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第1章 环境生态学_案例篇
生态环境教育教学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环保行为,我国教育部提出了“绿色校园”行动计划。
本案例以某中学为例,介绍如何通过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营造绿色校园。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的习惯。
3. 提高学生环保实践能力,为绿色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三、案例实施过程1. 开设生态环境教育课程(1)课程内容:生态环境基础知识、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环保法律法规、绿色校园建设等。
(2)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
2. 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活动(1)主题班会:以“绿色校园,从我做起”为主题,让学生讨论如何从自身做起,为绿色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2)校园环保宣传周:通过悬挂横幅、制作展板、播放环保宣传片等形式,提高师生环保意识。
(3)植树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造林活动,提高学生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4)垃圾分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正确分类垃圾,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3. 建立绿色校园管理体系(1)制定校园环保制度:明确校园环保责任,规范师生环保行为。
(2)设立环保志愿者团队:组织学生参与校园环保工作,培养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3)开展校园环境监测:定期检查校园环境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四、案例效果1. 学生环保意识明显提高。
通过生态环境教育,学生了解了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形成了良好的环保行为。
2. 校园环境得到改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使校园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3. 学校在绿色校园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校被评为“绿色学校”,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借鉴经验。
五、案例总结本案例通过开设生态环境教育课程、开展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建立绿色校园管理体系等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生态环境教育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行为,为绿色校园建设奠定了基础。
高中生物生态学与环境保护案例
高中生物生态学与环境保护案例引言: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而环境保护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的行为。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生态学和环境保护是重要的内容。
通过学习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和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本文将介绍几个与高中生物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案例。
案例一:湿地保护与候鸟迁徙湿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维持水文循环的重要生态系统,而候鸟则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某市的一个湿地面临围填造地的威胁,生态环境岌岌可危。
高中生物学社团决定组织候鸟迁徙观察活动,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候鸟迁徙的数据,向政府和社区宣传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他们还设计了湿地修复计划,主张修复湿地,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从而保护候鸟的栖息地。
案例二:城市绿化与空气质量改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绿地的建设对改善空气质量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某市的一条主干道沿线缺乏绿地,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一位高中生生物爱好者发起一项城市绿化行动,组织社区居民种植树木,并进行空气质量监测。
通过监测数据的分析,他们得出结论:绿化行动显著改善了空气质量,并呼吁更多人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共同改善城市环境。
案例三:水质污染与环境保护行动水是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运作所必需的资源,而水质污染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某高中的学生发现当地一条河流受到工业废水排放的严重污染,影响到了周边水生态系统和居民的生活。
他们积极参与当地环境保护组织的行动,通过河流水质监测、环保宣传和与企业协商等方式,促使工业企业改善废水处理工艺,减少污染物排放,从而保护了河流的生态系统。
案例四:非法捕猎与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非法捕猎活动严重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
某高中生物课程项目组组建了一个保护野生动物的志愿者团队,并与当地森林公安合作,开展巡护行动,打击非法捕猎活动。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案
东营职业学院《环境生态学》课程教案授课教师:**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专业班级:11级生物技术及应用第四章生态系统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赵春一、教材分析本次课程讲解的主要内容是生物专业新教材第四章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
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新教材编写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生分析学生具有自然常识的知识基础,可以通过前面第一节内容的学习,来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类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资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因此本节课课前强调学生回去搜集和交流“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的实例和自然界中生物间的信息传递”的资料。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平时上这一节课时我都要留下一点内容,这次课程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尽量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保持内容的完整性。
三、教法设计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相应的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等。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搜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的实例和自然界中生物间的信息传递”的资料,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特点,从而突破难点。
第一章环境生态学概论
4.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1)更加往宏观的方向发展:个体生态学、种群生 态学、生态系统、生物圈、全球生态学(能量和物 质的流动无国界)。
(2)广泛应用系统理论(系统生态学):建立系统 的仿真模型,仿真生态系统的行为和各种管理措施。 应用最优化原理来控制和管理生态系统。
(3)与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的结合:生态经 济学。
生态意识、生态艺术、生态运动、生态伦理。 多样化的世界才是稳定的、可持续的、美好的!
课程概要
第一章 环境生态学概论
第一节 环境生态学有关概念
一、生态学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二、环境与环境问题 三、环境生态学的概念
第二节 环境生态学基础
一、与生态学相关学科 二、生态学等级单元 三、生态平衡 四、环境的自净作用
(20世纪60年代至今) 生态学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 ,深入到自然科学和 社会(人文)科学中,形成各自的分支学科。渗入到 人类社会各种活动甚至思维和意识中。
形成的主要学派
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结构分析为特点。 代表人物: G. E . Du Rietz ②法瑞学派:注重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的作用。 代表人物是 J.Braum-Blanquet ③英美学派:以动态和数量生态为特点。代表人物是 Clements和Tansley ④前苏联学派:植物(群落)与地学结合。代表人物: B.H.Cykayeb
陶渊明甚至把世俗生活比做牢笼,认为回归自然 生活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2.生态学的形成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欧洲科学探索活动再 度兴起,崇尚科学调查与科学实验。一些生态学的 理论开始形成,生态学达到一呼即出的境地。生态 学来源于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英语 biology就兼有“生物学”与“生态学”的两个含义。
环境生态学全套课件1-个体生态学
A
光
光
合
合
作
作
A
用
B用
率
率
B
a
CP sp 光强度
b
CP
A 光合作用 B 呼吸作用 sp 光饱和点 CP 光补偿点
光强度 净生产力
陆生植物— 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产生阳生植物和 阴生植物和耐阴植物。
阳生植物对光要求比较迫切,只有在足够光照条件下才能进 行正常生长;
阴生植物对光的需要远较阳性植物低,呼吸作用、蒸腾作用都 较弱,抗高温和干旱能力较低;
▪ 光谱成分及生态作用 ▪ 光照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 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
(一)光谱成分及生态作用
1.光谱组成
2.光质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 光质的生态作用
叶绿素的吸收光谱(对植物的影响) 蓝紫光:430~450nm 红光:640~660nm 红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绿光不被植物吸收称“生理无效光”。红橙光称为生理有效光。
(二)光强度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 光照强度的变化及其生态作用 ▪ 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
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
▪ 影响植物叶绿素的形成
黄化现象
▪ 影响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裂、组织器官的生长和分化
Hale Waihona Puke ▪ 影响植物花果的数量和质量。
▪ 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
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行为,昼行性动物在白天强光下活动, 夜行性动物在夜晚或弱光下活动。
环境要素>生态因子>生存条件
相关概念:
•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环境生态学公开课教案
环境生态学公开课教案第一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1000字)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生态系统、生态位、群落等。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其中包括各种生物体、生物群落、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它包括物种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对其他物种的影响。
群落是指在一个特定地点上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体的集合。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
能量流动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物种转移到另一个物种的过程。
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在生物体之间传递。
物质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物质的转移和循环过程,包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它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的重要保障。
第二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1000字)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包括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污染等。
土地利用变化是指人类对土地的开垦、开发和利用,包括农业、城市化和工业化等活动。
这些活动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生态系统的破坏和土地退化。
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进而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物种分布的变化、生物群落的重组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加。
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
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物种灭绝、生态系统崩溃和人类健康问题。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1000字)为了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我们可以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问题所在。
其次,我们可以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环境生态学》PPT课件
–
寄生 (Parasite)~活的生物從別的生物體取得食物
2. 競爭性排斥 (Competition Exclusion)~
– 當生活/生存必需品/因素 (如食物、水、光線及礦物質)成為 限制因子時,兩個或多個生物體對此會互相產生競爭現象。 當兩種物種在同一生活區 (niche)之下無法長久共存,而會 產生競爭性的互相排斥現象,此乃生態學上的原則 (principle)。
族群的生態學
• 族群的成長率(Growth rate):族群的成長
率(Growth rate)是由出生率(Birth rate)、死亡 率(Death rate)及遷入和遷出率(Rate of Immigration and Emigration)所決定。 • 假如資源受到限制,正在成長中的族群會受環 境負荷量 (Carrying Capacity of Environment) 的關係而減緩。
族群的生態學
• 生物時時都得對生活環境種種挑戰,諸如溫度 的據變、陽光、水和食物的短缺或者它種生物 的獵殺,一個生物體乃至於一個物種能否成功 地生存下去,完全決定於他們能不能在這些挑 戰下存活與繁衍。 • 因此,生物和環境之間的作用便決定了某一物 種的數量與分佈範圍;而研究這種交互作用的 便是生態學 (Ecology)。 • 生態學的生物組織範圍,小到一個物種的單 位—族群 (Population),大到生物圈 (Biosphere)。
細菌、真菌、黴菌 蚯蚓、線蟲、螃蟹
動物屍體、植物的有機廢物…等 有機物粒子為食
生態系內的能量流動
所有生態系的活動是能量推動 的,而能量的最終來源就是
太陽
• 生態系內的生物組成一個或多個食物鏈, 每一食物鏈包括一系列的營生階層。 • 植物從環境﹝如土壤、水及空氣﹞獲得 無機養分,並轉成有機質。 • 有機養分可輾轉被初級消費者 (草食性動 物 )及次級消費者 (肉食動物) 所取用。 • 植物或動物之屍體或廢物所包含的養分 可被分解者 (如細菌、真菌) 分解成無機 營養而回環境。
浙江省考研环境科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与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浙江省考研环境科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与环境保护案例分析浙江省考研环境科学复习资料——环境生态学与环境保护案例分析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环境科学的发展必不可少。
环境生态学与环境保护作为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和改善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针对浙江省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生态学与环境保护案例分析,以期帮助考研学子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知识。
案例一:水体污染与生态恢复浙江省是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地区,但近些年来,水体污染成为困扰当地居民的一大难题。
以杭州市的西湖为例,在旅游开发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西湖水质逐渐恶化,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环境生态学与环境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西湖的污染问题,浙江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强化水源保护,净化污水排放,加强环境监测等。
通过生态学原理与技术手段,对西湖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保护。
研究人员通过引入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修复剂,促进水体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环境生态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对于实现水体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二: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协调发展作为江南水乡的代表,浙江省的土地资源优势明显,但也面临着土地资源有限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等问题。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浙江省政府积极推动绿色发展,通过建设生态示范区,推广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等环保农业模式,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此外,浙江省政府还加大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力度,通过规划土地用途,实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这一系列措施旨在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目标,为建设美丽浙江作出了积极贡献。
结语环境生态学与环境保护作为环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浙江省政府在推动环境生态学与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VIP专享】《环境生态学》课程教案
东营职业学院《环境生态学》课程教案授课教师:赵春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专业班级:11级生物技术及应用第四章生态系统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生物与生态工程学院赵春一、教材分析本次课程讲解的主要内容是生物专业新教材第四章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的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内容。
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其中有些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新教材编写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通过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学生分析学生具有自然常识的知识基础,可以通过前面第一节内容的学习,来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类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在教学中应多采取观察思考、资料分析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学生由于受以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能力差,因此本节课课前强调学生回去搜集和交流“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的实例和自然界中生物间的信息传递”的资料。
由于本节课内容比较多,平时上这一节课时我都要留下一点内容,这次课程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尽量完成本节课的内容,保持内容的完整性。
三、教法设计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相应的食物链、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等。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讲解、学生讨论、抢答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通过教师点拨、指导、提问,实现一定的能力梯度,让一般学生都能通过努力达到教学目的,体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3.搜集和整理资料:为解决教学难点,发动学生去搜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的实例和自然界中生物间的信息传递”的资料,让学生在搜集和整理的基础上理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特点,从而突破难点。
生态学第一章 有机体于环境
–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 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木桶效应
该理论被引申到其他生物种类和生态因子,被称为最小因子定律 。
•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定律成立条件:生物的内环境和外环境处于稳定状态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处于平衡状态时)
– 注意:
–
应用该法则时,必须要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关系。
生物等
–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
坡度等
–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
作用
– 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2)生态因子的分类
• 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 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
– 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 – 稳定因子:终年恒定的因子,决定生物的分布,如
地心引力、地磁等 – 变动因子:
• 周期性变动因子:一年四季变化和潮汐涨落 • 非周期性变动因子:如风、降雨、捕食等
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
• 密度制约因子
– 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随生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 子
– 类型有正负两类,在密度增加的状态下,正者作用导致生 物的密度进一步增长;负者导致密度的反馈性降低,有调 节种群密度的作用。一般生物因子常为密度制约因子。
– 岩石圈是指地球表面30—40km厚的地壳层。它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 元素的仓库。
• 4,生物圈(biosphere)
• E. Suess(休斯—奥地利地质学家)于1875年首先创造了生物圈这一术 语。
–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总体。 – 其范围为海平面以上10km,海平面以下12km。其间最活跃的是生物,地
环境生态学第1章
1.2.2 环境生态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1. 环境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库 2.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3.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4. 环境问题发展和变化的关键是人类
1. 环境是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库
自从环境科学兴起后,对于环境的定义众说纷纭。从其 功能和作用的角度看,所谓环境就是人类或生物生存所 需要的条件和各种物质资源的总和,即相对于某一中心 体的全部客体及其相互关系。所以,E.奥德姆认为,环 境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供应仓库和生存空间”(supply depot and living space)。这样定义的环境,无论对环境 生态问题实质的理论认识,还是对环境生态问题的实际 解决都是有益的。
(4) 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引起的。目前,以森林生态功能降低、生物多样 性减少、耕地资源的损失和破坏为代表的生态破 坏形势十分严峻。以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盐 碱化、潜育化为主的土地退化规模不断扩大,耕 地的丧失和破坏使人地矛盾愈加突出。森林生态 功能衰退,引起了干旱、洪涝灾害不断加剧。
(1) 环境污染 如工业三废“废气、废水、废渣”,农药和放射性物质污染,从登 上月球后拍摄的照片看,地球上已无处不被污染。
(2)人口爆炸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3)资源短缺 土地资源、农用耕地日减,水资源尤其是淡水资源日趋紧张,污染 和浪费严重,能源、森林等资源不足,生物资源种量日减。
第1章
1.1 环境问题及其由来 1.2 环境生态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1.3 环境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任务
1.1 环境问题及其由来
1.1.1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1.1.2 全球性主要环境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兔灾 新物种入侵 粘液瘤病
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 必须要有人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
外来物种入侵
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 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 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我国境内目前已经确认的的入侵生物共有283种(包括伶仃岛的微甘菊、 云南滇池的水葫芦、西双版纳的飞机草、正在毁掉海岸滩涂的大米 草……甚至被人们当作美味的小龙虾)。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 的高速发展促进了外来物种的引入。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每年给我 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4亿元人民币,仅对美洲斑潜蝇的防治费一项, 就需4.5亿元。
洞庭湖区湿地的生态环境在调蓄洪水、 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维护 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污染日益加剧
造纸、化肥行业是湖泊水体水质污染的主要来源
2004~2005年洞庭湖监测数据显示,在河流水监测的63个点中,超标的主要 是石油类,重金属以铅、镉、砷等为主,而在洞庭湖周围的河湖水18个监测 点数据中,主要是总磷、总氮超标,占全年的90%以上。
“三高农业”
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
生 态 建 设
注重总结与推广我国传统农业中适于生态农业的经验 和做法(合理轮作、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横坡打 优、修建水平横田等); 加紧研究与大力推广先进的生态农业新技术(为了减 少白色污染而研制的光解膜、生物农药、生物化肥、 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
辽宁—沼气生态建设
湖区农药年施用量超过2万t,化肥年施用量超过200万t,均给湿地生态系统 造成严重污染。
生物多样性减少
20世纪60年代以前瑚区芦荻丛生的湖沿隙地,蹄类中的獐、小鹿等中型兽 类尚有一定的数量,有些地方甚至还有野猪的出没。目前这些有蹄动物已很 稀少或不见。在50~60年代,湿地水生物种芡实、香蒲、黑之棱、泽泻、水 车前等曾十分常见,而现在种群数量明显减少,个别物种已很少见
3)按照环境的主体分类,目前有两种体系:一种是以人为主体, 其他的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都被看成是环境要素,总称为人类环 境或人类生存环境;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 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 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金沙江是我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水能资源极为丰富的河流,被国 家列为全国12大水电基地之首,其所蕴藏的水能资源量达1.124亿 千瓦,约占全国的16.7%。
金沙江下游正饱受着水土严重流失的折磨, 仅金沙江下游地区就发育着1726条泥石流沟
泥沙冲积扇
由于水土流失,金沙江小江流域每年产生的200万吨泥沙使得这一 地区的地面每年上涨0.2米,眼下这一地区已彻底变成了无人区。据 介绍,整个金沙江流域干流区内的泥石流沟就有533条、滑坡640处, 其中小江流域正在发育的有一定规模的泥石流沟达107条。 来自水利部的统计则显示,我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多达356万平 方公里,已占到国土面积的37.1%。其中,646个县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平衡破坏:
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和沙漠化、 废物质污染以及转移、森林面积减少、生物 多样性减少、水资源枯竭、核污染、海洋污 染、噪音污染等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中游荆 江段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号 称“八百里洞庭湖”,素有“长江之肾” 的美称。现状天然湖泊特指东洞庭湖、 南洞庭湖、目平湖、七里湖。根据1995 年实测的1:10 000地形图(85黄海高程) 量算,四湖最大面积之和为2 625 km , 湖容167亿m 。洞庭湖是我国首批加入 国际《湿地公约》的7块重要湿地之一。
起因
1859年,澳大利亚有一个农民从英格兰带来 了一群野兔,共有24只。这些兔子的后代以平 均一年130公里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散。到1 896年时,兔子们的势力范围已经向北扩展到 了昆士兰,向南遍及南澳大利亚,并横越澳洲 大陆,来到了西澳大利亚。到1907年,兔子已 扩散到澳大利亚的东西两岸,遍布整块大陆。 整个兔子种群的数量也呈几何级数递增。1890 年,仅新南威尔士州的兔子数量据估计就有36 00万只。到1926年,全澳洲的兔子数量已经增 长到了创纪录的100亿只。 在澳大利亚,兔子几乎没有什么天敌。它们 吃庄稼,毁坏新播下的种子,啃嫩树皮和芽, 并且打地洞损坏田地和河堤。
猎杀
平均每年20000头
1990年 100万头
1995年 7.5万头
近年来,西藏加大了对藏羚羊的保护,严厉打击非法捕杀藏羚羊 犯罪活动,加强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使西藏境内藏羚羊种群数量 从1999年的7万只增加到目前的10万只以上。
生态农村
是指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通 过农村生态系统结构调整与功能整合,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产业的发展, 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与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水文环境趋于恶化,洪涝灾害日益频繁
洞庭湖调蓄洪水能力减弱,加剧了洪涝灾害。20世纪50~70年代平均每5 a 一次大水灾,80年代平均3~4 a一次大水灾,进入90年代后除1990、1992、 1997年以外均为大水年,平均3 a中有2次大水灾,不论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 还是特大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均有增长
血吸虫病盛行,疫区面积有扩展趋势
洞庭湖区的益阳市7个县中有5个为血吸虫灾区,全市500多万人中,有120万 人曾经或者正在遭受血吸虫之苦。 湖区近年来水灾频繁,堤垸溃缺,钉螺向垸内大面积扩散,或是通过引洪涵 闸,向垸内沟渠扩散,致使垸内的钉螺反复孳生,难以灭尽。
湿地生态质量下降,功能衰退
湿地资源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 坏,生态功能衰退。
据推算地球上大概有1400万到1亿个物种,而科学界所知道的 也只有170万种。在这170万种之中,有5-20%的动植物面临 灭绝的危险。每20分钟就有一种动物或植物从地球上消失。
白花兜兰(极危)
藏羚羊(濒危)
蓝鲸(濒危)
漂泊信天翁(极危)
藏羚羊为羚羊亚科藏羚属动物,是中国重要珍稀物种之一,国家 一级保护动物。它们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以羌塘为中心,南至 拉萨以北,北至昆仑山,东至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青海西南的拉达克。
Thank You ~ ~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 的简称,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 然力量(物质和能量) 或作用的总和。 生态环境根据不同的性质可以分为: 1)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可把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 域环境、微环境;
2)按环境的性质,可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半人工环境和人工 环境三类;
措施
1950年,人们尝试引入一种能杀死兔子的病,即粘液瘤病(兔的一种病毒性 传染病枣译注)。科学家先将该病传染给蚊子,然后经蚊子再传染给兔子。 粘液瘤病一经引进,它便在整个野兔群中快速传播。在澳大利亚东南地区, 几乎80%的野兔群被消灭了。
新的灾难
1952年,一个法国农庄主释放了两只感染了粘液瘤病的兔子,该病便传入欧 洲。几个月内它已在欧洲各地扩散,甚至横跨大海传到英国。到1953年末,在 欧洲每千只兔子只剩两个还活着。
泥沙淤积严重,湖泊萎缩,调蓄功能下降
泥沙的淤积,致使洞庭湖区面积和容积急剧减少。湖区容积由1949年的293 亿m³ 减少至1995年的167亿m³ ,约减少了43%。 1974年以来,湖底平均每年淤高3.7 cm,其中西洞庭湖底平均抬高7cm,湖 底高程高出堤垸内耕地1~3 m,使西洞庭成为悬湖。 大片的天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湖泊调蓄功能严重下降。
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减少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 有效地支持了“一退三还”政策和“天保工 程”;
沼气
清洁 高效 可再生
效益:经济、 社会、生 态
全省年产沼气l5亿立方米,开发与节约能源2 55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CO2排放148万吨, 减少SO2排放3400吨,对减少SO2和温室气体 排放有显著效益,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也十 分有利; 全省年向市场提供无公害蔬菜、水果7.5亿公 斤,出栏猪504万头,产沼气1.5亿立方米, 提供优质沼肥806.4万立方米,增加农民纯收 入25.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