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音乐会演奏作品分析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传媒学院

毕业设计

题目音乐会演奏作品分析

姓名:王喆

学号:100504030146

院(系)名称:音乐工程系

年级:2010级本科

专业:音乐表演

指导教师:郭佳

2014年5 月10日

目录

1 毕业音乐会节目单 (1)

2 毕业音乐会作品分析 (3)

后附:毕业作品光盘

(注:最后一页为空白页,全部页面设置为上下右为2.5厘米,左3.1厘米,以下全部红色及说明部分定稿后需删除。)

摘要

【摘要】:

本文以音乐会演奏作品《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车尔尼钢琴快速练习曲740》两首演奏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介绍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作品曲式及演奏技巧进行分析。作品演奏的自我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根据个人的想法结合作品进行二度创作,也能体现我对古典作品的理解及变现能力。

【关键词】:《贝多芬暴风雨奏鸣曲》《车尔尼钢琴快速练习曲740》作品分析

Abstract

Content

In this paper, concert works "Beethoven tempest sonata" "Czerny Piano Etudes" twofast 740 first play of creation background, composer and to express thoughts and feelings, music and performing techniques of the works. The work performance of self analysis is very important.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personal ideas and works of two degree creation, also I can embody the classical works of understanding andliquidity.

Key Words:"Beethoven tempest sonata" "Czerny Piano Etudes" fast 740 works analysis

班级音乐会演奏作品分析

(一)《暴风雨》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被称为“音乐的《新约全书》”,其中“暴风雨”奏鸣曲自1802年诞生之日起,以其独特的变现手法而成为其早期作品代表作之一,并得到演奏家和理论家的广泛青睐,代表了贝多芬所走的一条新路。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生于德国波恩,被称为“乐圣”。他的一生经历坎坷,早年家庭贫困,30岁时便受耳疾折磨,晚年失聪。;现实主义时期(1802-1826年),成熟期,他的作品主要变现出勇于创新的特点;沉思冥想时期(1816-1827年),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变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特点,音乐比较倾向于幻想性,为浪漫主义音乐开辟了新道路,具有划时代意义。

这首奏鸣曲最显著的特点:全曲的三个乐章都是以奏鸣曲式写成的,并具有幻想的意味,内在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多变。一、《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广板与快板(Largo,Allegro),d 小调,4/4拍子,奏鸣曲式。这个乐章形式极其独特、富于创造性。整首奏鸣曲的特色部分就在第一乐章中,用多变的手法非常精致的刻画了复杂的心理状态,造成了戏剧性的冲突画面。贝多芬真是堪称音乐大师,他将各种音乐手法都用到了极致,使音乐具有鲜明的幻想风格。主题以d 小调的属音开始,兼有缓板和琶音,以最后一个a音起开始数拍子。广板充满沉思、恳求、召唤秘藏在心中的感觉,慢板深刻而且不安定。从快板开始踩踏板,逐渐增强,造成一种激动的气氛。在这里旋律音给人感觉像是坚定的命令,雄壮又单纯而且如雷鸣般。41小节副主题不知不觉在a 小调上出现,它是个活跃的乐句,在属持续音上构成,它虽以弱奏奏出,却充满了摇曳感,仿佛是一种急速发展的结果及其延长,再加上休止符更加显得不安。右手要清晰、稳定的弹出两个音一组的感觉来,左手的音型要均匀、清澈。第55小节起和弦一定要弹得坚强有力并且充满英雄般的气魄。69小节起左手八分音符的经过句,从弱音开始之后渐强,到75小节激动起来,这个发展过程一定要演绎出来。从97小节开始的展开部是呈示部的继续和发展,旋律有特别形象的对比性和冲突性高潮,它加强了主题的戏剧性,因此成为全乐章高潮的中心部分。整个调性布局为:升f-c-d。从147小节开始的再现部是展开部的发展,它慢慢地向优美的歌唱发展,将主题歌唱化,使人欣赏时有一种新的效果。第163小节同音异名转调,以f小调的属和弦过渡,这四个和弦的断音要弹得干脆、肯定,力度由pp-mf。165小节琶音的跑动一定要均匀、动作敏捷,要以拍为单位,先弹出节拍重音,把每个音练习到牢固、准确、有力之后,再做整个华彩的渐强和渐弱,力度的处理要自然、和谐、一气呵成。这是全曲技术上的最大难点。最后的10小节使用踏板,好像是从远处响起的雷鸣,然后逐渐地慢下来,渐渐地远去,给人留下的是一种悲哀和深刻的印象。兰兹公正的地称这个乐章为“我们所熟知的音乐中最富有激情的乐曲之一。

奏鸣曲式是维也纳古典音乐派在音乐结构思维方面最杰出的贡献。奏鸣曲式一方面是反映了欧洲哲学思辨的“三段论”或“三位一体”的模式;另一方面又是两个相对立的主题之间矛盾、对比、冲突和统一的集体表现,反映了矛盾对方对立统一的思想方法。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式由海顿确立,经过莫扎特,在贝多芬的奏鸣曲与交响曲创作中成为反映发过大革命时代社会矛盾容量最宏大、内涵最丰富的音乐结构形成。正式贝多芬吧奏鸣曲式发展到它的顶峰。他创作的奏鸣曲式无论从曲式结构、演奏技术及思想情感的广度或深度等方面都是空前的。

在这首奏鸣曲中,有一处地方是别样的不同,不同之处在于贝多芬从142小节开始所标注的踏板。

从142小节到148小节,155小节到158小节的踏板只要一个,而且是一直踩着,贝多芬为什么会这样写,其实以前很多钢琴家都谈论过,我记得在涅高兹的《论钢琴演奏》中有一处提到了这个地方,他说斯纳贝尔在一次演奏会上演奏这里是按照贝多芬的指示一踩到底,产生了很大的浑浊感,并批评说像斯纳贝尔这样的钢琴家也犯这种错误,因为这样造成了和声没解决。而也有很多钢琴家如肯普夫就没有按照贝多芬的指示来做,中间换了很多次踏板来解决和声。

二是这段乐句的音乐形象,我们可以理解为暴风雨中风声、雷电声交织在一起后产生的回声,涅高兹说得是雷声在山谷里的回声,总之就是雷电声的回声。在这里我们必须仔细听清每个音消失的效果。实际上前面的伟解决音还是震动,指示听觉上感觉解决了,这事钢琴这种乐器的特点,这样的处理才会不失贝多芬的原貌,表达出作品的具体形象。

暴风雨”奏鸣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伟大作品。这部作品复杂宏大、具有悲剧性和戏剧性,以及富有创造意义。探索该作品的创作特征和表现手法,对于进一步探索从古典到浪漫时期创作手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车尔尼钢琴快速练习曲》

提到车尔尼,弹过钢琴的人都知道,因为只要是在学习钢琴,就必然会进行技术训练,就必然会接触到他写的练习曲,不是一两首,而是至少几套!这些练习曲由浅入深涵盖了一个学习钢琴的人几乎所有的发展阶段,无论从入门级的技术训练到很高端的——例如贝多芬协奏曲的复杂技巧,任何程度的学生都可以在车尔尼的练习曲中找到对他们有所帮助的、相应的技术练习内容。

在车尔尼作品740中,他一共写了50首钢琴练习曲,这些练习曲数量较多,涉及的技术类型比较全面,其中包含的技术课题有:手指快速跑动、琶音、双音、和弦、装饰音、八度、同音反复以及多种技巧的综合性练习。

“740”中的第一条是相对简单的一首,从调性上说,它是C大调,没有固定的升降符号,整首曲子基本上也只有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与和弦两种技术类型,所以在识谱和练习上并不复杂。但弹好这条的关键在于怎样把所有的快速跑动弹得清楚均匀,耐力十足。

除了注意要用适当的高抬手指的办法来进行练习,并在快速运动中降低抬指高度,运用重力传递以外,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1)因人的5个手指长短强弱不一,在练习时要多注意关心四、五两个弱指。慢练中遇到弱指触键时,要有意识的让他们加强站立,并把手臂重量更多地传送到这两个指尖,使它们的声音与强指无异,这就像体育运动中的负重训练。在相等的时间里,弱指支撑了更多的重力,得到了更大的训练量,持续一段时间下来,5个手指声音的强弱和均匀程度,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2)在弹奏右手和弦时,整个手掌和指尖都要做好准备,手指贴键,下键快速有力,声音明亮果断,情绪高昂,不弹的手指略微离键,以确保不碰音,使弹奏准确干净。

这是曲子一开始出现的跑动音型,这种音型看似简单,但它需要在很快的速度中,连续不断地进行手掌的伸缩运动、大指的左右调换和小指极其准确的八度高音的弹奏,这对处于基础训练中的孩子们来说,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在这种快速又伸张的运动中,手的各个部分的肌肉都很容易感到紧张,紧张导致僵硬,而使跑动难以持续。因此使手腕松软协调,让手臂放松自如,在演奏中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不能因为手腕的起落动作而使手指粘连瘫软;指头保持积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