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合集下载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精选13篇)《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篇1第一节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师进修学校郑建红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14篇)《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1今日将正式进入地理学问的学习——从熟悉地球开头。

由于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很大。

没有太多现成的材料,只有重新开头。

对于备课,预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好呢?可以说人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上了这么多年的课,而且教材的内容始终没变,还不手到擒来,小菜一碟,走进教室就能侃起来。

还有的老师资源共享后便完整无缺的把现成课件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即使有自己的思想,由于要跟着课件走,所以一堂课下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难有自己的特色,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风格了。

要把一节课应付下来,每个老师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不重复自己昨天走过的路,对每个人来说是个挑战。

看了许多老师的备课案例、无疑对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培训。

备课、教案、学习、反思,我打算从自己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第三节课,可电脑不能用,连地球仪也没找到。

熟悉地球的过程是个简单的熟悉过程,因此我找了一些资料,从地方——地圆——地球,从古代传奇——张衡的推想——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同学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其次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

由于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索让同学怎么能坚固把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色和埋伏的危机。

老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圆满、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教案不是剧本,我很观赏这句话。

在教学设计中,有些老师认为教案要越具体越好,甚至连同学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除非是课堂实录,不然实现你怎么知道同学是如何回答呢?)假如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久不行能是我们的同学。

虽然课后的反思或许不肯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圆满,但能让下一次走进课堂的你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自信。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用表演的形式模拟人类对地球外形的熟悉过程。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培育同学的分析、比较力量。

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熟悉地球外形的过程,使同学受到科学史(教育),培育同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通过观看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熬炼同学的观看力量、动手力量和表达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证明地球外形的证据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

难点:引导同学找出前人熟悉地球外形的历程的四个关键点。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区分。

【教学预备】地球卫星图片、地球仪。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早上(下午)好!老师昨天晚上做了一个惊奇的梦,在梦里,我遇见了三个不同的人,他们都分别问了老师不同的问题。

第一个人说:“我是从湖南省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贵州省来的。

”其次个人说:“我是从美国来的,你是哪来的?”老师回答:“我是从中国来的。

”第三个人很特殊,他对老师说:“我是从火星来的,你是哪的啊?”老师:同学们,老师应当怎么回答他呢?同学:地球的。

老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是地球的。

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地方。

那么我们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例如:地球毕竟是什么外形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熟悉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了解地球。

板书: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外形吗?同学:圆的……老师:指着课前在黑板上预备好的地球卫星照片挂图。

老师:这是人类进入太空,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很明显的就能知道地球的外形,可在远古时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迷,我们的祖先经过了漫长而曲折的熟悉过程。

请同学们翻到课本其次页,看一看图1、1老师组织课堂争论:将同学分为四个大组,每一组分别代表对不同时期的探究图进行争论(1分钟),然后在各组请出一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外形的熟悉。

《探索自然奥秘——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探索自然奥秘——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探索自然奥秘——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认识1.1 地球的形状通过观察地球仪,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略微扁平的球体。

解释地球的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之间的微小差异。

1.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解释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如季节变化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第二章:地球的构造2.1 地球的内部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分层。

2.2 地球的外部结构介绍地球的外部结构,包括大气层和海洋。

解释大气层的作用和重要性,以及海洋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地球的自然资源3.1 土地资源介绍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

3.2 水资源介绍水资源的分布和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第四章:地球的环境问题4.1 气候变化解释气候变化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方法。

4.2 生物多样性保护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和影响。

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和方法。

第五章:地球仪的使用5.1 地球仪的认识介绍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展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如桌面地球仪和虚拟地球仪。

5.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教授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和地理信息。

练习使用地球仪进行地理观察和分析。

第六章:地球的自然灾害6.1 地震解释地震的成因,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通过地球仪演示地震波的传播。

6.2 火山爆发解释火山爆发的成因,让学生了解火山爆发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通过地球仪演示火山喷发的位置和火山灰的扩散。

第七章:地球的自然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利用7.1 森林资源管理介绍森林资源的重要性,以及过度砍伐森林对环境的影响。

讨论森林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认识生命之源——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认识生命之源——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认识生命之源——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章:地球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如大小、形状、位置等。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层、水圈、陆地和生物圈等。

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运动。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大小和形状: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地球的大小和形状,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实际面貌。

地球的自然环境:介绍地球的大气层、水圈、陆地和生物圈等,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对生命的重要性。

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和运动:通过图表和视频讲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

1.3 教学方法使用图片、模型、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采用小组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宇宙中的地位。

第二章:地球仪的使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和地理信息。

让学生了解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

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介绍地球仪的各个部分,如赤道、经纬度、国家和地区等,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教授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和地理信息,包括如何读取经纬度、国家和地区等。

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研究中的应用:介绍地球仪在地理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性,如地理分布、地理规律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地球仪模型进行教学,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功能。

采用实践操作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地球仪查找地理位置和地理信息。

第三章:地球的运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2 教学内容地球的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对昼夜交替的影响。

地球的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对四季变化的影响。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和地球仪》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他们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深入的了解。

对于地球仪的使用,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初次接触,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运动,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演示法: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3.探究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地球的运动。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地球仪模型、PPT。

2.学具: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地球仪又是怎样的一个仪器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仪的构造,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操练(10分钟)教师演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操作,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如形状、大小、构造和自转等。

2.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并能使用地球仪定位和测量距离等。

3. 培养学生地理探究的兴趣,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球(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大小(3)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4)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地球仪(1)地球仪的构造原理(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地球仪的地理信息三、教学过程1. 地球的基本知识1.1 地球的形状询问学生,地球的形状是什么?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其成因。

地球的形状不是一个正圆,而是近似于一个椭球。

这是因为地球是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外的离心力和地球引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地球近赤道处周长较大,面积也较大。

而赤道两极处周长较小,面积也较小,故地球形状呈扁球形。

而现在已经证明,地球的形状并不完全是一个扁球,而是由许多局部不规则的地形和海洋构成的复杂曲面。

这个曲面比扁球的形状更接近地球的实际形状,称为“地球的参考椭球面”。

1.2 地球的大小询问学生,地球的大小是多少?为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大小及其量度方法。

地球的大小是指地球的直径或周长。

地球的直径等于赤道直径和极轴直径的平均值。

地球的赤道直径约为1.276万千米,极轴直径约为1.276万千米。

地球的周长是地球的赤道周长。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002万千米。

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磁测、测角、卫星测量等方法来准确获取。

1.3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询问学生,地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及其变化过程。

地球的内部构造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层。

地壳:距离地面最近的地球的一部分,是由岩石和土壤等组成的,厚度比较薄,在陆地上平均约30~40公里,在海洋上平均约5~10公里。

地幔:地壳下面的一层,太阳和地球中心之间。

它由非常厚的硅酸盐岩石和熔岩组成,因为地壳的重量负荷在地幔之上,所以地幔是矿物的最大储藏所在。

1.1地球和地球仪(Word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初一地理同步备课(人教版)

1.1地球和地球仪(Word教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初一地理同步备课(人教版)
-地球仪上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分布。
3.地球仪的应用
-学习和研究地理:地球仪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地理知识,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国家和地区等地理信息。
-导航和定位:地球仪在航海、航空和卫星导航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位置、规划路线和进行导航。
-制图和测量:地球仪可以用来制作地图,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国家和地区等地理信息。
-地球仪可以用来测量距离、角度和方向等,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进行导航。
4.地球仪的制作和测量
-制图:地球仪可以用来制作地图,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国家和地区等地理信息。
-测量:地球仪可以用来测量距离、角度和方向等,帮助人们了解地球的地理特征和进行导航。
5.地球仪的优缺点
-优点:地球仪可以直观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经纬度、国家和地区等地理信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地球仪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地球仪的结构和特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5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5篇)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5篇〕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程度的进步,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WTT的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仅供参考,大家吧。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确实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教学方法:读图分析^p 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假如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

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

为了让同学们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第一章地球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说明了地球外表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

如今,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个球体〔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1.1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一)
单位
年级
教师
学科
地理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了解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的。
唤起学习热情。
自主学习
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
1、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
人类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认识过程,体现着人类认识自然、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和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观念。
重点
难点
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依据。
难点: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
方法
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过程
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较少,主要是进行科学史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而教材给的资料较少,鉴于此,本部分内容设计收集资料。
合作探究
1、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观看教材图1.3,鼓励学生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小组讨论地球仪的特点是什么?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

《地球和地球仪》教案附反思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他们对地球和地球仪的思考。

1.1.1 利用图片展示地球和地球仪的图像,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外观。

1.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和地球仪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3 简介地球和地球仪的概念,为学生学习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打下基础。

二、知识点讲解2.1 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原理2.1.1 地球仪的构造:地球仪由地球模型、支架、底座等组成。

2.1.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地球仪是根据地球的形状制作的,通过缩小地球的尺寸,将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呈现在地球仪上。

2.1.3 地球仪的分类:地球仪可以根据制作材料、尺寸、用途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2.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2.2.1 放置地球仪:将地球仪放置在平稳的桌面上,调整支架和底座,使地球仪保持平衡。

2.2.2 观察地球仪: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如山脉、河流、国家等。

2.2.3 查找地理位置:使用地球仪上的经纬度网格和地图索引,查找地球上的具体地理位置。

2.3 地球仪的应用领域2.3.1 教育领域:地球仪是地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理特征。

2.3.2 科研领域:地球仪可以用于科学研究,如气候研究、地质研究等。

2.3.3 日常生活:地球仪也可以作为家居装饰品,增加居室的文化氛围。

三、教学内容3.1 地球仪的构造和制作原理3.1.1 地球仪的构造:介绍地球仪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地球模型、支架、底座等。

3.1.2 地球仪的制作原理:讲解地球仪的制作过程,以及如何将地球上的地理特征呈现在地球仪上。

3.1.3 地球仪的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地球仪,以及它们的特点和用途。

3.2 地球仪的使用方法3.2.1 放置地球仪:讲解如何正确放置地球仪,以保持其平衡。

3.2.2 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特征。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案(表格式)2022版的课程标准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教材归纳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阶段。
2.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形状以及大小。
3.通过教具和教师讲述帮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相关知识。
探究一
设计意图:
1.通过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与对教材的理解,认识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漫长而曲折。
活动一
设计意图:
2.通过教师讲授、图片等教具的使用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并且在完成活动题时,通过与学校中熟悉事物的比较,更直观的感受地球的大小。


探究一: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知过程
(新授)在古代,人类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一直是猜测论证,直到20世纪,人类进入太空,从地球以外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才第一次认识到了地球的真面貌,可以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பைடு நூலகம்组讨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分别都达到了什么认知水平?
活动一
1.展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描述地球的大小,解释极半径和赤道半径。
2.感受地球的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6371km 可见地球是个两极稍窄,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3.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活动题2
活动二
展示地球仪,向学生说明地球如此庞大,要研究其全貌只能借助模型-地球仪。
2.“区域认知”中的“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具体对应的内容是:“能够说出地球在宇宙环境中的位置、地球的大小,初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与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内容分析
本课是统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第二小标题,本课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并能够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第二部分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地球仪及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能够学会观察和使用地球仪,建立基本的地理认识并培养学生的空间感。

七年级地理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七年级地理1.1《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1.1 地球和地球仪教课目的:1.经过认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概过程,感觉古人勇于探究的精神。

2.会用有关数听说明地球的大小。

3.经过制作地球仪,认识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4.察看地球仪,比较和概括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色。

5.娴熟地利用经纬网确立某一地址的地点。

教课准备:充气地球仪若干个,学生准备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资料(学生可依据自己需要另备其余资料)、标有度数的卡片教课方法:议论、分组察看、比较、实验课时:4 课时教课方案:第一课时教课过程:『导入』我们在明朗的白日能够看到太阳像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能够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我们居住的地球究竟是怎么样?我们自己却看不见,只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么古代人是如何认识地球是个巨大球体的呢?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中找到那些凭证证明地球是球体呢?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读图』读图 1.1“天圆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盘”,认识先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过程。

『分组活动』( 1)在地球仪上模拟“海边看船” ,记录自己的体验,去过海边的同学能够交流一下。

( 2)对照实验:把纸船在桌子上推移,平视纸船,看船的部位有没有变化。

(3)观察图 1.4 月食照片,古铜色影子(即地球影子)的边沿呈什么形状?『议论』还有什么方法能够证明地球是球形的?依靠这些凭证能不可以一定地球是球形?为什么?(海天一色、站的高看的远等;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察看的结果可能同样)『阅读』麦哲伦全球航行的图文和地球卫星照片,认识人类由猜想到实践,最后科学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认识过程。

『议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设问』用那些资料数据能够描绘地球的大小?『读图』图 1.2“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一个巨大的圆球体『猜谜语』不是篮球不是蛋,用手一推它就转,别看它的个子小,载着大河和高峰。

(地球仪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分组察看议论』地球仪与地球真切的原貌有那些主要的不一样?『小制作活动』参照课本,分小组用乒乓球等资料制作小地球仪。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

初一地理上册《地球和地球仪》教案三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理解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使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准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理解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使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地球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等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一课时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以前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理解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活动:将课本上四幅图用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地方”图2:“盖天说”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图4:地球卫星照片请学生讲述第一幅图:“天圆地方”补充小结: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理解世界.简单地理解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

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

比如: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请学生讲述第二幅图:“盖天说”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学生活动)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

《地球,我们的家园——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球,我们的家园——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地球,我们的家园——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章:地球的基本概念1.1 地球的定义地球是什么?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2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磁场1.3 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赤道和极半径地球的扁率第二章:地球的运动2.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2.2 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2.3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球倾斜角度对季节的影响地球运动与日照时间的关系第三章:地球的自然地理3.1 地形地貌山地、平原、高原、盆地、海岸线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3.2 气候系统地球气候的分类气候系统的基本原理3.3 水文地理河流、湖泊、海洋水文地理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章:地球资源与环境问题4.1 地球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资源的开发与保护4.2 环境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沙漠化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方法4.3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实践第五章:地球仪的使用与制作5.1 地球仪的定义与分类地球仪的种类地球仪的作用5.2 地球仪的制作地球仪的制作材料与工艺地球仪的制作步骤5.3 地球仪的使用地球仪的读图技巧地球仪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第六章:地球科学研究6.1 地球科学的基本学科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各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6.2 地球科学的发展历程地球科学的历史演变地球科学的重要发现和理论突破6.3 地球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勘探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科学研究中的现代技术应用第七章:地球与人类文明7.1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史前文明、古代文明、现代文明人类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7.2 地理大发现与全球一体化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全球化地球观念的形成和发展7.3 地球与人类面临的挑战人口爆炸、资源危机、环境污染人类如何应对地球层面的挑战第八章:地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8.1 地球保护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维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地球保护的国际合作与法律体系8.2 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案例循环经济、绿色能源、生态城市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8.3 公民的地球保护意识环保教育、绿色生活方式、公众参与提高公民地球保护意识的途径第九章:地球科学教育与普及9.1 地球科学教育的意义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培养地球科学人才地球科学教育的重要性9.2 地球科学教育的方法与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实践活动地球科学教育的实施策略9.3 地球科学普及与媒体科普书籍、影视作品、网络资源地球科学普及的多种形式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景未来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地球科学在解决全球问题中的作用10.2 地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人类如何应对地球变化带来的挑战构建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展望10.3 对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的展望教案在地理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地球和地球仪教案未来的发展方向重点解析本文教案《地球,我们的家园——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共分为十个章节,涵盖了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运动、自然地理、资源与环境问题、地球仪的使用与制作、地球科学研究、地球与人类文明、地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地球科学教育与普及以及总结与展望。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地球和地球仪教学教案「篇一」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教学过程:[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

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

(学生看书、思考、回答)[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

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

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

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

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经线纬线概念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圆弧状况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看透天空之谜——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看透天空之谜——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看透天空之谜——地球和地球仪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认识1.1 地球的形状引导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近似椭球体,两极略微扁平。

通过图片和模型展示地球的形状,让学生直观地理解。

1.2 地球的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核心。

解释地壳的构成,包括陆地和海洋。

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第二章:地球的运动2.1 地球的自转解释地球自转的概念,即地球围绕自身轴线旋转。

说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讨论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

2.2 地球的公转介绍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概念。

解释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探讨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如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第三章:地球仪的使用3.1 地球仪的认识介绍地球仪的定义和作用。

解释地球仪是一种模拟地球表面特征的球形模型。

展示不同类型的地球仪,如桌面地球仪和悬挂地球仪。

3.2 地球仪的读取教授如何读取地球仪上的经纬度。

解释经纬度的概念和作用。

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来定位地理位置。

第四章:地球的自然现象4.1 气候现象解释气候的概念,包括温度、降水和风。

探讨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如自然和人为因素。

4.2 地质现象介绍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和山体滑坡。

解释地质现象的原因,如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的热能。

探讨地质现象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第五章: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和研究5.1 地球的卫星观测介绍地球卫星的概念和作用。

解释卫星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

展示地球卫星拍摄到的壮观图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5.2 地球的科学探索探讨科学家如何通过地球科学来研究地球。

解释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如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

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科学领域的最新发现和进展。

第六章:地球的环境问题6.1 气候变化解释气候变化的定义和原因。

探讨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引导学生了解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

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感知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熟知经纬网的构成,能够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三、教学难点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四、课型:单一课。

五、教学方法,刚要信号法、教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板书笔记法。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能遥望到的太阳,月球都是球体,我们居住的地球也是球体,在古代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认识地球形状的呢?人类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二)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学生如图1.1,思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师归纳总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①直觉认知天圆地方,早期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

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②推测地球是一个球体: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球”的概念。

③实践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1519-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④科技手段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2、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那些例子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老师归纳总结:(1)月食时地球的影子:月食发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到月面上(呈弧形),可以看出地球的形状是球体。

(2)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目送离岸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3)站得高,看得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教师提问:地球是个球体,这个球体有多大?请同学们读图1.2说明球体的大小。

教师讲授:说明球体的大小必然要涉及半径、周长和表面积。

图1.2中标示了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周长(赤道)约4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由于地球非正球体,所以,在描述地球大小的时候,人们往往使用“平均半径”这个概念。

运用人造地球卫星等空间技术,科学家能很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形状与大小: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者相差约为21千米;北极半径比南极半径约长40米。

由此可见,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

不过,就巨大的地球而言,这些差异是微不足道的。

4、活动:认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②用你学校中熟悉的事物作比较,感受地球的大小,完成表1.1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约相当于个足球场的总面积(足球场面积约7000平方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约相当于个400米跑道的总长(三)地球的模型——地球仪1、学生观察地球仪,说说地球仪的特点。

教师讲授:(1)概念: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就是地球仪。

(2)作用:①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分布。

②地球仪能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帮助我们认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昼夜更替等自然现象。

(3)地球仪上的点和线:①地轴:拨动地球仪,可以看到它是绕着一根轴转动的。

这根轴代表地轴。

事实上,地球并不存在这根轴,它是人们假想的轴。

这根轴是倾斜的,即地球是斜着身子在运动。

②北极和南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两点,叫两极。

其中,对着北极星方向的点叫北极,它是地球上的最北点。

与北极对应的点叫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

③纬线与经线:在地球仪上画有很多的线,沿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是纬线。

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的线是经线。

注意: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人们在地球仪上所画的点和线是为了方便研究地球。

2、活动: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按以下步骤制作地球仪(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

(1)如图 1.5中①所示,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红笔画上一个圆圈,作为赤道;在a、b两点各钻一个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点的距离相等。

(2)把铁丝弯成图中②所示的形状,注意倾斜的铁丝要与水平面成66.5°角,同时所弯的半圆要比乒乓球略大一些。

(3)把乒乓球用倾斜的铁丝穿起来(4)在图③中的倾斜铁丝两头,即a和b处,用胶布裹几圈,这样可把乒乓球固定在倾斜铁丝的中间,同时又可以自由转动(5)在图③中c的部位,包上一些橡皮泥,使做好的小地球仪不会翻倒。

第二课时(一)纬线和纬度1、学生阅读课文,感知纬线。

教师归纳总结:(1)赤道与纬线的概念:在地球仪上,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

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叫纬线。

(2)纬线的特点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相互关系数量所有的纬线自成圆圈(除南北极点外),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

纬线长度不都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从南北两极逐渐变短到两极缩为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所有的纬线相互平行。

无数条。

(3)特殊的纬线23.5°纬线,即南北回归线,通常用虚线表示。

0°纬线,即赤道,是纬线的起始线。

66.5°纬线,即南北极圈,通常用虚线表示。

(4)纬度的划分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人们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给每条纬线确定了度数,规定赤道的纬度为0°,是纬度的起始线。

①从赤道向南、向北逐渐增大到90°,赤道以北的0°-90°称为北纬,赤道以南的0°—90°称为南纬,为了方便书写,北纬用“N”表示,南纬用“S”表示。

②北极和南极的纬度分别是北纬90°(写作90°N)和南纬90°(写作90°S)。

(5)低、中、高纬度的划分人们规定,全球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6)南北半球的划分在地球仪上,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的半球称为北半球,赤道以南的半球称为南半球。

2、活动:认识纬线和纬度①观察地球仪,说说纬线有什么特点。

想想纬线可以有多少条?②在地球仪上找出赤道,并结合图1.8,说明赤道是一条重要的纬线。

教师讲授:①纬线特点形状圆线圈指示方向东西度数划分由赤道向南北各分为90°长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缩短(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零;度数越大,纬线越短);南北半球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分布各条纬线平行,南北半球对称分布数量无数条②赤道是一条重要的纬线,是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它是地球仪上的0°纬线,它与南北两极点的距离相等,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是南北纬度的分界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二)经线和经度1、学生阅读课文,感知經线。

(1)经线的定义: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2)经线的特点形状长度只是方向相互关系数量半圆形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均相交于南北极点,两条相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无数条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

(3)经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经线有无数条。

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国际上规定,把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作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线。

①从0°经线向东、向西逐渐增大到180°,向东的0°—180°称为东经,向西的0°—180°称为西经,为了方便书写,东经用“E”表示,西经用“W”表示,如东经90°可写作“90°E”,西经90°可写作“90°W”。

②在地球仪上,0—180°度数相同的经线各有两条,分别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0°经线和180°经线各只有一条,不分东西经,写作“0°经线和180°经线”。

③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都能组成一个经线圈,构成经线圈的两条相对经线的经度和为180°,除0°和180°外,一条为东经度,另一条为西经度。

例如130°E和50°W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

④东西经度的分界线是0°经线和180°经线。

0°经线以东为东经度,以西为西经度;180°经线以东为西经度,以西为东经度。

(4)东西半球的划分①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国际上习惯用20°W和160°E这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

②东西半球的范围:国际上规定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即下图中阴影部分;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

2、活动:认识经线和经度①观察地球仪,说说经线有什么特点。

想想经线可以有多少条?②在地球仪上找出0与180°组成的经线圈,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

比较这两个经线圈,看哪一个穿过的陆地少。

说出东西半球是按哪一个经线圈划分的。

教师讲授:①经线特点形状半个圆线圈指示方向南北度数划分由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为180°长度各条经线等长分布各条经线的两个端点在南北极点交汇,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均可组成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数量无数条②20°W经线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少。

东西半球是按20°W经线和160°E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划分的。

第三课时(一)利用经纬网定位1、学生阅读课文实例“2011年第9号热带风暴“梅花”,于7月28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的太平洋洋面生成。

中心位于11.7°N,135°E”。

学生思考:洋面那么大,“梅花”的具体位置到底在哪里呢?2、学生根据实例,思考经纬网的含义、作用。

教师总结(1)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2)经纬网的作用:①定位: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都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