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高速鱼雷艇部队

合集下载

二战德国U艇三视图及介绍

二战德国U艇三视图及介绍

1943年6月底,XXI型潜艇完成初步设计。

7月8日,XXI设计方案得到希特勒批准。

8月13日,XXI成为德国重点生产型号。

XXI型潜艇打算首先替换IX型大型远洋潜艇。

可是从1943年5月开始,盟军的反潜力量日益强大,盟军船队与德国潜艇的损失比降低到4:1,VII型中型潜艇也难以为继,但体形庞大的XXI型并不适合北海、黑海和地中海等浅水海区,因此德国同时开始研制XXIII小型潜艇。

该级艇排水量234吨,流线型艇身,艇艏两具鱼雷发射管,但战斗中没有重新装填能力,水下最大速度12节,采用了改进型水下听音装置和通气管。

1943年7~12月,两型准备全面投产,但按照原有的从开工到下水都在一个船台进行的方式,建造一艘XXI型至少需要18个月。

这样,原型艇至少要到1944年11月才能完成,首艇要1946年才能服役,这是无法忍受的。

于是,纳粹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和专家奥托·默克尔参照汽车大规模生产的模式,提出了分段建造方式,即:不造原型艇,潜艇分段在全国各地的工厂内并行制造,最后运到造船厂总装。

一艘XXI型潜艇的总建造171天,由于消除了生产瓶劲,最后只占用船台80天左右,船台利用效率几乎提高了7倍。

同时,从1943年9月30日起,还停止了一些过时型号的生产,包括所有VIIC/42型和部分VIIC/41、IXC/40、IXD/42、XVIIB和XVIIG型。

1943年9月20日XXIII型正式投产,原计划在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苏联的被占领区进行建造,由于德军节节败退,最终只有汉堡的德意志造船厂生产(编号从U-2321开始)。

1944年7月基尔的日尔曼造船厂也开始生产(编号从U-4701开始)。

XXI型则是1943年11月6日正式投产的,其中汉堡的布罗姆和弗斯造船厂计划内建造130艘(编号从U-2501开始),不来梅的德西马克造船厂70艘(编号U-3501开始)。

1944年4月17日,XXIII型首艇U-2321号下水,6月12日服役,船台生产只用了38天。

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

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

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卡尔·冯·邓尼茨(Karl V an Doenitz),德国海军元帅,军事家,纳粹德国潜艇部队奠基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

1891年9月16日出生于柏林近郊。

1910年参加德国海军。

随“布雷斯特号”巡洋舰出海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6年9月,奉命赴潜艇部队服役。

1918年10月因潜艇被击沉而被英军俘虏。

大战结束后,曾任鱼雷艇上尉艇长,后在波罗的海海军军区、海军总司令部任参谋。

1928年,任第4潜艇队司令。

1933年任“埃姆登号”训练巡洋舰舰长。

1935年10月任“韦迪根”潜艇队司令。

1936年任德国海军潜艇司令部司令。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实施“小群战术”,取得很大战果。

1939年10月晋升为海军少将。

1940年晋升为海军中将。

1941年春及时调整部署、改变战术。

一方面,坚决要求空军支援潜艇作战。

另一方面,开始全面实施战前制定的“狼群战术”。

德国潜艇给盟军大西洋海上交通线带来浩劫。

他是无限制潜艇战的积极推行者和组织指挥者,创立并推行一套以潜艇战为核心的战略战术。

认为潜艇是击沉商船最有效和最经济的手段,主张大量建造中、小型潜艇,对商船进行袭击战和吨位战,以破坏同盟国的海上交通线。

在潜艇的使用上,强调“经济作战原则”,把潜艇派到对方运输频繁而对潜防御最薄弱的海区活动,以取得最大战果。

在作战方法上,主张采取多艇群“狼群战术”,实施近距离夜间水面攻击(见邓尼茨的军事思想)。

1939年9月至1943年5月,德国潜艇对盟国和中立国商船造成严重威胁。

此后,由于英美增强反潜兵力,改善反潜护航制度,加上德国潜艇数量不足和缺乏空中支援,他推行的无限制潜艇战归于失败。

1943年1月升任德国海军总司令,晋升为海军元帅。

1945年4月被任命为北部地域德军总司令。

4月30日被希特勒任命为德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5月5日,派遣海军总司令弗里德堡去兰斯求见盟军最高司令艾森豪威尔,次日又派约德尔去兰斯,再次恳请盟军接受德军投降。

德国早期鱼雷艇

德国早期鱼雷艇

德国早期鱼雷艇(驱逐舰)日德兰海战是人类工业化时代最伟大的一场海战,海战壮丽的场面令无数海军儿女神往,从此以后再也没见到双方50艘战列舰排成纵队,万炮齐鸣的场面了。

然而在这巨人的舞台上,公海舰队鱼雷艇在大舰队眼中就像尼伯龙根中的雾魔阿鲁贝利希,有侏儒之名,喷云吐雾,一不小心如齐格佛理德搬的大英雄也会遭其毒手。

但在德国人看来,这些小角色忠实地保护着阿刻琉斯的脚踵和斯巴达克斯的后背。

他们放出的鱼比巨人的钢铁标枪还有恐怖。

他们灵活的穿行在巨舰从中,与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周旋,当舍尔决定撤退时他们不顾弹雨在海上为公海舰队拉起一道烟幕。

在落水官兵眼中他们就是生命的诺亚方舟。

他们使得强大的大舰队在夜间甚至不敢开灯射击残破的德国战巡。

无论他们是否被人所瞩目,我相信他们的英灵都将被女武神带入瓦尔哈拉参加勇者的筵宴。

日德兰大战中的鱼雷艇部队序列让我们看几个日德兰中的鱼雷艇的战斗细节,摘自斯卡格拉克的黄金,作者:Chyvalries。

------德国的轻型舰队抢先行动,25条鱼雷艇在雷根斯堡号轻巡洋舰率领下开始攻击第5战列舰分队,以缓解希佩尔后部的压力。

他们受到英国战列舰猛烈的回应,此刻在厌战号炮塔中的Bickmore少尉回忆:“我们用15英寸的榴霰弹向那些小东西轰击,每发6英尺高的炮弹中有几十颗拳头大的霰弹,就像用大号霰弹枪打野兔一样,于是他们掉头跑散了。

”此时第9鱼雷艇大队在Goehle少校率领下越过吕佐的舰艏向英国舰列冲去,他的V28一马当先,后面是V26和S52,第17、18分队的其他鱼雷艇随后加入,迎头撞上英国前出的驱逐舰群。

舰艏激起的白色浪花随即被舰体切开压碎,红色的Z字旗在桅杆上抖得笔直;头顶是呼啸而过的大口径炮弹,四周是战列巡洋舰副炮射出的密集弹幕,双方轻型舰艇以60节的相对速度拼命冲刺,在零距离上用鱼雷和舰炮对射,粉身碎骨也没所谓,只要能在这个伟大舞台上留下自己的身影。

-----德国的鱼雷艇蜂拥而至,接应伤痕累累的战列巡洋舰脱离战斗,他们在此前的战斗中已经累计发射过50条鱼雷,此时有六艘鱼雷艇(一大队四艘,其他两艘)正在掩护吕佐撤退,剩下六个大队的鱼雷艇还有224条鱼雷可供使用,他们分多个波次发动攻击。

二战最厉害的纳粹德国特种部队勃兰登堡部队

二战最厉害的纳粹德国特种部队勃兰登堡部队

二战最厉害的纳粹德国特种部队勃兰登堡部队展开全文勃兰登堡(德语:Brandenburger)是二战期间德国的特种部队。

最初该单位是由军事情报机构阿勃维尔(Abwehr)组建并作为其延伸而运作的。

这个单位的成员参与了以破坏和渗透的方式夺取重要目标的行动。

作为深信纳粹志愿人员的外国德裔,成员曾在国外居住,精通外语,并熟悉他们所部署的行动地区的生活方式。

伪装当地居民的勃兰登堡部队官兵大名鼎鼎的德国勃兰登堡特种部队标志勃兰登堡部队一般隶属于各军种,由各军种单独指挥,在整个东欧、非洲、阿富汗、中东和高加索地区执行任务。

在战争的后期,特别部队的一部分被用于在班登贝克丰对南斯拉夫游击队的行动。

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该部队被重新分类,并入装甲掷弹兵师。

他们在行动中犯下了各种暴行。

背景和成员这支部队是豪普曼的队长西奥多·冯·希佩尔的主意。

希佩尔的想法被德国国会否决后,他找到了德国情报机构“阿勃维尔”(Abwehr)司令威廉·卡纳里斯上将(Admiral Wilhelm Canaris)。

希佩尔建议,受过破坏训练、精通外语的小型部队可以在敌人后方行动,破坏敌人的指挥、通讯和后勤保障。

卡纳里斯最初反对该提议,因为他认为这些措施类似于布尔什维克所做的,并且怀疑希佩尔的动机。

希佩尔仍然决定成立这个单位,赫尔穆特·格罗瑟斯支持该部队的组建,两人于1939年9月27日就此事进行了磋商。

就在他们会面几天后,陆军总参谋部发布了一项指令,授权成立“特种部队”。

最初,希佩尔组装的单位被命名为德国特勤,后来在10月25日成为第800特勤建设训练营,然后在1940年1月10日,但它后来更为人所知的绰号“勃兰登堡”(Brandenburgers),源自该部门首个永久性季度的名称,创造人西奥多·冯·希佩尔情报机构阿勃维尔领袖威廉·卡纳里斯上将勃兰登堡部队的训练范围从五个月到七个月不等,包括侦察、游泳、肉搏战、爆破、德国和盟军武器的枪法、常规步兵战术和其他专门训练,勃兰登堡部队被部署为小型突击部队,潜入敌方领土进行破坏和反破坏行动。

敦刻尔克战役:二战最大规模撤退行动

敦刻尔克战役:二战最大规模撤退行动

敦刻尔克战役:二战最大规模撤退行动1940年5月,英法联军的防线崩溃后,英军在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敦刻尔克进行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在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中,英国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部队。

战役背景随着德国军队于1939年9月1日对波兰发动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9月3日,英法对德国宣战,但英法联军只是躲在马奇诺防线后,没有对波兰进行有效的军事支援。

9月27日,德军占领华沙,波兰完全沦陷。

1940年5月10日,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比利时、荷兰等国。

仅十多天,德国装甲部队就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

北部的英法联军事实上已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

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万英法联军开始向敦刻尔克撤退。

利用这座港口城市设置阻击防线,再利用船只渡过英吉利海峡成为英法联军的唯一生路。

战役过程5月24日,德军从西、南、东三个方向逐渐逼近敦刻尔克。

当德军坦克距离港口仅10英里时,却接到了希特勒停止前进的命令。

这一命令在后来引起争议,军事专家普遍认为由于敦刻尔克地势险要,不利于装甲部队作战,希特勒是为了保存装甲力量。

事实上,英国早在5月19日就预见到了失败,战时内阁指示海军部制定代号“发电机行动”的远征军撤退计划。

希特勒阻止德军坦克进逼敦刻尔克给了英法联军建立阻击阵地的机会。

尽管5月27日德军装甲部队恢复了对敦刻尔克的攻势,但他们面临敌人有组织的防线而无法突破。

英法联军成功地延迟了德军进攻,并且为部队撤离敦刻尔克赢得更多时间。

5月26日晚,英国海军部下令开始执行“发电机行动”,该行动由多佛尔军港司令伯特伦·拉姆齐海军中将全权指挥。

由于敦刻尔克地区一直遭到德军猛烈轰炸,只有東堤可以停泊船只。

在“发电机行动”的第一个晚上,在英国海军的努力下,首批人员顺利离开敦刻尔克回到英国。

英国海军部开始在沿海和泰晤士河沿岸征用船只。

5月27日,德国空军第3航空队和第2航空队大举出动,猛烈轰炸敦刻尔克港区和海滩,而英国空军起飞200架次战机掩护海滩登船点和运输船只。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1933年1月30日~1945年5月8日)海军大型战舰的发展和作战_曹晓盼

二战期间纳粹德国(1933年1月30日~1945年5月8日)海军大型战舰的发展和作战_曹晓盼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为了限制德国海军重新崛起,大战中胜利的协约国在1919年6月28日签署了《凡尔赛和约》,明确规定德国不准建造和拥有战列舰,只允许装备1万吨级以下战列舰6艘、6000吨级以下巡洋舰6艘、900吨级以下舰队驱逐舰12艘,禁止装备作战飞机、潜艇和航空母舰。

而且条约还规定,替代舰必须在旧舰下水20年后才可动工建造,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50毫米,等等。

这些条款的规定目的是使德国海军只能是一支地区性海上力量。

● 条约“限制”下的大型舰艇发展 ●一战后,由于军舰大量被销毁,使当时德国海军并无一艘可以作战的军舰。

虽然英国发还德国8艘老旧的战列舰,但这些老式战列舰不仅火力差、航速慢、防御能力差,而且部分战列舰上的武器也被英法拆卸。

心有不甘的德国人想尽办法突破条约限制,企图重振日尔曼雄风。

1920年,英国允许德国建造一艘不超过6000吨级的巡洋舰。

于是德国把握机遇,于1921年12月8日开始建造一艘轻型巡洋舰,取名为“埃姆登”号,1925年10月25日服役。

该舰全长155.1米,宽14.3米,吃水5.15米,标准排水量5689吨,满载排水量7102吨;动力系统装备蒸汽轮机2座,锅炉10座,最大功率46500马力,双轴推进,最高航速29.4节,续航力5300海里/18节;武器系统配备8座单管人工装填的150毫米炮、2座双联37毫米高炮和6座单管20毫米机关炮、2座双联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舰员630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有些旧舰下水时间已经超过20年,按照条约规定可以建造替代舰。

为此德国决定先建造3艘6000吨级的巡洋舰。

1926年4月14日,“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正式动工建造,该级舰全长174米,宽15.3米,吃水5.56米,标准排水量6756吨,满载排水量8260吨;动力系统配备锅炉六座,最大输出功率68000马力,三轴推进,最高航速32.5节,续航力3100海里/13节;武器系统配备3座三联装150毫米主炮、3座双联装88毫米防空炮、4座双联装37毫米防空炮、4座单管20毫米机关炮、4座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和2架Ar-196式水上飞机;舰员820人。

二战德军的指挥序列和德军战斗序列

二战德军的指挥序列和德军战斗序列

德军的指挥序列和德军战斗序列德军的指挥序列一、德国武装力量统帅机构(1939—1945年)元首、帝国总理和国防军最高统帅希特勒党卫队指挥部领袖希姆莱(1939.1.6—1945.4.25) 国防军统帅部最高统帅希特勒参谋长凯特尔元帅(1939.9.1—1945.5.8)武器弹药部部长托特(1940.3.17—1942.2.8) 施佩尔(1942.2.9—1945.5.8)国防部部长戈林帝国元帅(1939.8.30起)二、战争初期国防军作战序列国防军统帅部元首和国防军最高统帅希特勒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大将国防处处长瓦利蒙特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参谋长哈尔德中将集团军群司令部集团军司令部军司令部师海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雷德尔元帅参谋长施尼温德海军集群司令部舰队司令分舰队司令海岸司令潜艇舰队司令驱逐舰舰队司令鱼雷艇舰队司令扫雷艇舰队司令巡逻艇舰队司令空军总司令部总司令戈林帝国元帅参谋长耶顺内克航空队司令部航空师侦察机、战斗机、歼击机、驱逐机、俯冲轰炸机编队空军省分区司令部三、1939年9月德国陆军战斗序列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参谋长哈尔德中将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大将第8集团军总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上将第10集团军总司令赖兴瑙上将第14集团军总司令利斯特上将第4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勒尔上将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大将第3集团军总司令屈希勒上将第4集团军总司令克卢格上将第l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凯塞林上将西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勒布大将第1集团军总司令维茨勒本上将第7集团军总司令多尔曼上将A战役集群司令哈麦斯坦因上将—国内后备军总司令弗洛姆上将四、1940年5月10日德军西线战斗序列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参谋长哈尔德中将B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大将第l8集团军总司令屈希勒上将第6集团军总司令赖兴瑙上将第2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凯塞林上将A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大将第4集团军总司令克卢格上将克莱斯待装甲集群总司令克莱斯特上将第12集团军总司令利斯特上将第16集团军总司令布施上将第3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施佩勒尔上将C集团军群总司令勒布大将第1集团军总司令维茨勒上将第7集团军总司令多尔曼上将五、1941年6月德军东线战斗序列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东线总指挥布劳希奇元帅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勒布元帅探16集团军总司令布施上将策18集团军总司令屈希勒上将第4装甲集群司令霍普纳上将第1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凯勒尔上将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博克元帅第4集团军总司令克卢格元帅第9集团军总司令施特劳斯上将第2装甲集群司令古德里安大将第3装甲集群司令霍特上将第2航空队(协同作战)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元帅第6集团军总司令赖兴瑙元帅第11集团军总司令舒伯特上将第17集团军总司令施因尔纳格尔上将第1装甲集群司令克莱施特上将第4航空队(协同作战)总司令勒尔上将甸牙利喀尔巴阡集群(协同作战)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协同作战)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协同作战)驻挪威集团军总司令福肯豪斯特上将第5航空队总司令施登夫上将(协同作战)2 德军战斗指挥序列芬兰军队总司令曼纳海姆元帅(协同作战)第2集团军(总预备队)六、1941年末一1942年夏德国国防军领率机构国防军统帅部元首和国防军最高统帅希特勒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大将国防军指撂参谋部副参谋长瓦利蒙特实施总指挥;此外,直接指挥下述下各战场及其陆军部队:挪威、芬兰北部、巴尔干、北非、西线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冯•布劳希奇元帅希特勒(1941.12.19起)参谋长哈尔德只指挥东线和后备军海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雷德尔元帅参谋长弗立克(1941.6起)空军总司令部总司令戈林帝国元帅参谋长耶顺内克七、1942年秋起德国国防军统帅机构国防军统帅部元首、国防军最高统帅、陆军总司令希特勒国防军参谋长凯特尔元帅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约德尔指挥东线外的所有战场副参谋长瓦利蒙特温特尔(1944.11.起)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希特勒只指挥东线战场参谋长蔡茨勒上将(1942.10.起)古德里安(1944.7.起)克莱勃斯(1945.3.起)海军总司令部总司令雷德尔海军元帅邓尼茨海军元帅(1943.1.30 —1945.5.1)冯•弗里德堡海军大将(1945.5.1 —5.8)参谋长迈泽尔空军总司令部总司令戈林帝国元帅格赖姆元帅(1945.4.25 —5.8)参谋长科尔登(1943.9起)克赖佩(1944.8起)科勒尔(1944.10起)八、1943年夏德军东线战斗序列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希特勒只指挥东线战场参谋长蔡茨勒上将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屈希勒元帅第16集团军总司令布施元帅第18集团军总司令林德曼上将第1航空队(协同作战)总司令克勒尔上将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克卢格元帅第2集团军总司令魏斯上将第4集团军总司令海因里希上将第9集团军总司令莫德尔上将第2装甲集团军总司令斯密特上将第3装甲集团军总司令莱因哈特上将第6航空队(协同作战)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泰因元帅肯普夫战役集群司令肯普夫上将第1装甲集团军总司令马肯森上将第4装甲集团军总司令赫特上将第4航空队(协同作战) 总司令里希特霍芬上将A集团军群总司令克莱斯特元帅第6集团军总司令霍利德特上将第17集团军总司令耶内克上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山地第20集团军总司令迪特尔上将十、1944年6月德军西线战斗序列国防军统帅部国防军指挥参谋部西线总司令部总司令龙德斯泰特元帅B集团军群总司令隆美尔元帅第15集团军总司令萨尔穆特上将第7集团军总司令多尔曼上将独立第88军G集团军群总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上将第1集团军总司令谢瓦莱里上将第19集团军总司令松德施泰因上将西线坦克集群总司令施韦彭贝格上将法国军事总督辖区总督施图尔纳格尔上将比利时军事总督辖区总督福肯豪森上将空军总司令部第3航空队总司令施佩勒尔元帅海军总司令部西线海军集群司令克兰克上将司令部和集团军军群列表德国东线总司令部1939年10月3日在波兰组建,负责“保卫德国的东方领土以对付苏联可能发动的突然袭击”,下辖德国第三集团军、第八集团军和第十四集团军,共计30个师。

二战德国U艇三视图及介绍

二战德国U艇三视图及介绍

1943年6月底,XXI型潜艇完成初步设计。

7月8日,XXI设计方案得到希特勒批准。

8月13日,XXI成为德国重点生产型号。

XXI型潜艇打算首先替换IX型大型远洋潜艇。

可是从1943年5月开始,盟军的反潜力量日益强大,盟军船队与德国潜艇的损失比降低到4:1,VII型中型潜艇也难以为继,但体形庞大的XXI型并不适合北海、黑海和地中海等浅水海区,因此德国同时开始研制XXIII小型潜艇。

该级艇排水量234吨,流线型艇身,艇艏两具鱼雷发射管,但战斗中没有重新装填能力,水下最大速度12节,采用了改进型水下听音装置和通气管。

1943年7~12月,两型准备全面投产,但按照原有的从开工到下水都在一个船台进行的方式,建造一艘XXI型至少需要18个月。

这样,原型艇至少要到1944年11月才能完成,首艇要1946年才能服役,这是无法忍受的。

于是,纳粹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和专家奥托·默克尔参照汽车大规模生产的模式,提出了分段建造方式,即:不造原型艇,潜艇分段在全国各地的工厂内并行制造,最后运到造船厂总装。

一艘XXI型潜艇的总建造171天,由于消除了生产瓶劲,最后只占用船台80天左右,船台利用效率几乎提高了7倍。

同时,从1943年9月30日起,还停止了一些过时型号的生产,包括所有VIIC/42型和部分VIIC/41、IXC/40、IXD/42、XVIIB和XVIIG型。

1943年9月20日XXIII型正式投产,原计划在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苏联的被占领区进行建造,由于德军节节败退,最终只有汉堡的德意志造船厂生产(编号从U-2321开始)。

1944年7月基尔的日尔曼造船厂也开始生产(编号从U-4701开始)。

XXI型则是1943年11月6日正式投产的,其中汉堡的布罗姆和弗斯造船厂计划内建造130艘(编号从U-2501开始),不来梅的德西马克造船厂70艘(编号U-3501开始)。

1944年4月17日,XXIII 型首艇U-2321号下水,6月12日服役,船台生产只用了38天。

突破英吉利海峡-二战德国“雷霆.瑟布鲁斯”行动

突破英吉利海峡-二战德国“雷霆.瑟布鲁斯”行动

突破英吉利海峡-二战德国“雷霆.瑟布鲁斯”行动1941年3月至6月,德国战列巡洋舰“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森诺”号,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相继驶入法国布列斯特港修整。

对英国而言,停在布列斯特港的“沙恩霍斯特”号等3舰,是英国海上生命线的潜在威胁,英国不得不调集大量的军舰和飞机加强对布列斯特港围堵。

先后出动轰炸机299架次进行轰炸,但收效甚微。

对德国而言,当时美英援苏物资通过北方航线大量运进东线苏德战场,而德国海军水面舰艇的精华却困于布列斯特港毫无作为。

从此成为了对战双方的一块心病一直持续到1942年。

1942年1月12日,希特勒决定把3舰调到挪威沿海,这样既可以避开英国的轰炸,又可以袭击北方航线策应东线苏德战场。

经过反复商讨德国选择了东航线:向东绕过布列塔尼半岛、穿过英吉利海峡和多佛海峡到北海回到德国。

因为沿途可以得到德国空军的掩护,但不利因素是海峡沿途布满了水雷,在多佛角英国还有406毫米的海岸炮。

德国的计划是利用一个无月光的夜晚驶离布列斯特,然后在白天冲过多佛海峡以免触雷,行动代号“雷霆.瑟布鲁斯”。

因此德国空军派出180架Me-109F和Fw-190A进行空中掩护,还有60架Me-109和30架Me-110担任预备队。

德国海军在海峡东侧集结了大量扫雷艇和鱼雷艇,偷偷地开始在预定航道扫雷和设立浮标。

英国方面通过各方面收集的情报,判断德舰会通过海峡突围。

但错误的认为德舰会在白天离开布列斯特,夜间通过多佛海峡以避免要塞炮台的打击和空袭。

从1月下旬英国就派出装有对海监视雷达的巡逻机在夜间监视布列斯特港的出口,并派数艘潜艇轮流在港外坐底。

2月11日20时30分“沙恩霍斯特”号、“格奈森诺”号、“欧根亲王"号起锚驶向外港,但因为海面雾大无法完成编队,恰巧此时英国空军前来进行“例行轰炸”,德舰被迫回到泊位进行防空,使得舰队推迟到22时45分オ开航。

在港口负责监视的英国潜艇在21时30分结束任务已经离开,同时来接替的巡逻机的雷达没有发现出港的德国舰队。

浅析二战中纳粹德国发动闪击战的背景_满维鸿[1]

浅析二战中纳粹德国发动闪击战的背景_满维鸿[1]
闪击战顾名思义就是以闪电般的速度突然发动战争, 待敌人未作 充分战争准备与动员的时候, 迅速击溃敌人。行动的突然性和快速性 是其突出特征。但是, 突然袭击并不等同于闪击战, 闪击战有其特定的 内涵。对于闪击战, 中国军事学专家戴耀先先生概括为: “主力隐蔽集 中和展开于主要突击方向上; 不宣而战, 集中强大的装甲兵团, 在强大 的航空兵支援下 , 突 然 、迅 速 地 突 破 敌 人 防 御 , 分 割 并 围 歼 敌 人 集 团 , 向敌人纵深快速 推 进 ; 与 此 同 时 , 空 军 对 敌 人 飞 机 场 、交 通 枢 纽 、防 御 工事、军队集结 地 域 、重 要 政 治 中 心 进 行 猛 烈 空 袭 , 瘫 痪 敌 人 指 挥 、运 输及作战能力, 给敌人以强大的心理震撼。”[1]国外学者也有人概括为: 闪击战即德国的闪击战, 就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运用的战争策略[2]。也 就是专指二战中纳粹德国运用的战争策略。
从理论发展上看, 克劳塞维茨的鸿篇巨著《战争论》对于战争的相 关 理 论 做 了 全 面 论 述 。 意 大 利 的 朱 丽 奥·杜 黑 在 《制 空 权 》中 提 出 了 一 种战争的新形式— ——空战, 其中提到, “航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活 动领域— ——空中领域, 结果就必然形成一个新的战场……”, “夺得制 空 权 就 是 胜 利 ; 在 空 中 被 击 败 就 是 战 败 …… ”。[5]英 国 J·F·C·富 勒 的 《装甲战》是一部完整叙述机械化部队作战的书, 而且对军队指挥和一 些军事原则, 以及装甲兵在各种战斗中的运用都有精辟的论述, 深刻 地影响和作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富勒提出组建以坦克为核心的, 由 职业人员组 成 的 小 型 精 干 的 机 械 化 装 甲 部 队 , 集 中 灵 活 机 动 、防 护 力 强、火力猛烈的特点; 强调发挥装甲快速机动能力, 在敌人尚未准备好 的时候就通过迅速坚决的行动, 攻占战略要地或切割敌人的防御; 以 瓦解敌人士气, 迫使敌人屈从于己方的意志为目的。他曾经写道: “我 相信机械化战争, 也就是相信那种用机械化装备起来的人数不多的军 队 。 ”[6]

回眸第二次世界大战海上航母封锁战例

回眸第二次世界大战海上航母封锁战例

翻开世界海上战争的历史画卷,敌对双方破坏对方海洋交通线,保护己方海洋交通线的斗争连绵不断。

而这种“破交”和“保交”作战样式的最高形式,就是海上封锁与反封锁作战。

航空母舰这种流动的海上机场,以其攻防兼备的作战能力,跃升为现代战争中的“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某些海军强国的最主要的海上兵力。

某些海军强国无论是炫耀海上军事优势,推动实力外交政策,还是谋求海洋权益的斗争,均以航空母舰作为其强有力的军事实力的象征。

航空母舰也为此素有“海上浮动机场”的美称,是现代海军强国不可缺少的远洋进攻力量,备受各国海军青睐。

60年以来,航母一直是美国海军的脊梁,是美国强权政治的工具,这一地位从来没有人怀疑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经验,特别是英国航空母舰编队在塔兰托消灭意大利舰艇,日本航空母舰编队在珍珠港奇袭中相继取得显赫战果,美国和日本航空兵力在珊瑚海和中途岛附近激烈交战,启迪人们彻底改变了有关航空母舰在海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

从此,航空母舰在世界海军大国的作战和建设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尤其是在美国,航空母舰的建造速度在1944年达到了顶峰。

随着航空母舰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航空兵力担负的作战任务大大扩展。

它不仅被用于消灭敌海军兵力和建立自己的制海权,还被直接用于夺取登陆战役中登陆兵上陆区的制空权。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发明的许多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军事领域,使得航空母舰的攻防作战能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现代航空母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航空母舰已不可同日可语。

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航空母舰编队的作战使用范围迅速扩大,战略战术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反航空母舰的作战方法及技术兵器也在迅速发展。

因此,航空母舰封锁战和反航空母舰封锁战必将成为值得高度重视的作战样式。

一、塔兰托战役航母刚刚出头露面,由以往海战中担任“配角”变为“主角”,“光辉”号航母战功显著一战实践证明,航空兵(包括舰载航空兵)能在海战中起很大的作用,但那时航空母舰还只能作为水面舰艇中的一个新舰种,在海战中居于“配角”地位。

二战海军舰艇发展及作战

二战海军舰艇发展及作战

德国海军舰艇发展及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限制德国海军重新崛起。

在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塞和》》中,规定德国不准建造和拥有战列舰,只允许装备1万吨级以下巡洋舰6艘,6000吨级以下巡洋舰6艘,900吨级以下驱逐舰12艘,禁止装备作战飞机,潜艇和航母。

且条约还规定了替代舰必须在旧舰下水20年后才能建造,主炮口径不得超过150毫米等苛刻的条件。

这些条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德国海军只能是一直地区性的海上力量。

一战后,由于大量军舰被销毁和自沉,使得当时德国海军无一艘可以作战的军舰。

心有不甘的德国人想尽办法突破条约限制,企图重振德国海上雄风。

1920年,英国允许德国建造一艘不超过6000吨的巡洋舰。

于是德国把握机会,于1921年12月8日动工建造“埃姆登”号巡洋舰,1925年10月25日服役。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的一些旧舰下水时间超过了20年,按照条约规定可以建造替代舰。

为此德国先建造3艘6000吨级的巡洋舰。

1926年4月14日,“柯尼斯堡”级巡洋舰动工建造,首舰“柯尼斯堡”号于1929年4月17日服役;二号艘“卡尔斯鲁厄”号于1926年7月24日动工,1929年11月6 日服役;三号舰“科隆”号于1926年8月7日动工,1930年1月15日服役。

1928年4月4日,德国又开工建造了“莱比锡”号巡洋舰,改建属于“柯尼斯堡”级改型。

于1931年10月8日服役。

1926年,一种防护能力及火力较强的战列巡洋舰方案出台,该舰舰型采用高干舷平甲板,装甲可以抵御英国重巡203毫米主炮的攻击;内部广泛采用隔舱划设计,最大限度的减少战斗损伤。

最后该方案得到通过,被称为“德意志”级战列巡洋舰。

让德国人脸上挂不住的是,该型战列巡洋舰第一次参加战都就碰了一鼻子会。

1936年,“德意志”号参加了西班牙内战,同年9月在为西班牙判军的运输船队护航时被西班牙政府军的“贾米一世”号战列舰的305毫米主炮击中一发炮弹,数名水兵阵亡。

二战各级德国潜艇

二战各级德国潜艇

I型潜艇乘员:43 人艇长:72.4 米水上排水量:862 吨水下排水量:983 吨水面最高航速:18.6 节水下最高航速:8.3 节水上航程:7900海里/10节航速水下航程:78海里/4节航速设计下潜深度:330 米鱼雷发射管数量:6具(艇首4具/艇尾2具)鱼雷数量:14枚鱼雷/或28枚TMB水雷武备:一门20 mm机关炮IIA型潜艇(共建造6艘:U-1至U-6号)乘员:22-24 人艇长:40.9 米水上排水量:254 吨水下排水量:303 吨水面最高航速:13 节水下最高航速:6.9 节水上航程:1600 海里(8节)水下航程:35 海里(4节)设计下潜深度:150 米鱼雷发射管数量:3 具(艇首)鱼雷数量:5 枚武备:12枚TMA水雷ⅡB型潜艇IIA型的改进型ⅡB型潜艇,主要改进的地方是增厚耐压仓的厚度,使下潜深度提高到120米。

另外加长潜艇的长度,达到42.7米。

ⅡB型共建造18艘,U-7至U-24,加上U-120和U-121。

因此最终共建造20艘。

ⅡB型服役后成为当时德国主力潜艇。

1939年,ⅡB型作为57艘潜艇的部分参与了二战初期战斗,其主要任务是近海作战。

水上排水量(吨)279水下排水量(吨)328高射机炮口径(毫米)1x20舰长/宽/吃水(米) 42.7/4.1/3.8鱼雷发射管口径(毫米) 3x533 备鱼雷(枚) 5 水雷(枚) 12动力装置2x发电机2x柴油机轴数(轴) 2动力输出(马力) 2x180(电) 2x350(柴) 载水上飞机(架)航速(水上/水下:节) 13/6.9最大下潜深度(米) 120艇载燃油量(吨) 21 艇载雷达水上续航力(海里/节) 3,100/8舰员(人)25水下续航力(海里/节) 43/4IX型潜艇乘员:48 人艇长:76.8 米水上排水量:1120 吨水下排水量:1232 吨水面最高航速:18 节水下最高航速:7 节水上航程:13450 海里/10节航速水下航程:63 海里/4节航速设计下潜深度:150 米鱼雷发射管数量:6具(艇首4具/艇尾2具)鱼雷总数:22枚武备:1 门105mm炮; 1 到4挺20mm机枪这种艇型是在1935-1936年作为一种远洋潜艇设计建造的,同时又是从IA级艇改进而来,其作战下潜深度为100米,最大下潜深度为200米,并在吃水线以下安装有6具鱼雷发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共可携带鱼雷22枚。

64岁老上校用48年前德国海岸炮击沉德军服役仅半年重巡洋舰

64岁老上校用48年前德国海岸炮击沉德军服役仅半年重巡洋舰

64岁老上校用48年前德国海岸炮击沉德军服役仅半年重巡洋舰挪威战役1940年4月8日凌晨3时,德军入侵挪威和丹麦的“威悉河演习”行动(Operation Weserübung)由此开始,第5编队从基尔港起锚出航。

该编队除旗舰“布吕歇尔”号(舰队司令海军少将奥斯卡-库梅兹Oskar Kummetz位于该舰)以外,还有袖珍战列舰“吕佐夫”号(原名“德意志”号)、轻巡洋舰“埃姆登”号、鱼雷艇“海鸥”号、“信天翁”号、“秃鹰”号、快速扫雷艇8艘(R17~R24)和护卫艇2艘(RAU-7、RAU-8),总共运载了2000名登陆部队官兵。

该大队受命通过峡湾占领挪威首都奥斯陆。

布吕歇尔号重巡洋舰,建造于1936年8月15日,1937年6月8日下水,1939年9月20日进入德国海军服役。

舰体全长212.5米,宽21.3米,标准吃水深度5.8米,标准排水量14050吨,满载排水量18208吨,安装了12座重油锅炉和3部蒸汽轮机,最高航速超过32节。

武器装备为4座双联装203毫米60倍口径SKC/34型主炮,6座双联装105毫米65倍口径SKC/33型高平两用炮,6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6-8门20毫米高炮,4座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3架Ar-196水上飞机。

布吕歇尔号巡洋舰德军舰队在进入斯卡格拉克海峡时,被英国潜艇“特里顿”号发现,但由于“特里顿”号所处的位置不甚理想,加上错估距离,其所发的10枚鱼雷都没有命中。

另一艘在附近的英军潜艇“翻车鱼”号也发现了德军,不过是在鱼雷射程之外,所以只是对德军兵力做了详细报告。

在夜色笼罩下,“布吕歇尔”号所率编队进入奥斯陆峡湾。

午夜时分,舰队通过了峡湾外的图尔比约恩斯卡岛,舰上部队也已整备就绪。

然而,就在此刻,挪威巡逻艇Pol3号(214吨,原为捕鲸船)发现了德舰且立即打信号灯询问对方身分。

库梅兹少将命令附近的“信天翁”号上前攻击。

毫无悬念,Pol3被“信天翁”号的105毫米炮击沉。

二战德国战争行动代号

二战德国战争行动代号

二战德国战争行动代号轴心(Achse):1943年9月意大利退出战争时德国采取的应急措施。

雕日(Adlertag):1940年8月13日,德国开始对英国实施大规模空袭之日。

雕(Adler):1944年德国第17集团军向塞瓦斯托波尔的撤退行动。

鹰(Adlerangriffe):德国空军1940年对英国空中攻势代号。

阿依达(Aida):1942年6月德军进攻埃及的行动。

仙客来(Alpenveilchen):1940年德军在阿尔巴尼亚的作战行动。

锑(Antimon):德国向罗马尼亚提供援助的行动。

安东(Anton):1942年11月德军占领法国南部非占领区的行动。

阿登攻势(Ardennen-Offensive):1944年12月16日德军在比利时芬纳高地与卢森堡北部之间地域对美第1集团军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反攻。

于1945年1月失利。

大西洋壁垒(Atlantik Wall):德国于1942年---1944年法国西海岸沿比斯开湾修筑的海岸筑垒地带。

阿提拉(Attila):德国于1940年12月制定的占领法国南部非占领区的行动。

1942年5月改称“安东”。

东方建设(Aufbau Ost):1940年德军为准备对苏作战在波兰占领区扩建军事设施的行动。

奥格斯堡(Augsburg ):德国于1939年11月预先规定的停止西方攻势的命令代号。

奥格斯堡A (Augsburg A ):1941年2月德国鱼雷艇在英国依斯特本海域的作战行动。

奥格斯堡B(Augsburg B ):1941年3月德国鱼雷艇在英国依斯特本海域的作战行动。

巴巴罗萨(Barabarossa):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的作战计划。

柏林(Berlin):1940年2月德国“沙恩霍斯特”号和“格奈泽瑙”号战列舰在大西洋的作战行动。

乞讨棍(Bettelstab):1942年2月德国第18集团军进攻苏军奥拉宁鲍姆桥头堡的计划。

桦树(Birke):1944年8月德军从芬兰撤退的行动。

二战德军代号

二战德军代号

二战德军行动代号505行动德军在第2集团军战区内实施的反游击队行动的代号Abwehrschlacht防御作战德军发动阿登攻势的计划,1944年12月16日开始实施(参看Greif、Herbstnebel和Wacht am Rhein)Achse轴心德军解除意大利军队武装和夺取意大利海军的计划,1943年9月8日开始实施Adler山雕德军对南斯拉夫的阜姆(现名里耶卡)-扎拉-斯潘拉托地区和达尔马提亚诸岛进行清剿的行动代号Adlertag鹰日1940年德国空军开始对英国实施大规模空中攻击的日子(即8月13日)Aida艾达1942年6-7月德军进攻埃及的行动代号Albanien-Feldzug阿尔巴尼亚战局1940年10月墨索里尼发动希腊战役的计划代号Alpenveilchen仙客来1940年德国部队在阿尔巴尼亚作战的行动代号Antimon锑德国向罗马尼亚提供援助的代号(参看Blei和Olivenbaum)Anton安东德军开进法国南部非占领区的行动代号,1942年11月11-27日实施(参看Attila)Atlantik-Wall大西洋壁垒1942年至1944年德国建筑部队和“托特组织”沿法国西部海岸和比斯开湾海岸修筑的海岸筑垒地带的代号Attika阿蒂卡1942年9月至12月东线德军向图阿普谢方向突击的行动代号Attila阿蒂拉⑴1941年德军向法国维系政府管辖的近东等地区的人员提供援助的计划⑵德国事先于1940年12月制定的占领法国南部非占领区的计划。

自1942年5月起,“阿蒂拉”改名为“安东”计划(Anton)Aufbau Ost建设东方1940年德国为准备对苏开战而向东集结部队的伪装代号Augsburg A奥格斯堡A1941年2月德国鱼雷艇在英国伊斯特本海域行动的代号Augsburg B奥格斯堡B1941年3月德国鱼雷艇在英国伊斯特本海域行动的代号Barbarossa巴巴罗萨德军从1940年晚秋开始拟订的对苏作战计划,1941年6月22日开始实施(参看Fritz)Battlestab要饭棍1942年2-7月德军第18集团军计划对苏军奥拉宁鲍姆桥头堡发动进攻的代号Birke桦树德军从芬兰撤退的计划,从1944年8月底开始实施Birkhan公琴鸡1945年德军从挪威北部地区撤退的计划Blau蓝色1942年4-6月德军在东线南段发动夏季攻势的代号,自6月30日起代号为“布伦瑞克”(参看Braunschweig)Blau,Fall “蓝色”方案德国空军1938-39年的对英作战计划Blaufuchs青狐1941年6月德军将其第36步兵军从德国和挪威运到芬兰的行动代号Blau,Operation蓝色行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东线南翼沃罗涅日地区实施进攻的代号,1942年6月开始实施(参看Maus和Siegfried)Blei铅锤德国向罗马尼亚提供援助的代号(参看Antimon和Olvenbaum)Blucher布吕歇尔1942年7月德军第11集团军强渡刻赤海峡的行动代号BlucherwⅡ布吕歇尔二世1942年8-9月德国和罗马尼亚部队强渡到塔曼半岛的行动代号Bodenplatte博登普拉特1945年1月1日,德军对同盟国在西欧的机场实施空中攻击的代号Braun棕色1942年11月德军建立突尼斯桥头堡的行动代号Braunschweig布伦瑞克1942年7-8月德军在东线南翼发动夏季攻势的代号,是“蓝色”夏季攻势的继续(参看Brau)Bruckenschlag架桥1942年3-4月德军同杰米扬斯克“要塞”建立陆上联系的行动代号Buffel-Bewegung水牛行动1943年3月1日-16日东线中段德军第4和第9集团军从勒热夫-格扎茨克-维亚济马地区撤到“弦阵地”(又称“水牛阵地”)的行动代号Ceberus地狱犬德国齐利亚克斯海军中将率领“沙恩霍斯特”号,“格纳森诺”号战列巡洋舰和“欧根亲王”号重型巡洋舰于1942年2月11日夜间从法国的布勒斯特港出发,穿过英吉利海峡回到北海的行动代号Clausewitz克劳塞维茨德军1942年夏季攻势第2阶段的作战行动代号,1942年7月由A集团军群实施Dumpfhammer汽锤德军1942年夏季攻势第3阶段作战计划的代号,1942年7月实施Delta德尔塔德军在希腊西部地区进行清剿的行动代号Derffling德弗林格1942年4-9月德国第9集团军为了同第16集团军建立联系而计划向奥斯塔什科夫推进的代号Donnerschlag霹雳德军第6集团军于1942年12月从斯大林格勒地区突围的计划代号(未实施)Dortmund多特蒙德1941年6月22日德军对苏联发动进攻的代号Draufgunger莽汉德军在南斯拉夫的内哥罗地区采取军事行动的代号Edelweiss高山火绒草1942年7-11月德军准备向格罗兹尼和巴库推进的计划代号Eiche橡树1943年夏德国为使墨索里尼在意大利重新掌权的计划代号Eisbar北极熊1943年10月3日德军在希腊的科斯岛登陆的行动代号Eisen hammer铁锤德军对苏联各军备中心实施空中攻击的代号Eisstoss冰块流动1942年3-4月德军第1航空队对位于喀琅施塔得和列宁格勒附近的苏联波罗的海舰队实施空中攻击的行动代号Elch驼鹿德军对挪威的增援计划,1942年4月7日开始实施Fallreep舷梯在1942年“架桥”(Bruckenschlag)行动中杰米扬斯克要塞的德军部队向外突击的行动代号Felix费利克斯1940年下半年德军拟订的占领英国海军基地直布罗陀并夺取地中海西部控制权的作战计划的代号(未实施)Ferkel仔猪德军在第2装甲集团军战区内实施反游击队行动的代号Feuerzauber猛烈射击德军准备于1942年7月夺取列宁格勒的计划代号Feuerstein火石意大利背离德国之后,德军掩护阿尔卑斯山各隘口的行动代号Fischreiher苍鹫1942年7-9月德军准备向苏联的阿斯特拉罕推进的行动代号Flaschenhals瓶颈1941年-42年在苏联的施吕瑟尔堡以南的德军一条狭长战线的代号Forelle(1、2)鳟鱼(1、2)号德军准备抗击盟军部队在东南欧(从爱琴海)大规模登陆的计划代号Freischutz魔弹射手⑴1943年5月19-28日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所属第45步兵军在苏联布良斯克西北面实施的反游击队行动的代号⑵德军夺取南斯拉夫的利萨岛(现名维斯岛)的行动代号FridericusⅠ弗里德里库斯一世1942年5月德军对哈尔科夫以南的苏军战线突出部发动进攻的代号FridericusⅡ弗里德里库斯二世1942年6月德军进攻库皮扬斯克的作战代号Fritz弗里茨1940年12月16日之前德军准备对苏作战的计划代号(后改为“巴巴罗萨”)Fruhlingswind春风德军在突尼斯的最后一次进攻作战的计划代号,1943年2月14日开始实施Gelb,Fall “黄色”方案德军从1939年秋季开始制定的对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发动进攻的计划代号。

路易斯·蒙巴顿在二战中有着怎样的表现?路易斯·蒙巴顿怎么死的

路易斯·蒙巴顿在二战中有着怎样的表现?路易斯·蒙巴顿怎么死的

路易斯·蒙巴顿在二战中有着怎样的表现?路易斯·蒙巴顿怎么死的本文导读:1939年10月,“凯利”号奉命北上挪威海域,为英国和挪威之间的HN和ON运输船队提供护航。

在这段时期,蒙巴顿发明了被称为“蒙巴顿粉红”的海军迷彩。

1940年3月9日,在从苏格兰前往卑尔根的ON-17护航队中,“凯利”号和南下的HN-17护航队中的“廓尔喀”号驱逐舰在挪威沿海的大雪天气中发生碰撞事故。

两舰受损都不严重,各自驶到了原定的目的地。

在船坞中检修时发现,“廓尔喀”号舰尾的螺旋桨保护架将“凯利”号的舰首戳开了一个口子。

英国海军部对这次碰撞事件进行了讯问,但由于当时海面状况恶劣,因此两舰舰长都没有受到处罚。

1940年5月9日,蒙巴顿率领第五驱逐舰分队在英吉利海域巡逻,接到巡逻机发回的报告,称发现一支德国布雷船队。

蒙巴顿闻讯后率“凯利”号、“坎大哈”号(HMS Kandahar)以及“大斗犬”号驱逐舰(HMS Bulldog)去搜捕敌舰。

当天晚上23点45分,德国海军S-31号鱼雷艇向“凯利”号发射了两枚鱼雷,将其炸伤。

在“凯利”号大修的时间里,蒙巴顿将旗舰转移到“标枪”号(HMS Javelin (F61))驱逐舰以指挥第五驱逐舰分队,在11月和德国海军发生战斗,“长矛”号受创,而德舰无一损失,蒙巴顿因此受到指责。

1941年4月,第五驱逐舰分队调到地中海。

在5月的克里特战役中,“凯利”号在5月23日上午遭到大批德国飞机轰炸,最终被炸沉,128名舰员遇难,包括蒙巴顿在内的38人幸存。

“凯利”号沉没后,蒙巴顿奉命前往美国,就任“光辉”号航空母舰舰长。

当时该舰正在美国大修。

1941年10月,蒙巴顿被丘吉尔召回英国,被指定为“联合作战司令部”的领导人,负责制订两栖联合登陆作战的计划。

蒙巴顿被提升为海军准将,并在1942年被同时授予海、陆、空三军的中将军衔。

蒙巴顿的职权包括担当联合作战的技术顾问;负责训练计划,创办训练学校;研究各种联合作战战术,从小规模突袭到大规模两栖作战;指导和监督联合作战所需技术装备的研制和发展。

二战意大利的海上轻骑兵——意大利鱼雷快艇中威力最强大的MAS艇.

二战意大利的海上轻骑兵——意大利鱼雷快艇中威力最强大的MAS艇.

二战意大利的海上轻骑兵意大利鱼雷快艇中威力最强大的MAS艇一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意大利海军特种部队,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第10快艇支队(XMAS),而提到第10快艇支队,一般人想到的就是在战争中大放异彩的人操鱼雷(SLC “猪”)和特种蛙人部队,在战争中,人操鱼雷对盟军,后来对德占意大利港口进行了一系列突击行动,并且在亚历山大港创造了一举击沉英军两艘战列舰和1艘油船的辉煌战绩。

在人操鱼雷部队辉煌历史的掩盖下,第10快艇支队下属的突击快艇部队就显得比较默默无闻了。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介绍一下意大利的轻型突击快艇。

装备意大利的特种轻型突击快艇一般分为3个类型——撞击爆破艇(MA T、MTM、MTR)、小型突击鱼雷艇(MTS、MTSM、MTSMA)、人操鱼雷拖带艇(MTL)。

下面,我分别介绍这3种7型突击快艇。

MAT空降撞击爆破艇MAT空降撞击爆破艇是意大利海军最早研制的一种撞击爆破艇,当时,意大利海军要求研制一种能够由萨伏亚S.55型水上飞机携带的,用于突击停泊的敌舰的突击快艇,1936年,两艘MA T原型艇建成投入测试,该艇全长4.74米,排水量0.94吨,采用阶断式滑行艇型,安装1台阿尔法-罗密欧90马力汽油机,航速32节,战斗部装有330公斤炸药,乘员1人,座舱位于艇尾,该艇由架驶员操纵接近目标,在距离目标约100米处,驾驶员跳出敞开的座舱弃艇逃生,快艇则自行撞击目标,撞击后,战斗部与艇体脱离自行下沉,在设定的深度或者接触海底时起爆,摧毁目标的水下部分,在1936年进行的实验中,MA T艇进行了成功的撞击,但是水上飞机搭载实验却因为海军没有自己的航空兵而困难重重,所以MA T艇项目不久就陷于停滞,到1940年,又对改进后的MAT艇进行了实际爆破实验,MA T艇成功撞击了靶舰“夸尔托”号(Quarto),使该舰受到严重损伤,不久即告沉没,但是MAT艇始终没有进行量产,也没有实战记录。

MTM舰载撞击爆破艇MA T空降撞击爆破艇项目陷于停滞之后,意大利海军改弦更张,决定在MA T的基础上研制一种由轻型水面舰艇搭载的撞击爆破艇,这就是MTM艇,MTM 艇比MA T艇略为放大,长度增加到5.6米,最大宽度1.9米,排水量1吨,发动机换为阿尔发-罗密欧的95马力汽油机,艇体则进行了修改,航速33节,战斗部炸药重量减少到300公斤,意大利海军在1938年和1939年分别定购了16艘和12艘MTM艇,但是首艇交付后发现艇体和发动机需要进行一些改进,随后船厂用木质甲板代替了脆弱的蒙布甲板,发动机的位置也进行了更改,经过这些改进后,海军正式接收了这些MTM艇,而改进工作一支持续到1941年,MTM艇是唯一投入量产并投入过实战的撞击爆破艇。

二战前期德国战争动员之考察_1933_1939_

二战前期德国战争动员之考察_1933_1939_
三、经济动员
德国在战前六年间的经济政策都是为直接或间接地 实现战争计划服务的。1933/36 年间进行经济改组,使之步 入战争经济轨道。1936-1939 年间则强制发展战争经济。主 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四)完善动员机构 德国武装力量的动员是以陆军为主带动海、空军。全 国共有五级动员机构:最高领导是陆军的兵役部,它负责 下达有关军队动员的一切指示;第二级是陆军军区,负责 动员的具体实施;军区下辖 l-4 个兵役检查署,负责本兵 役区应征人员和后备役人员的领导;每署下辖 4-12 个军 分区司令部,负责本区内后备役基干人员的管理和掌管退 役军官及候补军官的花名册;每分区设 5 个以下的兵役 站,负责县或市的义务兵的征召和后备役士兵的训练及动 员。开战动员时,各军区根据后备人员的数、质量及编成情 况,直接将后备队组编为师、军和集团军,或将后备队补充 现役部队使原来的师或军扩编为军或集团军。新建部队的 军事装备和海、空军的后勤支援由各军区分工负责,除主 要由国家统一调拨外,平时各军区对民用车辆,马匹等物 资进行登记战时加以征用。开战后各军区司令率领野战部 队开赴战场。副司令留守后方,担任“补充部队”司令,负责 战时兵员的征召、训练和补充。德国在战前把每年 4 月 1 日至次年 3 月 31 日作为-个动员年度,每年进行动员演 习,据以修订“年度动员计划”并考核各级动员机构的效 能,保证战时武装力量动员的迅速进行。[8]317
(三)补充后备兵员 战前德国的后备役分四种:(1)I 级后备队,为 35 岁以 下的退役人员,大部编入后备师;(2)II 级后备队由 19001913 年的所谓“空白年度”出生者受 2-3 个月的现役训练 后编成;(3)I 级的地方防御部队,35 岁以上参加过一次大 战的老兵由各州(军区)编组为地方防御师;(4)II 级地方 防御部队,35 岁以上未受训练的人员,由各州(军区)训练 并编入自卫队,负责守卫桥梁、公路等战时防护工作。前两 种可转入现役成为一线作战部队,后两种为后方防御部 队。现役退役人员除编入 I 级后备队外,还挑选精干分子组 成冲锋队、钢盔队等法西斯组织,平时用于镇压人民运动, 战时转服现役,即为后来的党卫军。战前还广泛网罗 1925 岁的失业工人组成“劳役营”,从事要塞、公路等军用工 程建设。其基层单位为队(200 余人),每 10-15 个队编成 团。适龄人员服一年劳役后即可转入现役,充当野战工兵。 此外变相的后备军训组织还有国社党青年团、旧军人协 会、骑兵协会、技术协会等。通过以上做法,德国在战前即 拥有后备兵员约 1000 万人,其中已编成或受训的人员约 200 余万人,在战前能动员陆军 103 个师中主要由后备役 转入现役的新编师就有 51 个。[8]315 (三)储备后备军官 在组建扩建部队期间,现役部队大大扩充,新建大批 军事设施、经济动员和行政管理等机构,所需现役军官大 大增加,同时考虑到战时部队扩编需要大量骨干,战场损 失巨大。为此,德国在战前采取以下措施预先储备军官: (1)将军官训练期由四年缩短到两年半;(2)最大限度地晋 升“ 候 补 官 军 ”为 军 官 ,并 大 量 提 拔 现 役 士 官 为“ 候 补 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惊涛中的短剑-二战德国高速鱼雷艇部队图片:兵器2006.08/09拖雷德国人称它为S艇,意为快速艇。

英国人则把这些难缠的对手称为E艇。

E是英文敌人(Enemy)的首字母。

这些性能出众的高速鱼雷艇扮演着致命短剑的角色,正是战争年代里英国最刻骨铭心的海上仇敌之一。

◆豪华游艇的启示一战后《凡尔赛条约》虽将德国建造大型水面舰只和潜艇的路完全堵死.但在客观上却刺激它加大了对鱼雷快艇这种非受限武器的研发。

魏玛共和国的海军高层要求立即开发一种适用于下次战争的鱼雷艇。

第一个成果出现在1926年。

A&R船厂设计了一艘名为"K实验艇"的船,不过因它照搬了英国海军V形尖底的设计,而令海军不尽满意。

与此同时,一战中德军使用的高速摩托艇(LM艇)的制造商吕尔森公司推出了"吕尔"艇。

该艇坚持了海军欣赏的圆形艇底设计,但其稳定性颇令人怀疑。

事实上,圆底和尖底是当时世界鱼雷艇设计中的两大流派。

尖底设计的优点是航速较快,缺点是吨位较小抗风浪性能差,相反,德国自一战时就采用的圆底设计则具备吨位较大,抗浪性能好的特性.虽然航速不如前者.但以适应远海作战的特点而始终被德国海军青睐。

真正令德国海军心动的设计终于出现在1928年的一艘民用艇-吕尔森为德裔美国银行大亨奥托.赫尔曼.卡思量身打造的豪华游艇"俄亥卡二世"号上。

该艇创下了同级别艇型中的最快速度纪录。

德国海军当即表示了极大兴趣,并于次年以联络艇的名义向吕尔森下了一份订单,要求建造和"俄亥卡二世"号相同规格的鱼雷快艇。

1930年8月7日,这艘名为UZ(S).16的快艇顺利交付,两年后易名为S-1艇。

这是一战后德国海军获得的第一艘鱼雷快艇.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速海岸快艇.从此拉开其后10余年间S艇纵横欧洲海域的战史序幕。

◆在创新中积累经验二战爆发前后,德国相继开发了多种型别的S艇。

战前建成的有S-1艇。

S-2级(4艘).S-6艇。

S-7级(7艘)。

S-14级(4艘)和S-18级(8艘),共计25艘。

二战期间德国又相继推出S-26级(4艘)、S-30级(16艘)、S-38/S-38b级(91艘)、S-100级(81艘)。

S-151级(8艘)、S-700级(9艘)以及LS袖珍级(12艘),共计221艘,其中有少量在战争结束时尚在建。

二战前的各级S艇在技术上均未臻完善,不过其建设经验对于后来主力艇型的出现大有裨益。

譬如S-1艇的木质双层结构加坚固轻合金肋骨的做法一直被保留;S-2级则在动力方面有所建树,其特殊的方向舵控制系统一直被后续的S艇采用一在主舵两侧分设一具与其成30°角辅助舵,当快艇高速行驶时可以提高动力输出效率,并减少排浪尾迹,在训练船员和研模战术方面,4艘S-2级亦贡献甚大;S-6艇和S-7级都加大了艇身,并正式引入制式的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动力方面则尝试改装MAN出品的柴油机(但不太成功,海军对其速度颇不满意)。

从S-1到S-7.可谓是德国S艇的技术积累阶段.其中圆滑艇底和533毫米鱼雷等都成为后续艇型的技术标准。

S-7级以前的这6艘均于1938年售给西班牙海军。

有意思的是,建造这些S艇的吕尔森公司还完成了S-7级的一些国外合同,其中一份3艘的订单来自中国。

大战爆发前后生产的S-14级和S-18级是S艇的过渡型产物。

该两级艇的实用效果终于使发动机领域持续一段时间的MAN和戴姆勒-奔驰之争有了明确结果一后者胜出。

使用1.508兆瓦戴姆勒-奔驰MB501发动机的S-18级航速首度逼近40节。

◆最强S艇现身1939年晚些时候具有重要意义的S-26级艇诞生了,虽然只生产了区区4艘,但却是奠定德军主力S艇设计理念的作品.后来的S-38级和S-100级都是基于S-26的设计。

S-26级首创性地将此前独立于艇身的开放式鱼雷发射管改为与艇身一体化设计的全封闭结构。

在操舵室顶部独立设置艇长指挥舱的做法也始自本级,从此德国S艇艇长就拥有更好的视野。

从1940年到1943年最强的S艇终于出现了。

S-38和S-100两个级别在前作的基础上开发而来,双突双破百吨的排水量。

S-38级是一种重武装S艇,在前甲板加装1门莱因钢铁公司的20毫米MGC/38火炮,后甲板设1门20毫米高炮或换装1门瑞典产40毫米博福斯Flak28高炮。

1942年晚些时候德国人又对S-38级的舱室进行强化防护设计,操舵室和指挥舱都包覆着装甲,多面体的设计风格使其极具现代感,这便是改进型S-38b级。

虽然装有重火力和重装甲,但依仗3台1.618兆瓦戴姆勒-奔驰直列液冷12缸柴油发动机,其航速依然保持39.5节,堪称强力的"海上短剑",无怪乎该级以超过90艘的产量傲居所有S艇之首。

S-100级从生产之初就采取了S-38b级装甲化的做法,只不过其钢板更厚,因此其排水量是所有S艇中最大的,达117吨。

不过拜最新的3台1.508兆瓦戴姆勒-奔驰MB511增压柴油机之赐,其航速竟能达到42节,这是S艇中第二快的速度,仅次于袖珍LS艇。

其81艘的产量亦是S艇产量的第二大户。

在保留S-38各种武装的同时,其又在舰舯部增设了一门20毫米高炮。

该级的一个特例是S-226艇,实验性地增加了一对向艇艉方向发射的鱼雷发射管。

这一尝试直接导致德国末代S艇S-700级于1944年诞生。

这种新型S艇的后部鱼雷发射管是可以发射最新式声导鱼雷的型号,虽然战力不凡,航速亦达42节,但随着德国战败日期之临近,已无所作为。

◆比"短剑"更短……除了上述这些主力艇外,还有一些小型的S艇亦活跃在德军阵中,其中有的是为特殊战场的需要刻意而为之,有的则是急就章地自缴获设备改进而来。

如果说主力S艇是"短剑",那它们就更短些……其最小的要算LS袖珍级S艇,艇长只有12.5米,排水量仅11.5吨。

这种专用于在港口周边进行袭扰和布雷作业的袖珍艇原计划建34艘.实际只完工12艘,而且是由生产飞机的多尼尔公司来完成的。

袖珍艇的优势在于快速,其航速列S艇之冠-42.5节。

它可以装2具艇艉方向发射的450毫米鱼雷发射管,也可在艉部装3具水雷滑槽。

12艘LS艇中有3艘成为辅助巡洋舰上的搭载艇.其余的则通过欧陆的运河体系被派到地中海活动。

身躯同样能够通过内陆运河从北海进入地中海的还有两种S艇-S-30级和S-151级。

S-30级本来是吕尔森在1939年应中华民国海军要求开发的.不过在战争爆发后就被德国海军紧急征召;S-151级则不是一种"纯正"的德国S艇,而是由1940年掳获的8艘未完工的荷兰鱼雷艇改建而成的,1942年最终完工。

◆海浪迷彩-S艇涂装二战前S艇的标准涂装是浅灰色,水线以下部分使用黑色防水漆,船舷两侧漆有黑色的舷号。

1935年5月21日随着魏玛海军变更为第三帝国海军,原本飘扬在S艇上的红边白底钩边十字的德国海军旗。

亦于当年11月9日换成了红底黑十字带万字符号的纳粹海军旗。

同时在两舷或舰桥挂上了铜制的帝国鹰徽标志,不过这一做法于1940年时取消。

战争爆发后S艇水线以下部分改用棕红色,水线位置仍然是黑色,舷号则被与艇身相同的涂料完全盖掉。

战争结束时尚在服役的S艇又重新涂上了艇号,不过那是盟军为了方便统计缴获舰船数目。

艇身涂装的变化比较大。

最早顶替浅灰色的是深灰色。

这种色彩曾用在参与1940年4月挪威之役的S艇中。

此役表明深灰并不很成功。

经验表明,在夜暗条件下较浅的灰色加一些蓝色迷彩的涂装,隐形效果要比单纯的深灰来得更好。

S艇的行动主要是在夜间,因此深灰涂装很快就被灰白色替代,这也是持续整个大战的S艇的基本涂装色。

在大战中期出现了迷彩涂装,它赋予S艇极具个性的外观。

在参战国中德国在兵器迷彩涂装方面确实步步领先,除了在充满乌云和浊浪的北海环境中采用的灰色涂装与英国鱼雷艇较类似外,其独特的海浪图案和斑点图案迷彩极具匠心。

这种在敌军阵营中未曾一见的涂装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S艇充分发挥其战力。

迷彩方案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斑点图案,由灰色和褐色的斑点构成,被运用于S-26级和S-38级的部分艇上。

在英吉利海峡.这种迷彩符合那里的灰暗背景,而在北方海域,又能巧妙地和远景中的雪山等融为一体。

另一种方案则是海浪图案。

这是一种由暗蓝色和蓝灰色的模仿波浪的条纹构成的图案。

它同样用于在黑海对付苏联舰艇的那些S艇上。

需要指明的是,这些海浪图案没有标准的格式,各艇是参照一定的样式自行涂装的。

例如在波罗的海对苏军作战的S艇采用的海浪图案颜色就变化为深灰。

浅灰加棕绿色。

为了能有效完成一些白昼出击的任务,德国人在原先多为黑色或灰色的甲板上也动起了脑筋。

在较温暖的黑海,甲板被涂成豆绿色或橄榄绿,以适应那里因富含藻类而在阳光下发绿的海水颜色。

出没于英吉利海峡的S艇的甲板则涂上了大块的灰白色斑状图案。

这些S艇同时将船艏甲板涂成红白相间的色块。

这一防止被本方空军误击的做法来自于意大利海军的经验,不过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甲板涂装的效果。

许多S艇在舰桥两侧涂有所属支队及本艇的徽标,有时也在船艉标有本艇的无线电呼号。

S艇支队的徽标图案多用动物表示,比如第4S艇支队用黑豹.第8S艇支队用雄鹿,第5S艇支队用一只抓着鱼雷飞翔的海鸥等。

和那些神出鬼没的德国袭击舰一样,S艇通常备有多面同盟国的旗帜,必要时会降下纳粹海军旗,改挂英国或中立国旗,用以迷惑敌舰,敌机和海岸观测哨。

◆海面上的"狼群"-S艇战术战争初期,得到强大空军支持的S艇支队还敢于在白昼航行并攻击,不过随着盟国海空力量的不断增强,S艇被迫以夜晚出击为主。

最适合战争中后期S艇出击的自然条件可以概括为夜色、薄雾、半圆月和平静的大海。

S艇从港口出发后,多按6艘一组的编队采取纵队开进,同时随时接收发自岸上的情报讯息。

1944年装备了新式的T3D鱼雷后,在这样的6艇编队中一般由其中3艘负责攻击,另外3艘则扮演鱼雷运输艇的角色,其中装备有40毫米火炮的S艇往往司职殿后警戒。

当接近目标时S艇慢速而安静地滑行,有时可以借助海峡中某处的浮标固定停止在海面上。

目标选定后支队的S艇会集中向其发射鱼雷,其武器和战术思想和U艇部队相仿,差不多算得上是"海面上的狼群"。

S艇攻击的原则是使用鱼雷,避免发生火炮交战,即"发射鱼雷就跑"。

支队的指挥官负责确定攻击目标和发射时间。

不过攻击过后就采取分散撤离,以高速驶离战场避免使用火炮进行战斗是一条共通原则。

为此,在选择目标时必须慎之又慎,避免可能招致对方炮火回击的目标。

当遇有航速慢的非武装船只或火力弱的小型舰只,S艇偶尔也会使用火炮群起而攻之。

平心而论,S艇上炮手的射击准度只算一般。

英国的军舰很想捕捉这些S艇,但非常困难。

S艇各支队在出任务前会指定一个海面坐标为紧急会合点,所以当艇队遭遇攻击时,在四散逃离的情况下却总能在不久后重新集结编队。

盟军往往惊讶于德国鱼雷艇无论在多么混乱的状况下依然能够归队,这其实是德国海军缜密战术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