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本尊 本依 本尊是 学密 所根 止的非共 分静
《预科系加行教材》第一册
《预科系加行教材》第一册前行之重要性1、我们为什么要修加行?历代大德对加行是如何看待的?如何修持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我们为什么要修加行?(1)从修行的传统上讲:这是藏传佛教的修行传统。
藏传佛教中不管是哪一个教派,在学习、修持最高的密法之前,都有修加行的传统。
只有把四加行或五加行修完了,合格的上师才会给你传授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无上瑜伽。
(2)从修行的次第上讲(包含了打牢基础、堪为法器等内容):这是解脱必须依靠的修行次第。
我们学习佛法是为了解脱,而解脱必须依靠修行次第。
除了极个别利根弟子和具超越功德的上师二者因缘聚合时,仅通过上师的表示、直指或简单的法语,弟子不经地道当下便可开悟以外,普通修行人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
因此,依照传承上师常用的规矩次第修行,这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修好了加行,才能打牢修行的基础,变成合格的修行人,让自己成为甚深密法的法器。
(3)从随学上师的角度讲:这是传承上师都非常重视的修行内容。
宁玛巴了不起的大证悟者华智仁波切及其传承弟子纽西龙多、堪布阿琼、堪布根华、托嘎如意宝、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传承上师,都对加行法门非常重视,正因为如此,如今《大圆满前行》的笔记、备忘录等数不胜数。
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务必要遵照传承上师的次第。
(4)从遇到违缘的对治上讲:这是遇到违缘不退失信心的窍诀所在。
华智仁波切其门下的传承弟子们都有一种超胜的特点,不会口口声声宣扬自己的功德、境界等,任何违缘也不能毁坏他们的修证;例如在十年浩劫的恐怖时代,许多停留在闻思修的人,都纷纷退失信心、毀谤佛法,而意科喇嘛(华智仁波切的传承弟子)的弟子却在违缘面前显得尤为坚强,几乎没有一个改变初衷。
历代大德对加行是如何看待的?(1)宁玛巴了不起的大证悟者华智仁波切及其传承弟子纽西龙多、堪布阿琼、堪布根华、托嘎如意宝、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等传承上师,都对加行法门非常重视,正因为如此,如今《大圆满前行》的笔记、备忘录等数不胜数。
【最新】密宗和禅宗的区别
【最新】密宗和禅宗的区别世人只知道世上有佛教,很少有人知道佛教有分若干分派,下面就佛教的禅宗、净土宗和密宗之间的区别做下介绍:佛教本无门派分别,但在度众生中,因众生根器不同,产生了教法的不同。
不同的教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就形成了自己派别。
我们常知道的佛教法门派别有:禅宗、净土宗和密宗。
三教本源,同归一处。
因教法不同,随立三门。
禅宗和净土中有何不同?禅宗度的是天上飞的,净土宗度的是地上走的。
所谓天上的,是根器大利的众生,他们悟性较高,不着于有,不执于相,一点即通,立处空中。
本性飞翔类,自由洒脱,不拘层次道路。
因人指引,立时入道,迅速成佛。
净土宗接引的是地上走的众生。
地上走的众生需要有道路,没有路他们不知道如何回家。
他们不像天空中的鸟儿一样,可以直接直走直线,以最快的速度走最短的路到家。
他们必须有条路,有条确定的路,一步一步的回家。
假如你不给他们路,甚至不教给他们走,他们都无法回家。
他们必须持着“有”回家,不能顿入“空”到家。
他们必须以有为修,不能直入空中。
他们需要戒律、方法、道路,需要忍辱、精进、禅定等台阶,他们不能直接飞过去。
在去佛的道路上,他们是行走类的动物,不是飞翔类的动物。
这是净土宗和禅宗所接人的不同。
那么密宗和禅宗有何不同?本质相同。
只是一个隐,一个显;一个拆掉了所有的门,在广阔的宇宙中教;一个却拉起了帐篷,盖起了房子,甚至拱起了密室教。
谁是密室?心是密室;谁是天地宇宙?还是心。
暗小如密,大显如宇,所言皆心。
因为都是讲心的,所以密宗和禅宗完全一样,没有本质差别。
即使没有本质不同,为什么密的却要隐秘;而显的却要大显呢?还是因人的根器不同,为“信”故而成隐显。
三宗教人,都向心归。
禅为去相,去相到心;净土去污,去污见心;密护心法,护而见心。
三教别法,同说一心。
三教如同三条河流,虽发源地不同,但入海时仅有一个入海口,这个“口”就是相和离相。
要想成佛,必离相,必不能着。
着相就像堵住了河流的入海口,那河流没进入大海啊。
【立断】第18章(座上修与座下修(2023-02-05
祖古乌金仁波切《立断》第19章座上修与座下修一、把“见”融入“日常活动”1、安落在“本觉的本来面目”“已经认识心性”的修行者,身处山间,住在“三摩地”,在白天几乎已经“离于迷惑”。
但是,下山进入村庄后,他很快会这样想:糟了!我的禅修毁了!之前在山间,禅修那么精妙,白天完全没有散乱。
现在处在城市,我的禅修消失无踪,不留痕迹!这种情况确实会发生,因为修行者,没有把“修持”融入“日常活动”。
把“修持”融入“日常活动”,就是“保任在本然的修持”或“大圆满的观”。
保持“不离于本觉”的“本净”,安落在“本觉的本来面目”,就是“究竟的止”。
“本觉”具有“明分”,从事日常活动的同时,不离这个状态,并努力保持“无散乱”。
不论如何,是“固着”这个东西,毁坏了“本觉的状态”。
多数人,在“没有散乱”的状态下,仍然有“固着”,这种情况,如同说“这是一张地毯”“这是一扇窗户”,总是有连续不断的“固着”跟“念头”。
“散乱”时,我们完全没有觉察,没有注意到,自己在想什么,彻底“忘失”“流散”。
如云:在“散乱”的道路上,摩罗的强盗埋伏着,伺机而动。
如果已经“认出本觉”,就没有必要“散乱”。
已经“认出本觉”,最重要的是“不散乱”“不偏离”。
如果心里想:“我没有散乱,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去审视自己,是不是散乱了,审视就是固着,所以,不需要去注视。
”如果有这种想法,一切就会付诸东流,“正念”也因此丧失。
你要“安落休息在本觉”,不要屈服于“固着”。
2、认出“观”通过“保任在本然”的修持,不离于“本然的状态”,并且把这个状态,融入日常活动,让“观”趋于圆满。
“观”意指“清晰明见”,不但休息在“静住”,(“静住”意味着空的状态),也在那个状态保持明觉。
这是因为,“心”本身是“明空双运”,“明空双运”不是努力保持一个“离于念头”的“静住状态”造作出来的。
你注视“静住”的刹那,你看见它明灿灿的现前,这被称为“认出观”。
这样一来,“见”融入日常活动。
心中心法本尊——大随求菩萨简介
⼼中⼼法本尊——⼤随求菩萨简介⼤随求菩萨简介问:⼼中⼼法的本尊是⼤随求菩萨,但元⾳⽼⼈在安康的开⽰⼜说,⼤随求菩萨是观⾳的愿,就是观⾳菩萨。
⼜在上海寓所开⽰中亦讲过,⼼中⼼法的本尊是观⾳菩萨,应该如何理解才对呢?答:具名⼤随求菩萨,胎藏界曼陀罗中观⾳院之⼀尊,观⾳菩萨之变⾝别名也。
念此菩萨,诵其真⾔,则随众⽣之求愿⽽施与,故名随求。
其真⾔⽈随求陀罗尼。
-----------------------------------------------【⼤随求菩萨】⼤随求,梵名Maha^ -pratisa^rah! ,⾳译作摩诃钵罗底萨落。
乃观⾳菩萨之变⾝。
略称随求菩萨。
系密教胎藏界曼荼罗观⾳院中之⼀尊。
此菩萨常随众⽣之愿求⽽施予,故称⼤随求。
其形像,⾝呈深黄⾊,有⼋臂,作贡⾼⽆畏状。
其右第⼀⼿持五钴跋折罗,其余三⼿依次持镑鉾、宝剑、钺斧钩;左⼿四臂依次持莲华、梵筴、宝幢、索,坐于莲华上。
密号与愿⾦刚。
种⼦为揬(pra)或傆(hu^m!),各代表此尊之众德及⼤⽇之分德。
其随⼼真⾔为:唵(om!)跋罗跋罗(bhara bhara)三跋罗三跋罗(sam!bhara sam!bhara)印捺哩野(inariya)尼戌驮宁(vis/uddhane)吽吽(hum! hum!)噜噜(ruru)左黎(cale)娑缚贺(svaha^)。
诵其真⾔,可息诸灾、灭罪障,⼀切愿求皆得满⾜。
*以下详解:本尊⼤随求菩萨像,头戴五佛冠,项带缨络,⼋臂戴钏,上半⾝⾚,下半⾝着彩裙,佛像通⾝成⾦黄⾊,代表佛的紫磨真⾦⾝,⾮常庄严,同时⼜代表圆满报⾝。
跏趺座,代表诸佛甚深禅定,百千三昧,不倾不动。
佛像坐在莲花⽉垫上,莲花⽉垫代表清净⾝。
佛像的⼋臂代表千百亿化⾝,右上⼿持戟,代表摧伏魔军,特别指的是外魔;右中⼿持斧代表摧破⼀切重执;右下⼿持剑,代表智慧,破除⼀切外道邪法,邪知,邪见;右正⼿持⾦刚杵,代表⾃性如⾦刚,能破⼀切烦恼,⼜不为烦恼所动(即⽆所住⽽⽣其⼼);左正⼿持莲花轮,代表清净⽆染,轮常转,⼴度众⽣的伟业⽆有穷尽;左上⼿持梵匣,代表深⼊经藏,智慧⼊海;左中⼿持伞盖,代表⼤悲护佑众⽣;左下⼿持绢索,代表摄受众⽣进⼊佛道,离苦得乐。
如何依止自己的上师-------十七大宝法王之著作
如何依止自己的上师-------十七大宝法王之著作如何依止自己的上师-------十七大宝法王之著作你想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必须要找到一个向导,这样才能省时省力,快速地到达目的地。
修行是生生世世脱离苦海的大事,更需要一个在修行上有修有证的人的引领与指导,否则,自己摸索,道听途说,盲修瞎练,会让你失去今生解脱的机会。
所以,对一个真心渴望解脱的人来说,依止一个具德的上师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每个人会因不同的缘分遇到各种上师。
有的给你皈依,有的给你传戒,有的给你灌顶,有的给你窍诀令你证悟。
这些上师可能是一位,也可能是几位。
给你传承、灌顶、令你证悟自性的上师是你的三恩根本上师,他是对你最有恩、最有帮助的人。
上师是三世诸佛的总体,即其身为僧众、语为妙法、意为佛陀,总集三宝;又身为上师、语为本尊、意为空行,总集三本尊;又身为化身,语为报身,意为法身,总集三身。
上师是过去诸佛之化现、未来诸佛之源泉、现在诸佛之补处。
从慈悲与恩德方面来讲上师超过了一切诸佛,因为上师摄受了贤劫诸佛也不能调伏的-我们这些末法时期的可怜众生。
佛陀说:“上师即佛亦即法,如是上师即僧众,一切能做乃上师,师为具德金刚持。
”佛陀说:“没有上师之前没有佛,千劫诸佛等一切如来都是通过上师的窍诀而成就的。
”阿难曾经请问世尊:“在修行的过程中是不是大部分成就都来自于上师?”世尊回答说:“不,不是大部分,而是全部。
”一个人修行所得的所有成就全部来自于上师!没有上师不可能有任何成就,没有上师不可能有任何机会解脱。
就好比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要想痊愈必须要依靠一个良医,才能挽救生命一样。
所以想彻底解脱,必须要依止上师!那么,究竟怎样依止上师呢?首先要观察选择上师,然后如理如法地依止上师,最后是修习上师的意行。
末法时期,很多恶知识特别善于伪装成善知识来欺骗迷惑众生,有的是魔化现,有的是普通人装扮骗钱财,有的是普通出家人自称“活佛”、“某菩萨再来”等等,鱼龙混杂,行行色色。
噶玛噶举传承及大宝法王简介
噶玛噶举传承及大宝法王简介传承图表 :金刚持——帝洛巴——那洛巴——玛尔巴——密勒日巴——冈波巴……大宝法王噶玛巴——贡噶呼图克图乌金听列多杰是噶玛巴第十七代大宝法王。
他以佛教藏密噶举派 (白教) 法王之尊,具体代表着历代传承,并为密法教导修持之中心。
西藏佛教认为修行之人于悟 (见) 道、修道、行道,以至证果后,得免入轮回,但因其已超越自我,能自主生死,为求利益六道有情故,亦不住涅槃,誓愿仍以人身示现于世间,继续弘法利生事业,这即谓转世。
大宝法王噶玛巴是西藏各教派中第一位转世活佛。
兹将法王历代转世法名及年代详列在后:一、杜松虔巴:西元1110~1193年宋徽宗大观四年生二、噶玛巴喜:西元1204~1283年宋宁宗嘉泰四年生三、让龚多杰:西元1284~1339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生四、若比多杰:西元1340~1383年元顺帝至元六年生五、德因谢巴:西元1384~1415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生六、东瓦顿迭:西元1416~1453年明成祖永乐十四年生七、却渣蒋措:西元1454~1506年明景宗景泰六年生八、密觉多杰:西元1507~1554年明武宗正德二年生九、汪竹多杰:西元1556~1603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生十、却英多杰:西元1604~1674年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生十一、逸西多杰:西元1676~1702年清圣祖康熙十五年生十二、蒋珠多杰:西元1703~1732年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生十三、东都多杰:西元1733~1797年清世宗雍正十一年生十四、颠却多杰:西元1798~1868年清仁宗嘉庆三年生十五、喀昌多杰:西元1871~1922年清穆宗同治十年生十六、让龚勒拍多杰:西元1924~1981年生十七、乌金听列多杰:西元1985年年生噶举派(白教)是以传授大手印法为主,大手印法是由印度圣者帝洛巴 (西元988~1069年)所传下,以师徒口授方式;经伟大的祖师:那洛巴、马尔巴、密勒日巴、冈波巴,继续不断地,直传到现在的第十七世大宝法王。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莲华生大士作刘巧佛译本文叙述「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这是开示本来觉性最直接的法要,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
一敬礼法报化三身,敬礼一切圆证空明觉性之诸佛。
二我将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源自『宁静忿怒尊无上自性解脱最胜教敕』,它为你真实解说自己的本来觉性。
有幸佛子,谛听觉照!三昧耶嘎嘎嘎三何其奥妙!娑婆与涅盘同时圆具于一心之内,它的本性亘古即然,你却无缘得识。
它空明无染,永世不灭,你却无缘一睹它的丰釆。
它处处显现无碍,你却视而不睹。
因此着文,为解说自己的心性。
若不了解内在自性,三世诸佛所开示之八万四千法门,无人得识其中奥义。
此言不虚,大雄诸佛之密意尽在于此矣!佛法经典纵然遍满虚空,究竟教诲终归于导入自性的三要诀。
今开显诸佛自性,下文解说修持要诀,此法既无前行,也无续修。
四谛听!有幸佛子,谛听!常人虽也重视心性的问题,且广加研究,对它仍然茫然无知,或落妄见,或入边见。
乃因彼等未能正视心性之本身,只知发展为各种哲学观念及学说,深奥难解,使一般人错失了认识自性的机缘,以致轮回流转于六道三界,受尽诸苦。
由此可知,不觉自己的心性,是十分可悲的谬误。
纵然声闻缘觉试由无我的道理深入,却无法了解自性之本来面目。
其它行者亦各执一论,自作缠缚,无缘得见净光。
声闻缘觉受到主客(能所)二元之分别见所障,中观派则蔽于真俗二谛的执着,事乘与瑜伽乘因执着本尊外相而受缚,大瑜伽(方便父续)及随瑜伽(般若母续)则因分别空性与觉性为二而生惑,从不二的究竟义观之,他们因分别空觉为二而步入歧途,唯有先识破空性与觉性不二,方能证入佛性无碍。
由自性观之,不论凡俗,娑婆与涅盘本来不二,只因你不断造作贪瞋诸毒,故至今仍然流转于娑婆世界。
因此,暂且放下你现行或未行的佛学法事,藉今日开示『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的因缘,你终将明白,所有佛法都在这无上自性解脱中得以圆满。
不论你修持何法,均将融入大圆满的究竟境界。
远离四种执着
远离四种执着1.文殊师利菩萨授予萨千·贡噶·宁波(为藏密嘎举派大德)「远离四种执着」的原文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若执著世间则无出离心执著己目的不具菩提心当执著生起正见已丧失2.「远离四种执着」修心法精要开示杰森·达巴·嘉晨愿我衷心皈依的慈悲上师们和本尊们赐予加持!对於成就佛法的方式而言,不依宗教而行是不可能的,我请求您们聆听此「远离四种执着」之开示!(以上是作者对解释此教法所做的祈请。
)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若执著世间,则无出离心;执著己目的,不具菩提心;当执著生起,正见已丧失。
第一,欲对此生无执着,先要放下一般非修行人为求此生利益而行善,而闻、而思、而修的态度。
首先说善业,是生上界本,是得解脱梯,是离痛苦药。
虽然欲得解脱,舍行善别无他途,然而执着此生的善业却是成就世间八法(注一)——嫉妒正直和矫饰伪善之根本,亦是往生下界之种子。
抛弃这种错误的善行!修学闻思者,拥有知识(是照亮无明之灯)财,能引众向道,是法身种子。
虽然欲得解脱,舍闻、思别无他途,然而执着此生的闻思却是成就对不具闻、思者的傲慢,对具闻、思者的嫉妒和广集徒众、财富的资粮,亦是往生下界的根本。
抛弃这种世间八法的闻、思!实行禅修者,拥有离苦法,具解脱道根,及成佛种子。
虽然欲得解脱,舍禅修别无他途,然而为此生而修行的禅修者,纵使隐居也忙碌,盲目地念诵经文,讥笑闻、思者,嫉妒其他禅修者,自修之时亦散乱,抛弃这种世间八法的禅修。
〔上面的开示与俱舍论所说相应,论中说:「在道德行为的基础上已得闻、思後,行者应全力彻底地投入修行。
」由此直接指出了究竟目标和相对目标的差别,间接也显示了修行的态度应思维十八种必备条件的难得,以及生命的无常。
〕若欲求得湼盘果,必先放下三界执;欲得放下三界执,谨记世间之过患!首先思维「苦苦」。
「苦苦」是下三道之苦:细心思维此苦,令人心惊肉颤,如果堕入其中,确实无法忍受。
不具「放下」之德者,就是三涂修行人,不论居住於何处,皆是可怜可悯人。
三主要道论 讲记
《三主要道论》讲记作者:堪布慈诚罗珠发布时间: 2011-05-09 来源:慧灯之光四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人身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
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此乃多闻比丘罗桑札巴(宗喀巴)对擦阔温波阿旺札巴之教言。
一、总述对一名向往解脱的修行人来说,最主要的必经之路,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
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更重要的途径,所以宗喀巴大师称之为“三主要道”。
我们都知道,在数以百函的《大藏经》当中,包含了佛陀亲口所说的教言——《甘珠尔》,以及佛菩萨化身的诸位大德所著论典——《丹珠尔》。
其中最重要的精华,包括在这三个主要道当中。
宗喀巴大师从难以计数的经论当中,归纳出三个最主要的次第。
这三个次第,又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当中的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等所有教派的必修课。
因此,讲述《三主要道》很有必要。
很多汉地居士都想修行,却不知道从何入手。
有些人虽然懂得一些佛教理论,但具体的修法却不太清楚,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仁德上人 清楚歌
仁德上人清楚歌
傲慢自大执着我,害人害己难解脱。
我是我对我我我,执着自我地狱堕。
学佛是为要做佛,为何反把地狱堕。
谁想欢喜下地狱,谁想越修烦恼多。
谁想造罪造生死,谁想痛苦受折磨。
人生本来心清净,为何动乱心不定。
自己做事别人看,装腔作势心迷乱。
骗人骗己为什么,全因傲慢自由我。
我我罪恶我执坏,心中执我业障盖。
菩萨发心忘掉我,心空无我做真佛。
自心不听自使唤,必定魔王瞎捣乱。
魔王即是我我我,我是我对我升天。
天大地大没我大,不动自我心难安。
起心动念没有我,一分一秒无法活。
起心动念全为我,有我为我求快乐。
不知快乐空无我,心空无我真解脱。
0AC_【资料】_《米拉日巴传》
《米拉日巴传》刘立千著《米拉日巴传》一书全名《显示解脱和成佛道路之瑜伽自在大士米拉日巴尊者传》,全书十余万字,这本书是藏族的一部传记文学名著。
作者桑杰坚赞,后藏人,别名藏宁赫鲁迦·乳毕净坚。
“藏宁”意为后藏疯僧,“赫鲁迎”是胜乐金刚佛名,“乳毕净坚”译名为骨胳庄严者,此三均属称号。
他生于藏历第八饶迥的水猴年即明景泰三年(1452),卒于第九饶迥的火兔年,即明正德二年(1507)。
为主巴噶举派林热·白玛多吉的法嗣,属中主巴派系统。
据说他也仿效米拉日巴的行径,专务实修,获得了奇特成就,也是噶举派中有名的人物之一。
据《米拉日巴传》载,尊者生于第一饶泅水龙年即宋仁宗皇枯四年(1052),卒于第二饶迥木兔年即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
《白琉璃》则说他生于金龙年即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卒于水兔年即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
《白琉璃》所说比较可靠。
米拉日巴是噶举派开山祖师玛尔巴译师的四大亲教弟子之一。
从他以后,噶举派发展很大,分为所谓四大八小等若干流派支系,其法脉来源,大多是宗承于他的。
《米拉日巴传》叙述了他一生的经历。
米拉日巴逝世也是在12世纪初,本传成书是在15世纪末,中间相隔了三个多世纪,可见米拉日巴的事迹在民间传播的时期很久,而且也很广泛。
在辗转传述的过程中,经过了不断的加工,自然会有许多渲染附会不实之词,而且也杂入了很多宗教迷信,但其基本事实仍来源于噶举派的宗教史传记载,是实有其人其事的。
书中在叙述米拉日巴一生的事迹时,概括为两大类:一、世间大行,即未出家前的世间凡俗事迹;二、出世间大行,即出家后修道证果的事迹。
世间大行分为三章,出世问大行分为九章,共十二章。
本书重在宣传佛教,但由于这些叙述,也反映了米拉日巴当时所处社会的政治面貌、农村经济、乡里风习以及人民的思想感情等等。
这本书又叙述了11、12 世纪西藏地方社会历史,是极其珍贵的著作。
在世间大行即共行第一章内(米拉日巴传西藏人民出版社1979年8月版藏文本)叙述他的家世。
龙吼本教疑难问答
从来不存在黑本凶恶一些,而白本温和的事实,因为有眼睛的人不可能看见。对此有怀 疑的朋友可以去藏族地区去调查一下是否存在这样的情况,事实是这些完全是一种没有依据 的传闻。
十五.本教转经是逆向的,因此是坏的! 答:
提出这样观点显然是可笑的,正或反的方向根本不能说明好坏,那只是一种表示的象征 和一种习俗。如藏传佛教中修行中许多佛母的咒轮显然也是逆转的,按照以上这种凡是逆转 的就坏的逻辑,显然藏传佛教的佛母修法也是坏的。但这个道理肯定是说不通的。如果这个 道理说不通,本教转经可能有不同于佛教的方向也是可能的。
在寺庙的教育制度上也有佛教一样的格西学习和考试制度,理论和实践的学院,本教的 传统医学院也十分杰出,许多本教上师都是杰出的藏医。
十八.本教的大圆满是从佛教中偷窃来的吗? 答:
在这点上,情况可能更加复杂。首先本教的大圆满大约不是从印度佛教中得来的。 其次你可能知道西藏佛教的前弘期和后弘期,佛教的前弘期和后弘期的教导都应该来自 印度。 但为什么印度前弘期传来的密法中据说有大圆满,而后弘期去印度学习回来的大师一开 始并不承认大圆满呢?当时一些后弘大师还批评这不是佛教的法,因为印度没有这样的法。 这就值得怀疑。当时印度并没有遭遇什么灭法,为什么前后会这么不连贯性呢?这是否令人 怀疑佛教大圆满是有别的出处的呢? 而本教大圆满传统最早的书写本——《象雄年居》在公元八世纪就出现了,而且一直没 有断绝的,这不是很值得回味吗?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佛教大圆满可能是密传的或是在中亚地区传递的,印度的一些传统中 可能不知道这些,所以后弘期前往印度学法回来的大师可能并不知道这些教导。这显然在某 种程度上也可以被接受。 或许去专著大圆满的道果实质比探索这些更加有意义。无论是本的或是藏传佛教的。
《亲友书》思考题答案1
《亲友书》思考题答案(全)标(第一册)第1节课1、《亲友书》的作者是谁?他有什么样的功德?了知作者功德后,对你学习本论有哪些帮助?《亲友书》的作者是龙树菩萨又称龙猛菩萨。
佛教历史上,龙猛菩萨是公认的登地菩萨,佛陀在《楞伽经》中亲自授记:“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
”意即南方碑达国有一位吉祥比丘,名叫龙猛,在佛陀涅槃之后,佛教内部产生争论时,他站出来弘扬大乘中观,破除有边与无边,诠释般若波罗蜜多法门。
在《大鼓经》、《大云经》、《文殊根本续》等大乘经续中,对龙猛菩萨也有明显的授记,有些说他是一地菩萨,有些说是七地菩萨,有些甚至说获得了佛果。
藏传佛教中他被喻为“二胜六庄严”之一,汉传佛教中他被八大宗派奉为开山始祖,这样的大菩萨、大圣者,佛教徒没有一个不承认。
2、按照古大德的要求,听法者、传法者分别应具备什么条件?你欠缺什么?今后会怎么做?真正的求法者,应像《中观四百论》所讲的“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一样,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心要正直,不能贪执自方、嗔恨他方,要有公平正直的心态;第二、具足一定的智慧,能分析辨别善说恶说,不被他人所转;第三、对真义有希求之心,对真理有向往之心,若没有这样的意乐,不可能无缘无故去闻受正法。
这三条是闻法者的基本素质。
除此之外,很多高僧大德又补充了两条:第一、对佛法和上师必须有恭敬;第二、听受佛法时一定要专心致志。
闻法者理应具足这些条件,否则,如来的教言虽然很殊胜,可是你的行为不如法,再殊胜的教言也不能接受。
对于传法者,同样也有一些要求。
古大德云:“离经一字,允为魔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
”传法者若对佛经望文生义、依文错解,实则冤枉了三世诸佛,因此,传法需要有传承,懂得一些佛经。
很多大德对传法者有几点要求:第一、正直无倒,心要公正,不能贪执自宗、嗔恨他宗,以不平等的眼光毁谤别人;第二、说法明了,无论是佛经的内容还是论典的意义,一定要吐字清晰,表达恰当;第三、不错乱法义;第四、不求名闻利养;第五、善解意乐,能够了解闻法者的兴趣。
八识规矩8
《八识规矩颂》第9讲(第七识颂3)(2015-09-21 17:35:58)转载▼分类:净莲法师讲座标签:转载原文地址:《八识规矩颂》第9讲(第七识颂3)作者:淨蓮法師觀看視頻:《八识规矩颂》第9讲(第七识颂3)八识规矩颂第9讲(第七识颂3)最尊贵的净莲上师讲解讲于新加坡Orchid Country Club2012年8月29日各位喇嘛!各位居士大德!晚上好!我们继续看第七识颂。
我们昨天讲到第七识转识成智,就称为平等性智,那为什么称为平等性智呢?是因为有了这个智慧之后,就能够观一切有情众生平等、观一切法平等,所以称为平等性智。
意思就是说,有了这个智慧之后,我们才可能平等。
那没有转识成智之前,为什么不平等呢?我们应该知道答案了,因为有「我」嘛!因为第七识它的作用,就是把第八阿赖耶识的见分当作是「我」,第八阿赖耶识的相分当作是「法」,而且是真实存在的。
那只要有我,就跟其它的众生对立了,所以没办法平等。
有我就有他,有自他的差别。
那一切众生对我们来讲,我们也是有怨亲中庸的差别,就是有对象的差别。
我最亲爱的人,不等于我最仇恨的人嘛,可以相等吗?没办法相等,对不对?一个是最爱的,一个是最恨的,所以心没有办法平等,就是因为「我」来的。
只要有「我」,一切有情众生就别想平等。
那心不平等,我们可能生起大慈大悲心吗?可不可能?我们可能对我最恨的那个人,生起大慈大悲心吗?对最亲爱的人有可能,也不是百分之百啦。
我们所谓的大慈大悲是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必须要证到这个平等性智之后他才有的,只要有「我」在,你就是算对亲爱的人有一些慈悲心,但是它也不是大慈大悲,因为还有「我」的缘故。
一定要证到一切众生平等了,我们才可能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也就是已经证到这个法界是同体了。
我们昨天稍微介绍了一下,其实阿赖耶识是一个,为什么?是因为我们的真心是一个,对不对?我们修行就是希望我们的真心能够现前,那你的真心跟我的真心有关系吗?我们说菩提自性现前,你的菩提自性跟我的菩提自性相同吗?所谓的真心就是没有生灭的,菩提自性也是本不生灭,本不动摇,本自清净,能生万法,这个是相同的,是本体,也就是所谓的法身。
藏传佛教本尊文化研究以《密宗道次第广论》为主
藏传佛教本尊文化研究以《密宗道次第广论》为主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派,它的本尊文化是藏传佛教学术研究的重要方面之一。
《密宗道次第广论》是一部重要的文献,它详细讲述了藏传佛教本尊文化的核心要素。
本文将以《密宗道次第广论》为主,探讨藏传佛教本尊文化的研究,并举出5个例子,以证明其重要性和深刻性。
1.《密宗道次第广论》介绍了本尊的概念和意义本尊是藏传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它代表着佛教中最高的境界和最终的目标。
《密宗道次第广论》详细介绍了本尊的概念和意义,指出本尊不仅是佛教修行者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所有众生的真实本性。
通过研究《密宗道次第广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本尊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藏传佛教的核心教义。
2.《密宗道次第广论》揭示了本尊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含义本尊在藏传佛教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无上瑜伽密法中的胜乘金刚、菩提心章句中的观音菩萨等。
《密宗道次第广论》详细描述了这些本尊的表现形式及其含义,指出它们代表着不同的佛性境界和修行次第。
通过研究《密宗道次第广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本尊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内涵,从而更好地理解藏传佛教的各个分支和流派。
3.《密宗道次第广论》阐释了本尊修行的方法和技巧本尊修行是藏传佛教修行中的关键环节,它包括观想和修持等方面。
《密宗道次第广论》详细阐释了本尊修行的方法和技巧,指出“相应脆弱、非相应刚强”等原则,指导修行者如何正确地进行本尊修行。
通过研究《密宗道次第广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本尊修行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修行。
4.《密宗道次第广论》揭示了不同本尊的关系和作用藏传佛教中有许多的本尊,它们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密宗道次第广论》揭示了不同本尊的关系和作用,指出一些本尊在修行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如普贤菩萨、药师佛、观音菩萨等。
通过研究《密宗道次第广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各个本尊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从而选择正确的本尊进行修行。
5.《密宗道次第广论》指导了本尊修行的反省和检验本尊修行是希望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修行方式,但它需要反省和检验。
密教首重师承论
密教首重师承论——孙景风述南无咕噜贝、南无布达耶、南无达嘛耶、南无僧伽耶!普通一般〔显教〕学佛者,莫不知道皈依佛、法、僧三宝,惟在密教〔密宗〕上,则於皈依三宝之上,加上「皈依上师」一句,就是「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等四句,称为四皈依,为修学佛教密宗的初步,也是西藏密宗四加行之一。
所谓四加行法者,就是:一、四皈依。
二、大礼拜。
三、供曼达。
四、百字明等四种,为修学密宗一定要各修满十万遍的基本要法。
为什麽修学密宗的人,一定要从这些根本法学起呢?因为密宗首重师承,无师则一切密法不能安立,所以欲明法统之不容紊乱,故以上师居首,以上师能总摄三宝故。
换句话说:就是上师为总相,佛法僧为别相。
因为释迦世尊是已经灭度的过去佛,弥勒菩萨为将来成就佛道的未来佛,现在的佛教密法,所赖以传承不替者,就是上师。
上师如此重要,怎麽可以不立为上首呢?法统怎麽可以不尊重呢?在藏密的仪规上,每修一法,必先观想自己对面空中,有八狮子抬一高广莲花宝座,座上现出传法上师,居坐於中。
本尊、佛、菩萨、缘觉、声闻、护法等一切圣众,於其座下周匝围绕。
这是普通一定的轨则。
其以上师居中者,即所以尊传承重法统之义也。
密法上所谓的法统者,犹如世法上所谓的血统也。
在世法上,最重视一脉相承的嫡子,即古代所谓的宗子;若是宗子即可主宗庙,以序昭穆,可率其家人族属奉飨祭祀;若非宗子,虽祭之不享,以无血统关系,无法与自己渺不相涉者,直接沟通也。
由於显教必须经历多生始获灌顶,或於定中而臻圣位,所以显教有三大阿僧祗劫成佛的说法。
若在密教〔密宗〕,可以凡夫身而获灌顶,是因上师嫡承法统血脉之关系;上师入本尊坛城〔曼荼罗〕,修法加持,由诸佛光明〔他力〕,循法系〔法界力〕而至上师,此时上师入本尊三昧,与本尊无二无别;弟子观上师,亦与本尊无二无别;上师乃遍灌学人〔加持力、定力〕,弟子入其心田开发各各本具的净菩提〔自心力〕种子,则弟子的心识,已初度与本尊的光明三智一身、口、意契合,结合为本尊的金刚种子矣!这个从他力、法界力、上师加持力、定力,并与自己心力所结成的种子,虽已粗具种性;而能使这种子相持不散者,即是咒力。
藏密中的“空行母”
藏密中的“空⾏母”藏密中的“空⾏母”作者:⽣根活佛随着藏传佛教进⼊汉地,越来越多的⼈对“空⾏母”⼀词,充满着神秘感与好奇⼼。
在藏传佛教的密宗中,空⾏母指的是在空中⾏⾛之⼈。
空⾏母是⼀种⼥性神祇,她有⼤⼒,可于空中飞⾏。
空⾏母是代表智慧和慈悲的⼥神。
根据其形貌,通常可分为⼈形与兽⾯空⾏母两⼤类。
佛经中空⾏母是密宗三根本之中诸佛事业与功业的根本,事业分息、增、怀、诛四种。
空⾏母就是这四种事业成功的根源。
究竟义⽽论,象雄语“萨智艾”,藏语“幸饶祥玛”,汉义“悲慧佛母”,就是智慧和慈悲双运佛,⼀般叫般若佛母,⼀切佛所出⽣处,才是最⾼的空⾏母。
俗谛⽽论,空⾏母是密乘之护法、⾏者伴侣及指导者,亦译明妃,代表空性及慈悲,以⼥性之姿态⽽出现,⼤概指化⾝所出之天⼥相,⾏于天空,故名空⾏。
男性之空⾏则称为勇⽗,因此空⾏母亦称为勇母。
根据象雄佛法雍仲本教,出世间的智慧空⾏母是诸佛理体之化现,本⾝就是般若妙智,是修空乐三根本及⼀切密修能够获得成就之本源,上师、本尊和空⾏护法被并称为“三根本”。
在《解脱经》云:“上师本尊空⾏母,皈依三⼤根本法。
”上师是“加持”的根本,本尊是成就根本,空⾏和护法是事业根本,空⾏代表觉悟的⼥性能量。
除出世间的智慧空⾏母外,皈依象雄佛法雍仲本教为佛门护法的夜叉、⾮⼈等,以及世间修⾏有成就的⼥⼦,也可以称为空⾏母。
佛国与⾏者之间的联系,就是由空⾏母完成。
佛经⾥常说:“空⾏母是⼥性菩萨,常常担任凡夫和佛菩萨之间的信差。
”⼀、真正的空⾏母是证悟空性,直接见到⾃⼼之中的佛性与普贤王如来:1. 空⾏母没有贪婪⼼,只有舍⾝救度众⽣的⼼;2. 空⾏母没有嗔恨⼼,只有慈悲的爱⼼;3. 空⾏母没有嫉妒⼼,只有随喜赞叹之⼼;4. 空⾏母没有⾃⼤虚伪的⼼,只有谦虚和低调之⼼;5. 空⾏母没有愚笨害⼈的⼼,只有智慧和勇⽓去⾯对救度⼀切众⽣的菩提⼼;6. 空⾏母没有男⼥欲爱的⼼,只有协助有关救度众⽣事业的⼼;7. 空⾏母没有家庭和⾃私的⼼,只有救度天下⽗母之⼼;8. 空⾏母没有亲疏远近的⼼,只有天下众⽣平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