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新高考-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素材-word
高考防灾知识点总结
高考防灾知识点总结在高考期间,重要的一点是保证安全。
因此,掌握一些关于防灾的知识点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高考防灾知识点的总结:一、地震安全知识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下面是一些地震安全的知识点:1. 在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2. 寻找安全避难地点,例如桌子下方或门口的门框下。
3. 避免站在窗户旁边,以防玻璃碎片伤及自己。
4. 如果在室外,尽量远离建筑物、树木和电线杆等潜在的危险物。
5. 遵循教师或其他指引人员的指示,尽量集中在开阔的地方等待救援。
二、火灾安全知识火灾是另一种常见的安全威胁。
以下是一些防止火灾的知识点:1. 安全使用电器,不要长时间使用电热毯、电熨斗等电器。
2. 不要将明火或有漏电的电器留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
3. 学会使用灭火器和灭火器的使用原理。
4. 火灾发生时,尽量保持低姿势,躲避烟雾和火势。
5. 在火灾中,不要使用电梯,而应该使用楼梯逃生。
三、洪水安全知识洪水是在暴雨或河流泛滥时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以下是一些防洪的知识点:1. 在洪水来临前,应提前关注天气预警和政府发布的信息。
2. 如果周围环境已经被洪水围困,应尽快寻找高处避难。
3. 不要试图穿越深水区域,避免被水流冲走。
4. 在洪水期间,不要贸然涉水,以防危险和被困。
5. 如果被洪水困住,尽量寻找稳固的建筑物登高避难,等待救援。
四、台风安全知识台风是一种强风暴,带来巨大的破坏力。
以下是一些台风安全的知识点:1. 关注台风预警,及时做好防护准备。
2. 在强台风来临前,要及时修剪周围的树木和杂草,避免被风吹倒。
3. 如果在户外,尽量远离高大建筑物、树木和电线杆等。
4. 居住在沿海地区的人们应该密切关注海啸的可能性,在必要时迁移到安全的地方。
5. 遵循政府发布的疏散指示,尽快离开危险区域。
总结:高考期间,为了保证安全,了解和掌握防灾知识非常重要。
地震、火灾、洪水和台风是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在面对这些灾害时要保持冷静并且采取正确的逃生方法。
高中地理 4.2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 地震的基础知识文字素材2 鲁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高中地理4.2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地震的基础知识文字素材2 鲁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4.2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地震的基础知识文字素材2 鲁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4.2 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地震的基础知识文字素材2 鲁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4.2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地震的基础知识1. 什么是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在地壳中刚性岩石受到不同方向的挤压,发生岩石破裂,导致地面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2. 地震波地震波是地震发生时由震源地方的岩石破裂产生的弹性波,它可在地球内部和地球表面传播。
地震时,同时从震源发出两种类型的地震波:纵波、横波。
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大,所以地震时,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然后水平晃。
横波的振动很强烈,它是引起建筑物破坏的重要原因.3。
地震等级的划分地震等级是用来表示地震大小的单位,它根据地震时地面及建筑物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即地震烈度)进行划分。
因此,谈论地震等级就必须与地震烈度联系在一起。
目前,尽管全球对地震的分级有大体相同的标准,但涉及到具体国家时还会略有不同。
下面列出我国关于地震烈度和地震等级的划分表,使网友对震级有个更为理性的认识。
中国地震烈度简表烈度现象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山东-新高考-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素材
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地震】1.两个概念: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有多个烈度。
烈度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2.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3.中国四个地震多发区:新疆、青藏、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我国南北地震带位于105°E附近,是我国东西构造的地质分界线4.中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5.我国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6.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距离震中近;城市多,人口密集;震源浅;建筑物的牢固程度差;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居民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差;交通闭塞,救援困难;诱发了海啸、泥石流、滑坡、传染性疾病等次生灾害等7.地震所造成的灾害:直接灾害:人员伤亡;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间接灾害:引发出次生灾害如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8.减轻灾害的措施: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9.震前、震中和震后的自救和互救二、【洪涝】1.洪涝多发区: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
2.洪涝的成因:(可参考练习册115页表格)①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带来大量降水;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支流多,来水量大。
专题03 自然灾害与环境发展-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必备考点归纳与测试
专题三自然灾害【必背知识】气象灾害洪涝一、概念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二、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1.气候: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三、危害1.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四、我国的洪涝灾害我国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干旱一、概念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二、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是世界上旱灾频繁发生的地区,其中非洲的旱灾最严重三、危害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也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此外,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四、我国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台风一、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西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二、危害台风天气常伴随着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并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_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三、我国的台风灾害影响我过的台风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全部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对人类、物质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性事件。
它们无法预测、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知识来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相关知识点的总结:1.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常常造成严重破坏。
相关知识点包括:-地震的原因和机制:地球板块运动、断层活动、地壳构造等;-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等;-地震的测定方法和震级等级:利用地震仪测定震源位置和震级;-防震减灾: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加固措施、地震应急预案等。
2.海啸:海啸是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其他海底地震活动引起的海洋波浪,具有极高的破坏力。
相关知识点包括:-海啸的形成机制:地震引起的地壳变动导致海底地形变化,形成海啸波;-海啸的传播过程:海啸在海洋中的传播速度很快,但在海岸线附近会出现加高现象;-预警系统和避难措施:通过地震监测和海洋观测站进行预警,并采取逃生、撤离等紧急避难措施。
3.洪水:洪水是河流或湖泊水位超过警戒水位引起的自然灾害。
相关知识点包括:-洪水的形成原因:降雨量大、长时间雨量、融雪期、堤坝决口等;-洪水的预测和预警:利用水文学和气象学知识对洪水进行预测,并通过水位观测站和预警系统向公众发布警报;-洪水的防治措施:修建堤坝、加固堤岸、河道疏浚、加强水库管理等。
4.旱灾:旱灾是指长时间缺乏有效降水导致的自然灾害。
相关知识点包括:-旱灾的形成原因: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加、土地退化等;-旱灾的影响和后果:食物短缺、草原退化、土地沙化等;-旱灾的防治措施:节水灌溉技术、干旱抗灾作物品种培育、旱地治理等。
5.飓风和台风:飓风和台风是热带气旋,带有强大的风力和降水。
相关知识点包括:-飓风和台风的形成机制:热带海洋中的暖湿空气上升形成低压系统,迅速旋转形成飓风或台风;-预测和预警:通过气象卫星、雷达等工具对飓风和台风进行监测和预测,并向公众发布警报;-飓风和台风的防御措施:撤离危险地区、加固建筑物、封闭窗户等。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汇总自然灾害是高考地理中的一个重要考点,了解和掌握各类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对于提高地理成绩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高考地理中常见自然灾害知识点的详细汇总。
一、气象灾害1、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 12 级及以上。
台风带来的影响既有好处也有危害。
好处是能带来丰沛的降水,缓解旱情。
危害则包括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可能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淹没农田,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台风的形成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广阔的高温洋面、合适的地转偏向力、较小的垂直风切变等。
在我国,台风主要影响东南沿海地区,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2、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会对农业、交通、电力等产生严重影响。
寒潮的源地主要是北极地区和西伯利亚等地。
我国受寒潮影响较为频繁,冬半年经常会受到寒潮的侵袭。
寒潮到来时,农作物可能会遭受冻害,牲畜可能会被冻死,交通受阻,能源供应紧张。
3、暴雨洪涝暴雨洪涝是由于短时间内降水量过大而导致的灾害。
其形成原因通常与持续的强降水、地形、水系分布等因素有关。
在我国,暴雨洪涝灾害较为常见,尤其是在东部季风区。
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在夏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4、干旱干旱是指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
我国的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等地,春旱和伏旱较为常见。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会产生地震波。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震级来表示,地震的破坏程度用烈度来衡量。
地震的发生与板块运动、地质构造等因素密切相关。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2、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高考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考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障碍之一,它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高考中,自然灾害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考点,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自然灾害的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高考中常见的自然灾害知识点进行总结。
1. 地震地震是指地壳表面或内部因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引起的地面振动现象。
高考中,考生需要掌握地震发生的原因、地震带的分布和地震的破坏性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掌握地震预测的方法和减灾措施也是必须了解的内容。
2. 飓风飓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是热带海洋上空的一股强大气旋风暴。
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飓风的形成条件、结构特点以及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掌握飓风预警和防范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
3. 台风台风是指在亚洲西太平洋地区形成并向我国沿海地区移动的热带气旋。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台风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台风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同时,了解台风预警的方法以及台风对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也是必备知识。
4. 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降水量明显偏少,湿润度处于稀缺状态的气候现象。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掌握干旱的形成原因、发展特点以及对农业、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了解干旱的预测方法和缓解干旱灾害的措施也是必须了解的内容。
5. 暴雨暴雨是短时间内发生的大雨天气,它常常伴有强烈的雷电、冰雹和大风。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暴雨的形成原因、对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掌握暴雨的防范措施和抢险救灾方法也是必备知识。
6. 洪水洪水是由于降雨量过大、河流湖泊水位迅速上升而造成的水灾。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洪水的形成原因、对农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洪水的防治措施。
掌握抗洪运动的背景和意义也是必须了解的内容。
7. 雪灾雪灾是指暴雪等极端天气条件下造成的灾害性事件。
在高考中,考生需要了解雪灾的形成原因、对交通、农业等的影响以及雪灾的防范和应对措施。
总的来说,高考自然灾害的知识点范围广泛,但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地震、飓风、台风、干旱、暴雨、洪水和雪灾等方面。
山东自然灾害高考汇总
11山东 图12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 等直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2)当地菜农在寒潮来 之前,常采用浇水的方 法来防御寒潮对蔬菜的 冻害,其中的原理是什 么? (2)水的热容量大,可 减小地表温度的下降速度和 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若答出增加空气湿度, 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 释放热量等也可酌情给分)
(2)请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 的危害。(6分)
(2)植被破坏导致地表侵蚀加剧,森林涵养水源功 能降低,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10山东 图14为登陆我国南部沿海地区的某台风路径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台风过境A 地前后,该地气 压和风速有何变 化?(4分)
(1)气压先降低后升高( 2 分);风速先增大后 减小( 2分)。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 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
(1)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 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 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 灾较重。
08山东
31.(10分)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12是我国涝 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 (4分)
13山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 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 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 上升趋势。图11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 积次数统计图。
⑴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 的年内分布特征。
⑴年内分布不均(雹灾发生在4-10月,其他月份 无雹灾);主要集中在5-9月;8月最多。
13山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 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 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 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 上升趋势。图11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 积次数统计图。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
洪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七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
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一、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因素引起的自然灾害,是地球表面上地壳的震动。
地震通常是由于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动和岩石的应力释放导致的。
地震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在地震波传播过程中会对地表和建筑物造成破坏。
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包括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立地震监测系统,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公众的地震防护意识等。
二、飓风和台风飓风和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是一种强烈的风暴。
飓风和台风通常伴随着强风、暴雨和海浪,并且可能引发洪水、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
飓风和台风对沿海地区的影响非常大,可以造成严重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预防和应对飓风和台风的措施包括建立气象监测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建筑物的抗风能力,制定灾害应对预案,提高公众的防风意识等。
三、洪水洪水是因为降雨、融雪等原因导致河流、湖泊等水体水位上升并泛滥的自然灾害。
洪水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非常大,可以引发城市和乡村的交通中断、停电、水灾等问题。
预防和应对洪水的措施包括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加强治理水文水资源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等。
四、干旱干旱是指由于降水不足或是蒸发过大导致土壤和植被干枯的自然灾害。
干旱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包括粮食减产、饮水困难等问题。
预防和应对干旱的措施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发展抗旱作物、改善土壤和水利设施等。
五、雪崩雪崩是指由于大雪堆积、气温变化等原因导致高山地区的雪崩自然灾害。
雪崩对高山地区的交通、人员和建筑物造成严重威胁。
预防和应对雪崩的措施包括加强雪崩预警系统的建设、积雪工程的防护、宣传雪崩防范知识等。
六、山火山火是指由于干旱、高温、人为原因等导致森林、草原等植被起火的自然灾害。
山火对植被、动物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威胁。
预防和应对山火的措施包括加强森林防火设施的建设、加强火灾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提高公众的火灾防范意识等。
七、暴雨暴雨是指在短时间内降雨量大、降雨强度大的自然灾害。
暴雨极大可能引发城市内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山东-新高考-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素材
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地震】1.两个概念: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有多个烈度。
烈度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2.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3.中国四个地震多发区:新疆、青藏、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我国南北地震带位于105°E附近,是我国东西构造的地质分界线4.中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5.我国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6.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距离震中近;城市多,人口密集;震源浅;建筑物的牢固程度差;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居民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差;交通闭塞,救援困难;诱发了海啸、泥石流、滑坡、传染性疾病等次生灾害等7.地震所造成的灾害:直接灾害:人员伤亡;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间接灾害:引发出次生灾害如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8.减轻灾害的措施: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9.震前、震中和震后的自救和互救二、【洪涝】1.洪涝多发区: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
2.洪涝的成因:(可参考练习册115页表格)①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带来大量降水;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支流多,来水量大。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基础知识汇总 新人教版选修5-新人教版高一选修5地理素材
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自然灾害1.自然灾害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判断自然灾害的标准〕〔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3.灾情大小的判断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1〕生理〔给人体造成死亡、伤残等〕、心理和精神伤害(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
〔2〕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
2.财产损失〔1〕直接经济损失:对作物、牲畜、林木、房屋、道路、机场、船舶、厂矿、文物古迹造成的损毁等。
〔2〕间接经济损失:停产停工、交通通信中断等导致物资流通、商贸金融、社会结构和管理等方面的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滞后性、隐蔽性、广泛性、持久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其影响X围和持续时间具有广泛性和持久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取决于资源种类属性被破坏后情况等〕a 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b可再生资源:受灾后虽然可以再生,但过程非常缓慢4 :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区域防抗灾能力差异,导致自然灾害危害程度差异。
经济发展水平高,但放抗灾害能力弱的地区,危害程度高;反之,那么危害程度低。
二、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气象灾害1.热带气旋: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我国民间习惯上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台风形成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A.海水温度在26°C以上广阔的暖洋面。
B.存在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3.寒潮〔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X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归纳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归纳一、气象灾害(一)洪涝灾害1、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地形: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③水系:流域面积大,支流多,河道弯曲,水流不畅;入海口少,泄洪能力差。
(2)人为原因①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积,泄洪能力降低。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
③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如水库蓄水能力不足等。
2、分布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北美洲东部等地区。
3、危害(1)淹没农田和村庄,破坏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
(2)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引发疫情,影响人类健康。
4、防御措施(1)工程措施①修筑堤坝,整治河道,提高河道的泄洪能力。
②修建水库,调节径流,削减洪峰。
③开辟分洪区,滞蓄洪水。
(2)非工程措施①加强监测和预报,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②建立健全防洪法规,加强洪泛区管理。
③进行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的自救互救能力。
(二)干旱灾害1、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地形:地势高,水汽难以到达。
③土壤:土质疏松,保水能力差。
(2)人为原因①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用水量增加。
②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③水污染严重,导致可利用水资源减少。
2、分布干旱灾害主要分布在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3、危害(1)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农业生产。
(2)造成水资源短缺,影响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
(3)引发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生态问题。
4、防御措施(1)农业方面: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培育耐旱作物品种。
(2)工业方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污染。
(3)生活方面:加强水资源管理,倡导节约用水。
(三)台风灾害1、形成原因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由于强烈的大气涡旋形成台风。
2、分布主要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热带和副热带海域。
3、危害(1)狂风:摧毁建筑物、电力设施等。
(2)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冲毁道路和桥梁。
(3)风暴潮:破坏沿海地区的海堤、港口和养殖场。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自然灾害
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自然灾害1500字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包括地震、洪水、干旱、台风、海啸等多种形式。
在地理学中,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也是高考地理考试中常见的考点。
下面是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1. 地震:地震是指因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引起的地壳震动现象。
地震灾害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房屋损坏、基础设施破坏等。
地震的发生与地球板块运动及断裂带有关。
2. 洪水:洪水是指河流或湖泊水位超过警戒线引起的涝灾。
洪水灾害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农田淹没、城市内涝等。
洪水的发生与降雨量、地形地貌、下垫面等因素有关。
3. 干旱:干旱是指一定时期内降水量偏少,导致地表水资源不足的气候现象。
干旱灾害的影响包括农田干旱、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
干旱的发生与大气环流、地表蒸发等因素有关。
4. 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具有强风和暴雨的天气系统。
台风灾害的影响包括狂风肆虐、暴雨引发洪水等。
台风的发生与地球自转、热带海洋的海温等因素有关。
5. 海啸:海啸是指地震、海底滑坡等原因造成海洋中的大规模海浪,可引发沿海地区的灾害。
海啸灾害的影响包括海水侵蚀、房屋被摧毁等。
海啸的发生与海底地震、大规模海底滑坡等因素有关。
6. 龙卷风:龙卷风是一种强烈的气旋风暴,具有旋转的狂风、破坏性强。
龙卷风灾害的影响包括房屋被摧毁、树木被拔起等。
龙卷风的发生与强热带气旋的形成有关。
在复习自然灾害知识点时,需要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影响以及防御措施。
同时,可以通过学习历史上的灾害事件,了解其影响和教训。
此外,还应掌握一些灾害监测、预警和救援的基本知识,如地震监测、洪水预警和救援组织等。
以上是202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的自然灾害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预祝你取得理想的成绩!。
高三地理自然灾难知识点
高三地理自然灾难知识点自然灾难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所引起的突发事件,给人类和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的现象。
地理学科将常见的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水文灾害、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
下面将重点介绍地理高考中常见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一、气象灾害1. 暴雨灾害:指短时间内雨量大于平均雨量所引发的灾害。
暴雨会导致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2. 台风灾害:台风是在海洋上形成的一种强热带气旋,其伴随的暴雨、强风、风暴潮等现象造成了重大灾害损失。
3. 干旱灾害:由于长时间缺水引起的自然灾害。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歉收,影响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
二、水文灾害1. 洪水灾害:洪水是指河流、湖泊或海洋等水体的水位超过河床、水库坝顶或岸堤高程,引发的大范围涝灾。
洪水是水文灾害中最为普遍和严重的一种。
2. 旱灾:旱灾常常是由于长时间的干旱造成,造成水资源紧缺、农作物严重减产。
3. 冰雪灾害:包括雪灾、冰冻灾害等,主要由于严寒天气、降雪或冰冻导致的交通受阻、农作物受害等问题。
三、地质灾害1. 地震: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抖动现象,是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
2. 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大量泥沙混合着水流动起来的一种地质灾害,常发生在山区,破坏力巨大。
3. 地面塌陷:地面塌陷是指由于地下岩层的溶解、沉降或开采等原因,导致地表发生下沉或塌陷的一种地质灾害。
四、生物灾害1. 蝗灾:蝗灾是指大量蝗虫大面积迁飞并大规模繁殖,导致农作物被吃光的严重灾害。
2. 病虫灾害:农作物受到虫害或病害的侵袭,导致作物减产甚至歉收,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3. 海洋灾害:包括海啸、赤潮等,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总结:地理灾害是地球自身条件和人类活动的综合结果,也是人与自然的一场严峻考验。
了解自然灾害的知识点,能够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损失。
希望通过本文介绍的高三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能够让大家对于自然灾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应对能力,确保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的考点总结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的考点总结高考地理中,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不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方面。
以下将对高考地理中常见的自然灾害考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气象灾害1、洪涝洪涝灾害是由于短时间内降雨量过大,河流、湖泊等水体水位迅速上涨,超过了其承载能力而引发的灾害。
其形成原因包括持续性的强降水、流域内的地形地貌(如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水系特征(支流众多、河道弯曲等)以及人类活动(如围湖造田、破坏植被等)。
洪涝灾害的危害巨大,会淹没农田、冲毁房屋和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可能引发疫病流行。
2、干旱干旱是指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导致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满足农作物和其他生物生长需求的现象。
其形成与气候类型(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热带沙漠气候区)、大气环流异常、地理位置(如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等因素有关。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影响水资源的供应,破坏生态环境,引发饥荒等问题。
3、台风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气旋。
它通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具有很强的破坏力。
台风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广阔的高温洋面、充足的水汽供应、地转偏向力等。
台风带来的强风可能会摧毁建筑物、折断树木,暴雨可能引发洪涝和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风暴潮则会冲击沿海地区,造成严重的淹没和破坏。
4、寒潮寒潮是一种大规模的冷空气活动,会带来剧烈的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
寒潮的形成主要与高纬度地区的冷空气积聚和大气环流的调整有关。
寒潮对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们的生活都有较大影响,可能导致农作物受冻害、牲畜死亡,道路结冰影响交通出行等。
二、地质灾害1、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能量突然释放,导致地壳震动的现象。
地震的发生与地壳板块的运动、断层活动等密切相关。
地震的危害主要包括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道路和桥梁损坏等,还可能引发火灾、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2、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的作用而引发的一系列不可抗拒的灾害现象,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破坏。
在地理学科中,自然灾害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通过总结高考地理考试中常见的自然灾害知识点,为考生提供参考。
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和地壳的断裂引起的一种地表震动现象。
地震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板块运动和岩石断裂等,常见于构造活跃带附近。
地震的震级可以通过里氏震级和地壳短期变形等来测定。
地震常伴随着破坏性的地壳运动、地上建筑物倒塌等不良后果。
二、台风台风,又称热带气旋,是一种热带海洋的风暴性的低气压系统。
台风生成的条件包括海水温度高、海水蒸发量大、大气温度梯度小等。
台风通过旋转的强风带和暴雨带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的风灾和水灾,例如风暴潮、洪涝灾害等。
三、洪涝灾害洪涝灾害是由于地表、地下水过多或降雨异常等原因,导致水体超出原有容量,造成农田和城市区域内的淹没、植物死亡等现象。
洪涝灾害常发生于河流流域、低洼平原和人类活动集中地区。
出现洪涝灾害的原因有持续的降雨、雨量集中、人类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等。
四、干旱灾害干旱灾害是由于降水量偏少、蒸发量偏大或下降雨不均等原因造成的一种地表水资源供需失衡现象。
干旱可导致农作物死亡、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使得干旱灾害的频发和严重性不断加剧,对于草原和农业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
五、滑坡与泥石流灾害滑坡是指地表的土壤、岩石或构筑物由于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失稳、滑动或坍塌现象。
这种现象常出现在地势陡峭的山区和土质脆弱的地区。
滑坡可能导致道路中断、房屋毁坏等不良后果。
而泥石流是指由于陡坡上的土石流失平衡导致的一种复杂的地质灾害,常伴随着强大的冲击力和破坏力。
六、火山喷发灾害火山喷发是指火山口或附近地区喷出岩浆、烟气、火山灰、岩渣等物质的现象。
火山喷发的原因是地球内部的构造活动和地球表面的板块运动。
火山喷发可能引发火山喷发灾害,包括火山碎屑流、火山灰落下、火山口松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地震】
1.两个概念:
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有多个烈度。
烈度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
2.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3.中国四个地震多发区:新疆、青藏、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我国南北地震带位于105°E附近,是我国东西构造的地质分界线
4.中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
5.我国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
6.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距离震中近;城市多,人口密集;震源浅;建筑物的牢固程度差;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居民的自救和互救能力差;交通闭塞,救援困难;诱发了海啸、泥石流、滑坡、传染性疾病等次生灾害等
7.地震所造成的灾害:
直接灾害:人员伤亡;建筑物与构筑物的破坏,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等。
地面破坏,如地面裂缝、塌陷,喷水冒砂等。
山体等自然物的破坏,如山崩、滑坡等。
海啸、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冲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区的破坏。
间接灾害:引发出次生灾害如火灾(由震后火源失控引起)、水灾(由水坝决口或山崩壅塞河道等引起)、毒气泄漏(由建筑物或装置破坏等引起)、瘟疫(由震后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所引起)。
8.减轻灾害的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
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
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
④增强抗震意识
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9.震前、震中和震后的自救和互救
二、【洪涝】
1.洪涝多发区:
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
2.洪涝的成因:(可参考练习册115页表格)
①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带来大量降水;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河道弯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水系支流多,来水量大。
②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调蓄能力减弱;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
3.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南坡多,西坡北坡少
①暴雨洪水:集中分布在季风区,时空分布与暴雨时空分布一致。
②融雪洪水:(空间分布)分布在我国西北、东北地区
(时间分布)积雪融水:4-5月,东北;冰川融水:7-8月,西北。
③冰凌洪水(凌汛):黄河上游宁夏、内蒙古河段,下游部分河段,松花江部分河段。
凌汛条件:A封冻:最冷月均温低于0℃;B流向:自低纬(南)向高纬(北)流。
4.洪水灾害的影响:
(1)洪涝灾害导致人群的伤亡。
①直接淹没人群引起死亡②因水灾冲击建筑物的倒坍致死、致伤人③因灾饥荒或疾病引起灾民锇死或病死。
(2).洪涝灾害导致生态环境的改变,动植物资源受损。
(3).洪涝灾害淹没了农田、村庄、破坏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秩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对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产生影响,从而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5.防治洪水灾害的措施:
①非工程性措施:建立洪水监测与预报预警系统;制定防洪应急预案;认真执行《防洪法》,加强防洪规划与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生态环境意识和人们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实行防洪保险等
②工程性措施:中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湖;上游兴修水库等水利工程;中下
游加固加高江防大堤;进行河道整治,截弯取直,清除行洪障碍;开挖入海新河(淮河,海河),修建分洪蓄洪区等。
6.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思考1: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雨多,暴雨集中;②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③东部季风区工
农夜发达,城市密集,单位资产密度大;④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如围湖造田,滥砍滥伐,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⑤在河流下游的低洼地从事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
思考2:长江流域防洪措施:
上游: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兴修水库
中游:退田还湖、重点治理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兴修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江防大堤
思考3:海河流域易发生水灾的自然原因
1.多数支流发源于和流经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下游流经平原,泥沙淤积,抬高河床;
2.降水集中于夏秋,且多暴雨;
3.扇形水系,支流集中汇入干流,排水不畅。
思考4:海河的治理措施有哪些?
1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兴修水库;
2. 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流洪水。
三、【台风】
1.形成条件:广阔的洋面、温暖的海水(26℃以上)、大气层上冷下热;足够的地转偏向力
2.我国台风灾情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3.台风眼风力微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4.台风登陆后势力削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5.台风危害:①狂风,使轮船、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到破坏
②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③风暴潮,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
6.台风对我国的有利方面: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7.应对措施:非工程性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建立预警系统,提高应急能力;及时转移和安置广大民众;加强对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的管理;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防灾意识。
工程性措施:修建与加固沿海堤防,营建沿海防护林。
四、【寒潮】
特点: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寒潮灾害特点:降温大、风力强、影响范围广、出现降温、大风、暴雪、冰害等灾害性天气。
危害: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秋季和春季危害最大)
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
暴雪、冻雨: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沙尘暴:房屋倒塌、交通供电受阻或中断,火灾、人畜伤亡等;污染环境;破坏植
物生长等。
有利影响:
1.适度的寒潮南侵,可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减少北方的扬尘天气。
东北、西北的冬雪积累,在保持土壤湿度的同时,春天积雪的消融,还可缓解春播的旱情。
2.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低纬“倾泻”是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促进了全球的热量平衡。
3.还可以净化大气。
寒潮带来的雨雪,不仅增加了空气湿度,而且还会使空气中的病毒随雨雪降落。
4.寒潮带来的低温,还可以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5.寒潮还可带来风力资源,是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宝贵的动力资源。
寒潮的防御措施
1.加强对寒潮的监测和预报,提早做好防寒准备。
2.提高人的防灾意识,做好应急预案。
3.培育耐寒的作物品种。
(技术)
4.实行地膜覆盖。
5.发展塑料大棚农业。
6.制造烟雾,预防霜冻等。
7.加强防寒和饲料储备工作。
(牧区)
思考1: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1.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2.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3.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我国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地区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海南、台湾等
思考2: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
1.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
2.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五、【旱灾】
1.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少
2.特点:具有渐发性,持续时间长,影响的地域广
3.常发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4.中国四个旱灾中心: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西南(四季旱)、江淮地区(伏旱)
5.干旱发生的一般机制及防御:
6.中国干旱多发地区成因的异同比较:
7.应对措施: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采用滴灌、喷灌农业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修建水库;控制人口数量;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减少水污染;实行水价调节,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节水意识;海水淡化等。
思考1:华北地区春旱特别严重,为什么?
①春季雨带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②此时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又多大风
天气,水分蒸发快。
③春季正值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季节,需水量大;④华北地区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思考2:华北地区冬季比春季降水少,为什么不说“冬旱”更严重?
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将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
冬季,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一般不影响小麦的收成,所以没有“冬旱”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