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必修科举制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学作文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学作文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它对现代教育有很多启示。
科举制度告诉我们,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
在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才能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更好的职位和待遇。
同样地,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让他们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发展。
科举制度强调了勤奋和毅力的重要性。
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绩。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毅力和耐力,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科举制度还告诉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失败和成功经验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同样地,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
科举制度还告诉我们,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是追求公正、诚信和道德的人。
同样地,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科举制度虽然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是它对现代教育仍然有很多启示。
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善和有效。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学作文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学作文科举制度,这个古老的考试制度,曾经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石。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那么,我们能否从科举制度中汲取一些现代教育的启示呢?让我们回到那个遥远的时代。
在那个时候,人们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为国家培养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
这种方式虽然有其局限性,但至少它保证了选拔人才的公平性。
而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选拔人才的公平性。
我们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家庭背景、财富或者社会地位而剥夺他们接受教育的机会。
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
科举制度强调的是学以致用。
在那个时代,人们通过学习儒家经典、诗词歌赋等知识来为国家效力。
这种学以致用的精神,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而忽视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一个人如果只有丰富的知识,却无法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那么这样的知识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现代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社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科举制度还强调了坚持不懈的精神。
古代考生为了考取功名,常常要经历长时间的学习和准备。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于现代教育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
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而放弃学习,而应该像古人一样,勇往直前,不断努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举制度也有其不足之处。
例如,它过于注重文化素养,而忽略了科学素质的培养。
这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
我们应该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的也要注重科学素质的培养。
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能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的浪潮,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
科举制度虽然已经过时,但它其中的一些精神仍然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学习和借鉴。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为现代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更加完善,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繁荣昌盛。
科举考试的教育影响

一、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1、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机会的下移
2、科举考试促进了社会流动的功能 3、促进了家庭教育的普及,调动了人们学习的 积极性 4. 科举兴盛促进了社会办学积极性 , 促进了私学 的发展
(二)科举制度对教育的消极影响
1.片面应试、学优则仕 2.学校育才,考试选才
· 经学被割裂曲解
科举对经学也有相当消极的影响, 尤其 是明清时期八股文盛行, 应试之学猖獗。明 人薛瑄说:“ 学举业者, 读诸般经, 只安排 作时文材料用…..一第之后, 四书本经, 悉置 之不观…..道之不明, 科举之学害之也。” 许多人视八股为科举入仕的敲门砖, 对经学 采实用主义, 甚至只读备考资料而不读本经, 造成对经学的割裂曲解, 流弊颇甚。
三、学传承的积极影响
· 儒家经学获得传承和繁衍
(二)科举对经学的消极影响
· 经学被割裂曲解
· 儒家经学获得传承和繁衍
儒家经学向来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之一。 受科举考试的推动 , 儒家经学不仅在社会上具有 崇高的地位 , 而且造成所有士人努力钻研经典的 现象 , 各种关于儒家经典的阐释和辅导著作层出 不穷。《四书》、《五经》为普通中国读书人所 熟知, 经学得以不断传承和繁衍, 很大程度上得力 于科举制的倡导利诱。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基干和主体 , 主要是因为具有科举制的制度化支 撑。可以说, 1300年间科举以经术取士, 以考促学, 造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读经运动 , 使古代中国成 为一个儒学社会。
4.科举兴盛促进了社会办学积极性,促进了 私学的发展
我们在谈及科举兴、学校衰的同时, 还 不应忽视这么一个事实: 重科举促使官学一 时衰落, 却在客观上促进了私学在数量上的 发展。宋元明清各朝, 社会上有许多“私 塾” 、“ 经馆” 等私家学塾, 教学内容也 就是识字、读经等启蒙、举业教育。 中国古代封建政府既利用科举考试吸引 地方官吏、学术大师和绪绅势家等各种社 会力量办学,大大减轻了官学的压力, 使政 府无需花费许多教育经费, 却可促进民办教 育的发展。
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不仅为中国古代教育提供了一个具体的目标,也使得教育成为社会中一个尊贵的职业,对激励学生学习、推动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为古代学生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科举制度下,学生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考试取得功名。
因此,学生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努力学习。
这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使得教育变得更加重要和具有吸引力。
其次,科举制度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为了应对科举制度考试的需求,各地建立了许多学堂和书院,提供了教育机会。
这些学堂和书院不仅为富贵之家的子弟提供教育,也对穷苦人家的子弟开放。
这样,大量的学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
同时,学堂和书院的建立也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课程的体系化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此外,科举制度使教育成为了一个尊贵的职业。
通过科举制度考中进士或举人后,学生们可以进入官场从事政府或教育工作。
这使得教育工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重视。
官员或教师的地位显赫,享有高薪和各种特权,这进一步激励了学生们投身于教育事业。
这样一来,教育者的数量大幅度增加,教育事业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
考试内容主要是经典的诗词文学,相对较少涉及实用技能。
这导致了一些学生只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其次,科举制度造成了对经典文化的过分沉迷。
由于考试内容主要是经典著作,学生们费尽心思去记忆和背诵,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学科和知识。
这导致了对多样化学科的忽视,以及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的滞后。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并使教育成为一个尊贵的职业。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对实践能力的忽视和对多样化学科的忽视。
论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论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正、负面影响
正面影响:
1. 提高了古代中国读书人的社会地位:科举制度使得读书人能够通过考试取得官职,从而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
2. 增强了教育的普及性:科举制度强调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推动了教育的普及。
3. 促进了文化的传承:科举制度注重经典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培养出众多文人墨客,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负面影响:
1. 依赖书本知识:科举制度过分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导致人们对实际问题处理能力的欠缺。
2. 偏重文科教育:科举制度更偏重于文科的教育,忽视了理工科等其他领域的培养,限制了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3. 动摇社会的等级和阶层: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可能造成社会的精英集团的垄断和社会等级的僵化。
4. 官僚主义和功利性:科举制度使得官员成为社会上的精英,一些官员为了得到高官厚禄,可能追求功利而忽视公正、廉洁等价值观。
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浅谈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设科考试、选才任官的制度。
一般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于隋代(公元607年)。
这项制度对于封建社会的中国政治、社会、学术、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1864年,在狄更斯主编的英文周刊中刊载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科举考试》的文章,指出科举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科举这个教育机器几乎是从不间断地实施其功能:它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
”科举制这艘航船,从隋代起锚扬帆,历经唐代、宋代、元代,进入明清,经过几百年平稳航行之后,整艘船的复杂精细的结构和部件已变得老化失灵。
行驶至清末,在强劲的欧美“风雨”和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它已是破败不堪。
1905年9月2日,清廷颁布上谕:“方今时局多艰,储才为急,朝廷以提倡科学为急务,屡降明谕,饬令各督抚广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科举不停,民间相率观望,推广学堂必先停科举……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至此,科举制度寿终正寝。
对延续了1300年的科举制度,由于历史风云的遮蔽,使人们的认识难免有局限。
本文仍试图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从科举制度本身的利弊出发,理性地考察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纵观世界政治的历史,不仅是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甚至在欧美各国,科举制度都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较为科学地选拔人才,维护政治统治由于科举考试是通过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判标准来择优取士,并且打破阶级的束缚,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能有施展抱负的机会,正如余秋雨所说,“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势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科举制度表现出这样一种热忱:凡是这片国土上的人才,都有可能被举拔上来,即便再老再迟,只要能赶上考试,就始终为你保持着机会。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一积极作用1、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
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
科举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人数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
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
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就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2、科举明显地推动人才的选拔提高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提高官员的素质科举选拔的仕人虽然有个别败类但多数以“修齐治平”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3、科举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科举则是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科举制度把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分级考试层层挑选择优录取考试方法比赛完备它为广泛网罗人才保持社会的稳定以至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3、科举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科举制度是知识分子和占统治地位文化的连接点。
科举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有利于促进思想的统一。
在中国广阔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科举对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方言的汉族之间共同使用汉语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
4、对国外选官制度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选拔官员制度因而对东亚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蔡青卉教育学121 6202412026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自隋开皇七年隋文帝设立开始,至清末公元1905年光绪帝废除,一共实行了1300年。
这项用于封建君主选拔人才的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下面就其产生的利弊两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科举制度的优势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权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人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2.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
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宋代的范仲淹,明清的林则徐等。
由此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较有才能的人士,尤其是将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充实到统治队伍中,它不仅提高了封建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为封建统治注人了新的活力, 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
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传统人事选拔方式上的不足,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对选官的垄断,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社会上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观念。
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封建国家官吏队伍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大大提高,他们中许多人能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律,敢于抵制官场腐败现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
4.推动文化发展,造就重学之风,“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至今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参加科举考试,有志之士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进而发扬和丰富其内容,并且由于这样一种不限门第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提供给许多人摆脱困境、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不论贫富贵贱皆重视教育的重学之风,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权利执行者的文化素质,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一积极作用 1、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
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
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
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 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
科举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人数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
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
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就大大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2、科举明显地推动人才的选拔提高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提高官员的素质科举选拔的仕人虽然有个别败类但多数以“修齐治平”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
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
3、科举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科举则是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够发挥更大的效力。
科举制度把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分级考试层层挑选择优录取考试方法比赛完备它为广泛网罗人才保持社会的稳定以至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3、科举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与道德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科举制度是知识分子和占统治地位文化的连接点。
科举规范了广大士人学习和修养的内容有利于促进思想的统一。
在中国广阔土地上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情况下科举对各民族之间使用不同方言的汉族之间共同使用汉语文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促进了祖国的统一各民族的融合。
4、对国外选官制度的影响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选拔官员制度因而对东亚许多国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重庆师范大学张婷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一种选拔取士制度,所谓科举,即分科选举,采用不同科目的考试来选取人才的考试制度。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自愿报名,县州逐级考试筛选,全国举子定时集中到京都,按科命题,同场竞试,以文艺才能为标准,评定成绩,限量选优录取,以这种方式选拔国家官员。
一、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意义科举制度萌发于南北朝时期,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九品中正,采用察举制来选择官员,科举制由察举制演化而来,经过唐代的发展,宋朝的不断完善,从明朝开始达到成熟,一直延续到清。
光绪三十一年九月二日,清政府宣布“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标志着辉煌了中国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作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中国古代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科举为朝廷选举了许多有用之才,并且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掌握与朝廷手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为寒门学子提供了一条走入仕途的相对公平的道路,扭转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调和了阶级矛盾。
二、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第一,学校与科举的关系。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古代许多读书人的终极目标。
学校为科举的发展不断输送优秀的人才,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
科举则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给予平民百姓以功名利禄的刺激,带给民众提升自身社会地位的希望,从而调动百姓学习知识文化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了学校的兴办。
而科举存在的一切消极因素,也都对学校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第二,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
科举考试选才的基本标准是文才出众,而不是以德才兼备为标准,因此学校教育主要注重学生的文才,而忽略学生的道德品质。
第三,科举对学校教育内容的影响。
科举考试成为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因此科举考什么学校也就安排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而科举不考得,也就不教不学,科技实用类只是根本不接触,造成知识面的狭窄。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从唐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的实施,使得教育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科举制的影响下,各级政府都开始注重教育的发展,大力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这种推动作用,使得中国古代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二、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科举制实行后,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考试成为官员,这就促进了教育的普及。
为了能够通过考试,人们开始重视读书学习,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人们,也开始有机会接受教育。
这种普及作用,使得中国古代教育的普及率得到了大幅提高。
三、强化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科举制实行的过程中,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思想,这就强化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在科举制的影响下,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也成为了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四、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科举制实行后,人们为了能够通过考试,开始学习和了解其他地区的文化。
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增强了中国古代的国家凝聚力。
总之,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和普及,强化了儒家思想,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科举制规定只有通过科举考试才能担任官职,这就要求人们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因此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了通过考试,人们开始关注文化教育,各地学校、书院应运而生,大量的学生涌入这些学校学习,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其次,科举制也对教育内容产生了影响。
科举考试的考试内容和标准都非常明确,以“文章立意、文采斐然”为标准。
因此,教育内容也以文学和文化为主导。
学生必须掌握经典著作,注重文学修养,学习诗词歌赋,这些都成为了科举制下的教育主要内容。
最后,科举制也影响了教育的目的。
科举制的目的是选拔人才,因此,教育的目的也不再是为了学生的个人发展,而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考试获得官职。
这种功利性的教育目的,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总之,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但也对教育内容和目的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 1 -。
科举制度跟学校教育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并在唐朝达到鼎盛。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制度也在不断发展。
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一、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制度的影响1. 学校教育以科举考试为导向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前,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
科举制度的出现,使得学校教育以科举考试为导向。
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前提条件。
这种导向使得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培养了学生的应试能力。
2. 学校教育内容的统一与标准化科举考试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使得学校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具有统一和标准化的特点。
学校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有利于培养具有共同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3. 学校教育的兴衰与科举制度的关系科举制度的兴衰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质量和数量。
当科举制度受到重视时,学校教育得到发展;反之,当科举制度受到忽视时,学校教育则面临困境。
因此,学校教育的兴衰与科举制度密切相关。
二、学校教育制度对科举制度的影响1. 学校教育为科举制度提供人才学校教育是科举制度的基础,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通过科举考试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学校教育为科举制度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使得科举制度能够顺利进行。
2. 学校教育促进科举制度的改革学校教育的发展对科举制度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了适应学校教育的发展,科举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如增设新的科目、提高及第者的地位等。
三、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的共同发展1. 相互促进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学校教育为科举制度提供人才,科举制度则激励学校教育的发展。
2.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如宋代科举制度扩大了取士名额,提高了及第者的地位,有利于扩大社会阶层流动。
总之,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浅谈科举制度我国教育的影响

浅谈科举制度我国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影响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
首先,科举制度为我国封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按照科举制度,只要有才华和努力,人们就有机会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官职地位,从而跻身社会上层。
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许多人不断努力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其次,科举制度使我国古代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质。
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原因,大部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官职地位,而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本身。
这导致了教育的功利化,许多人只是为了应试而学习,而不是真正地去探求和发扬知识。
最后,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发展。
为了应对科举考试的需求,不断有新的教育机构和考试制度出现。
这些教育机构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多样性和普及化做出了贡献。
同时,为了应对考试的要求,学校和家长不断强化对课业的强制性,加强了我国课程的规范和研究。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教育形式和内容的发展。
然而,科举制度也导致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功利化,限制了知识的探究和发展。
浅谈科举制度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浅谈科举制度对当代教育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起源于汉代,发展于隋唐时期,兴盛于明清。
中国的科举制度自唐以后,历来是文武两科,殊途并进。
但是,古代中国历来重视文科,因此文科一直占据科举的统治地位。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
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历史上有过两种教育模式,一种是全民教育,一种是应试教育。
其中,应试教育从过去一直延续现在,而且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中尤其突出,几乎成了所有学校的定式教育模式。
而无可厚非的,这种定式的教育模式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与古代的科举制度相比,不管是当代的高考制度抑或是公务员考试制度与科举考试都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考试形式都是国家举办的选拔性竞争考试,以成绩取人。
2、严密的考试程序,考试题的命题、印刷、发送等过程都严格依据国家保密法进行。
3、考试试题题是对在校学生的指挥棒,评分标准也体现了教育的标准。
古代科举制度和现行的公务员、高考等录用考试制度所遵循的原则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即通过考试,实行公平竞争,按“竞争择优”原则,力图从社会各部分的广泛来源中获取人才。
同为大规模社会性考试,现代的人才选拔考试,或在考试性质、考试功能,或在考试产生的社会影响上,都与科举有着某种程度的直接承继或间接渊源关系。
不仅如此,与科举考试的性质、功能差异甚大的现代社会各类专业资格证书考试,也都是从考试题型、考试组织、防止作弊等方面吸取科举考试方法与技术之精髓。
其奉行的公平竞考、择优录用原则均取法于科举制。
当然,我们不能指望仅靠考试取官就能解决政治体制现代化的出路问题,但作为一种精巧的政治录用方式,考试选才可以减少用人方面的腐败,其平等择优的精神具有恒久的价值,这便是科举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科举制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科举制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科举制更是古代中国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对社会、文化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具有独特的传统和特点。
从古代就开始形成的家庭教育,注重家长对子女的教导,强调道德、礼仪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古代的私塾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有识之士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场所。
科举制度的兴起与影响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科举制度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和社会流动,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科举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精英主义,使得社会上层阶层更加固化,但也为一些贫苦之家的子弟提供了上升通道。
教育制度与社会影响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结构和文化风貌。
通过教育,社会传承了丰富的文化和知识,培养了一代代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
科举制度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如功利化教育、僵化思维等问题,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了解古代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教育发展的方向。
观点:古代的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在塑造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必修)科举制度及其对教育的影响1、唐代科举制度有哪些考试方法?常科主要设有哪些科目?简要说明最高级别科目及相应的要求。
2、简述唐代后期科举考试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
3、宋代在科举制度方面进行了那些改革和创新?1、唐代科举制度有哪些考试方法?常科主要设有哪些科目?简要说明最高级别科目及相应的要求。
(1)作为科举应试的方法,在唐代有了比较空前完善的发展。
表现为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侧重点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主要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帖经”就是将书本上的某行贴上几字,要求应试者将贴住的字填写出来,类似现在的填空题。
“墨义”相当于现在的简答题,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回答。
考生只要熟读经文和各类注释文字就能回答,它一般有两种形式,如果考生用笔来回答问题,就称之为“墨义”,若以口来回答就称为“口义”。
“帖经”、“墨义”由于简便易行,一般在应试时常常要问三五十条,更甚者问至一百条之多方可通过。
“策问”是比帖经、墨义高一层次的考试方法,大概与现代的论述题相近。
因为各科去选的最后裁决,差不多都是看重策问,所以它显得非常重要。
简单说来,策问的方法就是主考设题指事,由考生作文章,题目的范围一般有人事政治,称为方略策和时务策等。
“诗赋”是为克服考生存在的多背诵经义和旧策,而乏真学实才的现象,在后来加试的一种方法。
即在经义策问的基础上加试一诗一赋,当时称“帖诗”。
后来在进士科的考试偏重诗赋,往往发生帖经不及格,如果诗赋好也可以通过。
从客者填充。
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
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
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3)最高级别科目及相应的要求:最初最高级别科目是秀才科,到唐高宗以后慢慢变为进士科。
相应的要求:唐代参加秀才科考试的要求很高,必须是才华一等的人才,并且名额极少,全国也就一到二人,整个唐代也就选拔出十多个人。
参加考试需要地方推荐和自己主动报考,如果考试之后无法证明是绝国之人才,那么举荐的地方和参加考试的人都要受到惩罚。
进士科是常科,考取又最难,一般每次只取二三十人,仅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故成为各科之首。
进士科除考经书外,侧重考诗赋和实务策论,对文学水平和治国治民见解有很高要求,录取率约为1/60,考中很不容易。
但进士前程远大,前途光明,进士科是当时读书人入仕做官的首选途径。
在唐朝,进士考试可以在考前公开推举,称作“通榜”。
因此凡是应进士举的人,常常将自己的作品送给朝中有文学声望的人看,希望通过他们宣言自己的名誉,甚至推荐给主考官,这就是“温卷”,而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知己“。
在唐朝,进士及第后,要到吏部进行关试,才能得到官职。
2、简述唐代后期科举考试与学校教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引起的社会问题。
唐朝以后的科举制,背离了隋朝初创科举制的本义,大概用了200年,走完了一条由皇权主宰的既背离民本意识又脱离社会现实的官本造仕之路。
迄今,人们在谈论科举制时,总会习惯地认为,是唐朝承袭了隋朝形成的取士制度,使得科举制几经风雨,日臻完善,在自唐代之后清代以前的13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历代政治统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也是基本事实。
但科举制在隋朝初创时的体系并不是后来这个样子。
实际情况是:唐代的科举制,除了通过考试选士用人的意图和科举制的名称没有发生变化外,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异;隋朝“十科举人”的选才标准被严重篡改,其中大部分重要科目被放弃;用人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
毫无疑问,科举制是唐朝实现集权的基本制度之一,对唐王朝几度辉煌,达到鼎盛起过重要作用。
通常,流传于社会的一般说法是: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成殿亲自主持对贡生的考试,由此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殿试制度。
而据唐史记载,在这之前31年的公元659年(唐高宗显庆3年),“春二月乙亥,上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惟郭待封、张九龄五人居上第,令待诏弘文馆,随仗供奉”[30] 。
由此看出,由史册记载的首创“殿试”的皇帝应该是唐高宗李治。
科举制本来就是一项选官进士的政治措施,对于最高统治者亲临殿试,通过公开的方式遴选治国良才,本也无可厚非。
但此时科举的内容与隋朝相比,已发生了质的变化。
隋朝在向唐朝演变的过程中,只是借用了科举制的名称、方法和组织形式。
是按照最高统治者的旨意,对考试科目进行取舍,摒弃了以孝、德、礼、义等为用人核心价值取向的察举项目,大量增加文才类的考试科目和内容,科举制便很快取代了以往以荐举为主的选士制度。
唐朝的“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
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
其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为常设科目”[31] 。
与隋朝科举制所设置的十科相比,唐朝的六个常设科目,相对应、相关联的只有“文才秀美”和“学业优敏”两科。
“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和“执宪不挠”,这些重要的科目被舍弃了,或作为轻描淡写的考察科目,并不列为正规程序,不为重视。
重文重智,轻孝轻德,已在唐代科举制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考试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
整个是在围绕着“文词”费心劳神。
在报考对象上,唐朝规定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由中央、地方官学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合格,选送到尚书省应试的,称为生徒。
不由馆、学而学有所成的为士人,自己向所在州县报考,经县、州考试选拔报送尚书省应试的,称为乡贡。
从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以后,对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
公元80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诏令:“举人曾为官司可罚,曾任州县小吏,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职,考试官贬黜。
”[32]公平公开在这个时候也大打折扣。
“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各方面的,靠几科考试是不可能选出真正的人才,这是简单的逻辑问题。
古代用吟诗赋词好坏来选行政官员不就是很荒唐的吗?今天一个研究古汉语的专家学者有何必要一定会外语呢?普遍意义上的‘好官员’首要的是道德高尚,而这一点肯定是不可能用考试来决定的。
同时固定的考试内容很容易使人丧失创造力,缺少综合能力,这样选出的人才如何能应付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呢?”[33]那种认为“唐朝继承了隋朝科举制”的理论观点是名不副实的。
这种变异淡化了隋朝以民本为主体、以儒家兼容诸子百家优秀文化传统为核心载体的科举体制基础,将统治者的治国意图和兴致爱好作为选士用人的最高标准,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在皇权旨意摆布下的官本政治用人体制,科举进士成了文人墨客的卷场决斗。
这个体制的形成,既有力地推进了中央集权封建统治用人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固定化和偏执化,一次次地加速了中央集权的高度集中统一,在极大地推进了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后续朝代巅峰迭起的同时,也一次次地将这些封建王朝推向穷途末路,最终,使科举制本身寿终正寝。
一科举制在唐朝的变异特征及对后世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变异的主要特征。
特征之一:科目偏废,重文轻德。
唐初所开的科目,如明法,明算,明字诸科,颇能切合实用,拔取真才。
其后仅重明经,进士二科,明法科更随之而废,流弊因而产生。
此因明经科重视帖经,士子对经籍遂努力背诵,久之,‘试学者以帖字为通经,而不穷义旨’;进士科则重诗赋创作,久之‘考文者以声病为是非,而唯择浮艳’。
不论明经或进士科,演变至后期,都各走极端。
[34]就考试内容看,明经与进士皆属文学科目,并不是隋朝时“孝、德、义、礼、信,公、智、文、才、勇”齐备的科举体系。
特征之二:以考代举,就“试”论“试”。
在隋朝,“科考”与“察举”是科举制的两个重要程序。
“察举”是一个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综合的观察人、了解人、认识人的程序,也是经历史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科考”则是通过答卷的方式评判应试者智能学识的程序。
互相不能取代,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举士的最佳方式。
而唐朝“在整个官员选拔制度中‘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即表明由察举制度变为科举制度了”[35] 。
科目设置及考试内容、方法的变化,便清晰地反映出唐朝用人价值取向的变化。
特征之三:士人轻浮,鲜廉寡耻。
唐朝的科举偏重个人文才,忽视德行修养,具有明显的“唯才是举”倾向。
由于缺乏综合考察,仅以“文才秀美”标准中举的进士,多出寒门,缺乏家训制约,行为表现轻薄;一朝得志,便放浪不羁。
至今,人们还可以从这一时期的诗文辞赋中感触到轻浮堕落的意味。
“唐代新兴之进士……尤其放浪不羁之风习,故唐之进士科,与娼妓文学有密切关系(即文学创作多以娼妓为题材)” [36]。
唐朝中期李肇所著《唐国史补》中曾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贞元十二年,驸马王士平与义阳公主反目,蔡南史、独孤申叔播为乐曲,号《义阳子》,有团雪散云之歌。
德宗闻之,怒,欲废科举,后但流斥南史、申叔而止。
”[37]蔡南史、独孤申叔均为风流进士,唐德宗因此事认为进士中存在某些浮华轻薄之风,因此“欲废科举”。
唐朝科举的试前推荐,表面看似乎有些像“荐举”,其实仍然是围绕文辞设置的一道门槛。
由于试前推荐的重要,士子们争相寻求名人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品判。
先是为登访名人,奉上大量金钱要求接见,进而呈上自己的文章望得好评,名为“求知己”,若名人不阅不评,则再投,谓“温卷”,温卷还得不到品评,便会拦路堵截,要求接见。
如此卑躬屈膝,皆显士人为求中举,鲜言廉耻[38]。
特征之四:学为做官,习非所用。
唐代的科举制发展到中后期,已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现实,学与用无关,学就是为了考试,考就是为了做官。
“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故当官少称职之吏”。
[39]在唐初进士、明经、明算、明法等科尚可并行,到后来,仅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实用性科目倍受冷落。
随着官本意识的提升,人们皆以当官为荣,实用科技不能成为科举入士的条件。
(二)变异对后世社会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
自唐朝开始,年复一年的科举考试,已成为封建统治者彰显其政治价值取向的晴雨表,成为应试举子们由“江湖”向“庙堂”流动的直通车。
在皇权的驱使下,年复一年的科举考试的背后,是民本意识日复一日的被淡化,被冷落,被遗失;而官本意识则一天天在滋生,在增长,在扩张,是后世官僚主义思想和官僚主义作风产生的制度根源。
社会意识形态,是国家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各种社会观念的总和。
唐朝社会意识形态由民本向官本的转变,是统治者实现中央集权需求的反映。
科举制在实现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效忠效力,尽了犬马之劳。
科举制在唐朝的变异,尤其是“殿试”制度的建立,由皇家主导的影响中国社会长达1400多年的官本意识,便从这个历史时期开始,成为主导士人阶层价值取向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