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号,谥号。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了解文体知识——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

3.相关背景

写作本文时王安石34岁,四年后(1058)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王安石是个具有坚强毅力的改革家,尽管受到种种阻碍,也毫不动摇退缩。他这种坚定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他的文章中也有所呈现。如《游褒禅山记》就叙述了王安石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4.解题

①“答”,

②“司马”,

③“谏议”,

④“书”,

⑤“答司马谏议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强聒.()卤莽

..()见恕.()

拒谏.()怨谤.()不恤.()

盘庚.()胥.怨()会晤.()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某.( )启.( ):昨日蒙教,窃.( )以为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

( )不合,所操.( )之术.( )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 ),终必不蒙见察

..[ ],故略.( )上报

..

( ),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

..( )蒙君实视遇

..( )厚,于反覆

..( )不宜卤莽

..( ),故

今具道

..( )所以

..( ),冀.( )君实或见恕也。

活动二:探究文本

1.第一段有何作用?

【思考2】研读第二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盖儒者

..( )所争,尤.( )在于名.( )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 )得.( )

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 )也。某则以谓

..( )受命于人.

主.( ),议法度

..( )而修.( )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 ),不为

..( )侵官;举.( )先王之

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 ),难.( )壬人

..( ),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知其如此也。

活动二:探究文本

1.概括本段内容

【思考3】研读第三、四自然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文意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

..( )自媚.( )于众为善,上.( )乃.

( )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盘庚

之迁,胥怨

..( )者民也,非特

..(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

..( )而

后动,是.( )而不见可悔

..( )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 )斯民,

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 ),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 )。

无由

..( )会晤

..( ),不任

..( )区区

..( )向往

..( )之至!

活动二:探究文本

1.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2.王安石发动变法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3.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又是怎样分析这些情形出现的原因的呢?

4.试概括王安石对待变法的态度,并找到相关语句。

【思考4】鉴赏语言特点

1.本文言简意赅,措辞委婉而坚决,请作简要分析。

【思考5】王安石的说理文见识高超、论辩犀利。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思考6】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思考7】阅读与思考

答刘正夫书

韩愈

愈白进士刘君足下:

辱笺,教以所不及,既荷厚赐,且愧其诚然,幸甚幸甚!凡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辈之名,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也。

有来问者,不敢不以诚答。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所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惟其是尔。”如是而已,非固开其为此,而禁其为彼也。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之最。然则用功深者,其收名也远。若皆与世沉浮,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足下家中百物,皆赖而用也,然其所珍爱者,必非常物。夫君子之于文,岂异于是乎?今后进之为文,能深探而力取之,以古圣贤人为法者,虽未必皆是,要若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之徒出,必自于此,不自于循常之徒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他,能自树立,不因循者是也。有文字来,谁不为文,然其存于今者,必其能者也。顾常以此为说耳。

愈于足下,忝同道而先进者,又常从游于贤尊给事,既辱厚赐,又安得不进其所有以为答也。足下以为何如?愈白。

问题:请分条概括本文在学习“为文”问题上作者所持的观点。

四、明晰主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