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地处中国贵州省东南部,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文化源远流长,蕴藏着丰富的舞蹈艺术传统。

在黔东南地区,苗族芦笙舞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它融合了苗族的民族乐器芦笙和舞蹈艺术,展现出苗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通过对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及形态分析,旨在探究其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一、源流苗族芦笙舞是苗族的传统舞蹈之一,其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的远古时期。

据史料记载,苗族芦笙舞起源于苗族的祭祀仪式。

在苗族传统的宗教信仰中,他们会通过舞蹈和音乐来祈祷神灵,祈求丰收和平安。

在这些祭祀仪式中,芦笙是不可或缺的乐器,它被认为是与神灵沟通的媒介,具有神秘的力量。

苗族的舞蹈艺术就是在这样的宗教仪式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芦笙舞也因此得以传承并流传至今。

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芦笙舞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各个村寨会在特定的节日或庆典活动中举行芦笙舞表演。

这些表演通常由一群年轻人组成,他们会身穿苗族传统的服饰,手持芦笙乐器,随着节奏跳跃起舞。

在表演过程中,他们会通过舞姿和动作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出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芦笙舞也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张名片,被传颂和弘扬。

二、形态分析1. 舞蹈动作苗族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以轻盈、柔美为特点,舞者们跳跃起舞,手臂舒展自如,舞姿美妙动人。

他们会根据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进行舞蹈表演,表现出大自然的景象和生活的情感。

在芦笙舞中,舞者常常会模仿自然界的景观和动物的动作,如山水流转、风吹草动、鸟飞花开等,以此来赞美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奇迹。

2. 芦笙音乐芦笙是苗族的传统乐器之一,它是由竹子制作而成,音色悠扬,具有独特的魅力。

在芦笙舞表演中,芦笙乐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给舞蹈提供了音乐的伴奏,也是舞者们和观众沟通的桥梁。

芦笙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多变,能够表现出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审美情趣,是苗族文化传统的延续和载体。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

它是以苗族传统音乐芦笙为伴奏,结合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展示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艺术创作。

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的农耕文化和祭祀活动。

古代的苗族人民根据农事季节的变化,通过舞蹈形式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和敬畏之情。

种植谷物的舞蹈是苗族人民在播种时所表演的一种舞蹈,通过模仿播种的动作和场景来祈求丰收和快乐。

而在农作物成熟之后,苗族人民会通过庆祝舞蹈来庆贺丰收的喜悦。

除了农耕文化,苗族的祭祀活动也对芦笙舞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苗族人民相信有很多神灵居住在天地之间,因此会定期举行某些仪式来祭祀神灵。

在这些祭祀仪式中,芦笙舞作为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被用来向神灵致敬、祈求神灵的保佑和祝福。

这些祭祀仪式中的芦笙舞融合了神秘、庄严和激昂的元素,展示了苗族人民对神灵的信仰和敬畏。

从形态上看,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芦笙舞的动作优美、独特。

舞者的动作身姿优雅、灵动,融合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在播种舞蹈中,舞者会模仿播种的动作来表达对丰收的期待,舞蹈动作流畅自然,富有韵律感。

芦笙舞神秘而庄重。

在苗族的祭祀仪式中,芦笙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舞者们通过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向神灵致敬和祈祷。

舞蹈动作优雅而庄严,展示了苗族人民的虔诚和敬畏之心。

芦笙舞节奏明快、激昂。

在庆祝丰收等喜庆场合,芦笙舞的节奏通常较快、搭配欢快的音乐。

舞者们跳跃、转身、旋转等动作,整个舞蹈充满了活力和激情,展示了苗族人民的快乐和豪情。

芦笙舞具有地方特色和多样性。

苗族聚居的地区广泛,不同地方的芦笙舞在音乐、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上会存在一定差异。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自治州的芦笙舞和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的芦笙舞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区别,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于苗族的日常生活和宗教活动,通过音乐、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来展示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源于苗族民间。

芦笙是一种民族管乐器,被苗族人民用于各种庆祝和娱乐活动中,而芦笙舞则是在芦笙的伴奏下进行的一种舞蹈表演。

黔东南是中国贵州省的一个地区,苗族是该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在形式上有许多不同的变种和分支,但是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点:在芦笙的音乐伴奏下,舞者跳跃、旋转、舞动手臂和腰部,展示出奔放、活泼、洒脱的舞姿。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活动。

在祭祀仪式中,苗族人民会表演舞蹈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了一种娱乐活动,并且在苗族人民之间流传开来。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形态分析可以从舞蹈的动作、音乐的特点和服饰的特色三个方面来进行。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丰富多样。

舞者会跳跃、旋转、转身等,展示出身体的协调和灵活性。

舞者的手臂和腰部的舞动也非常独特,给人一种奔放、欢快的感觉。

舞者还可以通过头部和眼神的运动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整个舞蹈过程中充满了激情和活力。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音乐特点独特。

芦笙是一种具有悠扬音色的乐器,能够产生清脆激昂的音乐。

在演奏过程中,芦笙演奏者会用吹气、舌腭和指法等技巧使得音乐更加生动和丰满。

芦笙的音乐旋律独特,节奏明快,能够为舞者提供节奏感和灵感。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服饰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舞者在表演时会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如苗族女子的长衫、裙子、头巾和鞋子等。

这些服饰色彩斑斓,绣工精美,能够更好地展示出舞者的动态美和民族特色。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传统舞蹈形式。

它通过舞蹈动作、音乐特点和服饰特色三个方面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热情、活力和民族文化。

这种形式的舞蹈在苗族民间流传已久,并且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至今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风采。

贵州苗族芦笙论文

贵州苗族芦笙论文

贵州苗族芦笙内容摘要:了解少数民族文化、风俗,以及进一步了解人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及艺术文化。

关键词:贵州芦笙文化遗产斗牛一、苗族芦笙历史背景芦笙为少数民族———苗族地区广为流行的乐器。

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

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一直流传至今,是苗族人民最为喜爱的古老乐器之一。

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男男女女,身穿苗族服饰,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特别是在民族风俗“斗牛”中,习惯用“芦笙舞”为斗牛结束的节目,俗称“踩歌堂”。

二、芦笙制作工艺1、笙斗笙斗又称气箱。

是用杉木和梧桐木来制作,它的吹口是用小竹管制作而成,它的外部都是金黄色的漆涂在上面,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很是光滑。

2、簧片多用响铜制作,《尾蕉丛谈》一书载有"长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中置以簧,用响铜为之,恒用火炙,亦古制也。

”簧料下好后,划出簧舌轮廓线,用小凿子凿透,锉削掉毛刺,放入炉火中加热,待到微红时,用钳子将簧框略微夹拢一些,使舌与框之间缝隙缩小,然后放入水中蘸火定型,这种经过"火炙"的簧片,吹奏时省力。

3、共鸣管共鸣管是套在笙管上端的一截竹管,可使音量明显增大,多使用毛竹制作,依音高不同而异。

这只是一种芦笙的制作方法及结构,还有一些很大的芦笙是靠在地上吹的那种,它们的共鸣管是用上好的大竹筒做的,那种吹起来很费力气。

二、传承意义1、苗族的象征物质文化遗产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

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

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

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

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民族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源自中国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风情。

它以芦笙乐器的演奏为基础,结合舞蹈动作和服饰装束的特点,形成了独特而富有魅力的艺术形态。

以下将对其源流及形态进行详细的分析。

源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自苗族的原始文化和生活方式,凝聚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崇敬。

苗族是我国传统民族之一,久居于贵州高山峻岭之间。

苗族人民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善于采集、捕猎和种植,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芦笙是苗族的代表性乐器之一,被苗族人民视为通灵的乐器。

芦笙的演奏技巧要求高,音色悠扬,能够表达深情和热情,被苗族人民用来祭祀山神、沟通灵界等。

在芦笙的音乐引领下,苗族人民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舞蹈,形成了苗族芦笙舞的独特艺术形态。

形态分析:1. 舞蹈动作: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舞蹈动作以优美、自然和富有力量感为特点。

常见的动作有搓、拖、挑、扑、掷、滚等,这些动作贴近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特点,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感知和对生活的热爱。

2. 音乐伴奏: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音乐伴奏是由芦笙乐器演奏的,其音色悠扬、激昂,能够表达出苗族人民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芦笙音乐具有浓厚的苗族特色,演奏技巧高超,能够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法营造出丰富的音乐效果,为舞蹈增添了动感和魅力。

3. 服饰装束: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服饰装束以苗族传统服饰为基础,注重色彩的对比和装饰的细节。

女舞者常穿着绣花彩袄、黑色长袍以及银饰等,头戴花冠,脚踩花鞋。

男舞者则通常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袍,佩戴苗族特色的饰物,如银饰、花帽等。

服饰装束的选择和设计彰显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作为苗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和生活的崇敬和热爱。

芦笙乐器的演奏和舞蹈动作的配合,使其既具备了音乐的表现力,又强调了舞蹈的动感和视觉效果。

通过丰富的舞蹈动作、优美的音乐伴奏和精心设计的服饰装束,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美丽和独特的文化特点,传承并发扬了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民间舞蹈中的一种,也是苗族民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韵味。

黔东南苗族芦笙
舞的源流及形态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先民的祭祀活动。

在苗族文化中,芦笙被视
为一种神圣的乐器,被用于祈福、崇拜神灵等仪式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芦笙逐渐与舞蹈
结合起来,形成了苗族特有的舞蹈形式。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形态可以分为多个类型。

根据舞蹈的内容、形式和功能,可以将
其分为贺岁舞、迎宾舞、祈福舞等多种形式。

贺岁舞以庆祝新年为主题,舞姿欢快、动作
灵活;迎宾舞用于迎接贵宾或庆祝重大节日,舞姿大方、庄重;祈福舞则是苗族人民向神
灵祈福的表达方式,舞姿动人、凝重。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还有着较为严格的形式要求。

舞蹈者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掌握
特定的舞蹈动作和节奏,以保证舞蹈的准确性和美感。

舞蹈中的动作多为绕身、旋转和起伏,配合芦笙的吹奏声,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和表演效果。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先民的祭
祀活动,形态上表现为多个类型,而且有着较为严格的形式要求。

它不仅展示了苗族人民
勤劳善良的生活态度,还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土地和神灵的敬畏之情。

在今天,黔东
南苗族芦笙舞已经成为苗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研究者前来欣赏和
研究。

试析苗族芦笙舞的特点

试析苗族芦笙舞的特点

“ 涿鹿之战” 中描述到 : 他们每一次的南迁 , 都是在经历一次 明代熊大木所著的《 大宋中兴史话》 记载, 宋代, 黑蛮龙跟随 大的失败之后进行, 而每一次战争他们都派出了成千上万的 岳飞抗金立功 , 被封为龙虎将军, 后因岳飞父子风波亭遇害,
骑兵和步兵英勇奋战勇猛抗击 , 战败后则弃城南迁, 每到一 他“ 痛哭几 日 绝食而死” 。人们以鼓龙鼓虎 一 长衫龙的舞蹈 个新的地方他们就修筑城池建造高楼, 敌人再来侵犯, 他们 纪念这位苗族英雄 , 并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
中以苗族芦笙舞最典型、 最具特色。在苗岭山区, 几乎家家有 牛角以示祭奠 。 流行于贵州省黔西北一带的苗族芦笙《 迁徙舞》 则是芦 芦笙, 人人爱吹芦笙、 爱跳芦笙舞。苗族芦笙有大有小, 有长
迁徙舞》 共有 5 多节段的舞蹈动 O 有短, 长的两丈多, 短的不足尺。大的只能吹, 不能跳, 只吹不 笙与迁徙的最佳表现。《 作, 以单人和多人组合两种形式进行表演 , 随舞者人数多少不  ̄ t 吹芦笙” )t P“ 。自吹 自跳叫“ 跳芦笙” 人吹己跳叫“ , 踩芦 表演时用芦笙吹词谱叙事, 用肢体舞蹈动作叙述历史, 词 笙” 。芦笙舞蹈动作可概括为走、 、 转、 踢、 勾、 移 跨、 立、 别、 翻 限,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舞姿惊险而优美, 等。动作表现或庄重肃穆, 或节奏紧骤, 或轻松明快、 活跃敏 谱内容贯通曲折相扣,
芦笙舞从音乐到舞蹈, 都蕴含着一种沉缓, 凄楚的情绪。
利后 , 从黄河中下游南向淮河、 长江、 西南山地迁徙过程中的
血雨腥风史实。芦笙曲词雄浑悲壮沉郁, 并带有较强的说唱
特色, 它分为“ 垒营盘” “ 、打鼓宣兵” “ 、 探路” “ 、 开辟道路” 、 芦笙舞举足维艰的动作, 配上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哀怨笙 “ 蚯蚓滚沙”“ 、上梯倒三转”“ 、搭桥过江”“ 、鸽子翻身” “ 、倒 声, 舞蹈给人一种凝重、 悲怆之感。仿佛是一种历史的追忆, 立”“ 、旋风吹”“ 、往南走”“ 、吹笙号”“ 、天亮调”“ 、点兵” 、 仿佛是在向人们展现一轴活的历史画图。 “ 送鬼神”“ 、打嘎祭祖”“ 、花场庆” 等共 l 节, 7 每节都是通过

浅谈永善县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与保护

浅谈永善县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与保护

浅谈永善县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与保护永善县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苗族是永善县的重要民族之一。

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其传统文化中的芦笙舞更是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冲击,苗族芦笙舞的传承、发展与保护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与特点、传承发展现状以及保护与振兴策略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苗族芦笙舞的起源与特点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瑰宝,其起源可追溯至史前时期。

据考证,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苗族祖先就已开始使用芦笙进行宗教、祭祀和庆祝活动。

芦笙是苗族人民的重要乐器,它由竹子制成,形状独特,音色悠扬。

在苗族传统节日、婚丧嫁娶以及重大活动中,芦笙舞是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

苗族芦笙舞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包括迎神、送神、庆丰收、载歌载舞等多种形式。

在芦笙舞中,舞者们手执芦笙,随着音乐的旋律起舞,舞姿优美,动作矫健。

舞蹈表现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祝福。

苗族芦笙舞不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体现,它承载了苗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

二、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现状虽然苗族芦笙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现代社会,其传承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了乡村,他们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参与逐渐减少,导致芦笙舞的传承受到了威胁。

传统的芦笙舞表演形式逐渐失去了市场,面对娱乐产业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艺术难以为继,苗族芦笙舞也未能幸免。

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面临的困难还表现为传承人的不足和文化资源的匮乏。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具有芦笙舞传统的老艺人逐渐隐退,传承人不足成为了一大问题。

苗族芦笙舞的相关文化资源、资料和文物较为匮乏,这直接影响了芦笙舞的传承与发展。

三、苗族芦笙舞的保护与振兴策略针对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必须采取一系列的保护与振兴策略,以确保苗族芦笙舞的传承与发扬光大。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一种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苗族传统舞蹈形式,它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五月二十八、六月十八、七月初二四、八月十五中秋节、十月初九重阳节等节日或婚丧嫁娶等仪式中演出。

在传承过程中,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形成了独特闽云乐曲形式,以及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形态。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于苗族传统的祭祀活动和社交习俗,是苗族文化的一部分。

在祭祀活动中,芦笙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祭祀音乐的代表。

而在社交习俗中,芦笙舞则成为了交流、表示情感和文化传承的方式,被几乎所有的苗族人民所接受和喜爱。

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不断发展出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舞蹈形态,并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中的“芦笙”指的是一种以竹节为管身、用蜡封顶、长约一米五的竹制乐器。

其音色柔和、清脆、婉转、悠长,是苗族音乐的代表之一。

在表演时,采用一种集体演奏和集体舞蹈相结合的方式,近乎于交响乐般的表演形式。

而舞蹈形态则被分为三种。

1. 坐式芦笙舞:坐式芦笙舞在歌舞演出中常常作为绣者舞的开场表演,是最古老、最简单、最基本的芦笙舞蹈形式。

它通常分为男女两个组合,以翩跹起舞、扭摆头部、张合手掌为主要动作,舞蹈节奏优美、动作简练,动静结合,气势磅礴。

2. 站式芦笙舞:站式芦笙舞则是黔东南苗族舞蹈中的经典之作。

以集体形式站立演奏、舞蹈为主要特点。

它的动作比坐式芦笙舞更为复杂,运用了旋转、弓箭步、前后步、侧步等大量肢体动作。

舞姿飘逸、曼妙多姿,气势恢宏,动静结合,舞蹈色彩浓厚。

3. 抬芦笙舞:抬芦笙舞为黔东南地区苗族舞蹈中的代表性舞蹈,它的特点在于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热烈和豪迈气息。

在表演时,舞者手持芦笙,头戴鼓冠,身穿苗族传统服饰,以群体演出的方式进行。

在即兴的乐曲中,舞者们互动配合,不断变化动作、跳跃、旋转、弓箭步、鞠躬、低头等舞蹈动作。

视觉效果强,气势恢弘,是黔东南地区最为精彩的苗族芦笙舞表演之一。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最新【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摘要: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众多劳动人们在长期的生产斗争过程中,在经历了漫长的社会生活中得以逐渐创造和形成,又是在民间的流传中不断传播、发展的文化现象。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民族文化,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间舞蹈。

民间舞蹈代表的是它所在的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艺术特点;是各国、各民族、各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开阔视野、取长补短的主要内容,是增进相互交流的重要纽带。

关键字:苗族舞蹈;芦笙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深远影响前言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具有深厚浓郁的生活兴趣,庄严而深重的宗教信仰。

芦笙舞不仅仅深深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用以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友情等交流方式。

是真正把器乐、唱歌、跳舞融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苗族芦笙舞历史溯源关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苗族人民有着朴素和美妙的传说。

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呈现的是一片荒凉。

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来作为自己的衣食,当时,为了能使捕获鸟兽变得简单,于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枝能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的管,吹起芦笙引诱各类鸟兽。

从此,人们每次上山狩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从而流传到今。

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

《阿卯古史传说》记载中写道,上溯到远古时代,苗族祖先由于"敌人闪岛觉地福从莱色米夫地来攻打,战不胜敌,后来就往南风吹来的方向迁移,苗族的先民从北向南迁移路途中,"青年人骑牛游渡"过黄河。

到深夜,最先过河的人们担心跟在身后的人失散,就用吹起芦笙燃起篝火的方式引导人们集拢。

在寒气的入侵下,人们跟随芦笙吹起的旋律,纷纷都跳起了芦笙舞。

芦笙与笛子相似,是每位苗族青年男子亲密的好友。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中国传统的苗族文化艺术品种之一,其源流悠久,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相关专家学者的介绍下,本文尝试探索这一苗族舞蹈的发展变化及其形态特征。

一、芦笙舞的起源与发展芦笙是苗族音乐器乐中的主要代表之一,其在苗族传统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芦笙舞是苗族舞蹈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其传统和现代舞蹈音乐形式不同,但都具有苗族民间音乐的独特特色。

芦笙舞具有浓郁的苗族民族色彩,其舞蹈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手舞、足舞、行舞、站舞、跳舞等多种形式。

舞蹈的节奏感强烈,肢体的协调性非常优秀,整个舞蹈过程充满了能量和活力。

早在明清时期,苗族舞蹈就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芦笙舞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黔东南、黔南等地的芦笙舞有所不同,但是在芦笙音乐和舞蹈形式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连续性。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气氛热烈、极具活力和动感等方面。

现代化的音乐和时装设计也为芦笙舞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由于受到地域性、道统性、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芦笙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中,都有着相应的变化和发展。

二、芦笙舞的形态特征1. 舞蹈动作流畅自然芦笙舞的动作流畅自然,体现了苗族人的生活和劳作所需要的力量和乐趣。

舞蹈中的手臂、头、腰、腿等部位的协调和运动都显得非常自然和灵活,呈现出一种优美的流畅感。

在舞蹈的情境和氛围中,可体现出苗家人的生活仪式、人情世故、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常以跳板为舞台黔东南苗地常常借助自然的环境来表现芦笙舞,如田野、山丘甚至河滩,也会在舞蹈观赏的场所上进行跳板建设,根据不同场地的空间和形状设计出不同的舞蹈动作轮廓。

这种舞台环境可以使舞者在自然属性中惹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和表达,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欣赏感受。

3. 服饰统一鲜明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舞蹈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往往以蓝底白花的布作物为主要材料。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集合了歌唱、舞蹈和音乐的综合性表演形式。

芦笙舞源自苗族的日常生活、劳动和信仰活动,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遗产,承载了苗族人民的情感、信仰和智慧。

本文将对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及形态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

一、源流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可以追溯到苗族的远古文化历史。

据考证,芦笙是苗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它起源于苗族祖先在生产劳动和宗教仪式中对自然神灵的崇拜和祈祷。

芦笙的音色悠扬、高亢,能够表达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感慨和向往,因此在苗族的各种仪式和节庆活动中都有芦笙的身影。

而芦笙舞则是在芦笙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舞蹈形式。

苗族人民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将芦笙音乐与舞蹈动作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芦笙舞。

在苗族的传统社会中,芦笙舞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融入了苗族的劳动、娱乐和宗教仪式中,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芦笙舞逐渐走出了苗族的家族和村寨,成为了一种受到广泛欢迎的表演形式,备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赞赏。

如今,在黔东南苗族地区的各种文化活动中,芦笙舞都能够看到它的身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对于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我们应该从苗族文化的角度去深入了解和挖掘,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

二、形态分析1. 音乐形态芦笙音乐是芦笙舞的灵魂和核心,是芦笙舞能够表达情感和故事的重要手段。

芦笙音乐的形态多种多样,它既可以是激昂激越的,也可以是婉转动人的,能够根据不同的舞蹈表演要求进行变化。

芦笙音乐通常由不同的音调和节奏组成,有镜调、竹调、石调等多种曲调类型。

在舞蹈表演中,芦笙音乐往往能够带动舞者的情绪和动作,使舞蹈更加生动而有力。

2. 舞蹈形态芦笙舞是一种富有激情和力量的舞蹈形式,它的舞蹈形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

芦笙舞的舞蹈动作有仪式性的、庆典性的、表演性的等多种类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芦笙舞”和“花灯舞”。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在黔东南地区,苗族芦笙舞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形式,它源自苗族的生活和习俗,承载了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对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源流及形态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源流苗族芦笙舞起源于苗族的农耕生活,它是苗族人民在劳作休息时创造的一种舞蹈形式。

在苗族的农耕文化中,芦笙是一种重要的乐器,它能够为劳作带来欢乐和节奏感,成为了劳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人民也借助芦笙舞来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以及庆祝丰收等重要的农耕活动。

苗族芦笙舞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中,逐渐成为苗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据传苗族芦笙舞的源流还可追溯到一位名叫师公的苗族长者。

据稍长者的口口而传,师公是河边苗寨苗友血脉相承的坂引线发。

他善长制笙,曾在夜间制笙之时,一群飞蛾夜至其身上,因动而失笙一根。

师公虽反感,终心存悲几当以神行笙舞,以解消胸中怅惘。

师公虽由盛时,反常识媚闻而艳反常、死而复生,并成为执梦之了师与诸苗父播,空前绝后之舞。

时为世芭迷,留闺之丽舞。

只是,今不易得大人之令满愿,也许皆关爱于社之衆甚也。

此谓师公舵芦笙舞之由来也。

二、形态分析1. 舞姿苗族芦笙舞的舞姿优美而独特,它充分展现了苗族人民的勤劳和灵动的特质。

舞者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头戴花环,手持芦笙,舞姿轻盈舒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舞者在轻快的音乐节奏下,以婉转、轻巧、舒展的舞姿展现出苗族的柔美和婉转,整个舞蹈过程中充满了阳光和热情。

2. 舞曲苗族芦笙舞的舞曲是由芦笙伴奏的,它的音乐节奏明快、激昂,具有鲜明的苗族民族特色。

在舞曲中,芦笙的声音高亢激越,带着磅礴的气势,如同苗族人民的呐喊和欢呼,表达出他们的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舞曲中,芦笙舞者随着音乐的起伏,通过身体的起伏和舞姿的变化,将自己的情感和心情融入与芦笙音乐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极富感染力的独特舞曲。

3. 舞步苗族芦笙舞的舞步轻灵而独特,它是由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的一套舞步技巧。

对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探讨

对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探讨

题目:对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探讨摘要经过长时间的转变和发展苗族逐渐形成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本土苗族文化和苗族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制造了丰富多彩而又多样化文化方式。

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的芦笙舞作为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然而芦笙舞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

芦笙舞是苗族人民节日或祭祖、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芦笙和芦笙舞在苗族地区的历史长久并具有属于自己独立的特色。

苗族芦笙舞具有专业性、审美性、艺术性等特点。

本文从芦笙舞的历史起源出发,首先分析了芦笙的由来以及芦笙舞的起源,接着分析了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然后介绍了苗族芦笙舞的审美价值与功能,最后,在日后芦笙舞的传承和发展上给出一些建议,希望我们大家能为保护、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一丝的奉献,为后代子孙了解和研究学习苗族本土特色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 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艺术特征;审美价值;探讨AbstractAfter a long period of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ao gradually formed their own local national culture and national spirit, and on this basis to create a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al way. Taizhou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nti-Miao Shusheng dance a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Miao, Lusheng dance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Lusheng dance is one of the main dance of the Miao people's ancestors or festivals, festivals, Lusheng and Lusheng dance in the Miao area has a long history, deep and unique. Miao Lusheng dance with professional, aesthetic, artistic and so 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rigin of Lusheng dance and the origin of Lusheng dance. Then analy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ti-Miao Lusheng dance in Tajiang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and then introduces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function of Miao Lusheng dance. , The proposed future in the Lusheng danc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we hope that we can maintain,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make a trace of dedicatio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study and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ao culture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Key words:Taizhou County, Guizhou; anti-row Miao Lusheng danc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esthetic value;目录摘要 (2)Abstract (3)目录 (4)一、前言 (5)二、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的历史起源 (6)(一)芦笙舞的历史起源 (6)(二)芦笙舞的发展现状 (6)三、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 (8)(一)旋律的艺术特征 (8)(二)节奏的艺术特征 (8)(三)表演形式的艺术特征 (9)(四)舞蹈道具的艺术特征 (9)(五)舞台背景的艺术特征 (10)四、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的审美价值与功能 (11)(一)寓教于乐的审美价值与功能 (11)(二)德育教育的审美价值与功能 (11)五、贵州台江县反排苗族芦笙舞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13)(一)让芦笙舞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 (13)(二)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和报道 (13)(三)政府与文化部门的支持 (14)(四)旅游、商业等多渠道的帮扶 (14)六、结论 (15)参考文献 (16)一、前言反排村处在台江县东南部,东经108°24′,北纬26°31′,地处雷公山山麓,平均海拔722米,东与剑河县相邻,南连南宫乡,西接台拱镇。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论文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论文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论文屏边苗族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属于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特有的芦笙文化在研究领域中备受关注,成为了学界的热门话题。

针对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论文也越来越多,本篇文章将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和探讨。

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研究论文主要探讨屏边苗族这一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尤其是以芦笙为代表的传统音乐艺术。

屏边苗族芦笙是一种用毛竹制作而成的管笛乐器,通常由6-8个竹管组成。

在演奏时,乐手将其置于嘴边吹奏,音色悠扬、粗糙,极富民族特色,据史书记载,早在汉代,屏边苗族民间就开始使用芦笙来为自己的生活增添色彩,一直流传至今。

在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领域中,目前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为芦笙的历史渊源、演奏方法和音乐节奏。

其中,芦笙的历史渊源研究有别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探讨,因为屏边苗族芦笙的历史相对来说较短,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不同的民族所使用过。

因此,研究学者需要通过调查采访和资料搜集等多种方式,逐步还原芦笙的历史沿革。

另外,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论文在研究屏边苗族芦笙演奏方法和音乐节奏方面也赢得了很大的关注。

屏边苗族芦笙在演奏时,主要是使用不同的口唇技巧、呼吸技巧、调节管内空气压力等方式来产生不同的音色。

在音乐节奏方面,屏边苗族芦笙主要由“新闻吹奏法”和“颤音吹奏法”两种方式来完成。

仪式性的演奏往往采用稳重、规整的“新闻吹奏法”,而纯粹的表演则采用具有较强情感色彩的“颤音吹奏法”。

除了上述主要的研究内容,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论文还可以涉及诸如屏边苗族芦笙的社会文化渊源、音乐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屏边苗族芦笙与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比较等方面。

这些研究内容,可以更全面、系统地呈现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特点与魅力。

总体来看,屏边苗族芦笙文化已经成为继云南滇池船唱之后,又一个备受关注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它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不仅为文化研究学者提供了探索空间,同时也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欣赏和了解的机会。

希望未来仍有更多的人员加入到屏边苗族芦笙文化的研究进程中,让这一历史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试析川南兴文苗族“挤芦笙”的艺术特征

试析川南兴文苗族“挤芦笙”的艺术特征

2021-02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民间奇葩试析川南兴文苗族“挤芦笙”的艺术特征杨阳杨晶(海南大学,海南海口570228)摘要:川南兴文苗族挤芦笙,是宜宾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川南山区兴文县苗族最具代表性的芦笙舞形式,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和外来游客的青睐。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挤”的形态特征,还寓有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迎接宾客、交谊择偶等多种文化内涵,堪称兴文苗族最鲜活与最形象的艺术活化石。

通过田野调查,本文将分析与探讨兴文苗族挤芦笙的艺术特征及舞蹈文化内涵,调查其传承与发展现状,从而为弘扬地方民族特色和传承非遗文化提供支持与借鉴。

关键词:兴文苗族;舞蹈挤芦笙;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05-0148-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05.073一、苗族“挤芦笙”的舞蹈艺术特征在苗族的花山节以及丧葬仪式中,都会表演“挤芦笙”舞蹈。

不同的场合中表演的“挤芦笙”舞蹈,在其艺术形式和功能性上也会有所不同。

(一)苗族花山节中的“挤芦笙”苗族人民于每年的农历初一至十五或者端午前后举行隆重的花山节,其目的是为了祈祷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

花山节的敬花杆仪式之后,还有多种娱乐活动,其中包括苗族舞蹈挤芦笙、苗族古歌对唱、竞技表演等。

1.动作特征“挤芦笙”的名称主要源自舞蹈中“挤”的动作特征。

舞蹈“挤芦笙”激情豪迈,热烈奔放,舞蹈动作具有规律性,动作幅度较大,其中包括挤芦笙、山羊打架、龙钻洞三种典型舞蹈动作。

舞者必须在两人以上,此外,还需一人在前吹奏芦笙以此为伴奏,其余舞者跟随着芦笙的节奏舞动。

舞者和吹笙者人数均可随意增加,但舞步、动作不变。

吹笙者是舞者的向导,舞者必须顺从地跟随吹芦笙者的脚步舞动,吹奏芦笙的人走到哪里,舞蹈的人就会通过“挤”的舞蹈动作跟随到哪里,故名“挤芦笙”。

挤芦笙,舞者挽手,紧贴肩部,围成半圆随节起舞。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源流及形态分析黔东南苗族芦笙舞是苗族传统舞蹈之一,源自黔东南苗族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

芦笙是苗族音乐中最重要的乐器,被称为“苗族的国乐”,在苗族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苗族的祭祀活动和民俗习惯。

在过去,苗族人民会举行各种祭祀仪式,芦笙舞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表演形式。

它不仅是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也是表达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愿的一种方式。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形态多样,根据舞蹈的目的和演出场合,可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祭祀舞、婚嫁舞、节日舞等。

祭祀舞通常在重大节日或祭祀仪式中表演,舞者身着华丽的苗族服饰,手持芦笙,跳跃起舞,展示出优美的身姿和独特的舞步。

而婚嫁舞则是苗族人民在结婚庆典中表演的舞蹈,旨在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舞姿独特,富有表现力。

舞者们用身体的各种动作,配合芦笙的音乐节奏,展现出独特的舞蹈风格。

舞蹈动作通常包括舞者的踏步、转身、摆臂等,以及芦笙演奏者的吹奏动作,使整个舞蹈形成一种和谐的画面。

舞蹈动作灵活多变,富有节奏感和力度感,能够很好地展现出苗族人民的乐观向上和豪放的性格特点。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在保持传统特色的也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和创新的舞蹈形式。

近年来,一些现代编舞师和表演者将苗族芦笙舞与现代舞蹈、音乐等结合,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舞蹈作品,为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黔东南苗族芦笙舞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苗族人民的情感和历史记忆。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方式。

通过黔东南苗族芦笙舞的表演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苗族文化,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试论苗族芦笙及芦笙舞的特征

试论苗族芦笙及芦笙舞的特征

试论苗族芦笙及芦笙舞的特征[内容提要]芦笙,作为一件独特的少数民族乐器,已经屹立于中国乃至全也全世界的民族乐器之林,与之伴随的芦笙舞,在舞台上,更是一条亮丽的风景线,“芦笙与芦笙舞合而为一”的结合已在各少数民族的心中根深蒂固,一直以来,芦笙及芦笙舞都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方式,其响亮的音色和优美的舞姿自五十年代登上艺术舞台之后,就一步步的走出山门,冲向世界、饮誉华夏、倾倒欧美了。

[关键词]芦笙芦笙及芦笙舞苗族舞台一、芦笙及芦笙舞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在贵州苗岭山寨里,几乎每个苗族男女都会吹芦笙和跳芦笙舞,他们在逢年过节、丰收之时,婚丧嫁聚、迎宾送客、谈情说爱都用芦笙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因为,芦笙曲调、芦笙词、芦笙舞都包含着苗族人民共同的心愿及文化艺术、审美情操,是苗族文化艺术源流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俗言道:“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这是人们盼望芦笙响,要过芦笙节,过好日子的心情。

“诚心三看半,笙听不见,姑娘叹了气,后生冷了心”,这是表示没有芦笙响,男女青午的找不到对象,只有在“小伙不离笙,姑娘不离针”的情况下;,才有“妹随笙曲坡过坡,哥心随妹寨过寨,妹到门前不逢时,芦笙伴妹似阿哥,哥不接妹笙迎妹,笙声伴妹望月落,月落月出天边挂,时辰一到与哥合”的情感。

在祭祀中,芦笙词有这一样一段:“来欢乐,来欢乐,现在快快来欢乐,以后老了乐不成,青年时期来欢乐,坏的恶的走—边,好的善的来欢乐,坏鬼恶鬼走一边,好的祖先来欢乐。

”这是对祖先们的一种怀念的感情。

“芦笙一响,脚板发痒”,这是人们在丰收之日,逢年过年之时的一种欢乐心情,在那芦笙场上,芦笙芒筒一响,全场的人心情沸腾起来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至今以来,产笙和产笙舞就一步步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在当今人们都倡导发展生态旅游业,大山正敞开它那温暖的怀抱,向世人展现它那得天独厚的芦笙文化艺术魄宝,可见,芦笙演奏和芦笙舞合为一体的想法,已经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根深蒂固,而产笙及产笙舞在舞台上,更是——条亮丽的风景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浅谈苗族芦笙舞的艺术特征关键字:苗族舞蹈;芦笙舞;艺术特征;内容形式;服饰;深远影响前言芦笙舞是苗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具有深厚浓郁的生活兴趣,庄严而深重的宗教。

芦笙舞不仅仅深深得到人们的喜爱,同时也是苗族人民用以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情感、友情等交流方式。

是真正把器乐、唱歌、跳舞融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形态。

一、苗族芦笙舞历史溯源关于苗族芦笙舞的起源,苗族群众有着朴素和美妙的传说。

相传XXX开天地之时,大地呈现的是一片冷落。

那时,苗族先人是靠狩猎飞禽走兽来作为自己的衣食,当时,为了能使捕捉鸟兽变得简单,因而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枝能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的管,吹起芦笙勾引各类鸟兽。

从此,人们每次上山狩猎均有所获,因而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从而流传到今。

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浩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状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

《阿卯古史传说》记载中写道,上溯到远古时代,苗族先人由于"敌人闪XXX从XXX地来攻打,战不堪敌,厥后就往熏风吹来的方向迁移,苗族的先民从北向南迁移路途中,"青年人骑牛游渡"过黄河。

到深夜,最先过河的人们担心跟在身后的人失散,就用吹起芦笙燃起篝火的方式指导人们集拢。

在寒气的入侵下,人们跟随芦笙吹起的旋律,纷纷都跳起了芦笙舞。

芦笙与笛子相似,是每位苗族青年男子亲密的好友。

在苗家舞蹈的坝地上,常见青年男子身背芦笙口吹笛子,或是将笛子插于腰带上又吹响芦笙。

《云南少数民族》以为,"传说千变万化的芦笙调就是苗家人的'文字'"。

在歪头山,芦笙一响,总有歌舞相伴。

关于芦笙舞活动的历史,过去文献中多有涉及;从已出土的西汉铜芦笙乐舞俑分析,芦笙舞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

明人XXX《南昭野史》有"每XXX跳月,男吹芦笙、XXX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

足以见得芦笙舞在苗族群众传统节日中的不可缺性,并流传遍及。

二、苗族“芦笙舞”的形成苗族芦笙舞(苗语“酒给”),又名"踩芦笙"、"踩歌堂"等,是一种以男子一边吹着自制的"芦笙"同时以下肢(包含胯部、膝部、踝部)的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因用芦笙为舞蹈伴奏和自吹自舞而得名。

它流布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等地的苗、侗、布依、水、仡佬、壮、瑶等民族聚居区,在各苗族地区尤其普及。

其中以贵州东南部、西北部和广西西部山区最为活跃。

在那里,人们从孩童起就开始学吹芦笙和学跳芦笙舞。

只要是在演奏和舞技上出众的芦笙手和芦笙队,都深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在过去,青年小伙子会不会吹芦笙,能不能跳芦笙舞甚至都成为姑娘们择偶的重要条件之一。

芦笙舞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大多在年节、集会、庆贺等喜庆时刻表演。

三、苗族芦笙舞芦笙舞的分类及特征过去,苗族人民在自己民族的祭祀活动中跳芦笙舞,后来慢慢发展到过节时、庆祝丰收时、婚礼进行、盖新房落成以及欢迎客人时都会跳起。

针对每种场合的不同性,芦笙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其形式可分为自娱性芦笙舞、表演性芦笙舞、祭祀性芦笙舞、礼仪性芦笙舞、技巧性芦笙舞。

自娱性芦笙舞。

这类舞蹈在芦笙舞中最为流传和能被人们所研究,自娱性芦笙舞的舞蹈对象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也不分年龄。

所以参加跳这类舞蹈的人也相对比较多,舞蹈的选择地也没有讲究和规定,通常在田坝、宽敞的院坝、马路边以及平坦的空地上。

这种活动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男的围成一个圈,女的围成一个圈,有的也可是男女一起围成一圈,然后把手持大芦笙的吹笙者包围在圈的中央,跟着吹笙者所吹奏的音乐节奏欢快的舞蹈;另一种是男女有顺序的一男挨着一女围成圈,由男子吹奏芦笙,女子手持手帕或者空手踩着芦笙者吹奏的节奏按着顺或逆时针转动起舞;自娱性芦笙舞,从动作特点上看,又可分为"踩"和"跳"两种,"踩"以两膝的轻微屈伸并踏着节奏向前移动为特色,"跳"是由动力脚落地后,下肢的颤动以及抬脚踹动,上身随之自然地摆动为特色。

前一种娴雅、端庄,后一种柔和、潇洒。

第一种是过“花山节”时所跳,这个时节,是未婚男女青年最爱的节日,因为在这里可以有机会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在这一天人们跳的芦笙舞,古时也有“跳花”或“跳月”之说,一般都是在天气明朗、明月风高的夜晚进行。

为了方便风俗,苗寨都会设有“跳花”的花场或“跳月”的玉轮场。

如黔东南地区流行的"讨花带"、黔中地区流行的"牵羊"。

小伙子边舞边吹着芦笙向自己爱慕的女人求爱,假如女人同时也看上了小伙子,她就会将自己秀的花带送给男子,并默默地将花带拴在男子的芦笙上,这就是“讨花带”。

"牵羊"是男青年在前面边吹边跳,尾随而舞的女人若爱上了某个小伙子,就把自己亲手编织的美丽花带作为定情的信物,拴在他的腰上,然后牵着花带的一端,跟在小伙子身后踏节而舞。

技艺出众的芦笙舞好手,有时竟会同时牵着几个女人舞着走呢!固然,在这种情况下,终究能与谁成眷属,那就不尽是玉轮场或花场上能见分晓的事了。

扮演性芦笙舞。

苗族芦笙舞扮演性芦笙舞一般以竞技的方式进行集体竞赛,以吹奏乐曲多,舞蹈时间长,声音和谐、优美、动作和步法丰富取胜。

个人竞技,或以动作的节拍多变,疾急剧烈见长,或以可否完成高难度动作取胜。

扮演性芦笙舞内容非常丰富,有的以高难度技巧以博取观众的赞叹。

如"滚山珠"、"蚯蚓滚沙"、"猴子上树"、"滚地龙"等。

有的以模仿禽兽的性、神态以表现生活的谐趣,给人欢愉。

如"牛打斗"、"半鸡"等。

“滚山珠”原名“地龙滚荆”,苗语“XXX夺”。

传统的“XXX”一人或数人均可扮演。

其扮演特色是:不管舞蹈动作若何高难,扮演者都要手持芦笙,口吹芦笙,保持芦笙不离口,曲音不断,笙与舞自始自终相伴相配,和谐进行。

80年月,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深入,国度逐步重视和弘扬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地龙滚荆”经过进一步的挖掘和整理、加工、提炼、升华、形成了一个由多数人扮演为主的芦笙舞,并改名为“滚山珠”。

“蚯蚓滚沙”,“滚地龙”是舞者跪公开板腰,以头顶地为轴心,随后挺起,边吹奏芦笙边翻身舞动。

“巧喝酒”是在长凳上置一盛满米酒的杯子,然后围着长凳边吹、边舞、边下腰喝酒。

祭祀性芦笙舞。

苗族芦笙舞祭祀性芦笙舞通常是在木鼓、铜鼓的伴奏下跳的。

舞者多为中、老年人。

吹奏的大芦笙长达三尺至丈余。

过去,这类芦笙舞只在"吃牯脏"(杀牛祭祖)时才跳。

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中,表现出对XXX的尊敬和怀念,动作稳重、迟缓。

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现在苗族已很少举行这种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祭祖活动了。

因此,这类舞蹈现已不见了。

礼节性芦笙舞。

礼节性芦笙舞由活动的不同内容决意,所以活动方式和特点也会有所不同。

男婚女嫁时、新屋落成等欢庆活动,其动作特色跳跃、轻快,气氛热烈欢腾。

舞者也多在堂中起舞以示祝贺。

在丧葬的仪式上,芦笙舞蹈的感化主要是对死者家属的慰藉和向死者致哀。

在如许的场合,除在入棺仪式上有跨过棺木的跳跃动作外,其余动作均沉稳而有节制。

技巧性芦笙舞。

技巧性芦笙舞特别能表现苗族同胞的英勇,尚武,精于技巧的民族特征,出格精彩。

有“锦鸡舞”、“芦笙拳”、“爬花杆”等。

跳“锦鸡舞”时,舞者身动手织锦衣,头戴锥尾帽,模仿锦鸡的动作,且吹且跳,十分有趣。

“芦笙拳”的形成独具一格,这种舞蹈按吹笙者的伴奏和批示下男女舞者时而互相穿插时而挥拳对打,有时也插入花棍对击。

“爬花杆”更是一种绝活。

扮演者口吹芦笙,爬上顶端系有红绸的花杆,将“花”衔下,吹笙下杆,在离地一人多高处,忽然松手,翻身跳下,芦笙仍然在呜呜作响。

四、芦笙舞的发展文化苗族芦笙舞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活跃的文化传承脉络。

芦笙是苗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特殊标记,是这个民族闻名中外的一张名片。

芦笙舞有着较高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芦笙舞蹈的优秀传承。

芦笙王XXX之子XXX,他参加过全国舞蹈调演、凯里国际芦笙节等大型演出活动,遭到好评。

苗族芦笙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高难惊险的动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流播广远,享誉中外。

它曾先后屡次参加国表里的艺术节,遭到中外人士和各族同胞的高度赞赏。

XXX曾于1957年晋京为XXX、XXX等中央带领演出。

1991年,在广西南宁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为贵州代表队夺得唯独的艺术扮演金杯奖,6名演员分获6枚金牌。

1991年,"滚山珠"赴加拿大演出,历时40多天。

1992年,在波兰捧得世界民族民间艺术的最高奖---"金山杖"奖。

这个舞种中蕴涵着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情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产,它激励和指导人们不断前进,永不为困难所压倒。

但是,自1999年以后,由于没有训练新的演员,老演员又各奔东西,芦笙舞"XXX"入手下手寂静下来。

现以XXX、XXX、XXX等为代表的芦笙扮演队在2006年XXX 《走遍中国》栏目拍摄的《笙王争霸》赛上获集体一奖奖;2006年11月,他们扮演的《乌蒙芦笙魂》获第六届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金奖;芦笙舞有着较高的技巧性和艺术性,芦笙舞蹈的优秀传承。

芦笙王XXX之子XXX,他参加过全国舞蹈调演、凯里国际芦笙节等大型演出活动,遭到好评。

苗族芦笙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高难惊险的动作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成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枝奇葩,流播广远,享誉中外。

它曾先后屡次参加国表里的艺术节,遭到中外人士和各族同胞的高度赞赏。

XXX曾于1957年晋京为XXX、XXX等中央带领演出。

1991年,在广西南宁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为贵州代表队夺得唯独的艺术扮演金杯奖,6名演员分获6枚金牌。

1991年,"滚山珠"赴加拿大演出,历时40多天。

1992年,在波兰捧得世界民族民间艺术的最高奖---"金山杖"奖。

这个舞种中蕴涵着的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情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产,它激励和指导人们不断前进,永不为困难所压倒。

但是,自1999年以后,由于没有训练新的演员,老演员又各奔东西,芦笙舞"XXX"入手下手寂静下来。

现以XXX、XXX、XXX等为代表的芦笙扮演队在2006年XXX 《走遍中国》栏目拍摄的《笙王争霸》赛上获集体一奖奖;2006年11月,他们扮演的《乌蒙芦笙魂》获第六届全省少数民族运动会金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