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

合集下载

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

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

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生态学和环境微生物学是对微生物这一生物类群在自然界中的分布、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的学科,对于我们的环境保护和健康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有着十分分散的分布,可以说是处处存在。

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向包括微生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分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参与、微生物利用生态系统资源进行代谢活动等。

其中比较常见的研究方向有宜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城市河流污染微生物研究、微生物生态学在土壤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等。

比如说,宜兴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就发现了在不同pH值、温度下,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等都会发生改变。

这种研究可以为土壤调控和改善提供有效参考,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城市河流污染微生物研究则是通过对城市污水处理和处理前污水的微生物群落进行比较,研究微生物在城市环境中的存在和生态学功用。

这种研究可以为城市环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微生物生态学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应用,则是通过对微生物在循环过程中的参与方式进行研究,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提供科学支持。

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主要研究微生物对自然环境的响应和影响,以及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等。

环境微生物学对人们的健康、自然环境和资源利用等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比较常见的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方向有环境细菌感知机制、微生物与环境污染物的互动、微生物在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的作用等。

环境细菌感知机制的研究是利用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分子遗传学等手段,解析微生物如何感知、适应、反应环境的过程。

这种研究可以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微生物与环境污染物的互动研究,则是研究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吸附、转化和降解能力以及微生物在环境污染物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这种研究可以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技术支持。

微生物在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的作用研究,则是以微生物为中心,研究其在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的作用和机理,为治理污染提供科学支撑。

《环境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学》重点总结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态功能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水、土壤、大气等各种环境。

以下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点总结。

首先,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了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着非常广泛的分布,可以在各个环境中找到它们的存在,如水、土壤、空气等。

研究微生物的分布规律有助于了解微生物的生态特征,揭示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了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微生物在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参与到物质的循环过程中,如有机物的降解、氮循环等。

微生物还能够参与到环境的修复和净化中,如土壤的重金属去除、水体的藻华抑制等。

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可以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再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了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和调控,如温度、湿度、pH值等。

同时,微生物也可以对环境因素产生影响,如微生物对土壤结构的调节、微生物对大气气候的影响等。

研究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揭示微生物的适应机制和生态功能。

最后,环境微生物学还涉及到微生物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资源利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等。

环境微生物学的应用研究有助于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结起来,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重点包括微生物的分布规律、生态功能、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应用研究。

这些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推动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将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引言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体内等等。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微生物的分布环境微生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pH值和营养物质等。

一般来说,土壤和水体是微生物最常见的栖息地。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很高,一个茶匙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可以达到数十亿。

水体中的微生物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沉积生物的形式存在。

环境微生物的功能环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较小的分子,从而释放出有机碳和其他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有效地供应给其他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

其次,在环境修复中,微生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些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毒物质和污染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例如,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

此外,微生物还参与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通过光合作用和化学反应,微生物可以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并且参与了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环境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环境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丰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共生、拮抗和竞争等。

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双方都能从这种关系中获益。

例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根瘤菌能够固定氮,提供给植物需要的营养素。

拮抗是指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抗生素或其他化合物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这种拮抗关系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非常重要。

竞争是指微生物之间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

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微生物往往会竞争生存,较强的竞争者将占据优势位置。

这种竞争关系影响着微生物种群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管理中。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在自然界中,微生物是无处不在的。

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如土壤、水体、大气等,对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成为环境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环境中的细菌、真菌、古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具有多样的形态和代谢功能,可以从简单的有机物到复杂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土壤中,微生物可以促进有机质分解并释放养分,维持土壤健康;在水体中,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机废物并净化水质。

环境微生物与生物多样性环境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研究表明,微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的稳定性和功能密切相关。

微生物参与着各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着系统的平衡。

因此,了解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至关重要。

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健康除了对自然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外,环境微生物还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环境微生物可以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调节人体内部微生物组成,并对一些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环境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结语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生态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深入研究环境微生物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的运行机制,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实现。

希望未来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能够取得更多有意义的成果,为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涵盖了微生物在各种环境中的分布、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微生物在地球上广泛存在,包括土壤、水体、大气中以及与人类和动物共生的环境中。

它们扮演着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角色。

一、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微生物栖息在各种环境中,它们可以适应不同的温度、酸碱度、湿度和营养条件。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非常丰富,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水体中的微生物也很多样化,包括藻类、细菌和浮游动物等。

此外,大气中也存在着微生物,它们以微粒或气溶胶的形式存在,对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二、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微生物在环境中发挥着多种功能。

首先,它们参与着有机物的降解和循环。

许多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废弃物,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参与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促进养分的再利用。

其次,微生物在土壤中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它们通过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提供营养物质和促进植物免疫系统的发展。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抵抗有害的生物入侵,保护植物的健康。

最后,微生物在水体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抑制蓝藻的生长、分解有毒物质,并维持水质的稳定。

三、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微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通过分泌代谢产物、产生酶和生物胶等方式与环境进行交互。

它们能够促进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土壤质地和水质的特性。

同时,环境条件也会影响微生物的分布和功能。

温度、酸碱度、湿度等因素都会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产生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环境微生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工业废水的排放、农药的使用和大气污染都会改变微生物的分布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四、环境微生物学的应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实际应用。

首先,它在环境监测和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评估环境质量,并提供相关的环境保护策略。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只有在理论上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充分理解和学好《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二)课程基本理念《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生物化学的知识为基础,可以作为污水处理、大气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环境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生理、生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深刻理解传统及新兴的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学原理,逐步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了解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相关的实验技术,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形态、类型,掌握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特性、生长规律、遗传与变异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治理环境服务。

2、具体目标1、理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主要介绍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的生态、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注重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微生物的构造特点,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结合科技的发展,着重介绍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将微生物学诱变与工程菌筛选、优化相衔接。

为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环境微生物学(学科)

环境微生物学(学科)
环境微生物学(学科)
学科
01 研究内容
03 学科关系 05 研究意义
目录
02 研究目的 04 学科历史 06 学科教材
环境微生物学(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是重点研究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中的一个重 要分支,是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要以微生物学本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研究有关环境 现象,环境质量及环境问题,与其他学科如土壤微生物学,水及污水处理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 工程学等学科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为补充。环境微生物学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与动态; 研究微生物对不同环境中的物质转化以及能量变迁的作用与机理,进而考察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2.许多环境污染物或微生物转化某些污染物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对人体和生态平衡危害极大,有些污染物或 它们的代谢中间产物甚至可以导致人体细胞癌变,所以开展污染生态中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途径、降解程度和降 解速率的研究,可以给环境医学和环境保护的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3.自然界有许多微生物是人、动物和植物的病原菌,有些微生物在自然界生长和代谢过程中,产生一些毒物 或改变局部的自然条件,结果不利于其它生物的生长和生存,象这样的微生物我们应当设法控制它们的生长和扩 散。
学科教材
内容简介
章节目录
本书共分11章,阐述了有关环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特性、环境微生物的生理和 代谢、环境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环境微生物的生态规律和多样性、涉及环境微生物的技术方法、环境微生物学 最新进展等。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高度,揭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规律,以便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完全摒 弃“先污染后治理”这种亡羊补牢式的陈旧思维,全面树立以“绿色生态”打造“可持续发展”这种环境生态新 理念。鉴于环境微生物学的基础性,我们尽量多介绍有关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分章节详细介绍它们 和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渗透与融合。根据环境微生物学在生命和环境领域的地位和作用,力求做到既全面详尽, 又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鉴于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在环境微生物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力求 综合这些重要学科,以不同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为例加以重点介绍。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中的微生物的学科,主要关注的是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功能以及外界因素对它们的影响。

它的研究重点是解析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如何影响环境,从而有助于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

关于微生物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其生物多样性及其关系。

环境微生物可以通过改变环境来影响生态,这包括微生物的培育、多样性和结构及其编织在环境中的关系。

它们的行为也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运作。

对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进行系统研究,如果能实现合理的预测,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生态系统。

环境微生物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结合了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计算机科学、测量学等学科,以及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如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其在复杂环境中的演化、结构、行为及其与其他生物体的关系。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提高我们使用的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改善环境和人类的健康。

在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中,微生物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也可以作为诊断和监测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

例如,可以用来预测污染、研究微生物基因组的变化及其影响,监测病原物的传播,预测生态系统的健康等。

尽管这些研究将涉及其他生物学领域,但其中的重点仍在于环境微生物学,并以此为基础,探究其他生物学领域的问题。

环境微生物学不仅可以洞察一般的自然科学研究,而且也可以为管理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有助于促进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社会发展。

环境微生物学3篇

环境微生物学3篇

环境微生物学第一篇:环境微生物学简介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分布、演化、功能及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们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重视有关,也是应用微生物技术进行环境修复和污水处理的基础。

环境微生物学包括环境中的细菌、真菌、古菌等微生物生物学特性,分子生态学、微生物物种识别、生态位分析等。

它还涉及到微生物群落与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

在微生物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污水处理、微生物肥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环境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丰富多样,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因素和环境条件。

大气中的微生物主要来自于地表或海洋释放的微粒,水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较大。

此外,环境中的微生物还与生物资源、物质循环、污染物处理等过程息息相关。

环境微生物的研究需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如PCR、宏基因组测序、微生物分离与培养等方法,对微生物进行分析和研究。

为了保证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进程顺利开展,需要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在研究过程中,还需注重对环境的保护,避免人为干扰环境微生物的分布和数量。

同时,也要加强对环境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推动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和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篇:环境微生物学的应用及意义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研究内容和应用领域较为广泛。

在环境污染监测、生态修复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环境微生物学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方面,环境微生物学可用于环境污染物的生物降解。

通过培养和筛选适应性强的菌株,结合生物反应器等技术手段,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实现污染物的生物修复,使之转化为对环境影响低的物质。

例如,在土壤中添加适当的微生物肥料,可提高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促进土壤中有机物、无机物的分解过程,改善土壤质量,促进植物的生长。

另一方面,在环境保护方面,环境微生物学可用于定量评价环境质量。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对环境因素敏感,部分微生物对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具有特定的响应,因此可通过分析环境中微生物数量和种类来评价环境质量的好坏。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如盐湖、盐碱地等,盐度高于 海水,特点为高盐、高渗透压。
高辐射环境
如核废料处置场、宇宙空间等, 特点为高辐射剂量、低营养。
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种类和适应性机制
高温微生物
如嗜热菌、超嗜热菌等,通过改变细胞膜 成分、提高酶的热稳定性等机制适应高温 环境。
高辐射微生物
如耐辐射菌、抗辐射菌等,通过DNA修复 机制、合成特殊色素等机制适应高辐射环 境。
工业应用
利用极端微生物的特殊代谢途径和产 物,开发新型工业酶制剂、生物催化 剂等。
环保应用
利用极端微生物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重金属污染土壤等环境问题。
医药应用
从极端微生物中筛选具有特殊生理活 性和药理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开发 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
农业应用
利用极端微生物改良土壤、提高作物 抗逆性等,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磷循环
水体中的磷主要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微生物通过分解含磷有机物或吸收溶解性磷酸盐来获 取磷元素。在缺氧条件下,微生物可以释放磷酸盐到水体中。此外,水生植物也可以吸收水 体中的磷元素用于生长。
03
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
土壤类型与特点
土壤类型的多样性
土壤类型包括砂土、壤土、 粘土等,各类型土壤具有 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利用微生物降解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物、硫化氢 等。
生物洗涤
将污染气体通入含有微生物和营养液的洗涤塔中,通过微生物降解 和物理吸附等作用净化气体。
生物滴滤
在生物过滤的基础上,通过向生物膜上喷淋营养液,提高微生物活 性和处理效率。
THANKS
感谢观看
低温微生物
如嗜冷菌、耐冷菌等,通过合成不饱和脂 肪酸、改变蛋白质结构等机制适应低温环 境。

环境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环境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环境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分布、种类、数量、代谢等生态学特征的学科,涉及到许多专业名词,以下是一些常用名词的解释:
1. 微生物:指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等在内的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且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应用价值。

2. 生物群落:指生命周期相对独立、相互依赖构成的具有可比性的微生物种群,是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3. 生物多样性:指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要素的多样性程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是评价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

4. 微生物生态系统:指微生物在一个生态环境中所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境及其中所完成的一系列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5. 生态位: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特定位置和角色,包括资源利用和生境要求等生态学特征,不同生物在生态位上的分布和竞争关系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

6. 生物降解:指由微生物介导的有机物分解过程,包括生化分解、异化和脱氮脱磷等环节,对维持生态系统物质平衡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作用。

7. 倍增时间:指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繁殖倍增所需的时间,是评估微生物繁殖速度的常用指标。

8. 生物指标:指基于生态学原理和微生物生态特征,评估和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和健康状况的指标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所涉及的名词和方法较为复杂繁琐,需要结合具体背景和领域知识进行综合理解和应用。

环境微生物学ppt课件

环境微生物学ppt课件
纳米材料在污染物降解中的应用
利用纳米材料的特性,提高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降低环境污染。
纳米材料在环境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
研发基于纳米材料的快速、灵敏、准确的环境微生物检测方法和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监测和治理中潜力挖掘
人工智能在环境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
01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环境微生物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分
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
营养物质影响微生物间相互作用
03
营养物质可改变微生物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从而影响微生物
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
05 环境污染治理中 新兴技术发展趋 势
基因工程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应用前景
01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与应用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使其具备特定污染物降解能力,提高环
境治理效率。
环境微生物学ppt课件
目 录
• 环境微生物学概述 •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分布与作用 •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应用 •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研究 • 环境污染治理中新兴技术发展趋势 • 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方法介绍
01 环境微生物学概 述Leabharlann 定义与发展历程定义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 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
04 环境因素对微生 物生长影响研究
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影响机制探讨
1 2 3
温度影响微生物体内酶活性 适宜温度下,酶活性高,微生物代谢旺盛;过高 或过低的温度会导致酶失活,从而影响微生物的 生长和代谢。
温度影响细胞膜流动性 高温下细胞膜流动性增加,通透性增强,有利于 物质运输;低温下细胞膜流动性降低,通透性减 弱,物质运输受限。
与其他学科关系
01
02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介绍一:什么是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20世纪60年代末兴起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要以微生物学本学科的理论与技术为基础,研究有关环境现象、环境质量及环境问题,与其他学科如土壤微生物学、水及污水处理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等学科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为补充。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与动态;研究微生物对不同环境中的物质转化以及能量变迁的作用与机理,进而考察其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在当前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环境微生物学主要深入研究并阐明微生物、污染物与环境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规律,为保护环境、造福人类服务。

介绍二:这门学科具体包括哪些知识领域?1,微生物的自然地位,三域系统,类群2,微生物的营养代谢和生长繁殖3,微生物在环境中得分布及其相互关系4,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碳素循环,氮素循环,矿物质循环)5,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6,污水与废渣的生物处理法7,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8,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方法9,微生物与废物综合利用10,生物工程在治理污染中的应用对水环境监测的指标主要有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固体悬浮物(SS),TOD,NOD,细菌卫生学指标(大肠杆菌)等。

COD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的毫克/升来表示。

它是度量废水中还原物质的重要指标。

BOD是指在20度下培养5天测定的溶解氧的消耗量,它反映了废水的可生化程度。

固体悬浮物(SS)是指水中不能通过过滤器的固体物质。

TOD是指有机碳、NH4+和有机氮被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总氧量。

NOD是指样品中含氮化合物在被微生物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气量,一般是测定总氮量。

对水体中微生物的检测主要集中在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上,如沙门氏菌属、霍乱弧菌及各类容易引起疾病的病毒。

通常对饮用水来说,检测大肠杆菌的数量以确定水被粪便的污染程度。

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学

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学

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是一类极其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它们存在于我们所接触的每一个角落,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功能起着关键作用。

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涵盖了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态功能和环境应用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在环境中的重要性,并探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

一、微生物在环境中的重要性微生物在环境中发挥着许多重要的功能,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有益微生物促进土壤健康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许多益生菌和解毒菌,它们能够降解有机废弃物、分解有害化合物,促进养分循环和土壤肥力的提高。

土壤中的微生物还能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提供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

1.2 环境中的微生物维持水质清洁水体中的微生物对于维持水质的清洁起着重要作用。

它们能够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和污染物,净化水体。

同时,水中的某些微生物对有害细菌具有拮抗作用,帮助维持水体的健康。

1.3 大气中的微生物影响气候变化大气中的微生物能够影响气候变化。

例如,微生物在大气中的代谢过程可以产生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从而影响全球气候。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影响云的形成和降水,对气候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二、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和应用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通过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为环境保护、生物工程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2.1 微生物监测与污染治理环境微生物学可以用来监测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进而评估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

通过分析微生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对环境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和治理,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2 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中存在着大量未知的微生物资源,具有潜在的生物技术应用价值。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新的微生物菌株和生物活性物质,并开发利用其在医药、农业和工业等领域的潜力。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

环境微生物学知识点引言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在自然环境中存在和活动的微生物的学科。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和最丰富的生物群体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微生物的种类、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是一类以显微镜观察才能看到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其中最常见的是细菌。

细菌按照形状和结构可以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形菌等。

真菌是一类以丝状真菌和酵母菌为代表的微生物,常见于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内复制。

除了这些常见的微生物外,还有一类被称为古细菌的微生物,它们具有特殊的生存能力,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存,如高温、高盐和酸碱环境等。

微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了许多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碳循环、氮循环和硫循环。

在碳循环中,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了有机物和无机碳的相互转化。

在氮循环中,微生物能够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并参与了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

在硫循环中,微生物能够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物,参与了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合成。

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微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

微生物能够通过各种途径适应和改变环境条件。

例如,一些细菌能够利用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氧气,使环境中的有机物降解得更快。

另外,微生物还能够降解环境中的污染物,如石油、农药等,从而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此外,微生物还能与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通过固氮作用为植物提供氮源。

而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的物质又能够促进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

环境微生物学的应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在环境保护方面,微生物可以用于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如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等。

2024(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

2024(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

(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绪论•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结构目录•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微生物的代谢与生长•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生态与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01绪论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与任务定义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任务揭示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种类、数量、生理生化特性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阐明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对象包括土壤、水体、空气、岩石等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及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等人工环境中的微生物。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功能、代谢途径、基因表达调控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发展历史经历了从描述性到实验性,再到分子水平的研究历程。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微生物学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现状当前,环境微生物学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不断深入,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学习环境微生物学的意义和方法意义有助于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种类、数量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调查、实验室模拟、数学模拟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

其中,野外调查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模拟可以揭示微生物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数学模拟和计算机模拟则可以对复杂的环境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02微生物的类群与形态结构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等,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基本结构。

细菌放线菌蓝细菌一类具有分枝状菌丝体的原核微生物,主要分布在土壤和水中。

又称蓝藻,是一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的原核微生物,能进行光合作用。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命周期、代谢和影响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功能。

2. 了解和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了解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如生物降解、生物修复和生物控制等。

4. 了解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规律- 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2. 环境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 环境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功能特征- 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环境影响3. 环境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 分离环境微生物的常用方法- 微生物菌种鉴定的常见技术- 分析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4. 环境微生物与环境修复- 微生物的生物降解和污染物去除-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微生物与植物的协同修复技术5. 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和工业生产- 环境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生物能源生产中的应用- 环境微生物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以课堂讲授的形式,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组织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3. 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5. 实地考察:组织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实地考察活动,加深学生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占比30%):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等。

环境微生物学(共94张PPT)

环境微生物学(共94张PPT)
草履虫
1 细菌
1.1 细菌的形态与大小
球状
球菌细胞个体呈球形或椭圆形,不同种的 球菌在细胞分裂时会形成不同的空间排 列方式,常被作为分类依据。分有:单 球菌、双球菌(肺炎球菌)、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甲烷球菌)、链球菌、葡萄 球菌。
四联球菌 八叠球菌
双球菌 链球菌
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
杆状
细胞呈杆状或圆柱形,一般其粗细 (直径)比较稳定,而长度则常因培 养时间、培养条件不同而有较大变化。 分有:单杆菌、双杆菌、球杆菌和链 杆菌。
常用的染色法有:
A 简单染色:常用来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和排列方式。
用一种染液染色菌体。一般菌体被染上染料的颜色。
B 复合染色法:两种染料染色,以区别细菌的革兰氏染色反应或
抗酸性反应,或将菌体和某一结构染成不同颜色。
革兰氏染色
程序:(1)初染(结晶紫30S) (2)媒染剂(碘液30S)
(3)脱色(95%乙醇10~20S)
偏端单胞
如:红色螺菌
两端丛生
偏端丛生
周生鞭毛 如:大肠杆菌
鞭毛生理功能
运动方式:旋转
运动
请说出下面细菌菌体从内到外的结构
菌毛
鞭毛
拟核
细胞质
cytoplasm
荚膜
细胞质膜 细胞壁
……
思考
1)细菌有哪几种形态?举例说明?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是什么? 各具有哪些生理功能? 3)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 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
A
A A
(1)初染(结晶紫30S)
(2)媒染剂(碘液30S) (3)脱色(95%乙醇10~20S)
(4)复染(蕃红30 ~ 60S)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

环境微生物学教案第一章:环境微生物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掌握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3. 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 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3.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教学活动:1. 引入环境微生物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2. 通过PPT或视频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3. 讲解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和重要性;4. 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术;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环境微生物学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环境微生物学概述的短文;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将被评估。

第二章: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2. 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常见分类和鉴定技术;3. 能够对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类和鉴定。

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的分类方法;2. 环境微生物的鉴定技术;3. 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

教学活动:1. 引入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2. 讲解环境微生物的分类方法,如形态学、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3. 介绍环境微生物的鉴定技术,如显微镜观察、生化试验和PCR技术;4. 进行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手操作分类和鉴定技术;5.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环境微生物分类和鉴定的理解和认识。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室实践报告;2.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表现将被评估。

第三章:环境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代谢途径;2. 掌握环境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特性;3. 能够分析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情况。

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的生长条件;2. 环境微生物的代谢途径;3. 环境样品中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和代谢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微生物学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环境工程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学时: 56学分:核查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实验)。

中文简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本课程重点是研究环境污染治理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问题,是在一般微生物学的基础上,重视研究生长在自然环境、受污染环境和人工办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生态、环境的自净作用、环境污染及其生物办理工程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环境微生物的基根源理、研究技术在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时不可以或缺,特别在生物治理污染领域如污水的生物脱氮除磷、污泥厌氧消化等方面,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手段日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

学生可否学好该门课程以致学以致用已成为了讨论其专业素质的重要指标。

因此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微生物学原理的基础上,重视商议与环境污染控制有关的微生物学知识,并学习基本的微生物实验操作技术,为后继《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荒弃物办理与办理》、《环境修复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论文打下优异基础。

二、授课目标与要求目的:学习环境微生物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并经过实验,培养他们认识和利用微生物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为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认识环境微生物的基本看法和理论、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环境微生物的生理和代谢、环境微生物的遗传和进化、环境微生物的生态规律和多样性;掌握涉及环境微生物的技术方法;认识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科学规律,并学会应用这些规律来解决本质的环境问题。

三、授课方法与手段本课程的授课方法:依照授课内容的不同样样,综合采用多种的授课方法,如课堂解说、启示式授课、学生解说等,以提高授课质量。

经过解说与提问、引导和自学、观察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授课手段:实物、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手段等有机结合,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图像、动画和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授课内容,提高授课的时效性。

四、授课内容及目标授课内容授课学时目标分配第一章绪论 2 第一节微生物的起源认识第二节微生物学的历史认识第三节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看法掌握第四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内容认识重点与难点:(1)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应用。

(2)微生物的分类系统——三域五界。

衡量学习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什么是微生物?它主要包括哪些类群?每一类举出一个实例。

(2)微生物有哪些基本特点?是怎样分类和命名的?(3)结合微生物的特点,说说为什么它是治污的主力军?(4)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有哪些关系?(5)在人类可连续发展中,微生物可以发挥哪些主要作用?第二章环境中的微生物及其特点8 第一节原核微生物掌握第二节真核微生物理解第三节病毒认识重点与难点:(1)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的形态、大小结构特点。

(2)细菌、放线菌、酵母、霉菌的培养特点。

(3)霉菌、酵母、藻类的微生物学特点。

(4)原生动物的分类及在废水办理中的作用,微型后生动物轮虫作用和特点。

(5)病毒的基本特点、形态结构、增殖特点。

衡量学习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试举几个实例来说明:即使不用显微镜,也可证明在我们平时生活的环境中,各处有细菌在活动着。

(2)观察细菌形态时为什么要用染色法?常用的鉴别细菌的染色法是什么?(3)什么是菌落。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各有何特点?掌握这些知识有何实践意义?(4)什么是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净化废水的作用有哪些?(5)纤毛虫分为哪四种 ?草履虫和钟虫属于哪一纲 ?他们大量出现各说明污泥驯化程度怎样 ?(6)当活性污泥中出现轮虫时,经常表示办理奏效怎样?为什么?(7)什么是病毒?什么是烈性噬菌体?什么是平易噬菌体?什么溶源细菌?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 6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掌握第二节微生物的酶认识第三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理解重点与难点:(1)微生物的六大营养要素。

(2)微生物吸取和运输营养物质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

(3)培养基的配制原则,分类种类及各自的特点。

(4)酶的作用特点与分类以及一些重要的辅酶。

(5)化能异养型微生物的产能代谢,发酵和呼吸的特点。

衡量学习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什么叫生长因子?它包括哪几类化合物?(2)依照碳源和能源的不同样样可将微生物分为哪几类 ?有机污水办理中最重要的微生物营养型是哪一种 ?(3)依照功能不同样样,微生物培养基可分为哪几类 ?举例说明。

(4)营养物质的吸取和运输有哪几种路子?各路子的特点怎样?(5)什么是微生物的酶?它有哪些特点?怎样对其进行分类?(6)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要素有哪些?(7)什么是生物氧化?它的种类有哪些?各种类的特点是什么?第四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5 第一节微生物的生长掌握第二节陆地环境中的微生物理解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微生物认识第四节水环境中的微生物认识第五节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重点与难点:(1)纯培养的分别方法。

(2)微生物纯培养的生长规律,生长曲线的划分及各自的特点。

(3)连续培养的优点。

(4)土壤拥有微生物生长生殖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各种生计条件。

(5)测定空气中微生物的方法。

衡量学习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试述微生物集体生长规律。

(2)为什么微生物接种今后,培养物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迟缓期?若要缩短生长的迟缓期,应采用哪些措施?(3)以测苏云金杆菌工业菌粉中的活菌数为例,试述稀释平板计数的基本方法。

(4)高温杀菌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湿热灭菌比干热灭菌更有效?(5)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引起 pH 改变的原因有哪些?在实践中怎样保证微生物处于牢固和合适的 pH 环境?(6)厌氧微生物生长要求较低的氧化还原电位,怎样保证?(7)为什么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优异环境?土壤中有哪些微生物?分布规律怎样?(8)空气中有哪些微生物?(9)什么是极端微生物?试举例说明各种极端条件下的微生物。

第五章环境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4 第一节微生物的遗传理解第二节环境微生物的变异与育种理解第三节基因重组理解第四节菌种的衰落、复壮和珍藏认识重点与难点:(1)遗传的物质基础,证明核酸是遗传变异物质基础的经典实验。

(2)微生物遗传和变异的规律。

(3)基因工程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衡量学习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什么是基因?什么是质粒?细菌中主要的质粒种类有哪些?(2) DNA 复制的结果有什么特点?DNA 复制的过程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生物学中的中心法规?(4)什么是遗传密码?遗传密码拥有哪些特点?(5)为什么在进行诱变办理时,要把成团的微生物细胞或孢子制成充分分其他单细胞或孢子悬液?(6)设计优选高效降解石油的微生物的实验方案。

(7)菌种珍藏的基根源理是什么?最常有的菌种珍藏方法有哪些?第六章环境微生物生态学 2 第一节生态系归纳第二节微生物之间和与动植物间的关系认识重点与难点:(1)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的看法。

(2)微生物群内个体之间的关系。

(3)不同样样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

衡量学习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列表说明不同样样微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称苏云金杆菌为生物农药?(3)微生物与动物有哪些关系?(4)什么是“正常菌群”?什么是“菌群失调”?第七章环境微生物在物质循环和污染物代谢中的作用 3 第一节微生物与物质循环认识第二节环境微生物的污染物代谢掌握重点与难点:(1)微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

(2)污染物结构、毒性与微生物降解之间的关系(3)遗传潜能、生物可利用性、空间效应、电子效应的看法(4)典型环境有机污染物(芳香烃)的微生物降解路子衡量学习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纤维素和淀粉的好氧和厌氧分解过程。

(2)何谓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固氮作用?它们各有哪些微生物起作用?第八章污染控制的微生物学原理8 第一节废水生物办理的环境微生物学技术理解第二节厌氧反应器理解第三节废水脱氮除磷工艺及原理掌握第四节有机固体废物的生物办理认识第五节微生物在废气治理中的应用认识重点与难点:(1)废水微生物办理的原理。

(2)好氧生物办理的方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氧化塘)。

(3)废水脱氮除磷原理。

(4)厌氧生物办理的原理。

衡量学习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活性污泥在结构组成上和性质上有什么特点?(2)比较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办理废水在微生物学方面的异同。

(3)好氧办理和厌氧办理在微生物学上有何不同样样?(4)在厌氧生物办理反应器中,非产甲烷菌和产甲烷菌在生态学上有什么关系?(5)生物脱氮的基根源理是什么?(6)生物除磷的基根源理是什么?第九章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方法 2 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取样和富集认识第二节指示微生物掌握重点与难点:(1)指示微生物的看法以及选作指示微生物的要求。

(2)总大肠菌群的看法。

(3)最大可能数实验原理。

衡量学习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含义是什么?(2)比较总大肠菌群测定与粪大肠菌群的测定的原理、培养基、实验步骤有什么异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16 实验一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微生物(真菌、藻类、原生动物)个体掌握形态观察实验二酵母菌的血球板计数法掌握实验三微生物的染色掌握实验四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与细菌的分别、培养掌握实验五水中细菌菌落总数的测定掌握综合性实验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数和粪大肠菌群数掌握重点与难点:(1)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的个体形态描述。

(2)血球计数板的使用。

(3)革兰氏染色步骤和时间的掌控。

(4)平板划线力度的掌握。

(5)水样稀释度的采用,以及菌落的计数。

(6)多管发酵法最后结果的计算。

衡量学习可否达到目标的标准:(1)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微生物的个体形态。

(2)革兰氏染色结果正确。

(3)培养基的配制、分装、灭菌、仪器包扎等操作规范。

(4)在培养基上能分别出单个的菌落,并正确进行计数。

(5)正确对实验数据进行剖析办理,能对不合理数据进行解说。

五、介绍教材和授课参照资源介绍教材:[1]任南琪,马放编著 . 污染控制微生物学(第四版),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初版社, 2011.[2]赵开弘主编 . 环境微生物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初版社, 2009参照资料:[1]沈德中主编 . 环境和资源微生物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初版社, 2003[2]苑宝玲,李云琴编著 .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北京:化学工业初版社, 2006[3]陶雪琴等编 .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书(第二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自编教材,2013学习网站:[1]哈尔滨工业大学《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国家级优选课程,网址:[2]浙江大学《环境微生物学》,国家级优选课程,网址:[3]南京大学《环境微生物学》江苏省优选课程,网址:[4]武汉大学《微生物学》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国家优选课程资源网,网址:大纲校正人:陶雪琴校正日期: 2013-11-27 大纲判断人:判断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