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的特征》教学案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的特征;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描述种群的特征;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种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提高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生物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讨论和思考;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是如何组成一个个种群的?3.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种群的概念。
Step 2:学习种群的特征(15分钟)1.指导学生查阅教材、参考书籍或互联网资源,了解种群的常见特征;2.学生小组讨论,整理出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种群的分布、种群的密度、种群的结构等;3.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做相关解释和补充。
Step 3:分析种群的特征(30分钟)1.老师播放一段关于其中一种动物种群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相关图片,提问:a)这个种群的特征是什么?b)这个种群的数量、分布、密度、结构等特征如何呈现?c)是否存在种群的变化或演替?d)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征?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和讨论;3.教师穿插讲解种群特征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Step 4: 深入理解种群的特征(30分钟)1.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例如:游戏、实验、调查等,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种群的特征;2.游戏:可利用打地鼠游戏,通过增加或减少“鼠群”的数量,观察种群的密度和结构是如何变化的;3.实验:可以进行种群调查实验,例如在校园或小区里选择一种小型昆虫,对其进行种群数量统计,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4.调查: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一次野外考察,观察不同种群的特征,如鸟类、植物等。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并梳理出种群的特征;2.学生自主完成一份小结或笔记,对种群的特征进行总结;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并指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科学实践的能力。
种群的特征教案范文
种群的特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的定义和概念;2.掌握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种群结构等种群的基本特征;3.理解种群特征与种群动态演变的关系,并能分析种群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种群的定义和概念;2.种群数量的衡量指标;3.种群密度的计算和影响因素;4.种群分布的类型和特点;5.种群结构的类型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种群数量的衡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种群密度与生态因素的关系;3.理解种群分布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4.了解种群结构的类型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探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讨论与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特征?2.概念解释与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对种群的定义和概念进行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种群数量的衡量指标、种群密度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还可利用具体的案例展示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3.讨论与总结(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种群分布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并总结各类型种群分布的特点。
同样地,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种群结构的类型及其作用,并总结不同种群结构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任务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完成一项实践任务,例如调查其中一具体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类型和结构类型,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与综合评价。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种群进行调查,并通过户外实地调查或网络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
5.结果呈现与展示(15分钟)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结合数据和图表进行说明与解释。
通过学生的呈现与展示,让其他同学对不同种群特征的分析和评价进行讨论,并引导他们针对种群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思考与总结。
六、教学延伸1.通过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群特征的差异和相互关系;2.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进一步加深对种群特征与生态系统关系的认识。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围绕种群这一关键词重点介绍了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之间的内在联系,着重介绍了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和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本节内容是学习“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模型”的基础,也是学习“生物群落的演替”的基础;同时也是前面学习生物个体知识的迁移。
因此要求学生学会从群体与个体两个水平理解生物,达到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已经接触到了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在种群和群落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的注意事项。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 )列举种群的特征(2)掌握种群密度的“标志重捕法”调查方法(3)利用种群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提高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研究标志重捕法,学会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问题,培养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观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种群概念,使学生树立发展观、统一整体观,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
(2)通过学习种群密度、性别特征,使学生认同进行计划生育的生物学和社会意义。
五、教学重点: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是研究种群的基本参数,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迁出,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特征及其计算。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种群特征。
2. 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利用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种群数量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数据。
2. 教学案例:选取相关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教学工具:白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种群特征的思考,如:“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基本特征?”2. 新课导入:介绍种群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
3. 种群数量特征:讲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种群数量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课后思考题,拓展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特征在生态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2. 探讨种群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分析人类活动对种群特征的影响,如城市化、生态环境破坏等。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优秀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二、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因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2.教学重点与难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三、教学过程设计种群的特征知识点归纳知识点概述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知识点总结本节属于生态学部分的基础,是生态学研究的最小单位,内容主要包括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本节的重中之重。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我们研究种群主要研究其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是能够用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种群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种群的空间特征,通常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三种类型。
种群数量的变化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数量增长曲线,有“J”型曲线和“S”型曲线两种类型。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
王晓华种群的特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种群和种群密度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
2、掌握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
3、学会观察自然界生物,了解生物种群的各种特征,养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种群的特征。
【难点】
种群的特征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提问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都有哪些?(逐个计数、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种群密度大小受什么影响?为什么地球上有的生物种群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而有的生物如蝗虫,即使人类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消灭它,但其种群数量依旧还是有增无减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
种群的特征教学指导设计
公司用章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的用章管理,提高公司管理效率,保障公司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公司内部使用的各类用章的管理。
第三条公司用章包括公共用章与专用用章。
第四条公司用章的内容应符合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的要求,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第五条公司用章的管理责任由公司总经理负责,在其授权范围内,总经理可以将管理权限进行适当的下放。
第六条公司用章的制作、保管、使用和注销等一系列程序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未经授权和批准不得随意使用和盖章。
第二章用章的种类和权限控制第七条公司用章按种类分为公共用章和专用用章。
公共用章包括公司公章、合同专用章、发票专用章等,该类用章由公司总经理全面负责。
专用用章指公司内部各部门及岗位使用的用章,包括财务专用章、人事专用章、档案专用章等,由公司总经理根据工作需要授权相关人员使用。
第八条专用用章使用权限由公司总经理统一授权,授权范围与岗位职责相对应。
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擅自使用专用用章。
第九条专用用章的申请、使用和授权必须经过公司总经理书面批准,并由公司印章管理员负责保管和登记备案。
第十条公司用章的使用权不得出借、挂靠和转让,不得将用章用于与公司业务无关的事项。
第三章用章的制作和保管第十一条公司用章的制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采用专业的印章制作机构,制作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十二条公司用章必须明确刻制内容,包括公司名称、公司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等,并规定刻制样式,以确保印章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第十三条公司用章必须由公司总经理亲自签字验收,并由印章管理员妥善保管。
用章过程中发现印章损坏或者丢失的,必须及时报告公司总经理,做好相关记录并进行登记。
第十四条公司用章必须配备特殊的保管箱,保管箱只能由印章管理员负责保管,严禁随意将用章保管在其他地方,以确保用章的安全性。
第十五条公司用章的保管箱必须安装在安全的地方,保管箱的钥匙由公司总经理和印章管理员各保管一把,严禁私自复制或遗失,如有变动必须及时更换。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种群特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3. 种群空间分布的特征。
4. 种群遗传特征的演变。
5. 种群生态学应用实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变化规律、空间分布特征。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种群特征。
2. 利用数学模型分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种群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种群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种群的基本特征:讲解种群的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基本特征。
3. 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引入数学模型,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
4. 种群空间分布特征:讲解种群的空间分布类型及特点。
5. 种群遗传特征的演变:介绍种群遗传特征的演变过程。
6. 种群生态学应用实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种群生态学应用。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及内容。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方面,评价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1.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种群特征的相关概念和实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3. 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 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国内外种群研究的前沿动态。
七、教学实践与探究: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种群,调查其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特征。
2. 学生根据调查数据,分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制作PPT进行汇报。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章学习个体这一层次的基础上,转换视角,从宏观﹑群体水平来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与本质,即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来研究生命,不断丰富对自然界生命系统的多层次性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标志重捕法四、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教材及课件中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可设计一个数玉米的小实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五、教学过程导入种群,前3章我们学习了生物体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但只研究生物个体还是远远不够的。
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
课件展示几幅种群图片,让学生总结出种群的三要素。
接着通过一个选择题进行辨析种群的针对性训练。
问题:1、我们肥城市所有的人算不算一个种群?2、如果你作为我们肥城市计划生育部门的负责人,你会关注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引出种群的数量特征。
那么如何调查种群密度呢,课件出示第一个调查对象,即2平方米的范围有5棵蒲公英,求种群密度,学生通过直接计数完全可以轻易求出。
高中生物种群特征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特征教案主题:种群特征年级:高中科目:生物学时间: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掌握种群的数量、分布、密度和结构等特征。
3.了解种群数量、密度、分布和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2. 种群数量、分布、密度和结构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种群的数量、分布、密度和结构等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种群数量、密度、分布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相结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特征?二、讲授种群特征(15分钟)1. 介绍种群的定义和特征。
2. 讲解种群数量、分布、密度和结构等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一个案例,分析该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和结构。
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讨论不同特征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四、案例分析(10分钟)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实际生态环境中的种群案例,探讨其数量、密度、分布和结构对环境的影响。
五、总结(5分钟)总结种群的特征及其重要性,强化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料:1. 生物学教科书相关章节2. 种群特征案例材料3. 计算种群数量、密度、分布和结构的公式手册评估方法:1.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评分2. 案例分析问题回答情况评分拓展延伸:1. 带领学生实地考察种群数量、分布、密度和结构等特征。
2. 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议题,探讨种群特征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种群的数量、分布、密度和结构等特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参与实地考察和案例分析,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种群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概念、数量特征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 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生物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 种群的基本概念:讲解种群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重要性。
3. 种群的数量特征:讲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通过实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这些特征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4.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各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种群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6.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种群特征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1. 讲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2. 通过实例和图表,使学生了解种群空间特征的观察和分析方法。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理解种群空间特征。
2. 运用图表分析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种群空间特征的变化规律。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
2. 种群的空间特征:讲解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3. 实例分析: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种群空间特征。
(完整word版)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课题:种群的特征二、教学内容及目的:(一)教学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德育目标: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三)发展目标:尝试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法的选择和确定。
四、授课类型:文化课五、授课方式或方法:讲授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六、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物种?学生回答: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二)引入新课:1、课件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总结: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引出种群的概念.2、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学生讨论回答:都不是。
A不是一种;B不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老师总结:种群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3、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的特征吗?(课件展示: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呢?)讨论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
任何生物都不能单独生活,他的生存既会受到同种生物的影响,又会受到异种生物的影响。
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三)讲授新课:查种群密度注解:图中圆球为某个样方中的要测量个体数问题:该样方中要测量的个体数目是多少?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一下几点:①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大小应该根据所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情况而定。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公开课学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种群数量特征的计算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及其分类2. 种群的数量特征(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3. 种群数量特征的计算方法4. 种群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种群数量的计算方法2. 种群特征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种群的概念、分类和数量特征。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种群特征解决问题。
3.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种群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种群的概念、分类和数量特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3. 计算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种群数量特征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种群特征解决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心得。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种群概念和数量特征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针对性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种群数量特征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包括分析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提供种群特征相关知识的教材,供学生学习和参考。
2. 案例资料:收集与种群特征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3.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种群特征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课堂趣味性。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种群的概念、分类和数量特征。
2. 第3-4课时:讲解种群数量特征的计算方法,并进行案例分析。
3. 第5-6课时:进行课堂讨论,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提出样方法的重要性,即通过对一小部分个体的观察和统计,推算出整个种群的数量特征。
接着,教师介绍了常用的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并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进行标志重捕法的操作。
接下来,教师讲解了种群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种群密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最后,教师总结了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分布特征、结构特征和动态特征,并鼓励学生通过样方法去调查身边的种群,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科学思维能力。
七、课堂练:1、请用自己的话简述种群的概念。
2、如果你要调查学校操场上的蚂蚁种群密度,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3、如果一只大熊猫被捕获并进行标志重捕后,再次进行标志重捕时未发现这只大熊猫,那么这只大熊猫的存活率是多少?4、你认为种群密度与环境因素之间有什么关系?请举例说明。
八、课后作业:1、调查家附近的一种群,记录其数量特征、分布特征、结构特征和动态特征。
2、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和濒危动物保护政策,并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
3、复本节课的内容,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在课堂上,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张草地的图片,其中黑色圆点代表蒲公英,白色圆点代表其他植物。
老师让同学们估算一下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
一位同学说出了他估算的结果,并解释了他的估算方法。
老师介绍了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即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老师还提醒同学们在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要注意样方的大小、样方的数量、取样方法以及计数方法。
同学们回答了估算结果,结论是实心球应该计数为一个个体。
老师介绍了标志重捕法来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即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学案【新课自主学习】(一)种群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种群。
(二)种群的特征正因为种群是同种个体通过特定的关系构成的群体,所以种群与个体相比具有数量特征。
而种群的种群数量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1.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概念:种群密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同一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不一样;同一物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也不一样。
调查方法: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法。
(1)如下图如果要调查面积为100m²草地中播娘蒿这种杂草的种群密度,可用_________法,根据样方法步骤算出该杂草的种群密度:(2)如果要调查某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应用___________法。
计算公式:N/a=b/c例:在1公顷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被标记的鼠15只,那么该麦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约为____________只/公顷。
调查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原则①随机取样。
②计算样方内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适用范围: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蚯蚓,同时调查某种昆虫卵、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跳蝻的密度等也可用样方法。
(3)常用的取样方法①点状取样法:如五点取样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
②等距取样法:当调查对象的总体分布为长条形时,可采用等距取样法。
只要是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的均正确(提示:统计边角的原则一般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2.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1)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标志重捕法中的标志技术①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
②标志不能过分醒目原因:过分醒目的个体,在自然界中有可能改变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有可能改变样本中标志个体的比例而导致结果失真2、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若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___;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_________。
因此可以说出生率和死亡率_________种群密度。
3、迁入率和迁出率: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年龄组成分为三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分析图中A、B、C三种年龄组成的种群,并思考种群的年龄组成与种群的数量变化的关系。
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ABC由此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_________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A B C(2)性别比例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害虫雄性个体 破坏性别比例 害虫的种群密度下降56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空间布局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试分析课本上三幅图片各属于哪种类型?【巩固练习】1、下列环境中的生物,构成一个种群的是( )A. 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B. 一个狼群C. 一片森林中的鸟D. 一个草原上的羊2、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年龄组成呈增长型B.性别比例适当C.迁入率大于迁出率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3、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 )A .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B .目前的年龄组成C .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D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高考实战演练】(07广东)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 .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B .2003年,广东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329%C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 .由于微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09广东)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 .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B .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C .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D .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随堂练习】1.以下属于种群范畴的是 ( )A .一座山上所有的马尾松B .一块草地上所有的昆虫C .一个池塘内所有的鱼类D .一个公园内所有的树木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该害虫种群密度将 ( )A .明显增加B .明显减少C .先减后增D .相对稳定3.一个种群中年轻个体非常多,老年个体数非常少,此种群属于哪种年龄组成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D.不定型4.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一物种的种群密度在不同季节中有较大差异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异很大C.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D.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不是种群密度6.预测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A.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C.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D.人口男女性别比7.下列关于生物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B.人口出生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人口数目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完全相同D.影响人口出生率和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区别8.在对某种兔的种群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46只,第二次捕获25只,其中有标志鼠12只。
则该种群的总数量为:()A.46 B.25 C.12 D.969.图4-2的左图表示种群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右图表示一个种群在一个有限环境中随时间推移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请据图回答:图4-2(1)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乙表示稳定型,甲表示______,丙表示_____。
(3)乙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 (4)甲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
(5)乙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
(6)甲种群所处的时期相当于右图的_______段。
A.ab段B.bc段C.cd段D.de段(7)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
有可能使该害虫的种群年龄组成为图_______所示的类型。
(8)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70年代初期人口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__所示。
为此我们要严格执行人口的____________政策。
(9)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这将会使捕捞之后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图________所示类型。
1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学习了用样方法调查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后,准备对学校操场的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设计如下调查步骤:①选取100cm×10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
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1)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2)在确定样方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
种群特征的答案【巩固练习】1-3:BCB【高考实战演练】C B【随堂练习】1.A 2.B 3.A4.D6.A 7.C 8.D9.(1)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2)增长型、衰退型(3)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4)越来越大(5)在一定时间内会保持稳定(6)B (7)丙(8)甲,计划生育(9)甲10.(1)②取样方法不对。
应在B操场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
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或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
应先算出每个调查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2)随机取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