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生涯规划实践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生涯规划实践研究”研究总报告
发表时间:2015-9-17 15:42:26访问次数:307
【提要】
在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等社会各方面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也得到了各界的重视。不仅要求注重培养青少年的应试能力,还要重视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等全面素质的提高。生涯规划教育是“以人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全面素质教育题中之义。本课题研究运用文献资料对国内外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文献进行论述,总结出中小学生生涯规划的特点;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分析青岛市中小学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通过在中小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探索出的经验,对中小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生涯规划、中小学生生涯规划、生涯规划教育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背景】
近年来,大学生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很严重的社会问题。在对大学生失业诸多原因的分析中,有一个原因被忽视,就是我们在中小学阶段缺乏对学生的生涯规划引导,
受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长期影响,对中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培养及职业指导在我国的中学教育中一直是空白。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仅出现在大学,被称为“就业指导”。国家相关部门对中小学生职业规划研究已开展多年,但没有正式进入过课堂。
目前,在我国,职业规划服务机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职业指导师从业人员目前在国内仍然奇缺。而符合中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评估系统,成果有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近几年来,有的地区的学校已注意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开设了一些职业课程。但是,目前有些学校仅仅把职业课程当成了兴趣课或课外活动,同时对课程安排和规划不够明确。这是当前中学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关注程度不高并缺少职业规划发展的相关信息,也是目前在中学开展职业规划的主要问题。师资是开展这一工作中最大的问题。师资专业性不够,教师职业规划知识不足与学生需求巨大之间形成了矛盾。
大多数家长和老师认为中小学教育的唯一目的就是升入大学深造,讨论学生的职业生涯是大学毕业时的事。家长对职业规划也知之甚少,更多关心升学、分数等。
中小学生对职业规划非常无知而陌生,许多学生都认为应该在高考以后才考虑。
我们曾对高一的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高达92%的学生在学校没有接受过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9.9%的家长对同学的职业选择产生了一
些的影响,而绝大多数家长并没有给同学一定的帮助。反映出学校和家长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引导方面的严重缺失。
从以上信息充分反映出,对中小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尤其是职业规划的紧迫性。如果孩子能在中小学期间就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知道自己以后将从事什么职业,并对这一职业和涉及的专业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那么,他们在选择专业和职业的时候就不会盲目,在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就会少走很多弯路,而不是等大学毕业后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做什么。
【开展课题研究的条件】
1、学校领导重视。专门成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办公室”,由陈文老师担任学校的生涯规划教育课题研究的负责人,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2、课题负责人陈文老师经验丰富。陈老师自2008年率先在青岛市开设生涯规划课程至今已三年多,有七届学生结业,有生涯规划课程经验的优势;陈老师给各类学生、家长、中小学教师讲座几十场,有丰富的理论积累和指导经验;陈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创立的“学案导学、小组合作、教师引导”三位一体五步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有丰富的学科教学与生涯规划结合的经验。陈文老师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已发表了多篇论文,有丰富的研究写作经验。《职业理想不等于理想职业》发表在2010年8月26日《中国教育报》4版头条,《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发表在《中国教育报》2010年10月20日5版整版,《困惑中的选择——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发表在《河南教育·基教版》2010年11期,让《职业理想照进现实》2011年6月《知心姐姐》,《让高考加分回归本色》2011年10月《现代教育》,《把你的心事画在纸上》发表在2011年4月《知心姐姐》,《掌握设问规律,提高解题能力》发表在2011年4月《现代教育》,《掌控自己的人生》发表在2011年6-7月《现代教育》,《高考报志愿兴趣优先》发表在《青岛日报》2011年6月20日14版。
3、其他成员都从事专职教学,已分别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引导,有经验积累。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如果孩子能在中小学期间就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能力有所了解,明确自己以后想要从事的职业,并对这一职业涉及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社会实践进行一些探索,那么他们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就不会盲目随波逐流,在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就会少走很多弯路。同时,他们就会明白,学习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考大学,而是为了今后有一个自己喜欢又适合自己的工作,为自己将来的幸福生活积聚能量,创造条件。学生一旦找到自己的方向,就找到了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尽早对人生进行规划,会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目的更明确,增强学习动力,构建能力结构。人生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要求是什么?尽管每个人对此看法不一,但大都在寻找个人需求的满足,以达到安身立命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中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意义深远。
【理论价值】
生涯辅导是指依据一套有系统的辅导计划,通过辅导人员的协助,引导个人探究、评判并整和运用与下列有关的知识、经验而开展的活动。这些知识经验包括:对自我的了解;对职业世界以及其他有关的影响因素的了解;对休闲规划和生涯决定中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的了解;对在工作与休闲中达到成功或自我实现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的了解。学校生涯辅导是面向全体学生、持续的以学校为本
位的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教育和辅导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
1.生涯教育的基本理论
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亦称生计教育(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1970年,由美国教育总署署长詹姆斯·艾伦首次提出,后由其继任者西德尼·马兰推广。生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涯教育指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探求、潜能的开发,学习、工作、生活经验的积累,通过不断学习、思考、调适的循环往复过程,彰显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狭义的生涯教育指“职业前途教育”,其宗旨是通过社会和教育的共同努力,帮助每个人将每项学习、工作、生活中所体现的价值纳入到个人价值观中,使每个人均有一个得到自我满足又有利于社会的生计,从而使人人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社会也得到安定与发展。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3.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是美国心理学家。他认为智力构成包括语言能力、数理能力、空间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社交能力、自知能力等七种能力。他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而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在正常条件下,只要有适当的外界刺激和个体本身的努力,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自己的任何一种智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以多维度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加德纳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所以教师应注意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认识学生的长处,发挥学生的智能所长。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人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同时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进行转化。
5、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