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解题技巧专题归纳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解题技巧专题归纳可修改全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解题技巧专题归纳可修改全文

类型三:在三角板或直尺中求角度 把一块直尺与一块三角板按如图放置,若∠1=45°,则∠2的度数为( D) A.115° B.120° C.145° D.135°
1
3
2
类型四:与平行线结合
如图,直线BD∥EF,AE与BD交于点C,若∠ABC=30°,∠BAC=75°,则∠CEF的
大小为( )
D
A
A. 60°
解:AC=CE,理由如下:
BC=DE,
E
∵AB⊥BD,ED⊥BD
∠B=∠D
A
∴∠B=∠D=90°
AB=CD
B
CD
在△ABC和△CDE中 ∴△ABC≌△CDE
∴AC=CE.
已知,如图,EF分别为线段AC上的两个动点,且DE⊥AC于E点,BF⊥AC于F 点,若AB=CD,AF=CE,BD交AC于M点,
A D 证明:
21 F5
6
E
3
4
B
C
在AB上截取线段AF=AD, ∵∠1=∠2
AE=AE ∴△ADE≌△AFE(SAS) ∴∠D=∠5
∵AD∥BC
而∠5+∠6=180°, ∴∠6=∠C 又∵∠3=∠4 BE=BE ∴△BCE≌△BFE(AAS) ∴BF=BC
∴∠D+∠C=180°
∴AD+BC=AF+BF=AB.
类型一:动点变化 已知:AB⊥BD,ED⊥BD,垂足分别为B、D,点C为BD上一动点且满足
BC=DE,AB=CD.试猜想线段AC与CE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E A
B
CD
类型一:动点变化
已知:AB⊥BD,ED⊥BD,垂足分别为B、D,点C为BD上一动点且满足 BC=DE,AB=CD试猜想线段AC与CE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小专题(四) 等腰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解题策略

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小专题(四) 等腰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解题策略

小专题( 四)等腰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解题策略在解决等腰三角形的角度( 或边长)问题时,若题目中没有明确顶角和底角( 或腰长和底边),做题时要注意分类讨论,这是解题的关键.有时候在解决问题时,需要通过添加辅助线的方式构造等腰三角形求解,如截长补短法等,这也是一种常见的解题策略,可以将零碎的知识加以整合,进而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类型1分类讨论法——求角度在题目没有给出图形,已知条件也未确定顶角或底角的情况下,要进行分类讨论,一般情况都是锐角三角形与钝角三角形两种形状.1.如果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等于70°,那么这个三角形最小的内角等于55°或40°.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8°,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为21°或69°.3.( 改编)在等腰三角形ABC中,( 1 )若∠A=100°,则∠B=40°;( 2 )若∠A=50°,则∠B=65°或80°或50°.类型2分类讨论法——求边长在题目没有出示图形,也未确定腰长和底边长时,要进行分类讨论,并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加以验证,以确定能否组成三角形,这是最容易错的点.4.已知等腰△ABC的两边长分别为2和5,则等腰△ABC的周长为( B)A.9B.12C.9或12D.不能确定5.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2x-1,x+1,3x-2,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 1 )完成部分解题过程,在以下解答过程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解:①当2x-1=x+1时,解得x=2,此时能构成等腰三角形( 填“能”或“不能”).②当2x-1=3x-2时,解得x=1,此时不能构成等腰三角形( 填“能”或“不能”). ( 2 )请你根据( 1 )中两种情况的分类讨论,完成第三种情况的分析,若能构成等腰三角形,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周长.解:( 2 )③当x+1=3x-2时,解得x=,此时能构成等腰三角形,周长为7.类型3分类讨论法——分割等腰三角形分割三角形时,根据“等角对等边”定理,重点关注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尤其是两个底角相等,进而得到等腰三角形.6.在△ABC中,∠A=70°,∠B=30°.请在平面内画一条直线,将△ABC分割成两个三角形,使其中一个为等腰三角形,请在图中画出至少两种方案.解:提供四种分割方案如图所示.( 答案不唯一)类型4构造等腰三角形——作平行线在解决几何问题时,构造等腰三角形是常见的解题方法.这里提供三种构造方案,供大家参考:①“角平分线+平行线”;②作腰的平行线;③作底边的平行线.7.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B上,点E在AC的延长线上,DE交BC于点F,且DF=EF.求证:BD=CE.证明:过点D作DG∥AE,交BC于点G.易证△DGF≌△ECF,∴DG=CE.∵AB=AC,∴∠B=∠ACB.∵DG∥AE,∴∠DGB=∠ACB,∴∠B=∠DGB,∴DG=BD,∴BD=CE.8.已知,△ABC为等边三角形,D为AC上的一个动点,E为BC延长线上一点,且BD=DE.( 1 )如图1,若点D在边AC上,猜想线段AD与CE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 )如图2,若点D在AC的延长线上,那么( 1 )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解:( 1 )AD=CE.理由:过点D作DP∥BC,交AB于点P.∵△ABC是等边三角形,∴△APD也是等边三角形,∴AP=PD=AD,∠APD=∠ABC=∠ACB=∠ADP=60°.∵DB=DE,∴∠DBC=∠DEC.∵DP∥BC,∴∠PDB=∠CBD,∴∠PDB=∠DEC.又∵∠BPD=∠A+∠ADP=120°,∠DCE=∠A+∠ABC=120°,∴∠BPD=∠DCE.在△BPD和△DCE中,∠PDB=∠DEC,∠BPD=∠DCE,DB=DE,∴△BPD≌△DCE,∴PD=CE,∴AD=CE.( 2 )AD=CE仍然成立.理由:过点D作DP∥BC,交AB的延长线于点P.∵△ABC是等边三角形,∴△APD也是等边三角形,∴AP=PD=AD,∠APD=∠ABC=∠ACB=∠PDC=60°.∵DB=DE,∴∠DBC=∠DEC.∵DP∥BC,∴∠PDB=∠CBD,∴∠PDB=∠DEC.在△BPD和△DCE中,∴△BPD≌△DCE( AAS ),∴PD=CE,∴AD=CE.类型5构造等腰三角形——截长补短法解决此类题,都需要添加辅助线,利用将长线段“截短”或短线段“延长”的方法,使之长度相等,再综合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加以证明.9.如图,在△ABC中,∠BAC=108°,AB=AC,BD平分∠ABC,交AC于点D.求证:BC=CD+AB.解:如图,延长BA至点E,使BE=BC,连接DE.∵BD平分∠ABC,∴∠ABD=∠CBD.易证△EBD≌△CBD,∴DE=DC,∠E=∠C=36°.∵∠EAD=72°,∴∠EDA=∠EAD=72°,∴EA=ED,∴CD=DE=AE,∴BC=BE=AB+AE=AB+CD.类型6构造等腰三角形——倍角关系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添加辅助线,构造等腰三角形.10.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B=2∠C,求证:AB+BD=AC.证明:在AC上截取AE=AB,连接DE.∵AD平分∠BAC,∴∠BAD=∠DAC.在△ABD和△AED中,∴△ABD≌△AED( SAS ),∴∠B=∠AED,BD=DE,又∵∠B=2∠C,∴∠AED=2∠C,而∠AED=∠C+∠EDC=2∠C,∴∠C=∠EDC,∴DE=CE,∴AB+BD=AE+CE=AC.。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总结与压轴题答题技巧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总结与压轴题答题技巧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总结与压轴题答题技巧第十一章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13.公式与性质: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基本定义: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基本性质: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4.角平分线:⑴画法: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5.证明的基本方法: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第十三章轴对称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基本概念: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基本性质:⑴对称的性质: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3.基本判定: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基本方法:⑴做已知直线的垂线:⑵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⑶作对称轴:连接两个对应点,作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⑷作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⑸在直线上做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一、知识框架:第十五章分式一、知识框架:初中数学压轴题答题技巧01分类讨论题分类讨论在数学题中经常以最后压轴题的方式出现,以下几点是需要大家注意分类讨论的:1.熟知直角三角形的直角,等腰三角形的腰与角以及圆的对称性,根据图形的特殊性质,找准讨论对象,逐一解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一、三角形1. 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2.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三角形外角和为360°。

4. 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二、全等三角形1.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边边边”(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边角边”(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角边角”(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角角边”(AAS):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 “斜边、直角边”(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三、轴对称1. 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八年级数学上册解题技巧专题分式运算中的技巧(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解题技巧专题分式运算中的技巧(新版)新人教版

x -y 的结果是() x A .- y 6 .先化简,再求值: x 2-2x +1÷ 1- 3 ⎫ ⎪,其中 x =0.C .2x -y 2 .化简 m2⎛ 2x x -1⎫ 1 7.计算 2 ⎪÷ 2⎝x -1 x +1⎭ x -1的结果是 A .18 . 化简 : 2 - 1 ⎫ ⎝a -1 a +1⎭·(a - 1) = 9 . 先 化 简 , 再 求 值 :1a解题技巧专题:分式运算中的技巧——观特点,定顺序,灵活计算◆类型一 按常规步骤运算1 11.计算 -2x +yx (x -y ) B .x (x -y )⎝ x +1⎭x 2-1x (x -y )D.yx (x -y )6 2 m +3 + m 2-9 ÷ m -3 的结果是________.3.(2015-2016·祁阳县校级期中 )先2a +1 a 2-2a +1 1化简,再求值: a 2-1 · a 2-a -a +1,1其中 a =- .◆类型二 先约分再化简a 2-1 a 2-a4.化简: 2+2a +1÷ a +1 =________.9-a 25 .化简求值: (a -3)· a 2-6a +9 =________,当 a =-3 时,该代数式的值为________.◆类型三 混合运算中灵活运用分配 律+( )1x 2+1 B .x 2-1 C .x 2+1 D .x 2-12________.2x-· x 2-y 2+x +y ⎫ 2x ⎭x +y ⎝ 10.若 xy -x +y =0 且 xy≠0,则分式1y A . 1a 12.先化简,再求值: ⎛x -1 x -2⎫ ⎝ x -x +1⎭1 ⎛ ⎪,其中 x =2,y =3.◆类型四 分式化简求值注意整体代入x1- 的值为( )xy B .xy C .1 D .-1111.已知:a 2-3a +1=0,则 a + -2的值为( )A . 5+1B .1C .-1D .-5⎪ 2x 2-x ÷x 2+2x +1,其中 x 满足 x 2-x -1=0.参考答案与解析1.A 2.1 3 . 解 :原 式 =2a +1 (a -1)2 1(a +1)(a -1) · a (a -1) - a +1 =a (a +1) a +1 a (a +1) a 当 a =- 时,原式=-2.4. 5.-a -3 06.解:原式= ÷ = .当 x2 2x x +y 2x x (x +1) x (2x -1) x 22a +1 1 a +1 1- = = .121ax -1 x -2 x -1x +1 x +1 x -21=0 时,原式= .7.C 8.a +31 x 2-y2 19.解:原式= - - =-x +y .当 x =2,y =3 时,原式=1.10.D 11.B12 . 解 : 原式 =x 2-1-x 2+2x (x +1)2 x +1· = x -1=0,∴x 2=x +1,∴原式=1..∵x 2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解题技巧专题归纳合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解题技巧专题归纳合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解题技巧专题归纳合集目录1、类比归纳专题:三角形中内、外角的有关计算2、类比归纳专题:与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模型3、解题技巧专题:利用全等解决问题的模型与技巧4、难点探究专题:动态变化中的三角形全等5、易错易混专题:等腰三角形中易漏解或多解的问题6、解题技巧专题:等腰三角形中辅助线的作法7、模型构建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8、类比归纳专题:证明线段相等的基本思路9、解题技巧专题: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10、解题技巧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因式分解11、易错专题:分式中常见的陷阱12、解题技巧专题:分式运算中的技巧1、类比归纳专题:三角形中内、外角的有关计算——全方位求角度◆类型一已知角的关系,直接利用内角和或结合方程思想1.在△ABC中,∠A-∠B=35°,∠C=55°,则∠B等于( )A.50° B.55° C.45° D.40°2.在△ABC中,已知∠A=2∠B=3∠C,则△ABC是(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D.形状无法确定3.如图,在△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求∠DBC的度数.4.如图,△ABC中,∠B=26°,∠C=70°,AD平分∠BAC,AE⊥BC于E,EF⊥AD 于F,求∠DEF的度数.◆类型二综合内外角的性质5.如图,BD、CD分别平分∠ABC和∠ACE,∠A=60°,则∠D的度数是( ) A.20° B.30° C.40° D.60°第5题图第6题图6.如图,∠B=20°,∠A=∠C=40°,则∠CDE的度数为________.7.如图,AD平分∠BAC,∠EAD=∠EDA.(1)求证:∠EAC=∠B;(2)若∠B=50°,∠CAD∶∠E=1∶3,求∠E的度数.◆类型三在三角板或直尺中求角度8.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摆放,图中∠α的度数是( )A.120° B.105° C.90° D.75°9.将两个含30°和45°的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则∠α的度数是( ) A.10° B.15° C.20° D.25°10.一副三角板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α的度数是________.11.如图,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若∠1=55°,则∠2的度数为________.◆类型四与平行线结合12.如图,已知B、C、E在同一直线上,且CD∥AB,若∠A=75°,∠B=40°,则∠ACE的度数为( )A.35° B.40° C.115° D.145°13.如图,AB∥CD,直线PQ分别交AB、CD于点F、E,EG是∠DEF的平分线,交AB于点G.若∠PFA=40°,那么∠EGB等于( )A.80° B.100° C.110° D.120°14.如图,BD是△ABC的角平分线,DE∥BC,交AB于点E,∠A=45°,∠BDC =60°,则∠BDE=________.15.如图,在△ABC中,点D在BC上,点E在AC上,AD交BE于F.已知EG∥AD 交BC于G,EH⊥BE交BC于H,∠HEG=55°.(1)求∠BFD的度数;(2)若∠BAD=∠EBC,∠C=44°,求∠BAC的度数.◆类型五与截取或折叠相关16.如图,把△ABC纸片沿DE折叠,当点A落在四边形BCDE的外部时,则∠A 与∠1和∠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试着找一找这个规律,你发现的规律是( )A.∠A=∠1-∠2B.2∠A=∠1-∠2C.3∠A=2∠1-∠2D.3∠A=2(∠1-∠2)17.如图,Rt△ABC中,∠ACB=90°,∠A=52°,将其折叠,使点A落在边CB 上A′处,折痕为CD,则∠A′DB=________.第17题图第18题图18.在△ABC中,∠B=70°,若沿图中虚线剪去∠B,则∠1+∠2等于________.19.如图.(1)将△ABC纸片沿DE折叠成图①,此时点A落在四边形BCDE内部,则∠A与∠1、∠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保持不变,请找出这种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折成图②或图③,即点A落在BE或CD上时,分别写出∠A与∠2、∠A与∠1之间的关系式(不必证明);(3)若折成图④,写出∠A与∠1、∠2之间的关系式(不必证明).参考答案与解析1.C 2.C3.解:设∠A=x,则∠C=∠ABC=2x.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知∠C+∠ABC +∠A=180°,即2x+2x+x=180°,∴x=36°,∴∠C=2x=72°.在Rt△BDC 中,∠DBC=90°-∠C=90°-72°=18°.方法点拨:三角形中给出的条件含比例且不易直接求出时,一般需要设未知数,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列方程求解.4.解:∵△ABC中,∠B=26°,∠C=70°,∴∠BAC=180°-∠B-∠C=180°-26°-70°=84°.∵AD平分∠BAC,∴∠DAC=12∠BAC=12×84°=42°.在△ACE中,∠CAE=90°-∠C=90°-70°=20°,∴∠DAE=∠DAC-∠CAE=42°-20°=22°.∵∠DEF+∠AEF=∠AEF+∠DAE=90°,∴∠DEF=∠DAE=22°.5.B 6.80°7.(1)证明:∵AD平分∠BAC,∴∠BAD=∠CAD.又∵∠EAD=∠EDA,∴∠EAC=∠EAD-∠CAD=∠EDA-∠BAD=∠B;(2)解:设∠CAD=x°,则∠E=3x°.由(1)知∠EAC=∠B=50°,∴∠EAD=∠EDA =(x+50)°.在△EAD中,∵∠E+∠EAD+∠EDA=180°,∴3x°+2(x+50)°=180°,解得x=16.∴∠E=48°.8.B 9.B 10.75°11.35°12.C 13.C 14.15°15.解:(1)∵EH⊥BE,∴∠BEH=90°.∵∠HEG=55°,∴∠BEG=∠BEH-∠HEG =35°.又∵EG∥AD,∴∠BFD=∠BEG=35°;(2)∵∠BFD=∠BAD+∠ABE,∠BAD=∠EBC,∴∠BFD=∠EBC+∠ABE=∠ABC.由(1)可知∠BFD=35°,∴∠ABC=35°.∵∠C=44°,∴∠BAC=180°-∠ABC -∠C=180°-35°-44°=101°.16.B 17.14°18.250°19.解:(1)延长BE、CD,交于点P,则△BCP即为折叠前的三角形.由折叠的性质知∠DAE=∠DPE.连接AP.由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知∠1=∠EAP+∠EPA,∠2=∠DAP+∠DPA,则∠1+∠2=∠DAE+∠DPE=2∠DAE,即∠1+∠2=2∠A;(2)图②中,∠2=2∠A;图③中,∠1=2∠A;(3)图④中,∠2-∠1=2∠A.2、类比归纳专题:与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有关的计算模型模型1:求同一顶点的角平分线与高线的夹角的度数1.如图,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1)已知∠B=40°,∠C=60°,求∠DAE的度数;(2)设∠B=α,∠C=β(α<β),请用含α,β的代数式表示∠DAE,并证明.模型2:求两内角平分线的夹角的度数2.如图,△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若∠BOC=120°,则∠A =_____.3.如图,△ABC中,点P是∠ABC,∠ACB的平分线的交点.(1)若∠A=80°,求∠BPC的度数.(2)有位同学在解答(1)后得出∠BPC=90°+12∠A的规律,你认为正确吗?请给出理由.模型3:求一内角平分线与一外角平分线的夹角的度数4.如图,在△ABC中,BA1平分∠ABC,CA1平分∠ACD,BA1,CA1相交于点A1.(1)求证:∠A1=12∠A;(2)如图,继续作∠A1BC和∠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得∠A2;作∠A2BC和∠A2CD的平分线交于点A3,得∠A3……依此得到∠A2017,若∠A=α,则∠A2017=_____________.模型4:求两外角平分线的夹角的度数【方法5】5.(1)如图,BO 平分△ABC 的外角∠CBD,CO 平分△ABC 的外角∠BCE,则∠BOC 与∠A 的关系为____________; (2)请就(1)中的结论进行证明.参考答案与解析1.解:(1)∵∠B=40°,∠C=60°,∴∠BAC=180°-∠B-∠C=180°-40°-60°=80°.∵AE 是角平分线,∴∠BAE=12∠BAC=12×80°=40°.∵AD 是高,∴∠BAD=90°-∠B=90°-40°=50°,∴∠DAE=∠BAD-∠BAE=50°-40°=10°.(2)∠DAE=12(β-α),证明如下:∵∠B=α,∠C=β(α<β),∴∠BAC=180°-(α+β).∵AE 是角平分线,∴∠BAE=12∠BAC=90°-12(α+β).∵AD 是高,∴∠BAD=90°-∠B=90°-α,∴∠DAE=∠BAD-∠BAE=90°-α-⎣⎢⎡⎦⎥⎤90°-12(α+β)=12(β-α).2.60°3.解:(1)∵BP,CP 为角平分线,∴∠PBC+∠PCB=12(∠ABC+∠ACB)=12(180°-∠A)=12×(180°-80°)=50°,∴∠BPC=180°-(∠PBC+∠PCB)=180°-50°=130°.(2)正确,理由如下:∵BP,CP 为角平分线,∴∠PBC+∠PCB=12(∠ABC+∠ACB)=12(180°-∠A)=90°-12∠A,∴∠BPC=180°-(∠PBC+∠PCB)=180°-⎝⎛⎭⎪⎫90°-12∠A =90°+12∠A.4.(1)证明:∵CA 1平分∠ACD,∴∠A 1CD =12∠ACD=12(∠A+∠ABC).又∵∠A 1CD=∠A 1+∠A 1BC ,∴∠A 1+∠A 1BC =12(∠A+∠ABC).∵BA 1平分∠ABC,∴∠A 1BC=12∠ABC,∴12∠ABC+∠A 1=12(∠A+∠ABC),∴∠A 1=12∠A. (2)α22017 5.(1)∠BOC=90°-12∠A(2)证明:如图,∵BO,CO 分别是△ABC 的外角∠DBC,∠ECB 的平分线,∴∠DBC =2∠1=∠ACB+∠A,∠ECB=2∠2=∠ABC+∠A,∴2∠1+2∠2=2∠A+∠ABC +∠ACB=∠A+180°,∴∠1+∠2=12∠A+90°.又∵∠1+∠2+∠BOC=180°,∴∠BOC=180°-(∠1+∠2)=90°-12∠A.3、解题技巧专题:利用全等解决问题的模型与技巧——明模型,先观察,再猜想,后证明◆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1.如图,AC=AD,BC=BD,∠A=50°,∠B=90°,则∠C=________.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锐角△ABC的高AD,BE相交于F,若BF=AC,BC=7,CD=2,则AF 的长为_________.3.如图,点A,D,C,E在同一条直线上,AB∥EF,AB=EF,∠B=∠F,AE=10,AC=6,则CD的长为()A.2 B.4 C.4.5 D.34.如图,在△ABC,△ADE中,∠BAC=∠DAE=90°,AB=AC,AD=AE,点C,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D交AC于点F.(1)求证:△BAD≌△CAE;(2)猜想BD,CE有何特殊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类型二证明线段间的等量关系一、等线段代换5.如图,Rt△ABC中,AB=AC,∠BAC=90°,直线l为经过点A的任一直线,BD⊥l于D,CE⊥l于E,若BD>CE,试问:(1)AD与CE的大小关系如何?请说明理由;(2)线段BD,DE,CE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请说明理由.二、截长补短法6.如图,在四边形ABDE中,C是BD边的中点,若AC平分∠BAE,∠ACE=90°,猜想线段AE、AB、DE的长度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三、倍长中线法7.在△ABC中,AB=8,AC=6,则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A.6<AD<8B.2<AD<14C.1<AD<7D.无法确定参考答案与解析1.110° 2.3 3.A4.(1)证明:∵∠BAC=∠DAE=90°,∴∠BAC+∠CAD=∠DAE+∠CAD,即∠BAD =∠CAE.在△BAD和△CAE中,∵AB=AC,∠BAD=∠CAE,AD=AE,∴△BAD≌△CAE(SAS).(2)解:BD⊥CE.理由如下:由(1)可知△BAD≌△CAE,∴∠ABD=∠ACE.∵∠BAC =90°,∴∠ABD+∠AFB=90°.又∵∠AFB=∠DFC,∴∠ACE+∠DFC=90°,∴∠BDC=90°,即BD⊥CE.5.解:(1)AD=CE.理由如下:∵BD⊥l于D,CE⊥l于E,∴∠BDA=∠AEC=90°,∴∠CAE+∠ACE=90°.∵∠BAC=∠90°,∴∠BAD+∠CAE=90°,∴∠BAD=∠ACE.又∵AB=AC,∴△ABD≌△CAE(AAS),∴AD=CE.(2)BD=DE+CE.理由如下:由(1)可知△ABD≌△CAE,∴BD=AE,AD=CE.又∵AE =DE+AD,∴BD=DE+CE.6.解:AE=AB+DE.证明如下:如图,在AE上截取AF=AB,并连接CF.∵AC平分∠BAE,∴∠BAC=∠CAF.又∵AC=AC,∴△BAC≌△FAC(SAS),∴BC=FC,∠ACB =∠ACF.∵∠ACE=90°,∴∠ACF+∠FCE=90°,∠ACB+∠DCE=90°,∴∠FCE =∠DCE.又∵C为BD的中点,∴BC=DC,∴DC=FC.又∵CE=CE,∴△FCE≌△DCE(SAS),∴DE=FE,∴AE=AF+FE=AB+DE.7.C4、难点探究专题:动态变化中的三角形全等——以“静”制“动”,不离其宗◆类型一动点变化1.如图,Rt△ABC中,∠C=90°,AC=6,BC=3,PQ=AB,点P与点Q分别在AC和AC的垂线AD上移动,则当AP=_________时,△ABC和△APQ全等.2.如图,△ABC中,AB=AC=12cm,∠B=∠C,BC=8cm,点D为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2cm/s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若点Q的运动速度为vcm/s,则当△BPD与△CQP全等时,v的值为____________【提示: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3.△ABC中,∠BAC=90°,AB=AC(∠ABC=∠ACB=45°),点D为直线BC上一动点(点D不与B,C重合),以AD为边在AD右侧作正方形ADEF,连接CF.【方法11】(1)观察猜想:如图①,当点D在线段BC上时,①BC与CF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②线段BC,CD,CF之间的数量关系为___________ (将结论直接写在横线上).(2)数学思考:如图②,当点D在线段CB的延长线上时,结论①,②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你写出正确结论再给予证明.◆类型二图形变换4.如图甲,已知A,E,F,C在一条直线上,AE=CF,过E,F分别作DE⊥AC,BF⊥AC,且AB=CD,连接BD.(1)试问OE=OF吗?请说明理由;(2)若△DEC沿AC方向平移到如图乙的位置,其余条件不变,上述结论是否仍成立?请说明理由.5.如图,在Rt△ABC中,∠ACB=90°,点D,F分别在AB,AC上,CF=CB,连接CD,将线段CD绕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CE,连接EF.(1)求证:△BCD≌△FCE;(2)若EF∥CD,求∠BDC的度数.参考答案与解析1.3或6 解析:∵△ABC 和△APQ 全等,AB =PQ ,∴有△ABC≌△QPA 或△ABC≌△PQA.当△ABC≌△QPA 时,则有AP =BC =3;当△ABC≌△PQA 时,则有AP =AC =6,∴当AP =3或6时,△ABC 和△APQ 全等,故答案为3或6.2.2或3 解析:当BD =PC 时,△BPD 与△CQP 全等.∵点D 为AB 的中点,∴BD =12AB =6cm ,∴PC=6cm ,∴BP=8-6=2(cm).∵点P 在线段BC 上以2cm/s 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运动时间为1s.∵△DBP≌△PCQ,∴C Q =BP =2cm ,∴v=2÷1=2(cm/s); 当BD =CQ 时,△BDP≌△QCP.∴PB=PQ ,∠B=∠CQP.又∵∠B=∠C,∴∠C=∠CQP,∴PQ=PC ,∴PB=PC.∵BD=6cm ,BC =8cm ,PB =PC ,∴QC=6cm ,∴BP=4cm ,∴运动时间为4÷2=2(s),∴v=6÷2=3(cm/s),故答案为2或3.3.解:(1)①垂直 ②BC =CD +CF(2)CF⊥BC 成立;BC =CD +CF 不成立,正确结论:CD =CF +BC.证明如下: ∵正方形ADEF 中,AD =AF ,∠DAF=∠BAC=90°,∴∠BAD=∠CAF.在△DAB 与△FAC 中,⎩⎨⎧AD =AF ,∠BAD=∠CAF,AB =AC ,∴△DAB≌△FAC(SAS),∴∠ABD=∠ACF,DB =CF.∵∠ACB=∠ABC=45°,∴∠ABD=180°-45°=135°,∴∠BCF=∠ACF-∠ACB=∠ABD-∠ACB=90°,∴CF⊥BC.∵CD=DB +BC ,DB =CF ,∴CD =CF +BC.4.解:(1)OE =OF.理由如下:∵DE⊥AC,BF⊥AC,∴∠DEC=∠BFA=90°.∵AE=CF ,∴AE+EF =CF +EF ,即AF =CE.在Rt△ABF 和Rt△CDE 中,⎩⎨⎧AB =CD ,AF =CE ,∴Rt△ABF≌Rt△CDE(HL),∴BF=DE.在△BFO 和△DEO 中,⎩⎨⎧∠BFO=∠DEO,∠BOF=∠DOE,BF =DE ,∴△BFO≌△DEO(AAS),∴OE=OF.(2)结论依然成立.理由如下:∵AE=CF ,∴AE-EF =CF -EF ,∴AF=CE.同(1)可得△BFO≌△DEO,∴FO=EO ,即结论依然成立.5.(1)证明:∵将线段CD 绕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后得CE ,∴CD=CE ,∠DCE =90°.∵∠ACB=90°,∴∠BCD=90°-∠ACD=∠FCE.在△BCD 和△FCE 中,⎩⎨⎧CB =CF ,∠BCD=∠FCE,CD =CE ,∴△BCD≌△FCE(SAS).(2)解:由(1)可知∠DCE=90°,△BCD≌△FCE,∴∠BDC=∠E.∵EF∥CD,∴∠E =180°-∠DCE=90°,∴∠BDC=90°.5、易错易混专题:等腰三角形中易漏解或多解的问题——易错归纳,各个击破◆类型一 求长度时忽略三边关系1.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4,8,则它的周长为( )A .12B .16C .20D .16或202.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内容后,张老师请同学们交流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2,其中一条边长为3,求另两条边的长”.同学们经过片刻思考和交流后,小明同学举手说:“另两条边长为3、6或4.5、4.5.”你认为小明的回答是否正确: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3.已知等腰三角形中,一腰上的中线将三角形的周长分成6cm 和10cm 两部分,求这个三角形的腰长和底边的长.◆类型二当腰或底不明求角度时没有分类讨论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40°,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A.100° B.40°C.40°或100° D.60°5.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00°,则与这个外角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A.40°,40° B.80°,20°C.80°,80° D.50°,50°或80°,20°6.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两内角的度数之比为1∶4,则这个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度数为_____.◆类型三三角形的形状不明时没有分类讨论7.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50°,则它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A.25° B.40°C.25°或40° D.不能确定8.在△ABC中,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与AC所在的直线相交所得到的锐角为50°,则∠B等于_____.9.如果两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相等、面积也相等,那么我们把这两个等腰三角形称为一对合同三角形.已知一对合同三角形的底角分别为x°和y°,则_________(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10.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的度数为20°,求顶角的度数.◆类型四一边确定,另两边不确定,求等腰三角形个数时漏解1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2)、B(4,0).若在坐标轴上取点C,使△ABC 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C的个数是()A.5 B.6 C.7 D.812.如图,在4×5的点阵图中,每两个横向和纵向相邻阵点的距离均为1,该点阵图中已有两个阵点分别标为A ,B ,请在此点阵图中找一个阵点C ,使得以点A ,B ,C 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C 点有_____个.参考答案与解析1.C2.不正确 没考虑三角形三边关系3.解:设腰长为xcm ,①腰长与腰长的一半是6cm 时,x +12x =6,解得x =4,∴底边长=10-12×4=8(cm).∵4+4=8,∴4cm、4cm 、8cm 不能组成三角形;②腰长与腰长的一半是10cm 时,x +12x =10,解得x =203,∴底边长=6-12×203=83(cm),∴三角形的三边长为203cm 、203cm 、83cm ,能组成三角形.综上所述,三角形的腰长为203cm ,底边长为83cm. 4.C 5.D6.120°或20° 7.C 8.70°或20°9.x 或90-x 解析:∵两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相等、面积也相等,∴腰上的高相等.①当这两个三角形都是锐角或钝角三角形时,y =x ,②当两个三角形一个是锐角三角形,一个是钝角三角形时,y =90-x.故答案为x 或90-x.10.解:此题要分情况讨论: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钝角时,腰上的高在其外部.如图①所示,得顶角∠ACB=∠D+∠DAC=90°+20°=110°;当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锐角时,腰上的高在其内部,如图②所示,故顶角∠A=90°-∠ABD=90°-20°=70°.综上所述,顶角的度数为110°或70°.11.A 12.56、解题技巧专题:等腰三角形中辅助线的作法——形成精准思维模式,快速解题◆类型一利用“三线合一”作辅助线一、已知等腰作垂线(或中线、角平分线)1.如图,在△ABC中,AB=AC,AE⊥BE于点E,且BE=12BC,若∠EAB=20°,则∠BAC=__________.2.如图,在△ABC中,AB=AC,D为BC边的中点,过点D作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1)求证:DE=DF;(2)若∠A=90°,图中与DE相等的有哪些线段(不说明理由)?3.如图,△ABC中,AC=2AB,AD平分∠BAC交BC于D,E是AD上一点,且EA =EC,求证:EB⊥AB.二、构造等腰三角形4.如图,△ABC的面积为1cm2,AP垂直∠ABC的平分线BP于P,则△PBC的面积为 ( )A.0.4cm2 B.0.5cm2C.0.6cm2 D.0.7cm25.如图,已知△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90°,BD平分∠ABC交AC于点D,CE⊥BD.求证:BD=2CE.◆类型二巧用等腰直角三角形构造全等6.如图,在△ABC中,AC=BC,∠C=90°,D是AB的中点,DE⊥DF,点E,F 分别在AC,BC上,求证:DE=DF.◆类型三等腰(边)三角形中截长补短或作平行线构造全等7.如图,已知AB=AC,∠A=108°,BD平分∠ABC交AC于D,求证:BC=AB +CD.8.如图,过等边△ABC的边AB上一点P,作PE⊥AC于E,Q为BC延长线上一点,且PA=CQ,连PQ交AC边于D.(1)求证:PD=DQ;(2)若△ABC的边长为1,求DE的长.参考答案与解析1.40°2.(1)证明:如图,连接AD.∵AB=AC,D是BC的中点,∴∠EAD=∠FAD.又∵DE⊥AB,DF⊥AC,∴DE=DF.(2)解:若∠BAC=90°,图中与DE 相等的有线段DF ,AE ,AF ,BE ,CF.3.证明:如图,作EF⊥AC 于F.∵EA=EC ,∴AF=FC =12AC.∵AC=2AB ,∴AF=AB.∵AD 平分∠BAC,∴∠BAD=∠CAD.又∵AE=AE ,∴△ABE≌△AFE(SAS),∴∠ABE=∠AFE=90°.∴EB⊥AB.4.B5.证明:如图,延长BA 和CE 交于点M.∵CE⊥BD,∴∠BEC=∠BEM=90°.∵BD平分∠ABC,∴∠MBE=∠CBE.又∵BE=BE ,∴△BME≌△BCE (ASA),∴EM=EC =12MC.∵△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AC=∠MAC=90°,BA =AC ,∴∠ABD+∠BDA=90°.∵∠BEC=90°,∴∠ACM+∠CDE=90°.∵∠BDA=∠EDC,∴∠ABE =∠ACM.又∵AB=AC ,∴△ABD≌△ACM(ASA),∴DB=MC ,∴BD=2CE.6.证明:如图,连接CD.∵AC=BC ,D 是AB 的中点,∴CD 平分∠ACB,CD⊥AB,∴∠CDB=90°.∵∠ACB=90°,∴∠BCD=∠ACD=45°,∴∠B=180°-∠CDB -∠BCD=45°,∴∠ACD=∠B=∠BCD,∴CD=BD.∵ED⊥DF,∴∠EDF=∠EDC +∠CDF=90°.又∵∠CDF+∠BDF=90°,∴∠EDC=∠BDF,∴△ECD≌△FBD(ASA),∴DE=DF.7.证明:如图,在线段BC上截取BE=BA,连接DE.∵BD平分∠ABC,∴∠ABD =∠EBD.又∵BD=BD,∴△ABD≌△EBD(SAS),∴∠BED=∠A=108°,∴∠DEC=180°-∠DEB=72°.又∵AB=AC,∠A=108°,∴∠ACB=∠ABC=12×(180°-108°)=36°,∴∠CDE=∠DEB-∠ACB=180°-36°=72°,∴∠CDE=∠DEC,∴CD=CE,∴BC=BE+EC=AB+CD.8.(1)证明:如图,过P作PF∥BC交AC于点F,∴∠AFP=∠ACB,∠FPD=∠Q,∠PFD=∠QCD.∵△ABC为等边三角形,∴∠A=∠ACB=60°,∠AFP=60°,∴△APF是等边三角形,∴AP=PF.∵AP=CQ,∴PF=CQ,∴△PFD≌△QCD(ASA),∴PD=DQ.(2)解:∵△APF是等边三角形,PE⊥AC,∴AE=EF.∵△PFD≌△QCD,∴CD=DF,∴DE=EF+DF=12AC.又∵AC=1,∴DE=12.7、模型构建专题: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明模型,悉结论◆类型一共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1.如图,已知△ABC和△DB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1)求证:AD=CE;(2)猜想:AD和CE是否垂直?若垂直,请说明理由;若不垂直,则只要写出结论,不用写理由.◆类型二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2.如图①,等边△ABC中,D是AB边上的动点,以CD为一边,向上作等边△EDC,连接AE.(1)△DBC和△EAC会全等吗?请说明理由;(2)试说明AE∥BC的理由;(3)如图②,将(1)中动点D运动到边BA的延长线上,所作仍为等边三角形,请问是否仍有AE∥BC?证明你的猜想.参考答案与解析1.(1)证明:∵△ABC和△DB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BC,BD=BE,∠ABC=∠DBE=90°,∴∠ABC-∠DBC=∠DBE-∠DBC,即∠ABD=∠CBE,∴△ABD≌△CBE(SAS),∴AD=CE.(2)解:垂直.理由如下:如图,延长AD分别交BC和CE于G和F.∵△ABD≌△CBE,∴∠BAD=∠BCE.∵∠BAD+∠ABC+∠BGA=∠BCE+∠AFC+∠CGF=180°,∠BGA=∠CGF,∴∠AFC=∠ABC=90°,∴AD⊥CE.2.解:(1)△DBC 和△EAC 全等.理由如下:∵△ABC 和△EDC 为等边三角形,∴BC =AC ,DC =EC ,∠ACB=∠DCE=60°,∴∠ACB-∠ACD=∠DCE-∠ACD,即∠BCD =∠ACE,∴△DBC≌△EAC(SAS).(2)∵△DBC≌△EAC,∴∠EAC=∠B=60°.又∵∠ACB=60°,∴∠EAC=∠ACB,∴AE∥BC.(3)仍有AE∥BC.证明如下:∵△ABC,△EDC 为等边三角形,∴BC=AC ,DC =CE ,∠BCA=∠DCE=60°,∴∠BCA+∠ACD=∠DCE+∠ACD,即∠BCD=∠ACE.在△DBC 和△EAC 中,∵⎩⎨⎧BC =AC ,∠BCD=∠ACE,CD =CE ,∴△DBC≌△EAC(SAS),∴∠EAC=∠B=60°.又∵∠ACB=60°,∴∠EAC=∠ACB,∴AE∥BC.8、类比归纳专题:证明线段相等的基本思路——理条件、定思路,几何证明也容易◆类型一 已知“边的关系”或“边角关系”用全等1.如图,已知AB =AE ,BC =ED ,∠B=∠E,AF⊥CD,F 为垂足,求证:(1)AC =AD ;(2)CF =DF.2.如图,∠C=90°,BC=AC,D、E分别在BC和AC上,且BD=CE,M是AB的中点.求证:△MDE是等腰三角形.◆类型二已知角度关系或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用“等角对等边”3.如图,在△ABC中,CE、CF分别平分∠ACB和△ACB的外角∠ACG,EF∥BC交AC于点D,求证:DE=DF.4.如图,在△ABC中,∠ACB=2∠B,∠BAC的平分线AD交BC于D,过C作CN⊥AD 交AD于H,交AB于N.(1)求证:AN=AC;(2)试判断BN与C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类型三已知角平分线、垂直或垂直平分用相应的性质5.如图,△ABC中,∠CAB的平分线与BC的垂直平分线DG相交于D,过点D作DE⊥AB,DF⊥AC,求证:BE=CF.6.如图,在△ABC中,∠C=90°,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E,F在AC 上,BD=DF.求证:(1)CF=EB;(2)AB=AF+2EB.参考答案与解析1.证明:(1)在△ABC和△AED中,AB=AE,∠B=∠E,BC=ED,∴△ABC≌△AED,∴AC=AD;(2)在Rt△ACF和Rt△ADF中,AC=AD,AF=AF,∴△ACF≌△ADF,∴CF=DF. 2.证明:连接CM,则BM=CM,且CM⊥MB,∴∠B=∠MCE=45°,∴BM=AM=CM.在△MBD和△MCE中,BM=CM,∠B=∠MCE,BD=CE,∴△MBD≌△MCE,∴DM =EM,∴△MDE是等腰三角形.3.证明:∵CE是△ABC的角平分线,∴∠ACE=∠BCE.∵CF为△ABC外角∠ACG 的平分线,∴∠ACF=∠GCF.∵EF∥BC,∴∠GCF=∠F,∠BCE=∠CEF.∴∠ACE =∠CEF,∠F=∠DCF,∴CD=ED,CD=DF,∴DE=DF.4.(1)证明:∵CN⊥AD,∴∠AHN=∠AHC=90°.又∵AD平分∠BAC,∴∠NAH=∠CAH.又∵在△ANH和△ACH中,∠AHN+∠NAH+∠ANH=180°,∠AHC+∠CAH+∠ACH=180°∴∠ANH=∠ACH,∴AN=AC ;(2)解:BN =CD.理由如下:连接ND.在△AND 和△ACD 中,⎩⎨⎧AN =AC ,∠NAD=CAD ,AD =AD ,∴△AND≌△ACD(SAS),∴DN=DC ,∠AND=∠ACD.又∵∠ACB=2∠B,∴∠AND =2∠B.又∵△BND 中,∠AND=∠B+∠NDB,∴∠B=∠NDB,∴NB=ND ,∴BN=CD.5.证明:连接BD 、CD.∵AD 是∠FAE 的平分线,DE⊥AB,DF⊥AC,∴DE=DF.∵DG 是BC 的垂直平分线,∴BD=CD.∴Rt△CDF≌Rt△BDE.∴BE=CF.6.证明:(1)∵AD 是∠BAC 的平分线,DE⊥AB,DC ⊥AC ,∴DE=DC.又∵BD=DF ,∴Rt△CFD≌Rt△EBD(HL).∴CF=EB ;(2)在Rt△ADC 和Rt△ADE 中,AD =AD ,DC =DE ,∴Rt△ADC≌Rt△ADE,∴AC=AE ,∴AB=AE +BE =AC +EB =AF +CF +EB =AF +2EB.9、解题技巧专题: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计算技巧多,先观察,再计算,事半功倍◆类型一 利用乘法公式进行简便运算1.计算102×98的结果是( )A .9995B .9896C .9996D .99972.计算20152-2014×2016的结果是( )A .-2B .-1C .0D .13.计算:(1)512=____________;(2)298×302=____________.4.运用公式简便计算:(1)4013×3923; (2)100022522-2482.5.阅读下列材料:某同学在计算3(4+1)(42+1)时,把3写成4-1后,发现可以连续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3(4+1)(42+1)=(4-1)(4+1)(42+1)=(42-1)(42+1)=162-1.请借鉴该同学的经验,计算下面式子的值:⎝⎛⎭⎪⎫1+12⎝ ⎛⎭⎪⎫1+122⎝ ⎛⎭⎪⎫1+124⎝ ⎛⎭⎪⎫1+128+1215.◆类型二 利用乘法公式的变式求值6.若a -b =12,且a 2-b 2=14,则a +b 的值为( ) A .-12 B.12C .1D .2 7.若a -b =1,ab =2,则(a +b)2的值为( )A .-9B .9C .±9 D.38.已知x +1x =5,那么x 2+1x 2的值为( ) A .10 B .23 C .25 D .279.若m +n =1,则代数式m 2-n 2+2n 的值为1.10.若a +b =3,ab =2,则(a -b)2=__________.11.阅读:已知a +b =-4,ab =3,求a 2+b 2的值.解:∵a+b =-4,ab =3,∴a 2+b 2=(a +b)2-2ab =(-4)2-2×3=10.请你根据上述解题思路解答下面问题:(1)已知a -b =-3,ab =-2,求(a +b)(a 2-b 2)的值;(2)已知a -c -b =-10,(a -b)c =-12,求(a -b)2+c 2的值.参考答案与解析1.C 2.D3.(1)2601 (2)899964.解:(1)原式=⎝ ⎛⎭⎪⎫40+13⎝ ⎛⎭⎪⎫40-13=402-⎝ ⎛⎭⎪⎫132=159989; (2)原式=10002(250+2)2-(250-2)2=100022502+2×250×2+22-(2502-2×250×2+22)=100022000=500. 5.解:⎝ ⎛⎭⎪⎫1+12⎝ ⎛⎭⎪⎫1+122⎝ ⎛⎭⎪⎫1+124⎝ ⎛⎭⎪⎫1+128+1215=2×⎝⎛⎭⎪⎫1-12⎝ ⎛⎭⎪⎫1+12⎝ ⎛⎭⎪⎫1+122⎝ ⎛⎭⎪⎫1+124⎝ ⎛⎭⎪⎫1+128+1215=2×⎝⎛⎭⎪⎫1-1216+1215=2-1215+1215=2. 6.B 7.B 8.B 9.1 10.111.解:(1)∵a-b =-3,ab =-2,∴(a+b)(a 2-b 2)=(a +b)2(a -b)=[(a -b)2+4ab](a -b)=[(-3)2+4×(-2)]×(-3)=-3.(2)∵a-c -b =-10,(a -b)c =-12,∴(a-b)2+c 2=[(a -b)-c]2+2(a -b)c =(-10)2+2×(-12)=76.10、解题技巧专题:选择合适的方法因式分解——学会选择最优方法◆类型一一步(提公因式或套公式)分解因式1.下列分解因式正确的是()A.-ma-m=-m(a-1)B.a2-1=(a-1)2C.a2-6a+9=(a-3)2D.a2+3a+9=(a+3)22.分解因式:(1)3x3y3-x2y3+2x4y;(2)2(x+y)2-(y+x)3.◆类型二两步(先提后套或二次分解)分解因式3.分解因式a2b-b3,结果正确的是()A.b(a+b)(a-b) B.b(a-b)2C.b(a2-b2) D.b(a+b)24.分解因式:(1)-2a3+12a2-18a;(2)(x2+1)2-4x2.*◆类型三特殊的因式分解法(分组分解法、十字相乘法、配方法)5.阅读下列材料并解答问题:将一个多项式适当分组后,可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继续分解的方法是分组分解法.例如:am+an+bm+bn=(am+bm)+(an+bn)=m(a+b)+n(a+b)=(a+b)(m+n).(1)试完成下面填空:x2-y2-2y-1=x2-(y2+2y+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试用上述方法分解因式:a2-2ab-ac+bc+b2.6.阅读与思考:将式子x2-x-6分解因式.这个式子的常数项-6=2×(-3),一次项系数-1=2+(-3),这个过程可用十字相乘的形式形象地表示:先分解二次项系数,分别写在十字交叉线的左上角和左下角;再分解常数项,分别写在十字交叉线的右上角和右下角;然后交叉相乘,求代数和,使其等于一次项系数,如图所示,这种分解二次三项式的方法叫“十字相乘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分析理解后,解答下列问题:(1)分解因式:x2+7x-18;【方法22】(2)填空:若x2+px-8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则整数p的所有可能值是__________________7.阅读:分解因式x2+2x-3.解:原式=x2+2x+1-1-3=(x2+2x+1)-4=(x+1)2-4=(x+1+2)(x+1-2)=(x+3)(x-1).上述因式分解的方法可以称之为配方法.请体会配方法的特点,然后用配方法分解因式:(1)x2-4x+3; (2)4x2+12x-7.参考答案与解析1.C2.解:(1)原式=x2y(3xy2-y2+2x2);(2)原式=(x+y)2·[2-(x+y)]=(x+y)2·(2-x-y).3.A4.解:(1)原式=-2a(a2-6a+9)=-2a(a-3)2;(2)原式=(x2+1+2x)(x2+1-2x)=(x+1)2(x-1)2.5.解:(1)x2-(y+1)2(x+y+1)(x-y-1)(2)原式=(a2-2ab+b2)-(ac-bc)=(a-b)2-c(a-b)=(a-b)(a-b-c).6.解:(1)原式=(x+9)(x-2).(2)7,-7,2,-2 解析:若x2+px-8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则整数p 的所有可能值分别是-8+1=-7;-1+8=7;-2+4=2;-4+2=-2. 7.解:(1)原式=x2-4x+4-4+3=(x2-4x+4)-1=(x-2)2-1=(x-2+1)(x -2-1)=(x-1)(x-3);(2)原式=4x2+12x+9-9-7=(4x2+12x+9)-16=(2x+3)2-16=(2x+3+4)(2x+3-4)=(2x+7)(2x-1).11、易错专题:分式中常见的陷阱——易错全方位归纳,各个击破◆类型一 分式值为0时求值,忽略分母不为01.分式x 2-4x -2的值等于0时,x 的值为( ) A .±2 B.2 C .-2 D. 22.要使m 2-9m 2-6m +9的值为0,则m 的值为( ) A .3 B .-3C .±3D .不存在3.若分式3-|x|x +3的值为零,则x 的值为_________.◆类型二 自主取值再求值时,忽略分母或除式不能为04.先化简,再求值:⎝⎛⎭⎪⎫1-1x +1÷x -2x +1,从-1,2,3中选择一个适当的数作为x 值代入.5.先化简:x 2+x x 2-2x +1÷⎝ ⎛⎭⎪⎫2x -1-1x ,然后再从-2<x≤2的范围内选取一个合适的x 的整数值代入求值.◆类型三 无解时忽略分式方程化为一次方程后未知数系数为0的情况6.★若关于x 的分式方程2m +x x -3-1=2x无解,则m 的值为( )A .-32B .1C .-32或2D .-12或-327.已知关于x 的分式方程a x +1-2a -x -1x 2+x=0无解,求a 的值.◆类型四 已知方程根的情况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应舍去公分母为0时参数的值8.若关于x 的分式方程x x -2=2-m 2-x 的解为正数,则满足条件的正整数m 的值为( )A .1,2,3B .1,2C .1,3D .2,39.已知关于x 的分式方程a -x x +1=1的解为负数,求a 的取值范围.参考答案与解析1.C 2.B 3.34.解:原式=x x +1·x +1x -2=x x -2,当x =3时,原式=33-2=3(x 不能取-1和2).5.解:原式=x (x +1)(x -1)2÷2x -(x -1)x (x -1)=x (x +1)(x -1)2·x (x -1)x +1=x 2x -1.其中⎩⎨⎧x 2-2x +1≠0,(x -1)x≠0,x +1≠0,即x≠-1,0,1.又∵-2<x≤2且x 为整数,∴x=2.∴原式=222-1=4. 6.D 解析:方程两边同乘x(x -3),得x(2m +x)-x(x -3)=2(x -3),化简得(2m +1)x =-6,解得x =-62m +1.由分式方程无解,得x =0或x =3或2m +1=0.当x =0时,-62m +1=0,解得m =-12;当x =3时,-62m +1=3,解得m =-32;当2m +1=0时,m =-12.故m 的值为-12或-32.故选D. 7.解:去分母得ax -2a +x +1=0,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分式方程有增根,由x(x +1)=0,得x =-1或0,当x =-1时,-a -2a -1+1=0,解得a =0;当x =0时,-2a +1=0,解得a =12;②方程ax -2a +x +1=0无解,即(a +1)x =2a -1无解,∴a+1=0,a =-1.综上可知a =0或12或-1. 8.C 解析:方程两边都乘以x -2,得x =2(x -2)+m ,解得x =4-m.由题意得⎩⎨⎧x >0,x -2≠0,即⎩⎨⎧4-m >0,4-m -2≠0,解得m <4且m≠2,∴满足条件的正整数m 的值为1和3.故选C.9.解:由a -x x +1=1,解得x =a -12.由题意得⎩⎪⎨⎪⎧a -12<0,a -12+1≠0,∴a<1且a≠-1.12、解题技巧专题:分式运算中的技巧——观特点,定顺序,灵活计算◆类型一 按常规步骤运算1.计算1x -1x -y的结果是( ) A .-y x (x -y ) B.2x +y x (x -y )C.2x -y x (x -y )D.y x (x -y )2.化简m m +3+6m 2-9÷2m -3的结果是________. 3.先化简,再求值:2a +1a 2-1·a 2-2a +1a 2-a -1a +1,其中a =-12.◆类型二 先约分再化简4.化简:a 2-1a 2+2a +1÷a 2-a a +1=________. 5.化简求值:(a -3)·9-a 2a 2-6a +9=________,当a =-3时,该代数式的值为________.6.先化简,再求值:x 2-2x +1x 2-1÷⎝⎛⎭⎪⎫1-3x +1,其中x =0.◆类型三 混合运算中灵活运用分配律7.计算⎝ ⎛⎭⎪⎫2x x 2-1+x -1x +1÷1x 2-1的结果是( ) A.1x 2+1 B.1x 2-1C .x 2+1D .x 2-18.化简:⎝ ⎛⎭⎪⎫2a -1-1a +1·(a 2-1)=________. 9.先化简,再求值:12x -1x +y ·⎝⎛⎭⎪⎫x 2-y 2+x +y 2x ,其中x =2,y =3.◆类型四 分式化简求值注意整体代入10.若xy -x +y =0且xy≠0,则分式1x -1y的值为( ) A.1xyB .xyC .1D .-1 11.已知:a 2-3a +1=0,则a +1a-2的值为( ) A.5+1 B .1C .-1D .-512.先化简,再求值:⎝ ⎛⎭⎪⎫x -1x-x -2x +1÷2x 2-x x 2+2x +1,其中x 满足x 2-x -1=0.参考答案与解析1.A 2.13.解:原式=2a +1(a +1)(a -1)·(a -1)2a (a -1)-1a +1=2a +1a (a +1)-1a +1=a +1a (a +1)=1a. 当a =-12时,原式=-2. 4.1a5.-a -3 0 6.解:原式=x -1x +1÷x -2x +1=x -1x -2.当x =0时,原式=12. 7.C 8.a +39.解:原式=12x -x 2-y 2x +y -12x=-x +y.当x =2,y =3时,原式=1. 10.D 11.B12.解:原式=x 2-1-x 2+2x x (x +1)·(x +1)2x (2x -1)=x +1x 2.∵x 2-x -1=0,∴x 2=x +1,∴原式=1.。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解题技巧专题:分式运算中的技巧.docx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解题技巧专题:分式运算中的技巧.docx

桑水初中数学试卷桑水出品解题技巧专题:分式运算中的技巧——观特点,定顺序,灵活计算◆类型一 按常规步骤运算1.计算1x -1x -y 的结果是( )A .-yx (x -y ) B .2x +y x (x -y )C .2x -y x (x -y )D .y x (x -y ) 2.化简m m +3+6m 2-9÷2m -3的结果是________.3.(2015-2016·祁阳县校级期中)先化简,再求值:2a +1a 2-1·a 2-2a +1a 2-a -1a +1,其中a =-12.◆类型二 先约分再化简4.化简:a 2-1a 2+2a +1÷a 2-aa +1=________.5.化简求值:(a -3)·9-a 2a 2-6a +9=________,当a =-3时,该代数式的值为________.6.先化简,再求值:x 2-2x +1x 2-1÷⎝⎛⎭⎫1-3x +1,其中x =0.◆类型三 混合运算中灵活运用分配律7.计算⎝ ⎛⎭⎪⎫2x x 2-1+x -1x +1÷1x 2-1的结果是( )A .1x 2+1B .1x 2-1C .x 2+1D .x 2-1桑水8.化简:⎝⎛⎭⎫2a -1-1a +1·(a 2-1)=________. 9.先化简,再求值:12x -1x +y ·⎝⎛⎭⎫x 2-y 2+x +y 2x ,其中x =2,y =3.◆类型四 分式化简求值注意整体代入10.若xy -x +y =0且xy ≠0,则分式1x -1y 的值为( )A .1xyB .xyC .1D .-1 11.已知:a 2-3a +1=0,则a +1a -2的值为( )A .5+1B .1C .-1D .-512.先化简,再求值:⎝ ⎛⎭⎪⎫x -1x -x -2x +1÷2x 2-xx 2+2x +1,其中x 满足x 2-x -1=0.参考答案与解析1.A 2.13.解:原式=2a +1(a +1)(a -1)·(a -1)2a (a -1)-1a +1=2a +1a (a +1)-1a +1=a +1a (a +1)=1a. 当a =-12时,原式=-2.桑水4.1a5.-a -3 0 6.解:原式=x -1x +1÷x -2x +1=x -1x -2.当x =0时,原式=12.7.C 8.a +39.解:原式=12x -x 2-y 2x +y -12x =-x +y .当x =2,y =3时,原式=1.10.D 11.B12.解:原式=x 2-1-x 2+2x x (x +1)·(x +1)2x (2x -1)=x +1x 2.∵x 2-x -1=0,∴x 2=x +1,∴原式=1.。

初二数学知识解题技巧总结归纳

初二数学知识解题技巧总结归纳

初二数学知识解题技巧总结归纳数学是我们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也是理科知识,学好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二数学知识解题技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初二数学考试解题技巧1.选择题的答题技巧(1)掌握选择题应试的基本方法:要抓住选择题的特点,充分地利用选择支提供的信息,决不能把所有的选择题都当作解答题来做。

首先,看清试题的指导语,确认题型和要求。

二是审查分析题干,确定选择的范围与对象,要注意分析题干的内涵与外延规定。

三是辨析选项,排误选正。

四是要正确标记和仔细核查。

(2)特值法。

在选择支中分别取特殊值进行验证或排除,对于方程或不等式求解、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问题格外有效。

(3)反例法。

把选择题各选择项中错误的答案排除,余下的便是正确答案。

(4)猜测法。

因为数学选择题没有选错倒扣分的规定,实在解不出来,猜测可以为你创造更多的得分机会。

除须计算的题目外,一般不猜A。

2.填空题答题技巧(1)要求熟记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数据公式、原理,复习时要特别细心,注意记熟,做到临考前能准确无误、清晰回忆。

对那些起关键作用的,或最容易混淆记错的概念、符号或图形要特别注意,因为考查的往往就是它们。

如区间的端点开还是闭、定义域和值域要用区间或集合表示、单调区间误写成不等式或把两个单调区间取了并集等等。

(2)一般第4个填空题可能题意或题型较新,因而难度较大,可以酌情往后放。

3.解答题答题技巧(1)仔细审题。

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准确理解考题要求。

(2)规范表述。

分清层次,要注意计算的准确性和简约性、逻辑的条理性和连贯性。

(3)给出结论。

注意分类讨论的问题,最后要归纳结论。

(4)讲求效率。

合理有序的书写试卷和使用草稿纸,节省验算时间。

初二数学选择题解题方法(一)特别值法。

谈到这类方式信任初中的伙伴都清楚,代数式求值可以采取特值来验算;不过几何证实题和计算题采取特值来考证定论是不是正确,会用的伙伴就较为少,我们先来看2021年山东德州市中考(初中学业水平测试)数学科目选择题第12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解题技巧专题:利用全等解决问题的模型与技巧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解题技巧专题:利用全等解决问题的模型与技巧

学好数学的秘密1、学完多思考要想学好数学一定要多思考。

主要是指养成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的方法。

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必须具备的能力。

同学们在学习时,要边听课边想,边看书边想,边做题边想,通过自己积极思考,深刻理解数学知识,归纳总结数学规律,灵活解决数学问题,这样才能把老师讲的、课本上写的变成自己的知识。

2、多做练习题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必须多做练习,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不是搞“题海战术”。

只做不思,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把已学过的知识搅得一塌糊涂,理不出头绪,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

3、善于总结规律我们会发现在日常的数学学习中,很多同学是不是同一种类型的题目总是反复错,经常错?这种问题的出现,就是学生缺乏总结规律的习惯,一种类型的题目反复错,经常错,说明你还没有掌握做这种题目的规律,你不仅要做错题笔记,而且还需要将你错的这种类型的题目都拿出来总结归纳,要善于总结规律,将同种类型的题目多比对,多总结,总结出一种属于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然后再遇到这类问题时利用总结的规律和方法去解决。

解题技巧专题:利用全等解决问题的模型与技巧——明模型,先观察,再猜想,后证明◆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1.如图,AC=AD,BC=BD,∠A=50°,∠B=90°,则∠C=________.第1题图第2题图2.如图,锐角△ABC的高AD,BE相交于F,若BF=AC,BC=7,CD=2,则AF的长为_________.3.如图,点A,D,C,E在同一条直线上,AB∥EF,AB=EF,∠B=∠F,AE =10,AC=6,则CD的长为()A.2 B.4 C.4.5 D.34.如图,在△ABC,△ADE中,∠BAC =∠DAE=90°,AB=AC,AD=AE,点C,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D交AC于点F.(1)求证:△BAD≌△CAE;(2)猜想BD,CE有何特殊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类型二证明线段间的等量关系一、等线段代换5.如图,Rt△ABC中,AB=AC,∠BAC =90°,直线l为经过点A的任一直线,BD⊥l 于D,CE⊥l于E,若BD>CE,试问:(1)AD与CE的大小关系如何?请说明理由;(2)线段BD,DE,CE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何?请说明理由.二、截长补短法6.如图,在四边形ABDE中,C是BD 边的中点,若AC平分∠BAE,∠ACE=90°,猜想线段AE、AB、DE的长度满足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三、倍长中线法7.在△ABC中,AB=8,AC=6,则BC边上的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A.6<AD<8B.2<AD<14C.1<AD<7D.无法确定参考答案与解析1.110° 2.3 3.A4.(1)证明:∵∠BAC=∠DAE=90°,∴∠BAC+∠CAD=∠DAE+∠CAD,即∠BAD=∠CAE.在△BAD和△CAE中,∵AB=AC,∠BAD=∠CAE,AD=AE,∴△BAD≌△CAE(SAS).(2)解:BD⊥CE.理由如下:由(1)可知△BAD≌△CAE,∴∠ABD=∠ACE.∵∠BAC=90°,∴∠ABD+∠AFB =90°.又∵∠AFB=∠DFC,∴∠ACE+∠DFC=90°,∴∠BDC=90°,即BD⊥CE.5.解:(1)AD=CE.理由如下:∵BD⊥l 于D,CE⊥l于E,∴∠BDA=∠AEC=90°,∴∠CAE+∠ACE=90°.∵∠BAC=∠90°,∴∠BAD+∠CAE=90°,∴∠BAD=∠ACE.又∵AB=AC,∴△ABD≌△CAE(AAS),∴AD=CE.(2)BD=DE+CE.理由如下:由(1)可知△ABD≌△CAE,∴BD=AE,AD=CE.又∵AE=DE+AD,∴BD=DE+CE.6.解:AE=AB+DE.证明如下:如图,在AE上截取AF=AB,并连接CF.∵AC平分∠BAE,∴∠BAC=∠CAF.又∵AC=AC,∴△BAC≌△F AC(SAS),∴BC=FC,∠ACB =∠ACF.∵∠ACE=90°,∴∠ACF+∠FCE =90°,∠ACB+∠DCE=90°,∴∠FCE=∠DCE.又∵C为BD的中点,∴BC=DC,∴DC=FC.又∵CE=CE,∴△FCE≌△DCE(SAS),∴DE=FE,∴AE =AF+FE=AB+DE.7.C。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上册人教版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上册人教版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上册人教版虽然知道,造成高二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核心的一点是我们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还不够透彻。

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上册人教版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初二数学知识点归纳上册人教版,欢迎查阅!初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运用公式x2 +(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一次项的系数.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① 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七)分式的乘除法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x-y)3=-(y-x)3.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八)分数的加减法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第十一章+三角形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课件++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三角形常见题型及解题技巧+课件++2023—2024学年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返回
6 . 如 图 , 在 △ABC 中 , ∠ ABC , ∠ ACB 的 平 分 线 交 于 点 O , D 是 外 角 ∠ACH与内角∠ABC平分线的交点,∠BOC=120°.
(1)求∠A的度数;
解:(1)∵∠BOC=120°, ∴∠OBC+∠OCB=60°. ∵∠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O, ∴∠ABC+∠ACB=2∠OBC+2∠OCB=2(∠OBC+∠OCB)=120°. ∴∠A=180°-(∠ABC+∠ACB)=60°.
①+②,得 2S=
∴S=(n+2)2(n+1).
返回
4.【2023·连云港宁海中学模拟】观察如图所示的图形, 根据其变化规律,可知第10个图形中三角形的个数为 ____3_7___.
返回
5.【2023·北京八中月考】阅读下面材料. 在△ABC中,有一点P,当P,A,B,C没有任何三点 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可构成三个不重叠的小三角形(如 图 ) . 当 △ABC 内 的 点 的 个 数 增 加 时 , 若 其 他 条 件 不 变,三角形内互不重叠的小三角形的个数情况怎样?
解:∠BDC=∠A+∠ABD+∠ACD. 理由:∵∠BDC+∠DBC+∠DCB=180°, ∠A+∠ABC+∠ACB=∠A+∠ABD+ ∠ACD+∠DBC+∠DCB=180°, ∴∠BDC=∠A+∠ABD+∠ACD.
应 用 : 某 零 件 如 图 ② 所 示 , 要 求 ∠ A= 90° , ∠ B= 32°,∠C=21°,当检验员量得∠BDC=145°时,就 断定这个零件不合格.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由上述结论得合格零件中
1 见习题 2 见习题 3 见习题 4 37 6 见习题
答案显示
7; 5 4 049;
2n+1
素养集训 1.如图,过A,B,C,D,E五个点中任意三点画三角形. (1)其中以AB为一边可以画出____3____个三角形; (2)其中以C为顶点可以画出_____6___个三角形.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典型题思路分析-三角形章节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典型题思路分析-三角形章节

初中数学典型题思路分析之三角形一、重点及易错题型思路方法归纳二、三角形的线段和角典型题三、全等三角形典型题四、全章复习巩固练习一、重点及易错题型思路方法归纳注:例题均为★★至★★★难度.(一)解题知识要点1.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要点诠释:(1)理论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三边关系的应用: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若两条较短的线段长之和大于最长线段的长,则这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反之,则不能组成三角形.当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可求第三边长的取值范围.2.三角形的重要线段:(1)三角形的高:线段要点诠释: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相交于一点的位置情况有三种:锐角三角形交点在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交点在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交点在三角形外.(2)三角形的中线:线段要点诠释:一个三角形有三条中线,它们交于三角形内一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要点诠释:一个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它们交于三角形内一点,这一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3.三角形的稳定性要点诠释:(1)三角形的形状固定是指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不会改变,大小固定指三条边长不改变.(2)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产和生活中很有用.例如,房屋的人字梁具有三角形的结构,它就坚固而稳定;在栅栏门上斜着钉一条(或两条)木板,构成一个三角形,就可以使栅栏门不变形.大桥钢架、输电线支架都采用三角形结构,也是这个道理.(3)四边形没有稳定性,也就是说,四边形的四条边长确定后,不能确定它的形状,它的各个角的大小可以改变.四边形的不稳定性也有广泛应用,如活动挂架,伸缩尺.有时我们又要克服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如在窗框未安好之前,先在窗框上斜着钉一根木板,使它不变形. 4.多边形的定义要点诠释:多边形通常还以边数命名,多边形有 n 条边就叫做 n 边形.三角形、四边形都属于多边形,其中三角形是边数最少的多边形.5.正多边形要点诠释:各角相等、各边也相等是正多边形的必备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如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不一定是正方形,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也不一定是正方形,只有满足四边都相等且四个角也都相等的四边形才是正方形.6.多边形的对角线要点诠释:(1)从n 边形一个顶点可以引(n-3)条对角线,将多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2)n 边形共有条对角线.7.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一般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判定边角边(SAS)角边角(ASA)角角边(AAS)边边边(SSS)两直角边对应相等一边一锐角对应相等斜边、直角边定理(HL)性质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其他对应元素也相等,如对应边上的高相等)注意判定三角形全等必须有一组对应边相等8.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思路9.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辅助线在角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在角的平分线上取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段.10.全等三角形证明方法全等三角形是平面几何内容的基础,这是因为全等三角形是研究特殊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图形、圆等图形性质的有力工具,是解决与线段、角相关问题的一个出发点.运用全等三角形,可以证明线段相等、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角相等、两直线位置关系等常见的几何问题.可以适当总结证明方法.A.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1)证明两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证明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3)等式性质.B.证明角相等的方法:(1)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证明.(2)证明两个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3)利用角平分线的判定进行证明.(4)同角(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5)对顶角相等.C.证明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平行、垂直)的方法:可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得到对应角相等,再利用平行线的判定或垂直定义证明.D.辅助线的添加:(1)作公共边可构造全等三角形; (2)倍长中线法;(3)作以角平分线为对称轴的翻折变换全等三角形; (4)利用截长(或补短)法作旋转变换的全等三角形.E.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思维方法:(1)直接利用全等三角形判定和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需要我们敏捷、快速地发现两条线段和两个角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及它们全等的条件.(2)如果要证明相等的两条线段或两个角所在的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不充分时,则应根据图形的其它性质或先证明其他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以补足条件.(3)如果现有图形中的任何两个三角形之间不存在全等关系,此时应添置辅助线,使之出现全等三角形,通过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来研究平面图形的性质.(二)典型例题类型类型一、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例题1: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3,2a-1,6,则整数a的值可能是 ( ).A.2,3 B.3,4 C.2,3,4 D.3,4,5【解题思路】直接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得出a的取值范围.【答案解析】解:∵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分别为 3,2a-1,6,∴解得:2<a<5,整数a的值可能是 3,4,故选B.【规律总结】判断有三条已知线段abc能否组成三角形: A.|a-b|<c<a+b 或者B. 当三条线段中,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大于长线段时,能组成三角形,或当三条线段中最短的线段大于其他两边只差时,能够组成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附提分技巧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附提分技巧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附提分技巧第十一章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3.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4.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5.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6.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的形状是固定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7.多边形: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8.多边形的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它的内角.9.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一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10.多边形的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11.正多边形:在平面内,各个角都相等,各条边都相等的多边形叫正多边形.12.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13.公式与性质:⑴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⑵三角形外角的性质:性质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性质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⑶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⑷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⑸多边形对角线的条数:①从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条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个三角形.②边形共有条对角线.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基本定义: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基本性质: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⑴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⑵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⑶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⑷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⑸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4.角平分线:⑴画法: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5.证明的基本方法: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第十三章轴对称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基本概念:⑴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⑵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把一个图形沿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⑷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⑸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2.基本性质:⑴对称的性质:①不管是轴对称图形还是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对称轴都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②对称的图形都全等.⑵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①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②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⑶关于坐标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性质.⑷等腰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②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④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⑸等边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3.基本判定: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4.基本方法:⑴做已知直线的垂线:⑵做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⑶作对称轴:连接两个对应点,作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⑷作已知图形关于某直线的对称图形:⑸在直线上做一点,使它到该直线同侧的两个已知点的距离之和最短. 第十四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一、知识框架:第十五章分式初中数学学习方法与提分技巧基本学习方法1.主动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新知识在未讲解之前,认真阅读教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是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⑵∠A=80°,∠B=∠C;
解: ⑵设∠B=x°,则∠C=x°,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80+x+x=180, 解得x=50,所以∠B=∠C=50°.
例 ∠A ,∠B ,∠C是△ABC的三个内角,且分别满足下列条件,求∠A,∠B,∠C中未 知角的度数.
⑶∠A:∠B:∠C=2:3:4
解:⑶因为∠A+∠B+∠C=180°, 所以∠A=180°× 2 =40°, 234 ∠B=180°× 3 =60°, 234 ∠C=180°× 4 =80°. 234
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平移型、翻折型、旋转型)
如图,点B、E、C、F在同一直线上,如果AB=DE,BE=CF,AB∥DE,求证
:AC=DF.
A
D 证明:
在△ABC和△DEF中
∵AB∥DE
AB=DE
∴∠ABC=∠DEF
B
E
C F ∵BE=CF
∠ABC=∠DEF BC=EF
∴BE+EC=CF+EC ∴△ABC≌△DEF(SAS)
∴BC=EF
∴AC=DF
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平移型、翻折型、旋转型)
如图A、B分别为OM、ON上的点,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且∠PAM=
∠PBN,求证:AO = BO 证明:∵∠PAM=∠PBN 在△AOP和△BOP中
M
∴∠PAO=∠PBO
∠PAO=∠PBO
AP
∵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 ∠MOP=∠NOP
三角形中内、外角的有关计算⑴
计算三角形相关角度时常用定理及其推论: ⑴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为180°; ⑵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⑶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类型一:已知角的关系,直接利用内角和
例 ∠A ,∠B ,∠C是△ABC的三个内角,且分别满足下列条件,求∠A,∠B,∠C中未 知角的度数.
类型三:在三角板或直尺中求角度 把一块直尺与一块三角板按如图放置,若∠1=45°,则∠2的度数为( D) A.115° B.120° C.145° D.135°
1
3
2
类型四:与平行线结合
如图,直线BD∥EF,AE与BD交于点C,若∠ABC=30°,∠BAC=75°,则∠CEF的
大小为( )
D
A
A. 60°
类型二:线段和差问题的证明
一 等线段代换
如图,已知△ABC中,∠BAC=90°,AB=AC,点P为BC边上一动点(BP<
CP),分别过B、C作BE⊥AP于E,CF⊥AP于F.
A
求证:EF=CF-BE; F
B
P
C
E
如图,已知△ABC中,∠BAC=90°,AB=AC,点P为BC边上一动点(BP<
在△ABE和△CDF中
AB=CD ∠ABE=∠CDF BE=DF ∴△ABE≌△CDF(
SAS)
∴AE=CF
方法总结 两个待证的全等三角形如果位置较为特殊,我们可以从平移、翻折、旋转
等角度找用于证明全等的等边或等角,同时要根据有利条件选择合适的证明方 法.
三角形全等证明的解题思路⑵
与全等三角形相关的问题中,有一类问题表现为三条线段间的和差关系, 这类问题通常需要运用“截长补短”法添加辅助线,将其转化为证明线段相 等的问题.
如图,∠A=10°,∠ABC=90°,∠1=∠2,∠3=∠4,∠5=∠6.则∠F=____°.
50 A
F BD
4 3
1 25
6
CEG
求解三角形内角或外角时,需要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外角性质,一 般可以直接计算,如果不能直接计算可以列方程解决.
三角形中内、外角的有关计算⑵
求三角形内外角时,经常遇到与直角三角板、直尺、折叠 相结合的问题,那么这类问题如何解决呢?
B. 75° C. 90° D. 105°
B
D
C
F
E
类型五:与截取或折叠相关
如图,将纸片△ABC沿着DE折叠压平,则( B )
A.∠A=∠1+∠2
B.∠A= 1 (∠1+∠2) 2
C.∠A= 1 (∠1+∠2) 3
D.∠A= 1 (∠1+∠2) 4
B
D
F
1
A
2E
C
如图,△ABC中,∠A=80°,剪去∠A后,得到四边形BCDE,则∠1+∠2= 2.60°
类型二:综合内外角利用方程思想
如图,在△ABC中,D是BC边上一点,∠1=∠2,∠3=∠4,∠BAC=63°,求∠DAC的
度数.
B2
A 1
3
4
D
C
解:设∠1=x°,则∠2=x°, 由三角形外角性质得∠3=∠1+∠2=2x°,∠4=2x°,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知∠BAC+∠ABC+∠ACB=180°, 列方程63+x+2x=180, 解得x=39, 故∠DAC=∠BAC-∠1=63°-39°=24°.
A
E
D
1
2
B
C
在求三角形内外角时,经常遇到与直角三角形、平行线、折叠相关的 问题,此时需要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折叠的性质推导 出与三角形相关的角,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外角性质得出相关的角 的度数.
三角形全等证明的解题思路⑴
AD
BE
CF
AD
C
B
B
C
E
D
A
D D
E
全等三角形在位置上通常有着特殊的关系,可以用旋转、翻折、平移等 图形变换方式来描述,运用图形变换有利于找对应边和对应角,从而有助于 证明三角形全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解题技巧专题归纳
1.三角形中内、外角的有关计算 2.三角形全等证明的解题思路 3.动态变化中的全等三角形 4.等腰三角形中辅助线的作法 5.等腰三角形中易漏解或多解的问题
6.共顶点的等腰三角形问题 7.证明线段相等的基本思路 8.乘法公式的灵活运用 9.分式运算中的技巧 10.分式中常见的陷阱
⑴∠A-∠B=16°,∠C=54°; ⑵∠A=80°,∠B=∠C; ⑶∠A:∠B:∠C=2:3:4.
解: ⑴由∠C=54°知∠A+∠B=180°-54°=126°①,
又知∠A-∠B=16°②,
由①②解得∠A=71°,∠B=55°;
例 ∠A ,∠B ,∠C是△ABC的三个内角,且分别满足下列条件,求∠A,∠B,∠C中未 知角的度数.
∴∠MOP=∠NOP
OP=OP
O
பைடு நூலகம்
BN
∴△AOP≌△BOP(AAS)
∴AO = BO
类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模型(平移型、翻折型、旋转型)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D且AB∥CD,连接BD,在BD上截取BE=
DF,连接AE,CF. 求证:AE=CF
A
F D
B 证明:
E
∵AB∥CD
∴∠ABE=∠CDF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