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对联的作用
对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对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以其形式工整、,内涵丰富而享誉中外。
我试验将它引入中学语文教学中,效果较好。
下面谈谈我的认识和作法。
一、对联的作用。
运用对联进行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作用之一:概括内容。
学生应该熟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内容,但“斯宾若斯曲线”告诉我们,学生常常是学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到了高三基本上将高一、高二的课文内容忘了大半。
让学生自拟对联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为了写好对联,学生必须熟悉课文,深入钻研并加以概括提炼。
在教〈〈内蒙访古〉〉时,我将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拟成上联“为生存争夺大青山当苑囿作跳板”。
学生通过阅读,明确这部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阴山南麓的活沃野是游牧民族的必争之地,二是赵武灵王修长城以及作者特意赞扬“胡服骑射”。
上联针对第一方面,要求下联针对第二方面。
同学们以读课文,很快拟出了工整的下联————“求发展修筑赵长城著胡学骑射”。
再如本文第二部分,“在大青山下”主要写古堡与昭君墓,我给学生板书了较长的上联“青山古堡遍布峪口战争隔不断交流团结”,要求针对昭君墓拟一下联,并作了如下提示:昭君墓地处北方,且数量较多,称呼颇具诗意。
经过修改师生当堂拟出了下联————“朔漠青冢数(shuò)列内蒙和亲维系着汉匈友好”。
作用之二:勾勒形象,毕现性格,提示美丑。
课文中写人的文章往往通过典型的细节逼真地凸现人物的性格。
在讲到《守财奴》中的葛朗台“好似一头老虎扑向一个睡着了的婴儿”时学生大笑,我让学生装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话,学生七嘴八舌忍气吞声一致认为“饿虎扑婴”较形象。
在讲到诱骗继承权时,我提出能否用“杜鹃筑巢”类比,经过讲座大家同意,这样以拟出了一幅提示其贪婪的对联:“抢夺梳妆匣饿虎扑婴诱骗继承权杜鹃筑巢”。
对小说的后半部分,学生也拟出了一幅对联:“守密室听音心动见法器见钱眼开”。
作用之三、揭示主题和思想感情。
林觉民的《与妻书》不仅表达了勇赴国难的慷慨,也流露出对妻儿的留恋。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人教版教学论文)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人教版教学论文)定州实验中学卢思彤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对联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对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最早的对联出现在一千多年前。
它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文学性、思想性,它使用的范围广,日常生活经常涉及,春节有春联,丧事有挽联,书斋有励志联,风景胜地有名胜联,章回小说有标题联,生日吉庆有寿联,对名人评价有名人联,了解、学习对联的有关知识,逐步掌握创作对联,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熏陶学生优秀的品质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004年全国各地15套高考试卷中有7套含有撰写对联的题目,另一套出现涉及对联知识的题目。
可以说,这是2004年高考试题的亮点之一。
对联试题的出现,意味着高考在考查我们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方面又开拓了一片新的天地,也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联具有极强的艺术概括力和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凝炼、短小、富有哲理与个性见长;讲究合辙押韵和平仄对仗;易诵易记。
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浩如烟海的对联中,有许多是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的,其中不乏优秀之作。
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适时、恰当运用对联艺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欣赏能力。
对思想品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加深理解阅读材料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下面就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一二,以求中学语文教学的新发展。
(一)恰当运用对联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份
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一)份语文教学中对联的妙用 1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在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时,引用下面这两幅对联作为开场白,既可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使学生对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我们知道,杜甫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
过去我们曾学过他的《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诗。
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揭示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写景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推崇为“诗圣”。
故此,这两幅对联是吟咏诗人杜甫的。
说到对联中所言及的“草堂”,即为诗中之“茅屋”,这是“安史之乱”时杜甫流寓成都在郊外浣花溪畔所筑。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茅屋”是怎样为秋风所破,以及诗人面对此情有着怎样的愿望理想。
如此引用对联,即可达到导入新课的预期目的。
另外,“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数点梅花__泪,二分明月故臣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等对联,分别可导入新课《〈指南录〉后序》、《梅花岭记》、《促织》和《〈呐喊〉自序》、《祝福》。
二、借用对联讲解时代背景在《琵琶行(并序)》这一课里,借用“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山别离情”这幅对联,可使学生对白居易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长篇叙事诗有一个形象、鲜明的认识。
对联写的是:在一个枫叶瑟瑟的夜晚,浔阳江头,由长安贬到九江的诗人白居易,听了一位长安歌妓弹奏琵琶、诉说身世之后,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
诗人何以有此“天涯沦落之恨”呢?这是由于他任长安谏官时,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要求革除暴政,实行仁政而触怒了皇帝,被从长安贬到九江,任江州司马。
那时他心情痛苦,加之又闻琵琶声,更是伤感万分,故有此意。
三、利用对联归纳分析作品风格“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幅对联写的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浅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语文教学中,对联是一种常用的文学形式,其在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仅充满了文化底蕴,而且还寓意着吉祥,喜庆,良好的滋养。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结合对联学习,让学生欣赏不同的对联,学习不同的文学表达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作文思,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方言感。
例如,可以让学生把“启明星照大江流”这两句对联改写成现代语言,看看学生们可以有多么恰当的表达,也可以让学生把不同的对联拼凑起来,让学生根据上下句的搭配,去理解不同的文学表现。
此外,老师还可以从古文角度,使用对联来激发学生们学习古代文字的欲望,增加学生的古代文字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古文观念的关注,增进古语文的学习能力,促进文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对联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的妙用,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增强学生的方言感,更好的传承文学文化,促进语文教学优质发展。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用就是一种方法。
一、引用对联导入新课在学习《石壕吏》一诗时,我们可用下列一副对联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我们知道,是唐代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大胆地揭示社会矛盾,深切同情人民的疾苦,写尽“世上疮痍”“民间疾苦”,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推崇为“诗圣”。
公元759年春三月,诗人由洛阳返回华州,在路上,诗人从满目疮痍的农村,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写出了不朽的现实主义名篇《三吏》、《三别》,而《石壕吏》又是其中传诵最广的一篇。
如此引用对联,既可达到导入新课的预期目的,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用对联介绍时代背景在上《故乡》一文时,我们可借用“故乡乃中国农村缩影,辛亥革命后日趋衰败萧条,使我渴望改造旧社会;润土是贫苦农民典型,阶级剥削下更加瑟缩憔悴,促人憧憬创造未来生活。
”这副对联可使学生认识到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故乡》这篇的。
对联反映的是:辛亥革命虽然赶走了一个皇帝,可是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随之而来的却是帝国主义铁蹄的长驱直入,中国社会殖民地化日趋加深,军阀混战频繁,横征暴敛,致使广大农村日益凋敝,广大农民日趋破产。
这都加剧了农民生活的贫困,中国人民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中。
1919年12月,鲁迅回故乡接母亲到北京居住,目睹故乡的衰败景象和农民的贫苦生活,十分悲痛。
特别是对少年时的好友闰土的变化,更感深切的悲哀。
一年后,便以这次回乡经历为题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作为伟大的民主战士鲁迅,他唤醒民众,使广大劳动人民从麻木中清醒过来,一起去改造旧社会,创造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
因此,我们说这副对联蕴藏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三、用对联概括文章主题在上王愿坚的《七根火柴》一文时,我们可用对联“长征途中艰苦岁月七根火柴何等宝贵,革命路上无名战士一颗忠心多么赤诚。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高考题目都涉及对联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要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下面谈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一、对联在根底知识教学中的运用根底知识中的语法教学有些枯燥,如运用对联来教学,课堂就会变得生动活泼。
对联要求上下联虚实相对,词性相对,对仗工整。
在学习词性词组的类型中,就可以运用对联这个特点来进展教学。
比方,对联“几根傲骨头,撑拼天地;两个饿肚皮,包罗古今”,上下联的词性相同,“几根”和“两个”是数量词,“傲”和“饿”是形容词,“骨头”和“肚皮”是名词,“撑拼”和“包罗”是动词,“天地”和“古今”是名词且是并列短语,“几根傲骨头”“两个饿肚皮”是偏正短语,“撑拼天地”“包罗古今”是动宾短语。
又如,学习词类活用时,用对联“木匠做枷枷木匠,书生写状状书生”进展教学。
上联的第一个“枷”是名词,是“木枷”;第二个“枷”是动词,是“戴”的意思,名词活用为动词。
下联的第一个“状”是名词,是“状纸”;第二个“状”是动词,是“告状”的意思,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这样运用一些有趣的对联融入教学中,可以将枯燥的语法教学生动化、趣味化。
对联熔修辞、逻辑于一炉,在讲解修辞时,可用对联进展教学。
“岩山青松,伸出龙头望月;园中嫩笋,摆开凤尾朝天”,让我们领略了比喻的生动形象、贴切逼真,富有情趣;“吸来江水煮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让我们领会了夸大的魅力;从“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我们明白了顶针的用法;从“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我们体会了叠字的神奇;从“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我们感受到了谐音的深意。
用这些经典的联句来作例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对联在课文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中引入对联,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使课堂变得活泼生动。
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用
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借鉴章回小说分回标目,穿插诗词、骈句,在情节发展的紧要关头,以“且听下回分解”来制造悬念的表现技法。
用章回小说回目的对偶句式作导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在分析总结中用诗词骈句,能引导、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巧用“且听下回分解”制造悬念,能营造轻松活跃的气氛。
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章回小说的表现技法,教师要把握好度,不是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都适用这种方法。
关键词:章回技法教学运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如何实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的目标?我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对联知识及对联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方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对联知识及对联教学,既可以增强语文课的趣味性,又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成课程目标的实现。
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之一。
它是根据我国方块字一字多义、一字多音的特点,运用了古代诗赋中的对偶、押韵、平仄及各种修辞等手段,又采用民间桃符的形式、传统书法的造型艺术等形成的独特文化品种,它是汉语独有的文学样式,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粹。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广泛灵活的,也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自始至终皆可运用对联。
一、在导语中运用对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联作导题形式,是多方面的,可导出时代背景,可导出作者,可导出内容主题,可导出文体,可导出写作特点。
由于对联有文学性、艺术性的特点,它形象生动,能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求知欲,从而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小学对联知识点总结
小学对联知识点总结一、对联定义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学形式,是由两句对仗的诗句组成的,内容可以表达对事物、人物、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描述和评说,多用于喜庆和娱乐场合。
古代对联常常用来贴在门楣上,以求寓意吉祥,现代对联也常常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出现在书籍和报刊中。
二、对联的特点1. 两句对仗:对联由上下两句组成,每句由若干字组成,要求前后句在音韵、名实、对仗等方面相互呼应,构成一种对称美。
2. 表达简洁:对联的内容要求简明扼要,一般每句不超过七个字,有时甚至只有两三个字的短句。
3. 含蓄意味:对联不但在表达上要简练,而且要能够幽默、奥妙,含蓄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三、对联的分类1. 形式分类:对联可分为对子、对句和对联。
对子就是由两个对仗的句子组成,对句是由一个简单句和一个对仗的句子组成,对联则由两句对仗的诗句组成。
2. 主题分类:对联根据其内容和表达的主题可分为春节对联、寓意对联、婚庆对联、祭祀对联、游园对联等多种类型。
四、对联的常见形式和技巧1. 题材多样:对联的内容可以涉及到各种方面的生活和社会,常见的有春节吉祥对联、婚庆祝福对联、祭祀祝福对联等。
2. 忌语游戏:对联在表达的时候,往往通过谐音、玩音和换字等手法来达到幽默和谐趣味的效果,但需要注意避免不合适的语言和内容。
3. 名实对仗:对联的上下句在内容上要能够相互呼应,有时可以是完全对仗,有时可以是形式对仗,但都要能够达到一种美感和意境。
4. 数理对仗:对联的句子在字数上也要相互呼应,长度要一致或者相对平衡,不能因为句式不对称而形成不协调的感觉。
五、对联的写作技巧1. 灵活运用词语:对联中常见的表达手法有运用谐音、双关和比喻等方法,可以让对联更富有趣味和变化。
2. 注意情感表达:对联是一种富有情感的文学形式,作者在写作对联时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3. 多读多练:对联是需要技巧和功底的文学表现形式,作者在写作时要多读一些优秀的对联作品,多加练习,熟练掌握对联的写作技巧。
浅谈对联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
浅谈对联在小学语文中的作用作者:李丽丽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从2013年至今,我在本班和同学一起制定了课后语文延伸——对联赏析,已走过两载春秋。
从刚刚起步的不知所措、举步维艰到现在的游刃有余、乐在其中,我和学生们一同思索,一同探求,一同收获……我也切身的感受到学对对联对小学语文的促进作用。
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美,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国学大师陈寅恪说过,对联不仅能够体现汉语文的特性,而且具有检测功能,“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可以测验应试者作文及思想条理。
”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所急需和必须的吗?所以说,学对联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多重促进作用。
一、培养学习兴趣积累写作素材语文课标中提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学对联可以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对联既讲究对仗又讲究平仄,更要讲究词性相对,要作好一副对联,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要有对语文常识的轻车熟路,要有敏捷的思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断地动脑筋,不断地受到启发,群策群力,愈挫愈勇。
记得我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碧如蓝”为例,讲“字数相等,词性相对”这一部分时,出了一道对对题,上联是“绿毛龟”学生在仔细分析后,很快对出“赤甲蟹、黑皮狗、青皮虾、丹顶鹤、红脸猴……”看得出,不用老师长篇大论的讲解分析,孩子们已经在轻松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弄懂了词性。
对对还是一项很有趣味的活动,“蚕为天下虫”的下联为“鸿是江边鸟”孩子们根据拆字和汉字的形意又对出了“鹏是月旁鸟”“岩是山下石”“忍为心上刃”“明是日旁月”这些有趣的对联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在轻松与愉悦中省时高效学习知识。
对联的作用
对联的作用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功能。
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艺术表达方式,不仅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智慧,也体现了观者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对联在中国文化中起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作用。
首先,对联是传递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联的艺术表达,可以用简练而精确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社会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思潮。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对经典的明清对联,展示了作者对困境的豁达乐观,传达了以信心和勇气迎接挑战的理念。
其次,对联是文化传统的保护和传承。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通过对联的创作和欣赏,可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理解,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对联的创作也需要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积累,从而延续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风格。
再次,对联是表达美学情趣和审美追求的重要方式。
对联不仅要求语言的艺术性和富有节奏感,还需要表达出作者的创意和灵感。
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创作,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敏感性。
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享受美的过程,可以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愉悦与满足。
最后,对联是社会和谐的象征和推动者。
对联的创作和传播,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团结。
通过对联的交流和对话,人们可以沟通思想和交流感情,促进相互理解和友好关系的建立。
对联也可以用于社会节日和庆典活动中,增添喜庆的气氛和艺术效果,加深人们对社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和艺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传递思想和价值观、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表达美学情趣和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和方式。
对联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功能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对保持传统文化的活力和吸引力,推动社会进步和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联的9大功用
对联的9大功用展开全文写在前面的话大概五六年前的样子,有一位××省的书协副主席巡回各地搞个人专场笔会,辗转来到郑州。
那天,接待方的×总让我去陪吃。
我觉得叫我去,不是因为我能吃,应该是因为我瘦。
饭桌上,这位副主席在酒兴半酣时问我:“老弟年轻有为,×总却很推崇你。
而且,刚听你谈论对联也头头是道的。
愚兄有个问题想请教一下。
”我听出他的话好像有比酒气还咄咄逼人的气势,可也得接啊,总不能找借口出去躲着吧:“主席客气了,您请问。
”“对联你确实很有研究,但我还真想不通,写那些对联具体有什么用呢?”果然不出我所料。
我深吸两口烟,就把烟杵到烟灰缸里。
然后就开始我的表演——“主席您忽然这么一问,我还真不知怎么回答,我只能说,我写字没有您写得好!但我不会在过年的时候写'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不会给朋友的书斋写'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也不会给上学的孩子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还不会给长辈的寿宴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更不会给商业的店铺写'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但您或许会,至少您写的概率比我高一些——我在饭前翻看了您派发的作品集,就刚才我举例的那五副对联,您就写了三副,其中一副您还写了两遍,一副行草,一副隶书。
但就这一点来说,您已经做得很好了。
”主席听完连忙起身,端着酒壶酒杯向我走来,边走边说:“就冲老弟您那么认真地看了我那集子,我也得敬您两杯。
哈哈……”喝完后,他还说等第二天笔会结束后再请我吃饭。
然而并没有……这事虽然过去多年了,但我至今也没想明白:对联究竟有啥用?也许真没用,喜欢就行了。
又或许能应了那句话:无所用,无所不用。
算了,还是不纠结了。
干点正事吧。
翻检了一下自己平时写的联,写的字,拿过来,扔过去,居然还真能掰出下面几种用途。
也算有点收获,就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1商业门面【书体:行草尺寸:177*48cm】槐举龙头,看落日情浓、浮云意重;茶烹雀舌,趁晴窗乳细、宝鼎香清。
对联的地位和作用[精选五篇]
对联的地位和作用[精选五篇]第一篇:对联的地位和作用对联的地位和作用对联的地位和作用对联在民族文化中具有广泛的群众特色。
在汉文字的历史长河中,对联作为一种精练、小巧的汉字民俗文艺,放射着无比璀璨的光彩。
汉文化的精华,首先在于汉文字。
中国的汉字,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但有深邃潜在的内在美,最重要的是它本身具有着东方文化的外观之美,无论是汉字之音,还是汉字之形,都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对联艺术的精工奇巧是这种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它具有体裁精练、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可俗可雅、使用方便等特点,深受人们所喜爱。
千百年来,它成为人们以联会友和斗智赛艺的娱乐形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品类。
千百年来,对联虽得到人们的厚爱,却在文坛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自古以来未曾登过大雅之堂,还被一些文坛权威以“雕虫小技、笔墨游戏”戏之。
梁启超可算得上是联中高手。
然而他却把对联称之为“苦痛中的小玩意儿”,还认为“楹联起自宋后,在骈俪文中原不过是附庸之附庸”,张之洞的弟子许同莘在为他的老师编《张文展公全集》增订本时,不惜将对联部分全部删去。
像徐文长、郑板桥等骚人雅士,都在自编诗文集时将对联弃而不录。
这无形中使历史上的许多好联销声匿迹、泥牛入海。
在我国诸家洋洋大观的中国文学史专著中,散文、诗词等自不必说,连俗曲、谣谚均有论及,唯独不谈对联。
在他们眼里,似乎对联不属于文学作品,也不属于文学形式之一。
充其量不过是教学中老师考验学生们的炼句之辞,以及文人墨客们在会友、做客时的文字游戏而已。
由于历代文人对此有严重的偏见,更没有论及对联艺术方面的专著传世,只有散见于古籍中的一些名联联话、集锦之类留存。
例如:《玉堂巧对》([明]钱德苍编著),《秋海棠馆联话》([清]金涛编著),《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清]梁章钜编著),《楹联四话》([清]梁恭辰编著),《随园诗话》([清]袁枚编著),《带经堂诗话》([清]王渔洋编著),《石菊影庐笔谈》([清]谭嗣同编著)等。
对联的写作和修辞功用
对联的写作和修辞功用山青水秀气象新,春华秋实谱辉煌群山翠绿承天地,江水波澜见诗韵修辞功用:1. 对联以山和水作为表达的主题,通过修辞手法表现出山清水秀的美。
使用了形容词"青"和"秀"来形容山和水的状态,使得对联中的自然景色更加鲜活。
2. 表达了山水带来的新气象,暗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通过使用"气象新"这个词组,将大自然中的变化和新的一天联系在一起,给人以一种新鲜和清新的感觉。
3. 对联表达了山水带来的丰收和辉煌,使用了"春华秋实谱辉煌"这个词组,强调了山水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山水与辉煌联系在一起,抒发了作者对于山水的赞美之情。
4. 通过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将山青和水秀以及春华和秋实进行了对比。
在对联中,通过使用反义词的对偶运用,使得全联更加鲜明,给读者以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
5. 对联中使用了押韵的手法,使得联句之间更加和谐,增强了整体的音韵美。
通过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对联更富有节奏感和美感,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山青水秀气象新,春华秋实谱辉煌。
这对联生动地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和变化的气象,同时也寄托了丰收和辉煌的愿景。
通过修辞的巧妙运用,这对联更加生动有趣,给人一种愉悦的感受。
首先,对联以山青和水秀为基调,形容了山和水的美丽状态。
在这对联中,山青和水秀作为形容词,将山水的色彩和景貌描绘得栩栩如生。
山青象征着山间浓厚的翠绿色,给人一种清新宜人的感觉;水秀则意味着水面的波澜和优雅,展现了江河湖泊的美妙之处。
这种形容词的运用,使得对联中的自然景色更加鲜活,引起读者对于大自然之美的共鸣。
其次,对联以山水所带来的新气象为中心。
"气象新"这个词组,将大自然的变化与新的一天联系在一起,寓意着每天都会带来新鲜和清新的感觉。
这是对大自然朝气蓬勃的描述,也是对生活的积极态度的映射。
大自然的景色在每一个新的一天中都会有所不同,山青水秀的美景每时每刻都在呈现,让人们感到无尽的惊喜和喜悦。
对联的用途和总结
对联的用途和总结1. 对联的定义对联,又称对子、对句,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以对称的形式呈现出一组相对应的句子。
通常由两句组成,每句分别写在纸上的左右两侧,通过语言文字的巧妙组合来达到平衡和谐的效果。
2. 对联的起源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起源于汉朝,流传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最早的对联出现在纸上、店铺、门楣等地,用于增加装饰的美感和寓意的表达。
对联在唐宋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不仅用于传统节日、喜庆场合,还成为文人雅士交流的艺术形式之一。
3. 对联的用途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具有广泛的用途和作用。
3.1 装饰作用对联的首要作用就是作为一种装饰材料,用于美化各种场合和物体。
比如在春节、过年等节庆活动中,大门上贴上对联是一种常见的习俗。
对联通过文字和延伸的意象,为迎接节日增添喜庆的氛围。
3.2 表达祝福对联也是表达祝福的一种方式。
通过精心构思和巧妙的文字,对联可以传递出丰富的祝福和美好的愿望。
无论是婚庆、寿宴还是各种喜庆场合,对联都可以用来表达对他人幸福安康的祝愿。
3.3 反思和启示对联有时候也用于表达一种警示或者启示的作用。
通过对对联中的文字进行巧妙的安排,可以达到引人思考、启迪智慧的效果。
对联作为一种文字游戏,可以用来激发人们的思考和对生活的反思。
3.4 文化传承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文化传承的作用。
对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中华文化智慧的体现。
通过学习、欣赏对联,可以加深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为后人保留了当代历史的痕迹。
4. 对联的总结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既具有实用价值,又体现了人们的审美追求。
首先,对联通过精心设计的文字和形式,可以起到装饰作用,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其次,对联作为一种表达祝福的方式,为人们的喜庆场合提供了一个独特而美好的礼仪。
此外,对联还具有反思和启示的作用,可以引导人们思考生活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
学校对联的用途是什么
学校对联的用途是什么学校对联是指贴在学校门前或者教学楼门口的一对相互呼应的词语或者句子,通常由上联和下联组成。
学校对联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最初是作为表达文化情感和美化环境的一种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对联的用途也逐渐多元化,成为了学校中必不可少的文化象征和宣传工具。
首先,学校对联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可以使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对联的词汇及典故往往与中国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勤奋进取,知识无限”这样的对联就传达了关于教育的中华传统文化观念,启发学生从小树立努力学习的态度。
此外,对联的艺术形式同样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之美,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对联来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
其次,学校对联还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积极向上的作用。
学校对联往往都蕴含着积极向上、励志向善的寓意,可以激励学生勇于拼搏、不断进取。
例如,“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展翅翱翔”这句对联意味深长,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联作为一种激励手段,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向前,追求更高的目标。
再者,学校对联还可以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
学校对联往往呈现在醒目的位置,比如入门处、走廊等,多以简单明了或铿锵有力的用语并配合协调的艺术构图,形成浓厚的视觉冲击力,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这些对联不仅可以宣传学校的理念、文化、制度和规章制度,也可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学生运用理智思考和探索现实世界的能力。
例如,“勤奋是成功之母,科技是创新之源”这句对联,既宣传了学校的校训精神,也传达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和不断探索,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
总之,学校对联作为一种文化传承、激励学生和宣传教育的方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仅使学校的文化传承更为积极有力,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对联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变化,但它始终被视作传递文化、凝聚力量、引导学生的重要载体之一。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吴江市高级中学李琴芳明朝中山王徐达住宅(今南京瞻园)有这样一副对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唐李贺《将进酒》有“桃花乱落如红雨”句)。
一张语文试卷上出现这样一道题目:给出上联,将该对联的下联的顺序打乱之后重新排列。
这样一道题目难倒了大批考生,不少考生没有理顺对联上下联平仄相对的规律而失分。
而近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都出现对联题,这说明对联这种古老而极有实用价值的文学样式重新唤起人们的关注。
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精华的对联艺术,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素质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对联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说是,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一、对联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字样式。
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
对联是一种雅俗并存、运用极广的文学形式。
内容上,它可以言志、咏物、喻理、讽喻、记史、叙事、庆贺等;运用范围上,无论是婚丧嫁娶,节日庆贺,还是开业迁居,从繁华的城镇到偏远的山村,对联都无处不在。
可以说没有哪一种文学形式的应运有对联如此之广。
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说过,对联不仅能体现汉语的特性,还有四条检测功能:一、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是否知分虚实字;二、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是否分平仄声;三、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言之贫富;四、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
简而言之,对联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理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
史学家周劭先生说:“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
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入各种体裁的领域中。
”更巧的是,对联的思维方式与语言学的教学理论不谋而合。
对联的作用
对联既可用于赞美壮丽山河,抒发爱 国情怀;也可用于寄托理想抱负,表 达爱憎情感;还可祝愿事业兴旺、生 活美满,向往丰收、吉祥与健康……
节令联 哀挽联
名胜联
行业联
题赠联
趣巧联
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 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 议论、祝愿的对联。严格来看,可 将其区分为节日联和时令联,但鉴 于二者往往合一,这种区分已无实 际意义。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 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 类即可。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 联。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 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由于时 代的变迁,对联在行业上的运用 虽已不如以前,但仍旧可观。从 其适用范围和内容特色看,它仍 不失为对联的一大种类。行业联 可按行业、部门来划分子类。
题赠联:是指题赠给他人的 对联。虽然许多对联都带有 某种题赠性质,但这里所说 的题赠联,仅限于人际关系 交往(或向往)的题赠之作, 不包括挽联与贺联之类。其 内容一般带有某种赞颂、祝 愿、劝勉性质。从对联的运 用情况来看,题赠联不失为 一大种类。根据题赠对象的 不同,题赠联一般可分为题 长辈联、题同辈联、题晚辈 联等若干子类。
节令联
哀挽联又简称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 的对联。其内容限于对亡人的吊唁、缅怀、 评价、祝愿,其风格一般是哀痛、肃穆、 深沉、庄严的。也有为未亡人作挽联或未 亡人作自挽联的,则另当别论。挽联可从 多种角度来划分,如挽老年人联、挽中年 人联、挽青少年人联等,或者挽长辈联、 挽同辈联、挽晚辈联等。另外,还可分出 挽名人联、自挽联等,还可将祭祀联作为 挽联的一个子类。挽联的内容所指一般有 较具体的对象,虽然同样有通用的和专用 的,但在实用中更要注意区分。
题赠联
趣巧联:是指比较突出趣 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 容的对联。如各种谐趣联、 技巧联等。这类对联的内 容,要么是突显某种风格 的独特性(谐趣联),要 么是相对不太重要(技巧 联),从而显得别具一格。 从这个意义上,可将其作 为单独的一大种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的作用》教学设计
江西省万年县六0小学张冬明
【教材分析】
人教版语文教材一至五年级都有对联或相关的知识,小学阶段最后专门讲联在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三》,借着学习《回顾·拓展三》把以前所学的对联及相关知识做一个总结。
这个片段任务是认识对联的作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课外阅读的积累,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
读对联,听故事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
【设计思想】
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教学目标,获得成功体验。
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品读结合,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业水平,积极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
【教学目标】
1、知道常见的对联出现的场合,能概括对联的用处,能对给出的材料进行有目的地分析,会收集相关信息。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品读、分析对联,感受对联文化的魅力。
3、培养学生留心身边的文化现象的品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自主、合作、探究,概括出一些对联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所展示对联的精妙,感受对联里面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对联及作用
师:现在上课(板书:对联的作用),对联有什么作用呢?(板书:?)就看你们的了。
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什么时候会看见别人家贴对联?
生:(举手回答)
师:现在老师出示几副常见对联,请同学们默读并思考,这些对联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贴的?(出示课件,板书:常见)
生:读联,思考
师:举手回答,要说第几联是什么时候贴的。
生:举手回答。
师:我们来检验一下,他们说的对不对。
(出示课件)
师:大家再看看这些对联都是一些怎样的话?都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愿望?生:举手回答
师: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就是对联的作用。
(在常见下面板书:作用)谁能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一下。
生:······
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大家齐读这副对联。
(出示课件)这副对联会在什么时候出现?
生:举手回答
师:它有个名字叫挽联。
挽联有什么作用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生:举手回答
师:谁能用两个字的词语概括。
生:举手回答
师:(板书)
三、了解对联的一些特殊作用,体会里面的文化内涵
1、
师:除了这些常见的作用,对联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板书其他作用)(出示课件)有一次,郑板桥视察工作,看到一户人家贴了这样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他马上知道这户人家急需帮助。
你看出写对联的人需要什么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生:思考、交流
师:发现了吗?谁来说一说?
生:举手回答
师:谁来用概括一下这副对联的作用?
生:·····
师;(板书:以学生概括为主,如有太大偏差用老师的词语,要向学生说明为什么)
2、
师:对联还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轻声读一读这副对联,告诉我你心中想了些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读书之人不能光读死书啊,要有家国情怀,心系天下!带着你们的家国情怀大声读一读这副对联!
生:齐读对联
师:谁来概括一下这副对联的作用?
生:·····(有不同答案时,请同学们说出赞成的原因再表决)
师:(板书:请学生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同学板书)
3、
师:现在的人都有钱了,喜欢到处去旅游。
请问在座的各位在哪个景点看到过这副对联?
生:举手回答。
(如果学生说不知道,老师就引导说:“你们知道岳飞的故事吗?”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青山觉得有幸?白铁为什么觉得无辜呢?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举手回答
师:这就是对联。
里面有历史,有民族大义,有浩然正气!齐读此联! 生:齐读对联
师:谁来概括一下这副对联的作用? 生:·····(有不同答案时,请同学们说出自己赞成的原因再表决) 师:(板书:请学生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同学板书) 4、 师:(出示对联)大家知道插图里面的人是谁吗?
生:汪精卫(如果学生说不知道,老师就告诉学生是汪精卫) 师:汪精卫是个怎样的人? 生:······
师:这个大汉奸却叫人写对联歌颂他。
有人送了这副对联给他“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
汪精卫高兴地挂在大门口过了几天,他发现这副对联根本不是夸他,而是骂他!你发现了吗?和同桌交流一下。
生:······
师:现在,你能把作者的本意读出来吗? 生:齐读对联
师:谁来概括一下这副对联的作用? 生:·····(有不同答案时,请同学们说出赞成的原因再表决) 师:(板书:请学生认为概括的最准确的同学板书) 5、
师:对联的作用还有,······(板书······)还有很多。
这就是对联,是我们祖国的特有文学形式,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丢不起呀!
四、家庭作业
师:今天的家庭作业作业可以任选一题,也可以两题都做。
(读作业题目)下课!
板书设计:
( )( )
( )
( ) ( ) ( )
( ······ )
其
他 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