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发展史复习过程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复习总结
一、乱世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作家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容易感受人生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
这种悲剧性的基调戴上了政治色彩。
文学创作很自然的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生死主题(感叹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如何对待生接待死)、游仙主题(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祈求长生)、隐逸主题(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
隐逸主题的兴起与魏晋以后士人中系企隐逸之风的兴盛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风气又与战乱的社会背景与玄学的影响有关)。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建安、正始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
三、曹操古直悲凉,他的一部分诗歌描写汉末战乱,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蒿里行》揭露了袁绍义军由聚到散畏缩不前,最后六句写战乱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深表关怀和同情。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四、曹丕便娟婉约(清,沈德潜),最著名的作品是《燕歌行》。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五、曹植文采气骨兼并。
地位: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锺嵘《诗品》)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的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的温丽悲远的情调。
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六、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幹、阮瑀、陈琳、应玚、刘桢。
——王粲。
自伤是王粲的感情特征,贵公子孙的出身遭乱流寓的遭遇使他格外感物兴怀、忧世悲己。
他的作品虽有对百姓的同情和伸展抱负的愿望,但都是从个人身世的伤感展开的。
“发愀创之词”(锺嵘《诗品》)便陈为他的主要特点,却难免“悲而不壮”(刘熙载《艺概.诗概》)——刘桢。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复习过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文学史李斯《谏逐客书》艺术特色论证充分,说理严格,多用铺陈排比,音节铿锵,气势奔放富于文采,讲究辞令特点贾谊(西汉第一个重要政论作家)《过秦论》(开汉代“史论”文章之先河)1、主要内容:上篇总论秦朝兴亡,肯定建立的功业,也指出亡国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仁义不施,不明白“攻守之势异也”;中篇揭露统治者奢侈扰民,重点批评秦二世之过;下篇先说陈涉起兵时,秦兵不加防守,反而出兵东征,使子婴孤立无良辅;次说由于实行堵塞言路的高压政策,使得“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不能及时纠正朝廷过失;最后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
总体上否定了秦朝以霸道治国的做法,贯穿着民本意识,旨在为汉王朝提供治国的借鉴。
2、艺术特色:(1)文风雄健畅达,善用铺排、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造成一种气势。
(2)对偶句错落有致,合乎语言的自然节奏(3)对比的手法,上篇以“秦得天下之速”与“失天下之易”对比,更强调“仁义不施”比本身的实力强弱更重要。
3、评价: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其政论散文阐明其治国的思想和方略,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中国政论散文发展的新阶段。
4、骚体赋《吊屈原赋》、《鹏鸟赋》晁错与贾谊相比,更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大,文章更为沉稳老到,议论问题更能具体深入,也更为理性实际。
重视理性分析,逻辑性强,论辩有力。
枚乘《七发》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太子曰:“惫!谨谢客。
”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
饮食则温淳甘膬,脭醲肥厚;衣裳则杂遝曼暖,燂烁热暑。
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况其在筋骨之间乎哉?故曰: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
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官,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于是太子据几而起,曰:“涣乎若一听圣人辩士之言。
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点总结
中国文学史基本知识点总结一、原始文学时期原始文学时期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初期,这一时期主要是以神话、宗教文学和口头文学形式存在的。
《诗经》记载了先秦时代周朝的社会生活,也创造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
《诗经》中的《国风》体裁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而《小雅》和《大雅》则是以周室及时的典礼进行文学表现的。
《易经》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艺术文学著作,以占卜为载体,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宇宙观和生活态度。
二、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先秦文学最为繁荣的时代。
此时期产生了诗、楚、吴、越、齐、鲁六国间的文学交流,这些作品被称为《楚辞》、《国风》和《王者之风》。
这些篇章中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繁荣时期的文学特色和审美趣味,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秦时期还孕育了诸多文学家和作家,如屈原、孔子和老子等。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散文方面。
此时期为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创作和积累。
《汉书》中收录了许多当时的文学作品,被誉为文学的宝库。
在这个时期,韩非和李斯也成为了两位著名的散文家。
除此之外,还有《论衡》等一些散文作品,用文语形式回答了许多古代哲学和社会问题。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散文和小说方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期,诗歌成为了当时最为流行和发达的文学体裁。
此时期出现了王之涣、陶渊明、陶潜、谢灵运等一大批诗人,他们的诗歌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宝藏。
在散文方面,《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的一部重要理论著作,其中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韵文、章句、文论等理论问题,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财富。
在小说方面,《红楼梦》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小说作品,该作品之后产生了大量的续篇和改编作品。
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总)(1)
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总)(1)古代文学史复习纲要第一部分:先秦文学一.概论①中国文学的起源:1、远古歌谣和神话,称之为传说时期的文学2、商朝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②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1、夏商时期意识形态以原始宗教为主,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夏商文学与原始宗教联系紧密。
商代出现了完整的散文作品,代表作为《商书》。
2、周代礼乐文化成为主流,周代的的文学开始关注历史与现实,“史官文化”成熟。
春秋时期文人将目光投向现实社会与人生,构建出种种社会理想,说理散文得到发展。
3、战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③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夏商西周由巫到史,表现出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的嬗变;西周时期,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春秋战国,士族兴起,社会作用日益重要,文化知识由贵族转移到士族手中。
*贵族官学教授六艺——礼、乐、射、驭、书、数二.上古神话①神话的概念:以故事的形式表现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现象,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②神话的要素包括:1、要有一件或一件以上的故事,故事中必定有主角,主角必定有行动。
2、神话必须要牵涉“非常”的人物或事件或世界——超自然的,神圣的,神秘的。
3、神话从讲述者或他的同一个文化社会的人来看不是假的,是真的史实。
③重点篇目:1、《诗经》中的《商颂.玄鸟》、《大雅.生民》;《楚辞》中的《天问》;《穆天子传》;《淮南子》;《山海经》2、《淮南子》对神话搜罗相当宏富,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留于《淮南子》中。
3、《山海经》最具有神话价值,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载上古地理的书。
精卫填海——《北山经》鲧禹治水——《海内经》夸父逐日——《海外北经》黄帝擒蚩尤——《大荒北经》④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三.诗经①定义: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都是歌词,共305篇,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收录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作品。
中国文学史复习提纲
中国文学史复习提纲中国文学史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1、神话传说它包括神话与传说两个部分。
一个偏重于指关于人神起源万物初始的来历,一个偏重于口头流传的关于世界来源及英雄故事的说法。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传说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原则,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2、《楚辞》“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3、乐府原指朝廷设立的音乐机关。
魏晋六朝时是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唐代指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称词、曲为乐府。
(乐府始于秦,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
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4、《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
萧统死后谥“昭明”,所以他主编的这部文选称作《昭明文选》。
5、唐传奇小说体裁之一。
始自晚唐裴鉶的《传奇》一书,其情节奇特神异,一般用以指称唐、宋人用文言写作的短篇小说,如《南柯太守传》《长恨歌传》《李娃传》等。
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复习资料中国文学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涵盖了从古代至现代的各个时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中国文学史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古代文学时期古代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起点,它包括了先秦时期、汉代文学和魏晋南北朝文学。
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学的发轫阶段,代表作品有《诗经》、《楚辞》等。
汉代文学以《史记》为代表,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雄浑与深厚。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品多样化,代表作品有《世说新语》、《文选》等。
二、唐宋文学时期唐宋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鼎盛时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
唐代文学以诗歌为主,代表作品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李白的《静夜思》等。
宋代文学以词为主,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三、元明清文学时期元明清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元代文学以戏曲为主,代表作品有《西游记》、《红楼梦》等。
明代文学以小说为主,代表作品有《水浒传》、《金瓶梅》等。
清代文学以诗词为主,代表作品有纳兰性德的《虞美人·听雨》、袁枚的《隋堤晚泊》等。
四、现代文学时期现代文学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的最后一个时期,它涵盖了从19世纪末至今的文学作品。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样化,代表作品有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子夜》等。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创新,不仅有传统文学的延续,还有西方文学的影响。
五、中国文学的特点中国文学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情感表达。
中国文学作品往往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人情、爱情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此外,中国文学还注重形象描写和意象的运用,通过形象的描绘和意象的运用来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中国文学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许多作品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六、中国文学史的意义中国文学史对于我们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历史和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纲要复习资料一、概述中国古代文学史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历程的学科,包括文学作品的创作、发展背景、流派特点等方面。
本文档提供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复资料,旨在帮助读者了解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二、古代文学的起源古代文学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的口头传统,主要包括神话、歌谣、民间故事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代文学逐渐从口头传统转变为文字表达,逐步形成了古代文学的基础。
三、先秦时期的文学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包括《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承。
这一时期的文学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抒发政治观点,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迅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流派和作家。
如司马迁的《史记》、曹操的《观沧海》等,这些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五、唐代文学的繁盛时期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巅峰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文学家和作品。
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等,这些作品代表了唐代文学的精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宋代文学的特点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进一步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以陆游、苏轼为代表的文学家。
他们的作品注重对现实社会的反映和批判,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表现手法。
七、元代至明清时期的文学元代至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走向衰落的阶段,但仍有一些杰出的文学作品涌现出来。
如元曲、明代的四大奇书等,在这一时期继续着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和风格。
八、结语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情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以上是本文档的纲要复习资料完整版,希望能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提供帮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复习纲要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复习纲要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文学革命的背景与直接动因主要是新文化运动。
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宗旨息息相关。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新文化运动立足于“破”而矫枉过正,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为主,对西方文化径直急取,有负面影响。
但总的来说,又造成多种文化比较选择的开放活跃的局面,文学革命直接从中获取了动力。
(2)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作为知识性了解,应注意掌握:以《新青年》为中心而形成的反封建思想文化阵线及主要的代表人物,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与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的基本内容与历史功绩,白话文运动的提倡与推广过程,林(纾)蔡(元培)之争,与“学衡派”和“甲寅派”的论争。
(3)关于文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可以从文学观念、内容以及语言形式这三方面去评判,考察其对于传统文学的彻底革新,理解新文学是如何在文学的世界化与民族化的矛盾对立运动中逐步实现文学的现代化的。
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手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
其中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的影响与贡献最大。
应当了解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的成立及成员组成的基本状况,包括各自的代表性刊物和作家,最足以体现社团倾向的基本观点。
对于前者追求“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和后者侧重“为艺术而艺术”的浪漫主义,也应从创作观念与流派特色上加以简要评析。
此外,还要了解新月社、语丝社、浅草社和湖畔诗社的基本情况。
这是本章学习的第二个重点。
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胡适对新文学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进化论与实验主义对胡适文学观念的建构都有积极的作用,应结合《文学改良刍议》与《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对胡适的文学观念在新文学发难期所做的贡献做出客观的评价。
中国文学史发展进程概述
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 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 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 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 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 “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 是竹制物品,声旁是 “监”,表示它的韵母与
“监”字一样(古音及部分方言);“齿”字的 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 是声旁,表示两字韵母相同。
转注 属于“用字法”。各说文家解释不同。大致
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江声认为所 谓“建类一首”是指部首,“考”和“老”同属 老部。戴震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说文解字》 “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 “转相为注,互相为训”的例子。
诗歌是魏晋文学的主要形式。在汉代乐府民歌和群众性创作的
基础上,五言诗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曹植、阮籍、 陶渊明等,都是这一时期五言体的大诗人。从建安、正始、太康、 永嘉到晋末,诗歌表现了不同的内容和风格,表现了不同的时代 精神。 六、南北朝 △南北朝民歌 1、南方民歌:南方民歌,大都形式短小,内容主要是抒情。 2、北方民歌:北方为外族长期统治,在社会经济和生活习惯不同 的基础上,形成与南方不同的色彩。 3、 《木兰诗》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
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王实甫:《西厢记》
十、明 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三国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复习过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文学史李斯《谏逐客书》艺术特色论证充分,说理严格,多用铺陈排比,音节铿锵,气势奔放富于文采,讲究辞令特点贾谊(西汉第一个重要政论作家)《过秦论》(开汉代“史论”文章之先河)1、主要内容:上篇总论秦朝兴亡,肯定建立的功业,也指出亡国的根本原因是统治者仁义不施,不明白“攻守之势异也”;中篇揭露统治者奢侈扰民,重点批评秦二世之过;下篇先说陈涉起兵时,秦兵不加防守,反而出兵东征,使子婴孤立无良辅;次说由于实行堵塞言路的高压政策,使得“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不能及时纠正朝廷过失;最后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
总体上否定了秦朝以霸道治国的做法,贯穿着民本意识,旨在为汉王朝提供治国的借鉴。
2、艺术特色:(1)文风雄健畅达,善用铺排、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造成一种气势。
(2)对偶句错落有致,合乎语言的自然节奏(3)对比的手法,上篇以“秦得天下之速”与“失天下之易”对比,更强调“仁义不施”比本身的实力强弱更重要。
3、评价: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其政论散文阐明其治国的思想和方略,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代表了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中国政论散文发展的新阶段。
4、骚体赋《吊屈原赋》、《鹏鸟赋》晁错与贾谊相比,更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大,文章更为沉稳老到,议论问题更能具体深入,也更为理性实际。
重视理性分析,逻辑性强,论辩有力。
枚乘《七发》楚太子有疾,而吴客往问之,曰:“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亦少间乎?”太子曰:“惫!谨谢客。
”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欲交无所。
饮食则温淳甘膬,脭醲肥厚;衣裳则杂遝曼暖,燂烁热暑。
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况其在筋骨之间乎哉?故曰: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
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官,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于是太子据几而起,曰:“涣乎若一听圣人辩士之言。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中国当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至今的中国文学发展历程。
这段时间内,中国经历了许多社会、政治和文化变革,这些变革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和主题来复习中国当代文学史,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思潮。
一、文学与社会变革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与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这两次重大的社会运动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
五四运动则推动了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提倡以白话文写作,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社会变革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以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以讽刺和批判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恶。
而胡适则提倡文学的个体主义和自由精神,他的《一个人的圣经》和《无用的人》等作品成为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三、抗战文学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抗战文学以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主题,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和抗争精神。
在这一时期,冯雪峰的《枪声》、巴金的《家》等作品被广泛传播,成为抗战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揭示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痛苦和困境,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坚韧。
四、社会主义文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
社会主义文学成为了主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
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主要以表扬建设社会主义的英雄和模范人物为主题,如巴金的《家》和老舍的《茶馆》等作品。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受到了严重的批判和审查,许多作家被迫停止创作,文学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五、后现代主义文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文学兴起,以多元和个体化的视角探索现代社会的复杂性。
中国文学史复习材料.doc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1、文学史的概念-•般认为林传甲在京师大学堂编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之作。
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文学发展的孕育期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 6世纪)文学发展的成熟期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 6世纪至2 0世纪初期)文学的转型变化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第一章上古神话(神话、远古歌谣)1、上古歌谣的内容(1)再现劳动过程的:《吴越春秋》中《弹歌》(2)征服自然愿望的:《礼记•郊特牲》中《蜡辞》(3)反映上古婚姻制度的:《周易》中《屯•六二》(4)思恋之歌:《吕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2、上古歌谣的艺术特点:原始歌谣大都采用二言形式一一劳动节奏短促、鲜明。
3、上古神话: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大禹治水出自《山海经》)、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英雄神活(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感生神话4、神话的保存:《淮南子》、《山海经》、《风俗通》等书中。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山不同时代的巫现(xi)、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5、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2)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3)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6、上古神话的演化(1)中国上古神话大部分散失,其中一部分过早地历史化了。
(2)道教形成后,神话又被改编为仙话,宣扬长生不老的观念与信仰。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概说:《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 篇,另有6篇笙诗,有日无辞。
先秦文学复习汇总
总论一、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在这个时期基本得以确立。
发愤著书的传统、忧国忧民的传统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1、魏晋开始文学进入了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过程。
曹丕《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文心雕龙》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自我意识增强,摆脱功利,关注人生、生命。
2、诗、词、曲在这一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并达到鼎盛。
3、在小说方面,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具规模,到唐代传奇达到成熟,白话短篇小说话本在宋元时期得到长足发展,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明之际也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作品,这都为明清章回小说的繁荣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古典与现代交叉,从古典到现代过渡的时期。
明代中期以后文学创作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的通俗化。
2、创作主体个性的高扬。
王学左派(王艮、李贽)汤显祖《牡丹亭》“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李甲、孙富)龚自珍、梁启超把文学作为社会改良的工具,救亡图存的意识比较浓重。
三古、七段的划分方法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出来的规律。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重点整理与解析
中国古代文学复习重点整理与解析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和内容。
在复习中国古代文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一些重点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古代文学作品。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文学复习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和解析。
一、古代文学的发展与特点古代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主要阶段,包括先秦时期、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等。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和代表作品。
先秦时期注重诗词的创作,代表作为《诗经》;汉代则以《楚辞》为代表,强调情感表达;魏晋南北朝则出现了散文盛行的趋势,以《世说新语》为代表;唐代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和《白鹿原》等;宋代注重词曲的创作,代表作有《词赋》。
二、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古代文学的主要体裁包括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
诗是古代文学的重要形式,它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意境为主要目的。
诗又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其中古体诗包括古风、雅颂等,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等。
词是唐宋时期的一种独立文体,以短小精悍、抒发作者情感为主要特点。
曲是宋代以后兴起的文体,它是词的延伸和发展,具有曲调的要求。
赋是古代文学的一种骈文体,注重形容和夸张的手法,有骚赋、离骚、答赋等多种形式。
小说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但成熟起来是在宋代,其中《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散文是古代文学的一种散文体裁,它注重文字的行文和描写,有杂记、随笔、文坛等形式。
三、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品中国古代文学有许多经典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其中,《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内含唐代文学家孔颖达所做的《毛诗》,后来成为《小雅》《颂》等。
《楚辞》以其优美的辞章和豪放的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品,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聚散离合和人性的丰富多样。
《西游记》描写了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又一经典之作。
先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要点.doc
先秦文学发展概况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
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 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
《诗经》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 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 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二、先秦诗歌:宗教颂赞祷祝诗一政治叙事诗一言志抒情诗。
中国文学史总复习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由于生产力低下,尤其是面临着令人敬畏的自然界,个人必须把自己溶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
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再次,先民们在神秘而悲喜莫测的日常劳动和生活中,积聚了相当多而强烈的情绪体验,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一、创世神话。
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
表明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始祖神话是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的故事。
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着奇异神通而又辛勤劳作的妇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满了对人类的慈爱之情。
各部族自己的始祖神话,如关于商民族始祖契,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的传说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三、洪水神话,关于鲧禹父子。
反映了先民在同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表现出的智慧。
四、战争神话,如关于黄帝和炎帝,黄帝和蚩尤之间战争的神话。
五、发明创造神话,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并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
如后羿发明弓箭,射落九个太阳的神话。
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中国古代神话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
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间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如精卫以顽强的生命力,面对着难以征服的自然,作顽强的拼搏。
刑天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格和抗争意识。
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联的。
中国文学发展史复习
中国文学发展史复习知识点:1、1898年4月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标志着中国人的思想无论内容还是思维方式都开始了一个新的飞跃。
2、早期对白话和白话文学的提倡: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狄平子《论文学上小说之位置》。
3、梁启超: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4、谴责小说兴起于1903年,它是清末最有成就的小说派别。
5、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鄂《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6、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7、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诌议》,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8、“诗怪”李金发。
“雨巷诗人”戴望舒。
9、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残》、《秋收》、《残冬》。
10、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1、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
12、1921年郁达夫出版的小说集《沉沦》,最早的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13、1922年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最早的现代白话长篇小说。
14、1920年胡适出版最早的个人新诗集《尝试集》。
15、1907年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成立。
16、最早的话剧剧本:胡适《终生大事》。
17、话剧三个奠基人:欧阳予倩、田汉、洪深。
洪深是话剧的统称人。
18、鲁迅的两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
19、冯至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20、周作人把美学概念引入现代散文。
21、1934年何其芳《画梦录》。
名词解释:1、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周作人等。
后来陆续发展的会员有谢婉莹(冰心)、朱自清、老舍、刘半农、等,共达170余人。
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
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其目的是为中国文学在世界中争一个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国文学史的分期三古、七段文学发展变化的九个方面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如果将中国文学史比作一条长河,我们从下游向上追溯,它的源头是一片浑茫的云天,不可详辨。
我们找不到一个起源的标志,也不能确定起源的年代。
那口传时代的文学,应当是十分久远的,后来的文字记载不过是对那段美丽梦幻的追忆而已。
最保守的说法,从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诗经》中的一些诗篇出现的时候起,这条长河的轮廓就已经明朗起来了,后来逐渐汇纳支流,变得越来越宽广。
这中间有高潮也有低潮,但始终没有中断过。
若论文学的悠久,只有古希腊文学、古印度文学可以与中国文学相比;若论文学传统的绵延不断,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学都是不能与中国文学相比的。
河流有上游、中游、下游,中国文学史也可以分成上游、中游、下游,这就是上古期、中古期、近古期。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
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所呈现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
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一种根据,多种参照,也许最适合于描述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过程。
文学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可以和社会制度的变化以及王朝的更替相重合,但社会制度的变化或王朝的更替,只是导致文学变化的重要原因,而不是这变化的事实本身。
所谓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可以分解为以下九个方面:一、创作主体的发展变化;二、作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三、文学体裁的发展变化;四、文学语言的发展变化;五、艺术表现的发展变化;六、文学流派的发展变化;七、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八、文学传媒的发展变化;九、接受对象的发展变化。
三古七段就是综合考察了文学本身这九个方面的因素,并参照社会条件,而得出的结论以往研究文学史,对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这两方面很少注意,尚不足以对文学的发展变化作出全面的考察。
文学传媒和接受对象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实在是不容忽视的。
一、上古期上古期包括先秦、秦汉。
我们首先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
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
骈文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这个时期也已出现;就连戏曲的因素在《九歌》中也已有了萌芽。
其次,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上古期的。
特别是儒道两家的思想影响着此后几千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上古期也已经形成了。
影响着整个中国文学的一些观念,如“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来的。
第四,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基本格局也是在上古期奠定的。
直到宋代出现了市民文学,才使这个格局发生了变化。
上古期的第一段是先秦文学。
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诗经》里的诗歌大都是群体的歌唱,从那时到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屈原出现,经过了数百年之久。
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这是一大进步。
而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
所谓文史哲不分,是就散文这个领域而言,在讲先秦散文时我们无法排除《尚书》、《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也无法排除《周易》、《老子》、《论语》、《孟子》、《庄子》等哲学著作,那时还没有纯文学的散文。
至于诗歌,最初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吕氏春秋》里记载的葛天氏之乐,以及《尚书·尧曲》里记载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都是例证。
《诗经》、《楚辞》中的许多诗歌也和乐舞有很大关系。
风、雅颂的重要区别就是音乐的不同,据《史记·孔子世家》,《诗》三百五篇都可以和乐歌唱。
《楚辞》中的《九歌》是用于佘祀的与乐舞配合的歌曲。
秦汉文学属于上古期的第二段,秦汉文学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一些新的特点。
首先是创作主体的处境有了变化,战国时代游说于列国之间的士,聚集到统一帝国的皇帝或诸侯王周围,形成若干作家群体,他们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为己任。
如武帝时的司马相如、东方朔,吴王刘氵鼻门下的枚乘、邹阳。
这些“言语侍从之臣”正好成为大赋这种汉代新兴文体的作者。
与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适应,汉代文学以大为美,铺张扬厉成为风尚。
“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相适应,汉代文学失去了先秦文学的生动活泼与多姿多彩,而形成格式化的、凝重板滞的风格。
然而,对于中国诗歌来说,汉代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朝代。
《诗经》那种四言的躯壳到汉代已经僵化了,楚辞的形式转化为赋,汉代乐府民歌却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活力,先是在民间继而在文人中显示了不可抗拒的力量,并由此酝酿出中国诗歌的新节奏、新形式,这就是历久不衰的五七言体。
二、中古期中古期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
为什么将魏晋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并将魏晋到明中叶这样长的时间划为一个中古期呢?这是考虑到以下事实:第一,这时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进程。
第二,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
第三,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它们分别在中古期内的唐、宋、元三朝达到了高峰。
第四,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达到成熟。
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繁荣,白话长篇小说在元末明初也已出现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作品。
第五,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
第六,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总之,中国文学所有的各种因素都在这个时期具备了而且成熟了。
中古期的第一段从魏晋到唐中叶。
这是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的阶段,也是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的阶段。
诗,占据着文坛的主导地位。
文向诗靠拢,出现了诗化的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了骈赋。
从“三曹”、“七子”,经过陶渊明、谢灵运、庾信、“四杰”、陈子昂,到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诗歌的流程清楚而又完整。
杜甫既是这个阶段最后的一位诗人,又是开启下一阶段的最早的一位诗人,像一个里程碑矗立在文学史上。
“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这两个诗歌的范式,先后在这个阶段的头尾确立起来,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成为后代诗人追慕的极致。
这又是一个文学创作趋于个性化的阶段,作家独特的人格与风格得以充分展现。
陶渊明、李白、杜甫,他们的成就都带着鲜明的个性。
此外,这个阶段的文学创作,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若干文学集团,文学集团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切磋,提高了文学的技巧。
以曹操为道的邺下文人集团在发展五言古诗方面的作用,齐梁和初唐的宫廷诗人在建立近体诗格律方面的作用,都是有力的证据。
在这个阶段,玄学和佛学渗入文学,使文学呈现多姿多彩的新面貌。
在儒家提倡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之外,玄学家提倡的真和自然,已成为作家的美学追求;佛教关于真与空的观念、关于心性的观念、关于境界的观念,也促进了文学观念的多样化。
中古期的第二段是从唐中叶开始的,具体地说就是以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为起点,到南宋灭亡为止。
唐中叶以后文学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韩、柳所提倡的古文引起文学语言和文体的改革,宋代的欧阳修等人继续韩、柳的道路,完成了这次改革。
由唐宋八大家共同实现的改革,确定了此后的文学语言和文体模式,一直到“五四”才打破。
诗歌经过盛唐的高潮之后面临着盛极难继的局面,诗人们纷纷另辟蹊径,经过白居易、韩愈、李贺、李商隐等中晚唐诗人的努力,到了宋代终于寻到了另一条道路。
就宋诗与唐中叶以后诗歌的延续性而言,有这样两点值得注意:由中晚唐诗人开始,注重日常生活的描写,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人文意象明显增多,到了宋代这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由杜甫、白居易开创的反映民生疾苦积极参与政治的传统,以及深沉的忧患意识,在晚唐一度减弱,到了宋代又普遍地得到加强。
就宋代出现的新趋势而言,诗人与学者身份合一,议论成分增加,以及化俗为雅的美学追求,也很值得注意。
作为宋诗的代表人物,黄庭坚与江西诗派具有比较明确的创作主张与艺术特色。
苏轼、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也各以其自身的特点,与江西诗派共同构成有别于唐音的宋调。
唐中叶以后曲子词迅速兴盛起来,经过五代词人温庭筠、李煜等人之手,到了宋代遂蔚为大观,并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
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姜夔等人的名字也就永远镌刻在词史上了。
唐中叶以后传奇的兴盛,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的阶段;而在城市文化背景下,唐代“市人小说”的兴起,宋代“说话”的兴盛,则是这个阶段内文学的新发展。
中古期的第三段从元代开始,延续到明代中叶。
从元代开始叙事文学占据了文坛的主导地位,这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从此,文学的对象更多地从案头的读者转向勾栏瓦舍里的听众和观众。
文学的传媒不仅是写在纸上或刻印在纸上的读物,还包括了说唱扮演的艺术形式。
儒生社会地位降低,走向社会下层从事通俗文学的创作,先是适应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继而提高这些文学形式,于是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高明等一大批不同于正统文人的作家。
元代的文学以戏曲和散曲为代表,以大都为中心的杂剧与以温州为中心的南戏,共同创造了元代文学的辉煌,而明代流行的传奇又是对元曲的继承与发展。
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这两部长篇白话小说,成为这个阶段的另一标志,它们的出现预示着一个长篇小说的时代到来了。
三、近古期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这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随着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的壮大、印刷术的普及,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适应市民这一新的热爱群体的需要,文学作品的内容、题材、趣味,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同时,在表现正统思想的士大夫文学之外,反映市民生活和思想趣味的文学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金瓶梅》的出现就是这种种现象的综合反映。
二、在王学左派的影响下,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并在作品中以更加强烈的色彩表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对理学禁欲主义进行了强烈的冲击,从而为禁锢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