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
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道教是中国古老且丰富的文化传统之一,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灵的健康和平衡。
在道教经典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关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这些语录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知识和人生哲理。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一些道教养生之道的古老智慧语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智慧。
1. 心态平和:心态平和是道教养生的关键。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录:“安忍为道,道法自然。
”这句话强调了心态平和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安宁,不受外界的干扰和纷扰,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 饮食有度:道教注重饮食对养生的影响。
《列子》中有一句语录:“无过为饱,清浊去淤。
”这句话告诉我们,饮食应该适度,不要贪吃和暴饮暴食。
清淡的饮食有助于消除身体内部的积聚,保持身体的健康和平衡。
3. 修炼内功:道教强调内外修炼的平衡。
《庄子》中有一句有名的语录:“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修炼内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通过修炼内功,我们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保持年轻和活力。
4. 保持身心的和谐:道教注重身体和精神的和谐。
《道德经》中有一句语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这句话告诉我们,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消耗,同时提高自我调节和保护的能力,以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5. 与自然相融:道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德经》中有一句著名的语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
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相融合,以获得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以上只是一些道教养生之道的智慧语录的简要介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智慧语录的阐述,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以达到身心平衡的目的。
道教的养生智慧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也是对生命和健康的独特理解。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拥有健康快乐的生活。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一)中国道教养生秘诀目录:一、导引行气二、守静三、挖掘生命体的奥秘四、回光返照五、呼吸停止后的神通六、超人的养生法七、遗精与走八、睡功修炼佛教称人生为一大苦难场,生、老、病、死都是人的一辈子必须承受的折磨,所以希望人看破红尘,对人生不要有什么留恋。
与此相反,道教则对现实的生命极为看重,因为它认为,人只有有了生命,才能享受人世的种种乐趣。
如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就说:“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
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千,非我有也。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
”正因为道教重视生命,所以他们特别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所谓生命质量的提高,就是让生命排除生、老、病、死的干扰,更好、更多地享受生命。
也正是为了提高这一生命质量,道士们在几千年的修炼实践中,摸索出了种类繁多、行之有效的道教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涵盖极广,诸如服食、行气、导引、存思、坐忘、内丹、外丹、房中等等都属于道教养生术的范围。
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一个奥妙无穷、潜能无限的机体,对这一生命体采取一定的方式加以锻炼,便可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如行辟谷术,你就可以省去营求饮食带来的烦恼,同时还能使你身轻体健;如行胎息术,你就可以不用呼吸,同时又能去除各种顽疾;如行内丹术,在身体中就能充实生命根本,使你容光焕发……当我们以这种态度来看待道教养生术时,便会发现,行气导引对于强健筋骨、延缓衰老确实有其神奇功效;静坐存思对于获得心灵的宁静,甚至对于一些常见病诸如失眠、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有特殊的疗效;内丹术对于打通大小周天、疏通全身筋络、防止疾病侵袭更是匪夷所思;房中禁忌则为我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性保健知识……我们希望,此书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道教养生术的有关内容,澄清人们对气功的种种误解和迷惑,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导引行气--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导引,又称“道引”。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
道家长寿秘方:十养-有来医生2017-05-12 17:10道家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而成为道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是道教的“十养”,即:养身、养神、养体、养气、养心、养智、养德、养品、养福、养寿十个方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运动养身:道教讲究“性命双修”。
“养身”之法应以动为纲,量力而行,持之以恒。
通过经常运动,既可畅达心胸,怡情养性,更可使筋骨强健,气血顺畅,解郁散滞,增强免疫力,防病于未然。
二、静坐养神:道教修炼养生学讲究“形神并练”,养生之道认为“以动养身,以静养神”,静则天地宽,情绪稳定,心静神明。
一般人在生活中,养神重在绝视听,除杂念,通过静坐修炼,达到无物、无我。
三、少食养体:这里所说的养体,与“养身”的概念不同,是指身体的胖瘦适中,保持标准体重。
道教修炼者认为,“神清才能体健”,“养体”与“养神”的关系密不可分。
对于一般人来说,提倡“进食八分饱”。
四、寡言养气:道教修炼强调“三圆”。
即:节欲者精圆,少言者气圆,息虑者神圆。
一般人阅历较丰富,有些人容易多话,甚至“仗义执言”,这样不好。
须知“开口神气散”,话多不利于养气,该言则言,可言可不言者,则不言或少言为好。
若因言语不当而与人引起争执,就不好了。
五、读书养智:从小养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合理用脑,博览群书,既可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不断更新观念,接受新鲜事物,又能培养和保持智力,防止脑力衰退,这也是自娱妙法。
六、诗词书画养性:诗词书画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项目,更具有奇妙的修心养性作用。
因为在进行诗词书画创作(或练习)时,要求专心致志,百念不生,心不他用,这样才能构思、创作出好作品。
古今有很多书画、诗词大师,都是长寿百岁的人。
七、劳作养德:人切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应该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和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在劳作中得到锻炼,又能愉悦心情,发挥余热,从而赢得社会的敬重和家庭成员的爱戴,促进家庭的和谐。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重要流派,道教在生活中的应用领域涉及诸多方面,包括养生和养生方式。
道家养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本文将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式以及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1.自然与和谐:道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法则,保持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只有与自然相和,才能追求健康与长寿。
2.养生与养性:道教注重修养,追求身心的调和与自我完善。
通过修养身心,提高个体的自然能量,从而达到长寿和健康的目的。
3.内养为主:道家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内心的修炼和控制,达到对身体的养生。
相信通过内外调和才能真正达到健康和长寿。
二、道教养生方式1.养生饮食:道教强调饮食的调理与养生。
宜选择清淡自然的食物,尽量少食用油腻和辛辣的食物。
推崇素食,主张植物性食物对身体更有益。
同时,注重进食时间的规律和节制,不过度贪食。
2.养生功法:道家养生功法多种多样,包括太极拳、气功、黄庭内外诸多修行方法等。
这些功法总结了道家对身体和内在能量的理解和运用,通过练习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健康。
3.养生保健:道教通过各种方式保持身心健康,如草木养生、拜神保健、禅修静心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调整身心状态,远离疾病和不健康的因素,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道教养生的益处1.提升免疫力:道教注重平衡身体的阴阳,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提高免疫力,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2.延年益寿:道家强调内在的修炼和调养,相信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延年益寿。
通过内外兼修,改善机体功能和调整身体的平衡,达到长寿的目的。
3.平衡情绪:道家注重调整情绪的平衡,通过修炼和调养来达到平静、安宁的境界。
能够帮助人们抵御各种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四、结语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式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实践方法,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内外调和以及内心修炼,人们能够实现身体的健康与长寿。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
道家十大养生方法道家养生,是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的一种生活方式,旨在通过修炼身心,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道家养生方法极其丰富多样,从饮食、运动到心理调节,皆有独特之处。
本文将介绍十种道家养生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一、静坐冥想静坐冥想是道家养生的基础方法之一。
通过坐定闭目,专注于自身的呼吸以及内心的平静,可以增强身心的稳定性,减轻压力和焦虑,提高注意力和专注力。
每天坚持静坐冥想,对于保持身心的平静与内心的宁静非常有益。
二、养生食物在道家养生中,养生食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教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推崇清淡、纯净的食物。
如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等,富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助于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维持身体的健康。
三、太极拳太极拳是道家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太极拳注重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强肌肉和关节的柔软度,同时调和体内的阴阳能量,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四、五禽戏五禽戏是一种具有道家特色的养生健身运动。
它模仿五种动物的动作,包括虎、鹿、熊、猿、鸟。
通过练习五禽戏,可以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平衡力和协调能力,同时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
五、听音乐音乐有着独特的魅力,可以调动人的感情和情绪,舒缓身心。
道家养生中,特别推崇以自然风景、清幽宁静的音乐为主,如山水画、古琴音乐等,能够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减轻疲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六、修炼道德道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
要想养生,首先要修心养性,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善良,积极向上的心态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七、心理调节道家养生方法还包括心理调节。
道教注重心灵的平和与宁静,通过调节自己的思维方式,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
例如通过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进行呼吸调节等,有效缓解压力,提高抵抗力。
八、戒除毒品道家强调“戒欲”,包括戒除身体和心灵两方面的毒素。
其中,戒除毒品是道家养生的基本要求之一。
道家戒色养生方法
道家戒色养生方法道家戒色养生方法是指通过修炼道家的思想和韵律实践,达到戒除色欲,净化心灵,提升身体健康的目的。
在道家传统中,性欲被视为一种妨碍修炼和消耗精气的力量,因此戒色在养生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道家戒色养生方法。
首先,理性控制欲望是道家戒色的核心原则之一。
道家强调克制和节制,认为人的欲望是需要抑制和调和的。
要戒除色欲,必须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明确性欲是人类本能的一部分,但必须通过冷静思考和理性判断来控制。
道家倡导“淡泊名利,守中持正”,通过追求内在的平静与超越来减少对外在世界的欲望和执念,从而减少肉欲的冲动。
其次,静心养性是道家戒色养生的重要方法。
道家认为,心灵的清静是修炼道路的基础,也是戒除色欲的关键。
通过静心冥想、呼吸调息等方式,消除心中的杂念和负面情绪,平静内心,提高专注力和意志力,有助于抵制外界的诱惑和欲望。
此外,定期进行身体锻炼,保持身体的健康强壮,也是戒色的重要手段之一。
另外,注意调理饮食是道家戒色养生的重要方面。
道家认为,饮食直接影响身体的气血和精气,进而影响性欲的产生和表现。
要戒除色欲,应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生姜、花椒等,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激发性欲。
相反,应多食用天然健康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粗粮等,以滋养身体,减少色欲的冲动。
此外,修炼道家内丹功法也是戒色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内丹功法主要包括炼气、炼精、炼神三个方面。
炼气是通过深呼吸、调息等方式,将新鲜的氧气引入体内,增加气血循环,提升身体的生命活力。
炼精是通过保养生殖系统,加强肾气的存储和调节,达到抑制性欲的目的。
炼神则是通过冥想、心静等方法,净化心灵,提升灵性境界,从而减少对外界物质的依赖。
最后,要戒除色欲,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
道家主张“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应该以天地自然为榜样,摆脱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追求内心的平衡和自由。
因此,适当的工作、休息和娱乐是必要的,不能过度劳累或沉迷于某种欲望。
道家养生方法的三种吞纳法
道家有很多种养生的方法,可能大家不是很了解,一般常见的有很多,道家养生的方法可能大家一般都用不上,很多人知道的太少了,所以这就提醒大家,如果想采取道家养生的方法一定要好好了解相关的知识,这样对自己的身体很有帮助,下边介绍三种吞纳天气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道家养生吞纳法主要包括吞纳天气法、吞纳地气法、吞纳山气法这三种,对于这三种方法,很多朋友都接触过,但具体的含义却不太情况。
下面,我们就详细的了解下这三种吞纳法。
1、吞纳天气法——道教养生东、南、西、北任选一方,正面站立,双脚并拢,两脚尖在一直线上,垂肩坠肘,含胸拨背,手中指对腿裤缝,全身自然放松入静。
待静后,头向上抬起,使整个面部迎向天际,眼睛不闭,呼吸自然,口全张开,用意念将整个天际之气吸入口中,快速吞纳入腹,然后徐徐呼气,不加意念。
待静后,再吞纳下一口。
如果认为一口不能吞纳整个天际之气,可分数口吞纳,即将天际之气分为几块吞纳,但吞纳天际之气的面积,必须由练功者的意念控制,依次连续进行吞纳。
2、吞纳地气法——道教养生东、南、西、北任选一方,正面站立,双脚并拢,两脚尖在一直线上,垂肩坠肘,含胸拨背,手中指对腿裤缝,全身自然放松入静。
待静后,低头,面部朝地,眼睛可闭可不闭,呼吸自然,将口全张,用意念将整个大地之气吸纳入口,吸入后快速吞纳入腹,待静后,再作下次。
练功者如一口不能吞纳整个大地之气,可按东、南、西、北、中五方,依次将大地之气分片用意念进行吞纳。
吞纳大地之气必须连续进行。
注意:吞地气必须在田野草地清新、广阔、干净之处,切不可在污泥浊水、秽气之处吞纳。
3、吞纳山气法——道教养生当看到山水秀丽或山水气势磅礴的地方,便可空腹尽情吞纳。
山气属阴中之阳,可充实人体肝气。
练功者面向所要吞纳的山或整个山脉,正面站立,姿式如吞纳太阳法相同。
待静后,睁眼,将口全张,用意贪将要吞纳的山或山脉全部精华吸入口腔内,迅速吞纳入腹。
若身处群山怀抱之中,可面向四面八方,依次吞纳,可将所有群山精华吞纳腹内,也可只选各群山的主要山脉,进行吞纳。
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
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注重养生和健康观念的传承和发展。
道教主张追求自然与和谐,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倡导修身养性,达到身心健康的境界。
在道教的养生理念中,强调平衡与调整,注重调养内外,以达到身体健康、精神平和和长寿的目标。
本文将从饮食调理、锻炼身体和修心养性三个方面介绍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
一、饮食调理道教强调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主张"饮食谨慎",倡导"饮食素净"。
在饮食方面,道教教义指出,忌食腥辛,主张清淡清爽的食物,尤其强调素食。
素食以蔬果、豆类、杂粮等为主,不仅可以降低体内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还能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减肥、预防疾病。
此外,道教还主张规律饮食,定时进食,不过量,不暴饮暴食,讲究饮食的节制和均衡,使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和休息。
二、锻炼身体道教注重锻炼身体,主张"以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倡导自然动静结合的锻炼方式。
具体来说,道教的养生方法包括拳术、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以柔养刚,以静养动,强调调和身心的关系。
通过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肌肉力量和柔韧性,缓解压力,促进血液循环,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
道教的养生锻炼方法简便易行,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进行。
三、修心养性道教的养生观念强调修心养性,追求身心的平和与内心的宁静。
在道教文化中,修道者通过冥想、打坐、静心等修炼方式,净化心灵,调和身心关系,达到身心健康和心灵富足的目标。
修心养性注重自我觉察和内在修行,通过放松身心,舒缓压力,提升人的抗压能力,增加积极情绪,达到身心平衡的境界。
此外,道教追求自然与和谐,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自然法则,保持内心的平和和谐,以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
结语道教的养生和健康观念从古至今一直得到人们的重视和传承。
道教与养生以阴阳平衡为基础的健康养生方法与技巧
道教与养生以阴阳平衡为基础的健康养生方法与技巧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与养生密切相关。
在道教的理念中,阴阳平衡是保持身体和心灵健康的基础。
因此,道教中有许多以阴阳平衡为基础的养生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能够调整心态,使人保持健康和平衡的生活状态。
一、调整饮食结构,保持阴阳平衡在道教养生中,饮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道教提倡素食,认为素食有助于保持阴阳平衡,并且可以净化身体和心灵。
素食食物富含植物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增强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道教还强调饮食的调养,例如搭配各种食材,以达到阴阳平衡的效果。
如绿色蔬菜和水果富含阳气,而豆类和海藻则富含阴气。
通过合理的搭配,可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标。
二、运动和瑜伽锻炼,调理阴阳道教强调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提倡通过运动和瑜伽锻炼来调理阴阳。
运动可以增强体力,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氧气供应。
而瑜伽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感,提高身心的协调性。
这些运动和瑜伽锻炼可以帮助人们保持阴阳平衡,并且具有舒缓压力、调节情绪的作用。
三、修炼道家功法,调整身心能量道家修炼功法是道教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修炼道家功法,可以调整身心能量,提高阴阳平衡。
其中,太极和气功是道家修炼最常见的功法之一。
太极拳通过舒展身体、放松筋骨、调整呼吸,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阴阳平衡。
而气功通过呼吸运动和身体姿势调整,帮助人们消除身体的疲劳和疾病,提高身体的免疫力,达到健康养生的效果。
四、修习静坐冥想,守护内心平静道教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宁静,修习静坐冥想可以帮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冥想不仅可以舒缓压力,缓解焦虑和烦躁,还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观察自己的身心状态。
通过冥想,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阴阳能量,并且能够调整和平衡这些能量,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和养生的目的。
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和技巧,道教养生还强调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道家的养生之道
道家的养生之道虽然道教的养生方法并不神秘,但是对于一般人来说,很难找到一本从入门功夫讲起。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道家的养生之道,希望你喜欢!道家的道法自然养生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依据“道法自然”的思想,中医订下了养生的生活起居和饮食原则,在养生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
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而日常生活,则要起居有常,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不仅指生活要有规律,生活也要有节制。
南北朝的医学家陶弘景在其《养性延命录》中指出:“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
莫强食饮,莫大沉醉,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
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他是将一切生活节制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
道家的丹道养生术丹道,古称至道(轩辕黄帝时期)、大道(老子时期)、医道(见于《黄帝内经》),异名而同指。
丹道一词,自东汉东汉魏伯阳真人著《周易参同契》,始大行于世。
丹,比喻无极和太极,指代宇宙的真空本体;同时,丹比喻人体的精气神,特指自性。
“丹”不是有形有象的一个物体或是气团、光点之类——世人见解大误。
所谓丹道,就是以自身“精气神”为基本修炼元素,以性命双修为修炼途径,最终大彻大悟并复归无极而太极之道体的具体学术。
它以对人体自身性命的探索为核心,包囊了哲学、政治学、宗教学、易学、科学、艺术、天文地理等人类文化精华。
丹道养生长寿术是中国道家的一大发明,是中国道家对全世界的一大贡献,道家丹道养生长寿术经历上千年发展,已经充分吸收了儒家和佛家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改造修道者人生观,建立新行为模式道学不仅有一套人生观,而且有系统的社会伦理观。
修习内丹的人,建立起对道的信仰,遵奉道学,必然在行为上发生一系列变化。
修道者接受了道学自然超俗、守中执要、适性逍遥、慈忍和平、无为而治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有中和之气象,便是“载道之器”,可以授予内丹法诀,使之在修炼中体验到道的境界,其行为自会更加与道合真。
道家养生 道教奥秘
道家养生社会进步了,科学发达了,因此发生变化了的生活规津和自然环境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比如;平平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人类的亚健康问题。
为此,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的主流成为了“健康文化”。
养生是健康文化的重要部份,但,什么是养生?如何才能养生?首先我们还是来了解一下我们的人生吧。
一,生命论;人就象一盏灯,点亮之后就开始消耗,能量耗尽之后就会息灭。
灯盏的大小是先天所赐,消耗的快慢为后天的行为、造化。
老子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意思是说先天能长寿的有一部份,先不能长寿的人也有一部份,先天能长寿而没有得长寿的人也有一部份,这就说明了长寿与先天后天都有关,为此,我们要学习养生。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此篇中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常”字,什么是“觉”呢?老子又说:“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觉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养生之道重在“养”而贵在“生”什么是生呢?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冲气是气息的往来交汇,要“冲气”才能和合,合而能生。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橐龠是古时的风箱,也是气息的往来交汇。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种往来的气息运动是建立在静守的基础上的。
所以,生命之道乃是性命双修之法。
也是说要先养性功而后才能练命功的。
如何练性功呢?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如果做学问,每天增加一点学问就会增长一点知识,增长一点知识,增长一点知识就能提升一点智慧,这样做事也这就可以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但是,这是有限的,因为,他要大量的消耗能量。
如果修炼道家这能长生久视的性命双修的功夫即相返,每天应该从自己的思想中损掉一些事情,减去一些负担,久而久之,心中无事,没有负担,没有压力,自然安静。
经曰:“静极生动”,“物极必返”然后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修后天可补先天,可得长生,可开智慧,能为人所不能,能及人皆莫及,只是此非常人能修(不能放下)。
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
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导读:本文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道教,是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徒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
在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形成了道教养生学,堪称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下面就随留学网一起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去学习道教的养生之道吧!【关于道教你所不知的养生之道】一、养神之道道教和道家虽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墓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
道家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白然”。
道教继承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其主要特征。
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
《老子》中“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了守一、潜心养的方法,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烤础和前提。
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偷澹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
魏晋时在上层社会中颇具影响的上清派,创建了较为系统的存思“丹田”之道。
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把在《灭惑论》中将“清静无为”列为道教养生的最上乘等。
但最为系统地论述道教养神之道的代表作,还要首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据《庄子·大宗师》中记载的颜回“坐忘观”而撰写的《坐忘论》一书。
《坐忘论》认为,养神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阶论:(1)“信敬”。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
“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
强调欲养生则须心诚德正。
(2)“断缘”。
此即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3)“收心”。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法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养生方法道家养生一直以来都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旨在通过修炼身心,达到延年益寿、保持健康的目的。
在道教的养生观念中,将身体视为宇宙的一部分,追求无为而治,追求自然的道。
下面将依次介绍道教的养生理念、养生方法以及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一、道教的养生理念道教的养生理念强调道与生活的结合,追求心身的和谐平衡。
道家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规律一脉相承,通过修身养性,顺应自然之道,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养生要注重身体、心灵和精神的护理,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二、道教的养生方法1. 静坐养神静坐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静坐养神,可以放松身心、消除疲劳。
静坐时,保持背部挺直,呼吸自然,专心致志,静观呼吸,放松身体各个部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每天早晨或晚上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几分钟的静坐练习,提升身心的平衡与自我调节能力。
2. 饮食养生道家注重饮食的选择和养生的方法,认为食物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养生饮食应以自然、清淡、卫生为原则,忌辛辣、油腻食品,以清淡的素食为主,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
此外,道家还提倡养成饭前洗手、细嚼慢咽、饮水适量等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促进消化吸收,保持身体健康。
3. 锻炼养身道教养生强调修炼身心,锻炼养身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道家主张锻炼方式以柔和为主,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运动方式注重呼吸、姿势和意念的调节,可以调和气血,增强体质,提升人体的免疫力。
在选择锻炼方式时,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避免操之过急,以防身体受损。
4. 保持情绪平衡情绪的起伏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
在修行养生的过程中,道家强调保持情绪平衡和内心的安宁。
可以通过冥想、读书、听音乐等方式,调节心情,舒缓压力。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保持情绪平衡的重要方法。
三、道教养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道教的养生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以下是一些实际操作建议:1.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规律饮食,避免过度劳累等。
道教养生的主要理念
道教养生的主要理念*导读: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
其养生理念主要有四:一、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
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二、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
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三、以气养生《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
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食母就是食气。
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
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老子的精气之说。
他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
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
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户。
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老子的经络之说。
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
道医养生方法
中国道家思想的一个核心,乃是向往长生不老;基于这一思想形成了道家对养生学的研究和养生术的追求;道家养生,提倡“性命双修’;性,乃天赋之性;包含着人的精神、心理、气质、品性、意志、情趣,以及人性的本能诸方面;命,乃客观之命,表现在人的生、死、强、弱、智、愚、贫、富,以及人的时运等各方面;而性与命又浑然一体,相依相关而不可分;性依命而显神,命以性而显存;故道家对性与命乃双修并养;道家养生,在于炼心、炼意、炼性,在于炼精、炼气、炼神;修天性并修天命,以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共存,乃道家明道、修道、行道、成道之本;所谓“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正是性命相依方合于道,心身相交方成于道之至理;道家提倡“性命双修”;修性,则重于习练内养功法;修命,则重于习练外动功法;修性,则要修养心、意、性而善养神;修命,则要修养精、气、神而善养形;故,道家养生之道,重在善饮善食,习气练功,调和阴阳,“性命双修”“锖静无为”,养育神行;概括而言,道家养生之要旨,在于道以养性修神,法以益寿延年;因而,道家养生之道,乃修养神形,使其交融;习气练功之法,乃内养心性与外炼形体,使其相合,从而,使“性命双修”之养生之道,臻于合一,达到升华;道家养生学所遵循的原则:一是养生与天地环境统一;二是养生与形神的结合,使养生与精神形态统一;因而道家的“性命双修”和“精气神合修”的学说,便形成了道家的养生体系;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养生方法:守一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此法大约在东汉时就曾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守一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存思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期,此法曾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灵居住,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视;导引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相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导引大约在秦汉时已经流行;其后,导引之势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各式太极拳,六字决,八段锦,五禽戏,扶阳功等都属此系;吐纳是在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求长生延年;吐纳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后来的内丹功夫也十分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胎息是在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胎息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息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服食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得长生成仙;该法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曾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石因为采自天地之间,古人取类比象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即不食五谷杂粮,通过采能服气等手段养生的一种方法;用道家特有的方法把人带进一个不饥饿的生理状态,再通过吐纳导引功法等调理机体,对人体后天形成的功能及心理养成的习性进行弱化与减低,直至激发与启动人体先天之能量,最终达到对身,心的净化与统合,使机体自身功能修复,从而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平衡阴阳,达到祛病养生,美容瘦身,延年益寿及怡养心境的功效;内丹是以人体作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用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以求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大约始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从宋、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各种方法,并且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侧重;药物外用:将药物燃烧后,取其烟气上熏,借助药力与热力的共同作用,使腠理流通,气血流畅,对肿疡等皮肤有辅助作用;将药物用酒或醋炒热,装于布袋熨摩患处,借助药力与力直接接触患部,以疏通经络,调合气血,散寒除湿,解毒消肿,对痹证等筋骨疾患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药浴,热敷,艾灸亦是常用之法;道家独特方法:阴阳双跷,元炁疗法,符咒祝由,风水调整等;道家养生四大方法道家人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方法,道家养生强调精神的超然、安宁,渴望自由,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道家的四大养生法;一清静虚无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二顺乎自然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三以气养生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1. 老子的经络之说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这一发现,比我国四大发明意义更伟大,更深远;2. 老子的精气之说老子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户;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3. 老子的神守养生法“凝神入气穴”的神守养生法是老子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守督观窍法,守腹法和守中法;窍指人九窍之一的后阴上的尾阊穴,是督脉经脉这个纲的绳头;守督法对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全身机能具有很好作用;守腹就是意守以关元穴为中心的小腹处—下丹田;神守下丹田对于培养精气,改善消化系统机能和下肢好处极大;守中是说守中脘穴,即脐上三寸的中皖穴,又说为丹田;神守丹田具有清醒头脑,改善五脏机能的作用;老子以气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思想光芒可与日月同辉根据老子以气养生的理论,后来的道家逐步创立了呼吸修练养生法;道家气功的主要练气之法即是呼吸修练,即通过对自然之气的呼吸吐纳,达到调和周身之气,并使之却病延年的一种功法;4.庄子吐纳法的最高境界为胎息庄子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即指此法;其最高境界为胎息,即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胎胞之中,以脐呼吸,故曰胎息;学会胎息,则道成矣;胎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修练时把人体呼吸调整得极细极缓极深极匀,以之于把鸿毛放在鼻口之上也纹丝不动,同时在自己的思想上全然忘记呼吸的存在;其二是以意念想象其气由脐出入,又周流全身,循环往复,好比婴儿在母腹中,鼻无呼吸;又好比龟蛇入蛰,口鼻之气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只体内之气周流环注而已;四精神修练精神修练是道家修练的最高境界,也是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方法有:1. 清心寡欲老子哲学观核心是清静无为,反映在精神修炼上就是清心寡欲;即思想清静安宁而无杂念;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对不良和欲要节制;方法上主张清静无为,绝学无忧,离境坐忘等;2. 信道修练即宣传“道”的功用,坚定“道”的信念,确立学道的志向,自觉地学道;道家豪放地提出:“天不可信,地不可信,人不可信,心不可信,唯道可信”,“我命在我,不在于天”,这种与天争寿,积极进取,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精神;3. 广积善德道家从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的角度,确立了善德的修炼内容;认为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也就是多积善德,才能感动主宰人间善恶的神明,由此才能得道成仙;4. 知足长乐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世上没有比不知足而更大的灾祸了;只有知足,才能经常得到满足,精神上就乐观,少有烦恼,这样身心清静,就可以健康长寿;重视精神修炼是道家区别于其它学派的重要特征;中国历代医学家,养生家,哲学家无不重视精神调养;庄子说:“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则精复,则精神不会消耗,与天地为一”;大意是说:把世事丢开则形体不会劳累,看破生死则精神不会消耗,身体就会健康;孔子说:“仁者寿;”董伸舒说“ 仁人之所以天下之道,外无贪而清静,心和平则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精神修炼又称心理养生、精神调养,是中国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所包含的道理很简单,;胸怀大度,无忧无恼,,就能够使人的身心处于自然安详,平和的欢乐之中,保持身心健康;心不爽,则气不顺,气不顺,则百病滋生;病理学家曾对700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与健康心理有关的充满爱心、与人为善、唱歌吟诵,心宽大度,淡泊名利等言行,都能使人健康;上面就是为大家介绍的道家四大养生法,即使你不是道家人,你也可以学学养生方法;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想不长寿都难1.衣不过暖;人体经脉气血畅通,就不会有寒冷的感觉;“衣不过暖”指的是不能过度依赖多穿衣来实现保暖作用,而是要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生命活力;2.食不过饱;指的是不宜大吃大喝,要经常让身体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多食不利于养生,正所谓“常有三分饥,百病不相袭”;3.住不过奢;居住环境要简单、接地气;4.行不过富;意思是出行不能依靠豪华舟车、行为不能一掷千金、行事不能重财轻德、行动不能以金钱来开道;5.劳不过累;“五劳七伤”为道家养生之大忌;“五劳”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形劳意损伤神、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因此,善养生者要尽量避免五脏、气血、经脉、筋骨因过度疲倦或七情太过而受损;6.逸不过安;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让身心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智慧得到增长;7.喜不过欢;提醒人们喜与欢不宜太过,不可超出人们的心理阈值;8.怒不过暴;老子说得好,“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令人气愤的事,如果我们能把发怒的心态转换为感激的心态,就能化怒气为祥和;9.名不过求;道家提倡“淡然”,凡事都要淡然处之,莫为镜花水月而强求;10.利不过贪;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凡利益熏心、贪得无厌之徒,肯定是一个不懂养生之人;道家养生的“渐”与“顿”道教的性命双修养生功,修炼法的种类有顿法、渐法、男擒白虎、女斩赤龙之分;因为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生理与身体强弱之不同,在使用功法上有明显的补与泻,必须有所区别;成年人16岁以上,尽管身体强弱差距很大,但采取的功法只有一个,即“渐法”,又称补法:亏损多者多补,亏损少者少补,以破而补囵、缺而补圆为目的;当筑基炼己完成后,渐法的任务也告完成;接着由“渐法”转入“顿法”;什么叫“渐法”,什么是“顿法”呢所谓“渐”是指渐渐的、一点一点的、逐渐地填补,故谓“渐法”;所谓“顿”,从顿字的意义来说,有顿然、忽然之意,如禅宗的顿悟、顿觉,是忽然明白的意思;道家的所谓“顿法”,是捷径,比“渐法”进度要快;但倘若炼己不纯,筑基不牢,很容易得而复失,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是其进急者其退速,练功亦然;当然事物的成败各有其因,也不是绝对的;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张伯端主张“顿法”,称南派;道家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主张“渐法”,称北派;故有“北渐南顿”之称;当人进入古稀之年时,身体内外的机件磨损殆尽,新陈代谢的功能失灵,生机断、精已竭,西归有日;但只要一息尚存,就有一线希望;,恢复生机,可再用“渐法”补而救之;道家饮食文化中的清淡养生古往今来,道家对于“淡”,可谓是情有独钟;倘若追根穷源,可上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道德经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德经又日:“恬淡为上;”道家不仅将“淡泊以明志”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还在饮食上主张清淡;认为淡味不仅是真正的天然美味,而且还可起到调补脏腑,扶正去邪、防病治病及延年益寿的养生作用;黄庭经中讲:“淡然无味,天人粮;”苏轼在药诵中记述说:“道士教吾去滋味,绝薰血,以清净胜之;”保生贴云,“以淡薄为主,可清气,可释欲,可宁神,可美福;”明代,字逸之,号梅巅道人的周履靖在益龄单中说:“宜淡食,食淡精神爽,五味多食则损五脏;”老子也日:“五味令人口爽;”而爽在这里是伤败的意思,味多味厚,容易乱口伤胃;葛洪在抱朴子中曰:“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成多伤心,甘多伤肾;”孙思邈是唐代的,也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据考证他活了120多岁;而他获得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他一生食淡的生活方式有关;他认为:“淡有滋养气血、通利血脉之功;淡食总以素多荤少,滋味淡薄为主;”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浓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补精耳;”道家祟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即便是在饮食上也是如此;。
韩美林养生之道
韩美林养生之道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韩美林养生之道,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韩美林注重道教养生之法。
少年时他曾得一老道传授5个秘诀。
一为伸懒腰:醒来不急着爬起来,伸一个不生病,伸两个赚了生命本钱,伸三个等于健身;二是通气:起床前把腿蜷在胸口,蜷腿可排放体内浊气;三是太极搓:经常搓脸就少皱纹;四是梳头:男人比女人易秃,就在于男人梳头少;五是搓耳朵:耳朵上穴位多,搓到耳朵通红,必定神清气爽。
他坚持做操数十年如一日,归纳出三个要点:懒、乱、持。
懒即轻松,乱即混沌,持即坚持。
只要做,便有益,不必拘泥于时间和空间。
韩美林认为中国的书画艺术有助长寿。
对此,他说:“外国的画家都活得很短,梵高活到36岁,比亚兹莱只活到26岁,而中国的书法和绘画都让人提气,书法家能活到100岁!”他对于艺术的追求从未间断,“心脏虽然动了点手术,但我每天都能创作十几个小时”。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练习中国书画能达到静心养性、陶冶情操、美化心境的目的。
而且在运笔过程中还能形成精神、动作、呼吸的一致性,对全身神经系统、内脏器官都能起到调节作用,从而达到各个脏器的平衡,有益延年。
韩美林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艺术实践者和开拓者。
其创作涉及广泛,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陶瓷、染织、剪纸、标志设计等多个领域。
他也将艺术家的浪漫天性带到了幸福婚姻中,他曾在《杨澜访谈录》录制现场向观众传授经验:“在生活里拌一点艺术构思,不需要太多,放进一点就够。
”韩美林曾在夫人飞机降落后,捧着一块裹上纸巾的烤白薯,再插上机场花园摘下的小野花,迎接旅程结束的爱人。
接过花的夫人,发现纸巾里是块依然烫手的烤白薯,不禁被这样“朴素”的浪漫逗乐了。
韩美林的养生之道,给了当代人最好的启迪:养生并不需要刻意去追求,只要能遵从良好的生活规律,重视运动健身,再加上平和的心态,人就会活得有精神,更长寿。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健康保健
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健康保健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和宗教信仰体系,其中养生和健康保健一直是道教修行的重要内容。
道家养生注重身心的和谐,追求长寿、健康和内在的平衡。
本文将探讨道教的道家养生和健康保健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道教对健康的关注。
一、阴阳平衡道教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阴阳平衡,认为宇宙万物都由阴阳两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力量构成。
在养生和健康保健中,道教追求身体内外的阴阳平衡,通过调整饮食、作息和行为习惯来实现。
1. 饮食调理:道教饮食主张清淡、素食为主,追求阴阳的平衡。
平时多食用蔬菜、水果、谷物等纯净的食材,避免过于油腻、辛辣的食物。
道教信徒还注重食物的色彩搭配和烹饪方式,倡导绿色、红色和白色食物的搭配,以达到身体内部阴阳的平衡。
2. 作息规律:道教提倡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来调节作息时间。
早睡早起、遵循自然节律有助于身体的阴阳平衡。
同时,道教注重呼吸调理,推崇深呼吸和自然呼吸的练习,以增强气血循环和身体能量的平衡。
3. 行为修养:道教倡导顺应自然,遵循道德伦理道德准则,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教信徒常常从修心养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面来维护内心的平衡,避免情绪的波动和消耗。
二、炼丹术道教修炼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炼丹术,通过内丹炼制和服用来提升身体的健康和延长寿命。
炼丹术认为人体内部有五脏六腑和经络系统,而内丹则是通过炼制和吸收天地之气来提升脏腑的功能和经络的畅通,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炼丹术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精气神的培养,通过丹药的炼制和服用,以及内功的修炼来提升身体的能量和活力。
道教信徒常常利用炼丹术的方法来调理内脏,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三、气功练习道教修炼和养生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气功练习。
气功是一种通过调节呼吸、身体姿势和意念来调整和运用身体内部能量的方法。
道教将气功作为修炼的重要手段,通过气功练习来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和促进气血循环。
在道教气功练习中,道士会教导一系列的动作、呼吸和冥想练习,以增强气血的流动和身体的能量感应。
道家戒色养生方法
道家戒色养生方法
道家戒色养生方法是通过戒绝色欲来保养身心健康的一种方法。
以下是一些道家戒色养生的方法:
1. 自律克制:道家认为性欲是人类的本能之一,但也是一种欲望,容易使人陷入情感的困境。
道家主张通过自律和克制来抑制性欲,避免陷入无谓的情感纠葛和内心的波动。
2. 静心养性:道家注重修炼内心,通过冥想、打坐和静心等方法来调整身心。
静心养性可以帮助人们平衡内心的情感,减少对外界诱惑的敏感度,从而减少性欲的冲动。
3. 运动养生:道家认为运动可以帮助人们调节身体机能和平衡体内的能量。
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使人体更加健康。
道家提倡适度的运动,比如太极拳、气功等,以增强身体能量,并减少性欲的冲动。
4. 饮食调理:道家认为饮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道家主张以素食为主,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养护身体和减少性欲的冲动。
此外,道家还倡导适量饮水,保持身体的水平衡,减少火气。
5. 保持清净:道家强调个人修行的清净环境。
保持内外环境的清洁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减少与性欲有关的诱惑和冲动。
同时,保持身体的清洁也
是养生的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道家戒色养生方法并不完全否定性欲的存在,而是通过自律和调整方式来控制和平衡人们的性欲,在保持身心健康的同时,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和平衡。
道家养生要义——养心之道、养性之道、养神之道
道家养生要义——养心之道、养性之道、养神之道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旨。
《悟真篇》著者,道教南宗第一祖悟真紫阳真人日:“人者,道之枢也”。
道孝道祖老子日“致虚极,守静笃”功夫,皆为养心之道之格言。
玄中子言: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
乃: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
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
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
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
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
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
庄子日:“用心若镜,应物不伤”。
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
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
养性之道道家养生之法,其本在于养性。
道教南北二宗之祖吕洞宾日:“练命必先炼性,练精、练气、练神,均以此为枢机”。
所以,道家的养性之要,就在于“清静无为”。
因而,“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首要。
养性,乃求之于静与定。
道教道祖老子,乃以养性而得寿。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日:“老子百有余岁,或日二百余岁以其修道得寿也”。
可见,养生之道,首在养性,《周易参同契》云:“将欲养性延命却期”。
所以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
玄中子言: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首。
乃: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
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
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
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
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
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
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其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
养神之道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
《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
”道家养神之功夫,基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基础之上。
《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
所以,养神先要养心,使身心合一,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此乃道家养生之法的至高境界。
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生命的活力则旺;神衰生命的活力则弱;神健生命的能力则强;神失生命的能力则败。
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
玄中子言:养生之要养神为贵。
乃:保全精力,养神之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养生保健有着独特而深
远的影响。
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身心灵的平衡与和平。
养
生是道教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本文将介绍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以
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借鉴道教的养生智慧。
第一种养生之道:养身之功
道家强调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通过调养气血,保持身心的平衡。
道教的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的阴阳要保持平衡才能健康。
养生功法包
括各种养生保健体操、气功和养生食疗等。
例如,太极拳作为一种常
见的养生功法,通过慢跑的动作和深呼吸来达到调节身心的效果。
另外,在饮食方面,道教养生饮食偏素,注重与自然和谐,追求平衡营
养的摄入,以保持身体的机能正常化。
第二种养生之道:养心之术
道教注重心灵的修养。
通过养心的方式,道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养心术包括冥想、修行和静坐等修行方法。
冥想有助于提高专注
力和精神力量,使心灵更加宁静;修行则强调修行者的境地和品德的
提升;静坐是一种闭目养神的修行方法,通过意识觉知来达到心灵的
净化与放松。
养心之术有助于消除内心的杂念和负面情绪,提升个人
的道德境界和心灵的平静状态。
第三种养生之道:养性之法
道教强调保持人的性情之间的和谐。
养性之法包括性情调理和性爱
养生等方面。
性情调理指的是通过调节情绪和性格,达到平衡身心的
目的。
性爱养生则通过性生活调节阴阳平衡,达到滋养身体和延年益
寿的效果。
道教讲究男女性爱的和谐与和顺,有适度、安全、和睦的
性生活有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与活力。
第四种养生之道:养神之法
道教强调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修养。
养神之法包括文化修养和艺术修
养等方面。
文化修养包括读书学习、修身养性,通过研读经典和哲学
思考提升个人的修养境界;艺术修养则强调欣赏艺术、参与艺术创作,通过艺术来调节情绪与心灵,达到养神的效果。
道教认为,文化修养
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人的心志更加坚定和豁达。
第五种养生之道:养道之法
道教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超越自我、与道合一的境界。
养道之法包括
修行道德和追求道的境界。
道德修行是道教的基本要求之一,强调尊
重他人、宽容待人、自律自强等方面的修炼;追求道的境界则是道教
追求的最高目标,通过修行来达到与道的合一,达到身心灵的彻底净
化与升华。
以上所述,道教的五种养生之道,包括养身之功、养心之术、养性
之法、养神之法和养道之法。
通过这些养生之道,人们可以在身心健
康中,追求内在和外在的和谐与平衡。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从道
教的养生智慧中汲取营养,适度地借鉴其中的养生方法,使自己更好
地适应现代生活的节奏和压力,以达到身心平衡和健康的状态。
道教
的养生之道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值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关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