性资料,了解我国当前对外开放的最新政策和举措,关注国内外热点话题,提高自己的国际视野。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意义等。
3.教师强调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背景。
2、分析经济特区建立的条件,含义及特区建设的重大成果。
3、对外经济开放区的建立的概况及影响。
4、了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5、了解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的主要成就及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合作探究问题,参与讨论等活动,掌握好基础知识,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提高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改革开放近30年伟大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时代自豪感、责任感。
2、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3、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四、重、难点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五、教学方法1、历史问题探究法。
通过情景导入——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知识整合——延伸拓展来组织探究,通过创设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努力使学生通过“趣中激”,达到“乐中学”的目的。
2、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1、制作课件。
2、准备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
七、教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新课,展示课题(二)自主探究利用幻灯片展示自主探究的三个问题。
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探究二: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探究三:对外开放的成就(三)合作探究探究一: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背景,过程和特点1、探究形成的背景探究过程设计:(1)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2)提出讨论题目:结合视频内容以及所学知识讨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国际、国内背景:(3)组织学生讨论(4)完成国际、国内背景的要点总结国际背景: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内背景:①“十年文革”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急需恢复和发展。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3.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4.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对外开放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对外开放对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的意义。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演变;–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我国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我国在对外开放中的优势和特点;–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4.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国际事务和全球化趋势;–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简要介绍当前国际形势和全球化趋势,引发学生对对外开放的思考和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包括对外开放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对国家经济、科技和文化的意义。
3.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包括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演变,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4.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我国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5. 知识总结总结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并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点。
6. 拓展延伸探讨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
7. 提问检查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梳理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讨论与互动:通过组织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拓宽对对外开放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书面作业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教案】【教学目的】1. 让学生学会归纳我国对外开放的步骤、趋势和特征等相关问题。
2. 让学生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以及中国当今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2. 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与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本课首先要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然后要整体把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最后要深刻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
本课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对比能力。
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特区、浦东等的的巨大变化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结构图三、“一、二、三、四”归纳我国的对外开放一个特征:渐进性。
两个趋势: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
三个特点(开放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四个步骤:“打开窗口”(建立经济特区)→“连点成线”→(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建立外向型开发区)→“全面开放”(开放内地城市)→“融入世界”(加入WTO)。
四、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与意义(1)原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2)意义: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五、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1)历史原因:上海在中国历史上开放比较早,并且在实际发展中实力超过了广州,是中国实力较为雄厚的大城市。
(2)地理原因:上海地处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带,无论是陆路、水路还是航空都极为发达。
对外开放格局的的初步形成的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经济特区的建立、沿海城市的开放、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建立以及浦东
的开发和内地的开放,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特点;了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和作用。
2、能力目标:在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引导
学生对历史上对外开放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结合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拓展想像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用感知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对外开放由点到线到面,最后向内地辐
射的过程,培养学会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的能力和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搜集资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能力。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分
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忧患意识。
二、教学重点:
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目的
2、建立经济特区的重要性
3、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特点和成就
三、教学难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学习用具:《中国历史地图册》、课外搜集的资料
六、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措施。
3. 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4.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改革开放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和原因1.1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1.2 国际形势的变化1.3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 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政策和措施2.1 设立经济特区2.2 开放沿海城市2.3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2.4 推进沿边和内陆开放3.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3.1 形成过程:从点到线、面再到立体开放格局3.2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主要政策和措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实施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原因、政策和措施。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对外开放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情况。
3.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相关教材。
2. 课件:制作对外开放相关政策的图片、图表和动画。
3. 视频资料:播放我国对外开放相关政策的宣传纪录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和经济特区设立后的对比照片,引发学生对对外开放的兴趣。
2. 讲授历史背景和原因: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重要性。
3. 讲解政策和措施:详细讲解我国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推进沿边和内陆开放等主要政策和措施。
4. 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从点到线、面再到立体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以及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对外开放政策的具体实施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学设计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理解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分析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分析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
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和发展。
2、教学难点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理解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重点内容有清晰的认识。
2、史料分析法展示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就的视频,引出对外开放的主题。
提问学生对对外开放的初步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对外开放的背景和原因,包括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详细讲解经济特区的设立,如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强调其特殊政策和先行先试的作用。
讲述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发展,展示其地理位置和产业特点。
3、史料分析展示相关的政策文件、统计数据和图片等史料,让学生分析对外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变化。
4、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对外开放对我国社会文化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看待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5、课堂总结回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和重要举措。
强调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和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设计

c)个性化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4.教学拓展:
a)组织学生参观改革开放成果展览,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直观感受。
b)邀请改革开放时期的亲历者或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改革开放能改变中国的命运?”、“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分享自己家庭、家乡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变化,使学生对改革开放有更直观的认识。
4.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改革开放时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变。
2.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为全球发展做出了贡献。
4.学生应树立开放、包容、创新的时代观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一篇关于改革开放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4.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
2.运用问题导向法,引导学生关注改革开放中的关键事件、人物和现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通过案例分析、数据对比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及其影响。
3.分析题:要求学生分析改革开放对某一领域的影响,如“结合实例,分析改革开放对教育领域的影响。”等。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专心. 高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一、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1、经济特区:①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在经济上给与优惠政策和更多自主权,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特殊区域。
②最早特区:1980深圳,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③1988.3,海南经济特区,我国最大的。
④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⑤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⑥以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为突破口,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2、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一些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而建立新型经济区。
以引进外资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加工出口产品为主,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3、设立经济特区意义:①促进特区经济飞速发展②特区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③特区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④成为对外开放的支点。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1984.5,开放天津、大连、上海、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2、1985,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92,形成沿海开放地带。
3、目的: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4、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标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5、“走出去〞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国家鼓励具有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三、上海浦东的开放和发展1、条件:依托上海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腹地广阔,辐射整个长江流域及全国;科技、人才优势明显,具有产业优势、资本雄厚等2、战略意义:1990.4,距定义浦东开放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水田民中彭燕飞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五个经济特区的建立识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识记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时间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的动画展示染发学生感知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史实,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线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进过程,学校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难点: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来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及特点。
三、教具和课时教具:制作课件、准备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设备课时:1课时四、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探究法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展示歌曲的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大家能猜出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是谁吗?他画的那个圈是指什么你知道吗?(给予学生提示让他们知道老人是指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由此联想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并回顾复习其内容和意义。
学习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立刻就学习了改革开放方针中对内改革包括对农村和城市改革的有关内容,照理说我们现在是不要学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了啊?那么刚刚歌词中提到的那个圈是否与我们的对外开放有关系了?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关系呢?想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麻烦你们用自己尊贵的手将书翻到57页,打开你们心灵的窗户扫描一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这一课的有关内容。
2、讲授新课提问:谁能回答“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圈是指什么呀?它与我国的对外开放有关系嘛?有什么样的关系啊?(经济特区,有,经济特区的建立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重大举措──这一问题学生暂时回答不出来可以放在后面解决)⑴、经济特区的设立多媒体展示这幅图中国的近代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为了不再挨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施了主动的、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那么你们知道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个重大举措是什么了?(提示:对外开放最先干了什么?)(建立经济特区)提问:21世纪前我国一共建立了几个经济特区?分别是什么哪几个城市?他们分别是时候建立的?其中哪个城市最为经济特区发展最快,最为典型?(5个,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岛;深圳)PPT动画展示五个经济特区的先后建立。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2.改革开放的过程:详细讲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和发展。
3.改革开放的成果: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如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国际地位提升等。
3.结合现实问题,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谈判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2.引导学生树立开放、包容的国际视野,认识到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意识。
3.通过学习改革开放过程中的优秀人物和典型事迹,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第一课时:导入与背景介绍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包括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
第二课时:改革开放的过程及成果
1.课堂讲解:讲解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和发展。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小论文:以“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及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为主题,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自选角度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
2.案例分析:收集一个与我国改革开放相关的成功案例,分析其成功原因,并谈谈对外开放在该案例中所发挥的作用。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优秀教案

2021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了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的实质
世界贸易组织实际上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2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
(1)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
(2)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3)对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中国融入世界
*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
*可以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机遇;
*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
*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享有各国开放市场带来的机会和好处,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②世界需要中国。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巨大的需求潜力将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全球提供一个诱人的大市场。世贸组织几任总干事先后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相同的意愿:WTO亟须中国带来新的生机和平衡。
3中国“入世”历程:
关贸总协定创始国——中止——1981年——1986年——2021年
4中国“入世”的意义
课题
第21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逐步对外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理解建立经济特区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认识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使我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
重点
经济特区设立的意义
难点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课型
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教师引领学生了解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并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目标】1.了解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认识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1.掌握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2.理解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难点】1.分析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2.思考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约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对外开放是什么,它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何影响。
Step 2 学习(约15分钟)介绍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内容,将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2.对外开放的措施与内容;3.对外开放的初步成果。
Step 3 分组讨论(约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1.对外开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什么?2.对外开放对中国文化交流的意义是什么?3.对外开放对中国社会的变化有何影响?Step 4 小结(约5分钟)请学生回到座位上,然后收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归纳总结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Step 5 拓展思考(约10分钟)以开放中国的现状为例,让学生思考未来对外开放的发展方向和策略,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教学延伸】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历史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析其他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比较不同国家对外开放的模式和影响。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参与和小结的归纳,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对于高中历史人教版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和对中国影响的理解程度。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评价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6(人教版必修二)

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三、浦东的开发与开放:1990
后记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关系是什么?
【知识表解】
经济特区创办
设立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②1988年,设立海南省经济特区
影响
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影响
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济特区利用有利的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国际为导向,扩大外贸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家可以参考课文P53所提供的数据。可见,在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五个经济特区非常突出,在全国居于前列,成为全国的排头兵。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050项,外商企业13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问题讨论。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波助澜。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过程及特点。
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的意义。
难点:对外开放的背景,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开放的比较。
导入新课:多媒体演示两幅图片,对照不同,引出发生这些鲜明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导出新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背景:(材料展现,学生回答,老师做最后概括)1、国际方面: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③中国与西方国家差距拉大2、国内方面: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一中学孟光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思路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事吗?
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师:主要歌颂的是对外开放政策。
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的决策,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
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对外开放的原因
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学生讨论)
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
面对西方高速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
中国在西方国家
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
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
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政策
是中国的希望。
”
(教师总结)(课件显示)1、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现在的世界史开放的世界;2、从我国历史经验教训中,闭关自守是使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3、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出发,对外开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过渡:中国的对外开放绝非偶然,它是在国际有利条件和发展趋势下、在国内推动改革进行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那么中国是如何进行对外开放的?具体分哪几步走?第一步又是什么?
(二)对外开放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演示对外开放的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合作探究2:(1)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2)经济特区“特”在何处?(3)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文字与相关图片:
(1)靠近港、澳,靠近国际市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华侨多;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2)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
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3)经济特区的创办的作用和影响: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对沿海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探索与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宝贵的经验。
过渡:经济特区的创办,使深圳等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课件展示经济特区的新貌。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设的巨大成功,使党和政府坚定了对外开放的信心,并决定在沿海其他地区进一步对外开放,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开放区的开辟
多媒体展示地图,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4个经济开放区,让学生准确把握开放的区位。
合作探究3: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4个沿海开放区形成了连接南北的经济开放地带,想一想这一经济开放地带在对外开放中有何优势条件?(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技术条件等方面来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课件展示。
过渡:正是凭借着这些优越的条件,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沿海开放地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但一个国家实力的增强,需要各地区均衡发展,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正因为如此我国政府将开放区域由沿海推进到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由点到线到面全面铺开。
3、开放沿江、沿边、内陆省会城市(课件展示)
过渡: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向纵深方向发展,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而这种展开也同样需要由点到面这样一个过程。
因此国家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作用。
4、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自主探究4: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的、特点和作用。
(课件展示)
过渡: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任务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进一步引进外资,做好示范的窗口,而上海的浦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多媒体播放《浦东的开发与开放》自主探究5:根据课本以及看到的资料片,找出浦东的地理位置、历史状况、开发的时间、开发的目的、开发的有利条件以及开发后所取得的成就。
(学生回答)
地理位置:黄浦江东侧。
浦东,长江的龙头,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以西的一块三角形地区,地处我国海岸线中点和长江入海口的交汇处,紧靠基础雄厚的上海老市区,背倚物阜人丰的长江三角洲。
历史状况:经济落后于浦西(“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开发时间:1990年
开发目的:以浦东开发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有利条件: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产业优势
突出成就:浦东经历十几年的开发,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课件显示浦东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过渡:从1979年对外开放到现在,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深圳和浦东是众多神话中的经典,希望以后的经典神话会越来越多,让我们再通过我们的祖国地图来回顾一下这些神话创造的先后过程。
(三)对外开放的特点
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并演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合作探究6:结合我国对外开放地图讨论我国对外开放特点?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理解)
全方位: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
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
多层次: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由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
宽领域: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
过渡:对外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了巨大影响,请看视频。
(四)对外开放的影响
播放《改革开放成就和影响》视频资料,过渡: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对外开放使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也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
请同学们举一些对外开放对我们生活影响的具体事例。
三、小结升华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过程和特点,充分感受到我国对外开放政策所取得的成就,实践证明改革和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的两个历史车轮。
现在请大家用一个词表达你对改革开放的看法。
生:日新月异、万象更新、强国之路、富民之源、英明决策、枯木逢春、焕发生机、基本国策、翻天覆地等。
师:我也有一个词来表达对改革开放的看法:双刃剑。
为什么?请大家下去认真思考与研究。
改革开放尽管是把双刃剑,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我们仍然必须长期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一政策。
四、反馈练习:见课件
五、课外研究:见课件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呈现如下特征:主题集中、重难点清晰、现实感强,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政史地尤其是史地结合比较紧密,所以我在处理本课时:
一、注意理清思路: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
二、着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科学安排史地的结合和特别是注意地图在本课中的使用。
三、着力创设历史情景,教师引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深入历史、联系现实、主动探究问题,以此来体现新课改精神。
本课不足:
一、教师教课情绪不够饱满,感染力不强。
二、语言表达上出现某些口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