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与合理用药

合集下载

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摘要】目的:评价分析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方法:病例收集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从我院收治的使用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抽选出60例进行调查,主要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给药途径、药品剂型等,统计患者用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哪些和有效的防护措施。

结果:经研究调查显示,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中女性高于男性,高龄患者多于低龄人群,选择静脉注射给药途径产生的不良反应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选择中成药治疗可能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此反应与患者年龄、药物剂型、药品种类等因素相关,因此临床要结合患者个体差异给药,严格、规范用药行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产生原因;预防措施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过不同特殊工艺加工而制作出的不同剂型的中药制品,常见的剂型类型是药丸、膏、胶囊、丹和散等,由于中成药是中药制作而成,药材按照治病原则的配方制成现成药品,故其不良反应相比西药轻,但是随着中成药的使用率不断频繁,应用范围广,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也逐渐明显,为了确保临床患者能安心、放心用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必须要明确中成药不良反应的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干预[1-2]。

故下文对纳入的60例中成药使用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展开研究,旨在分析其原因及防护措施的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病例选取于2022年3月~2023年3月,调查对象为在我院服用中成药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统计出60例全部接受调查,分析其病历资料。

其中男性25例,女性35例,年龄16~78岁,平均(47.26±4.26)岁,BMI指数19~28kg/m2,平均(23.72±1.25)kg/m2。

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同意参与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统计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和用药品种等,参照《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检测管理办法》中的标准判断,分析计算各个因素对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

浅谈药品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摘要:药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为此,在药品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破坏的加重,越来越多的人们身上出现了健康危机,同时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不良报道的增加,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用药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关键词:不良反应;合理用药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人接受正常剂量的药物时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1]合理用药是指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诊断系统知识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

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文献,浅谈一下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问题。

一:导致不良反应的常见因素1 抗生素滥用,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根据WHO报告,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1/7的患者是死于不合理用药。

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20%,1/4是抗生素所致。

有资料表明,我国三级医院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约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2]。

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使药物使用率过高、导致医药费用的急剧上涨,同时也给临床治疗上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比如说上呼吸道感染,有90%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却不在少数。

滥用的后果是在宏观上造成细菌的抗药性增强,抗生素的效力降低甚至丧失,最终导致人类无药可用;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抗生素当作家庭的常备药,稍微有些头痛脑热就服用;而有一些患者主动要求用好药、贵药,就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细菌耐药的发生。

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

2 药品因素(1)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2)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3)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4)药物的剂量:用药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5)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中药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

中药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马涵涛(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河南洛阳471003)摘要:目的为保证临床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方法从医院购药、药库养护、医生辩证用药、注意稀释溶媒选择和不良反应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

结果与结论认真抓好上述每个环节工作,可以保证中药注射剂临床治疗的安全有效。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是现代中药制剂之一,具有高效、速效等优点,在临床疾病治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现就如何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确保临床安全有效,谈几点看法。

1 购进优质药品,确保临床疗效目前,一种中药注射剂一般由多个厂家同时生产。

由于中药材质量不稳定,每个厂家的设备、工艺等又有差异,所以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种中药注射剂质量有所差异。

一般各地药品集中招标目录上同一种药品都有2-3个或多个厂家中标,因此,医院在选标时首先应考虑知名品牌大厂的产品。

有条件的医院也可在本院药检室或委托药检所进行质量检验,对比不同厂家的质量参数,以指纹图谱技术和实验数据为依据,作出质量优劣的判断,从而选择优质药品。

2 注意药品在库养护,保证药品质量稳定中药注射剂成份复杂。

光线、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其质量稳定性。

因此,中药注射剂验收入库后,应严格按照该注射剂的贮存条件要求进行贮存,如遮光等。

每天记录药库温湿度,必要时进行温湿度调节。

3 临床辩证论治使用中药注射剂辩证论治是中医药临床实践的精髓。

因此,医生要根据每种中药注射剂的处方组成、功能主治以及病人的具体病情、证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注意辩证论证,合理使用。

4 注意中药注射剂溶媒的配伍使用中药注射剂有粉针剂和水针剂。

临床治疗疾病较多使用静脉点滴,因此要依据中药注射剂的酸碱性选择适宜的溶媒稀释很重要。

要根据每种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的规定选用葡萄糖注射液和氯化钠注射液及专用溶剂。

例如,灯盏细辛注射液(10ml)在酸性条件下,其酚酸类成分可能游离析出,故必须用0.9%氯化钠注射液,而不能用偏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

中药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的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
中药是祖 国医药宝库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 相对 于化学 药 品不 良反应 比较 轻 而且少 , 受广 大人 民群 众 的欢 迎 , 其是 各种 深 尤 保健 品都以纯天然 为主导 , 但是 由于人们 对 中药 不 良反应认识 不足 . 另外 由于某些不 规范 的广告宣 传 , 毒副作用 的误导 , 无 盲 目滥 用 , 致使 不 良反 应逐 年上 升 , 至发生 严重 的药 疗损 害事 甚 件。 笔者通过 对某市 3家二 甲以上医 院 5 来发生 的中药不 良 年 反应记 录报 告进行分析 讨论 , 为临床合理应用 中药 提供依据 。
3 用 量 、 法 . 2 用
虽然 辨证 和 用药 准 确 。 是 如 果 用 量 过 小 不 能 发 挥 作 但 用 , 大则会 增加 发 生不 良反应 的几率 。例 如 : 尿病 、 血 过 糖 高 压患 者初 次服 用 降糖 药消 渴 丸或 降 压药 桂 枝茯 苓 丸 、 府 逐 血 瘀汤等 。 应从 小 剂 量开 始 为 好 , 一 次 服用 量 过 大 则 会 发 生 若 严 重 的低血 糖 反应 , 甚至 发生 休克 。 而血压 迅速 下 降过 低 , 也 会 发 生严重 的不 良反应 。还 有 某些 中成 药对 其 成分 不 了解 , 例 : 胆泻 肝 丸 、 神 丸 、 花点 舌丹 、 南 白药 等若 盲 目加 龙 六 梅 云 大 剂 量 服用 , 就会 引起 头 昏 、 心 、 吐 、 痛 、 恶 呕 腹 腹泻 、 肾功 能 损 害等 严重 的不 良反 应 《 本草 纲 目》 记载 :病 在 胸 膈 以上 者 , 中 “ 先食 后 服 药 , 病 在心 腹 以下 者 , 先服 药 而后 食 , 在 四肢 血 脉者 , 空腹 而 在 病 宜 旦, 病在 骨 髓者 , 饱 满 而在 夜 。” 明服 药应 根 据不 同疾 病 宜 说 及药 物 的性 质 而 定 , 能 千 篇 一 律 的 服 用 , 根 据 中药 的 时 不 应 效关 系 , 确定 最 佳 的用 药 时 间 , 提 高疗 效 和 减 少 不 良反应 对 是至 关重 要 的。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中成药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中成药
九、莪术油注射液
功效:抗病毒药
不良反应:过敏样反应(64例占21%)、皮疹(45例占15%)、呼吸困难(17例占6%)、过敏性休克(12例占4%)、死亡(1例)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16岁,因上呼吸道感染,给予莪术油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滴注10ml左右,患者自觉胸闷,随之出现呼吸困难,面部、四肢青紫。立即停止输液,平卧,吸氧,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mg。患者逐渐好转。
02
不良反应:1988年至2005年3月,肝损害(10例)、剥脱性皮炎(1例)
03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 ,57岁,因恶心,乏力、腹胀10余日伴皮肤、巩膜黄染入院。患者1月前银屑病服用克银丸,每次100粒(10g),每日3次。服药10余日后自觉恶心、乏力、腹胀、纳差,继而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尿色变深,粪便颜色变浅。既往患银屑病1年余,病情轻,一直未治疗。体检:T36.4℃,R20次/min,P78次/min,BP110/70Kpa。皮肤黏膜黄染,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谷丙转氨酶1084U/L,谷草转氨酶428U/L;乙肝酰转肽酶175U/L,碱性磷酸酶256U/L,乳酸脱氢酶157U/L;乙肝表面抗原(-),抗甲肝病毒IGM抗体(-),抗丙肝病毒抗体(-),尿胆红素(+),尿胆原(+ +),总胆红素73.0umol/L,1分钟胆红素18.1umol/L。
建议:龙胆泻肝丸的临床应用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照适应症使用,避免大剂量、长疗程服用。肾功能不全者、老年人、儿童、孕妇等人群有、使用应谨慎,治疗期间应注意肾功能监测。
五、葛根素注射液
01
功效: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用于扩 张血管
02
不良反应:各种类型的过敏反应:皮疹(47例),过敏性哮喘(1例),过敏性休克(7例)、溶血性贫血(8例,其中1例死亡)

中成药处方分析与合理用药

中成药处方分析与合理用药

中成药处方分析与合理用药摘要:目的:评价中成药处方,分析不合理处方表现,调整管理策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从本院近一年中成药处方中抽选3276张,回顾分析处方情况,归纳处方不合理使用类型。

结果:在无其他因素的干扰之下,不合理处方共514张,占比15.69%,主要是适应证不适宜、用法与用量不当、配伍不当等。

结论:中成药处方分析,可保障合理应用中成药,防止药物浪费,同时强化用药安全性,防止意外事件发生,保障患者健康结局,避免医患矛盾,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成药;处方分析;合理用药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医处方为依据,以中药饮片为原料的药品[1]。

中成药疗效显著、用药简便、副作用小,广泛用于临床。

但目前,中成药不合理应用情况频发,需加以重视,做好管理工作,保障合理用药,医生及药师要关注这一问题,为保障合理用药提供基础。

积极的中成药处方分析在合理用药管理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规范用药行为,不仅可保证临床药物治疗效果,有效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还可抑制药品价格,减轻患者就医负担。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1.资料和方法1.1资料从本院近一年中成药处方中抽选3276张,含中成药处方及西药、中成药混合处方。

1.2 研究方法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中医药理论知识等。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成方制剂卷》中使用规定,包括辨证合理用药、配伍合理用药等方面[2]。

1.3统计学方法用SPSS 27.0软件处理。

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结果2.1 据统计数据,不合理处方统计结果,具体情况见表1:表1 不合理处方统计结果情况(%)不合理处方数量所占比不规范处方(n =61)前记书写不规范1 1.64%修改未签名及注明修改日期1016.39%字迹不清5081.97%不适宜处方(n =403)适应症不适宜11428.29%用法用量不当24360.30%配伍不当27 6.70%遴选药品不当10.25%重复给药1836.00%超常处方(n=滥用补剂3264.00%50)用药时间过长1836.00%3.讨论3.1中成药处方用药不合理主要表现3.1.1适应证不适宜是未依据患者证型选药,本次点评中,某患者确诊为脑梗塞后遗症、便秘、气虚证,处方一清胶囊和参苓白术丸同用。

浅析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浅析中成药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1 . 3 联合用 药不 当 中成药蜜 炼川 贝枇杷膏 不宜与 感 冒清
中医药人员 应加 强业务
学习 , 要 熟悉 中成药 的性 能主治 、用 法用量 , 辨证 论治 , 严 格 掌握用 药指证 , 不 断吸 收新 知识 , 仔 细进行询 问 , 注意患
者 的年龄 、病史 、家族史 、过敏史 、体质 差异等 因素 , 处方
血压 如果用 了气血亏虚型适合 的药物 , 往往会使 血压近一 步 行 为 , 以保证 用药 安全 。 升高 。 2 . 2 辨证 施治 , 合 理使用 中成 药 1 . 2 配伍 不 当 中成药舒 肝丸 不宜 与西药 胃复 安合用 , 因 舒肝 丸 中含有 芍药 , 有解痉 、镇痛作用 , 而 胃复安则 能加强 胃的收缩 , 二者合用作用 相反 , 会 相抵 药效 。
2 . 3 加大 中成药 的现代 药理研 究 , 为安全 用药 提供依 据 目 前还有很 多中成药缺少相应 的临床不 良反应 、应用 注意事 项和 现代毒理 学研究 , 应加大 这方 面 的研 究 , 为中成药 的广 泛和科学合理应用 、 减少 中成药 的不 良反应提供科学的建议 。
参 考 文 献
痰 浊 中阻型 , 会 造成体 质越来 越偏 颇 , 相反 , 肝 阳偏 亢型 高
当) , 可能会 出现一些不 良反应 。甚至公认无毒 , 传统记 载属 于补益 之品的 中成药 , 如果应用 不 当或体质 差异 也会引起不 良反应和毒 性。医师 、药 师应 指导患者规 范用药 , 提高其用
药安全意识 , 避免其 擅 自增加剂 量 、联合用 药、延长疗程等
1 产生 中成药 不良反应的 因素主要有 以下几方面
免 中成药可 能存 在的不 良反应 ? 2 . 1 加强健 康宣 教 , 提供 安全用 药意识 中成 药既可 用于

我院中成药不合理用药调查与分析

我院中成药不合理用药调查与分析
z5引起ADR的抗菌药物及其构成比在报告中,喹诺酮 类药物发生ADR的比例较高,共11例,占抗生素ADR的 32.35%,其次是头孢类(见表2)。 表2引起ADR的抗菌药物及其构成比
3.2静脉滴注给药的问题在81例药物不良反应中,其中 56例不良反应是由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因此在用药时应选 择合适的给药方式,能口服或肌注给药的尽量不要采用静脉 给药。同时可以采用序贯疗法,即静脉给药1次,然后再给予 同类的药物口服,既加强了疗效,又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 生。 3.3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在报告中抗生素引发的ADR占 34例,位居首位,这与抗生素类药物在临床使用率高,使用时 间长,合并用药多,甚至滥用有密切关系。在2004年一2006 年我院抗菌药物占药品的比例分别为25.47%、22.66%、 22.85%。提示应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诊疗水平,规范抗生素的 使用,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3.4中药注射剂的使用问题在ADR报告中,中成药引发 的ADR占20例,占总数的24.7%,剂型以中药注射剂为主,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中药注射剂稳定性差,特 别是注射用中药注射剂的杂质控制及安全性应引起更多的关 注。建议临床医生对中药注射剂应选择恰当的溶媒或输液进 行稀释,护士在给患者输注中药注射剂时应注意滴速,密切观 察,发现问题要及时对症处理,同时厂家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 的质量控制,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3.5青少年和老年人用药问题在81例药物不良反应中1
—10岁有1l例,61岁以上有16例,在我院该年龄段病人虽 然较少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这主要是由这两 个特殊年龄段的病人,个体差异比较大,对药物敏感性和耐受 性不同有关。 参考文献 [1]孙燕,吴激,曾平,李进文,等.我院2002年-2005年311例药品
不良反应报告[J】.中国药房。2006,17(21):1648. [1]陈有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M].第十五版,北京:人

药品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药品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用药分析
1 2月这 两年 时间 里 , 在我 院就诊 且接 受药物 治疗 的 患者 中,用药后 出现不 良反 应 的患者 病例 17 , 其所 产生 的不 良反应 进行 归 纳总结 , 4例 对 对 不 良反应 产 生的 原 因进 行 系统分析 ,并对 临床上 如何 进 行安 全用药 进行 总结 。结 果 研 究结 果 显示 , 在用 药后 出现不 良反 应 的 患者 17 4 例 中,患者 在 用药后主要 出现 的不 良反应 类型 可 以概 括 为过 敏反 应 、毒性 反应 、特 异性 反应 、二 重感 染 手四种 类型 ;导致 患者 在 用药后 出
工流产的现象 ,致使孕育胚胎的 “ 土壤”营养不够 ,子宫内膜越来越
薄 ,最终造 成胚胎夭折 。其 次 , 会 因素也 占部 分原 因,环境 的污染 社 及快节奏 工作状态 ,尤其是处 于 “ 中间层 ”职场的 白领女性 们 ,经常
4 . 4三组不 同的孕周血孕酮值 比较 见 表3 。三组患者在 孕5 6 、78 -周  ̄ 周时血孕 酮相 比,差异无显 著
性 意义 ( P>00 ) ,孕 1 ̄ 2 . 5 1 1周时 ,治疗 组检查 患者 血孕 酮 明显 上 升 ,与同组孕7 8  ̄ 周相 比,差异有 显著性意义 ( <00 ):与 同时段 P . 5 对照组 l ,对照组2 比较 ,差异有 显著性 意义 ( <0 5 P . )。 0
版社,0 4 19 20: . 8 【】 L o p rf R b rH C i c l y eoo i—n o r oo ya d 2 e nS e , o e G.l i n c l c d ci l o t n aG g E n g n
现 代社 会女 性 ,生育 年龄 大部分 推 迟 ,导 致身 体 的生育 机能 下 降 ,有多数 女性在真正 的决定 孕育孩子之前 ,均有人工流产 和多次人

我院门诊中成药合理用药分析

我院门诊中成药合理用药分析

我院门诊中成药合理用药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我院门诊中成药处方不合理使用现状,分析不合理原因,总结点评经验,为基层中药师干预不合理用药提供借鉴,提高患者用药安全。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2019.03-2019.12十个月间按上年月平均处方数等间隔随机抽取每月453张中成药处方,共4530张。

抽取比例1.28%。

根据处方点评相关法律法规及指导原则进行点评分析。

结果:不合理处方共248张,其中书写不规范73张;适应证不适宜处方46张;给药途径不适宜2张;用法用量不适宜23张;联合用药不适宜50张;重复用药54张。

分别占比29.44%,2.82%,18.55%,0.81%,9.27%,20.16%,21.77%。

结论:通过处方点评总结我院门诊中成药使用的不合理情况,建立长效干预机制,多方监管,提高我院中成药处方合格率,降低患者用药风险。

关键词:中成药;合理用药;处方点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近年来,中成药以“组方严紧、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等优势,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1]。

中成药疗效确切,使用方便,深受广大患者欢迎,但不适当的应用和滥用不仅达不到应有的疗效,甚至会使病情加重[2]。

处方点评是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3]。

中药处方点评是中药药学工作的核心,是保证中药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重要保证,更是中药药师工作价值的充分体现[4]。

我院开展中成药处方点评,统计并分析不合理处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制定具体措施,以期促进我院中成药临床合理用药,降低中成药不合理用药带来的风险。

1.资料与依据1.1资料来源:按上年月平均处方数等间隔随机抽取每月453张中成药处方,抽取比例1.28%,2019年3月—2019年12月共抽取中成药处方4530张。

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及分析

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及分析

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及分析【摘要】收集近年来对中成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情况报道并对其进行分析。

方法是通过收集中成药不良反应典型病例的报告,分析中成药制剂存在不良反应的风险。

结果说明中成药不良反应,必须引起临床工作的高度重视,应该重视中成药制剂新剂型的发展,科学合理用药,对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随着中成药制剂的发展,中成药在临床上的应用逐年递增,中药汤剂调配处方相对减少。

中成药服用方便,便于携带,使其在处方用药及非处方用药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但在人们认识到中成药有效、服用方便、应用广泛等优越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中成药制剂存在不良反应的另一方面。

近年来市场常有报道中成药制剂出现不良反应现象,例如:前几年“齐二药”的丙二醇事件、“安徽华源”的欣弗事件及“鱼腥草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等,中成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近年来从报道情况看是不容忽视的。

现收集临床上使用中成药制剂部分不良反应病例,并对其进行一定分析,以引起中成药制剂新技术研究、临床个例用药、生产企业质量控制等方面的重视。

1 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典型病例1.1 洁尔阴洗液引起局部皮肤药疹5例洁尔阴是应用较广且疗效较佳的妇科外用洗剂,其局部药疹的出现与个别患者体质有关,局部不良反应可能为过敏所致[1]。

1.2 患者因患肠炎服用连蒲双清片,服用一天出现恶心、呕吐,停用该药,症状消失连蒲双清片是应用较为广泛并且疗效较好的中成药清热解毒,燥湿止痢制剂,常用于肠炎痢疾、胆囊炎、乳腺炎、疗肿、外伤发炎等症。

因患者体质不同会出现个别患者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为患者胃肠道炎症所致[2]。

1.3 江苏白药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患者因外伤后自服江苏白药,20min后又饮白酒75ml,半小时后出现唇舌发麻、头昏、视物模糊、胸闷、全身乏力等症状,入院检查,心电图呈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特征。

江苏白药成分中乌头占20%,该反应的出现与服药后饮酒促进乌头生物碱类吸收可能有关。

临床药师对我院2022年度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以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建议

临床药师对我院2022年度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以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建议

临床药师对我院2022年度不良反应的情况分析以及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建议前沿:临床药师在工作实践中与医生、护士共同做好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保护患者免受或减少与用药有关的损害。

方法:统计分析我院(广元市精神卫生中心)2022年1—12月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对其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医务工作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应注意药品的不良反应,达到安全、有效、经济、适当的使用药物的目的。

一、我院2022年全年一共上报126例不良反应。

(一)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多2022年我院上报有17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其中6例是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4例不良反应症状是身体痒、部位红肿等。

1例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恶心、反胃呕吐。

1例不良反应是引起患者心悸。

头孢哌酮舒巴坦两例不良反应引起患者发热,头孢噻肟钠1例药物热,1例不良反应:寒战、胸闷。

阿莫西林那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引起皮疹两例。

(二)中成药针剂不良反应多2022年上报了5例不良反应,心内科反映2022年科室给4名患者使用香丹注射液都存在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过敏、发痒。

医生发现后立即停药,进行观察不良反应症状逐渐好转。

现在该科室基本上停止使用香丹注射液。

另外注射用盐酸川芎嗪发生1例引起患者头痛的不良反应。

(三)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的药品不良反应较多。

2022年我院上报44例治疗精神疾病方面的药品不良反应,其中丙戊酸钠缓释片引起3例血小板减少,利培酮分散片引起5例白细胞减少,阿普唑仑片引起3例乏力、困顿。

(四)、治疗结核病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多。

2022年我院上报6例治疗结核病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乙胺丁醇片引起尿酸升高2例,吡嗪酰胺片引起尿酸升高1例,异烟肼片引起白细胞降低2例,怀疑联合用药异烟肼片和利福平胶囊引起1例白细胞降低的不良反应。

二、导致药品不良反应的因素(一)药品因素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1)药品的质量有待提高,特别是中成药注射液生产质量有待提高,中成药注射液有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提纯不当使药物杂质过多,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药的不合理应用分析及建议

中药的不合理应用分析及建议

中药的不合理应用分析及建议合理用药是在充分考虑患者用药后获得的效益与承担的风险后所做的最佳选择,即使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不良反应降至最低水平,也使药品费用更为合理。

中药对人体造成的损害,除了药物本身的因素外,很多是由于不合理用药引起的。

本文对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临床安全使用中药提供参考。

1 中药毒副反应的临床表现1.1 神经系统口唇、肢体或全身麻木、眩晕、头痛、瞳孔缩小或扩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严重者可致烦躁不安、牙关紧闭、抽搐、惊厥、语言不清或障碍、嗜睡、意识模糊昏迷。

1.2 循环系统心悸、胸闷、发绀、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心律不齐、心律过快或过慢、传导阻滞、心音低钝或减弱、血压下降或升高、心电图改变等。

1.3 呼吸系统呼吸急促、咳嗽、咯血、哮喘、呼吸困难、紫绀、急性肺水肿、呼吸肌麻痹或呼吸衰竭等。

1.4 消化系统口干、口苦、恶心呕叶、食欲不振、嗳气流涎、腹胀、腹痛、腹泻、便秘、黑便、黄疽、肝区痛疼、肝肿大、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肝炎甚至死亡。

1.5 泌尿系统泌尿系统可出现尿少、血尿、蛋白尿、尿闭、尿失禁或尿崩症,甚而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生殖系统可出现月经失调、闭经,甚而引起排卵功能障碍或抑制精子生成1.6 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造血系统的抑制现象,如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过敏性紫癜、再障甚至死亡。

1.7 过敏反应高烧、寒战、大汗、发抖;或出现过敏性药疹;中药针剂的严重不良反应以过敏性休克为主,如板兰根、穿心莲、双黄连、丹参等。

2 中药的不合理应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组方的中药方剂被医学实践证明疗效肯定,但是,中药成分多种多样,既有有效成分,也有无效成分和有毒成分,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少,甚至认为没有副作用,可以随意使用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只有合理使用中药,避免禁忌证,才能达到用药目的,否则会延误甚至加重病情。

2.1 辨证不当中医治病精于辨证,若辨证失误,用药就会适得其反。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定义: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或人体机能恢复期,药物常用剂量时所发现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一、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一)、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中成药与非中成药构成情况分析根据国家关于中成药和非中成药的分类标准,据统计广东省涉及药品不良反应的所有非中成药和中成药情况,结果提示非中成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共40462例次,占所有怀疑药品的87.28%,而中成药导致的不良反应共5906例次,占12.78%。

(1)(二)、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非中成药按药理作用分类情况对引起不良反应的非中成药按照药理作用分类统计和排序,结果见下表。

抗生素类抗微生物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共18491例,占总数的45.7%,可见我省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是抗生素、非抗生素类抗微生物药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三者占非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ADR)的71.48%。

因此,需继续加强对这几类药品的监测,重视这些不良反应,严格掌握药品的适应症,禁忌症,促进合理用药。

(三)、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前十位非中成药抗生素类抗微生物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共18491例,占总数的45.7%,可见我省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是抗生素、非抗生素类抗微生物药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三者占非中成药引起的ADR的71.48%。

因此,需继续加强对这几类药品的监测,重视这些不良反应,严格掌握药品的适应症,禁忌症,促进合理用药。

(四)、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最多的前十位中成药(五)、药品剂型分布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中成药及非中成药药品剂型均为注射剂,占半数以上,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最常见剂型,其次是粉针剂。

情况见下两表。

非中成药药品剂型分布图中成药药品剂型分布情况(六)用药途径分析分别统计非中药和非中成药引起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前十位用药途径情况见下两表。

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非中成药前十位用药途径情况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中成药前十位用药途径情况(七)、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涉及全身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非中成药和中成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器官排名前五的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

中药不良反应对策与合理用药PPT课件

中药不良反应对策与合理用药PPT课件
验的针对性,加大对制售假劣中药
违法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净化医药市 场。工商部门要严厉查处发布虚假违法 中药广告行为。新闻机构要严格执行药 品广告发布管理制度,加强药品广告刊
12
4.2加强医疗机构使用药品的管 理
提高临床使用中药的水平,掌握药性与用法用量 。对于一般中药和剧毒中药的应用,药典都有规 定,临床医师要掌握适应证、禁忌症、用法用量 ,辨证施治,合理配伍用药,明确用法。严格药 房管理,明确医医生药师职责,加强有毒中药保 管,要实行双人、双锁、专柜。把住药品进出关 。要对购进的药品认真审查,防止伪劣药品进入 。药师调剂剂量准确,做到四查十对。加工炮制
时服用其他药物。
10
3.6假冒伪劣产品,不合理用药 因素
虚假广告、伪劣产品泛滥是造 成中药不良反应和严重中毒的 一个重要原因。还有长期用药
、计量大、盲目用药等。
11
4.1加强生产、销售、宣传各 个环节的监督,确保药品质量
严格执行药品生产(GMP)的规定,提高 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健全药品市场准 人和退出制度,应对药品流通领域、医 疗单位加大监督抽验力度,提高监督抽
中药有减毒增效配伍,反之也会增加毒性 减低
药效。如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在应用 这些药物
时要特别注意。也会造成不良反应 。如鱼腥草
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中药汤剂没按 要求煎煮等
9
3.5个体差异因素
药物无论是有效还是毒性,都 存在着个体差异,应用时要注 意。另外,服用中药时不要同
要保质保量。
13
4.3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和 再评价工作
建立中药安全性信息预警机制 和控制处理机
制。加强对单味药、中成药、 中药注射剂的监测。
14
谢谢!
15

我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安全用药分析

我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安全用药分析

我院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分析与安全用药分析摘要:目的对于我院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并且以此为基础制定安全用药的管理对策。

方法抽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使用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208例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且以此为基础提出安全用药的管理方案和措施,进而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依据和保障。

结果所有接受研究的208例使用中药制剂的患者,由于静脉滴注中药制剂引起不良反应的几率相对较高,可达141例(67.79%),其次为口服方式,可达33例(15.87%)。

引起不良反应的用药类型: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制剂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相对较高,可达73例(35.10%),其次为上呼吸道感染,可达44例(21.16%)。

结论对于使用中药制剂的患者而言,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是由于个体差异、临床不规范用药等原因有关,临床上需要加强对于安全用药的管理力度,进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安全用药中药制剂作为我国的一种传统药材,能够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伴随我国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加之人们对于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中药制剂的使用频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是在中药制剂的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发生指的是合格药物在正常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或者意外的不良反应,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后遗症以及继发性反应等[1]。

本次研究通过选择于2018年到我院接受中药制剂治疗的208例不良反应的患者,分析其中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且提出安全用药的管理方案,为安全用药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于2018年1月~2018年12月使用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208例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其中,男性108例,女性100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年龄18岁,平均年龄(55.24±16.37)岁。

谈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谈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

谈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摘要】探讨和分析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各种因素,增强对中成药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防范意识,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促进对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中成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为人民群众防病治病,保障群众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成药也不分例外,长期以来,人们对西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比较重视,而对中成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了解甚少,近年来中成药不良反应报道有所增加,特别是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例如:最近报道剌五加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也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

目前,中成药的研究不断深入,以下就中成药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及合理应用中成药作一些探讨。

1 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1.1 中西药合用中西药合用临床上是一种非常普遍现象,不仅中医医院,综合医院也是如此。

我院脑病科2008年住院患者用药中经统计,中西合用现象达80%以上,中西药合用增加了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机会,有些反应尚不能预测,因而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1.2 配伍不合理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加工工艺复杂,尽量单独应用,不要和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否则有些药物因pH值及金属离子的改变,而改变药物的溶解度或形成金属络合物,增加了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例如:临床上遇一糖尿病患者,用生理盐水配伍中药丹参注射液产生盐析作用而出现沉淀,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1.3 用药时间过长有些中成药特别是含有毒性成分的,长时间服用可造成蓄积作用,可造成蓄积中毒,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例如朱砂安神丸,可以降压、安神,但服用过久可以造成慢性汞中毒,损害肝、肾功能。

1.4 中药注射液滴注速度过快中药注射剂在滴注过程中速度过快,可引起局部血管剌激性疼痛,甚至发生静脉炎,由于单位时间内输进体内的致敏物质含量或热原增加达到一定量时,易发生过敏反应及热原反应,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控制滴速。

中成药合理使用与不良反应分析

中成药合理使用与不良反应分析

中成药合理使用与不良反应分析目的观察我院中成药的合理使用情况,分析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及表现,为临床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我院统计的近2年发生中成药不良反应102例,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分析,并将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分类进行总结。

结果在102例不良反应中中成药联合用药率较高,同时存在不合理的联合用药,由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可发生在患者的各个系统,其中最为严重的属于皮肤及附件损害。

结论随着中成药在临床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升高,临床医生应严格掌握中成药的组成,按照使用说明书合理使用,并做好不良反应的监测,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中成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标签:中成药;合理使用;不良反应;科学合理近年来,中成药在临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中成药在我国历经多个朝代,经过多个医药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合理使用中成药对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1]。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总结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是研究其发生、临床特征、防治措施的重要方法,是ADR监测的重要内容,对临床安全用药和ADR的防治具有积极作用[2]。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材料选取近2年我院使用中成药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02例,其中男性患者66例,女性患者36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5岁,所有患者均确定为使用中成药产生的不良反应。

1.2方法对所有患者的联合用药、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按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对结果进行评价。

2结果2.1 102例不良反应中联合用药情况共有80例患者为联合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占78.4%,其中一种药物应用60例,占总例数的58.8%;两种药物联合应用15例,占总例数的14.7%;三种药物联合应用5例,占总例数的4.9%。

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摘要】目的:研究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供临床借鉴。

方法:2017年1月-12月本院门诊开具的中药处方共1000张,分析不良反应的类型、发生原因、累及器官和严重程度等。

结果:38例不良反应发生者中,过敏样反应和皮肤黏膜损害最为常见,而肾损害则比较少见。

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包括皮肤和附件、胃肠道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当中尤以皮肤和附件不良反应最为常见,其次是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

中度不良反应患者占据多数,其发生率为84.21%。

因剂量使用不恰当所致的不良反应最多,有16例,其次是个体差异、剂型不恰当以及联合用药不恰当等。

结论:对中成药进行使用时,应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治疗的原则,并以《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参考,按照药物说明书中的注意事项和用法用量等,正确指导患者用药。

【关键词】不良反应;心血管系统;中成药;不合理用药现阶段,中成药在我国临床上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是一种利用多种炮制手段进行加工而成的中药制剂[1]。

尽管中成药的使用能够取得比较显著的疗效,但在近几年当中,因使用中成药而引发的不良反应报道也是越来越多。

为此,笔者将着重分析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7年1月-12月本院门诊医师开具的中药处方共1000张,当中有38例患者在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占总比例的3.8%,包含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龄在19-80岁之间,平均(48.25±6.74)岁。

1.2 方法综合分析本组38例患者不良反应的类型、严重程度、原因以及累及的器官等,并做好相应的数据统计工作。

1.3 评价标准按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2]中的内容,对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主要有:轻度不良反应、中度不良反应以及重度不良反应这三个等级。

1.4 统计学分析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t用于检验计量资料,即(),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即[n(%)],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成药不良反应情况分析与合理用药【摘要】目的:分析中成药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分析患者不良反应报告。

结果:119例患者不良反应以脑病科、肝病科、推拿科、外科最高,其中112例(94.12%)为静脉滴注给药,7例(5.88%)为口服用药,不良反应症状主要以恶心、呕吐、胃不适、胸闷、皮肤潮红、瘙痒、畏寒、寒战、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由此可见,中成药在静脉滴注和口服用药时应尤为注意用药方案是否合理。

结论:中成药静脉滴注和口服用药不良反应较多,不良反应多表现为消化系统、皮肤疾病,临床用药时应重视药物使用合理性,提高中成药用药规范性,降低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成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中成药主要将中草药加工浓缩制成方剂,相较于常规中草药,中成药配方已固定,无需煎煮,随时可服用,方便携带,异味小,可准确控制剂量,见效快,且效果更好。

近年来,我国在传统医药方面加大研究力度,中成药使用率明显提升,不良反应随之上升,中成药安全性和合理用药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研究表明[1-2],中成药合理用药涉及方面较多,包括用法用量、用药途径、禁忌证、合并用药等,一旦以上环节出现问题,均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且已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119例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57例,年龄24~73岁,平均年龄(48.5±5.3)岁。

1.2方法根据患者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对给药途径及相应症状进行统计。

2结果2.1中成药不良反应科室构成比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分别分布于脑病科、肝病科、推拿科、外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急诊科、脾胃科、风湿科、老年病科、妇产科、内分泌科、妇科、乳腺科、肾病科、肿瘤科、儿科、呼吸病科、儿童康复科,由此可见,各科室均存在中成药不良反应,其中又以脑病科、肝病科、推拿科、外科最为集中,其具体分布详见下表1。

表1中成药不良反应科室构成比[n.(%)]科室例数构成比儿科2 1.68儿童康复科10.84风湿科5 4.20妇产科4 3.36妇科2 1.68肝病科1512.61呼吸病科2 1.68急诊科6 5.04老年病科5 4.20脑病科2319.33内分泌科4 3.36脾胃科5 4.20乳腺科2 1.68肾病科2 1.68推拿科1310.92外科1210.08心血管内科7 5.88肿瘤科2 1.68重症医学科7 5.882.2药物及不良反应症状分析119例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以恶心、呕吐、胃不适、胸闷、皮肤潮红、瘙痒、畏寒、寒战、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具体详细见下表2。

表2药物及不良反应症状分析[n.(%)]药品名称例数不良反应症状恶心、呕吐、胃不适巴戟胶囊2(1.68)丘疹补中益气口服液1(0.84)腰痛、皮疹、瘙痒参附注射液4(3.36)参麦注射液22(18.49)胸闷、心悸、发热、寒战、昏厥、胸闷、呼吸困难、红斑疹、瘙痒、冷汗、腰痛、皮肤潮红、头晕、乏力、皮疹、畏寒、丹参注射液4(3.36)皮肤潮红、皮疹、心悸、瘙痒、心慌、结膜充血、下腹疼痛、寒战、发热丹红注射液4(3.36)瘙痒、皮疹独一味软胶囊1(0.84)瘙痒红花注射液3(2.52)皮肤潮红、瘙痒、恶心、头痛、丘疹华蟾素片1(0.84)腹泻、乏力华蟾素注射液2(1.68)胸闷、腹泻黄芪注射液13(10.92)皮疹、瘙痒、胸闷、恶心、呕吐、畏寒、寒战、呼吸急促、潮红、心跳加剧、高热、出汗增多、头晕、呃逆健骨注射液2(1.68)皮肤红肿、注射部位疼痛康艾注射液1(0.84)皮肤潮红、斑丘疹脉血康胶囊2(1.68)胃不适、腹痛清开灵注射液2(1.68)寒战、呼吸急促、呕吐、发热、皮疹、瘙痒肾康注射液3(2.52)畏寒、肢体疼痛热毒宁注射液5(4.20)丘疹、发热、皮肤潮红、头胀、呼吸困难、心悸、头痛、头晕、口干生脉注射液12寒战、发热、多汗、口苦、皮肤(10.08)潮红、皮疹、高热、水肿、瘙痒、心悸、心慌、呕吐、乏力舒血宁注射液11(9.24)头晕、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瘙痒、乏力、视物模糊、丘疹、静脉炎、潮红疏血通注射液7(5.88)呼吸急促、恶心、呕吐、咳嗽、高热、皮疹、瘙痒、胸闷、呼吸困难痰热清注射液5(4.20)恶心、胸闷、双眼发红、瘙痒、红斑疹、皮肤潮红醒脑静注射液1(0.84)寒战血必净注射液1(0.84)心动过速、皮肤潮红正清风痛宁缓释片1(0.84)皮疹、瘙痒注射用丹参(冻干)9(7.56)呼吸困难、咽部水泡、瘙痒、丘疹、头晕、下肢水肿2.3中成药不良反应给药途径分析119例患者中112例(94.12%)为静脉滴注给药,7例(5.88)为口服用药,由此可见,中成药在静脉滴注和口服用药时应尤为注意用药方案是否合理。

3讨论近年来,中成药在临床治疗用应用越来越广泛,治疗效果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认可,但许多医生和患者对中成药相关知识了解较少,盲目选择药物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引起医患纠纷,因此,加强中成药药物管理,提高用药合理性,减少不良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119例中成药不良反应患者,分析结果显示,119例患者不良反应以脑病科、肝病科、推拿科、外科最高,其中94.12%为静脉滴注给药, 5.88%为口服用药,不良反应症状主要以恶心、呕吐、胃不适、胸闷、皮肤潮红、瘙痒、畏寒、寒战、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由此可见,中成药在静脉滴注和口服用药时应尤为注意用药方案是否合理。

而总结中成药不良反应主要原因如下:①成份复杂。

注射用中成药多用于急症疾病,见效更快,但注射用药无防御系统和消化系统处理,加之,注射用中成药多为提取混合物,定性、定量不完全,含有蛋白质及其他大分子生物物质,药物分子量大,质量和疗效不稳定,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②给药途径不合理。

以丹参注射液为例,静脉滴注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皮肤潮红、皮疹、心悸等不良反应机率远高于肌注,主要因静脉滴注药物成份复杂,静脉滴注后直接进入至患者血管中,血药浓度大,稳定性相对较差,从而引起不良反应。

③溶媒使用不当。

中成药不良反应与溶媒种类有着密切关系,如20mL丹参注射液按照说明书多以250~500mL葡萄糖注射液(5%)作为溶媒滴注,而临床用药时,部分临床医生多使用250mL氯化钠注射液(0.9%)作为溶媒静脉滴注,研究表明[3],在生理盐水中中成药注射剂微粒数量明显增加,静脉滴注后容易导致患者注射部位红肿、疼痛,出现皮疹、心悸、瘙痒、心慌等不良反应症状。

④药物配伍不合理。

部分中成药临床治疗时需和西药合用,在用药时多由西医师开具,特别是注射用中成药,而西医师往往未接受系统中药相关理论,仅根据中药现代药理学开具,不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药物生物利用度较低,效果不理想,如含酸性中药与磺胺类西药联合使用,容易引起血尿、结晶尿症状。

引起中成药不良反应因素较多,临床医生因对此引起高度重视,合理用药,具体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注射剂应避免多种药物配伍应用。

注射用中成药成分较为复杂,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时容易出现化学成分反应,引起不良反应。

临床试验证明[4-5],在生理盐水中,中药注射剂微粒数目明显上升,如丹参注射液在葡萄糖注射液(10%)、超纯水中PH值均出现改变,微粒数明显增加(>5um),用药后容易在患者毛细血管形成不溶性微粒堆积情况,影响局部循环障碍,出现发热、过敏、肉芽肿、静脉炎、血管栓塞。

②重视个体差异。

在用药时应根据患者年龄及身体情况合理用药,老幼体弱者应合理减少剂量,过敏体质更应慎重用药[6]。

③加强用药指导及不良反应监测。

加强患者及临床医生用药教育,使其更全面的了解中成药相关知识,特别是患者因使其明白“是药三分毒”,避免随意更改用药剂量,盲目用药。

另外,医院还应加强中成药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对不良反应患者采取处理措施,保障中成药用药合理性、准确性[7~8]。

综上所述,中成药静脉滴注和口服用药不良反应较多,不良反应多表现为消化系统、皮肤疾病,临床用药时应重视药物使用合理性,提高中成药用药规范性,降低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1] 王欢,朱青霞,原永芳等.从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报表浅谈合理用药[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6):177-180.[2] 郭跃山,王金刚.北京市回民医院2010-2014年门诊中成药处方应用情况调查及不合理用药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6,29(4):83-85.[3] 吴锐枫,黄婧,高燕文等.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4-2015年364例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12):1398-1401.[4] 李媛.2015-2016年我院中成药不良反应60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0):89-90.[5] 谢春兰.某院中成药应用不良反应报告65例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5):81-82.[6]刘晶.中成药在儿科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8,28(05):46-48.[7]闫文蓉,王利梅,张晓红.医院中成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32):181-183.[8]吴丽仙.38例中成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北方药学,2018,15(10):188-1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