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

术特征

关键字:苗族舞蹈;芦笙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深远影响

前言

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具有深厚浓郁的生活兴趣,庄严而深重的宗教。芦笙舞不仅仅深深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用以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友情等交流方式。是真正把器乐、唱歌、跳舞融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苗族芦笙舞历史溯源

关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苗族群众有着朴素和美妙的传说。相传XXX开天地之时,大地呈现的是一片冷落。那时,苗族先人是靠狩猎飞禽走兽来作为自己的衣食,当时,为了能使捕捉鸟兽变得简单,因而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枝能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的管,吹起芦笙勾引各类鸟兽。从此,人们每次上山狩猎均有所获,因而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从而流传到今。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浩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状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阿卯古史

传说》记载中写道,上溯到远古时代,苗族先人由于"敌人闪XXX从XXX地来攻打,战不堪敌,厥后就往熏风吹来的方向迁移,苗族的先民从北向南迁移路途中,"青年人骑牛游渡"过黄河。到深夜,最先过河的人们担心跟在身后的人失散,就用吹起芦笙燃起篝火的方式指导人们集拢。在寒气的入侵下,人们跟随芦笙吹起的旋律,纷纷都跳起了芦笙舞。芦笙与笛子相似,是每位苗族青年男子亲密的好友。在苗家舞蹈的坝地上,常见青年男子身背芦笙口吹笛子,或是将笛子插于腰带上又吹响芦笙。《云南少数民族》以为,"传说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在歪头山,芦笙一响,总有歌舞相伴。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过去文献中多有涉及;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明人XXX《南昭野史》有"每XXX跳月,男吹芦笙、XXX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足以见得芦笙舞在苗族群众传统节日中的不可缺性,并流传遍及。

二、苗族“芦笙舞”的形成

苗族芦笙舞(苗语“酒给”),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是一种以男子一边吹着自制的"芦笙"同时以下肢(包含胯部、膝部、踝部)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因用芦

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在各苗族地区尤其普及。其中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在那里,人们从孩童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学跳芦笙舞。只要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芦笙舞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

三、苗族芦笙舞芦笙舞的分类及特征

过去,苗族人民在自己民族的祭祀活动中跳芦笙舞,后来慢慢发展到过节时、庆祝丰收时、婚礼进行、盖新房落成以及欢迎客人时都会跳起。针对每种场合的不同性,芦笙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其形式可分为自娱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祭祀性芦笙舞、礼仪性芦笙舞、技巧性芦笙舞。

自娱性芦笙舞。这类舞蹈在芦笙舞中最为流传和能被人们所研究,自娱性芦笙舞的舞蹈对象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也不分年龄。所以参加跳这类舞蹈的人也相对比较多,舞蹈的选择地也没有讲究和规定,通常在田坝、宽敞的院坝、马路边以及平坦的空地上。这种活动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男的围成一个

圈,女的围成一个圈,有的也可是男女一起围成一圈,然后把手持大芦笙的吹笙者包围在圈的中央,跟着吹笙者所吹奏的音乐节奏欢快的舞蹈;另一种是男女有顺序的一男挨着一女围成圈,由男子吹奏芦笙,女子手持手帕或者空手踩着芦笙者吹奏的节奏按着顺或逆时针转动起舞;自娱性芦笙舞,从动作特点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第一种是过“花山节”时所跳,这个时节,是未婚男女青年最爱的节日,因为在这里可以有机会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在这一天人们跳的芦笙舞,古时也有“跳花”或“跳月”之说,一般都是在天气明朗、明月风高的夜晚进行。为了方便风俗,苗寨都会设有“跳花”的花场或“跳月”的玉轮场。如黔东南地区流行的"讨花带"、黔中地区流行的"牵羊"。小伙子边舞边吹着芦笙向自己爱慕的女人求爱,假如女人同时也看上了小伙子,她就会将自己秀的花带送给男子,并默默地将花带拴在男子的芦笙上,这就是“讨花带”。"牵羊"是男青年在前面边吹边跳,尾随而舞的女人若爱上了某个小伙子,就把自己亲手编织的美丽花带作为定情的信物,拴在他的腰上,然后牵着花带的一端,跟在小

伙子身后踏节而舞。技艺出众的芦笙舞好手,有时竟会同时牵着几个女人舞着走呢!固然,在这种情况下,终究能与谁成眷属,那就不尽是玉轮场或花场上能见分晓的事了。

扮演性芦笙舞。苗族芦笙舞扮演性芦笙舞一般以竞技的方式进行集体竞赛,以吹奏乐曲多,舞蹈时间长,声音和谐、优美、动作和步法丰富取胜。个人竞技,或以动作的节拍多变,疾急剧烈见长,或以可否完成高难度动作取胜。扮演性芦笙舞内容非常丰富,有的以高难度技巧以博取观众的赞叹。如"滚山珠"、"蚯蚓滚沙"、"猴子上树"、"滚地龙"等。有的以模仿禽兽的性、神态以表现生活的谐趣,给人欢愉。如"牛打斗"、"半鸡"等。“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XXX夺”。传统的“XXX”一人或数人均可扮演。其扮演特色是:不管舞蹈动作若何高难,扮演者都要手持芦笙,口吹芦笙,保持芦笙不离口,曲音不断,笙与舞自始自终相伴相配,和谐进行。80年月,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入,国度逐步重视和弘扬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地龙滚荆”经过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加工、提炼、升华、形成了一个由多数人扮演为主的芦笙舞,并改名为“滚山珠”。“蚯蚓滚沙”,“滚地龙”是舞者跪公开板腰,以头顶地为轴心,随后挺起,边吹奏芦笙边翻身舞动。“巧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