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呼吸生理
5 第五章 呼吸 生理学复习要点详解+习题
第五章呼吸复习要点'一、呼吸的概念及呼吸器官呼吸是指机体与生存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全过程,分内呼吸与外呼吸以及气体的运输三个环节。
内呼吸(细胞呼吸)是细胞在分解营养物质过程申消耗O2、释放能量,同时产生CO2和水的生物氧化反应,通常也将组织细胞及组织液与血液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即组织呼吸)看作内呼吸的组成部分。
外呼吸(即肺呼吸)是机体由大气摄取氧并排放二氧化碳的过程,包括肺的通气和换气两方面。
呼吸全过程需要呼吸系统、血液与心血管系统的共同作用才能实现。
呼吸功能的生理意义:维持血液中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的稳态,为组织细胞新陈代谢提供基本保障。
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对肺通气的调控,使呼吸功能随时适应机体的需要。
呼吸器官胸廓和肺是人类呼吸系统中最基本的器官。
肺是实现气体交换的关键器官,主要由树状分支的支气管、3 亿多肺泡和丰富的毛细血管网络等构成。
胸廓是驱动气体出入肺的“通气泵”,由胸廓骨架和呼吸肌构成。
胸膜腔为胸廓与肺之间的密闭、潜在腔隙,两层胸膜相互贴附,内有少量浆液。
胸膜腔内压力通常低于大气压,是维持肺扩张的基础。
1·呼吸道呼吸道即气道,是气体出入肺的通路。
常以气管为界,将鼻、咽、喉和气管以上称作上呼吸道;而气管以下结构称为下呼吸道。
下呼吸道呈树状逐级分支,形成气管树。
终末部位为气体交换区域称呼吸区,主要为肺泡囊和肺泡等。
呼吸道不仅是呼吸气流的通道,同时具有对吸人气体进行加温、湿化、过滤、清洁和防御反射等保护功能。
"呼吸道口径受神经体液控制:①神经控制:呼吸道平滑肌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两者均具有紧张性活动。
交感神经通过去甲肾上腺素,经β2型肾上腺素能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气道口径扩大,通气阻力减小;副交感神经通过乙酷胆碱,经M型胆碱能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气道口径缩小,增大通气阻力,并可使粘膜腺体分泌增多。
②体液控制:儿茶酚胺类物质、PGE2等可使气道平滑肌舒张;PGE2α和过敏反应时由肥大细胞释放的组胺和慢反应物质等使气道平滑肌收缩。
第5章 呼吸 生理学
肺泡通气量
2.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到肺泡,并可与血
液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总气量。
解剖无效腔(从鼻至呼吸性细支气管, 生理无效腔 150ml)
肺泡无效腔( 肺泡内未发生其他交换,接近于零)
计算真正的有效的气体交换,须采用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不同呼吸频率、潮气量时的肺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
4、气体的扩散面积和距离和温度
气体的扩散面积和距离(A,d):
扩散速率与A呈正比;与d呈反比。
温度(T): 扩散速率与T呈正比。
综合以上因素, CO2的扩散速率是O2的 2倍,故临床更容易出现O2扩散的障碍导致 机体缺氧。
二、肺 换 气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在气相与液相间完成
〔外界环境
肺毛细血管)
包括肺通气〔肺 外界空气〕
肺换气〔肺泡 肺毛细血管〕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又称组织换气
〔血液
组织细胞〕
第一节 肺 通 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
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 程。
(一)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原始动力:呼吸运动
1、呼吸运动
防止肺水肿。 ③降低吸气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
正常及几种2、异胸常廓情弹况性下阻顺力应和性顺曲应线性
胸廓是一个双向弹性体,其弹性回缩力的方向视 胸廓所处的位置而定。
处于自然位置:肺容量 = 肺总容量的67% 无回弹力 小于自然位置:肺容量﹤肺总容量的67% 向外的回弹力
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大于自然位置:肺容量﹥肺总容量的67% 向内的回弹力
血氧指标
• 血红蛋白氧容量:特定条件下,每升(L)血液中血红蛋 白所能负载的最大氧量。〔190~200ml/ L血液〕
(生理学课件)第五章呼吸
0.31
CO2 2.53
动脉血
化学结合 20.0
46.4
混合静脉血 合计 物理溶解 化学溶解 合计
20.31 0.11
15.2
15.31
48.93 2.91
50.0
52.91
二、氧的运输
(一)物理溶解:(1.5%) (二)化学结合:(98.5%)
肺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ml/min) (ml/min)
8000
5600
8
1000
8000
6800
32
250
8000
3200
• 意义:浅快呼吸对气体交换不利
(三)呼吸功
1、概念:在呼吸过程中,呼吸肌为克服弹性 阻力和非弹性阻力而实现肺通气所作的功。
2、计算:单位时间内的压力变化·容积的变 化,单位:J
3、呼吸耗能占全身总耗能的3%-5%
复习思考题
1.胸膜腔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生理意 义?
2.什么叫肺泡表面张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有什么生理意义?
3. 无效腔对肺泡通气量有何影响?
第二节 气 体 交 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扩散原理) 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决定扩散方向。
速率: 扩散速率(D):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容积
— —— —— —— —— —— —— —— —— —— —— —— —— —— —— —— —— ————— O2 32 21.4 13.9 13.3 5.3 1 CO2 44 515.0 5.3 5.3 6.1 2 ————————————————————— ——————————————————
支气管扩张 肺A部分梗塞
解剖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 150
人卫版-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一) 肺换气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上皮基底膜
1.呼吸膜的厚度: 反比; (0.2~1m)
肺泡上皮 含肺泡表面 活性物质的 液体分子层
2.呼吸膜的面积: 正比; (70㎡,安静时仅用40 ㎡)
肺泡 CO2
3.通气/血流比值( V•A/Q• )
间隙
毛细血管基膜 毛细血管内皮
综上所述
分压差*溶解度 D∝
√分子量 CO2的扩散速率约为 O2的2倍
当O2和 CO2分压差相同时,CO2的扩散速率约为 O2的21倍。在肺泡和静脉血之间, O2的分压差约 比CO2分压差大10倍。
综合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CO2的扩散速 率比O2的扩散速率大2倍。由于CO2比O2容易扩散, 故临床上缺O2比CO2潴留常见。
第五章 呼吸
肺通气 肺换气 气体运输 组织换气
O2
CO2
肺 O2 CO2
O2
血液 循环
CO2
O2 组织 细胞
CO2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示意图
第一节 肺通气
肺通气 ( pulmonary ventilation ) 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1.肺通气的器官: 呼吸道:沟通肺泡与外界环境的气体通道 肺泡: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膜六层结构 胸廓:肺通气的动力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积
1.潮气量 (TV)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平静, 500mL 2.补吸气量(IRV) : 平静吸气末,尽力吸气所能 吸入的气量。1500-2000mL
3.补呼气量(ERV):平静呼气末,尽力呼气所能 呼出的气量。 900-1200mL
4. 余气量(RV) :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内不能再 呼出的气量。 1000-1500mL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生理
意义:反映肺活量及呼吸阻力(弹性阻力及气道通
畅程度)。
(4)肺总量 = 肺活量 + 余气量 男:5000 ml; 女:3500 ml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 肺通气量(pulmonary ventilation) = 潮气量 × 呼吸频率
最大随意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 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
HbO2呈鲜红色, Hb呈蓝紫色
临床:发绀(Hb含量达5g/100ml),常表示缺氧。 例外:红细胞增多症;相反,严重缺氧和CO中毒
4.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为紧密型 HbO2为松弛型
(三)氧解离曲线
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呼气末:-3 ~ -5 mmHg 吸气末:-5 ~ -10 mmHg
临床:气胸
胸内负压的作用:
①利于肺扩张, 实现肺通气
②利于静脉血、 淋巴液回流
第五章 呼吸生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肺通气 呼吸气体的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1 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2 气体在血中的运输
3 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
血液循环
组织细胞
肺
O2 CO2
O2 CO2
肺通气 肺换气 外呼吸
生理学:第五章_呼吸
第五章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称为呼吸(respiration)。
呼吸的全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①外呼吸,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②气体运输;③内呼吸,即组织换气,有时也将细胞内的氧化过程包括在内。
第一节肺通气一、肺通气的原理气体进出肺取决于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和阻止气体流动的阻力的相互作用,动力必须克服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
1.肺通气的动力: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而呼吸运动则是肺通气的原动力。
(掌握)(1)呼吸运动:指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的过程。
它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
1)呼吸运动的过程:•吸气过程①(平静)吸气时,膈肌、肋间外肌收缩T胸廓扩大T肺容积扩大T肺内压降低(v大气压气体进入肺T完成吸气。
②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与收缩。
•呼气过程①(平静)呼气时,膈肌、肋间外肌舒张T肺弹性回缩,容积减小并牵引使胸廓缩小T肺内压增加(>大气压)T气体排出肺T完成呼气。
②用力呼气时,呼气肌也收缩T胸廓进一步缩小T肺内压进一步增加T更多气体排出肺。
2)呼吸运动的型式:①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可引起腹腔内器官位移,造成腹部的起伏,这种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腹式呼吸。
肋间外肌收缩和舒张时主要表现为胸部的起伏,这种以肋间外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的呼吸运动呈胸式和腹式混合式呼吸。
②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称为平静呼吸,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18次。
当机体运动或吸入气中C◎含量增加而Q含量减少或肺通气阻力增大时,呼吸运动将加深加快,这种呼吸运动称为用力呼吸或深呼吸。
在缺氧、CQ增多或肺通气阻力较严重的情况下,可出现呼吸困难。
(2)肺内压:指肺泡内的压力。
在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呈周期性波动。
吸气时,肺内压下降,低于大气压,气体入肺,至吸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反之, 呼气时,肺内压升高,高于大气压,气体出肺,至呼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
生理学 第五章呼吸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呼气末:-3~ -5 mmHg 吸气末:-5~ -10 mmHg
胸内负压作用:
①维持肺泡扩张 状态,使 肺 随胸廓运动而 运动。 ② 利于静脉血 及组织液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
CO2 + H2O
CA
RBC
H2CO3
HCO3- + H+
Cl(氯转移)
组织: 肺:
(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HbNH2O2+H++CO2 HbNHCOOH+O2
① 无需酶的催化, ② 反应迅速、可逆, ③ 主要调节因素是Hb氧合作用。
(三)CO2解离曲线
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的关系曲线
胸廓顺应性
胸廓的顺应性= △V(胸腔容积)
△P(跨胸壁压)
肥胖、胸廓畸形 胸膜增厚 腹内占位病变
胸廓顺应性
2.非弹性阻力
①惯性阻力 ②粘滞阻力 ③气道阻力
流速快、湍流、管径小 流速慢、层流、管径大 气道阻力大 气道阻力小
影响气道管径的主要因素
(1)跨壁压 (2)肺实质对气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作用 (3)自主神经对气道平滑肌舒缩活动的调节 (4)化学因素的影响
表面张力的作用:
使液体表面积缩小。
(肺塌陷)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
降低表面张力: ①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②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 小肺泡 DPPC密度大,T较小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化学感受器的调节作用
外周化学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 动脉血中O2分压降低、CO2分压 升高和H+浓度升高的刺激,反射 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外侧部浅表部位,感受 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浓 度变化,对CO2刺激更敏感,也 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互作用
萎陷,维持肺泡稳定性。
02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的调节作用
基本呼吸节律的产生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脑桥 ,通过产生和调节呼吸节 律性放电来控制呼吸运动
。
呼吸调整中枢
位于大脑皮层、脑干和脊 髓等部位,对呼吸运动进 行精细的调节,如改变呼 吸频率、深度和类型等。
长吸中枢和长呼中枢
分别控制吸气和呼气时相 的长短,从而调节呼吸周
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 物理溶解,即氧气分子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二是化学结合,即氧气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 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其中,化学结合 是氧气运输的主要形式,约占血液总氧含量 的98.5%。
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也有两种形式,一 是物理溶解,即二氧化碳分子直接溶解于血 浆中;二是化学结合,即二氧化碳与水结合 形成碳酸,或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形成氨 基甲酰血红蛋白。其中,化学结合是二氧化 碳运输的主要形式,约占血液总二氧化碳含
01
利用呼吸描记器记录呼吸运动曲线,分析呼吸频率、深度及节
律。
呼吸肌电图检查
02
通过肌电图仪记录呼吸肌电活动,评估呼吸肌气量、肺顺应性等多项指标,全面评估肺功
能。
气体交换与运输的实验方法与技术
1 2
血气分析
2024版医学《生理学》第5章呼吸
医学《生理学》第5章呼吸contents•呼吸系统概述•肺通气与肺换气目录•呼吸运动的调节•肺的非呼吸功能•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与生理变化CHAPTER呼吸系统概述呼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01020304呼吸道肺胸膜腔呼吸肌1 2 3维持生命活动参与代谢过程保护机体免受有害物质侵害呼吸系统的生理意义呼吸系统的调节与控制神经调节01体液调节02自身调节03CHAPTER肺通气与肺换气呼吸运动胸膜腔负压呼吸道通畅030201肺通气的原理与过程肺换气的过程与机制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交换的过程气体在血液中的运氧的运输二氧化碳的运输CHAPTER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中枢呼吸节律的形成血液中的O2、CO2和H+浓度中枢化学感受器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萎陷反射。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呼吸肌的肌梭在受到牵拉刺激时,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从而调节呼吸运动。
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大脑皮层、下丘脑、脑干等部位通过神经通路对呼吸运动进行调节,如皮层可以通过意识控制呼吸、下丘脑可以影响呼吸节律等。
CHAPTER肺的非呼吸功能肺内具有多种代谢酶肺组织内含有多种代谢酶,能够参与多种物质的代谢过程,如氧化、还原、水解等。
肺对药物的代谢肺组织对吸入的药物具有代谢作用,能够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肺内代谢产物的排出肺能够通过呼吸运动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肺内具有黏液纤毛清除系统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咳嗽反射肺内具有免疫分子肺内具有免疫细胞肺内能够合成和分泌多种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补体、细胞因子等,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
肺的免疫应答CHAPTER临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与生理变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流受限炎症反应肺功能下降支气管哮喘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炎症可逆性气流受限呼吸衰竭氧合障碍二氧化碳潴留多器官功能障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起病肺部炎症和渗出多器官功能障碍WATCHING。
2024年度生理学第五章呼吸完整版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呼吸疾病进行早期筛查、辅助诊断和精准治疗 ,提高了诊疗效率和准确性。
29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2/3
个体化诊疗的推广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呼吸疾病的诊疗将更加注重个 体化,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表型等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跨学科合作与研究
呼吸疾病的研究和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未来将 有更多跨学科的研究团队致力于呼吸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5
呼吸系统与其他系统联系
2024/2/3
与循环系统的联系
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共同维持机体的气体交换和物质运输功能。呼吸系统吸入氧气和排出 二氧化碳,而循环系统则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同时将代谢废物和二 氧化碳运回肺部排出体外。
与神经系统的联系
神经系统通过呼吸中枢调节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从而控制呼吸运动的频率、深度和节律 。同时,呼吸运动也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可以实现有意识的呼吸调节。
2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及干预策略
发病机制
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等有 害因素导致气道和肺部慢性炎症,进 而引起气道狭窄、肺气肿等病理改变 。
干预策略
戒烟、避免接触有害因素,加强呼吸 肌锻炼和营养支持,药物治疗包括支 气管舒张剂、抗炎药物等,严重者需 考虑氧疗或机械通气。
2024/2/3
21
22
2024/2/3
06
实验方法与技术应用
23
肺功能检查方法介绍
肺活量测定
通过测量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 力呼出的气体总量,来评估肺部
健康状况。
2024/2/3
肺通气功能检查
包括最大通气量、第一秒用力呼气 容积等指标,用于评估气道通畅程 度和肺通气功能。
人卫版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2.胸廓的弹性阻力 胸廓的弹性阻力则是由胸廓的弹性组织所
形成。胸廓的弹性阻力的作用方向,则视胸 廓扩大的程度而异:
①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肺容量≈67%), 不表现有弹性回缩力;
②胸廓缩小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 性回缩力向外=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③胸廓扩大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 性回缩力向内=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潮气量 肺通气量
(ml)
(ml/min)
肺泡通气量
(ml/min)
平静呼吸 12 浅快呼吸 24 深慢呼吸 6
500 250 1000
6000 6000 6000
4200 2400 5100
表明:1.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更有 效
2.肺泡通气量比每分通气量更能反应肺通 气的真实效能.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一) Hb与O2结合的特征
1. 反 应 快 、 可 逆 、 不 需 酶 的 催 化 , 受 PO2
的影响 (PO2高时结合, PO2低时解离)
Hb+O2
PO2低(组织)
PO2高(肺)
HbO2
2. 是氧合,而不是氧化:
Hb的Fe2+与O2结合后仍是二价铁。
3. 1分子Hb可结合4分子O2 ,
健1康gH成b人可H结b浓合度O约2为. 150g/L血液,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分子不停的进行着无定向的
运动,其结果是气体分子从分压高 处向分压低处发生净转移,这一过 程称为气体扩散。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就是物理性的 扩散过程。
(一)气体的分压差
混合气体的总压力是各组成气体的分压力的
总和。
各组成气的分压=混合气总压力×该气体的
容积百分比
生理学课件---呼吸
组织
肺部
2、CO2解离曲线
CO2解离曲线: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关系的曲线。
① 血 液 中 CO2 含 量 随 Pco2 升 高 而 增 加 , 几 乎 成线性关系,且无饱和 点。
② 在 相 同 Pco2 条 件 下 ,
静 脉 血 的 CO2 量 比 动 脉 血含量高。
3、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Hb氧含量:100ml血的Hb实际结合的氧量。
Hb氧饱和度:Hb氧含量和Hb氧容量的百分比。
紫绀(gàn):HbO2呈鲜红色,去氧Hb呈紫蓝色。 当血液中去氧Hb含量达5g/100ml以上时, 皮肤粘膜呈暗紫色。
3、氧解离曲线
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
1)H+和PCO2:H+浓度或PCO2升高,Hb对O2亲和力 降低,曲线右移;反之,曲线左移。这种影响称为波
顺 应 性: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展性。
肺容积的变化(△V) 肺顺应性(CL)= 跨肺压的变化(△P)
肺弹性阻力的来源
①肺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 占1/3 ②液-气界面表面张力 占2/3
存在于液-气界面的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
肺泡表面张力的作用: a.肺泡内压不稳定→肺泡破裂或萎缩 b.肺泡回缩→肺通气(吸气)阻力↑ c.促肺泡内液生成→产生肺水肿
胞
组织换气 (内呼吸)
(二)肺换气(pulmonary exchange)
1、肺换气过程
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肺泡与肺血管
2、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呼吸膜厚度 呈反变关系 肺纤维化 肺水肿
增厚
扩散速率
(2)呼吸膜面积——呈正变关系 (3)通气/血流比值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 呼吸膜:通透性 很大,利于气体 扩散 • 总面积 70平米 • 实际利用:40平 米 • 结果:血液氧气 分压升高,二氧 化碳分压降低 • 静脉血变动脉血
3、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 气体扩散 2. 呼吸膜的厚度与面积 膜厚度↑→气体交换↓↓ 面积↓→气体交换↓。 3.通气/血流比值
气道阻力
与呼吸道半径四次方成反比
•流速快、湍流、管径小 气道阻力大 •流速慢、层流、管径大 气道阻力小 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舒张,阻力减小 副交感神经兴奋:平滑肌收缩,阻力增大
二 肺容量肺通气量
(一)肺容量
• 肺容纳气体的量,肺容积
•
•
潮气量: 每次呼吸,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补吸气量 :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入的气体量
(二)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 =潮气量×呼吸频率 正常值:约为6~9L
最大通气量
150L
–定义:尽力做深快呼吸时,所得到的每分通气量
–意义:反映肺通气功能的储备能力
2、无效腔
定义:不能与血液进行 气体交换的气道空间
鼻腔至终末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
150ml 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外呼吸 肺通气 肺换气 血液运输
内呼吸 组织换气
第一节 肺通气
气体经呼吸道进出肺的过程 呼吸道是 通道 加温、湿润、过滤清洁 肺泡是肺泡气与血液交换气体的场所
一、肺通气的原理
气体进出肺需要两因素:
(1)动力 (2)阻力
(一)肺通气的动力
呼 收 缩
原动力:
胸 廓 扩 张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呼吸运动)。 缩 小
•
• •
补呼气量 :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课件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课件一、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肺泡、肺间质等。
2. 呼吸生理过程: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等。
3. 呼吸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对呼吸的控制。
4. 呼吸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掌握肺通气、肺换气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
2. 理解呼吸神经调节的作用,能够解释人体在不同状态下呼吸的变化。
3. 了解呼吸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提高学生对呼吸健康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呼吸生理过程、呼吸神经调节机制及呼吸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难点: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呼吸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医院呼吸科的实际病例,让学生了解呼吸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2. 教材内容讲解:(1)呼吸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和多媒体课件,了解呼吸道、肺泡、肺间质的结构与功能。
(2)呼吸生理过程:讲解肺通气、肺换气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结合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呼吸神经调节:介绍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对呼吸的控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呼吸调节的原理。
(4)呼吸疾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的呼吸疾病病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设置有关呼吸生理过程、呼吸神经调节和呼吸疾病的选择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增强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生理过程、呼吸神经调节和呼吸疾病四个部分。
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清晰的图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ppt课件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
氧气的运输方式
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物理溶解,即氧 气以分子形式溶解在血浆中;二是化学结合,即氧气与红细 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也有两种形式,一是物理溶解,即 二氧化碳以分子形式溶解在血浆中;二是化学结合,即二氧 化碳进入红细胞内,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与水结合形成碳酸 ,碳酸再解离出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
呼吸中枢的调节方式
通过神经元网络对呼吸肌的放电频率 和强度进行调节,从而控制呼吸深度 和频率。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CO2对呼吸的调节
CO2是主要的化学刺激物,通过刺激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 器来调节呼吸。当CO2浓度升高时,会刺激呼吸中枢,使 呼吸加深加快。
O2对呼吸的调节
低氧血症时,O2浓度的降低会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 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同时,O2也能直接作用于呼 吸中枢,但其作用较弱。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与技巧
01
02
0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 空气新鲜,有助于减少呼 吸道疾病的发生。
深呼吸练习
通过深呼吸练习,可以增 加肺活量,提高呼吸道的 通畅度。
咳嗽与排痰
掌握正确的咳嗽和排痰方 法,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分 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增强肺部功能的方法与技巧
体育锻炼
支气管树
分级分支,形成复杂的管道系统 ,保证气体均匀分布到各个肺泡
肺部的组成
肺泡、肺泡管、支气管树等
肺部的血管与淋巴系统
丰富的血管网为肺部提供营养和 氧气,淋巴系统参与免疫防御
02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的调节作用
生理学_第五章呼吸
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5%)(容易缺氧气) 化学结合(不容易二氧化碳阻流) 碳酸氢盐(88%) 氨基甲酸Hb(7%)
1.碳酸氢盐:CO,主要运输开式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O,运输效率最高的形式
体液调节 平滑肌的舒张:肾上腺素 平滑肌强烈收缩:组胺、5-羟色胺
呼吸道的主要功能 通气功能 保护功能 加温湿润作用(鼻腔) 过滤清洁作用(纤毛的摆动) 喷嚏反射、咳嗽反射
肺通气原理 肺通气的动力 肺通气直接动力:外界大气与肺泡之间的压力差 肺通气原动力: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 呼吸肌 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和腹肌 呼吸运动过程 吸气:膈肌收缩、吸:安静状态下呼吸状态 平静呼吸的特点: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程 平静呼吸特点:12~18次/分 用力呼吸特点: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过程 肺内压 概念:指肺泡内的压力 气体进出肺取决于肺内压和大气压之差,肺内压随呼吸而变化。 大小 吸气初:肺内压约低于大气压 ;1~2mmHg 吸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之初:肺内压则高于大气压;1~2mmHg 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胸膜腔内圧 胸膜腔是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密闭潜在腔隙。 胸膜腔内压(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内负压:在平静呼吸过程中,胸膜腔内压都低于大气压,以大气压为零,则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形成原理:胸膜腔内压=肺内压 -肺回缩力 若以大气压力为零位标准,胸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等于大气压 胸内负压的意义 维持肺泡和小气道扩张状态 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气胸:当胸膜腔的密闭性遭到破坏时,空气立即进入胸膜腔,形成气胸。 气胸➡️内负压减小,甚至消失➡️肺将萎缩而塌陷 变为正值,为张力性气胸 临床 血气胸:车祸 胸腔积液 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 胸廓的弹性阻力 肺的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对抗外力引起的变形而产 生的回位力。 顺应性: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的可扩展性。 弹性阳力小,容易扩展,顺应性大。 肺的弹性阻力 肺的回缩力 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1/3)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泡表面张力产生的回缩力才是肺弹性阻力的主要部分。 呼气动力,吸气阻力 液体表面张力:表面张力指向液体中心,使液体收缩,并使其表面积收缩最小(球体) 液体密度升高,吸引力增加,表面力升高 肺泡表面张力 指液-气界面上液体分子之间的引力,这种引1力有使液体表面积尽量缩小的趋势。➡️使肺泡缩小 指向肺泡中心的力 呼气的阻力 肺泡表面张力的存在将造成 肺泡内压不稳定 增加吸气阻力 易产生肺水肿 Laplace定律的公式可看出:肺泡半径越小,由表面张力导致的回缩力就越大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概念:由肺泡分泌Ⅱ型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种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其生理作用是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潮气量 TV (2)补吸气量 (3)补呼气量 (4)余气量
*(二)肺容量
(1)深吸气量 (3)肺活量 (2)功能余气量 (4)肺总量
深吸气量(IC)=潮气量+补吸气量).
肺活量(VC)=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功能余气量(FRC)=补呼气量+余气量
肺总容量(TLC) = 补吸气量+潮气量+补呼气量+ 余气量
3. 去氧Hb ( 紫蓝色) 与发绀 (Cyanosis) 100mL血液中去氧Hb超过5 g 时,皮肤、黏膜 呈浅蓝色的现象称为发绀,显示机体缺氧。 4. CO中毒:与Hb 结合力亲和力是O2的250倍, 占据位点,造成缺氧;HbCO呈樱桃红色。
*2.氧离曲线 (1)定义:… , 呈“S”形。 上 段
胸腔容积的变化(△V) 胸廓的顺应性(C)= 跨胸壁压的变化(△P)
压力与肺容量之间关系的变化可用压力-容量曲线表示
(2)肺及胸廓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 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1/3 肺泡表面张力 2/3
胸廓的弹性阻力:
来自于胸廓的弹性回缩力。其方向视胸廓的位 置而定(胸廓的自然位置的肺容量,相当于肺总量 的67%)。
非弹性阻力 30%
(一)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1 概念 弹性阻力(R):…,用顺应性来度量。 顺应性(C): 2 二者关系 C=1/R 或 C=容积变化(△V)/压力变化(△P) (L/cmH2O) 3、肺及胸廓顺应性和弹性阻力 (1)肺及胸廓顺应性 肺容量变化(△V) 肺的顺应性(C)= 跨肺压变化(△P)
C.肺活量×呼吸频率
D.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思考题:*1.简述呼吸活动的三个基本环节。 *2.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部位、主要成分、作用及其生 理意义? *3.试述胸内压的形成及其意义。
*4.简述呼吸类型的划分及其临床意义。
§3 气体交换与运输
一、气体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分压差 影响气体扩散速率的因素 1.气体分压差 2.与分子量(MW)平方根成反比和溶解度(S)成正比
P50 示Hb对O2的亲和力 曲线左移 ;
② pH和Pco2 pH值 或Pco2 曲线右移;反之左移
波尔效应: pH下降或PCO2增加引起Hb对O2的亲
和力下降,曲线右移,这种现象称~ Bohr effect 细胞部PCO2时,有利于释放O2。
意义:在肺部PCO2时,有利于结合O2;在组织
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a 肺容量/肺总量=67%(平静吸气末) 胸廓处于自然位置,不表现弹性阻力; b 肺容量/肺总量<67%(平静呼气或深呼气) 胸廓缩小,弹力向外,吸气动力,呼气阻力; c 肺容量/肺总量>67%(深吸气) 胸廓扩大,弹力向内,吸气阻力,呼气动力; d Cchest wall=△V/△P = 0.2 L/cmH2O △V:胸腔容积的变化 △P:跨胸壁压(为胸膜腔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呼气时负压减小
2 生理意义 (1) (2) (3) 气 胸
吸气
呼气
肺内压 胸内压
-7cmH2O
- 4cmH2O
呼 吸 时 胸 内 压 变 化
大气压
三、肺通气的阻力 Resistance (自学内容)
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 1/3
肺的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 肺泡内气-液界面表面张力2/3 70% 胸廓的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为主) 80-90% 惯性阻力 粘滞阻力
实现肺通气的结构基础——呼吸道、肺泡、胸廓、 膈、呼吸肌、胸膜腔 呼吸道 ——气体通道 肺泡——肺换气的主要场所 胸廓、膈——肺通气的动力
二、呼吸器官的结构及其功能
(一)呼吸道
鼻、咽、喉(上呼吸道) 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下呼吸道) 具有加温、加湿、过滤、清洁作用和引起防御 反射等保护功能。 呼吸道平滑肌 (二)肺
S /√MW 为扩散系数。CO2溶解度是O2的24倍,分子 量大于O2, 故CO2扩散系数为O2的20倍。
3.与扩散面积成正比,与扩散距离成反比。 4.与温度成正比。
(二)气体交换过程
1.血液与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2.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静脉血动脉血
动脉血静脉血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Hb与O2结合与解离有两种构型: 去氧Hb为紧密型(T型) ;氧合Hb为疏松型(R型);R型 对O2亲和力为T型500倍;Hb与O2结合后,Hb分子由T型 变为R型,对O2亲和力增加;Hb各亚单位在结合或释放 O2上有协同效应。
2. 血氧容量 Oxygen capacity (20.1 mL /100 mL血) 血氧含量 Oxygen content (1 g Hb = 1.34 mL) 血氧饱和度Oxyhemoglobin saturation
2 肺表面活性物质具有( )作用,是由( )分泌的。
3 肺的功能单位是( )。
选择:1. 健康的( )属于胸式呼吸。 A.猪 B.犬 C.牛 D.羊 2. 牛患胃扩张时,出现的是( )呼吸 A.胸式 B.胸腹式 C.腹式 D.无法判断 3. 每分肺通气量与每分肺泡通气量之差为( ) A.余气量×呼吸频率 B.潮气量×呼吸频率
Hb + O2
O2分压高(肺) O2分压低(组织)
HbO2 (鲜红色)
O2与Hb结合的重要特征: (1)反应快、可逆、不需酶的催化、受Po2的影响 (2)Fe2+与O2结合后仍为二价铁,该反应是氧合
(3)1分子Hb可以结合4分子O2,1gHb结合O2的
最 大量为1.34ml。 (4)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平静
用力
*(二).呼吸类型
包括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或混合)式 呼吸。 犬正常为胸式呼吸
对临床诊断有帮助 *(三)呼吸频率 定义: 人:12~18次/min
(四)呼吸音
三种:肺泡呼吸音 “V” 、支气管呼吸音 “CH” 、支气管肺泡音(混合呼吸音)
二、胸内压 (一)肺内压—推动气体进出肺的直接动力
3.胸内压=肺内压-肺弹性回缩力
4.吸气动作→胸内负压降低→肺扩张→吸入空气
5.呼气动作→胸内负压降低→肺缩小→排出气体
6.每分钟肺通气量即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泡的气体总量。
7.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换气效率高于频浅呼吸。 8.一侧肺发生气胸,对侧肺仍可呼吸。 填空:1 吸气是( )过程,平时呼气是( )过程,深 呼气是( )过程。
吸气初: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初:肺内压>大气压 吸气末 呼气末
肺内压=大气压
*(二)胸内压
1 形成机理 (1) 胸膜腔为密闭的腔隙。 (2) 胸膜腔脏层压力间接形成 胸内压 = 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在吸气末或呼气末, 肺内压=大气压, 因而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若大气压设定为0,则 胸内压=-肺回缩力 胸内压实际上是由肺的回缩力造成的。 吸气时负压增大
动物生理学 教学幻灯片
制作人:杨雪峰
河南科技学院 2009年
第五章
呼吸生理
§1 呼吸的全过程 §2 肺通气原理 §3 气体交换与运输
§4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的定义:
§1
*一、呼吸的全过程
1)外呼吸(或肺呼吸)
呼吸的全过程
包括三个环节:
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或流阻力小,涡流阻力大
③气道口径 阻力与半径4次方成反比:
a.跨壁压:气道内压高,跨壁压↑→管径↑,R↓
b.肺组织对气道外向放射状牵引。
c.副交感使气道平滑肌收缩,交感作用相反。 d.化学因素: PGF2α、组胺、白三烯等使气道平滑肌收 缩;CA、 PGE2使之舒张。
四、肺容积与肺容量
= 肺活量+余气量
肺通气功能的测定及意义
1. 深吸气量:是衡量最大通气潜力的指标之一。胸廓、胸膜、
肺、呼吸肌病变此量减少。 2. 功能残气量: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PO2和 PCO2变化幅度,
维持肺换气的稳定。
3.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反映了 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4. 用力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量。正常<肺活量。 5. 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 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以它占用力肺活量的百 分数表示:1s=80%,2s=96%, 3s=99%;是衡量肺通气功能的 最佳指标。
2、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 (1) 组织代谢水平 (2) 血流量 二、气体运输 (一)气体在血液中存在形式: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 运输 形式 物理溶解 O2占总运输量的1.5% (很少) CO2占总运输量的5-6% O2占总运输量的98.5% 化学结合 CO2占总运输量的94-95%
(二)O2的运输
血液中的O2主要与Hb结合,以HbO2形式运输, 约占98.5%,物理溶解约占1.5%。 1.HbO2的生成与解离
大肺泡趋于胀破, 小肺泡趋于萎陷。
肺表面活性物质 pulmonary surfactant
分泌部位:肺泡Ⅱ型细胞分泌 主要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作用: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 生理意义: (1)维持大小肺泡容量的相对稳定,防止肺泡 吸气时过度膨胀,呼气时萎缩。 (2)防止液体在肺泡内积聚。 (3)降低吸气阻力,增加肺的顺应性,减少吸 气做功。
五、* 肺通气量
(一)每分钟通气量:
每分钟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 (二)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生 理 无 效 腔 解剖无效腔(死腔):鼻腔 终末细支气管
特点:不能进行气体交换 肺泡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肺通气效率高
判断:1. 呼吸膜的通透性降低,厚度增加或面积减 小,都不利于气体交换。 2. 肺泡回缩力=肺泡弹性回缩力+肺泡表面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