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指为⼈类提供⽂化⽣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类赖以⽣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类产⽣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化产⽣了⼴泛的影响。

⼀、地理环境与⽂化的关系概述地理环境包括⾃然地理环境和⼈⽂地理环境。

⾃然地理环境,⼀般指⽓候、地形、地貌、⽔⽂、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环境⼀般指疆域、政区、民族、⼈⼝、⽂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这两⽅⾯相互作⽤,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个历史概念,这⾥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化发⽣发展的⽐较稳定的地理概况⽽⾔。

当然地理环境本⾝并不是⽂化,却是⽂化赖以产⽣的基⽯,对⽂化的发⽣、发展具有⼀定的物质上的制约⼒。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化的作⽤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定程度上的作⽤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个民族的⽂化产⽣的动因、⽂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陆的⼀部分,中国地理⾯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样⼤,⼴⼤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化的滋⽣繁衍提供了⼴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

在数千年的⼈类⽂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化,在很⼤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块完整⽽⼴阔的地理环境。

世界古代⽂明中,古埃及和巴⽐伦⽂明是被毁灭了,其间原因很多,有⼀点应当是与其地理条件有关,即在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周围是⼤⽚的沙漠,⼈类能够⽣存的地⽅实在太稀少。

历史上,纵使游牧民族南侵,中国仍有地域作为退路供回旋。

虽然分裂与统⼀是中国历史的两⼤现象,但统⼀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中国文化概论李平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李平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李平笔记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1、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3、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4、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yin)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本书所指的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

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意义和方法:意义: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有助于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方法: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典籍研习和社会考察相结合;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思考题: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也改造“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举例言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人了人的价值观念和劳动技能。

从而进人"文化"范畴。

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这一过程中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结成的相互美系。

以及最后完成的这件包含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均属“文化”范畴。

因此,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笔记

一、文明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在内,属精神方面。

二、人类文化,从源头来看,分为三类:1、游牧文化2、农耕文化3、商业文化(海滨)其中,1和3属于一类。

由于地域资源不足,内部有阻害,所以有工具感,有强烈的克服欲。

由于向自然要生存,所以心理有对立感,无论对外界或是对外人,因此尚自由,争独立,侵略性强。

三、财富观:游牧与商业文化财富观:一、愈多则愈易多二、愈多则愈不足农耕文化财富观:生产有定额,生生不息,无需多藏,也不适合多藏。

因此常感满足而实则不富。

富者不足,强者不安,安定者却不富,所以矛盾不断。

四、农业文化有大型小型之分,新农旧农之分。

小型农业国内部发展易饱和,外部又不易捍卫强暴。

新商业文化特征:有新科学新工业装备。

新农是有新科学工业装备的农业国。

五、分析文化要从文化的复杂性、完整性、发展性来看。

第一章地理背景1、中国文化不仅孤立,而且特殊。

与古代三国最大的不同是,中国文化产生于一个特别大的地面上。

人类文化的最先开始,先是要有河水灌溉,这样能保证农业生产,二是四周要有天然屏障,这样不仅可以集中人口,而且可以不受外敌干扰。

汭:两水环抱之内。

两水相交而形成的三角地带。

中国环境的特殊之处:(1)中国水系复杂,哪里都有灌溉区域,且相互之间可以隔绝孤立。

而小区域内的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可以借着小水系进到大水系,密切接触。

(2)中国当时处得较北,气候和雨量不如其他三国易于产出丰富产物,所以中国人一开始是在勤奋的情况下创造文化的。

其他三国是在多量的闲暇时间创造的。

中国文化的特殊之处:(1)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在大环境里面开始,因此易于养成并促进对政治、社会等人事方面的团结与处理,所以中国能迅速完成统一。

(2)中国文化因为在大环境下展开,又迅速形成了国家内部团结统一,所以抵抗外来异族力量强大。

(3)小地面上产生的文化,容易受地域局限达到顶点,然后停滞不前,只享受奢侈生活,内部安逸退化。

而中国文化,由于在贫瘠地方产生,因此有不断的刺激促进文化前进,内部一致并前进。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绪论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1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12、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13、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14、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

15、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16、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7、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体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

18、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

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

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姓名学号摘要:地理环境是指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和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场地的系统。

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的影响。

由于中国国家继续向世界迈向世界,有必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对文化环境的爱与保护。

一、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分类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生活,生存,复制还是生产的发展。

许多学者提出了地理环境的决定性。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决定或非决定,而是综合了解。

中国是一个山区的国家。

山脉,高原和山丘占该国总土地面积约65?此外,我国的地形在西方和东部低,高度差异很大。

山脉,高原和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丘,平原和下部山脉在东部更常见。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在北部温带区,气候有三个主要特点:季风气候相对明显,大陆气候强劲,气候类型多样化。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并具有复杂的后果,在经济发展,种族移民,人口增长,文化传播,社会混乱以及朝代的兴起以及朝代的兴起和堕落中发挥着大规模或小的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生产,生存,发展,灭绝或离开这种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所有物质和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但只能以各种形式转换或传播,除非它来自外部或留下这种环境。

所有人类活动必须符合本环境的固有规律。

在此前提下,使用此环境加速,延迟或阻止根据其需求的某些物质转换和一定的能量传播。

然而,人类使用地理环境从未达到其限制。

不同地区的人和不同时期的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有很大不同。

使用它们的方法也是非常不同的,这产生了如此丰富和各种各样的中国历史。

和文化。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与延续的影响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有温和的气候和大量的降雨,适合作物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最适合的生存和繁殖领域祖先,首先形成一个大的农业面积。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笔记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环境和现象,包括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以及人口、城市、交通、农业、文化等人文环境。

以下是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一些笔记:自然环境变化:中国历史上的自然环境经历了多次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地貌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这些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口迁移: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包括战争移民、灾荒移民和经济发展移民等。

这些人口迁移对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发展:中国历史上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早期的城邑、封建国家的都城和现代的城市等。

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和交通中心。

交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交通地理发展非常早,包括陆路和水路交通。

中国的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著名的国际交通路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农业地理: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地理非常丰富,包括各种农作物和耕作方式。

中国的农业地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化地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地理非常多元,包括各种文化区域和民族。

中国的文化地理对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中国历史地理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研究领域,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有助于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

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

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

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中国古代历史悠久,自远古时期起就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在千百年的岁月中,中国涌现出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现象和多样化的历史事件。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讨论中国古代的历史与文化多样性。

一、地理与气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地域辽阔,自北方大漠到南方山水,由西北干旱地区到东南湿润地区,地理和气候差异巨大。

这种多样性的环境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也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1.1 北方与南方的差异北方气候干燥寒冷,多河流和平原,草原牧区广袤。

这种地理环境使得北方的文化注重农耕和畜牧,如华夏文明的初期以农耕为主。

南方气候湿润温暖,地理地貌以山地和水域为主。

这种地理环境适应了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南方文化重视农耕和渔业。

1.2 东方与西方的差异中国的东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明起源地之一,与海洋相邻,拥有通商贸易的便利,也吸引了众多外来文化的影响。

西部则是中国的孕育地,孕育了许多少数民族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

东方文化注重礼仪和团体责任感,而西方文化更加开放和个人主义。

二、历史上的多民族交融中国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语言、文化和传统。

古代中国的历史多民族交融,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文化。

2.1 中原与边疆的交流中原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各民族相互交融的地区。

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往往与边疆民族有所交往,进行政治、商业和文化的互动。

这种交流促进了种族融合和文化的多样性。

2.2 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中国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例如,蒙古族建立了元朝,满族建立了清朝,这些民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少数民族也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如藏族的文化与艺术、壮族的歌舞和民俗等。

三、思想与哲学的多元化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众多的思想流派和哲学学派,这些思想和哲学体系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

3.1 儒家、道家和墨家儒家强调了仁爱和社会秩序,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看作至高无上的价值。

自考汉语言文学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2官方笔记

自考汉语言文学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2官方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官方笔记•精讲2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思维导图地理与人群分布 大地域与地域文化形成的因素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古代叫自然方面的作为古代利用改造自然方面的成就古代改造自然的一些失误二、知识点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着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

越是早期,人类文化的创造越是受限于它的地理条件;越到后来,人类施加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影响越深。

同时,地理对人文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人与物质自然的关系,其间还有复杂的中介内容。

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知识点U 地理与人群分布☆☆☆1历史上的人群分布(1)地理特征①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一一亚欧大陆的东部,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领属的海疆更是辽阔,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又称中国南海)自古以来属于中国,其中东海的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也自古就是中国领土。

②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o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 广阔的地理舞台与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多样分布 1第三节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文化得失(2)人群分布①东北壬原的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脉。

东北平原土地肥沃,居住着许多以狩猎和耕种为生的民族。

几个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的人群,如鲤卑、契丹、金人、满族等,都起源于这一区域。

②蒙古高原,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③华北平原有黄河和海河水系,东部还有泰沂山地,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农业,是汉民族的聚集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也是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④黄土高原地带,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置地之一。

这一地区,是四塞之地,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就,可谓表里山河!⑤山西高原的东西两侧是太行山和吕梁山,中间夹着一条宽平的谷地,即汾河谷地。

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 一至四章 笔记

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 一至四章 笔记

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中国文化,是华夏文明为基础,充分整合全国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

不同于中华文化的国际属性,可以称之为“中国的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地理对中国文化影响篇1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对中国的发展影响深远。

而这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地理环境包含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这两方面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首先,辽阔的疆域和特殊的地形使中国传统文化内向、稳定,从而导致国人保守的性格。

我国疆域内回旋余地大,跨纬度长、南北迁移的空间大,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社会动乱,都有着广阔的缓冲回旋余地。

这就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相对封闭的内陆区域使文化有着内向性特征。

国人喜欢山多过喜欢水。

而山给人沉稳的感觉,水给人灵活之感,由此看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向性就不言而喻了。

特殊的地形使得中国的文化、国人的性格呈现比较封闭内向,比如我国黄河以北的地区由于东临太平洋,西北临险峻的山川高原,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参看我国的历史,各朝各代的上山拜祭山灵,清朝的闭关锁国等,其原因必定涉及地理环境。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闭性,使得中国在近代没能及时地吸收和收容外来的优秀文化,导致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屈辱。

其次,地理环境使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延续性。

中国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但是虽然外面的很难进来,但我们国人也很难出去接受他国好的方面。

这导致了我国国人接受时代新信息的速度不如欧美国家。

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使中国的农业的到了相对稳定的发展,使中国文化的经济基础有了稳定保障,从而使文化发展呈现出稳定延续的特征。

但是相对于欧美国家,其农业更加渗入科技等先进要素,农业特征呈现自由、开放的状态。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思想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研读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地理环境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普列汉诺夫曾说过,不同类型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

李约瑟也曾说,地理因素是造成中国与欧洲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

一、大陆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较具保守性和封闭性的传统文化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三面陆地、一面临海。

其北面多沙漠,西部为绵延的山脉,地理环境相对封闭。

而其内部自然环境优越、物产丰富,长期以来自给自足,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种“天朝上国”的观念。

这些因素就给中外交流造成了一定阻碍,使中国处于一种半隔绝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成为了一种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相对保守的大陆文化。

在晚清的中国甚至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

2、完整而优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的传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疆域完整、自然条件优越。

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可以在辽阔的疆域上延续。

当北方黄河流域逐渐衰败时,传统文化中心向南迁移到长江流域。

而古埃及文化、古印度文化、古巴比伦文化等却因遭受灾害时没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而被取代或消亡。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未间断过,我们一直在延续并发展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之强大绝无仅有。

同时,在优越的地理环境、完整的疆域及半封闭的地理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内部各种文化交往频繁,共同组成了传统文化。

3、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丰富多彩、一体多元的传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包含了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等多种地形。

中国气候多样,南北气候差异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地形和气候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多样的文化。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题目: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基础,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交流间有很重要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从新时代起,一直到夏,商,周三代,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地理,气候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这在很大成度上决定了了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并由此带来了中国文化的一系列有别于游牧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2)对中国文化延续的影响: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中断,这与中国的地理环境是有密切关系的。

中国周边的地理环境较为封闭,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没有一种外来力量能够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

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满族等虽然在军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

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均因为地理屏障,未能较深地影响到中国文明。

反过来,同样由于地理原因,中国也未能将自己的文化影响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认为古代中国的文化是全世界领先的,中华文明引领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开始落后,也有很多人喜欢拿同时期汉朝与罗马帝国进行比较。

实际上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样的比较也没有任何意义,原因就在于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范围内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间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难比较罗马帝国与汉王朝。

中国有极为广袤的疆土,其内部平原广阔,特别是黄河,长江两流域平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划,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所以历史上强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国纵使丧失了首当其冲的的黄河流域,仍有广大的退路可供周旋。

其他古文明地区沦亡于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独中国能对边族潜移默化,始终保持着自己文化的独特风格和完整系统,并使之绵延不绝。

此外,一种文化必需与相应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自古以来北方的游牧民族与华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频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华夏民族的先进文化,但中原对草原的影响始终不像对日本、朝鲜那么大,原因就在于中原、日本、朝鲜都是农耕文化,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更加容易,而草原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对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全盘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鉴。

中国地理读书笔记

中国地理读书笔记

中国地理读书笔记中国地理读书笔记篇1中国地理读书笔记:文化、历史与自然在众多地理书籍中,《中国地理》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视角吸引了我。

这本书不仅介绍了中国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还深入探讨了中国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下面是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一些主要观点和思考。

首先,我被书中对中国地理环境的描述所吸引。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地貌的国家,从高耸入云的山脉到广阔的平原,从浩瀚的河流到茂密的森林,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例如,山区的人民通常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而平原地区的人们则更注重农业和定居生活。

其次,书中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探讨也让我受益良多。

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而文化又反过来塑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例如,长江流域的文明以其独特的诗歌和哲学传统而闻名于世,而黄河流域的文明则以其农业和政治传统而著称。

这些文化差异反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最后,我认为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如何将地理学与文化、历史和社会结合起来。

地理学不仅仅是关于地形和气候的科学,更是关于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这一点,让我更加欣赏地理学的多元性和实用性。

总的来说,《中国地理》是一本深入浅出地介绍中国地理、文化和历史的优秀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中国丰富的地理和历史知识,还对中国的自然、文化和人类活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地理读书笔记篇2中国地理读书笔记我很高兴能够分享我读《中国地理》这本书的体验。

这本书是由中国地图出版社于20XX年出版,由胡序方和王思明共同编著的。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国地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地理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既有广袤的大陆,又有浩瀚的海洋;既有高山峻岭,又有平原湖泊。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中国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生态环境。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读书摘录学习笔记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1、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基础,但是不是限制,保留相对广泛的自由。

过去,人类只能被动适应现成的环境,现在,生产力越发达,我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能力就越大。

【金岭-全域旅游项目体现了当地政府的生产力】2、对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我国的地理环境为发展农业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农业在中国的发展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相当辽阔的地域。

在中国站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础上的。

它们形成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文化的吸收在于新的文化能否适应农业文明的生产形式。

3、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4、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PS 笔记:乡村行为文化:民风民俗、生活习惯、传统文化表演、传统文化对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是润物无声的:口传心授、空间扩散、群体性活动符号思维的象征体系:规范文化行为、模塑文化人格、传习文化成果、整合文化心理、调节文化生活信仰:从神到人传袭着过去、参与着现在、干预着未来第2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一、农耕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1、重农固本2、因为农耕文明下农耕生产力的先进性,使得游牧民族农耕化。

【所以重点是生产力,文明是适应生产力的】3、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延续性●远古时代的村社经济残余➡️宋元明清的乡族经济➡️乡族组织和宗法经济4、中国农耕经济包容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二、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三、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四、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PS 笔记:物质生产民俗:农业民俗|狩猎、游牧、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农业民俗:●地域性、季节性、行业性、功利性、技艺性(劳动人民的智慧)、稳定性、经验性、田园性●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经济条件、民族与地域传统狩猎、游牧、渔业民俗●工具民俗、技术习俗、人文仪式。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2)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国地势和地形特点: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

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自西向东形成三个落差显著的阶梯状: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

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曾居住过吐蕃和羌人。

云贵高原——崇山峻岭,地势复杂,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四川盆地——西南夷(南);古巴人、氐人、羌人(北);汉人(盆地中央)。

黄土高原地带——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蒙古高原——一个草原、沙漠、戈壁交错的地带,历来也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

山西高原——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作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虽然地形复杂多变,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七通八达,形成了便当的交通。

气候变化大势: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等。

著名学者竺可桢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又暖变冷。

他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温暖期(前3000-前1100)、寒暖交错期(前1100-1400)、寒冷时期(1400-1900)、“仪器不雅测期”(1900- )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

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

《传统文化概论》

《传统文化概论》

《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笔记绪论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定义: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物质环境,如建筑、器物等;精神文化是指人类的思想观念、价值观、艺术、宗教等。

2.文化结构:文化结构可以从文化元素、文化集丛、文化模式和文化区域四个层次来理解。

文化元素是最基本的文化单位,如语言、风俗、信仰等;文化集丛是相互关联的文化元素的集合;文化模式是特定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文化区域是具有共同文化特征的地理范围。

3.文化分类:文化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民族和地域等。

常见的文化分类有: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海洋文化、城市文化等。

二、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1.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包括思想、道德、艺术、科技、教育、风俗等各个方面。

2.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它强调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庸尚和等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1.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上。

2.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主要体现在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上。

中国古代的早期农耕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三代”以来农耕文明与牧业文明的分野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创造主体:创造主体主要体现在华夏族和四夷的交流与融合上。

远古文化族团分布、华夏与四夷的分立及其重新组合、秦汉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

4.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政治环境主要体现在中国国家的形成和古代政治制度上。

中国国家的形成及其发展、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历史悠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资料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资料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辅导资料一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这一章内容不太复杂,掌握划定的重点即可。

1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是指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以来的整个历史时期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也称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理生态环境)2 、人文地理环境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3 、考察中国的传统文化,必须将它们放在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来研究。

第一节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地形、地貌、气候等。

2 、中国历史上只有月氏族的主体在公元前 2 世纪迁到中亚了,其他各民族都没有完全离开过中国。

3 、从境外迁入中国的民族是朝鲜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4 、中国历史上,除汉族以外,匈奴、鲜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满族都曾经建立过统治中原地区的政权,其中蒙古、满族还统治过整个中国。

5 、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

秦以后,郡县制基本上推行到了全国。

6 、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尚书省。

7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形成地形上的三级台阶,惯称为三大阶梯。

8 、我国最低的内陆盆地是吐鲁蕃盘地。

9 、中国疆域的基础是在乾隆年间最终确定的。

10、中国的气候有三个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明显;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2012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辅导资料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1 、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生物,特别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表层”,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个方面。

(注意前面是先分自然和人文,再从人文中分出经济和社会文化)2 、地理环境主要是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严格区分越来越难。

3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4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有四个方面:一是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决定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决定其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课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课笔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听课笔记前言一、文化的涵义:1、中国古代的文化:“文”:指的是各色交错的纹理,《易经》中首次提出。

后来引申为文字、文章、修养、法律、条文、美德和德行。

“化”指的是(1)、教化(2)、生成(3)、造化“文化”一词开始于西汉,是“以文教化”的意思。

直到五四运动才与现代的文化的意识相同。

2、西方的文化他是人文的、宗教化的文化。

(1)、牛津字典的文化主要是栽培技术和生产技术。

(2)、1971年英国的学者泰勒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解释了文化一词为文化、知识、信仰、道德、法律、艺术和习俗以及个人的作为与社会成员的复杂整体:强调作为精神文化的涵义,对后世的影响巨大。

(3)、1952年美国学者发表的《文化概念》一书中提出文化即是人类的行为产物又是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3、文化涵义:《中国文化史断想》中提出夫人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和统一自然不紧指的是自然界也包括人类自己,文化的实质性涵义就是“人化”或是“人类化”,是人类改自然逐步实现自己所产生的观念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1、广义的文化学术界称为是大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物质文化即是人类运用各种物质材料加工而成的器物、技术和非人格话的客观物精神文化是虚体文化,是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改造够或者是在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文字符号表现的出来的精神、人格的主观东西大文化的四层说:(按照形态文化学依次分类)(1)、物态文化层:指的是物体形态文化,属于实体文化。

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成果的总和,它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要求为目的,反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2)、制度文化层:所谓制度文化是指各种社会规范,规定了人民必需遵守的一些基本的制度,反应了一系列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指的是行为模式,大多是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常常以民俗、风俗的形态表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区特征它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二)、形式典型化,模式化(三)、时间上一代传一代,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4)、心态文化:所谓心态文化指的是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大致相当于社会意识,它分为社会心理(具有暂时性和流动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经社会学家系统加工的,以物化形态固定下来,传播天下的社会意识)总的来说:四个层次也不一定是分开的,它们也有交叉的情况。

地理地方文化笔记摘抄(3篇)

地理地方文化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地理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1. 自然地理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气候:气候条件对地方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江南水乡的温润气候,使得江南地区的人们性格温和、爱好生活,形成了独特的江南文化。

(2)地形:地形条件对地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交通、居住等方面。

如青藏高原的高寒气候和高原地形,使得当地居民形成了独特的藏文化。

(3)河流:河流对地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交通、水利、渔业等方面。

如黄河流域的农耕文化、长江流域的航运文化等。

2. 社会地理环境对地方文化的影响社会地理环境主要包括人口、民族、宗教、历史等方面,对地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等因素对地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如我国南方地区人口稠密,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

(2)民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

如云南的民族文化、新疆的西域文化等。

(3)宗教:宗教信仰对地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西藏的藏传佛教文化、云南的南传佛教文化等。

(4)历史: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等对地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如北京的历史文化、西安的历史文化等。

二、地方文化的特点1. 地域性地方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受地理环境、历史、民族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如四川的麻辣文化、云南的多元文化等。

2. 民族性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如藏族的唐卡艺术、蒙古族的摔跤文化等。

3. 民俗性地方文化具有丰富的民俗性,民俗活动、民间传说、民间艺术等构成了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端午节赛龙舟、中秋节赏月等。

4. 传承性地方文化具有传承性,一代代传承下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如京剧、昆曲等。

三、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 地方文化的保护地方文化的保护是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笔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居住生存繁衍还是发展生产。

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地理环境决定论。

然而,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而且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差悬殊。

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

中国的大部分领土处于北温带,气候主要有三个特点:季风气候比较明显,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不断变化,产生复杂的后果,对经济的开发、民族的迁移、人口的增长、文化的传播,以至社会的治乱和王朝的兴衰都起着或大或小的作用,主要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地理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来自这一环境之外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在此前提下利用这一环境,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速、延缓或制止物质的某些转化和能量的某些传递。

然而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因为中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作物的生长和人类的生活,成为先民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的地区,最早形成了大片的农业区。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由于中国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气候的波动一般只影响农业区的南北界,而不会减少它的面积,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要比现在大的多,有时往往起了完全隔绝的作用,例如海洋、大江、高山、沙漠、沼泽、丛林都曾是先民难以逾越的地理障碍。

中国的地理环境发杂多样,所以除了农业以外,人们还不得不选择其他生产方式,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牧业、狩猎、养殖、捕捞、采集、冶矿、手工业、林业等各种产业,并且成为某些地区的主要产业,形成各地不同的物质基础。

与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各地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也不相同。

也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

在衣食住行方面,中国各地历来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久而久之就形成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

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开放与封闭是相对的。

中国的西北、西南固然是高原、高山、戈壁、荒漠,但东南却有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可以通向世界各地。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的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在西方近代文明兴起之前,中国是东亚乃至当时全世界最强大、最富足的国家,完全可以做到自己自足,无求于人。

中国能够形成了绵延不绝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和独特的中华文化与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0901
孙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