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论坛——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步入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为了保持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我们政府特此制定了由“知识成产系统,技术生产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只是应用系统”4个良性循环的子系统所形成的国家创新体系中的知识传播系统,已经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当中。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信息管理的过程已经经历了传统管理时期,技术管理时期,信息资源管理时期,现在正逐渐向“网络信息资源管理”阶段演进。

这种演进和发展对信息管理工作模式和服务模式势必造成巨大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需求,而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正式这种新需求下的产物。

1. 网络信息资源含义在探讨网络信息资源的含义之前,我们首先应明确对信息资源(IR)概念的理解。

目前关于信息资源的含义有很多中不同的解释,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侠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就是指文献资源或者数据资源,或者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

这都是限于信息本的身。

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恶劣信息本身,也包含了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细细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的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

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新的内涵。

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网络信息资源也称虚拟信息资源,它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的,以多媒体形式表达的,存储在网络计算机磁介质,光介质以及各类通讯介质上的。

并通过计算机网络通讯方式进行传递信息内容的集合。

简言之,网络信息资源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

目前网络信息资源以因特网信息资源为主,同时也包括其他没有;连入因特网的信息资源。

2. 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2.1存储数字化信息资源由纸张上的文字变为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或者光介质上的光信息,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查询更加方便,而且所存储的信息密度高,容量大,可以无损耗地被重复使用。

关于网络营销的文献综述

关于网络营销的文献综述

关于网络营销的文献综述前言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开展基于网络的营销实践,网络营销成为二十一世纪企业营销的主流。

1994年美国两位律师利用互联网发布广告发到多个新闻组赚到了10万美元。

这奠定了世界网络营销史的开端。

在中国,网络营销自1997年诞生之后,短短数十年间逐步走向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理论方面来看,相关的书籍和已经有很多了。

从实践方面来看,中国的网络营销正在逐步充塞各类市场(丽霞,2012)。

目前,我国网络营销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特点:一是网络营销迎来搜索引擎营销时代,二是网络会员制营销得到快速发展,现在的网络会员制营销已经在国大型网络公司获得了广泛应用。

三是网络营销服务市场初步形成,且增长迅速,成为网络经济最坚实的基础(英,2006)。

尽管如此,作为一项新生事物,从理论到实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网络营销发展的总体水平还较低,仍停留在起步阶段。

无论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水平,还是在网络营销认识度、参与程度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本文旨在将我国有关网络营销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综述,分类呈现,以期能够掌握网络营销发展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为企业开展网络营销实践和将来的理论研究提供依据借鉴。

一、网络营销的含义不同的研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营销的含义进行了阐述,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类型。

(一)将网络作为营销的一种手段从新、王学军(2001)认为,网络营销就是利用网络进行的营销活动,它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田月龙、林红(2008)认为,网络营销(Network Marking),是指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标的营销活动。

它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借助于互联网特性来实现一定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手段。

广义地说,凡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标的营销活动,都可称之为网络营销。

廖兰秋(2009)认为,网络营销指通过应用、网络广告、电邮、手机、传输数字电视等各种数字技术来达到营销目的的销售方式。

文献综述-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

文献综述-浙江大学现代教务管理系统

文献综述本论文的题目是《我与我们:从豆瓣网看网络交往中的身份建构》,作为本研究的理论视角,网络交往中的身份建构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本研究的典型例证,对“豆瓣网”等研究的文献梳理也不容忽视.一.身份的概念阐释身份是在某一语境下,回答一个人或一群人究竟是谁的问题。

“身份"一词来源于西方文化,译自“Identity”,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

Identity最早用于代数和逻辑学,意为同一或相同;后来与哲学中的认识主体问题发生关联,指物质、实体存在上的同一性质或状态;埃里克森(E.H。

Erikson)最早将其引入心理学,作为社会心理分析的技术术语来使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角度对身份进行了多维分析。

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认为身份具有可塑性,借助外来因素能完成自身身份的建构。

1社会心理学家Tajfel和Turner区分了个体身份和社会身份,认为社会身份的取得来自群体成员资格.2美国学者亨廷顿(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认为,为了建立我们的身份,必须寻找对立面,即建构“敌人”,从对“敌人”的想象中寻求我们自身的形象。

3综合对身份概念的阐述,它有两个相互对立的意思:一方面是“本身、个性”,即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实体的个人所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鲜明个性;另一方面是“相同性、同一性”,即自我归类,强调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状况。

简要地说,身份既揭示了“我们”是谁的问题,又区分了“他们”是谁。

总之,身份是建立在对我和他、我的社会和他的社会区分的基础上,是一个求同存异的建构过程,因而对身份建构的研究也就是对个人与社会、个体与集体关系的研究。

1张旭鹏文:“论欧洲一体化的文化认同建构”,《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期。

2 Tajfel H, Turner J C. 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 Psychology of Inrergroup Relations. Chicago: Nelson Hall, 1986:16-17.3程克雄译,塞缪尔·亨廷顿著:《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征面临的挑战》,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

网络流行语部分文献综述网络语言,“顾名思义,是伴随网络的发展、普及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网络独特的传播模式,是计算机键盘书写与屏幕呈现的特殊方式的产物。

”(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即指流行的网络用语。

“目前‘网络流行语’构成方式基本有三类:语音谐音型、符号象形型、英汉简略型。

”(梅艳.2006)这些网络流行语主要来自网络自身生成的流行语,如“9494、斑竹、火星帖”等;网下生成再到网络上流行的流行语,如“RMB”在银行里早就开始运用了,后来在网络上广为流行;源自生活的网络流行语,如“很黄很暴力”原是电视节目中的话语,后在网络上流行。

(盛若菁.2008)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评价,各关注者有自己的看法。

有点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体现了数异于人的先锋意识、多元文化的接触、社会心理的表达诉求、网络对人的社会化影响。

(盛若菁.2008)也有作者认为网络流行语的变异和流行,是网民们社会互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展示着一种“为快乐而生活”的主张,成为网民表达自我,叛逆性和现代性的直接写照。

(梅艳.2006)不过,有的作者认为它给纯洁的汉语带来了污染,颠覆了当下汉语的言说方式,以致有的地方试图通过立法来限制网络语言在某些领域的使用。

(汪磊.2007)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作者主要运用了社会化理论、常人方法学和福柯的“知识考古学”作为理论支柱。

他们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统计。

总之,虽然目前研究网络流行语的文献不多,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个领域。

参考文献: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03).梅艳.2006.“网络流行语”的社会学解释[J].内蒙古电大学刊(07).盛若菁.2008.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江淮论坛(04).1、汪磊.2007.网络流行语的“非网络化”浅议[J].语文建设(03). 2007年第3期网络语言曾被许多网民津津乐道,被称作“新世纪的语言方式”;也曾让部分教育工作者忧心忡忡,认为它给纯洁的汉语带来了污染,颠覆了当下汉语的言说方式,以致有的地方试图通过立法来限制网络语言在某些领域的使用。

BBS论坛系统文献综述

BBS论坛系统文献综述

BBS论坛系统文献综述1、引言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各种论坛系统( BBS) 应运而生, BBS ( Bulletin Board System) 是一种电子息服务系统, 它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网络区域, 其中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发布相关信息或提出自己的看法, 早期的BBS 由教育机构或研究机构管理, 现在大多数网站都已经建立了自己的BBS 系统,供人们通过该系统来结交更多的朋友, 表达更多的想法。

目前国内的BBS 已经十分普遍,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校园BBS、商业BBS、专业BBS、情感BBS以及个人BBS。

而此次基于 技术建立的BBS 系统的开发平台与工具选择、数据库设计以及系统所需的关键技术, 对于其它BBS 的建立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随着Internet的高速发展,人类对于信息交流的要求日益提高,并希望实现更广泛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

电子公告板系统(BBS)这一在Internet上拥有众多用户的服务,也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了新的飞跃,基于NNTP(NetworkNews Transfer Protocol)的转信系统的诞生给BBS注入了新的生命。

目前BBS主要分为基于Telnet的和基于Web的两大体系,其中基于Telnet的BBS的转信系统已相对成熟,而基于Web的BBS却一直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因此,要实现这两类技术上存在很大差异的BBS之间的资源共享,使各种类型的BBS之间能够协同工作,实现基于Web 的BBS的转信系统就成了关键环节。

2、BBS背景BBS系统最初是为了给计算机爱好者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地方。

70年代后期,计算机用户数目很少且用户之间相距很远。

因此,BBS系统(当时全世界一共不到一百个站点)提供了一个简单方便的交流方式,用户通过 BBS可以交换软件和信息。

到了今天,BBS的用户已经扩展到各行各业,除原先的计算机爱好者们外,商用BBS 操作者、环境组织、宗教组织及其它利益团体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文献综述检索方法

文献综述检索方法

文献综述检索方法
文献综述的检索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学术搜索引擎:利用Google学术、百度学术、CNKI等学术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加上“综述”或“综述文献”进行检索,可以找到该领域相关的文献综述。

2. 文献数据库:利用Web of Science、Scopus、PubMed等文献数据库,在高级检索中选择“综述”或“综述文献”进行检索,可以找到该领域相关的文献综述。

3. 学科主题网站:如、等学科主题网站,可以浏览该网站所属的学科领域,找到该领域的文献综述。

4. 学术期刊:浏览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找到其中发表的文献综述。

5. 学术论坛:浏览相关领域的学术论坛,可以获得该领域的最新进展和热点问题,并找到其中提到的文献综述。

在搜索文献综述时,需要注意关键词的选择,以及对搜索结果的筛选和评估,找到高质量、权威的文献综述。

《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300字》

《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3300字》

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分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1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课题背景从十多年前的2G网到如今正在普及的5G网的一个升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带给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发现已然到来。

既给国家治理提供了新技术,为公民获取各种信息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但也因其庞大的数据量及其快速的流通速度等特点给公民的网络隐私造成严重的泄露问题,从而引发人们忧虑和深思。

1.2研究意义多方面分析和研究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对于如何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合理保护我国公民的网络隐私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对促进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活秩序的稳定,以及公民保护个人隐私权,追求幸福安宁的生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文献综述2.1国外研究进展美国是一个向来注重对个人自由的保护的国家,而这种理念也体现在美国法治的方方面面,美国从建国开始就十分崇尚自由、以及对个人尊严的保护,因此美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研究开始时间较早,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美国对网络隐私权的研究渐渐也走在世界前列。

20世纪初,美国就已经形成有体系的以行业自律为主,法律规范为辅的模式来保护个人网络隐私。

而后设立的诸如1974年《隐私法》,1980年《隐私保护法》等都对隐私保护作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丰富和完善了美国隐私法律保护体系。

《信息自由法》的制定最初是为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后来经过时代的发展隐私权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该法又把公民的私人信息也包括在隐私权的范围内加以保护。

《隐私权法》则是对公民网络隐私权进行直接保护的法律依据,公民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公开或者不公开自己的隐私。

《有线通讯政策法》是为了保个人隐私不被有线服务商侵犯而制定的。

《在线隐私权法》则对在线1 / 5商业公司的行为进行了规范。

颁行于2001年的《儿童网上隐私保护规则》则针对13岁以下的儿童这一特定的权利主体,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商在未经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得对13岁以下的儿童进行隐私数据的收集。

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的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我国网络青年“丧文化”的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

四、引导对策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丧文化”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高校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 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举办讲座等方式,帮助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 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调节能力,避免受到“丧文化”的负面影响。
2、引导正确价值观
高校应该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社会 实践等方式,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 力,避免受到“丧文化”消极价值观的影响。
2、行为影响
“丧文化”不仅会对青年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还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 响。一些青年大学生可能会因为受到“丧文化”的影响而变得消极怠惰、缺乏进 取心,甚至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例如,一些学生会因为受到“丧文化”的 影响而沉迷于网络游戏,导致学业受到影响;一些学生会因为受到“丧文化”的 影响而产生消极的就业观念,导致就业困难。
总之,“丧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未来研究需 要进一步探讨“丧文化”的本质特征、传播规律和对年轻人心理、价值观的影响, 同时从不同学科领域综合研究“丧文化”现象,提出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对策,帮 助年轻人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当代社会,我们不难发现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青年“丧文化”。这种文 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年轻人对于生活失去信心,感到疲惫和无助,追求一种消极、 懒散的生活态度。本次演示将探讨青年“丧文化”的背后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它 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
二、传播途径
1、网络社交平台
网络社交平台是“丧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抖音等平台上,经 常可以看到一些带有“丧文化”元素的文章、图片、视频等。这些内容通过分享、 转发等方式迅速传播,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第一章 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

第一章 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
32
2、按信息加工级别划分信息源
信息出版量的急剧增长,信息类型的多样化和 信息分布的离散状态,获取相关信息犹如大海 捞针。利用信息的可塑性,将信息处理为不同 等级。通常文献学上将其称为“三次文献”:
一次文献/信息 primary Literature/ info
二次文献/信息 secondary literature /info 三次文献/信息 Tertiary literature/ info 零次文献/信息
信息超载 信息焦虑
7
2.
信 息 素 养 的 内 容
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 ACRL提出高等院校
学生应具备的信息素养能力: 确定所需信息的范围 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鉴别信息及其来源 将检出的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基础 有效地利用信息去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 了解利用信息所涉及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 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33
文 献 信 息
零次文献:普通网页,电子邮件等 一次文献:正式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等
二次文献:数据库中的题录、目录等
三次文献:文献综述、进展报告等
34
35
三次文献的相互关系
读者查找
一次文献
二次文献
三次文献
作者发表
出版社发表
专家发表
36
3、十大信息源——按出版形式划分
(1)图书

(6)科技报告
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 中国三大数字图书馆:超星、方正、书生之家 中国三大网上期刊数据库:清华、维普、万方 中国最大的多媒体信息网站:
怎么找?——搜索技巧
• 找新闻、找多媒体信息、找软件 :
••使用搜索引擎(、Google、天网等)42

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

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

网络行为研究现状一个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行为也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网络行为研究,作为探究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心理特征和社会影响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多个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系统梳理网络行为研究的现状,以期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对网络行为研究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网络行为的内涵和外延。

接着,从网络行为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论、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展开综述,重点分析当前研究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同时,本文还将关注网络行为研究在不同领域(如心理学、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等)的应用情况,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在综述过程中,本文将注重文献的质量和代表性,力求全面反映网络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前沿动态。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异同点,本文试图揭示网络行为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

本文将对现有研究进行评价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和方向。

本文旨在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网络行为研究的现状,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网络行为研究的深入发展,为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网络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网络行为研究作为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

这些学科的理论为网络行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和工具,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网络行为背后的动机、过程和影响。

心理学理论在网络行为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认知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个体如何处理、存储和回忆网络信息的框架。

社会心理学则帮助我们理解网络行为中的社会影响,如群体压力、从众行为等。

动机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个体为何选择某种网络行为,如寻求信息、娱乐或社交等。

社会学理论同样对网络行为研究有着重要影响。

《关于“网络互动”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关于“网络互动”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关于“网络互动”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网络互动提高了人们交流的密度和频率,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

热门舆论活动涉及公平和正义等关键社会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网络互动的传播方式、驱动力和社会价值,梳理网络互动的传播规律,服务于社会治理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内外学者针对网络互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一、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针对网络互动的研究较早,其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

Li和Wei (2017)认为网络互动在报纸上产生舆论、巩固社会共识、动员社会治理和倡导公共利益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网络圈层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的技术形态,是现代社会文化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交网络、大数据和智能技术的推动下,它的影响力正在增加。

Zhou和Fang(2013)认为网络社会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其变迁的核心是信息处理技术带来人们彼此之间的交往方式的变化。

基于用户关系节点的网络互动互动底层传播模式是网络互动的焦点,也是个人参与社交资源游戏的中介。

互动底层传播模式拓展了构建公共议题、产生舆论的时间和空间。

一些学者敏锐地观察了网络互动的传播生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相关结果为该主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视角。

Ke(2007)认为网络互动作为个人控制的实时直播媒体,可以随时干预信息生产和传播系统,这不仅解决了相关人的传统理论,也改变了舆论监督的框架。

它不仅提高了信息流通的频率,也改变了社会交往的方式。

当然,网络互动用户已经形成了一个基于关系的移动三维社交网络,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大众媒体的传播模式。

Shire和其他人(2018)认为沟通共享机制提高了沟通节点之间的关系粘性,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讨论、问题和其他词语激活了沟通节点之间的紧张关系。

价值同步是价值差异的产物,共同构成了社会交往的动力。

网络互动嵌入了社会传播系统,形成了一种新的信息方式,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严重影响。

Shin和其他人(2014)认为网络亚文化带层作为一个“新部落”,在流场、纯社会互动和共同情感三个方面表现出显著特征。

文献综述模板

文献综述模板

国际学院
题目: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内部监控角度下的风险现状和
对策探析
学生姓名 : 张逸
学 院 : 国际学院
专 业 : 国际金融
年 级 : 10级
学 号 : 0103223
本(专)科 :
指导教师 : 王海南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1000字;
附:文献综述写作注意事项
(供毕业论文设计时参考,打印时请将此页删除)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分析和描述前人已经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程度,要求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前沿性问题做出较详细的综述,并提供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反映作者研究工作的基本功和文献阅读量。

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注意事项:
1. 要围绕主题对文献的各种观点作比较分析,不要教科书式地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理论和学派观点简要地汇总陈述一遍。

2. 文献综述在逻辑上要合理,即做到由远而近先引用关系较远的文献,最后才是关联最密切的文献。

3. 评述(特别是批评前人不足时)要引用原作者的原文(防止对原作者论点的误解),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不能从二手材料来判定原作者的“错误”。

4. 文献综述结果要说清前人工作的不足,衬托出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理论价值。

5. 采用了文献中的观点和内容应注明来源,模型、图表、数据应注明出处,不要含糊不清。

6. 文献综述最后要有简要总结,表明前人为该领域研究打下的工作基础。

7. 所有提到的参考文献都应和所研究问题直接相关。

8. 文献综述所用的文献,应主要选自学术期刊或学术会议的文章,其次是教科书或其他书籍。

至于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广播、通俗杂志中的文章,一些数据、事实可以引用,但其中的观点不能作为论证问题的依据。

关于如何利用文献的若干建议(文献综述、论文写法)

关于如何利用文献的若干建议(文献综述、论文写法)

关于如何利用文献的若干建议当了一段时间的版主,发现本版还是以求助和应助为主,我这里想慢慢地写一些心得,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望大家都能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好建议,让本版的学术气息逐渐浓郁起来,在这里谢谢大家了:)今天想说的是如何有效地利用文献的问题。

好的文献管理,利用和搜索的模式往往能对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使研究者事半功倍。

从一个典型的研究过程来看,第一步总是文献搜集以及撰写文献综述,而第二步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利用已有文献中的成果来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这一步中还是需要反复地利用已有文献,把其中的有用结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一步是论文的发表,这里除了科学的论文撰写外,主要就是需要对阶段研究工作的文献作出整理,为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开个好头。

从这样的简单分析中可以看出,在研究工作的三个主要步骤中,文献的利用和管理时时刻刻地伴随着研究的进展,因此,提高文献利用和管理的技巧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研究工作的开始,一般会遇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已经明确地有一个大的范围,但是具体的题目还不清楚。

第二种是已经有了一个具体的题目,需要进一步地解决。

无论哪一种情况,都需要搜集整理文献。

就本版的文献求助情况来看,大致有四类文献求助1. 拥有具体的文献信息,具体求助某一至两篇文献2. 拥有文献信息,一次求助许多的文献3. 求助某些经典书籍4. 没有具体的文献信息,根据主题进行求助我是根据研究者所处的不同状况进行分类的。

第一类一般来说应该有了具体的题目,针对性比较强。

对这一类人来说,研究工作一般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应该时不时地去有意思地搜索相关的文献,以防遗漏。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避免重复劳动。

我有一个同学,前段时间投了一篇文章,由于是top 3 journal,审稿人的水平都很高,他费了好大劲证明的一个定理。

审稿人指出,类似的定理已经被证明过了,详情参考某篇以前的文献,结果他花了好长时间证的几页证明一下子压缩到了半页。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文献综述范文模板精品文档,仅供参考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文献综述范文模板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公民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界定、理论研究领域、实证研究领域三方面对公民网络参与进行总结与探讨.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关网络参与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公民网络参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近年来,公民网络参与得到学术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众多.梳理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掌握目前国内公民网络参与研究现状,以期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网络参与的全面科学论证.一、网络参与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参与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包含的范围相互趋近.通过参考研究文献,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可将公民网络参与定义为:公民以信息作媒介,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所进行的以期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的一种政治行为.陈东明和陈明明认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从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和参与结构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参与途径趋于一致,即通过通讯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方法,而参与主体和参与客体不尽相同.1.网络参与主体网络参与主体可分为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对于一般群体,有些学者认为是公民,如尹冬华认为网络参与即公民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有关公共事务的表达与讨论、网络结社或因网络动员而引发的集体行动,主要包括舆论生成与政治影响这两个环节.而李斌认为网络参与的主体除网民外,还应包括网络上的虚拟团体,他认为网络参政是指网民或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空间载体,表达自身意愿并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特殊群体这里指有针对性研究的群体,如新生代农民.李奋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借助虚拟的网民身份或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政治主张与政治意愿,影响或改变政治决策、参与行政管理的活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运行的参政行为.2.网络参与客体网络参与客体是指网络参与主体所针对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参与客体仅指政治领域,黄婷认为,公民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作为平台,表达政治诉求,参与制定、修改、评论政府决策与公共事务的政治行为.胡宗仁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利用互联网这一空间载体来参与制定、通过或执行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广义的网络参与客体除政治领域外,还包括公共政策等行政领域.邹军认为,目前来看,互联网的网民舆论或者网络参与的指向对内表现为对个体权利受侵犯的******,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对真相的追寻、对权威的消解等;对外则表现出愤激的民族主义情绪.乔成邦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社交论坛等多种形式,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或影响公共事务执行的行为过程.二、网络参与的理论研究1.网络参与对******政治的作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为******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杨蔚琪认为互联网拉近了政府与公民的距离,使二者自由交流,有利于观点达成一致;趙银红则认为网络参与因受制于种种霸权,很难反映公民的真实意愿;主流政治文化也将遭受冲击等.2.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困境学术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等特点.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许多困境.刘文从参与的规范性、信息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朱坤则指出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非规范性、群体极化、非理性和法律监管缺位现实困境.3.政府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回应性政府鼓励和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例如,李斌指出构建回应政府、累积信任资本、规范网络参与、改革政治体制四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郝丽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使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监督下,从而对政府回应力带来挑战;郭旭认为,网络参与存在政府回应力不强等问题;邵杰从人员、制度、观念、沟通渠道四方面提出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措施.三、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比,有关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略显不足.研究群体多为一般公民和在校大(转46页)(接56页)学生.翁士洪构建了参与――回应模型对公共工程项目展开实证研究,并发现网民和政府互动不平衡模式是我国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的主要回应模式,该发现有利于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研究与改善.赵轩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学院3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调研发现,尽管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但是在实际网络参与中仍出现盲目冲动、知行不一等突出问题.等通过对北京5所高校469名学生开展网络政治参与统计调查,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并针对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有助于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与措施.四、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目前学术界在网络参与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并不多见.今后的网络参与研究要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网络参与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网络参与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支持;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的多元化,这也正是网络参政研究的突破口.参考文献1.杨三涛.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2.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3.尹冬华.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2).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8).5.李奋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农业经济,2013(02).6.黄婷.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7.胡宗仁.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行政改革之道.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6).8.邹军.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37).9.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许昌学院学报,2008(03).10.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责任编辑:兰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主要有:利用虚假信息的操纵;进行真实交易的操纵,如连续或联合买卖类型的操縱等;通过交易影响特定时段证券价格的操纵;通过洗售或对敲进行虚假******易;等等.当前我国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监管,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刑事处罚为辅,民事诉讼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完善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法律法规,引入集体诉讼和举证倒置措施,改进民事诉讼机制,同时引入******奖励措施,提高发现概率,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力度.【关键词股票市场操纵;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5937(20XX)03-0073-05一、引言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也越来越频繁.2015年的股灾让很多股民心有余悸.20XX年证监会又开出两张高额罚单,1月23日徐翔等人被罚110亿元,3月30日鲜言被罚34.7亿元.这些高额罚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说明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力度.当股票市场的监管缺位或失灵时,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可能与机构投资者或投资大户联合起来,同时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来操纵股价,以牟取暴利.无论是私募大佬徐翔的市场操纵,还是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鲜言的市场操纵,都是同时利用了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这表现为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完美对接了股票市场的炒作行为.这种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不仅降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严重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和资金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崩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股票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日益超越地理和时间限制,同时也带来股票市场操纵的智能化和隐蔽化,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类型、动机和后果及监管手段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从中探讨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方法,以期为改进股票市场的监管实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文献综述(一)国外有关股票市场操纵研究的文献综述1.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识别和分类Kyle A S,Viswanathan S[ 1 ]指出市场操纵是故意损害经济效益的活动,包括扭曲价格以及降低市场流动性.非法价格操纵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被扭曲时才会发生. Allen,Gale(1992)提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方式分为三种,即基于交易的操纵、基于行动的操纵和基于信息的操纵.作者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研究操纵行为,认为操纵者通过影响市价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反馈效应是基于交易操纵的普遍做法.2.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途径Benabou R,Laroque G(1988)很早就研究了使用特权信息来操纵市场的行为,指出操纵者通过扭曲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来刺激和操纵资本市场.Wirama D G等(20XX)以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传言为样本,也证实谣言会操纵股价.BagnoliM,Lipman B L(1996)研究发现投标人可以仅通过收购出价操纵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赚取利润,他们证明股价操纵行为降低了预售股票的价格.Lee E J,Eom K S,Park K S[ 2 ]研究了欺诈订单这种操纵方式,该种方式多发生在开市后的一段时间及收盘前一段时间,操纵者获得额外利润.作者指出波动较高的、市价较低的、管理信息公开度低的股票,更可能被操纵.Comertonforde C,Putni?諪?觢 T J[ 3 ]研究了收盘价的操纵问题,使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四家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被起诉案例,采用检测控制估计(DCE)方法,发现较高信息不对称水平和中低流动性水平的股票最有可能被操纵,且在期末发生操纵的可能性更高.Saif Ullah,Nadia Massoud,Barry Scholnick[ 4 ]研究了利用并购方式进行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行为.Liu Zheng,Zhou Xianming[ 5 ]构建模型对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操纵可以利用拉升倒货的交易策略,先大量买入并囤积股票,同时推动其价格上升,然后以更高价格出售,以此从中获利.Qiu Junfeng,Zhang Yongli[ 6 ]检验了股市操纵行为的影响,发现尾市操纵对价格的准确性有明显的不利影响.Eva Lomnicka[ 7 ]利用诉讼行为案例探讨了在新兴的巴基斯坦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操纵行为,研究了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串通的操纵行为.3.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动因国外学者发现操纵者的动因是多样的.Khwaja A I,Mian A[ 8 ]研究了新兴市场的股票价格操纵,发现经纪人有操纵的动机.经纪人自己进行交易时,年收益率高于外部投资者很多.大多数经纪人都赚取重大的操纵租金,保守估计表明,这些操纵租金可能占总经纪业务收入的近一半.Vanden Joel M[ 9 ]认为持有特定类型衍生产品的公司内部人士有动机进行股票价格操纵.4.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后果国外学者发现操纵有不同的影响后果.Aggarwal,Wu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操纵可能对市场效率有重要影响,被操纵股票在股价波动性、股票活跃度方面都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更有可能受到操纵,而且操纵会增加股票的流动性与价格波动.股票在操纵期间表现为高流动性,操纵前、操作期之后表现为低流动性[ 10 ].Aggarwal R,Wu G J[ 11 ]研究了信息型操纵行为,提出股价操纵行为增加了股价的波动性和股票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收益,股票价格在操纵期间上升和操纵后期下跌.Goldstein I,Guembel A(2008)发现操纵使得被操纵公司的价值减少.由于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效应,当投机者进行操纵时,公司的价值减少,交易者从中获利.BEN-D**ID ITZH**[ 12 ]则证明存在一种机制能操纵对冲基金的回报.一些对冲基金在关键报告日期操纵股票价格.比如,操纵者可能扭曲月底价格,操纵者取得的大部分回报是在交易的最后几分钟内赚取的.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一、情绪管理的理论内涵(一)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情绪管理的概念最初却并非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对其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 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在《感受和情绪的社会学: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说到,在解释人们为何有所行动、有所思考的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家们逐渐涉及到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并在此文中提出情感规则和情绪工作的概念.情感规则是我们在多种情境下should feel,通过指出什么是适当的、合人意的表达,给出了感情表达的标准,而情绪工作则是衡量社会成员在情绪管理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尤其是文化背景(Hochschild ,1975).work这个词倾向于指,在社会领域中,所有的情绪管理表现都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出曾引起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马向真,王章莹,2012). 1979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工作、情感规则、和社会结构》一文中提出了情绪管理的概念,她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在遵循情感规则和结合所处情境情况下,个人努力去改变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程度和质量的过程(Hochschild,1979).在直接经验外交官的微笑和间接经验销售品质的双重启发下,1983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管理探索》一文中提出了她之后全力研究的情绪劳动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最初她认为情绪工作、情绪管理、情绪劳动这三个术语是可以交互使用的,后来,她对情绪工作和情绪劳动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且对情绪劳动做了大量跟进研究,但是对情绪管理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区分和说明(王丽霞,2010).事实上,发生在工作场所中的情绪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组织行为领域的情绪管理在当今企业EAP计划(员工帮助计划)中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绪管理,旨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EAP划是科学管理员工情绪的工具,是企业的情绪按摩剂(马向真,王章莹,2012).随着社会对情绪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热衷于情绪相关研究,特别是风靡全球的情商(EQ)应运而生,管理学视角也意识到了情绪需要管理,人类需要情绪管理,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和谐管理为最终追求,管理学领域研究者也为在管理中做到人和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和社会的谐群己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而不断地努力着.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理解力、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的各不相同,情绪管理的概念在每个专家学者看来也是各执一词、意见不能统一,虽然现行当下的研究中已经有大量的关于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但尚未有确定的统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概念(孟佳,2012).笔者从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来综述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理论内涵研究.1.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研究的着迷,启蒙了情绪管理相似内涵相关研究.笔者将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混沌期(1920~1960)虽然一开始心理学家们探索和记录智力相关知识时,将注意力固着在诸如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方面,但是研究者们知道智力中非认知的方面也同样重要,因而他们对同样重要的non-cognitive aspects in intelligence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20年,爱德华桑代克,使用社会智力一词来描述认识管理他人的技巧,换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拥有不止一种智力,而众多智力中,认识管理他人,且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非凡表现的能力,就是社会智力;1940年,大卫韦克斯勒作为韦克斯勒量表的创制者,倾向于智力包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观点,并着重描述了智能促使下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又可以分为情感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第二阶段,萌芽期(1960~1989)这個时间段,研究者们将目光到了情绪智力一词的创作中.1964年,情绪智力一词,就已经出现在贝尔德克发表的学术论文《Sensivity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中;1966年,德国人Barbara Leuner以情绪智力一词命名其论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 》;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写到,智力可分为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他进一步得出结论,传统智力比如IQ,已经无法完整地解释认知方面的能力了.自此以后,研究者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智力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完整地解读绩效了;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发展情绪智力,自我整合,和恐惧,伤害和的相关性》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1987年,英国人基思比斯利,作为英国门萨俱乐部的成员,最早将情商这个术语公布在英国门萨俱乐部杂志上,但是似乎并没有在国际上带来多大影响;此外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了情商EQ概念.第三阶段,破土期(1989~1995)1989年, 斯坦利格林斯潘曾提出了一个模型来描述情绪智力,这个模型并未引起学界的大的反响;紧接着1989~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1990)连续发了两篇论文,认为情绪是整合生理反应、认知和意识觉察的内部运行的活动总和,并首次介绍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所描述的就是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论文中,他们还将其划分为为情绪的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调整和情绪的运用三个主要维度,这可被认为是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模型的雏形.1997年他们将情绪智力模型修正并发展为五个维度.从各学派的研究成果上看,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学派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独立的智力成分,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这种对情绪智力的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广为大众所接受.。

网络论坛——文献综述

网络论坛——文献综述

网络论坛——文献综述作者王景伟(学号5080201302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08级本科三班 )摘要:网络论坛是网络信息交流的常用软件。

本课题要求实现一简易的论坛,此论坛要能把用户提交的数据存入数据库,并能及时地显示页面以供他人参与讨论。

并且还要具有用户管理功能,用户发贴管理功能(删除,置顶,加标记等)。

文章首先对论坛开发的重大意义做了介绍,就网络论坛在生活中的普及和实用做了实际调查,就目前状况和解决方案做了介绍。

并对论坛的基本功能做了简单介绍,最后列出了网络论坛开发的可行性。

关键字:网络论坛、实际调查、目前状况、解决方案、基本功能、可行性一.引言网络论坛(Network Forum),就是在21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当人们浏览各个门户网站或者以信息交流为主旨的网站时,通常它们都为网友提供发布个人需求信息或者发表个人观点看法的平台,可以和所有浏览这些观点的网友沟通和交流观点。

网络论坛现在已经是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普及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和传播速度,使人们更自由的交流彼此的看法意见,极大的方便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开发一个网络论坛是作为一个计算机系的学生毕业设计很好的选择。

但同时不可否认,由于网络论坛的普遍和不完整的规范性,它也是网络安全和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需要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监督的规范。

二.实际调查(一).网络论坛现状研究:网络论坛网络论坛是一个和网络技术有关的网上交流场所。

一般就是大家口中常提的BBS。

BBS的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为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

BBS最早是用来公布股市价格等类信息的,当时BBS连文件传输的功能都没有,而且只能在苹果计算机上运行。

因为现在的网络知识流行太快,每个行业都有一个自己在网络中进行交流的一块区域。

论坛是最好的地方。

论坛有综合性论坛和专题类论坛,还有教学型和推广型,地方性和交流性论坛之分,一般论坛建立后会通过电子邮件,网摘,网址,资源合作,搜索引擎,关系推广等方式传播推广。

博客系统文献综述

博客系统文献综述

关于校园博客系统的研究——文献综述【摘要】随着web2.0 技术的出现, 博客已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 博客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本文归纳了博客系统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分析了当前校园博客系统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并且讨论了该博客系统的开发工具,对应不同的需求都有各自不同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对校园博客系统的进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

在基于.NET2.0 的程序设计下,使得该系统的开发更快捷、更高效、系统更安全、更稳定。

【关键词】校园博客,设计与实现,发展,.NET2.01、引言博客,又译为网络日志、部落格或部落阁等,是一种通常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

博客上的文章通常根据张贴时间,以倒序方式由新到旧排列。

许多博客专注在特定的课题上提供评论或新闻,其他则被作为比较个人的日记。

一个典型的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其他博客或网站的链接、及其它与主题相关的媒体。

能够让读者以互动的方式留下意见,是许多博客的重要要素。

大部分的博客内容以文字为主,另有一些博客专注在艺术、摄影、视频、音乐、播客等各种主题。

博客是社会媒体网络的一部分。

通过校园博客系统, 可以加强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 教师和教师之间的教学经验的分享, 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心得的分享,以及更好的展示学校教师和学生的风采。

通过博客系统的日志积累,形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真正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3】。

设计该博客系统的总体思路就是在管理员的管理下,网友通过浏览作者的博客与作者进行交流,并能在博客中获取一些最新的新闻或者资料,同时可以对感兴趣的文章进行评论,可以对作者已经设置好的链接进行访问,可以在线给作者留言。

管理员通过后台来管理整个网站,并不需要查看源文件或者代码,里面的功能主要包括添加文章,编辑或删除文章,查看留言,过滤评论词语,更改管理员呢称等等。

2、校园博客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2.1 基本知识博客系统,即会员注册后登录,可开设自己的博客,管理员可推荐精彩博文、评选博客之星、统计博客日志等,用户可随意更新和编辑自己的博客模板。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节日作文】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硏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逬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硏究成果。

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希藝扶家有所帮助!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公民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界走、理论硏究领域、实证硏究领域三方面对公民网络参与进行总结与探讨.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关网络参与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硏究不足对今后的硏究提出几庶建议.关键词:公民网络参与;理论硏究;实证硏究近年来公民网络参与得到学术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汪有关网络参与的硏究文献众多•梳理网络参与的硏究文献掌握目前国内公民网络参与研究现状以期逬一步拓克硏究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网络参与的全面科学论证.一、网络参与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参与的概念界走尚未达成一致但包含的范围相互趋近.通过参考研究文献,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可将公民网络参与定义为公民以信息作媒介,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所进行的以期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的一种政治行为. 陈东明和陈明明认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从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和参与结构三个方面来理解具中,参与途径趋于一致即通过通讯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方法,而参与主体和参与客体不尽相同.1. 网络参与主体网络参与主体可分为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对于一般群体,有些学者认为是公民如尹冬华认为网络参与即公民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有关公共事务的表达与讨论、网络结社或因网络动员而引发的集体行动注要包括舆论生成与政治影响这两个环节.而李斌认为网络参与的主体除网民外,还应包括网络上的虚拟团体,他认为网络参政是指网民或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空间载体,表达自身意愿并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特殊群体这里指有针对性研究的群体如新生代农民.李奋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借助虚拟的网民身份或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政治主张与政治意匾影响或改变政治决策、参与行政管理的活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运行的参政行为.2. 网络参与客体网络参与客体是指网络参与主体所针对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参与客体仅指政治领域潢婷认为公民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作为平台,表达政治^求,参与制定、修改、评论政府决策与公共事务的政治行为胡宗仁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利用互联网这一空间载体来参与制定、通过或执行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广义的网络参与客体除政治领域外,还包括公共氏等行政领域•邹军认为启前来看互联网的网民舆论或者网络参与的指向"对内表现为对个体权利受侵犯的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对真相的追寻、对权威的消解等;对外则表现出愤激的民族主义情绪弄成邦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社交论坛等多种形式渗与咖公共】制」走或影响公共事务执行的行为过程.二、网络参与的理论研究1. 网络参与对初"★政治的作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为™★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 杨蔚琪认为互联网拉近了政府与公民的距离,使二者自由交流,有利于观点达成一致;趙银红则认为网络参与因受制于种种霸权,很难反映公民的真实意感主流政治文化也将遭受;中击等.2. 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困境学术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等特点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许多困境刘文从参与的规范性、信息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洙坤则指岀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非规范性、群体极化、非理性和法律监管缺位现实困境.3. 政府对公民网络政J台参与的回应性政府鼓励和引导公民有序逬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例如,李斌指出构建"回应政府"、累积信任资本、规范网络参与、改革政治^制四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郝丽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使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监督下,从而对政府回应力带来挑战;郭旭认为,网络参与存在政府回应力不强等问题;召济从人员、制度、观念、沟通渠道四方面提岀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措施.三、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硏究相比有关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证硏究略显不足朋究群体多为一般公民和在校大(转46页)(接56页)学生.翁士洪构建了 "参与一回应"模型对公共工程项目展开实证研究,并发现网民和政府互动不平衡模式是我国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的主要回应模式该发现有利于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硏究与改善. 赵轩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学院3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调硏发现,尽管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但是在实际网络参与中仍岀现盲目冲动、知行不一等突岀问题.等通过对北京5所高校469名学生开展网络政治参与统计调查分析得岀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于此逬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并针对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岀有助于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与措施.四、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目前学术界在网络参与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硏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并不多见今后的网络参与硏究要不断拓展硏究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系统性硏究;逬一步开展实证硏究,网络参与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网络参与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支持;注重硏究方法与硏究路径的多元化,这也正是网络参政硏究的突破口.参考文献1杨三涛•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2. 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忻州I丿帀范学院学报,2010(4).3. 尹冬华.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尸""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2).4. 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冲国社会科学岀版比2006(148).5•李奋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硏究.农业经济,2013 (02).6.黄婷.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7胡宗仁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行政改革之道.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6).8.邹军.看得见的"声音"一解码网络舆论冲国广播电视出版比2011(37).9.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许昌学院学报,2008(03).10•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5任编辑:兰卡)文献综述范文3000宇【摘要】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主要有:利用虚假信息的操纵;进行真实交易的操纵,如连续或联合买卖类型的操縱等;通过交易影响特走时段证券价格的操纵;通过洗售或对敲进行虚假*十易等等.当前我国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监管,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刑事处罚为辅,民事诉讼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完善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法衛去规,引入集体诉讼和举证倒置措施,改进民事诉讼机制,同时弓I入初★"奖励措施提高发现概率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力度.[关键词]股票市场操纵;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刑事责任【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8)03-0073-05—、引言随看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也越来越频繁.2015年的股灾让很多股民4湄余悸.2017年证监会又开出两张高额罚单丄月23日徐翔等人被罚110亿元,3月30日鲜言被罚34.7亿元.这些高额罚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说明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力度.当股票市场的监管缺位或失灵时,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可能与机构投资者或投资大户联合起来同时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来操纵股价,以牟取蔚I」.无论是私募大佬徐翔的市场操纵,还是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鲜言迪市场操纵,都是同时^用了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这表现为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完美对接了股票市场的炒作行为.这种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將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不仅降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严重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和资金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崩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岀现,股票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日益超越地理和时间限制,同时也带来股票市场操纵的智能化和隐蔽化,由此弓I发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识S!)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促逬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夕卜学者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类型、动财口后果及监管手段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从中探讨识SJJ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方法丄炯为改进股票市场的监管实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文献综述(一)国夕清关股票市场操纵硏究的文献综述1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识S!J和分类Kyle A S,Viswanathan S[ 1 ]指出市场操纵是故意损害经济效益的活动,包括扭曲价格以及降{氐市场流动性•非法价格操纵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被扭曲时才会发生.Allen,Gale(1992)提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方式分为三种,即基于交易的操纵、基于行动的操纵和基于信息的操纵作者在理性预期迪框架下研究操纵行为「认为操纵者通过影响市价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反馈效应是基于交易操纵的普遍做法.2.关于股票市场擾纵的涂径Benabou KLaroque G(1988)很早就研究了使用特权信息来操纵市场的行为,指岀操纵者通过扭曲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来刺激和操纵资本市场.Wi「ama D G 等(2017)以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传言为样本,也证实谣言细纵股价.Bagnoli M f Lipman B L(1996)研究发现投标人可以仅通过收购出价操纵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赚取利润,他们证明股价操纵行为降低了预售股票的价格.Lee E J,Eom K S,Park KS[2 ]硏究了欺诈订单这种操纵方式该种方式多发生在开市后的一段时间及收盘前一段时间换纵者获得额外利润•作者指出波动较高的、市价较低M、管理信息公开度低的股票,更可能被操纵.ComertonfordeCPutni游?留TJ[3]硏究了收盘价的操纵问题,使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四家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被起诉案例,采用检测控制估计(DCE)方法,发现较高信息不对称水平和中低流动性水平的曄最有可纵且】末发生操纵的可能性更高.Saif Ullah,Nadia Massoud,Barry Scholnick[4 ]硏究了利用并购方式进行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行为.Liu Zheng,Zhou Xianming[ 5 ]构建模型对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操纵可以利用拉升倒货的交易策略,先大呈买入并囤积股票,同时推动其价格上升,然后以更高价格岀售,以此从中获利.Qiu Junfeng7hang Yongli[ 6 ]检验了股市操纵行为的影响,发现尾市操纵对价格的准确性有明显的不^影响.Eva Lomnicka[ 7 ]利用诉讼行为案例探讨了在新兴的巴基斯坦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操纵行为朋究了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串通的操纵行为.3•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动因国夕卜学者发现操纵者的动因是多样的.Khwaja A I,Mian A[ 8 ]硏究了新兴市场的股票价格操纵,发现经纪人有操纵的动机•经纪人自己进行交易时,年收益率高于外部投资者很多.大多数经纪人都赚取重大的操纵租金,保守估计表明,这些操纵租金可能占总经纪业隽收入的近一半.Vanden Joel M[9]认为持有特走类型衍生产品的公司内部人士有动机进行股票价格操纵.4.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后果国外学者发现操纵有不同的影响后果AggarwaLWu硏究发现股票市场操纵可能对市场效率有重要影响,被操纵股票在股价波动性、股票活跃度方面都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更有可能受到操纵而且操纵会增加股票的流动性与价格波动.股票在操纵期间表现为高流动性,操纵前、操卅性9之后表现为低流动[10 ].Aggarwal R,Wu GJ[ 11 ]硏究了信息型操纵行为提出股价操纵行为增加了股价的波动性和股票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收益股票价格在操纵期间上升和操纵后期下跌.Goldstein LGuembel A(2008)发现操纵使得被操纵公司的价值减少. 由于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效应,当投机者逬行操纵时,公司的价值减少,交易者从中获利.BEN・DFD ITZH**[ 12 ]则证明存在一种机制能操纵对冲基金的回报.一些对冲基金在关键报告日期操纵股票价格上创L操纵者可能扭曲月底价格, 操纵者取得的大部分回报是在交易的最后几分钟内赚取的.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一、情绪管理的理论内涵(一)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硏究情绪管理的概念最初却并非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对其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在《感受和情绪的社会学: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说到,在解释人们为何有所行动、有所思考的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家们逐渐涉及到”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并在此文中提岀”情感规则"和”情绪工作”的概念•情感规则是我们在多种情境下"should feel”,通过指出什么是适当的、合人意的表迖给出了感情表达的标准而情绪工作则是衡呈社会成员在情绪管理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尤其是文化背景(Hochschild ,1975).wo「k这个词倾向于指,在社会领域中,所有的情绪管理表现都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岀曾引起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马向真王章莹,2012).1979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工作、情感规则、和社会结构》一文中提岀了”情绪管理”的概念她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在遵循情感规则和结合所处情境情况下,个人”努力”去改变”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程度和质呈的过程(Hochschild,1979).在直接经验"外交官的微笑"和间瞬验“销售品质"的双重启发下,1983 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管理探索》一文中提岀了她之后全力硏究的"情绪劳动" 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最初她认为”情绪工作"、”情绪管理"、”情绪劳动”这三个术语是可以交互使用的,后来,她对情绪工作和情绪劳动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且对情绪劳动做了大呈跟逬研究,但是对”情绪管理”却没有做出逬一步的区分和说明(王丽ft2010). 事实上发生在工作场所中的情绪管理是f非常复杂的现象.组织行为领域的情绪管理在当今企业EAP计划闵工帮助计划)中产生了影响, 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绪管理旨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EAP划是科学管理员工情绪的工具,是"企业的情绪按摩剎’(马向真王章莹,2012).随着社会对情绪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热衷于情绪相关研究,特别是风靡餌的情商(EQ)应运而生管理学视角也意识到了”情绪需要管理人类需要情绪管理",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和谐管理为最终追求,管理学领域硏究者也为"在管理中做到人和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和社会的谐一一群己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而不断地努力着.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理解力、硏究角度和关注点的各不相同,情绪管理的概念在每个专家学者看来也是各执一1 司、意见不能统一,虽然现行当下的硏究中宙有大呈的关于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但尚未有确定的统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概念(孟佳2012). 笔者从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来综述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理论内涵研究.1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研究的着迷启蒙了 "情绪管理相似内涵"相关研究. 笔者就'理学领域辟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混沌期(1920 ~ I960)虽然一开始心理学家们探索和记录智力相关知识时將注意力固看在诸如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方面但是硏究者们知道智力中非认知的方面也同样重要,因而他们对同样重要的°non-cognitive aspects in intelligence0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20年,爰德华桑代克使用"社会智力"T来描述"认识管理他人的技巧", 换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拥有不止一种智力,而众多智力中,”认识管理他人且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非凡表现的能力,就是社会智力";1940年,大卫韦克斯勒作为韦克斯勒呈表的创制者倾向于"智力包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观点, 并看重描述了智能促使下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又可以分为情感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第二阶段萌芽期(I960 ~ 1989)这個时间段硏究者们将目光到了 "情绪智力"一词的创作中.1964年情绪智力T司,就巴空出现在贝尔德克发表的学术论文《Sensivity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中;1966 年,德国人Barbara Leaner以情绪智力一词命名其论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1983年雇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45 中写到,智力可分为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他进一步得岀结论传统智力比如IQ已经无法完整地解释认知方面的能力了.自此以后,研究者们达成了共诃那就是智力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完整地解读"绩效"了; 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硏究:发展情绪智力启我整合和恐惧伤害和的相关性》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1987年,英国人基思七淅山作为英国门萨俱乐部的成员,最早将"情商"这个术语公布在英国门萨俱乐部杂志上但是I以乎并没有在国际上带来多大影响;此外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了情商EQ概念.第三阶段破土期(1989 ~ 1995)1989年,斯坦利•格林斯潘普提出了f 模型来描述”情绪智力”,这个模型并未引起学界的大的反响;紧接着1989 ~ 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1990)连续发了两篇论文认为情绪是整合生理反应、认知和意识觉察的内部运行的活动总和,并首次介绍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所描述的就是”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S啲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论文中, 他们还将其划分为为情绪的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调整和情绪的运用三个主要维度, 这可被认为是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模型的雏形.1997年他们将情绪智力模型修正并发展为五个维度.从各学派的硏究成果上看,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学派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独立的智力成分,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这种对情绪智力的走义一直沿用至今,广为大众所接受.。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最新)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最新)

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公民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界定、理论研究领域、实证研究领域三方面对公民网络参与进行总结与探讨.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关网络参与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公民网络参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近年来,公民网络参与得到学术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众多.梳理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掌握目前国内公民网络参与研究现状,以期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网络参与的全面科学论证.一、网络参与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参与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包含的范围相互趋近.通过参考研究文献,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可将公民网络参与定义为:公民以信息作媒介,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所进行的以期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的一种政治行为.陈东明和陈明明认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从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和参与结构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参与途径趋于一致,即通过通讯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方法,而参与主体和参与客体不尽相同.1.网络参与主体网络参与主体可分为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对于一般群体,有些学者认为是公民,如尹冬华认为网络参与即公民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有关公共事务的表达与讨论、网络结社或因网络动员而引发的集体行动,主要包括舆论生成与政治影响这两个环节.而李斌认为网络参与的主体除网民外,还应包括网络上的虚拟团体,他认为网络参政是指网民或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空间载体,表达自身意愿并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特殊群体这里指有针对性研究的群体,如新生代农民.李奋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借助虚拟的网民身份或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政治主张与政治意愿,影响或改变政治决策、参与行政管理的活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运行的参政行为.2.网络参与客体网络参与客体是指网络参与主体所针对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参与客体仅指政治领域,黄婷认为,公民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作为平台,表达政治诉求,参与制定、修改、评论政府决策与公共事务的政治行为.胡宗仁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利用互联网这一空间载体来参与制定、通过或执行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广义的网络参与客体除政治领域外,还包括公共政策等行政领域.邹军认为,目前来看,互联网的网民舆论或者网络参与的指向“对内表现为对个体权利受侵犯的******,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对真相的追寻、对权威的消解等;对外则表现出愤激的民族主义情绪.”乔成邦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社交论坛等多种形式,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或影响公共事务执行的行为过程.二、网络参与的理论研究1.网络参与对******政治的作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为******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杨蔚琪认为互联网拉近了政府与公民的距离,使二者自由交流,有利于观点达成一致;趙银红则认为网络参与因受制于种种霸权,很难反映公民的真实意愿;主流政治文化也将遭受冲击等.2.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困境学术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等特点.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许多困境.刘文从参与的规范性、信息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朱坤则指出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非规范性、群体极化、非理性和法律监管缺位现实困境.3.政府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回应性政府鼓励和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例如,李斌指出构建“回应政府”、累积信任资本、规范网络参与、改革政治体制四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郝丽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使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监督下,从而对政府回应力带来挑战;郭旭认为,网络参与存在政府回应力不强等问题;邵杰从人员、制度、观念、沟通渠道四方面提出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措施.三、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比,有关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略显不足.研究群体多为一般公民和在校大(转46页)(接56页)学生.翁士洪构建了“参与――回应”模型对公共工程项目展开实证研究,并发现网民和政府互动不平衡模式是我国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的主要回应模式,该发现有利于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研究与改善.赵轩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学院3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调研发现,尽管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但是在实际网络参与中仍出现盲目冲动、知行不一等突出问题.等通过对北京5所高校469名学生开展网络政治参与统计调查,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并针对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有助于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与措施.四、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目前学术界在网络参与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并不多见.今后的网络参与研究要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网络参与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网络参与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支持;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的多元化,这也正是网络参政研究的突破口.参考文献1.杨三涛.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7.2.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4).3.尹冬华.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2).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148).5.李奋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农业经济,2013(02).6.黄婷.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7.胡宗仁.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行政改革之道.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6).8.邹军.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37).9.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许昌学院学报,2008(03).10.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3).(责任编辑:兰卡)【摘要】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主要有:利用虚假信息的操纵;进行真实交易的操纵,如连续或联合买卖类型的操縱等;通过交易影响特定时段证券价格的操纵;通过洗售或对敲进行虚假******易;等等.当前我国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监管,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刑事处罚为辅,民事诉讼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完善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法律法规,引入集体诉讼和举证倒置措施,改进民事诉讼机制,同时引入******奖励措施,提高发现概率,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力度.【关键词】股票市场操纵;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8)03-0073-05一、引言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也越来越频繁.2015年的股灾让很多股民心有余悸.2017年证监会又开出两张高额罚单,1月23日徐翔等人被罚110亿元,3月30日鲜言被罚34.7亿元.这些高额罚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说明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力度.当股票市场的监管缺位或失灵时,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可能与机构投资者或投资大户联合起来,同时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来操纵股价,以牟取暴利.无论是私募大佬徐翔的市场操纵,还是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鲜言的市场操纵,都是同时利用了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这表现为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完美对接了股票市场的炒作行为.这种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不仅降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严重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和资金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崩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股票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日益超越地理和时间限制,同时也带来股票市场操纵的智能化和隐蔽化,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类型、动机和后果及监管手段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从中探讨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方法,以期为改进股票市场的监管实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文献综述(一)国外有关股票市场操纵研究的文献综述1.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识别和分类Kyle A S,Viswanathan S[ 1 ]指出市场操纵是故意损害经济效益的活动,包括扭曲价格以及降低市场流动性.非法价格操纵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被扭曲时才会发生.Allen,Gale(1992)提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方式分为三种,即基于交易的操纵、基于行动的操纵和基于信息的操纵.作者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研究操纵行为,认为操纵者通过影响市价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反馈效应是基于交易操纵的普遍做法.2.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途径Benabou R,Laroque G(1988)很早就研究了使用特权信息来操纵市场的行为,指出操纵者通过扭曲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来刺激和操纵资本市场.Wirama D G等(2017)以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传言为样本,也证实谣言会操纵股价.BagnoliM,Lipman B L(1996)研究发现投标人可以仅通过收购出价操纵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赚取利润,他们证明股价操纵行为降低了预售股票的价格.Lee E J,Eom K S,Park K S[ 2 ]研究了欺诈订单这种操纵方式,该种方式多发生在开市后的一段时间及收盘前一段时间,操纵者获得额外利润.作者指出波动较高的、市价较低的、管理信息公开度低的股票,更可能被操纵.Comertonforde C,Putni?諪?觢 T J[ 3 ]研究了收盘价的操纵问题,使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四家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被起诉案例,采用检测控制估计(DCE)方法,发现较高信息不对称水平和中低流动性水平的股票最有可能被操纵,且在期末发生操纵的可能性更高.Saif Ullah,Nadia Massoud,Barry Scholnick[ 4 ]研究了利用并购方式进行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行为.Liu Zheng,Zhou Xianming[ 5 ]构建模型对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操纵可以利用拉升倒货的交易策略,先大量买入并囤积股票,同时推动其价格上升,然后以更高价格出售,以此从中获利.Qiu Junfeng,Zhang Yongli[ 6 ]检验了股市操纵行为的影响,发现尾市操纵对价格的准确性有明显的不利影响.Eva Lomnicka[ 7 ]利用诉讼行为案例探讨了在新兴的巴基斯坦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操纵行为,研究了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串通的操纵行为.3.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动因国外学者发现操纵者的动因是多样的.Khwaja A I,Mian A[ 8 ]研究了新兴市场的股票价格操纵,发现经纪人有操纵的动机.经纪人自己进行交易时,年收益率高于外部投资者很多.大多数经纪人都赚取重大的操纵租金,保守估计表明,这些操纵租金可能占总经纪业务收入的近一半.Vanden Joel M[ 9 ]认为持有特定类型衍生产品的公司内部人士有动机进行股票价格操纵.4.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后果国外学者发现操纵有不同的影响后果.Aggarwal,Wu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操纵可能对市场效率有重要影响,被操纵股票在股价波动性、股票活跃度方面都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更有可能受到操纵,而且操纵会增加股票的流动性与价格波动.股票在操纵期间表现为高流动性,操纵前、操作期之后表现为低流动性[ 10 ].Aggarwal R,Wu G J[ 11 ]研究了信息型操纵行为,提出股价操纵行为增加了股价的波动性和股票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收益,股票价格在操纵期间上升和操纵后期下跌.Goldstein I,Guembel A(2008)发现操纵使得被操纵公司的价值减少.由于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效应,当投机者进行操纵时,公司的价值减少,交易者从中获利.BEN-D**ID ITZH**[ 12 ]则证明存在一种机制能操纵对冲基金的回报.一些对冲基金在关键报告日期操纵股票价格.比如,操纵者可能扭曲月底价格,操纵者取得的大部分回报是在交易的最后几分钟内赚取的.一、情绪管理的理论内涵(一)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情绪管理的概念最初却并非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对其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在《感受和情绪的社会学: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说到,在解释人们为何有所行动、有所思考的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家们逐渐涉及到“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并在此文中提出“情感规则”和“情绪工作”的概念.情感规则是我们在多种情境下“should feel”,通过指出什么是适当的、合人意的表达,给出了感情表达的标准,而情绪工作则是衡量社会成员在情绪管理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尤其是文化背景(Hochschild ,1975).work这个词倾向于指,在社会领域中,所有的情绪管理表现都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出曾引起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马向真,王章莹,2012).1979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工作、情感规则、和社会结构》一文中提出了“情绪管理”的概念,她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在遵循情感规则和结合所处情境情况下,个人“努力”去改变“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程度和质量的过程(Hochschild,1979).在直接经验“外交官的微笑”和间接经验“销售品质”的双重启发下,1983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管理探索》一文中提出了她之后全力研究的“情绪劳动”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最初她认为“情绪工作”、“情绪管理”、“情绪劳动”这三个术语是可以交互使用的,后来,她对情绪工作和情绪劳动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且对情绪劳动做了大量跟进研究,但是对“情绪管理”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区分和说明(王丽霞,2010).事实上,发生在工作场所中的情绪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组织行为领域的情绪管理在当今企业EAP计划(员工帮助计划)中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绪管理,旨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EAP划是科学管理员工情绪的工具,是“企业的情绪按摩剂”(马向真,王章莹,2012).随着社会对情绪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热衷于情绪相关研究,特别是风靡全球的情商(EQ)应运而生,管理学视角也意识到了“情绪需要管理,人类需要情绪管理”,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和谐管理为最终追求,管理学领域研究者也为“在管理中做到人和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和社会的谐——群己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而不断地努力着.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理解力、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的各不相同,情绪管理的概念在每个专家学者看来也是各执一词、意见不能统一,虽然现行当下的研究中已经有大量的关于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但尚未有确定的统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概念(孟佳,2012).笔者从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来综述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理论内涵研究.1.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研究的着迷,启蒙了“情绪管理相似内涵”相关研究.笔者将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混沌期(1920~1960)虽然一开始心理学家们探索和记录智力相关知识时,将注意力固着在诸如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方面,但是研究者们知道智力中非认知的方面也同样重要,因而他们对同样重要的“non-cognitive aspects in intelligence”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20年,爱德华桑代克,使用“社会智力”一词来描述“认识管理他人的技巧”,换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拥有不止一种智力,而众多智力中,“认识管理他人,且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非凡表现的能力,就是社会智力”;1940年,大卫韦克斯勒作为韦克斯勒量表的创制者,倾向于“智力包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观点,并着重描述了智能促使下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又可以分为情感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第二阶段,萌芽期(1960~1989)这個时间段,研究者们将目光到了“情绪智力”一词的创作中.1964年,情绪智力一词,就已经出现在贝尔德克发表的学术论文《Sensivity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中;1966年,德国人Barbara Leuner以情绪智力一词命名其论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 》;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写到,智力可分为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他进一步得出结论,传统智力比如IQ,已经无法完整地解释认知方面的能力了.自此以后,研究者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智力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完整地解读“绩效”了;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发展情绪智力,自我整合,和恐惧,伤害和的相关性》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1987年,英国人基思·比斯利,作为英国门萨俱乐部的成员,最早将“情商”这个术语公布在英国门萨俱乐部杂志上,但是似乎并没有在国际上带来多大影响;此外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了情商EQ概念.第三阶段,破土期(1989~1995)1989年, 斯坦利·格林斯潘曾提出了一个模型来描述“情绪智力”,这个模型并未引起学界的大的反响;紧接着1989~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1990)连续发了两篇论文,认为情绪是整合生理反应、认知和意识觉察的内部运行的活动总和,并首次介绍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所描述的就是“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论文中,他们还将其划分为为情绪的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调整和情绪的运用三个主要维度,这可被认为是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模型的雏形.1997年他们将情绪智力模型修正并发展为五个维度.从各学派的研究成果上看,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学派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独立的智力成分,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这种对情绪智力的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广为大众所接受.。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模式文献综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速开展,计算机在民众中得到普及,我国的网民数量也迅速增加到今天的5.13亿左右。

由于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开展,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络影响力的增加,我国公民和网民越来越多的通过网络表达对公共事件的看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关于网络治理的相关问题我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

从总体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政府网络治理的开展现状分析。

从文献中,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重视。

当前,加强执政能力建立、提高执政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建立舆情信息机制。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就如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掌控能力方面提出了三点明确要求;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社会平安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以及“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立,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立、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

〞如在谢金林的?网络舆论的政府治理: 理念、策略与行动?、?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原那么?、郑曙村和张勇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刘良的?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姚引良.刘波和汪应洛的?网络治理理论在地方政府公共管理实践中的运用及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等文章中都详细阐述了政府对网络舆情的治理方法及策略,表达出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重视。

但在网络治理如火如荼开展的背后也存在写缺乏与缺陷。

根据近两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统计数据看,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有15件,负面事件有14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93%;2021年排名前20位的网络热点事件中,与政府直接相关的负面事件6件,占政府事件总数的75%。

说明当前网络热点事件往往反映的是政府的负面信息,直接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及领导干部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论坛——文献综述
作者王景伟
(学号5080201302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08级本科三班 )
摘要:网络论坛是网络信息交流的常用软件。

本课题要求实现一简易的论坛,此论坛要能把用户提交的数据存入数据库,并能及时地显示页面以供他人参与讨论。

并且还要具有用户管理功能,用户发贴管理功能(删除,置顶,加标记等)。

文章首先对论坛开发的重大意义做了介绍,就网络论坛在生活中的普及和实用做了实际调查,就目前状况和解决方案做了介绍。

并对论坛的基本功能做了简单介绍,最后列出了网络论坛开发的可行性。

关键字:网络论坛、实际调查、目前状况、解决方案、基本功能、可行性一.引言
网络论坛(Network Forum),就是在21世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当人们浏览各个门户网站或者以信息交流为主旨的网站时,通常它们都为网友提供发布个人需求信息或者发表个人观点看法的平台,可以和所有浏览这些观点的网友沟通和交流观点。

网络论坛现在已经是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普及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和传播速度,使人们更自由的交流彼此的看法意见,极大的方便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开发一个网络论坛是作为一个计算机系的学生毕业设计很好的选择。

但同时不可否认,由于网络论坛的普遍和不完整的规范性,它也是网络安全和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需要我们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管理监督的规范。

二.实际调查
(一).网络论坛现状研究:
网络论坛网络论坛是一个和网络技术有关的网上交流场所。

一般就是大家口中常提的BBS。

BBS的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翻译为中文就是“电子公告板”。

BBS最早是用来公布股市价格等类信息的,当时BBS连文件传输的功能都没有,而且只能在苹果计算机上运行。

因为现在的网络知识流行太快,每个行业都有一个自己在网络中进行交流的一块区域。

论坛是最好的地方。

论坛有综合性论坛和专题类论坛,还有教学型和推广型,地方性和交流性论坛之分,一般论坛建立后会通过电子邮件,网摘,网址,资源合作,搜索引擎,关系推广等方式传播推广。

大约是从1991年开始,国内开始了第一个BBS站。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直到1995年,随着计算机及其外设的大幅降价,BBS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1996年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

国内的BBS站,按其性质划分,可以分为2种:一种是商业BBS站,如新华龙讯网;另一种是业余BBS站,如天堂资讯站。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会的飞速发展,网络论坛也成了很多不良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

作为“新媒体”的网络,在海量信息面前,各大网站的论坛应该每天都会按一定的标准筛选和排列当天的新闻。

这样我们才不致迷失在网络讯息的洪流之中。

然而,现实中论坛对大量网友评论进行整理和总结的工作,几乎是缺失的。

因此,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评论是纷繁的,不但数量巨大,没有人有耐心和精力整体阅读这些评论,而且质量参差不齐,许多评论往往是简单的一句话,甚至屡见与网络论坛主题完全无关的评论充斥其间,比如一些热帖的回复是推销产品的广告。

其次还有论坛中信息的真实性。

(三).解决方法
每一个论坛版块里都有用户的一些规则标准限定,用户注册时必须通过一些合法有效的验证,其次可以加强论坛监督,鼓励健康积极的信息资源,打击不合法内容的传播,还有就是加强网络论坛自身功能的性能等。

还有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

三.网络论坛的基本功能介绍
(一).系统名称:网络论坛
(二). 开发背景
在21世纪互联网高度发达和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于传播媒体的认识。

网络论坛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已经成为一种工具。

(三).开发目标:
开发出一个操作简便,界面友好,灵活实用,安全可靠的网络论坛。

该论坛的开发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提供人们登陆论坛时所需要的一些基本功能和实现论坛应有的价值。

(四) 主要功能:
论坛的功能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用户密码验证登陆后,进入论坛,可以进行个人信息查询,发帖,看帖,删帖,留言评论以及退出系统等操作。

2.要能把用户提交的数据存入数据库,并能及时地显示页面以供他人参与讨论
3.论坛要有自动更新和排序功能
4.能够自动进行录入和注册时的错误检查等
四.论坛开发目标和开发的可行性
(一).系统目标:
(1)能够实现与数据库的链接和安全验证等操作。

(2)能够实现用户注册,用户登陆和用户退出的操作。

(3)实现查看,发布,回复,删除帖子的功能。

(4)能够及时更新和维护系统安全。

(二).开发的可行性
(1)论坛开发的名称、功能、目标等已如前所述,此地不再重复。

(2)系统环境以及工具:
1. 硬件要求:
较高性能微机一台(奔四2.0,512M,40G),
2.
软件要求:
WINDOWS XP或以上版本,SQL Server2000或以上版本,Visual studio 2005。

3.网络论坛设计原则:
1) 论坛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稳定性好;
2) 论坛系统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好;
3) 论坛输入界面友好,操作简便易行,避免用户错误输入可行性;
4)允许多种数据输入方式,能实现多种查询;
5)数据具有规范性,整体性,方便数据之间的比较分析。

4.网络论坛系统可行性分析:
1) .技术可行性:系统要求在Windows XP上环境运行,后台数据库采用ACCESS,使用VC++6.0编程。

采用ADO方式连接数据库,这些在目前都是容易实现的。

程序将部分需要经常调用的数据存入内存,可提高程序运行速度。

2).经济可行性:在经济上,论坛对所有用户免费开放。

3).管理的可行性:网络论坛是一个交流性平台。

但是有固定的管理员,保证用户信息的安全可靠性和论坛内容的真实性。

5.系统分析结论:
由以上分析得出,网络论坛系统可进行开发。

五.结束语
网络论坛,要能把用户提交的数据存入数据库,并能及时地显示页面以供他人参与讨论。

并且还要具有用户管理功能,用户发贴管理功能(删除,置顶,加标记等)。

动态网页服务则由基于 .NET 的环境的 2.0实现。

而目前应用极为广泛,本次设计进一步加强数据库技术实践,包括2.0数据库连接方式,存储过程,事务,触发器等数据库技术的应用能力。

加强网站编程技术的实践,尤其是动态网页的实现方式,页面数据绑定技术,页面状态控制技巧及SESSION等网站组件的应用能力。

能全面地掌握程序设计的流程及技巧,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最终实现一个能实时交换信息的网络论坛服务程序。

在现有的软硬件环境下此系统是可行的。

六.参考文献
网络数据库开发实例精解,郑耀东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 2.0 开发指南,郝刚等,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5
开发技术详解,邹建峰等,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1
C#入门经典,(美)Karli Watson等, 齐立波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5 2.0高级编程,(美)Johnson.G等,段超译,
SQL Server 2000 开发指南,(美)Michael Otey等,陈恩义等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