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改变论文
新课标下学习方法转变论文
新课标下学习方法的转变一字一词总关情身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常遇到的一类问题就是学生写错别字,而且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读图”现象在学生中日益增多,这方面引发的问题也日渐严重。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在日常教学中因读音相同而造成错误、错别字占比重是比较大的。
如何解决这一棘手问题呢?笔者认为关键是要转变课堂上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的传统习惯,更加重视帮助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学习者。
我在给学生听写“法”时,我让学生写“加法”。
这时,便有学生问我:“老师,用那个‘加’?”因为,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两个jia——“家”和“加”,还不能正确区分这两个字。
于是我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这两个字的区分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归纳出这样的方法:虽然这两个字的读音都相同,但是他们的意思有着很大的区别。
“家庭”的“家”的部首是宝盖头,我们可以理解为作为一个家,就要有一所房子。
房子的顶部都是密封的,就像一个锅盖,所以用宝盖头。
而“加法”的“加”的部首是力字旁,表示与力气有关系。
我们可以把他理解成为无论是加快还是计算加法,从不同程度上来说都是用人的力气,所以“加法”的“加”要用力字旁的“加”。
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动力,没有了兴趣,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越画越糊涂,古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要纠正他们书写错误,不能只盯住那个字的结构,而是要透彻地了解字义,营造美好情境引领学生走近那些看似让人头疼的字,了解那些字背后的丰富人文内涵,字被我们救“活”了,学生的心也就“活”了。
一诗一曲品其味诗的表达凝练、传神,如果学生能多读诗并领会语言艺术的妙处,阅读其他文字的品位也将有很大提高。
苏教版五年级教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不断创新课改中学习方式论文
不断创新课改中的学习方式“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教育改革的动力。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要有创新的学习方式。
在这知识紧缺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认为课改就要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课改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绝不是让教师用一种方式代替另一种方式,而是用自主学习代替他主学习,用合作学习代替个体学习,用探究性学习代替接受性学习,强调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由片面的学习转向全面的学习,让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转向多姿多彩的学习中去。
教师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学、问中学、思中学、交流合作中学、探究中学,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
从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多兴趣。
下面谈谈我在课改中总结的几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一、在阅读中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乐趣。
如:小组互读,比一比谁读得好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再有在阅读中发展个性,让学生在读之后感悟、想象、体验。
如:在教学第一册《四季》这首诗歌时,我让学生通过诵读优美而富有情趣的诗句,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结合插图,进行想象,理解内容。
师:同学们真棒,能把诗歌流利地读下来,那么谁来说一说这首诗歌告诉我们什么?不知道的同学,再认真地阅读课文想一想。
生1:小草绿了,我知道春天来了。
生2:看见荷叶圆圆,我知道夏天来了。
师:引导看插图,蓝蓝的天空下,小鸟快乐地飞着,小草开心地对小鸟说着,看了这个画面,同学们感到了什么?生1:春天很美丽。
生2:天空是小鸟美丽的家园。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歌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生1:草芽尖尖是什么意思?(同学们思考,举手发言)生2:草芽尖尖是小草刚刚发芽。
生3:老师,我还知道,看见树叶绿了,花儿开了,就知道春天来了。
春天真美丽……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浅析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析谈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论文关键词:新课程;学生观;教学观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营造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等,对新课程理念做一些审视、理解和思考,培养学生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在新课程过程中“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为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 营造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传统课堂教学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因此,改进课堂教学模式,营造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欲望;()根据教材的内容,动用实物、挂图、投影、计算机网络等辅助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能力;()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励学生提出独特见解和大胆设想;()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形成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 引导学生亲历数学学习过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教材内容与具体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领悟数学,感受乐趣。
新课标下学习方式转变反思[论文]
新课标下学习方式转变的反思[摘要] 我们所倡导的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学习是将人性弘扬作为学习的宗旨的,绝非简单的为了成绩。
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非短视的灌输式学习,学习的方式应该丰富多样而绝非单纯的说教,其学习系统应该是开放兼容并蓄的而绝非固步自封的。
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学生的学习是不自由的、不主动的、不能够很好发挥主观能够性的。
本文就新课标下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学习方式转变一、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1.自主学习简单地说,自主首先就是自己做主,指个体具有自我意识、保护并发展自我意识;其次就是个体自觉主动的行为,指在自我意识为主要的内在因素促动下,外在因素协助下,个体自觉自愿地进行活动,活动中个体不被外物所役,是自由的。
自主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从自发学习的方式向自觉主动学习的方式发展。
这种学习方式最突出的特征是学生心中有“我”,他不仅仅关注老师怎么说,更关注“我”怎么认为;其次是矛盾性,即“我”的看法与他人看法的差异性、矛盾性;再次是探究性,我为什么与别人不同、我怎样想他人怎样想等。
因此,自主的学习方式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并使之成为习惯;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方法有所变化、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2.合作学习合作。
通俗地说,合作指为了完成或更好地完成共同的任务,个体间有效的配合协作。
配合协作的前提是保证成员的相对独立性和独立的劳作能力。
当任务对个体的完成形成一定困难时,合作成为必然。
合作不是随意地组合,而是要求运作的协同性、结果的有效性。
这样合作组就成为较严密的组织,有着较为明确的计划,成员有着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对于合作组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既意识到自己对于合作组的重要性,同时又关注到他人的重要性。
成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认同感(认同与被认同),成员间体现着平等关系。
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指为了完成或更好地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习者之间的配合协作。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论文: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论文: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程标准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目的),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倡导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方式),主张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情感与态度(评价内容)。
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因此,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
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一、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的、最现实的、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因素,是形成有效学习方式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尝试几下几种方式: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学生直接相关的问题,更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生活中的有趣现象,一类是学生已有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
教材中的轴对称现象和探索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两课的问题情境就属于这两类。
2.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数学美“数学美自身的魅力集中反映在简单、统一、对称、奇异等审美原则。
”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培养审美、创造美的能力,这必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图案设计》《轴对称》等内容中,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美,还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制作来创造美。
3.增加数学内容的趣味性结合教材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数学的巧妙运用、数学名题和趣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在《勾股定理》一章中,就充分利用了数学的趣味性。
4.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简炼、幽默的语言,再加以恰当的体态语言,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课,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心理基础。
二、联系生活实际,由“学数学”向“用数学”转变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模板参考: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论文模板参考: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及义务教育各学习领域16门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新课程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在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实现“四个变革”:变革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变革教学过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变革教学方式,把知识学习与学科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变革教学评价,以评价优化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学习。
所以,核心素养下的新教学有“四个特点”:教学目标上,强调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确立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学与教的关系上,强调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建立学习中心课堂,实现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学习方式和路径上,从凸显“听讲”到强调学科实践,构建实践型育人方式;知识内容上,强调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大概念教学,立足知识统整,推进大单元、大主题教学。
结合《长治市教育局关于新时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我们如何深化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呢?一、转变“教”的方式,实现“教师主导”倡导启发式,注重因材施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优秀教学传统。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一体两面,没有教师真正的教,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没有教师高水平的教,就没有学生高水平的学,学离不开教。
肯定地说,新时代的学本课堂更加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上聚焦“目标导航,问题导学,路径导引,评价导向”,进一步落实“目标、问题、评价、支架、方法、环境”六个指导要素。
(一)明确学习目标优化教学目标,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是教师指导作用的首要体现。
教师要依托课标、学情和教学内容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一是落实素养目标,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价值的培养目标;二是精炼“三级目标”,即基础性目标、拓展性目标、挑战性目标,把课程目标变成课堂目标。
新课程论文(优秀3篇)
新课程论文(优秀3篇)新课程论文篇一课程改革不仅是一项教育事业内部的改革,而且是一项社会化的一项工程,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的在改进和完善。
作为一名教育者,应重视课改的重要性,积极思考切实有效的模式,主动参与课改实践,发挥课改的优越性,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从而优化我们的教育。
纵观各种关于课改的学习材料,我们不难发现这次课改的几大改革,课程结构的改革、课程内容的改革、在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课程教材的改革等等,在学分制和课程管理上都有了改变,职业学校还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师的培养上也向“双师型”教师转化。
在传统的课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所以同级别的学习,同级别学生都是用的一样的教材,和一样的课程,这就是所谓的“统考”,这种传统的课程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型人才,因此教育也必须要顺应时代,这也是根据社会发展来决定的。
在学科课程实施中,作为专业课,我们在新新课程中加强了对学生实验、实践、探究等能力的培养。
如计算机专业就开设几个板块的课程,有办公自动化、平面设计,数据编程等,这些课程贯穿于各个学期中完成,这样就能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打开学生的空间思维。
新课程体系注重多样化、多层次、多实践,使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发展空间。
二、新时期课改的评价体系课堂评价体系一直都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项重要手段和技巧,有研究表示,有效的课堂教学与评价体系分割不开的。
因此,新时期课堂教学必须要优化评价体系,打破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气氛,其主要问题在于如何评、评什么等笼统不明确,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评价观点以教师为主,这样就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所以我们要打破传统的评价体系,一定要把重心转移到学生的素质上来,把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组成课堂教学的一部分。
让同学们真正的快乐的学习。
因此,新时期的教学评价一定要做到整体性、全面性,既要对学生学习成绩做出评定,又要正对学生的各种特征做出评定从而充分的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的衡量和评价,才能充分的创新课堂。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论文关于浅谈新课程论文(精选6篇)关于浅谈新课程论文(精选6篇)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索,从“做”中“学”,从探索中发现知识,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顺应教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们体会到:只有改变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也只有,才能改变我校目前的被动局面。
因此学校要求我们每个教师必须进行课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
通过两年的课改,我们学校的学生能力和成绩都提高得很快。
下面来谈谈我校的具体做法以及个人体会:我们学校采用了六步教学法,自己编写导学案,将学生6-8人分为一组,成绩好的与差的搭配,这样有利于学生讨论和交流,组内兵教兵,组与组之间有竞争。
贯彻新课改中提出的“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过去以教师的教为主为,以老师的引导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下面就教学中谈谈我体会最深的几个问题:一、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教学活动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
因此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合理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引人入胜的教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
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论文
浅谈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003年,我校进行了第一轮课程改革。
实施新课改后,我能利用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一名课改教师,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学习氛围宽松了,思维活跃了,善于表现了,乐于交流了,口语和写作水平提高了。
我深深地感觉到,教育的真谛在于用仁爱、信任、唤醒诱导出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他们的修养与智慧,使他们成为丰富多彩的人。
走在课改的路上,我在不断地改变着。
一、改变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新课改提倡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怎样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是当前课改的核心内容之一。
我在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改变。
在语文课堂上,学会欣赏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
因为我知道,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为了达到理想的教育,我善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他们,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亮点,悄然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用生命点燃生命。
我深深地体会到,给学生一方草地,学生就像拉磨的驴,原地踏步;如果给学生一片草原,学生就像一匹匹纵横驰骋的骏马。
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满足他们表演的欲望。
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为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由马艳、张瑞雪两名同学导演了课本剧,同学们兴致极高,特别是扮演侍卫的白永利同学在原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创造,为了突出两个骗子的贪婪,他先拿班级的脸盆装金子,当两个骗子再管他要金子时,他索性把身上的羽绒服脱了下来装金子,并且背在身上好像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同学们为他精彩的表演鼓起掌来,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心理活动的揣摩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就迎刃而解了。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现在的孩子,大多数个性较强,不能容忍别人,所以合作的前提是应该有一颗宽容的心,要彼此信任,彼此包容。
新课标下语文学习方式变化论文
浅谈新课标下语文学习方式的变化目前,中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已在全国使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改革必将在发挥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新课程改革中,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
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方式的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实质效果的首要标志,也是这次课程改革区别于以往任何一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在教育改革中,对传统的、已经习惯了的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合理扬弃并科学取舍,这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杜威将传统学习方式称为“静听”课程。
在以前的教育中,只是体系因其学术的权威性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处于被动的“静听”状态,他们几乎没有活动的余地和自己的经验,事实上成为课程和教材的奴隶。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而语文学习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个性,表现个性,培养关个性的过程。
本次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探究与实验是希望逐步改变这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这一方式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和存在方式的转变,更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独特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论文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改变——68686教学法初探上学期经历了高三的二轮和总复习,虽然是第二年新课程高考,但对于我来说是第一年引导学生进行高考复习,所以在复习中,一边借鉴往年的经验,一边摸索着今年的高考。
新课程中我们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的理解中,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
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
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而能够达到这些目的的就是学校一直倡导的“68686”教学方法,所以复习中我使用了这个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传统的高三复习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评、总结知识,学生听、练、记知识的复习模式,这种模式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收效不大,而且容易形成课堂疲劳,同时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代替了学生,主导着课堂,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2)学生平时的交流大都为师生间认知性信息的单向交流,而缺乏情意、信息等综合交流,另外由于交流渠道的偏狭,导致学生不善于与同学互助合作,共同获取信息;(3)我们如今面临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过多的保护、溺爱,从小就养成较强的依赖性和自私、封闭心理,学校教育若不重视对他们独立个性、合作性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不能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也尝试着、探索着去改变教学模式,在改变中不断改进,初步获得了收效,现工作总结如下:(1)首先,要对全班进行分组。
看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论文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作为教材、教学、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依据,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进步。
课程标准不象教学大纲那样对教学的各方面做出硬性的、过多过死的规定,而是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对国民某一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做出初步规定,这样就对教材、教师和学业评价提供了一个灵活的空间和选择的余地,也给学校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开启了创造思维的捷径。
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着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它不是看学生是否理解了哪个概念,记住了哪个知识点,形成了哪种技能,而关注学生是否得到全面的发展。
虽然它不象教学大纲那样对教学内容、目标甚至是课时的安排,都做到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但课程标准中对基本素质要求的规定无疑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灵魂,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
在各科的课程标准中,无论是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还是在实施建议中都力图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因而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体验、情感及个性化的教学已成了各学科教学中所不可忽视的一个闪光点。
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成了目前教学改革中重视的一个问题。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各科都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学习方式改变了,才能真正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传统的“满堂灌”为学生“饥渴的畅饮”,从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这方面的课程标准表现得非常明显,如在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及结果的要求上,尽可能地用明晰的、易懂的、可操作性的行为动词来进行描述,如体验性目标中注重学生感受的培养,表现在用“参与、交流、访问。
”这样的词语描述;在领悟方面,用“形成、具有、坚持。
”的词语来规定;在技能方面的迁移上用“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新课改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的论文
新课改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探究的论文一、背景与意义基础教育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学习方式的变革就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要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主动的、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和谐均衡、个性化地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二、研究与实践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期待点燃的‘火把’”。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组织老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举办新课程理论知识讲座,给老师们的教育思想注入新的活水,让老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组织教师到新课改实验效果显著的名校去观摩学习。
其中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和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给我校老师的触动很大,促使学校下决心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加强新课改监督和激励机制。
学校制订了《常规工作督查评估细则》,规定领导“节节查,天天听,课课评”,然后大家交流切磋,扬长避短。
评比结果每天一公示,每周一总结,以表扬激励为主,为老师进行课改提供不竭的动力。
每周举行新课改教师论坛。
为激发教师的教研积极性,学校倡导教师积极写教学反思,每周举行教师论坛,总结精彩之处,反思失败之处,提出困惑之处,让教师们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实现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2.转变班级的管理首先,进行班级小组划分创新。
组建学习小组的目的是便于“兵教兵、兵强兵、兵练兵”。
学习小组的组建应遵循两个原则。
平均性原则:一个班级按人数的多少可能有6~8 个学习小组;因此划分时应充分的让每个小组都平等均衡。
在人数上平均分配;在黑板、学习用具上也要平均分配,这直接关系到以后对各小组的评比,划分学习小组时一定要把“平均”放在首位。
新课改下语文学习方式转变论文
新课改下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要求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由此可见,新课改要求的学习方式是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充分发挥学生接受知识的主动性是新课改中语文学习的首要特征。
学习的主动性在学生的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
”我要学”体现的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这种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感觉头疼的是作文的教与学。
教师感觉头疼的是学生已有的写作能力参差不齐,作文要求与指导无法兼顾全局;学生感觉头疼的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本就单调乏味,繁重的学习任务、紧张的学习生活更是逼迫自己大大压缩了休息时间,眼中所见、耳中所听都非常有限,这作文不就是锻炼我说假话、编故事的能力吗?面对如此境况,语文教师首先要动的脑筋就是如何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通过名家名作的阅读欣赏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同龄人的美文佳作的阅读欣赏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写日记、写片段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同学间的互批互改促进共同进步;将同班同学的优秀作文作为范文评析;推荐学生的优秀习作公开发表……如此的坚持、努力,往往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在此基础之上,老师再适当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眼睛、耳朵捕捉身边的信息,引导其发展辨析美丑的能力。
如果这样的努力将”要他写”变成”我要写”,作文教学还会是令师生双方都感觉头疼的事情吗?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只有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使学生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联系起来,让他们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才是一种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改变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方式的改变【摘要】新的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善于创设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方式的转变,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关键词】学习方式引发兴趣引导实践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他们通过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经过多年的教改实践,我认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引发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充满情趣和悬念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其探究的兴趣,从而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取新知并内化学习动机。
因此,在教学中要经常选择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1、创设趣味情境——激趣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为背景,提供有效的材料创设趣味情境,引导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在《10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课上,可以设计以下几个学生所喜欢的活动,即:小猫钓鱼——鱼中藏着10以内数的认识的全部问题;芝麻开门——亮一个数,说一句话(可以说算式、组成或分解);搭桥过河——10以内的加减混合计算;点兵点将——同桌两个点完后,比较数的大小。
这样,将学习的全部内容融进了游戏,孩子们在玩中思索、玩中学习。
在学习途中,一旦有错,周围的同学就会及时启发他想。
这样学生也不会因遇到了困难而轻易放弃。
2、创设问题情境——引探“一问一答”的打乒乓球式的教学方式,其思维训练含量低,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者。
而探究性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从中充分体验新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在新课标背景下变革化学学习方式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在新课标背景下变革化学学习方式优秀获奖科研论文一、理解学习方式及转变的内涵是前提有的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指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他主动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从实践的角度讲,这种学习观的变革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
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问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
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
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从思想上更新观念,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有了充分的认识才会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
二、创设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基础创设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基础,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中学课改论文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问题导学展示五环节”模式课题研究材料新课程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地理课程教学应遵循的主导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地理教学的过程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与推进。
然而,虽说我们的观念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了,可是学生的学习效果仍然起色不大?这与我们的行为是分不开的。
很多教师口中说着“自主学习”,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理解什么是“自主学习”。
从根本上讲,“自主学习”是其他各种学习方式以及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前提。
为使地理教学方式更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经历与体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我们应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有意识地把新课程所倡导的这种学习方式引进课堂,借助“导学案”这个平台,我们力求在常态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最终达到学生“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的目标。
一、肯定的方面。
首先是教育观念的改变,多数教师认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主要是在于教师思想的转变。
教师要从教学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指导者。
特别是在确立“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展示交流的有效性”课题后,对提问中的“师与生之间”“师与师之间”“生与生之间”的学习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教育教学的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促动。
其次,新课程的实施已把学科定位为一种教学活动的复合活动。
课堂教学出现了参与活动,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场面。
再次,随着课改的实施,课题组开展了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主要活动内容:学习新理念,集体研讨,集体备课,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共同探讨适宜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确定了课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提问的概念还存在着模糊不清的认识。
它有阻于我们的课题有序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新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任务,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逐步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一、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1.以合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
以合作为基础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培养合作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2.以问题为载体的学习方式
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
3.加强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活动的开展,如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处理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等。
4.注重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方式主要是要求学生从探究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
二、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更新教学观念
(1)教学过程中,要把过程和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的过程。
(2)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要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学生,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情感。
2.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可以包括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等,对于密切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密切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给学生提供尽可能优越的成长环境,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3.转变学习方式
(1)多种形式地提出并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放式问题:诗中用“朵”来修饰“流星”恰当吗?为什么?一个女同学就领悟出应该是恰当的,因为那流星也像鲜花一样美丽绽放,所以可用一朵。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能,而且学生们喜欢标新立异等的心理特点得以张扬,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智慧的火花时常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闪烁。
(2)采用师生同台的互动模式。
①师生共搭展示平台,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将每节课前的三到五分钟作为学生口语表达能
力的训练时间。
训练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可以讲一个历史故事、介绍一则名(格)言、推荐一本最喜欢的书等等。
讲解时要求逐步提高,由神态自然、语言清晰简洁到落落大方、语言流畅生动等。
按顺序轮流往复,每个学期每位学生都能多次得到登讲台当众讲话的锻炼机会,学生不仅练就了“说”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表现欲,而且树立了自信心。
②搜集整理资料,学生登台展示。
如我们这学期学习的茅盾的《白杨礼赞》这一课,学生就搜集了许多相关资料,制作展示了近百张幻灯片,设计了20多个抢答题,课堂的容量增大了,学生的收获增多了。
这种做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分析综合等语文素养,又满足了他们的好胜心,使每个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教学,我便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了黑乎乎的湿土上嫩绿的小草芽顶开一小片
泥土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干裂的黄土上春雨一滴一滴地落下、漫山的桃花、喜上眉梢的老农……这个时候,相信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学习的兴趣早已被调动起来了。
而且,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总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课程实施中,只有努力,才能真正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完成课程改革的目标。
如果我们切实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就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河南省淇县电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