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绘画艺术的真实性

合集下载

浅析“六法论”对绘画教育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六法论”对绘画教育的影响-最新教育文档

浅析“六法论”对绘画教育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 , 我国的人物画创作已趋成熟。

在绘画创作空前繁荣的同时 , 南齐著名人物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总结了前代的绘画理论 , 完成了画评《古画品录》。

这一著作初步奠定了中国绘画理论完整的体系框架 , 特别是其中提到的“六法论”,更是对绘画创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 成为评论绘画、鉴赏绘画的重要标准和理论依据。

宋代美术理论家郭若虚评论说 : “六法精论, 万古不移”。

这一理论是中国古代美术理论中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

因此它的提出对后世的绘画教育、绘画创作、绘画品评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从“六法论”出发来粗浅的探讨其对绘画教育的影响。

一、何谓“六法论”谢赫“六法论”的原文是 : “六法者何 ?一气韵生动是也 , 二骨法用笔是也 , 三应物象形是也 , 四随类赋彩是也 , 五经营位置是也, 六传移模写是也。

”这种断句标点的注法主要是根据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述。

另有其他绘画理论家在古文传抄中将“六法论”断句标注为 : “六法者何一、气韵 ,生动是也二、骨法 , 用笔是也三、应物 , 象形是也四、随类 , 赋彩是也五、经营 , 位置是也六、传移 , 模写是也。

”虽然断句不同 , 使原文的释意略有不同 , 但所包含的内容却是基本一致的。

( 一) “气韵生动”或“气韵, 生动是也” , 是“六法论”中最为重要的一法。

“气韵”, 原是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用词,一般包含有气和韵两层含意, 例如“风气韵度”等, 是指人物从姿态、表情中显现出来的精神气质、韵致气度。

这种美感和使人敬慕的气质 , 是无法具体触及的, 只能用心去感受。

气和韵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有韵必有气、有气就会有韵。

因此谢赫在“六法论”中将气、韵合二为一, 用以衡量品鉴绘画中的人物形象。

而后代的美术理论家根据自身对“气韵生动”的理解, 将所品鉴的对象逐渐扩大至人物画之外的各种绘画题材, 进而扩大到品评绘画技法及笔墨效果等。

纯粹 凝缩 平衡 表现——论马蒂斯的绘画艺术

纯粹 凝缩 平衡 表现——论马蒂斯的绘画艺术
的 情景 的质 朴 与 简单 的 企 图 ” “ 们 从 原 始人 ( ;我 以及 儿 童 ) 最 早 的
的创 造力 和 自 由精 神 发展 来说 , 是 一种 令人 窒息 的 束缚 。 因此 . 也 为了 克服 印 象派 绘画 中 的那 种短 暂 的 、 间 的感觉 , 通过 深 化 色 瞬 在
彩 的对 比 和协 调 关 系的认 识 , 强化 色 彩表 现性 的 同时 . 马蒂 斯 更 主
艺 术 家们 来说 , 是如 此 。因此 , 也 一场 有关绘 画 的革命 就在 所难 免 ,
艺术审美
纯粹 凝 缩 平衡 表现
一 一
论 马 蒂 斯 的 绘 画 艺 术
葛红 刚 ; 姜宏伟
( 林 大 学 应 用 技术 学 院 , 林 长 春 10 1) 吉 吉 30 2
摘要 : 利・ 亨 马蒂 斯是 二 十世 纪 最善 于运 用 色彩 的伟 大画 家和 实验 艺术 的先 驱 . 的 绘 画充 满 了极 强的表 现 性和 主观 性 , 他 代表 了
的地 面 、 色 的物 体 。 红
找 “ 觉纯 粹性 ” 艺术 革 命 中 , 大部 分画 家 一样 . 蒂斯 也 抱 有 视 的 和 马

种回 归 的情 结 , 主张 远 离那 些被 奉 为经 典 的金科 玉 律 , 用一 种新
生 婴儿 的观 察 方式 , 寻找 ~ 种久 违 的视 觉新 鲜 感 。就 如 赫 伯特 ・ 来 里 德在 他 的 《 日之 艺 术 》 道 :现在 的 艺术 . 一 种 回到 儿 童 似 今 说 “ 有
2感觉的凝缩
不可否 认 , 派 的色 彩给 了马 蒂斯 很 大启 示 , 直 接面 对 自 印象 如
关键 词 : 艺术 ; 觉 ; 视 感觉 ; 色彩

论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论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论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当代工笔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体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当代工笔花鸟画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现状和潜在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对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探讨。

1. 传统与创新并存传统工笔花鸟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珍贵遗产,它融合了中国绘画的审美理念和绘画技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当代,一些画家继承和发扬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技法和精神,创作出一些传统造型、传统内容的花鸟画作品,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欢迎。

与此也有一些画家通过创新的手法和理念,打破传统的束缚,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和个性鲜明的作品,为传统工笔花鸟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2. 风格多元化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使其风格多元化,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绘画风格和表现手法。

有的画家继承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力求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保持个性鲜明;有的画家则启发于西方绘画的理念和表现方式,探索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新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这些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方式给当代工笔花鸟画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 技术手段的革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创作逐渐摆脱了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的限制,广泛运用了数字绘画、计算机绘图等新的技术手段。

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为画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使得当代工笔花鸟画在表现形式上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4. 国际化视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也向国际舞台走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艺术家和收藏家的关注和喜爱。

一些中国当代工笔花鸟画家也积极参与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将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艺术魅力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国际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当代工笔花鸟画的发展趋势1. 复兴传统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一些画家通过回归传统,深入挖掘和研究传统工笔花鸟画的艺术内涵和技法精髓,致力于复兴传统工笔花鸟画。

他们不仅在传统的造型和题材上做文章,还在绘画技法和审美理念上进行创新,使得传统工笔花鸟画在当代得以继承和发展。

《格尔尼卡》作品解读_艺术理论论文

《格尔尼卡》作品解读_艺术理论论文

《格尔尼卡》作品解读_艺术理论论文摘要:根据毕加索《格尔尼卡》作品引出对绘画唯美、唯真、唯善的解析,分为美、真、善三个方面,最后结论为绘画的本质是求美、求真、求善。

关键词:唯美;唯真;唯善;生命;呐喊一毕加索的油画作品《格尔尼卡》349.3×776.6厘米,1937年5月1日到6月4日完成,是举世瞩目的杰作。

我一直想亲眼看一下此作终未实现,读一些毕加索的画册,从中也能了解到《格尔尼卡》作品,大师创作时的心路历程。

那就是唯美、唯真、唯善,向世人树起了《格尔尼卡》就是战争的警世碑。

“1937年1月,毕加索本来接受哪年夏天万国博览会的一幅壁画,但却迟迟无法动笔,只到4月26日那天,西班牙古城格尔尼卡遭受到空袭消息传来后,毕加索迅速地完成了这件著名的作品草图”(《毕加索》西洋美术家画廊·6)。

毕加索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从作品及风格上分析,就是绘画的观念,绘画本质的创新。

是他立体主义结合浪漫主义以及现实主义一次综合性实验,把绘画的综合手法发展到唯美、唯善、唯真境地,这正是他伟大之处。

二当我们面对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时,情不自禁地受到生命的振憾,心中只能说毕加索就是毕加索。

从唯美上说他树立的丰碑只能仰望,连他的影子就不能有欲念占有,一旦有他作品风格的影子,那就成了他的重影,你永远生活在他的阴影下。

人们不得不说毕加索是现代艺术的代名词。

他创立的立体主义给绘画带来了新的观念,以致这种观念就像一卵石投进水中所波及整个艺术的海洋。

这种唯美观念至今影响着当代艺术。

我曾假定用“滤色法”去过滤他立体主义作品,其结果是,剩下的近似素描的构架图形,与西方传统绘画背道而驰,建立了新的绘画唯美视觉效果。

他在立体主义1907年《亚威龙少女》开始到1937年有30多年了,这个时期属于立体主义成熟阶段。

他创作《格尔尼卡》在唯美上也历经图志,苦心经营,从1937年5月1日到6月4日,一共改变他的创作形式共计7次,最后追求的形式美是我们目前看到的附图,即1937年6月4日完成的《格尔尼卡》。

论画以形见与儿童邻理解

论画以形见与儿童邻理解

论画以形见与儿童邻理解摘要:一、引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含义及其背景二、儿童邻的理解:童年的认知局限与绘画审美三、形似与画意的关系:形似为基础,画意为升华四、形似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应物象形与艺术真实五、结论:形似与画意相辅相成,共同成就艺术佳作正文:一、引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含义及其背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苏轼的两句论画名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评论一幅画的好坏,如果仅仅以形似为标准,这样的见识跟小孩子差不多。

在孩子眼中,绘画更多的是对外在形象的模仿,而难以理解画中的深层意境。

这也反映出在艺术创作中,形似与画意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儿童邻的理解:童年的认知局限与绘画审美儿童邻,指的是儿童时期的认知局限。

在孩子的心中,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直观、简单且富有想象力的。

他们看待事物时,往往关注的是形象、色彩和动作等外在表现,而难以理解背后的深层含义。

在绘画方面,儿童邻的表现为追求画面的直观性和生动性,而忽视画面的内涵和寓意。

三、形似与画意的关系:形似为基础,画意为升华在绘画创作中,形似和画意是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形似是指画家对物象外在形态的描绘,它是绘画的基础。

只有形似,画面才能具备生动、真实的视觉效果。

然而,仅仅追求形似是远远不够的。

画意,即画家通过绘画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和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只有形似与画意相辅相成,才能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四、形似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应物象形与艺术真实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应物象形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

它要求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对物象进行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把握其内在规律和特点。

应物象形并非简单地模仿物象的外在形态,而是通过对物象的深刻理解,表现出艺术的真实。

这种真实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形似,更是画家对物象内涵和神韵的把握。

五、结论:形似与画意相辅相成,共同成就艺术佳作总之,形似与画意在绘画创作中各有其重要作用。

形似是绘画的基础,体现了画面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画意则是艺术的灵魂,展现了画家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追求。

试论常玉绘画作品中色彩的“少即是多”

试论常玉绘画作品中色彩的“少即是多”

试论常玉绘画作品中色彩的“少即是多”作者:吴璋南来源:《美与时代·中》2024年第03期摘要:以“少即是多”这一艺术创作理念对常玉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常玉的艺术生平及所造就出的独特绘画方式,分析常玉绘画作品中色彩的专有语言表达,同时,围绕主题、色彩、表现技巧方面试论“少即是多”理念在绘画创作中的指导意义。

常玉一生的绘画作品中都贯穿着“少即是多”理念,他用最少的色彩表达最丰盈的内心,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自由不拘泥地以中国美学手法演绎西方绘画。

关键词:常玉;绘画;“少即是多”;中国美学;情感表达一、常玉艺术生平及所造就的独特绘画风格常玉年幼跟随父亲学习中国传统书画,为艺术启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幼便有着过人的艺术造诣。

家境殷实的常玉是第一代留法画家,由于艺术观念不同,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比较规范的学校开展学习,而是选择一所开放自由的私立美术学校“大茅屋”画馆(Giande Chaumiceie)。

参与其中,对艺术画作深入探究,成为常玉绘画创作呈现独特性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

在海外另辟蹊径的学习方式与儿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常玉一生的绘画风格奠定了坚实基础,他的作品就是内心情感的表达,是喜怒哀乐的自然宣泄。

常玉虽一生坎坷不定,却又锋芒毕露,对于艺术永远抱有“自由、纯粹、抒发、反思、再造”的理念。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创作者主观情感和画面意境的呈现,西方传统绘画则将客观物象作为主要内容,强调写实与再现。

常玉一生经历过中国社会的不同阶段,也旅居过很多国家,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他的艺术观念产生碰撞,在矛盾与统一的基础上为他的绘画创作带来了影响。

文章在分析常玉绘画作品的色彩运用时,一方面探析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内部价值,另一方面也思考西方文化引起的外部价值。

二、常玉绘画作品中色彩的专有语言表达每一位画家都有自己专有的色彩语言表达,并在作品创作中伴随一生:凡·高的黄,炙热又闪光;高更的绿,清澈又纯粹;莫奈的紫,通透而温柔;常玉的粉,浪漫又轻盈。

论马克·罗斯科作品中红色与黑色的象征性

论马克·罗斯科作品中红色与黑色的象征性

论马克·罗斯科作品中红色与黑色的象征性摘要:马克·罗斯科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色域画派的重要画家。

罗斯科对于艺术的真实性与纯粹性有着极致的追求,在美国二十世纪中期艺术商业化的社会趋势下,罗斯科无法忍受人们对于艺术的虚荣,更加无法忍受他的画作被当作商品和装饰品,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了世界。

本文通过联系罗斯科悲剧性的人生经历与其追求真实的艺术哲学,进一步分析其画作中红色与黑色的象征意义。

关键词:色域画派;马克·罗斯科;红色与黑色;色彩的象征性;马克·罗斯科是色域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它作品历经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最后形成完全抽象的色域绘画风格。

罗斯科的作品尺幅很大,通常由两到三个排列的矩形色块组成,色块边缘模糊不清,颜色层次十分微妙,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罗斯科成熟阶段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见红色与黑色色块,它们或者单独出现,或者同时存在,赋予了画面新的内涵。

同时,在关于罗斯科的话剧《红色》中,罗斯科与其助手曾谈到:红色像是太阳神阿波罗,黑色则是底格里索斯酒神,前者象征着光明和救赎,后者象征着悲惨和死亡,它们存在于每一张画上,红色与黑色相互依存。

可见红色与黑色对于罗斯科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红色——宗教性的象征罗斯科画作的精神性体现在其画作的宗教情感上,他把自己的作画过程当成庄严的宗教仪式,执着于对宗教主题的表达,这与他儿时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童年时父亲把犹太教强加给他,严格的犹太法典像牢笼一样束缚着他,将言语和行动以及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仪式化,根深蒂固的影响着他的生活与艺术。

10岁移民美国后,罗斯科开始全面接受基督教,基于犹太-基督的宗教信仰,罗斯科将宗教体验贯穿于整个艺术活动中,他创作的目的就是要让观者感受和他一样的宗教情感。

在宗教语境中,上帝总是与光存在,而在罗斯科的画作里,发光的色块是最鲜明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出罗斯科对于光的追求和对宗教精神的执着表达。

纯粹宗教学认为颜色代表着独特的宗教概念或寓意,红色作为三原色之一,是最原始的颜色,也是一种极具宗教精神的颜色。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

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中西绘画艺术比较——写实与写意写实与写意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画的重要区别是,一个注重写实,一个注重写意。

所谓写实,就是真实地描绘事物的面貌,强调事物形态的真实性。

西方绘画这种写实的观念,受到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模仿说的影响。

亚里斯多德在其《诗学》中最早阐述了“美的艺术”的特征,并把“美的艺术”称为“模仿的艺术”。

模仿说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也是亚里斯多德艺术理论的基础。

12世纪中期后,由阿拉伯传入西方的亚里斯多德学说,包括艺术模仿理论,经过西方基督教的改造和融合,纳入了基督教神学体系中,成为为基督教神学服务的理论。

实际上,基督教绘画的写实观念,早在亚里斯多德理论传入欧洲之前就已经存在。

这种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来自于基督教教义本身。

基督教教义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上帝创世说,认为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及人的躯体,都是上帝创造的。

基督教神学家还多方论证上帝创世的真实可靠性。

在这“信仰的时代”里,艺术家是“忠于上帝”的工具,必须全身心地为宗教服务,按照宗教的观念和教会的要求,描绘苍天大地、山川河流、树林草木、飞禽鸟兽,表现它们的真实存在。

描绘人物形象时,要注意表现人体的比例、结构,因为人是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子塑造出来的,画家必须小心翼翼的表现人,不能歪曲人的形象。

石涛山水作品基督教美学家还认为,一切美都来源于上帝,美的根源只在上帝,只有上帝才是美的本体,才是美本身。

中世纪美学家奥古斯丁说:“是你,主,创造了天地;你是美,因为它们是美丽的;你善,因为它们是好的;你实在,因为它们存在。

”这实际上把真与美,都归于上帝。

因此,表现美,是为了上帝,因美来自上帝。

表现真,也是为了上帝,因为真是上帝创造的。

12世纪中期后,亚里斯多德学说传入西欧,神学美学家托马斯·阿奎那一方面继承了奥古斯丁的上帝是美的根源的学说,另方面,将亚里斯多德的艺术模仿自然的学说,经过改造,融进了基督教神学之中。

绘画艺术特点

绘画艺术特点

绘画艺术特点
绘画艺术特点:
1、忠实于客观物象:绘画艺术是忠实于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的设计表现形式,通过对客观物象的高度概括与提炼,形成具有鲜明形象特征的作品。

2、形象特征: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是人体的造型、动物的造型、植物的造型、器物的造型或者是自然的造型。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绘画艺术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如线条和颜色的结合,或者是其他特殊材料的运用,如油画、水彩、素描、版画等。

4、表现力的强:绘画艺术不仅能够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还能够呈现出艺术家对于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见解。

5、表现空间的丰富性:绘画艺术能够在二维的空间内创造出三维的空间感觉,这是通过点、线、面、色彩、明暗、透视、结构等多种手段来实现的。

6、文化的传承:绘画艺术不仅是个人表达的工具,也是人类文化和历史的载体,它记录下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7、民族特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绘画艺术有着各自独特的美学风格和文化底蕴,如中国的写意画风、西方的写实主义等。

技术
手段的多样:绘画艺术涉及到的技术手段包括但不限于点、线、面的构成,色彩的使用,以及对光线、阴影的处理等。

8、内在精神的表达:绘画艺术不仅仅是在外观上模拟事物的形态,而是更多地倾向于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浅谈“六法”绘画理论

浅谈“六法”绘画理论
三 、“六法”理论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在 “六 法 ”绘 画 理 论 中 ,每 一 项 内 容 都 是 相 辅 相 成 的 , 是 不 能 或缺的一个整体。如 气 韵 生 动 ,笔者认为它是“六法”理论中的 核 心部分,是所有绘画者所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剩下的五项内 容 都 是 围 绕 这 一 中 心 内 容 展 开 的 具 体 描 述 。“六 法 ”使 矮 画 更 加 传神 、生动。
理论研究
A R T EDUCATION RESEARCH
浅谈“六法,,绘 画理论□ Nhomakorabea小琴摘 要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有着许多杰出的画家。在南 北 朝 时 期 ,美术理论家和画家谢赫提出了“六法”绘画理 论 。所谓“六法”,指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六法”对中国画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 为中国画的批判提供了标准。该文分析“六法”提出的社会、文化背景,探 讨 “六法”的内容及其内涵,加深对“六法”之间内在联系的了 解 ,以期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的 变 化 ,随 类 赋 彩 的 内 涵 发 生 了 重 大 转 变 ,色 彩 应 用 的 重 要 性 逐 渐 被 笔 墨 取 代 ,这也是我国绘画发展史上的重大缺失。我国的 传统绘画呈现了单 一 化 的 发 展 倾 向 ,绘画的多样性发展受到了 极大的阻碍和限制。
5. 经营位置 绘画 创 作 的 构 图 、布局和章法在绘画创作中极为关键。一 幅 画 里 的 事 物 的 安 排 并 不 是 随 心 随 性 的 ,需 要 画 家 在 提 笔 之 前 加以酝酿,力求达到最佳的画面布局。 6. 传移模写 学 习 绘画创作的重要方法,主要 体 现 在 两 方 面 :一 方 面 ,画 家 需 要 对 前 人 作 品 加 以 临 摹 ,掌 握 技 术 手 法 ,并在此基 础上 加以 创 新 ;另 一 方 面 ,画家需要融入自然,在不断的写生中提升自我 的 素 养 和 技 巧 ,并 将 其 灵 活 运 用 在 后 期 的 艺 术 创 作 中 ,提升自身 的 整 体 素 质 ,最 终 在 绘 画 上 有 所 突 破 。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中西绘画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它们在绘画技法、表现形式、意义等方
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绘画作品的角度分析中西绘画的差异。

首先,在绘画技法方面,西方绘画注重强调逼真,尤其是光影、色彩、透视等技法,
其绘画作品中对比强烈,构图规则严谨,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而中国绘画注重笔墨,通过线条、刚柔、渗透等表现技法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意境,使其作品更显诗意和情趣。

就拿山水画来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侧重于“气韵生动”的意境,追求画家的主观感受,而
西方山水画则强调景物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其次,在表现形式方面,西方绘画注重画面的精确呈现,强调绘画作品中的具体细节,使其作品更加具有可视及物质感。

而中国绘画更强调表达情意,注重留白和空间处理,其
绘画作品中表现的往往是一种匿名的、抽象的意识形态,通过表现墨色、画风、文字等符
号与象征构建,体现出更丰富的意涵和情感。

例如,国画中的“意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概念,即把画家的心境、意念、情感融进画作之中,表达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最后,有意义的方面,中西绘画的主题和内涵也有显著差异。

在西方美术中,常常强
调现实主义里的人类与社会,更注重表现出一份独特的思考。

而中国美术更多地关注于人
的精神活动,如代表文化的主题,体现历史的符号,信仰方面的绘画等。

中国绘画的主题
通常跟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德、哲学、宗教有关。

总之,中西绘画的差异体现在技法、表现形式和意义方面。

两种绘画有着各自不同的
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这种差异丰富了世界艺术的多样性。

“画”实“论”不虚——艺术理论与绘画创作实践的辩证关系

“画”实“论”不虚——艺术理论与绘画创作实践的辩证关系

们 认 识事 物 的 普遍 方 法 。把 握 辩证 关 系 的关 键 角度 入 手 ,或 许 是 一条 理 解 、吸收 其他 兄 弟 艺术 在 于 用对 立 统 一 的方 法 看 问题 ,客 观 、全 面 地 精髓 并 为绘 画艺 术所 用 的捷 径 。其 次 ,绘 画 艺术
揭 示事物 矛盾 双方 的相 互关 系 。
例 证 二 :艺 术 理论 与 群体 绘 画创 作 实 践 的循
2 0世 纪 8 0年 代 中期 西方 艺术 思潮 疯 狂涌人 .
在 理 论漩 涡 里打 转 ,理 论 _ 旦 失去 实 践 的检 验 , 环作用 过程 。
作” 。 就好 比没 有导 向装备 的孤 舟 人海 ,有 去 无 尤其是 7 0年代 末 大量 的西方 现代哲 学和 文学 著作 回 。纵观 美术 史 ,缺少 理论指 导 的绘 画创 作实 践 的 出版 和 翻译 介 绍 ,出现独特 的 “ 文化热 ”现象 。 容易 失去 绘画 创作 的独创 性 与学术 性 。独创 性 的 进而孕 育 了轰 轰烈 烈 的 “ 八 五美 术运 动 ” 。此次 运 丢失 绘 画创作 势必 渐变 为不 断重 复 的技 艺 精湛 的 动 的 主力 画 家 们 几 乎 无 一 例 外 的读 过 弗 洛伊 德 、 实用 工艺 技术 。而 学术 性 的丢失将 使绘 画 创作 缺 萨 特 、尼 采 、加 缪 等 很 多 现 代哲 学 和 文 学 著 作 。 乏理 论 思想深 度 和可持 续发 展 的持久 力 ,尚未 成 他们 一 开 始很 多作 品是 用绘 画 艺术 的形 式 来表 达 型便 遭夭 折 。 环作 用 过程 。 读 书后 的感 想 ,当时 的很 多 绘 画作 品题 目带有 明 例 证一 :艺术 理论 与个 体绘 画创 作实 践 的循 显 的哲 学 命题 倾 向 ,很 形 而上 化 ,比如谷 文达 的

绘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绘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绘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绪论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绘制图像来传达情感、思想和观点。

在过去几十年里,绘画领域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艺术家开始关注绘画的艺术性、技巧和意义。

本文将综述相关的文献,探讨绘画的发展趋势、技术方法以及对传统与现代绘画的理解。

一、绘画的发展历程在研究绘画的文献中,学者们对绘画的发展历程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

早期的绘画主要用于记录和再现现实世界,随着时间的推移,绘画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具有了自己的表现手法和风格。

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绘画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和媒介,如数字绘画、装置艺术等。

二、绘画的技术方法在绘画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使用不同的技术方法来传达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技术方法包括画笔选用、色彩运用、构图方式等。

不同的技术方法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达,对于艺术家而言,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对于创作的成功至关重要。

三、传统与现代绘画的对比传统绘画注重技巧与真实性,而现代绘画更加注重个人的表达与创新。

传统绘画借用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景物作为创作的源泉,而现代绘画则更加关注内心感受与表达,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也让艺术家有更多的选择。

对于艺术家和观众而言,了解传统与现代绘画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理解和欣赏绘画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结论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断在时代的演变中发展。

通过对绘画的发展历程、技术方法以及传统与现代绘画的对比的综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绘画作品的艺术魅力。

绘画作为学科,仍然有着巨大的研究空间和发展潜力,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学者和艺术家关注和探索绘画的奥秘。

参考文献:1. Smith, John. "A History of Painting." Art Journal, vol. 35, no. 2, 2010, pp. 45-67.2. Johnson, Mary.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in Paint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Studies, vol. 20, no. 4, 2015, pp. 67-89.3. Brown, David. "Traditional and Modern Painting: a Comparative Study." Journal of Visual Arts, vol. 15, no. 3, 2018, pp. 105-126.4. Lee, Jennifer. "The Evolution of Painting: From Realism to Abstrac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Art, vol. 25, no. 1, 2013, pp. 78-95.5. Davis, Laura. "New Trends in Painting: Exploring Digital Media." Art and Technology Review, vol. 30, no. 2, 2019, pp. 120-145.。

论西方绘画风格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变及成因

论西方绘画风格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变及成因

论西方绘画风格从写实到抽象的演变及成因作者:张田妮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62期【摘要】本文梳理了写实主义从古希腊到19世纪的发展脉络,自印象主义之后写实主义逐步演变成了以几何抽象为主的绘画模式。

从写实主义到抽象主义的演变一方面体现了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审美文化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写实主义到抽象艺术的探索,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了解西方绘画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西方绘画;写实;抽象“从写实到抽象是艺术发生问题上的一种观点,意即,最初的艺术总是写实的,而几何图形则是写实图像简化的结果。

此观点是西方学界的主流观点,在我国则几成定论。

”在美术史上我们通常认为有“写实”和“抽象”两种类型。

简而言之,“写实”就是以古希腊的模仿为主要形式,模仿水准越高,技艺也就越精湛;而“抽象”则是通过线条、形体、色彩勾勒出图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审美情感。

一、西方写实绘画的发展过程写实主义从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巴洛克风格、洛可可艺术到印象主义之前绘画艺术都以写实艺术为主。

自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模仿说”正式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中形成一个体例完整、自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古希腊开始的模仿艺术对写实艺术在西方美术绘画史上的影响是一以贯之的:“古罗马的艺术不像希腊艺术那么富于浪漫情趣和理想化的美,而是更加趋向写实。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就写实角度来说继承和发扬了古希腊的风格,同时也创造发展了新的技艺,巴洛克风格继文艺复兴以后成立专业的美术学院,使得美术训练走向正规化,另一方面是画家打破理性、僵化的绘画模式,使得作品的鲜活性和想象性有所增加;罗可可艺术是对巴洛克艺术的继承,或者说是一种精妙化的发展,罗可可在写实艺术上显得轻盈、精致富于装饰性;19世纪是一个科学实践、意识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就艺术而言现实主义的社会意识成了艺术家们追求的题材,这一时期写实主义的画家虽有的受过专门的古典风格的绘画训练,但是他们不再热衷于在神话和历史中需求灵感,而是全力在直面现实或贴近自然的过程中发现美本身,在印象主义之前可以说是写实主义达到了巅峰。

试论美术创作应遵循的规律

试论美术创作应遵循的规律

试论美术创作应遵循的规律美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运用形式、色彩、构图等元素表达情感与思想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美术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以保证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本文将从视觉规律、构图规律、色彩规律、形式规律、情感规律以及创作过程规律等方面,探讨美术创作应遵循的规律。

视觉规律是指人们在观看图像时产生的感知规律。

在美术创作中,艺术家需要了解并运用这些规律,以引导观者的视线。

一般来说,人眼更容易被鲜明对比、强烈变化的元素所吸引。

因此,艺术家可以通过增强图像的对比度、运用明暗处理、突出重点等手法,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

构图规律是指在画面中安排形状、线条、色彩等元素的方式。

一个好的构图能够使画面更加有序、协调、有力度。

常见的构图规律包括“三分法”、“对角线法”、“黄金分割法”等。

其中,“三分法”是指将画面以垂直或水平方向分成三等份,将重要元素放置在这些分割线上,以增强画面的稳定感和对称感。

而“对角线法”则是通过将画面对角线上的元素安排得当,使画面更加有动态感和层次感。

而“黄金分割法”则是将画面按照一定比例分割,使画面更加和谐、美观。

色彩规律是指色彩在美术创作中的运用规律。

色彩是美术创作中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它可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

在色彩运用上,可以遵循对比原则,即通过运用相对对比的色彩使画面更加生动、有层次感;可以遵循温暖和冷却原则,即使用温暖色彩表达愉悦、活跃的情绪,使用冷色彩表达冷静、沉稳的情绪;还可以运用色彩符号,即将某些特定的色彩与具体情感或意象相联系,达到更深层次的表达。

形式规律是指美术创作中关于形状、线条和空间的运用原则。

形状和线条是构成图像的基本要素,它们的运用可以使画面更加丰富多样、有韵律感。

艺术家可以通过运用各种形状,如圆形、方形等,以及各种线条,如直线、曲线等,达到表达情感和传递主题的目的。

空间是美术作品中的重要因素,艺术家可以通过透视、阴影等手法,使画面呈现出立体感和深度感。

艺术考察心得体会结语

艺术考察心得体会结语

艺术考察心得体会结语艺术考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能够近距离观察与感受各类艺术形式,并在此过程中深入思考与领悟艺术的内涵与意义。

通过这次考察,我深刻体会到艺术的力量和魅力,也更加坚定了我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首先,艺术是一种表达与交流的方式。

无论是绘画、音乐、舞蹈还是戏剧,都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将内心世界与观众进行沟通和交流的工具。

艺术作品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思想和体验,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也会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与感受,与艺术家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流。

这种无声的交流,超越了语言的局限,使人们能够用心去感受、理解与欣赏艺术作品所传递的信息。

在参观艺术展览时,我沉浸在作品的世界里,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艺术家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这种交流,我更加明白艺术是一种无形的语言,能够超越国界与文化的差异,让人们在感受艺术的时刻,达到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

其次,艺术是一种反思与启迪的力量。

艺术家通过对人生、社会和自我的思考,创作出了各种风格和形式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美的展现,更是对人类思维和行为的一种审视和反思。

在参观艺术展览时,我发现很多作品都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思辨性。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用艺术的方式去揭示社会的问题和现象,激发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这种力量让人们不仅仅停留在被艺术作品的美感所吸引,更能从中得到一种思想层面上的启发和震撼。

艺术作品的深度和内涵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思考,从中汲取营养,让自己的思维和眼界得到拓展与提高。

此外,艺术是一种寻找和表达真实自我的方式。

艺术家通过创作艺术作品,能够更加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追求的是一种真实性和自由感,通过对材料、形式和技艺的运用,创作出了让人们震撼和感动的作品。

参观艺术展览时,艺术家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了真实感和情感的共鸣。

在艺术品的世界里,我感受到了艺术家对事物的独特观察和感受,也看到了他们对人生和自我的深沉思考。

艺术家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勇于面对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矛盾,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思索与探索。

试论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

试论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

貌 。 中西绘 画艺术 的 比较应在 各 自文化 、 学的基础 上进 行 , 样 的 比较 才 能得 出相 对 稳 定 的结 论 , 能从 哲 这 才
本质 上抓住 两种绘 画 艺术 的异 同及其联 系。
关键 词 : 画艺术 ; 实 ; 意 ; 绘 写 写 透视 ; 现 表 中 图分 类 号 :2 Jl
作者简介 : 伟萍 (9 1 , , 5 E 1 8 一) 女 山东青州人 , 烟台大学文经学院建筑工程系讲师 。
与西方绘画写实手 法不 同 , 国画注重 写意 。中国画不 中
中国传统绘 画不讲究形 似 , 而 比如 巴比松画派 的油 画作 品。重大历史题材 的油画像一 面镜 以描绘 客观对象的形 似为 目的 ,
子, 真实地反 映历史的场景 , 比如法 国古典主义大师 大卫和安 是主张神韵的体现 。六朝 时期 的谢 赫在 他 的《 品》 面也 画 里 第一条就是气韵 生动 。可见 , 形似在 格尔 的油画作 品。可见 写实 是西 方 2 O世纪 以前 的绘 画的重 提出了绘画品评的标准 , 中 要特征 。这种写实观念是受亚里 士多德模 仿说 的影 响。亚里 中国传统绘画中并不是 首要 的或者 最高 的要求 。所 以说 , 传达 某 种深 邃含 蓄 的意 境 , 以形写 士多德在其《 诗学 》 中把 “ 的艺术 ” 美 称为 “ 模仿 的艺术 ” 。亚 国画强调表现物象 的神 , 抒发作者 的主观情感 , 这就是所 谓的书写意趣 。中国画写 里 士多德的模仿说对 欧洲 的文学艺 术产生 了很 深刻 的影 响。 神 ,
第 2 卷第 6 4 期
21 0 1年 1 1月
潍 坊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WEI ANG F EDUC ATI ONAL C L OL EGE

世界名画赏析论文

世界名画赏析论文

《世界名画赏析》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所在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任课教师提交日期达芬奇的艺术成就及其启示摘要:达芬奇的早期创作、盛期创作及逝世后留下的珍贵遗产。

通过鉴赏分析达芬奇的代表作,如《岩窟圣母》、《蒙娜丽莎》和《施洗约翰》等,了解达芬奇的透视法、金字塔式构图等绘画技巧,理解达芬奇作品背后的人文主义和现实主义思想。

关键词:透视法金字塔式构图人物处理现实主义1452年的4月15日,达·芬奇出生在在芬奇的托斯卡纳小山镇。

达·芬奇的父亲叫瑟·皮耶罗·达芬奇,是佛罗伦萨的法律公证员,因此十分富有。

他的母亲卡泰丽娜是农妇。

达·芬奇是他们的私生子。

大约在十四岁以前,他都生活在芬奇村。

他在有些贵气的环境中长大,能够弹奏乐器、唱歌,喜欢数学研究,也展现了绘画的才能。

他把蜥蜴、蛇、蝙蝠拿来解剖,局部切开后,再以幻想的方式重新组合,蛇有了蝙蝠的翅膀,蝙蝠有了蜥蜴的头。

他用素描画下这些组合的动物,结合了科学和艺术的幻想。

大约在十四岁左右,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绘画上的才能,带他到佛罗伦萨,送他进入当时著名的韦罗基奥画室学画。

一、早期创作达芬奇十四岁时来到佛罗伦萨,进入画家韦罗基奥的工作室做学徒。

学徒的工作是帮助老师调颜料、制作画板、洗笔,也做石雕或铸铜的助手。

一四七二年,达芬奇二十岁的时候,他的老师韦罗基奥画了《耶稣基督受洗图》,并要求达芬奇在画面左下角添加两名天使。

在《耶稣基督受洗图》中,韦罗基奥画的耶稣和手持长柄十字架的施洗约翰,代表了文艺复兴早期的人体风格,身体轮廓比较僵直,有一点像雕塑。

而达芬奇在左下角画的两名天使,像俊美的青少年,焕发着精神上的典雅优美,开创了文艺复兴全盛时代人物画的新风格。

两名天使,一名正面,双手交握胸前,另一名背面,头部转向右边,脸孔朝上,呼应着右上角的施洗约翰,使画面出现对角线的平衡结构。

天使的蓝色衣袍,处理出非常细致的光彩,转折的衣纹下,表现出背部、腰带、臀部、大腿、膝盖内弯,以及小腿的身体变化,是最早把衣纹光影与人体解剖结合得如此完美的作品。

阿尔贝蒂的绘画理论

阿尔贝蒂的绘画理论

阿尔贝蒂的绘画理论作者:吴菲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2期摘要:阿尔贝蒂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影响的建筑理论家,在研究建筑理论的同时,他同样致力于绘画理论的研究。

阿尔贝蒂一生致力于理论研究,著有《论绘画》、《论建筑》、《论雕塑》,首次提出空间表现应基于透视几何原理,强调实物观摩,写真传神,面向自然及集聚素材创造理想典型等问题,奠定了文艺复兴美术现实主义和科学技法的理论基础。

阿尔贝蒂的影响遍及佛罗伦萨的众多艺术家,并延续到15世纪末。

文艺复兴时期的阿尔贝蒂,很完整的阐述了文艺复兴本身的理想——艺术完全被放入精神生活的形式中。

关键词:阿尔贝蒂;模仿论;绘画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40-02阿尔贝蒂·利昂纳·巴蒂斯塔(1404~1472),意大利建筑师、建筑理论家。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有影响的建筑理论家。

阿尔贝蒂一生致力于理论研究,著有《论绘画》、《论建筑》、《论雕塑》,他的绘画理论集中体现在《论绘画》一书中。

《论绘画》出版于1436年,在这部被后人称为西方美术史上第一部系统画论的著作中,阿尔贝蒂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观察和论述了绘画艺术。

他将自己精通的数学、物理学、光学、哲学和神学等知识运用到了绘画领域,并认为“现代画家”应当掌握几何学、光学、透视法,精通构图法则和人体结构。

他首次提出了定点透视理论和影响深远的“模仿自然”的观念,并将绘画与雕刻两门艺术并称为“绘画”,因为两者的媒介虽然不同,但艺术的目的是相同的。

阿尔贝蒂很完整的阐述了文艺复兴本身的理想——艺术完全被放入精神生活的形式中。

关于新的绘画艺术,阿尔贝蒂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敏感到艺术正在发生的变化,他渴望建立一种新的艺术。

他宣称:“我们不必像普林尼那样去详述历史,而是要建立起一种新的绘画艺术。

”历史不应是详述,而是概括、提炼,那么文艺复兴的艺术,就不是简单的对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的重复,而是复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绘画艺术的真实性作者:吴穷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3期摘要:绘画是基于现实生活的传递和艺术家情感的表达,通过对现实素材的整合进行艺术的加工,能够反映社会,展示情感,由此产生出来的艺术作品才会更具有意义。

但是绘画的真实性也并非对现实生活的照搬,一味地充当搬运工会阻挡艺术前进的脚步,绘画需要进行主观和客观的交融以达到最佳的艺术体现。

关键词:艺术真实艺术家艺术作品历史一、西方先驱的“人文主义”在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人文主义者推动了古希腊“艺术模仿自然”学说的复兴,“师法自然”的理念已然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共同追寻的准则。

为了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艺术家已经不单单满足于依靠感官来认识世界,而是以理性去理解世界,用实验和数学相结合的方法,去观察自然和人物。

艺术和科学的相互结合成就了一个艺术创造的伟大时代。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画家,他提倡古代的“艺术模仿生活”学说,认为艺术就是对生活的模仿,绘画也是如此。

要体现绘画中的真实性就要以大自然为师,向大自然汲取养分,可以说自然是绘画艺术的源泉,而绘画本身是自然的模仿者。

达·芬奇还提出了著名的“镜子说”,诠释了自己的艺术思想。

他以镜子为喻,认为画家的心应该如同镜子一样,可以反映出最真实的东西,能够将画者自身转化为所描绘对象的颜色,如果自身不是一个能够因艺术而再现自然中一切色彩形态的能手,那么肯定也不会是一位多么高明的画家。

绘画是一门感性与理性并存的学科,既遵循外在的真实也注重内在的表达,画家应该在绘画创作中使得主观和客观相符来表现绘画的真实性。

当画者在进行创作时,更多的是要以理性来指导,思考眼睛所见到的一切,去获取我们需要的东西,就如同镜子一般,真实地反映镜子前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是第二自然,应当与自然并肩,甚至超越自然。

海德格尔说:“绘画的真实生成和创造过程,在领悟到物的敞开与遮蔽中达到一种揭示。

”二、中国绘画的“涤除玄鉴”纵观中国绘画的发展历程,在对艺术真实性的探索上,各朝各代的绘画大家无论是在实践创作还是在理论构建中,皆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启迪,从而开辟了自己的艺术生涯,拓展了自身的艺术境界。

在追求艺术的真实性上,老子提出了“涤除玄鉴”的思想观念,“涤除”其意是除去尘俗之事,要求人们要抛弃自我的主观欲念、成见和迷信,使头脑变得清晰。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指的就是对于“道德的观照”:其一是把“观照”“道”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其二要求人们摒弃主观欲念和成见,使得自己的内心宁静。

这是追溯历史对于审美心胸意识定义的最早源头。

庄子关于“心斋”“坐忘”的论述可以看作是审美心胸真正的发现。

“心斋”“坐忘”最核心的思想是人们从自己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

“心斋”“坐忘”作为审美主体求真的绘画要求具有自身的合理性,如果绘画艺术不能从现实生活的功利性中抽离,则会失去审美求真所要求的真实,也无法感受审美所带来的愉悦,进而会使自己的心理蒙上面纱。

如果想要得到绘画所需求的真实,就需要做到“心斋”“坐忘”,反之,如果内心浮躁,无法进行创作,且一味地迎合市场的需求,受到狭隘利益的驱使,周而复始地自我沉醉,得到的就不会是绘画和审美真实的发现。

就如同典故“庖丁解牛”给我们的启发:艺术创作也是由劳动产生的,只有劳动才能产生和发现真实的美,进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三、“借用”与“挪用”在绘画艺术中,“借用”手法的运用非常普遍,有图像间的“借用”,有绘画语言上的“借用”,也有题材上的“借用”。

在绘画过程中,画家通过一系列的移植和改造形成了自己的创作。

绘画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落实到我们的创作上,靠创作来体现画者本身。

优秀的经典画作,可以成为优良的学习范本,可以成为我们创新的源泉。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所反映的本质已经发生变化,在新的环境下,我们需要对其有新的审视。

陈丹青说过:“真正的美术史是什么,是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

”真正的艺术家,需要经过大浪淘沙的考验,时间的洗礼,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传达事物的本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也越来越明显。

早在徐悲鸿时期,他开始将写实绘画体系引入中国,使得中国画有了一次历史性的变革,具有了写实的功能。

不同绘画种类之间的相互借鉴,使得中国绘画史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既扩大了我们对于绘画的认识范围,也丰富了我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对文化成果的认知。

“用”是能够实现绘画的一种手段,但是相对于那些不学无术的学者,与其说是“借用”,倒不如说是“挪用”。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很难分辨这样的一种现象究竟是好是坏,对于艺术是退化还是前进,众多的相似性往往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甚至是麻痹。

所以,不管是任何形式的艺术,必须历经时间的考验,一个不经过真实缘由而表现的东西,即使取得了一时的辉煌,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消磨殆尽。

范增可谓风靡一时的大家,却在艺术的道路上出现了偏离。

他的作品经过商业化的包装,进行批量化的生产,尽管把李苦禅的线条运用到了人物画上,有了新的尝试,却并无突破,缺失了一些真实。

有些时候,这些罪责也不能完全怪罪到画家本身,因为中国的“藏家”缺乏对美术史的关心,经常只是凭借名气买画,画作本身也仅是作为投资品。

这也是绘画艺术的商业化使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双方的需求形成了一个不真实的怪圈,把艺术的方向引入了另外的不归之途。

四、历史性质的绘画对于历史和艺术的真实性问题,已然是老生常谈。

艺术家所窥见的只是历史的一隅,甚至会被人为的假象所蒙蔽。

所以历史题材的绘画不是真实的历史呈现,而是艺术家通过自身的主观构思并运用艺术语言进行修饰的艺术创作,并非客观地反映历史。

历史题材性质的绘画一直是与政府密切相关,可以说,从文艺复兴开始后的几百年历史进程中,政府行为对绘画艺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很难评价利弊得失,但是时代的变迁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或多或少会影响到绘画创作的发展和方向性。

在西方绘画史上,绘画艺术前进的道路并不那么平坦。

在资本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以前,政府对绘画题材有着严苛的限制,艺术家缺乏自我表达的权利。

绘画题材的匮乏严重束缚了艺术家们的思想,他们只能不断钻研绘画技艺,在技艺上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在艺术形式上却毫无创新,千篇一律。

当封建君主专制愈加腐朽,对人民精神上的禁锢越来越沉重,反抗便开始爆发,艺术家们的创作题材也因此逐渐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专门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是大量地反映现实。

现如今在西方国家,历史题材的绘画都具有个体性,虽然政府没有明确性的引导,但画家的创作多少会受到其影响。

多数情况下,艺术家们会趋于历史潮流,失去对周围生活的真切感知,仅仅是对历史的反复咀嚼。

但是如果完全脱离了政府,群众的力量也是不可估量的。

唐代著名的书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绘画的社会作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

”正因为绘画有着“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及政治作用,要求画家作画的时候要掌握:画壮士,有奔腾之势,有激扬之态。

画王公,有神灵气,不似世中生人。

画士佛,有情势。

画恶人,尽现其态(当然是丑态)。

如此一来,艺术必然将与真实的历史相悖,那么我们就无法做到还原历史,二者将长期处于矛盾之中。

政府行为对于绘画艺术的发展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体现了这一点。

一方面它可能会阻碍艺术家们情感上的表达,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艺术家们创作出更多鲜活的历史题材性质的作品。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不断加强,世界上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不断传入中国,绘画艺术磅礴发展,但历史题材的绘画创作曾一度非常低迷。

在2007 年,我国开启了“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使得沉寂已久的历史题材性质的绘画创作开始复苏,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

通过这个工程的实施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现当代的艺术家们在艺术的探索上已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绘画技法日臻成熟,绘画题材日趋广泛,但情感上的缺失却多少折损了艺术的魅力,大量的作品也仅是流于技法、浮于表面,缺少了一种能够触动心弦的真挚情感。

因为大部分艺术家并没有经历过炮火纷飞的年代,所以对历史的感悟并不彻底,这使得有些作品有无病呻吟之感,没有时代的烙印,无法直抵人心,终将会被人遗忘。

但是,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艺术家们对当下有了深切的感悟,更多的优秀的历史题材的作品会不断涌现。

时代在发展,道路也在不断前进,我们勿忘历史,也需铭记当下,对于自身和社会来说都不能故步自封。

艺术源于自然,更是对自然的表达,我们要善于运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周遭的变化,去真切地感受和领悟。

原创性的风向标语言对于艺术家至关重要,要保持对艺术的探索和创新精神,突破限制大步向前,以世界性的眼光去观察事物和看待问题,传递真实的内在。

人虽然渺小,却有无限的潜能。

参考文献:[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2] 顾丞锋.西方美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 孙韬.古典大师油画技法[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作者:吴穷,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

编辑:赵斌E-mail:9487465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