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胶体分散系统与粗分散系统
物理化学分散系统
物理化学分散系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分散系统无处不在。
从清晨的雾气到牛奶中的脂肪颗粒,从土壤中的微小颗粒到空气中的尘埃,这些都是分散系统的实例。
物理化学中的分散系统,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趣味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物质的微观结构、物理性质以及相互作用等多个方面。
要理解分散系统,首先得清楚什么是分散相和分散介质。
简单来说,分散相就是被分散的物质,而分散介质则是容纳分散相的连续介质。
比如,在牛奶中,脂肪颗粒是分散相,而牛奶中的水、蛋白质等就是分散介质。
分散系统可以根据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为三类:分子分散系统、胶体分散系统和粗分散系统。
分子分散系统中,分散相粒子的直径通常小于 1 纳米。
在这个尺度下,粒子能够均匀地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真溶液。
例如,蔗糖溶解在水中形成的糖水就是典型的分子分散系统。
由于粒子非常小,它们与分散介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强,表现出均一、稳定的性质。
胶体分散系统就稍微复杂一些了,其分散相粒子的直径在 1 到 100纳米之间。
胶体粒子在分散介质中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不如真溶液那么稳定。
常见的胶体有血液、豆浆、墨水等。
胶体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比如丁达尔效应。
当一束光线通过胶体时,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因为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此外,胶体还具有电泳现象。
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会向某一电极移动,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
粗分散系统中,分散相粒子的直径大于 100 纳米。
这类系统包括悬浊液和乳浊液。
比如,泥水就是悬浊液,其中的泥土颗粒较大,容易沉淀下来;而油和水混合形成的乳浊液,油滴的大小也在粗分散的范畴。
分散系统的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于胶体分散系统来说,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粒子表面通常会吸附一层离子或分子,形成双电层结构。
这种双电层结构会产生静电斥力,阻止粒子相互靠近而聚沉。
此外,粒子表面的溶剂化层也能够增加胶体的稳定性。
然而,胶体分散系统也并非永远稳定。
大学物理化学--第10章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分散系统分类
根据分散相颗粒大小,分散系统可分为三类:
真溶液: d 1nm 胶体系统: 1nm d 1000nm 粗分散系统: d 1000nm
根据分散相和分散介质聚集状态不同,分散系统 可分为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等。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如图所示,在CDFE 的桶内盛溶胶,在某一 截面AB两侧溶胶浓度不 同,C1>C2;可以观察到 胶粒从C1区向C2区迁移 的现象。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3. 沉降与沉降平衡
分散相粒子受力情况分析:
一方面是重力场的作用,它力图把粒子拉向容器 的底部,使之发生沉降。
另一方面当沉降作用使底部粒子数密度高于上部 时,由数密度差引起的扩散作用使粒子均匀分布。
第十章 胶体化学(Colloid Chemistry)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0/8/23
分散系统(dispersion system)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就构成 分散系统;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另一种物质 称为分散介质。
分散相总是不连续的,又称为不连续相或内相; 分散介质一般都是连续的,又称为连续相或外相。
返回
2020/8/23
胶体系统 (1nm < d<1000nm)
(1)溶胶:分散相不溶于分散介质,有很大相 界面,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憎液溶胶)
胶
(2)高分子溶液: 高分子以分子形式溶于介质,
体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间无相界面,是热力学稳定
系
系统。(亲液溶胶)
统
第14章胶体分散系统
A:存在胶体质点,其折光指数与分散介质 不同,差异越小,散射光越强(溶液)
B:分子热运动引起介质的折光指数出现局 部涨落(大分子溶液)
传播介质具有光学不均匀性 是产生散射光的必要条件
Tyndall效应
1869年Tyndall发现,若令一束会聚光通过溶 胶,从侧面(即与光束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到一个 发光的圆锥体,这就是Tyndall效应。其他分散体 系也会产生一点散射光,但远不如溶胶显著。
当离心力为重力的104倍时,大分子沉降产生浓差, 同时引起与离心作用相反方向的扩散作用。两种作用 平衡时,离转轴不同距离X处浓度按一定值分布。
沉降产生的质点流动速率 dx/dt 由Fick第一定律:扩散产生的质点流动速率
于是
且
故代入、积分可得
测定离旋转轴x1及x2处浓度c1、c2,可求出M
优点:不必知扩散系数D 缺点:需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平衡(有时几天)
Einstein-Brown位移方程
14.2-2 沉降
若分散相的密度比分散介质密度大,则在重
力的作用下,分散相粒子会下沉,一球形粒子
下沉的重力
(粒子所受的
阻力)时,粒子以速度u匀速下沉:
测定沉降速度,可求得粒子半径r,
沉降分析: 利用沉降的快慢来测定颗粒大小
的方法
外力场作用下的沉降平衡
沉降平衡
第14章 胶体分散系统
14.1 分散系统的分类及特征
14.1-1 分散系统的分类及胶体分散系统
1. 分散系统
由均匀的介质及分散在其中的质点组成 其质点大小无一定限制 可以是均匀单相系统,亦可是不均匀多相系统
2. 分散系统分类
胶体分散系统与粗分散系统
{U}
Born排斥 Umax
UR ∝exp{-x} —德拜参量
0 C
势垒
U F {x}
1 xn
UA∝
图 9胶粒间斥力势能、吸力 势能及总势能曲线
4.电解质及高聚物分子对溶胶聚沉的影响
(1)电解质对溶胶聚沉的影响
少量电解质的存在对溶胶起稳定作用;过量电解质的存在 对溶胶起破坏作用(聚沉)。
丁达尔现象的实质是溶胶对光的散射作用(散射是指除入射 光方向外,四面八方都能看到发光的现象),它是溶胶的重要性 质之一,如图1所示。
光源 透镜 溶胶 丁达尔效应
图1
丁达尔现象
散射光的强度可用瑞利(Rayleigh)公式表示:
2 9v 2n n2 n 2 2 0 I 42 1 cos I 0 2 2 20l n2 2n 0
1 2 Π B RT B2 B B3 B MB
(3)膜平衡与唐南效应 以大分子电解质Na2P(蛋白质钠盐)为例,说明膜平衡与唐 南(Donnan)效应。
今将Na2P的水溶液及NaCl的水溶液分别置于膜的两侧(见图 10)。图中的b′及b分别为开始时,左右两侧Na+离子的浓度。bx为 Na+或Cl-从半透膜右侧渗透到左侧的质量摩尔浓度。
+ + + + + +++
压力
V
毛细管
气体
V
Hale Waihona Puke + + + + + +++
图7流动电势
图8 沉降电势
3.溶胶的稳定性 (1)溶胶的动力稳定性
分散体系
应用:水的净化 泥土或泥炭脱水等
(2)溶元素的粒子优先被吸附。
例如:AgNO3 + KI → AgI
过量 过量
2.电离 当分散相固体与液体介质接触时,固体表面分子发生电离有 一种离子溶于液相,因而使胶体粒子带电。
例如:SO2 + H2O → H2SO3 → SO32- + 2H+
溶胶的制备— 凝聚法
将分子、离子等凝聚而形成溶胶粒子的方法 常用的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实现凝聚
(2)溶胶的净化
少量电解质可作为溶胶稳定剂,但过多的电解质存在会使溶胶不 稳定,易聚沉,必须除去。 净化的方法主要有渗析法
利用浓差因素,多余的电解质离子 不断向膜外渗透,经常更换溶液, 就可以净化半透膜内的溶胶。
溶胶的制备— 分散法
工业上常用“研磨法”将固体磨细
这种方法适用于脆而易碎的物质 工业上用的胶体石墨、颜料以及 医药用硫溶胶等都是使用胶体磨 制成的
溶胶的制备— 分散法
实验室常用“胶溶法”将固体分散
将新鲜的凝聚胶粒重新分散在介质中形成溶胶,并加入适当的稳定剂 稳定剂一般根据胶核所能吸附的离子来选电解质
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 低浓度称为“聚沉值” 。 聚沉能力:聚沉值得倒数 聚沉值是电解质对溶胶聚沉能力的衡 量,聚沉能力越强,聚沉值越小。
聚沉值 ξ≠0 沉降速度最大 ξ=0
2. 电解质使溶胶发生聚沉,主要起作用的是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 称为“反离子”
哈迪—叔采规则:反离子价数越高,聚沉能力越强,聚沉值越小。
(1)溶胶的光学性质 —— 丁达尔效应 在暗室中,让一束光线通过一透明的溶胶,从垂直于光束的 方向可以看到溶胶中显出一浑浊发亮的光柱,仔细观察可以 看到内有微粒闪烁。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Tyndall)效应。
胶体的基本性质
胶体分散体系的物化性质
胶体稳定性;史
硫和普鲁士蓝在水中的假溶液和红色的金溶胶。
Selmi ( 1845 ) ,M.Faraday ( 1858 ): 分别制得了氯化银、 T. Graham(1861):第一次以胶体名词来描述一些难以透
胶体的纯化
渗析——利用半透膜进行过滤纯化 电渗析——以外电场增加离子的迁移速度 超过滤——用孔径细小的薄膜或滤片在加
压或吸滤情况下使胶粒与介质 分离的方法
凝胶渗透色谱技术
胶体系统的基本性质
光学性质 动力学性质 动电性质
胶体的光学性质
胶体的光学性质
Tyndall效应——浑浊度
假设:1)流速很低;2)极稀的刚性球分散体,球面 与液体间没有滑动;3)球比溶剂分子大得多
1 2.5 0
Einstein 粘度定律
为球所占的体积分数,也即分散相的体积分数, <0.02。
胶体的分类 (2)
按分散相粒子大小分状: 名状 粗分散体系 状浮体、乳状液 溶状 粒子大小范状 > 10 m 0.1 m 10 m 1 nm 100 nm
乳状液的分类: • 乳状液(Emulsion) 0.5m 10 m • 微小乳状液(Minemulsion) 0.2m 0.5m • 微乳状液(Microemulsion) < 0.2 m
胶体系统:由IUPAC规定,包括溶胶、高分子溶液和
缔合胶体(胶体电解质)。
分散系统:一种或数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所形
成的系统。
分散介质:分散其它物质的物质。 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
胶体的分类 (1)
分散介状 液 状 固 按聚集状状分状: 分散相 名 状 固 溶状、状浮液、状膏 液 乳状液 状 泡沫 固 状溶状 液 固 固状状浮液 液 固状乳状液 状 固状泡沫
胶体化学
二、 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表11-8
高分子溶液的渗透压:溶质分子的柔性及溶剂化,渗透压 较相同浓度的小分子溶液大。
高分子溶液的黏度:黏度大
原因:
1)高分子的柔性使得高分子在溶液中占的体积很大,对介 质流动形成阻力
2)高分子溶剂化,溶剂分子被高分子束缚,流动性差 3)高分子链段间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结构,流动阻力增大,
乳状液的制备
自然乳化分散法 瞬间成皂法 界面复合物生成法 交替添加法
三 乳状液的转型与破坏
(1)乳状液转型 转型:由W/O变成O/W或者由O/W变成W/O 外加物质使乳化剂的性质发生改变而引起
加入量少------不能转型 加入量适中---转型 加入量多------破坏乳液 温度改变(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转型温度
溶胶的净化
在制备溶胶的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多余的电解质,
在制备溶胶的过程中,常生成一些多余的 如制电备解F质e(O,H如)3溶制胶备时生Fe成(O的HH)C3l溶。胶时生成的HCl。
少量电解质可以作为溶胶的稳定剂,但是过多的电解质存在会 使溶胶不稳定,容易聚沉,所以必须除去。 净化的方法主要有渗析法和超过滤法。
第二节 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制备: 1)由小分子溶液聚集 物理聚集法、化学反应法、更换溶剂法 2)由粗分散系统分散
研磨法、电弧法、超声分散法
由小分子溶液聚集
水解反应制氢氧化铁溶胶 FeCl3 (稀)+3H2O (热)→ Fe(OH)3 (溶胶)+3HCl
由粗分散系统分散
电弧法主要用于制备金、银、铂等金属溶胶。制备过程包括先分 散后凝聚两个过程。将金属做成两个电极,浸在水中,盛水的盘子放 在冷浴中。在水中加入少量NaOH 作为稳定剂。 制备时在两电极上施加 100V 左右的直流电,调节电极之间的距离,使 之发生电火花,这时表面金属蒸发,是分散过程,接着金属蒸气立即 被水冷却而凝聚为胶粒。
基础化学第五章(胶体)8(新)
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受到的作用力比较
自发过程: 自发过程:表 面积减少, 面积减少,表 面能降低。 面能降低。
把分子从内部移到界面,或可逆的增加表面积, 把分子从内部移到界面,或可逆的增加表面积,就必 须克服体系内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对体系做功。 须克服体系内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对体系做功。表 面分子能量高。 面分子能量高。
吸附层与扩散 层分开的界面
[(AgI)mnI-(n-x)K+]x-xK+
电位的特点:易受加入电解质的影响。 ζ电位的特点:易受加入电解质的影响。
(三)溶胶的稳定因素 1. 胶粒带电 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间相互排斥
n(AgNO3)=n(KI) 不能制备AgI溶胶
2. 胶粒表面水合膜的保护作用 ∵胶粒带电,∴有水合膜
表面层分子与内部分子受到的作用力比较
自发过程: 自发过程:表 面积减少, 面积减少,表 面能降低。 面能降低。
溶胶:分散度大(有很多表面分子) 溶胶:分散度大(有很多表面分子) 表面分子:有向内运动的趋势, 表面分子:有向内运动的趋势,有一种抵抗扩张的 表面张力),表面(自由) ),表面 力(表面张力),表面(自由)能。 溶胶:热力学不稳定性。 溶胶:热力学不稳定性。
分散度与比表面
分散度:分散相在介质中分散的程度, 分散度:分散相在介质中分散的程度,把物质分散 成细小微粒的程度 比表面: 比表面:单位体积物质所具有的表面积
S0 = S / V
把一定大小的物质分割得越小, 把一定大小的物质分割得越小,则分散度 越高,比表面也越大。 越高,比表面也越大。
把边长为1cm的立方体1cm 把边长为1cm的立方体1cm3逐渐分割成小立方体 1cm的立方体 比表面增长情况: 时,比表面增长情况:
物理化学胶体化学知识点
金属Ag块体
>100nm 光反射,银白色
6.2 胶体系统的制备
粗分散系统
(d>1000nm)
分子分散系统
(d<1nm)
胶体系统
(1<d<1000nm)
(1) 分散法: 1) 机械粉碎;2)电分散;3)超声分散法;4)胶溶法
(2)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
如:蒸气凝聚法,固态苯与钠,在真空下气化, 到冷却的 器壁上冷凝。
如:还原法, 主要制备金属溶胶 氧化法, 主要制备非金属溶胶
水解法, 主要制备金属氧化物溶胶
复分解法, 主要制备盐类溶胶
3)有序分子组装法:Fendler开创的膜模拟技术。 如:单分子膜法 反胶束法 囊泡法 自组装法
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降低形成新相的表面能; 使已形成的新相不再生长。
不讲 3、 胶体形成热力学基础
第六章 胶体物理化学
6.1 概念
胶体是一种分散系统 分散系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 所构成 的系统
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介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
分散系统
粗分散系统 ( d > 103 nm) 胶体系统(1 nm < d < 103 nm) 真溶液(d < 1nm)
(氢原子半径 0.05 nm)
溶胶带电的原因: a)固体的溶胶粒子,可从溶液中选择性地吸附某种离子
而带电。 其规则是:离子晶体表面从溶液中优先吸附能与它晶格上
离子生成难溶或电离度很小化合物的离子。
如:
AgI KI AgI I Ag
m
m1
可见在KI溶液中,AgI颗粒易带负电(可理解为AgI局部溶解)。
AgI AgNO3 AgI Ag I
第1章分散系统汇总
1 稀溶液蒸汽压下降
饱和蒸气压:在一定的温度下,当蒸发的速度等于凝聚的速度, 液态水与它的蒸气处于动态平衡,这时的蒸气压称为水在此温度 下的饱和蒸气压,简称蒸气压。用符号 P 表示。
溶液:是高度分散的分子分散系统。 固体溶液(固溶体、合金) 气态溶液(空气) 液态溶液(重点讨论)
2 溶液的浓度
(1) 物质的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
n(B)
c (B)=
=
m(B)
V M (B)V
单位:mol·L-1
例 计算98%浓硫酸(M=98.07) (d=1.84 g·mL-1 )的c?
A. 液-气溶胶 B. 液-液溶胶
如泡沫 如牛奶,石油原油等
C. 液-固溶胶 如油漆,AgI溶胶等
(2) 固溶胶 将固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散相
为不同状态时,则形成不同的固溶胶 A. 固-气溶胶 泡沫塑料,沸石分子筛
B. 固-液溶胶 珍珠,某些宝石 C. 固-固溶胶 有色玻璃,不完全互溶的合金
体系中相的总数称为相数,用 F 表示。
气体:不论有多少种气体混合,只有一个气相。
液体:按其互溶程度可以组成一相、两相或三相共存。
固体:一般有一种固体便有一个相。两种固体粉末无论混合得 多么均匀,仍是两个相(固体溶液除外,它是单相)。
第二节 溶液
1 溶液概念
溶液: 即分子分散系统,物质以分子、离子或原子 状态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所构成的均匀而稳定的分 散系统。
1ppb = 1ug/kg 或1ppb= 1ug/l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五版-第十二章-胶体化学
van der Waals 吸引力:EA -1/x2 双电层引起的静电斥力:ER ae-x
总作用势能:E = ER + EA
EA曲线的形状由粒子本
性决定,不受电解质影响;
ER曲线的形状、位置强
烈地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ER 势 能
E
n : 分散相的折射率; n0:分散介质的折射率;
:散射角;
l : 观测距离
I= 9 2V 2C 2 4 l 2
n 2 n02 n2 2n02
2
1 cos 2
I0
由 Rayleigh 公式可知:
1) I V 2
可用来鉴别小分子真溶液与胶体溶液;
如已知 n 、n0 ,可测 I 求粒子大小V 。
2. 憎液溶胶的聚沉 溶胶粒子合并、长大,进而发生沉淀的现
象,称为聚沉。
(1)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聚沉值使溶胶发生明显的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聚沉能力聚沉值的倒数
EA 曲线的形状由粒子本性决定,不受电解质影响; ER 曲线的形状、位置强烈地受电解质浓度的影响。
电解质浓度与价数增加,使胶体粒子间势垒的高度 与位置发生变化。
分散系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
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 (dispersed phase) 分散介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
medium)
(dispersing
分子分散系统
胶体分散系统
粗分散系统
例如:云,牛奶,珍珠
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类型
粒子大小
特性
举例
低分子溶 液(分子分
散系统)
<1nm
第6节 分散系统的分类
§8.6 分散系统的分类
一、按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类:
1、分子分散系统
分散相与分散介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彼此
混溶,没有界面,是均匀的单相,分散相粒子
半径小于1nm 。
2、胶体分散体系
分散相粒子的半径在1 nm~100nm之间的 体系。目测是均匀的,但实际是多相不均匀 体系。也有的将1 nm ~ 1000 nm之间的粒子归
入胶体范畴。
3、粗分散体系
当分散相粒子的半径大于1000 nm,目 测是不均匀体系,放置后会沉淀或分层。
二、按分散相和分散介质聚集状态的不同, 溶胶可分为以下三大类(八个小类): 1.液溶胶
将液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
A.液-固溶胶 如油漆,AgI溶胶
B.液-液溶胶 如牛奶,石油原油等乳状液
C.液-气溶胶 如泡沫
A.气-固溶胶 如烟,含尘的空气
B.气-液溶胶 如雾,云
三、按胶体溶液的稳定性分类:
憎液溶胶 热力学上的不稳定体系。 不可逆体系 胶体分散体系中主要研究的内容。
亲液溶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力学上稳定、可逆的体系
2.固溶胶
将固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 A.固-固溶胶 如有色玻璃,不完全互溶的合金 B.固-液溶胶 如珍珠,某些宝石 C.固-气溶胶 如泡沫塑料,沸石分子筛
3.气溶胶
将气体作为分散介质所形成的溶胶。当分
散相为固体或液体时,形成气-固或气-液溶胶,
但没有气-气溶胶,因为不同的气体混合后是
单相均一体系,不属于胶体范围。
胶体分散系
液
液溶胶
固
固溶胶
珍珠、某些宝石、 有色玻璃
四、胶团的结构(双电层结构理论)
以AgI溶胶为例:
AgNO 3 + KI AgI + KNO3
AgNO 3 + KI
AgI + KNO3
KI过量,AgI负溶胶胶团结构示意图
胶核:大量AgI分子 ( m ~ 103 ) 形成胶核; 胶粒:胶粒连同吸附 在其上的离子所形成
比较NaCl、CaCl2、AlCl3对As2S3负溶胶的聚沉能力大小。
聚沉能力:AlCl3 > CaCl2 > NaCl
(三).胶体体系的相互作用
电性相反的溶胶互相混合,发生聚沉 — 互沉 现象。 例如,用明矾净水:
水中的悬浮物通常带负电(粘土负电性),
明矾的水解产物 Al(OH)3 溶胶带正电,混合
第二章 胶体分散系
一:基本概念
分散体系:把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 质中所构成的体系; 分散相:分散体系中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介质:另一种物质叫分散介质(通常是连 续介质);
二:分散系统的分类(按分散相粒子大小)
分散系 直径 /nm <1 实例 蔗糖水 食盐水 AgI 、CdS 溶胶 特征 最稳定,不沉降、 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 相系 单
• 通电后,粘土粒子朝正极方向运动。其
他实验也证明一些悬浮粒子也有这种在
电场中作定向运动的现象。
电泳:在外加电场
下,胶体粒子在分
散介质中定向移动
的现象叫电泳。 电泳现象说明:悬浮在液体中的胶体粒子 带电,其符号可以根据胶粒在电场中的移 动方向确定。
Fe(OH)3溶胶向负极——带正电; As2S3溶胶向正极——带负电。
胶体化学
系统 真溶液 胶体系统 粗分散系统
分散系统的分类及特征(总结)
分散相粒子 直径 d
系统相态
热力学稳定性
实例
d < 1 nm
均相
各种分子、原子、离子溶液
稳定
多相不稳定, 如乙醇水溶液、NaCl 水溶液、
空气等
多相 1<d<1000nm
不稳定
为什么? 各种溶胶
二 胶体系统的动力学性质
解释胶粒能扩散、渗透以及因重力作用而不聚沉下来的原因。
以后发现,线度小于4000nm的粒子,在分散介质中都 有这种运动。(胶体尺度 1 ~ 1000nm)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分 散介质分子处于不断的热运动中, 从四面八方不断的撞击分散相粒 子。对于大小在胶体尺度下的分 散相粒子,粒子受到撞击次数较 小,从各个方向受到的撞击力不能 完全互相抵消,在某一时刻,粒子 从某一方向得到的冲量即可发生 位移。此即布朗运动。
h1 h2
4.沉降速度与粒子半径的关系
阻力F为: F=4/3лr3dg-4/3 лr3dog
= 4/3лr3(d-do)g
根据斯托克斯公式: 4/3лr3(d-do)g=6 лŋru 因此: r=[9 ŋu/2(d-do)g]1/2
r-粒子半径; d-粒子密度; d0-分散介质密度;u-粒子沉降速度; ŋ-介质粘度
溶胶是一个高度分散的非均相系统。分散相粒子 与分散介质间有明显的相界面。实验发现,在外电场 下,固、液两相可发生相对运动;反之,若迫使固、 液两相作相对运动时,又可产生电势差。溶胶的这种 与电势差有关的相对运动称为电动现象,电泳和电渗 都属于电动现象
电动现象说明,溶胶粒子表面带有电荷。而溶胶粒 子带有电荷也正是它能长期稳定存在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胶团
(iii)电动现象 由于胶粒是带电的,所以在电场作用下,或在外加压力、 自身重力下流动、沉降时产生电动现象 电动现象,表现出溶胶的电学性质。 电动现象
电泳——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带电的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 电泳 质中向相反符号电极移动的现象,如图5; 电渗——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分散介质(由过剩反离子所携 电渗 带)通过多孔膜或极细的毛细管移动的现象(此时带电的固相不 动),如图6所示。
Na+ (b)
) Na + (b'')
Na + (b'+bx)
Na+ (b - bx)
P x- (b'') P 2- (b /2)
P 2- (b'/2)
- (b) Cl- (b) P 2-
Cl- (bx) ClNa + (b) 平衡时
Cl- (b- bx)
(a) 开始时
图 10
膜平衡示意图
当渗透达到平衡时,可以推得,左右两侧NaCl的浓度为
+ + + + + + + + +
固体表面 斯特恩面 滑动面
φe
+ +
+
-
+ + + -
-
-
+
φδ
+பைடு நூலகம்
ζ
+
-
扩散层 斯特恩层(紧密层)
-
(a)
(b)
图4斯特恩模型 斯特恩模型
(ii)胶团的结构 以KI溶液滴加至AgNO3溶液中形成的AgI溶胶为例, 其胶团结构可用下图表示:
固相 [(AgI)mnAg+ 胶核 胶粒 滑动面 紧密层 (n-x)NO3-]x+ 扩散层 xNO3- 溶液 本体
5 胶束溶液及增溶作用 (1)胶束溶液的特征 少量表面活性剂在水中可在表面定向排列形成单分子表面 膜,继续溶解则在体相中形成胶束,胶束可以是球状、层状和棒 状。胶束溶液是均相的热力学稳定系统。胶束溶液属于胶体分散 系统。 (2)胶束的增溶作用 通过胶束容纳有机物使之在水中溶解度增加的现象称增溶作 增溶作 用。
反离子对溶胶的聚沉起主要作用,聚沉值与反离子价数有关: 反离子 聚沉值比例 100 : 1.6 : 0.14 =
1 1 1 : 6 : 6 , 即聚沉值与反离子价数的 6 1 2 3
6次方成反比。这叫舒尔采 舒尔采(Schulze)-哈迪 哈迪(Hardy)规则 规则。 舒尔采 哈迪 规则
离子起聚沉作用的机理是: (i)反离子价数愈高,则扩散层的厚度愈薄,降低扩散层重叠 时产生的斥力越显著 (ii)反离子浓度愈高,则进入Stern层的反离子愈多,从而降低 了φδ,而φδ≈ζ电势,即降低扩散层重叠时的斥力 同号离子对聚沉亦有影响,这是由于同号离子与胶粒的强烈 的v·d·W力而吸附,从而改变了胶粒的表面性能,降低了反离子的 聚沉能力。
式中,I0为入射光强度,λ0为入射光波长,n为体积粒子数, v为粒子体积,n2、n0为折射率,l为观察者至散射中心的距离, θ为散射角。 上式表明,散射光强度与λ4成反比,且(n2 − n0 ) 差值愈大,则I 愈强,此外与粒子的体积平方v2及体积粒子数均成正比。
2 2
用丁达尔效应可鉴别小分子溶液、大分子溶液和溶胶。小 分子溶液无丁达尔效应,大分子溶液丁达尔效应微弱,而溶胶 丁达尔效应强烈。
(2)高聚物分子对聚沉的影响 在溶胶中加入适量高聚物分子可使溶胶稳定(见空间稳定理 论及空缺稳定理论),但也可使溶胶聚沉。 其聚沉作用如下: (i)搭桥效应 搭桥效应——高聚物分子通过“搭桥”把胶粒拉扯在一起,引 搭桥效应 起聚沉; (ii)脱水效应 脱水效应——高聚物分子由于亲水,其水化作用较胶粒水化作 脱水效应 用强(胶粒憎水),从而高聚物的加入夺去胶粒的水化外壳的保护 ( ) 作用。 (iii)电中和效应 电中和效应——离子型高聚物加入后吸附在带电的胶粒上而 电中和效应 中和了胶粒的表面电荷。
b(NaCl) L bx b = = b(NaCl) R b − bx b'+ b
表明,由于大分子不能透过膜,平衡时影响到小离子在两侧分布 不均匀,就会产生额外的渗透压,这叫唐南效应 唐南效应。 唐南效应 唐南效应影响利用渗透压法测定大分子的摩尔质量的准确性, 必须设法消除。 (4)盐析作用和胶凝作用 溶胶(憎液胶体)对电解质的存在是十分敏感的,而大分子溶 液(亲液胶体)对电解质却不敏感,直到加入大量的电解质,才能 使大分子溶液产生聚沉现象,我们称之盐析作用 盐析作用。这是由于所加 盐析作用 大量电解质对大分子的去水化作用而引起的。 大分子溶液在一定外界条件下可以转变为凝胶称为胶凝作用。
ln n2 M B g ρ 1 − B ( h2 − h1 ) = n1 RT ρ0
式中,n2、n1分别为高度h2及h1处的体积粒子数。
③溶胶的流变性质 流变性质是指物质(液体或固体)在外力作用下流动与变形 流变性质 的性质。 以液体在管道中进行层流时的情况为例(见图3),两液层 间产生的摩擦阻力F为: F=ηAD
(3)胶体分散系统及粗分散系统
胶体分散系统(粒子大小在1nm~1000nm之间) 胶体分散系统 溶胶(憎液胶体) 大分子溶液(亲液胶体) 胶束溶液(胶体电解质) 粗分散系统(粒子大小大于1000nm) 1000nm 粗分散系统 乳状液 悬浮液及悬浮体 泡沫
2.溶胶的性质 溶胶的性质
(1)溶胶的主要特征是: 高度分散的(分散相在1nm~1000nm)、微不均匀的(多相 的)、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2)溶胶的性质 (2) ①溶胶的光学性质 由于溶胶的光学不均匀性,当一束波长大于溶胶分散相粒子尺 寸的入射光照射到溶胶系统,可发生散射现象 散射现象——丁达尔 散射现象 丁达尔 (Tyndall)现象 现象。 现象
{U}
Born排斥 Umax
UR ∝exp{-κx} κ —德拜参量
0 C
势垒
U F {x}
1 UA∝ n x
图 9胶粒间斥力势能、吸力 势能及总势能曲线
4.电解质及高聚物分子对溶胶聚沉的影响 . (1)电解质对溶胶聚沉的影响 少量电解质的存在对溶胶起稳定作用;过量电解质的存在 对溶胶起破坏作用(聚沉)。 使一定量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所需最小电解质的物 质的量浓度,称为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值 聚沉值。 聚沉值
+ + + + + + +++
压力
V
毛细管
气体
V
+ + + + + +++
图7流动电势
图8 沉降电势
3.溶胶的稳定性 .溶胶的稳定性 (1)溶胶的动力稳定性 由于溶胶中分散相粒子的布朗运动在分散介质中不停地做无序 迁移而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溶胶稳定存在称为溶胶的动力稳定性 动力稳定性。 动力稳定性 (2)溶胶的稳定理论——DLVO理论 理论 理论要点如下: 在胶粒之间,存在着两种相反作用力所产生的势能。一是由 扩散双电层相互重叠时而产生的斥力势能 R;另一是由分子间 斥力势能U 斥力势能 存在的远程v·d·W力(∝1/x2)或∝1/x)而产生的吸力势能UA。 此两种势能之和U=UR+UA即系统的总势能,U的变化决定着系 统的稳定性。UR,UA均是胶粒之间的距离x的函数,如图9所示。
6.大分子溶液的性质 . (1)大分子溶液的主要特征 大分子溶液也叫亲液胶体,其主要特征是:高度分散的(分 散质即大分子的线尺寸在1nm~1000nm之间)、均相的、热力学 稳定系统。 (2)大分子溶液的渗透压 小分子稀溶液产生的渗透压Π=cBRT,由于大分子溶液的非理 想性,它所产生的渗透压 渗透压可表示为: 渗透压
图2
布朗运动(a)
溶胶中的分散相由于受自身的重力作用而下沉的过程称为沉降 沉降。 沉降
dx 分散相在分散介质中的沉降速度 dt
由下式表示:
dx 2r 2 (ρ B − ρ 0 )g = dt 9η
式中,r为粒子半径,ρB,ρ0分别为粒子及介质的体积质量,η为介 质粘度,g为重力加速度。 分散相粒子本身的重力使粒子沉降;而介质的粘度及布朗运 动引起的扩散作用阻止粒子下沉;两种作用相当时达到平衡,称 之为沉降平衡 沉降平衡。 沉降平衡 可应用沉降平衡原理,计算系统中体积粒子数的高度分布:
+
–
+
图5 电泳
+++++++++++++++ –––––––––––––––
+ + + + + + ++
+ + + + + +++
+++++++++++++++ –––––––––––––––
–
图6 电渗
流动电势——在外加压力下,迫使液体流经相对静止的固体 流动电势 表面(如多孔膜)而产生的电势叫流动电势(它是电渗的逆现象),如 图7所示。 沉降电势——由于固体粒子或液滴在分散介质中沉降使流体 沉降电势 的表面层与底层之间产生的电势差叫沉降电势(它是电泳的逆现 象),如图8所示。
dN dt
(
∂n )T ∂x
为定温
溶胶中分散相粒子的扩散作用是由布朗 布朗(Brown)运动 运动引起的。 布朗 运动 溶胶中的分散相粒子由于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做热运动的分散 介质的撞击而引起的无规则的运动叫布朗运动。布朗运动及其 引起的扩散作用是溶胶的重要动力性质 动力性质之一,如图2所示。 动力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