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木头”中的数学问题》微课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锯木头”中的数学问题》微课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五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册42页出现了一个锯木头的练习题,起初我认为学生在四年级学习了植树问题的基础上解决此题应不困难,可是在学生边做我边巡查的过程,令我大失所望,居然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其中包括班中的几个尖子生。
这引起我深刻的思考,决定制作本节微课,通过对错题的辨析和讨论,探究锯木头中的数学规律,引导学生将“错点”变为“亮点”,让错题不在重复。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锯木头时锯的段数与需要锯的次数之间的关系,掌握用的最为广泛的数量关系式:锯的次数=段数-1,并会运用这个数量关系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探究木头锯成的段数与次数之间蕴含的数学规律,并会运用次数=段数-1及段数=次数+1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明白锯几段并不就是锯几次。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学有关,就拿锯木头来说,既有不少数学问题,又十分有趣,本节微课就来学习小学数学学生易犯错
误类型--锯木头中的数学问题。
二、呈现错误
1. 出示错例(五年级上册练习册42页)
若一根木料锯成3段要12分,照这样计算,锯成6段要()分。
2.展示错解
12÷3=4(分钟)
4×6=24(分钟)
3. 提问:你知道错哪了吗?
你知道锯的段数与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三、探究规律
1. 出示木料锯成的段数与次数之间的关系分析表:
要求学生想一想、画一画、填一填。
动手操作切橡皮泥或撕纸条直观发现。
2.发现规律
认真观察上表,你发现锯的次数与段数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看表得关系是:
段数=锯的次数+1
锯的次数=段数-1
3.提问小练
一根木头锯成21段需要锯几次?
一根木头锯了n次,锯成了多少段?
四、改正错解
3-1=2(次)12÷2=6(分钟)
6-1=5(次)5×6=30(分钟)
五、巩固提高
1. 一根圆木平均锯成9段,共用了32分钟,每锯一次要用几分钟?
2. 一根绳子长18米把它剪成3米长的小段,可以剪成几段?
一段一段地剪,要剪几次?
3. 小红家住在6楼,他从1楼到3楼用了40秒。
照这样计算,他从1楼走到家需要多长时间?
六、类比深化
提问:你认为锯木头问题与植树问题有关联吗?
师小结:锯木头、爬楼梯就是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如果我们将整个木头当成植树问题的总距离,锯的次数就可以看成植树棵数,由于木头两端不用锯,这就是植树问题中的两端都不植的问题。
七、教师寄语
改错是种优秀习惯,会让错误更有价值,能让错误不在重复,让我们一起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