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心理契约研究进展

心理契约研究进展
管理科 学研 究

r nii W w f el y z g ,
心 理契约研 究进展①
吕部 ( 蚌埠学院经济管理 系 安徽蚌埠 2 3 5 ) 3 0 0
【 要】心理 契 约是 组织 未来发展 的基石 , 系到 组织未来 职工队伍 的稳 定与发展 。本 文对 国内外研 究学者的 心理 契 约理论 进行 了综 摘 关 述 , 为系统 的总结 了理论 和实证研 究的进展 , 出了现 有研 究的局限性 与不足 , 较 指 并提 出 了未来研 究方向。 l 关键词 】心理契 约 心理 契约破 裂 心理契 约违 背 【 中图分类号 】c9 4 7 0. 【 献 标识码 】 A 文 【 文章编号】 1 3 2 9 2 1 ) 7 0 4 —0 7 —8 0 ( 0 — 0 7 1 6 00

组 织之 间的, 并不 一定被组织 各级代理人所 意 间存 在一个 复杂 的解释 过程 。他 们提 出了违 识 到的相互义 务的一系列信 念。 背心理契 约的发展模型 , 认为雇 员感 知到心理 契约违 背行为 须经 历三个 阶段 : 诺未履 行、 承 契约破 裂(rah 和契约被违背(i a o )每 bec ) vo t n, li 3心理 契约 的维度 心 理契约 的内容不 仅受到时代和 经济背景 个阶段都受到 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 的影响。 的影响 , 同时 还受到个 人、组织等 因素的影响 他们认为破裂(rah和违背(i a o) bec ) v l n是完全 oU ( 魏萍等 2 0 ) 早对心理契约进行维度划分 不 同的两个概念 。关于破裂 , 0 5。最 研究者们倾 向于 的是 Ma N i 1 8 ) 他从理论的 角度将 员工 认为 它是 “ c el 9 5 , ( 个体对组织未 能按 照与个体贡献 相 与组织之间的契约划分为交易契约和关系契约 等的方式履行个体心理契约中一项或 多项义务 两种类型 。Ro se u用典型相关研究验证 了 的认知 ” 它代表 了关于契约 实现的认知评价 , u sa 。 Ma Ne 的观 点。R u s a (9 6 的实证研 而这种认知评价 是个体对其实际收获的东西和 c i l o se u 1 9 ) 究显示 , 心理契约 由三个维度构 成 : 易维 度 、 许诺得到的东西进行心理运算 的结 果。 于违 交 至 关 系维 度和 团队成 员维度 。L e和 T n l y 背 , e i se 研究者通 常认为它是一种 “ 情绪 混合体” , (99在对我 国香港特 区和美国工作团队进行 以失望和愤怒 为特征 。 19) 了研究 以后认 为 , 员工心 理契 约由关 系因素 、 T rly & F Mm n19) une e a ( 9认为 , 9 当个体 交 易 因 素 和 团 队 成 员因 素 三 个 维 度 构 成 。 感受到心理契 约遭到违背时 , 根据行为 反应 者 S a i H e l (0 0通过对普通 员工进行 态 度和反应性行 为的效果两个维度 , 常会采 hpr o ̄ K s e 2 0 ) sr 通 调查 , 雇主责任进行分析后得到 了 3 因素 , 取 以下四种主要的反应性行为 : 就 个 离职 ; 破坏 / 忽 分 别称 为交易责任、培 训责任和关系责任 。内 略; 申诉 。这种表达 有助于减少损失和恢复信 在 契约和外 在契约 的划分来 自于 Kik l 和 任 , 主动的、 cu 是 建设性 的, 旨在改变情境中有争 Ls r 0 120) et ( 0 ,0 2对已有心理契约雇主责任的 议行 为 , 图在维持既有关 系的同时对契约违 e2 试 分析 。我 国学者 陈加州等(0 3用所研 制的心 背做 出补偿 ; 20 ) 沉默 , 这是 一种非语言反应形式 , 理契约 问卷 , 对被试的心理 契约结构维度进 行 在一定程 度上起到维 系现存关系的作用 。 了探讨 , 结果 显示 其组织责任和 员工责任均 由 现实 责任 和发展责任 两个维度构成 。 参考文献 [ 1 】吕部 . 论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 员工培训 … . 4心理契约的类型 人 力资源管理 .2 1 , . 0 0 5 R usa ( 9) os u1 5根据绩效(e oma c) e 9 P r r ne要 [ 吕部 . f 2 】 浅析心理 契约在企业 员工招聘中的应 求和 时间结构(i rme Tmef a ) 两个维度将心理契 用[】管理观察 . 0 0 2 l 5 1 . J. 2 1 , : 1 -1 6 约划分为四种类型 : 交易型( a sc o a py 【】 t n at n s — r i l 3 李原 . 业员工的心理 契约—— 概念、 企 理论 c o g a cn rc , 渡型( a s o a py h l i o t t 过 oc l a) t ni n l s — r t i 及 实证研 究[ . M】 上海 : 复旦大 学 出版社 , 2 06. 0 c ooia cnrc) 衡型(aacd py h lgcl o tat, 平 b lne s - c o gc lcn rc)关 系型( l in lp y [ 】Ko t r h l i o tat, o a r a o a s— et 4 te J. P. The s h lg c l . p yc 0 o i a c o g c l o t c) h l i nr t o a c a 。 c n r c : ma a i g t o nn —u o ta t n g n he j i ig p S o e& B r s a (9 8关注心理契约 hr akd l 19) e p o e sJ . C l o n a r c s�

纵向研究心理契约发展的动态过程

纵向研究心理契约发展的动态过程

纵向研究心理契约发展的动态过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心理契约的重要性。

心理契约是指个人对组织的期望和组织对个人的期望之间所形成的非正式的协议,它是构成组织成员关系的基础之一。

纵向研究心理契约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工作。

首先,心理契约发展的过程是动态的。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

在初始阶段,心理契约的内容往往比较简单,主要包括工作任务、薪资待遇等方面的内容。

但随着个人在组织中的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职业水平的提高,个人对组织的期望也随之发生改变,此时心理契约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包括对于晋升机会、工作学习的支持等方面的期望。

其次,心理契约的发展过程往往受到组织变革的影响。

组织的变革可能包括组织规模的扩大、结构的调整、工作流程的变化等,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中,个人对组织期望的变化也往往会跟随着发生。

例如,在组织规模扩大的过程中,个人可能会更加期望组织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更广阔的晋升空间等。

另外,心理契约的发展过程还受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个人对组织的期望也会有所不同,相应地,心理契约的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例如,在职业发展的初期,个人更注重的是能否获得更好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以提高个人的职业能力和水平。

而在职业发展的中期和后期,个人更注重的是晋升空间、薪资待遇等方面的期望。

总之,纵向研究心理契约发展的动态过程对于组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心理契约发展的动态过程,可以帮助组织建立更为稳定的员工关系,在组织变革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员工的期望并保持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进而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同时,这也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规划职业发展,更好地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国内心理契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国内心理契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
!
较缺乏。 比如对心理契约的测量、 心理契 约的动态变化、 心理契约的违背及其后果 等问题, 都缺乏开创性的研究。 因此, 国内 关于心理契约的研究很难形成理论体系。 比较零散。 国内对心 %" 缺乏系统性, 理契约的研究缺乏系统, 前人与后人的研 究缺乏一定的相关和延续性, 很少有人在 提出问题之前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回顾, 这 就使研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甚至存在一 定程度上的重复。 比如, 几乎所有的文献 “什么叫做心理契约 ” 都回答了 这一问题, 而且对此回答也仅停留在国外研究人员 的观点上。 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在该领域 中的贡献缺乏认识和规划, 整个领域的研 究缺乏系统性。 五、 国内研究展望 国内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已经开始进 入繁荣时期,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 个问题, 这与国内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以 及企业改革的推进密切相关。 因此, 国内 对心理契约的研究兴起并不是偶然的。 但 是, 国内对心理契约研究确实存在如前文 提到的问题, 为此今后该领域研究应该注 意以下几个方面。 目 前 的研 究 $" 采 用 多 种 研 究 方 法 。 方法受到较多局限, 今后尤其要注重实证 研究方法的采用。 !" 对心理契约理论本身的研究应该 多多注意。 比如中国背景下员工心理契约 的内容, 心理契约的变化过程, 心理契约 违背及其后果等, 这些研究都急待加强。 只有这些研究内容充实了, 它运用于实践 的前景才会更广阔, 理论体系才会更完 整。 %" 加强各个研究之间的联系和继承 性。 国内研究者应该注意对以往文献的回 顾, 在此基础上提出前人没有研究过的问 题, 并注意自己的研究与以往研究之间的 联系性和继承性, 以保证心理契约理论的 系统性和丰富性。 虽 然这 方 +" 进 一 步 拓 展 其 应 用 性。 面已经有相对较多的研究, 但是还是有进 一步挖掘的机会。 要将心理契约理论应用 于国内的一些热点问题, 以保证心理契约 理论研究与国内重要实践问题的有效结 合。 & 作者单位: 杭州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

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

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

理 契约形成 的个体层面 。这就是 以 R usa o s u为代 表的对心理 e 契约 的认 识 , 称 为 R usa 派 。Mc enP rs Sh ee 被 oseu学 L a ak & c m d — mn a n(19 ) 也 都 提 出 了相 似 的看 法 。 94 等 目前 这 两 种 观 点 同 时 存 在 , 并 且 争 议 仍 在 继 续 ,G et us (9 8 对 R usa 19 ) o s u提 出 的 心 理 契 约 概 念 的 结 构 效 度 提 出 了 e 置 疑 。R usa oseu回应 了这 种 质 疑 。 国 内 学 者 曹 威 麟 和 陈 文 江 在对心理契约进行评述时 ,指 出在心理 契约进行展 开更深入 的研 究 之 前 ,心 理 契 约 的 定 义 问 题 仍 然 需 要 进 ~ 步地 展 开 研 究 ,并借鉴现有研究成果 的基础上 ,将 心理契约 界定为 :当 事双方不通过某种显然的形式 直接 明了地进行意 思表达 ,而 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 ,在双方 相互感知 并认可各 自期望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的 一 套 隐 性 权 利 义 务 关 系 的 协 议 。这 种 观点 虽 然与 以往的两个学派观点略有 不同 ,但仍承认 心理契 约是双 方的 ,本质上是古典学派 的观点 。 由于 R usa oseu对心理契约概念的界定虽 然与 当初 A gr ryi s 提 出的定义略有修正 ,但在理 论不断发 展的过程 中 ,这 种修 正被许多学者证明这种 界定界 限明晰 ,破解 了古典学派存 在 的 实 证 研 究 困 难 的 问 题 , 因此 ,越 来 越 多 的研 究 者 开 始 采 用

2 心 理契 约的研 究 内容
心理 契约 可以从很 多个角度进行 研究 ,一个 主要的研究 是关 注对 心理 契约 内容 、特征和评价的判定。 心 理 契约 这 一 概 念 虽 然 在 2 O世 纪 6 0年 代 就 被 提 出 ,但 是直到 2 世纪 8 0 O年代末 9 0年代初才开始探讨心理契约 的内 容 。所 谓 心理 契 约 的 内 容 是 指 心 理 契 约 的 条 款 和 组 成 ( 比 如 ,一 个 具 体 的责 任 或 义 务 :工 作 安 全感 ;或 者泛 泛 的 义 务 : 关 系 型 和交 易 型 ) 。心 理 契 约 的 特 征 是 指 描 述 心 理 契 约 的 具 体特征 ( 比如 ,显性 的/ 隐性 的,随着 时间的推 移稳定 的/ 不 稳定 的) 。心理 契约 的评 价是指 履行 心理 契约 的变化 或者违 背 的程 度 。 在心理契约 的 内容的研究 过程 中 ,A d r n等认 为 ,心 ne o s 理契约 的具体 内容可能包含数千个方 面 ,很难全部罗列 出来。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雇佣关 系性质 的变化 而变化 ,体现 出 了时代的特点 ,同时还受 到经济背 景 、个人 、组织等 因素 的 影响 ,并且以不同的个体和组 织为调 查对象 ,得 出的契约 内 容也有所 不 同。但 关 于 内容 的 研 究 依 然 在 继 续 ,R usa oseu (0 0 20 )提 出了心理契约 的清单 P ̄h l i l ot cIvn r s o gc nr t net y v o a C a o ( C )。这是 由于内容条款 得难 以 罗列 ,在 内容 的研 究过程 PI 中,许多学者侧重对心理契约维度 的研究 。

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视角

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视角

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视角——理念型心理契约研究综述摘要: 本文对心理契约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从概念、特点、违背与破裂、测量以及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等几个方面评介了理念型心理契约的研究现状,并对理念型心理契约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理念型心理契约;组织公民行为;角色内行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传统的组织雇佣关系产生了冲击,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使用心理契约这一术语来研究雇佣关系。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Argyris在1960年提出的,他用这一术语来描述下属与主管之间的一种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掀起了心理契约研究的热潮,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契约的类型和主体方面。

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支持和认可交易型和关系型这两种心理契约。

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所引发的经济、社会变革及其导致的组织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组织和员工之间的雇佣关系,也影响着组织和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

在此基础上,Thompson和Bunderson引入了理念型心理契约这一概念,这也是心理契约研究的最新成果。

本文拟从概念、测量以及相关实证研究等几个方面对理念型心理契约的研究现状进行评介,并对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理念及理念型心理契约的概念(一)组织中的理念大量的文献表明,“理念”(ideology)在界定和塑造个体与组织的关系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把承诺变成理念是确保组织内合作和组织生存的一项基本要求。

Barnard曾指出,“组织的长期存活需要理念的支持,组织存活的时间与理念的范围和内容呈一定相关关系。

对未来的预见、长远规划以及崇高的理想是良好的雇佣关系持续存在的基础”。

一些学者研究了理念在塑造个体与组织关系方面的作用,比如理念的注入对集体主义工作动机、魅力型领导和组织行为的影响等。

理念型心理契约一词表明在组织中存在着一种统一的理念。

Bunderson(2001)在对执业医生的研究中发现了两种截然不同但交互作用的理念:一种是行政理念,体现医院作为“市场主体”的角色;另外一种是专业理念,反映医生以服务社会为责任这一特征。

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

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

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
魏峰;李燚;张文贤
【期刊名称】《管理科学学报》
【年(卷),期】2005(008)005
【摘要】从5个方面对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心理契约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结构、心理契约与相关概念的边界、心理契约的形成和载体、心理契约违背及其后果.最后文章认为目前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在管理者与组织之间心理契约的研究、契约化过程的系统研究、与契约经济学的相互借鉴、心理契约的履行对雇员的积极效果的机制研究、中国组织心理契约的本土化研究方面还存在空白或不足.
【总页数】8页(P82-89)
【作者】魏峰;李燚;张文贤
【作者单位】长江商学院,北京,100738;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上
海,200444;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40
【相关文献】
1.心理契约维度之国内外研究成果比较分析 [J], 王雅楠
2.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 [J], 张立迎
3.心理契约违背国内外研究综述 [J], 何霞
4.中国国际前寒武纪研究中心组织国内外地质专家、学者考察山东早前寒武纪地质——暨山东早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新进展 [J], 王世进;万渝生
5.近十年国内外羽毛球教学研究最新进展及启示——基于2011-2021年29篇文献的系统性文献综述法 [J], 樊林华;李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的运用研究

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的运用研究

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的运用研究一、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基层组织,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班级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其中,“心理契约”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逐渐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得到广泛运用。

本文将对心理契约的定义与特点、小学生心理契约的形成与发展、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的应用策略与方法、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提高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应用的成效评估、针对不同特点和需求的学生制定相应心理契约策略、增强家校合作,提高教育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心理契约的定义与特点心理契约是指存在于组织和成员之间的一系列相互期望和义务,这些期望和义务在组织和个人之间并不一定被明确规定出来,但却隐含在双方的关系中。

在教育领域中,心理契约可以被理解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期望和义务的一种心理约定。

心理契约的特点包括:隐含性、主观性、动态性和交互性等。

三、小学生心理契约的形成与发展小学生心理契约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状态、家庭背景和师生关系等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契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需求,帮助他们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建立起正确的心理契约。

四、小学班级管理中心理契约的应用策略与方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心理契约理念,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

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其次,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此外,教师还应通过家校合作等方式,增强家长对班级管理的参与度和支持度。

五、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了更好地说明心理契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效果,需要进行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

通过对一些成功的小学班级管理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心理契约在不同情况下的应用策略和方法。

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_魏峰

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_魏峰

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¹魏峰1,李炎炎2,张文贤3(1.长江商学院,北京100738; 2.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上海200444;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200433)摘要:从5个方面对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心理契约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结构、心理契约与相关概念的边界、心理契约的形成和载体、心理契约违背及其后果.最后文章认为目前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在管理者与组织之间心理契约的研究、契约化过程的系统研究、与契约经济学的相互借鉴、心理契约的履行对雇员的积极效果的机制研究、中国组织心理契约的本土化研究方面还存在空白或不足.关键词:心理契约;交易型心理契约;关系型心理契约;心理契约违背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07(2005)05-0082-080引言当企业裁员在全球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雇员工作压力和失业压力增加、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降低对雇员来说是一个无法卸载的重担.由此所引发的雇员满意度和忠诚度降低、工作绩效下降、敌对行为增加、核心员工流失频繁等态度和行为问题也严重困扰着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另外,高速度、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使个人的价值观念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崇尚短暂性、临时性的契约关系和自由化、随意化的生活态度的个体逐渐增多.如何建构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的员工关系和企业文化是每一个组织领导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因此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即对雇员与组织双方责任和义务的交换关系的感知和理解,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逐步成为国外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热点.国内的学者也在近几年对此领域展开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成果.本文着重于对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概况和最新进展做一系统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要评论,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1心理契约概念的提出及其发展Argyris首先运用心理契约的概念和术语.他使用/心理的工作契约(psychological work con-tract)0来描述一个工厂中雇员和工头之间的关系,但是Argyris仅仅提出这样的概念却没有给它确切的定义.Levinson等在一个公共事业单位的个案研究中,将心理契约描述为/未书面化的契约(unwritten contract)0,是组织与雇员之间相互期望的总和,它被用来强调产生于双方关系之前的一种内在的、未曾表述的期望.Schein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时刻存在于组织成员之间的一系列未书面化的期望(expectation).他将心理契约划分为两个层次:个体水平和组织水平.并且强调虽然心里契约是未明确书面化的,但在组织中却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Kotter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之间的一个内隐契约(implicit contract),它将双方关系中的一方希望付出的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第8卷第5期2005年10月管理科学学报JOURNAL OF MANAGE MENT SCIENCES IN CHINAVol.8No.5Oct.2005¹收稿日期:2003-08-25;修订日期:2005-06-18.作者简介:魏峰(1976)),男,河南商丘人,博士,副研究员.报具体化.很明显,心理契约概念产生初期被认为是存在于雇用双方之间的一种未书面化的契约、内隐契约或者期望,不同学者的界定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是/究竟谁是主观理解的主体0大家都没有明确说明,而是内在的认为存在雇员个人和组织两个主体,即心理契约是雇员和组织双方对交换关系的主观理解.因此问题就出现了,因为两个主体经常会产生理解的不一致,即造成心理契约内容的非唯一性,给心理契约的概念化和后续研究带来很多的困难,所以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出现了概念理解的进一步深化,产生了学派的争论.一派以美国学者Rousseau,Robinson,Morrison 等人为代表,强调心理契约是雇员个体对双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被称之为/Rousseau学派0.Rousseau[1]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在雇用关系背景下对雇用双方相互义务的一种理解和信念. Robinson,Kraatz,&Rousseau[2]进一步指出这种信念指的是雇员对外显和内在的雇员贡献(努力、能力和忠诚等)与组织诱因(报酬、晋升和工作保障等)之间的交换关系的承诺的理解和感知. Morrison&Robinson[3]对此概念进一步予以明确,指出心理契约一般被定义为一个雇员对其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这些信念建立在对承诺的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但并不一定被组织或者其代理人所意识到.在/Rousseau学派0的视野中,心理契约研究从传统的雇用双方)))个体和组织两种水平的/双维度、四方格0研究转移到雇员个体单一水平的/单维度、两方格0研究.即由/组织理解的雇员责任、组织理解的组织责任、雇员理解的雇员责任、雇员理解的组织责任0四个角度转化为/雇员理解的雇员责任和雇员理解的组织责任0两个角度.另一派以英国学者Guest,Conway,Herriot, Pemberton等人为代表,强调遵循心理契约提出时的原意,将其认为是雇用双方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可称之为/古典学派0.Herriot等[4]认为最早由Argyris所提出的心理契约可以被定义为/雇佣关系双方,即组织和个体对关系中所包含的义务和责任的理解和感知0,不同于Rousseau and Parks所倡导的定义.后者认为心理契约仅仅是雇员心中的契约,所以它们很少涉及到契约化过程.Herriot&Pem berton[5]代表了古典学派的观点,认为心理契约是雇用双方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向彼此所提供价值的主观理解.Guest[6]对Rousseau提出的心理契约概念的结构效度予以置疑.一是它来自于法律的比喻却不具备/协商0的原则;二是在谁构成组织一方问题上很不明确;三是在侧重于研究心理契约维度的同时,未能建立一个条理分明的维度系列,而甘冒失去概念简约性的风险.Mark Meckler等[7]也对当前心理契约研究提出了批评,认为是主要围绕代理问题、经济交易期望理论和行为的度量等方面,忽略了它所应研究的核心内容:即工作角色和关系改变背后的心理因素.虽然这些研究对心理契约的发展非常有帮助,但是它太重视委托代理契约中的非书面化但已经达成共识的社会因素,而忽视了其心理内容.所以作者强调将心理契约重新放到心理学的框架中来研究.当然Rousseau[8]也给予了及时回应,提出在心理契约研究中应该拓宽对心理过程系列的考虑,尤其是在理解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时,应该重视图示(schemas)的形成、保持和改变,以及协议和共识(agreement)的动态维护.综上所述,现在的心理契约存在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心理契约是雇用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书面的、口头的、组织制度和组织惯例约定的)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比较侧重对/心理0成分的关注;狭义的心理契约是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的、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代理人所意识到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比较侧重实证研究.心理契约概念的本质特征就是对建立在承诺基础上的相互义务的主观感知,这在两种界定中都得以体现.到目前为止,两种视角的研究同时在进行,但是基于狭义心理契约基础上的研究远比广义基础上的研究要多,而且很多属于应用研究.2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结构学者们在对心理契约概念的本质进行争论的同时,也对其内容和结构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主要有二维和三维结构两种观点.)83)第5期魏峰等: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Rousseau and Parks[9]认为虽然心理契约存在很大的个体性和特异性,但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交易型心理契约(transactional psychological c on-tract)和关系型心理契约(relational psychological contract),它们在关注点、时间框架、稳定性、范围和明确程度上存在差异,如表1所示.表1交易型心理契约与关系型心理契约的差异(Rousseau&Mclean Parks,1993)Table1.Differences between trans ac tional psychological contrac t and relational psychological contrac t(Rousseau&Mclean Parks,1993)交易型心理契约关系型心理契约关注点追求经济的、外在需求的满足追求社会情感方面需求的满足时间框架有限期的无限期的稳定性稳定的、无弹性的动态的、有弹性的范围涉及更少的雇员个人生活涉及更多的雇员个人生活明确程度雇员责任的界限分明雇员责任的界限不清晰Robinson,Kraatz and Rousseau[2]实证研究显示:员工认为组织的义务主要归结为7个方面:丰富性的工作、公平的报酬、成长的机会、晋升、充分的工具和资源、支持性的工作环境、有吸引力的福利;员工认为雇员的义务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对组织忠诚、加班工作、自愿做份外工作、接受工作调动、拒绝支持竞争对手、为组织保密、离职前提前告知、至少在组织工作两年.对组织的义务和雇员的义务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两个公共因素:交易因素和关系因素.Tsui[10]、Millward&Hopkins[11]也都在各自的实证研究中证实了心理契约的交易因素和关系因素的存在;中国大陆学者陈加洲、凌文辁、方俐洛[12,13]对中国企业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两个因素,他将之命名为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以上研究都认为心理契约的结构是二维的.然而,支持三维结构的研究也不少.Rousseau and Tijorimala[14]的实证研究显示心理契约由三个维度构成:交易维度、关系维度和团队成员维度.交易维度指组织为员工提供经济和物质利益,员工承担基本的工作任务;关系维度指员工与组织关注双方未来的、长期的、稳定的联系,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团队成员维度指员工与组织注重人际支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Lee&Tinsley[15]对香港和美国工作团队的研究也认为员工心理契约由关系因素、交易因素和团队成员因素三个维度构成.李原[16]发现中国企业员工的心理契约由三个维度构成:规范性责任、人际型责任和发展型责任.规范性责任表现为企业给员工提供的经济利益和物质条件,员工遵规守纪完成基本的工作要求;人际型责任表现为企业给员工提供的人际环境和人文关怀,员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发展性责任表现为企业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员工自愿在工作中付出更多努力.虽然不同的研究者在不同的时期运用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会有一定差异,然而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心理契约的内容)))雇员和雇主对对方的期望在最近数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Hiltrop)[17].Hiltrop总结了前后几年间心理契约的内容主要在焦点、形式、时间跨度、范围、内在原理、产出、雇主责任、雇员责任、雇主投入、雇员投入方面发生了根本变化,如表2所示.表2心理契约内容的变化(Hiltrop,1995)Table2Trans formati on of ps ychological contract content(Hiltrop,1995)特征过去的形式当前的形式焦点工作保障可雇用性形式结构化的灵活的时间跨度永久的可变的范围广泛的狭窄的内在原理传统市场力量产出忠诚和承诺附加值雇主责任为高绩效提供公平薪酬为高绩效提供高回报雇员责任满意的绩效与众不同雇主投入稳定的收入和职业发展自我发展的机会雇员投入时间和努力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对心理契约进行时间差异和对象差异的研究很有必要,因为过去理解正确的心理契约现在可能就是错误的,对一部分群体来说是理解正确的心理契约对另外群体可能就是错误的.差异研究可以为管理实践带来更大的效用.3心理契约与相关概念的边界首先,是心理契约与法律契约的边界.Guest[6]认为第一,法律契约强调相互性;心理契约的前几个定义有相互性,而到了Rousseau 的定义,相互性就消失了.第二,契约法规定/契约)84)管理科学学报2005年10月的一个必要因素是存在一个协议或者表面协议0;既然心理契约至少在契约持有者眼中是一种主观的概念,那么它似乎不具备/协议0这一核心要素.第三,法律契约的变更需要双方同意;而心理契约的变更则更具有单方面的性质.Rousseau[18]虽然不同意Guest的观点,但她也对两者的边界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在定义上,心理契约是对一方和另一方之间的交换关系的理解.对相互关系的理解而非相互关系本身(法律契约的要点,译者注)是心理契约的核心.法律学者指出:所有的承诺和有约束力的义务都必须在其出现的社会环境中去理解,然而对心理契约感兴趣的学者通过对影响交易双方所作承诺的因素的心理过程的解释,又超越了社会所提供的答案.所以,心理契约是超越法律契约的概念.0其次,是心理契约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契约的边界.Rousseau[19]从个体/组织水平、契约方/非契约方的理解两个角度将契约分为四类:1)心理契约(psyc hological contract),即雇员作为契约的一方在个体水平上对契约所持有的信念;2)规范契约(normative contrac t),即一个群体所共同持有的心理契约;3)内隐契约(implied contrac t),即作为非契约方的旁观者对某一具体契约的信念;4)社会契约(social contract),即整个社会对所有契约的总的信念.其三,是心理契约与期望的边界.Robinson[20]认为期望是雇员对将来在组织和工作的存在形式的总体信念,比如一个新的管理者可能期望得到高的薪酬、被提升、喜欢自己的工作等.这些期望来源很广,包括过去的经验、社会标准、朋友的观察等.而心理契约则是雇员由于雇主的承诺而对他们有权得到和应该得到的存在形式的信念.虽然心理契约导致期望的产生,但不是所有的期望都来自于感知到的承诺,它可能会在感知到的承诺和契约缺失的情况下存在.Rousseau[18]也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对另外一方所感知到的相互义务的承诺所持有的信念,它不同于/期望0,因为它必须产生于存在互相理解的相互交换的基础之上.其四,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的边界.Guest[6]认为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具有明显的主观理解性,可以通过个体的主观感觉来测量;而心理契约则很难.也就是说心理契约是一个双维概念,不仅包含个人对相互义务的信念(这一点有操作化的可能),而且包括组织对相互义务的信念(很难操作化).不仅如此,还有很多研究都证实心理契约是作为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的内在根源而存在的(e.g.,Robinson[20];Robinson&Morrison;Robinson &Rousseau[2];Turnley&Feldman,1999[21]).也就是说,组织对雇员心理契约的履行或违背是造成雇员对组织承诺和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给心理契约一个比较狭义的界定,即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的、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代理人所意识到的相互义务的一系列信念.4心理契约的形成和载体Dunahee&Wangler认为心理契约的产生和维持主要受三个因素影响.一是雇用前的谈判,即雇用前对交换关系的谈判是形成心理契约的基础.二是工作过程中,心理契约的再定义,即员工与主管在工作中的沟通使心理契约清晰化或重新理解;三是保持契约的公平和动态平衡,即当组织或者个体的任何一方主观感觉到契约不公平时,往往会单方面做出某些行为以促使契约的收支平衡,从而出现一个契约的/纠正环路0来保持自己的公平感.当不能调整或者调整过速时,就会有一方拒绝契约.Turnley&Feldman[22]认为雇员发展构成其心理契约的期望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组织代理人向他们做出的具体承诺.二是他们对组织文化和日常实践的感知.三是他们对组织运作的特殊(经常是理想化的)期望.Guest[6]以Rousseau&Parks[9]提出的/契约谱系0)))交易型和关系型契约为基础,在此连续体上划分了四个概念上明显的步骤.一代表雇佣契约;二是存在于大多组织中的管理制度和手册;三包含在协议之内,出现于评估、绩效评价和目标设定的过程之中,这些因素就是Herriot&Pe mberton 努力将其明晰化的部分;四是依然不明确和未成)85)第5期魏峰等: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文的领域,像理解职业生涯和互惠承诺等.Rousseau [23]认为心理契约的形成主要包括四个阶段:雇用前阶段(pre -employment)、招聘阶段(recruitment)、早期社会化阶段(early socialization)和后期经历阶段(later experiences),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行为和信念对心理契约形成产生影响(如表3所示).对图示或者心理模型(schemas or psy -chological model)、承诺(promise -making )和人际作用时的认知精确化(perceptual accuracy in interper -sonal interactions)三个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的理解/雇用前的信念0和/雇用后的社会化0对心理契约形成的影响.总之,当前对心理契约的形成和存在载体的研究还嫌薄弱.Rousseau 指出过去十多年对心理契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心理契约形成之后的问题及其反应变量,严重缺乏对其形成过程的关注.Turnley 等[24]也认为对心理契约形成过程的研究还需要未来做更多的探索.事实上,恰恰是这些方面的研究才对组织维护与改善心理契约的实践活动具有更重要的指导意义.5 心理契约违背及其后果Morrison &Robinson [3]总结了过去对心理契约违背概念的研究,认为心理契约未履行会产生相应的认知评价与情感反应,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复杂的解释过程.他们提出了心理契约违背的发展模型,认为雇员感知到心理契约违背经历了三个阶段:感知到承诺未履行、感知到契约破裂(breach)、感知到契约违背(violation),在每一个阶段都受到不同的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如图1所示.表3 心理契约形成的阶段(Rous seau,2001)Table 3.Phas es in psychological contrac t formati on(Rousseau,2001)雇用前阶段招聘阶段早期社会化阶段后期经历阶段职业化标准积极的承诺交换继续承诺交换继续的承诺交换雇用双方积极的信息搜索雇用双方不太积极的信息搜索社会化信念雇用双方对/信号0的评价组织内多资源的信息搜索组织简化社会化过程对现存心理契约的更改图1 心理契约违背的动态机制模型(Morris on &Robi nson,1997)Fig.1Dynamic model of ps ychological contract vi olation (Morri son &R obi nson,1997)他们认为破裂(breach)和违背(violation)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感知到的破裂(breach)指的是)86)管 理 科 学 学 报 2005年10月个体对组织没有履行心理契约中包含的、对应于其贡献的某些义务的感知.而违背(violation)则指与对组织没有充分履行心理契约的信念相伴随的强烈情绪和情感体验.Morrison&Robinson对心理契约违背概念的澄清结束了过去对违约研究的相对混乱现象,可以称得上是心理契约违背研究的一大突破,也得到了研究者的一致认同(Turnley&Feldman[21]; Lister等.[25];Turnley等.[24]),为后来研究奠定了基础.心理契约之所以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共同重视,主要原因在于心理契约的违背对员工态度和行为的负面影响,以及进一步造成的组织效益的损失.过去的研究一致发现雇员对心理契约违背的认知与不良的雇员行为(包括离职行为、渎职行为)存在高度正相关;与积极的雇员行为(如工作绩效、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呼吁行为)和态度(如工作满意度、组织忠诚度)存在高度负相关(Robinson Kraatz and Rousseau;Guzzo,Noonan,and Elron;Robinson&Rousseau;Robinson&Morrison;Robinson;Turnley and Feldman;Turnley等).除此之外,研究者发现情境因素对心理契约违背后果的影响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如研究发现名利心、对雇主的原始信任程度、违约的预期、劳动力市场上的可雇用性、违约的外部不可控因素、对程序公正的感知、对公平的敏感性等因素对心理契约违背的后果都存在调节作用(Robinson and Rousseau;Robinson;Turnley and Feldman;Kickul and Lester,[26]).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契约违背后果性的作用机制,为更加真实的设计组织治理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Turnley&Feldman[22]提出了心理契约违背的食言模型(discrepancy model).指出并非所有对心理契约的食言都被理解为心理契约违背,并非所有的心理契约违背都造成雇员的敌对态度和行为.并认为将食言理解为心理契约违背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雇员期望的来源、心理契约破裂的具体因素、食言本身的性质;心理契约违背对雇员行为的影响主要受到个体差异、组织实践、劳动力市场特征等中间变量调节(整理为如图2).图2心理契约违背的食言模型(Turnley&Fel dman,1999)Fig.2Discrepancy model of ps ychological contract vi olation(Turnley&Feldman,1999)虽然过去对心理契约违背进行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但是组织可以采取的改善和维护心理契约的策略和方法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因此对组织实践的指导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和制约.6结束语第一,过去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一般雇员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缺乏对组织核心人才,尤其是管理者与组织之间心理契约的研究.而这种契约关系的维系、保持与改善显然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这应该是未来心理契约研究的一个关注点.第二,过去的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心理契约概念、心理契约违背等局部方面的探讨,缺乏对心理契约的原因、本质和结果,并建立契约过程心理学的系统研究,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心理契约理论和应用价值的体现.所以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对心理契约动态过程的系统思考,努力建立比较完备的心理契约理论体系.第三,过去对心理契约与相关学科理论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交换理论、公平理论、认知加工过程理论等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范畴之上,缺乏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契约理论的借鉴与结)87)第5期魏峰等: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

心理契约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心理契约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

心理契约理论及其应用前景研究摘要: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心理契约的相关文献,指出了心理契约理论在概念、维度、违背等方面的争议,概述了心理契约理论近几年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情况,并指出了心理契约理论未来可能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心理契约应用情况应用前景一、心理契约的概念心理契约最初是由组织行为学家Argyris(1960)年提出,他强调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存在着一种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契约和相互期望。

Levinson(1962)年对心理契约的概念做了界定,他认为,心理契约是用来描述雇员与企业之间一种不成文的、内隐的契约或理解。

Kotter(1973)认为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体与其组织之间的一种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希望付出的代价以及从另一方得到的回报具体化。

20世纪90年代至今,关于狭义与广义的心理契约之争还在继续,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亦有学者提出不同于两派之间的观点,Jeffery A.和Thompson David W. Hart(2006)从纳米级的视角提出心理契约是社会契约论的一部分,人们在社会契约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的形成了一种期望规范,当人们破坏了这种规范时,就会受到惩罚。

Wayne O’Donohue和Lindsay Nelson(2009)则提出,心理契约是一种道德行为准则。

他们的研究指出,雇佣双方以一种社会价值观和信念来维持一种契约,这种契约就是心理契约。

学者结合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对心理契约进行的新研究,拓宽了心理契约的概念。

陈加州等(2001)认为心理契约是雇佣双方主观心理约定,这种约定是雇佣双方对雇佣关系中彼此权利与义务的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份是雇佣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

李原、郭德俊(2002)在回顾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契约概念作了系统的研究。

他们指出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动态性特点,并强调心理契约与期望之间存在差异以及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之间存在差异。

曹威麟(2007)则指出心理契约是一种隐性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这种协议是当事人并未直接而明确地进行意思表达,但却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使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的期望,进而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

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

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组织理论的深入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日益精细化,心理契约作为员工与组织间隐性的、动态的心理期望和承诺,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心理契约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员工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且对于提升员工满意度、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工作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通过对心理契约定义、维度、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作用后果的深入探讨,揭示心理契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回顾心理契约的概念演变和理论基础,明确心理契约的核心要素和特征。

在此基础上,对比国内外心理契约研究的异同点,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契约的共性和差异。

本文将重点分析心理契约的形成机制,包括员工与组织间的互动过程、期望管理、沟通机制等方面,以揭示心理契约如何形成和演变。

接着,本文将探讨心理契约的影响因素,包括组织支持、领导风格、工作特性、个体差异等,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对心理契约产生影响。

本文将关注心理契约的作用后果,包括员工态度、行为、绩效等方面,以揭示心理契约对组织和员工个体的重要影响。

通过本文的梳理和分析,期望能够为心理契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员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二、国外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外的心理契约研究在理论构建和实证探索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新进展。

理论层面上,研究者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心理契约内涵的理解,将其从简单的期望与承诺关系,拓展到涵盖认知、情感、动机等多维度的复杂心理过程。

特别是,关于心理契约的动态性和多层面性质,已成为新的理论研究的热点。

动态性理论强调了心理契约随时间变化的特性,而多层面理论则揭示了心理契约在个人和组织层面上的不同表现。

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们运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心理契约的前因后果进行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探索。

比如,采用纵向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等方法,分析了心理契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契约的差异和共性。

最新 心理契约理论的形成与应用进展-精品

最新 心理契约理论的形成与应用进展-精品

心理契约理论的形成与应用进展心理契约的内容因组织的性质不同而异,一般分为组织的责任义务和组织成员的责任义务两个方面,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心理契约理论形成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一、心理契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心理契约的概念提出与发展心理契约的概念最早由阿基里斯(Argyris)提出。

他在《理解组织行为》一书中提出"心理工作契约"(Psychological Work Contract)概念来描述"员工与其工头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含而未宣的理解"〔1〕.之后,哈里·莱文森(Harry Levinson)等人经过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将心理契约定义为"未书面化的契约"(Unwritten Contract),主要描述未曾表述的、内在的组织和员工之间的相互期望的总和〔2〕.而Kotter将心理契约界定为个体与组织间的一种内隐契约,它将双方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付出的内容和得到的内容具体化〔3〕.因此,心理契约实际上是双方对对方对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认知与期望的结合。

当双方感知到对方实际履行责任和义务与自己期望或原先对方的承诺相一致时心理契约形成,如果对方食言或因为某种原因未能实现其心理承诺,与原先双方的期望不一致或者差距太大时心理契约很难形成或破裂。

在组织管理中,并不是所有的期望都是心理契约的内容,而是能体现对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对方也认可的期望才是心理契约的内容。

随着心理契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心理契约概念的把握越来越准确,对缔约双方的划分越来越精细,如组织和员工、员工和员工、员工和管理者等,因此究竟谁是"对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的理解的主体"这个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见解和争论,导致了学派之争〔4〕.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两个较有影响力的学派。

对"理解的主体"不同认定导致研究心理契约的视角不同。

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心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直线上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这一领域。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行为和思维过程的学科,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和发展。

心理学最新进展让人们了解到更多人类心理的奥秘,对全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心理学最新进展: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心理学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可以理解为人类调整情绪状态的能力。

最近一项名为“情绪调节与心理压力性疾病”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压力性疾病之间存在正相关。

这项研究揭示了情绪调节在疾病预防中的至关重要性。

未来,我们可以开展更多的情绪调节研究,从而有效帮助人们预防心理压力性疾病。

二、心理学最新进展:认知康复。

认知康复是指一种具有系统性、有针对性的训练,旨在帮助人们重建由于各种原因而受损的认知功能。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认知康复可能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效果。

研究人员通过对欧洲大学生进行早期认知康复的临床试验发现,认知康复的主要结果之一是显著减少了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发生率。

这项研究结果显示,认知康复可能是改善心理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心理学最新进展:儿童认知发展。

儿童认知发展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儿童的认知发展不仅受到基因的影响,还与儿童所处的环境、教育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研究人员对上百个儿童进行了跟踪和评估,结果发现,在接受相同的基因影响的情况下,儿童的教育背景和父母的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其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在关注儿童认知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其所处的环境,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帮助。

四、心理学最新进展: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基于心理契约的治疗可能对心理治疗产生积极影响。

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关于心理契约的控制实验,将基于心理契约和传统心理治疗相比较,结果显示基于心理契约的治疗方式在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治疗期限方面具有优势。

29939822

29939822
平 [0 。 2】
6 0年代被 引入到 管理领域 ,8 0年 代 中期 以 后 ,尤 其 是 近 几 年 ,越 来 越 多 的研 究开 始 涉足 这 一 领 域 。 使用 心 理 契 约 这 一 概念 是 为 了强 调 在 员工 与组 织 的 相 互 关 系 中 ,除 了正 式 的 雇 佣 契约 规 定 的 内容 之 外 ,还 存 在 隐含 的 、 非正 式 的 、未 公开 说 明的 相 互 期 望 ,它 们 同样 是 决 定 员 工行 为 的 重 要 因 素 。因 而是 人 力资 源 管 理 和组 织 行 为 领 域 的 重 要 研 究 课题 之 一 。 1 心 理契 约的 内涵 心 理 契 约这 一术 语 最 早是 在 2 0 世 纪 6 0年代被 引入到 管理领 域 ,8 0年 代 中期 以 后 ,尤其 是 近 几 年 ,越 来 越 多 的 研 究 开始 涉足这一 领域 。心理 契约( YC l gi a PS h0 0 c 1 COq r C ) It a t 又被译 为心 理合同 ,对于它的研 究 对象 和 定 义 , 目前 在 心 理 学 研 究领 域 中 存在 着 很 多 不 同 的理 解 和 解 释 , 还 没有 形 成一 个 十 分 权 威 的 、统 一 的 概 念 ,心 理 契 约 的概 念 研 究 主 要 分 为 以 下 几 个 阶 段 : 1.1古典 学派 的观 点
眉团
心 理契 约 研 究晌 新 进展
文0 张立迎 ( . 1 吉林 大学哲学社会 学院社会 心理 学系 吉林省 长春
摘 要 :・ 契 约 是 组 织和 员工 之 间 的 理 种 主 观 心 理 约 定 , 包 括 对 相 互 责 任 的 期 望 及 彼 此 对 自 己 义 务 的 认 知 。 这 一 概 念 的 提 出是 为 了强 调 在 组 织与 员工 关 系 中 , 除 了正 式的 书 面 契 约规 定的 内容之 外 ,还 存 在 着 隐 性 的 、 非 正 式 的 、 未 公 开 说 明 的 相 互 期 望 , 它 同 样 是 影 响 员 工 对 于 组 织 的 态 度 和 行 为 的 决 定 因素 , 因而 成 为 企业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者 们 关 注 的 话 题 。 通 过 对 心 理 契 约 相 关 理 论 的 综 述 研 究 ,提 出 对 今 后 心 理 契 约 研 究 的 展 望 关 键词 :心理 契约 ;研 究展 望 心 理 契 约这 一 术 语 最早 是 在 2 0 世 纪

心理契约机制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kdh

心理契约机制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kdh

文献标识码:A
—— 科协论坛 ・ 2010 年第 2 期 (下) ——
生命科学
与 医药卫生
心理契约机制影响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唐春燕
江西・南昌 330201) (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摘 及研究展望。 关键词:心理契约 中图分类号:B84 1 心理契约的涵义 1.1 心理契约概念 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最早出自社会心理学, 后来被组织行为 学家用来描述组织中雇佣双方之间微妙的人际关系和互动状 态。 心理契约是由 Argyris 于 1960 年提出的, 他强调员工与组 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经济契约以外, 还存在着隐含的、 非正式的、 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和理解, 它们同样是决定员 工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 而心理契约概念的界定, 是在 1962 年由 Levinson 提出的, 他将心理契约用来描述雇员与企业之间 一种不成文的、 内隐的契约或相互期望, 并把它界定为雇员对 雇佣关系中相互负责的一种信念。 Kotter J.P(1973)认为心理契 约是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内隐协议, 协议中的内容包括彼此关系 中一方能给予另一方什么, 同时又希望得到什么。 1.2 心理契约的特点 1.2.1 心理契约的主观能动性 心理契约具有主观能动性, 也即说, 心理契约形成过程和 在组织行为影响的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来自 于三个方面, 一是来自于组织中的个体内部因素, 包括个体个 性特点、 对组织生活的期望、 教育生活背景等因素。二是来自 于组织层面, 组织对个体提供的认可度、 信息等。三是来自于 组织与个体之间的组织交换关系,也即组织对个体的认可度 是否与个体对组织的期盼度相匹配。心理契约作为一个心理 学和组织行为学的交叉概念, 就必定具有主观能动性。 1.2.2 心理契约的社会性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个体之间心理层面上的契约模式,又 受到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任何组织都是在社会环境作用下形 成和发展起来的, 那就意味着,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和组 织之间会具有不同特征的心理契约。所以,心理契约是具有 社会性的。 1.2.3 心理契约的能效性 心理契约具有能效性,当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建立一种 双向心理契约联系后, 组织对成员的未来发展有一个许诺, 当 这个许诺符合组织成员发展期许的时候,能发挥组织成员最 大的能效性。而此时组织的工作效率也就能发挥到最大了。 由此可见, 心理契约是具有能效性的。 2 心理契约的研究展望 2.1 研究的问题及方向 尽管心理契约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 参考文献: [1] Argyris,C. 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 Behavioe London: Tavistock Publication.1960 [2] Levinson H,Price CR,Manden KL,et al Men,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3] Turnley W H,Feldman D C. The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s on exit, voice,loyalty and neglece, Human Relations, 1999,55: 895-922. [4] Rousseau D M. Schalk R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in Employment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 Thusand Oaks, CA. Sage, 2000 [5] Morrison E W, Robinson S L. When employees feel betrayed: A Model of how psychological contract violation develop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成员间的一种隐性的互动状态, 文章阐述了心理契约概念界定、 心理契约的特点 组织 组织成员 态度和行为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2-075-01 然存在一些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未来有关心 理契约机制的研究可从以下几分方面努力: 2.2 心理契约机制在不同类型的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国外大量文献中有关心理契约机制研究,都是基于组织 与员工间的绩效研究。 而根据心理契约的概念和其工作机制, 心理契约机制可以用在不同的组织与成员之间交互作用的研 究上。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放在对心理契约机制进行动态的 思考, 即在不同的组织环境中, 对心理契约机制进行研究, 以 便指导不同的组织管理者通过有效的心理管理来提高成员和 组织的绩效及效能。 2.3 心理契约机制的跨文化研究 虽然在国外,心理契约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重 视。但社会文化差异对心理契约机制的影响,还没有得到广 泛的研究。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契约机制具有不同的特性。 总结出适合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心理契约管理机制,对于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管理实践具有特别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 际应用价值。 2.4 心理契约机制的个体差异研究 尽管研究者早就意识到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在心理契约 机制中的重要性。但一直以来个体差异在心理契约的动态发 展过程中的影响研究却仍很少。个体差异 (如组织公平感、 人 格特质等因素) 在心理契约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个 体与组织间关系会产生潜在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以后也是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旨在对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问题进行综述。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将概述心理契约理论,分析国内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现状,讨论心理契约理论在组织管理、员工发展和组织变革中的应用。

在将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指出国内心理契约理论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心理契约理论,促进组织管理和员工发展的健康发展,推动组织变革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心理契约理论、国内研究、组织管理、员工发展、组织变革、不足之处、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理契约理论源自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领域,旨在解释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探讨个体对组织的期望和承诺,以及组织对个体的回报和支持,心理契约理论揭示了个体与组织之间潜在的心理契约关系。

在现代组织管理实践中,心理契约理论已被广泛运用,成为解决员工满意度、忠诚度和绩效等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

国内学者对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通过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已经开始在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对心理契约理论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目前国内对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对于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心理契约与其他关键变量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探讨。

有必要对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以推动心理契约理论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

1.2 研究意义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近年来管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学者对心理契约理论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研究心理契约理论在国内的应用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组织管理和员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梳理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可以为未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深入研究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心理契约研究现状

心理契约研究现状

心理契约研究:现状及展望张建民,王霞(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91)一、心理契约概念的建立及其发展自人类社会开始劳动分工起,组织与其成员之间对于劳动关系便产生了心理上的约定,这种心理上的约定便是现代心理契约的雏形。

在组织不断进化的过程中,管理者发现仅仅用形式上的契约已不能完全表明雇佣双方的关系:一方面,有些关系是难于用文字或口头准确表达出来的;另一方面,形式契约固有的稳定性在面对变化时显得不够灵活。

因此现代管理学者提出了心理契约的概念,以进一步描述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

由于研究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研究时关注的主体和层次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研究者对心理契约的概念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关于心理契约概念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概念引入阶段、概念分化阶段、概念拓展阶段。

(一)概念引入阶段(19 世纪60 年代初—80 年代末)。

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1960)最早使用“工作心理契约”这一术语,但他对这一术语并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定义。

最早给出明确定义的是施恩(E.H..Shein)(1965,1978,1980),他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整套期望。

根据他的定义可将心理契约理解为:心理契约主要包括组织责任(如公平的工资、晋升机会、培训、福利等)以及员工的责任(如忠诚、遵守制度、尽心工资等)。

它的这种划分使心理契约的研究更为具体和明确。

之后“心理契约”这一术语便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而对此术语的解释也开始具体和丰富起来。

见表以上观点都代表了心理契约定义的早期研究。

我们不难看出,这几位研究者的共同点在于将心理契约看作是雇员与雇主对相互责任与义务的共同感知,是雇员和组织双方对交换关系的主观理解,他们把心理契约界定在组织与个人两个层面上,这种观点曾长期左右了该领域的研究。

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问题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问题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综述研究。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然后在正文部分详细阐述了心理契约理论的基本概念、国内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现状,以及该理论在组织中、员工关系中和职业发展中的应用问题研究。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国内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与展望,并探讨了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本文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心理契约理论在国内的应用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心理契约理论、国内研究、组织、员工关系、职业发展、应用问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展望、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心理契约理论指的是人们对于组织或者个人之间关系的期望和承诺的一种心理认知和心理契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心理契约理论逐渐成为组织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国内,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

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组织有效管理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绩效,还可以促进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双赢局面。

深入探讨国内关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应用问题,对于完善企业管理制度,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部分的内容至此结束。

1.2 研究目的1. 总结国内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现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和效果;2. 分析心理契约理论在组织中、员工关系中和职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问题研究,探讨其对组织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启示;3. 指出目前国内心理契约理论应用问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挑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为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指导。

1.3 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心理契约理论在组织中的应用问题,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管理人才,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进而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

心理契约理论的研究还可以为组织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和实践,帮助组织更好地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契约这一术语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到管理领域,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使用心理契约这一概念是为了强调在员工与组织的相互关系中,除了正式的雇佣契约规定的内容之外,还存在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它们同样是决定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

因而是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1 心理契约的内涵
心理契约这一术语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到管理领域,8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心理契约又被译为心理合同,对于它的研究对象和定义,目前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还没有形成一个十分权威的、统一的概念,心理契约的概念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古典学派的观点
herriot &pemberton认为心理契约可以定义为“雇佣关系双方,即组织和个体,对关系中所包含的义务和责任的理解和感知”。

tsui等认为,心理契约涉及双方,其研究也通过集中关注“代理人”来展示心理契约的组织一方也是可行的这个问题。

guest对rousseau提出的心理契约概念的结构效度提出了质疑。

首先,这个定义来自于法律的比喻,不具备“协商”的原则;其次,在由谁构成组织一方的问题上很不明确;最后,在侧重于研究心理契约维度的同时,却未能建立一个条理明晰的维度系列。

陈加洲等在对组织中的心理契约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心理契约定义为雇佣双方对雇佣关系中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份是雇佣双方内隐的不成文的相互责任。

丁荣贵、张体勤认为,心理契约是指一系列相互的心理期望,这些期望是契约双方相互知觉但非明确表达的。

这两位研究者强调“心理期望”,明确提出了作为员工和组织对彼此的具体期望,为企业或组织详细地指明了心理契约的哪些具体方面可以用来激励员工。

1.2概念的实证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契约的概念逐步清晰化和操作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采用定量方法对心理契约进行探讨。

1990年rousseau
第一个从实证角度对员工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维度进行了实证研究,之后的实证研究也大多聚焦在对心理契约内容和维度的探讨上,但由于心理契约的动态性、发展性等原因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各有特色。

我国学者曹威麟等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他们对心理契约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心理契约”是指当时双方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在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期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 心理契约研究的新进展
2.1心理契约研究的本土化展望
自从心理契约的研究开始进入到管理领域后,就有西方研究者纷纷从不同的背景或角度来对心理契约进行描述、解释与评价,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

这些理论都是基于西方员工和组织的特点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而创建的,对中国本土心理契约管理研究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但应注意到在中国心理契约管理研究本土化过程中中国企业员工和组织的特点及心理契约的产生、建立的内外因素对建构本土化研究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将西方科学心理学与中国传统的本土心理学有机结合起来,创建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契约管理研究内容、理论、方法、技术和干预手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中国本土的心理学是根源于特定的文化历史,是对本文化圈的心理生活的独有的理解和构筑。

”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契约管理应该符合我国的基本历史文化特征与当前的社会形势变化,要达成与维持“心理契约”应以建立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为基础。

健康向上的组织文化能在组织中创设出一种奋发、进取、和谐、平等的组织氛围和组织精神,为所有个体塑造强大的精神支柱,形成坚不可摧的生命共同体。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中国的组织管理实践必然要打上本土的文化烙印,必然要贯穿本土的文化心理。

”中国文化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

几千年来长期统治着人们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社会习俗、人情世故、行为准则的儒家思想为我国心理契约管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与理论基础。

孔子曾把“招徕远人”或“近者悦,远者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向统治者提出。

当然要达到此目的,还要先“修文德”和“慎乎德”才行,“以政为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不仅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还强调必须对一个组织施以德政,从而达到组织内部的和谐。

在建构中国本土化的心理契约管理研究中既要注
重吸纳西方先进的心理契约管理理论,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中有益的成分,并创造性的运用在心理契约管理研究在中国本土化的研究取向上。

构建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新模式,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确立以心理契约为纽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2心理契约研究的生态学展望
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在20世纪40年代被运用于心理学,最有影响力的是被誉为“教学环境研究先驱”的勒温,勒温心理生态学中的“环境”主要强调的是人的心理环境,他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充分关注开辟了关于人类行为的生态学研究的先河。

从生态学角度看,构成心理契约的影响因素也是一个生态系统。

从横向来看,把组织作为一个分界线,影响心理契约的因素分为来自于组织或社会环境方面的外部因素,和来自于个体的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和社会线索两个部分,而内部的因素实际上就是个体心理编码的认知过程,它受到个人因素和个性特点因素的影响。

就外部因素而言,心理契约受到社会环境、组织提供的信息和社会线索等因素的影响。

由于个体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社会规范中,员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地接受来自于外界的和组织内部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契约必然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

同样,在组织和员工的互动过程中,彼此的相关承诺、组织的信誉和品牌、组织政策的描述(企业的规章制度、薪酬体系等)、员工自身的观察以及员工从组织中其他成员或同事所了解的信息都会影响员工的心理契约。

就内部因素而言,影响心理契约的因素有心理编码、个人因素和个性特点。

由于员工个体本身的性格和能力上的差异,具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加工水平,对于组织信息的理解程度自然也有一些差别。

不同程度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工作年限甚至性别差异,对组织传递信息的理解也是有差别的,他们对相互间的责任、接受到的信息进行心理编码,形成存在于员工内心的心理契约。

这个心理编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对组织提供的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过程,这种心理编码的认知加工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契约的形成,决定了对心理契约的内在认知体验水平。

因此,在外部因素对心理契约产生影响的同时,一些内部因素也对心理契约产生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个体的员工。

他们从组织内外接受各种信息,
并依据这些信息进行认知加工,以及员工对于这些信息所持有的解释方式和理解,对心理契约的形成有着更大的影响。

这些外部和内部的因素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互动,受到内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对这些接受到的外在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体验等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