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城市意象重塑——哈尔滨博物馆广场片区环境改造的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 博物馆广场区位 城市意象的重塑

——哈尔滨博物馆广场片区环境改造设计

摘要:博物馆广场,是哈尔滨城市建设的源头,是展现哈尔滨形象的主要门户。随着广场片区环境的更替变化、人群行为活动的多样选择,该片区的城市意象越来越模糊。文章采用实态调查的方法,从历史特色演变、主体背景环境、第二街廓、视点与尺度、有效视廊、整体印象感知等多方面展开,通过实地调研、市民的“照片辨认”、“认知草图”表达等,研究哈尔滨博物馆广场片区的主要环境特征,分析其城市意象缺失的主要原因。依据建立城市形象性的三个条件:识别性、结构、意义,从环境外形特征、空间关系、视觉条件、中心标志物、历史印记等方面入手,提出重塑该片区“城市意象”的主要设计对策,旨在提升该片区的环境活力,建设哈尔滨的崭新门户形象和特色历史街区。

关键词:博物馆广场片区;环境改造;城市意象;重塑

1 引言

现代城市留给人们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莫过于城市的意象。而所谓城市意象, 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人们的影响而使人们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 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城市印象,也是人们头脑中的“主观环境”。它所表现出的城市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特点,是一个城市客观形象的缩影,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重要标志。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各类活动的“发生器”和“容器”,同时也是人们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其品质直接决定着城市意象的展示。博物馆广场片区

作为哈尔滨最主要的商业、文化、娱乐中心之一,是人们享受城

市生活、体认城市风情、彰显城市个性、领略城市魅力的重要公

共场所。同时博物馆广场作为城市传统十字轴线的交点(见图1),

其丰富的文化积淀承载了哈尔滨的历史与记忆。因此,强化该片

区的形态印记,提高该片区的空间品质,是塑造哈尔滨城市意象,

展现哈尔滨特色形象的重要环节。 2 博物馆广场简介

哈尔滨博物馆广场原称喇嘛台广场,始建于 1900 年, 位于哈尔滨市的最高点,是连接市内六条道路呈不规则圆形的放射状广场。由于巧妙的规划和精心设计,广场具有优美独特的景观风貌,曾是哈尔滨的形象标志,“东方莫斯科”美誉的象征,也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活动场所。现今以它为核心形成了全市重要的历史保护街区,周边分布着具有建筑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构成

图2 圣尼古拉大教堂时期

了广场的主要景观骨架,使其成为城市景观的一个重要结点。此外,博物馆广场与火车站遥相呼应,是展现哈尔滨特色的重要门户,是交通、商业和文化等多功能城市轴的重要交点。一个世纪以来, 博物馆广场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深地印记,是一个具有强烈认同感、归属感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哈尔滨城市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博物馆广场片区环境的更替变化,功能的混合重组,一些有价值的老旧建筑逐渐被拆除,建起了一批现代建筑,使广场原本和谐统一的环境逐渐消失,造成了景观意向混乱、空间秩序失衡、文化气息匮乏、综合环境质量恶化的局面,该片区陷入一种混沌的“热死”状态,近百年来沉淀而形成的“城市意象”越来越衰微、模糊,亟需形象的改造设计。

3 博物馆广场“片区意象”

城市的文明和魅力是历史积淀的成果。博物馆广场片区作为城市主要的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人们对哈尔滨的印象与记忆,其片区意象历经三个主要的演变阶段:早期的圣尼古拉教堂时期,文革的革命纪念塔时期,改革开放以后的花坛、绿色金字塔时期。

3.1 圣尼古拉教堂时期——“东方莫斯科”的象征

该时期广场经历了形成、发展、完整三个阶段,并最终以圣尼古拉教堂为标志性景观,形成了“东方莫斯科”的城市意象(见图2)。建设初期,广场采用了“广场+放射形街道”的城市规划体系,在广场中心落成了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圣尼古拉教堂。该建筑以坐落在“帐篷顶”式的八面体鼓座上的“洋葱头”穹顶为统帅,是广场的标志性建筑。新艺术运动风格的莫斯科商场、中东铁路理事住宅及折衷主义风格的秋林公司俱乐部等形成了广场早期的景观构成。1945 年在广场西北侧落成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碑”(又称苏联红军纪念碑)

填补了广场西侧的空白,构成了围合广场的虚空间,使广场

环境达到完整的状态。建国后,一直到“文革”开始的这段

时期内,广场的景观风貌并没发生很大的变化,一直保持着

优美完整的艺术形象,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城市客厅,是

哈尔滨“东方莫斯科”的城市象征。

3.2 革命纪念塔时期——特殊历史的印记

图 5 绿色金字塔时期

图4 花坛时期

图3 革命纪念塔时期 该时期属于广场环境的突变阶段,广场中心的圣尼古

拉教堂在“文化大革命”之初被拆毁。这一突发事件极大

地改变了广场的艺术形象,使广场失去了对全城的景观控

制点和“通天”的视觉效果。教堂与周围建筑的和谐关系

及共同组成的优美轮廓线也不复存在。拆除教堂后不久,在原教堂遗址处修建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纪念塔”(见图3),成为当时集会、游行的重要场所,形成了特定背景下的历史印记。

3.3 花坛、绿色金字塔时期——城市繁荣的代表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全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大幅度增加,广场环境进入嬗变阶

段,片区的环境在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形象与前

两个时期有很大的不同。在广场中心先后建立了花坛(见图

4)和标志采光塔(绿色金字塔),主要采用了玻璃、石材、

金属等现代化材料等(见图5)。周边新建筑对广场环境造成

一定的影响,电力大厦、华融大厦、松雷商场、远大商场等

大体量高层建筑,虽然是城市繁荣发展的象征,但对原有广

场特有的空间形态、历史文脉、场所精神等产生了较大的破

坏,历史积淀所形成的片区意象逐渐模糊。 4 博物馆广场“片区意象”调研 人是城市的主体, 研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城市意象的差别,可以从主体入手考察影响城市意象的因素, 从而服务于城市特色形象的构建。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相结合的方式采集数据, 对博物馆广场片区意象进行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方法

除了采用问卷、访谈的常规调查方法之外,本次调研还尝试采用了两种新方法来获取基础数据。第一种方法是照片法。将事先拍摄好的博物馆广场片区的主要风景、保护建筑、特色构筑物照片拿给受访者, 要求受访者说出照片中景物的名称或景物大体方位。第二种方法是认知草图的方法。受访者被要求勾勒出博物馆广场片区的主要景观略图。这种景观略图被称为“认知草图”,作为获取人们对于环境认知情况的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