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课件整理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比较文学》导论
一、“比较文学”词源考
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发源地,“比较文学”一词也最早从法国产生。
1816年,两位法国教师,编辑家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出版了一系列多国文学作品选集,取名Cours de Littérature Comparée,意即“比较文学教程”。
1848年,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从法语引进这个术语,并造出英语比较文学一词,即Comparative Literature. 其中“比较”一词可以说共同来源于拉丁文Comparãtivus一词,意为为“比较的”、“相互对照”、“相互关照”等义。法英德三种语言“比较文学”一词比较如下:
<法> Littérature Comparée <英>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德> Vergleichende Literaturwissenschaft
二、什么是比较文学
你怎么理解比较文学?
1、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侧重于文学史)
2、比较文学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即具有国际视野、跨学科视野的文学研究)。
3、文学比较与比较文学
文学比较自古有之,不是比较文学(巴柔:我们什么也不比较)
比较文学发源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诺埃尔和拉普拉斯所编《比较文学教程》,确立名称。独立学科的创立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
4、比较文学发展“四类型说”
1)、影响研究2)、平行研究3)、历史类型学研究4)、阐发研究
5、比较文学“三阶段说”
法国影响研究(突破传统在于“跨国”,打破第一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一阶段)
美国平行研究(突破传统在于“平行比较”和“跨学科”,打破第二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二阶段)
中国跨文明研究(突破传统在于“跨文明”,打破第三堵墙,称比较文学第三阶段)
6、比较文学的发展地域路向:走出欧洲→走向美洲→来到亚洲→面向世界
三、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文学
1、比较文学是一门显学
从学科内部看: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学术上卓有建树,产生大批学术权威。学术影响,学术业绩卓有成效。
从学科外部看:比较文学为学界所公认,受到学界和大众重视。比较文学队伍不断扩大,并对整个学术事业和时代产生积极的作用。
2、21世纪呼唤比较文学
一是时代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全球化开放的世纪,特别需要比较文学开放、交流的精神(可以提高到人文精神,人文主义的高度来认识);
二是教育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教育是培养具有国际眼光、创新素质、合作精神的新型人才的,更需要比较文学的精神。
进一步说,是比较文学是精英化教育的需要(见陈思和《比较文学与精英化教育》,载2010年第一期《中国比较文学》P1-7)。
陈思和认为:
现在大学本科实际教学课程不到三年,只能适应非专业的职业工作,这种教育只能称为社会化、大众化、职业化的教育,它的功能只是为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求业者。
而比较文学有条件包容一切人文学科,以培养真正的富有使命的学者为教育目标。它施行的是一种精英化的教育,其教育理想天然地超越社会化、大众化、职业化的教育。
陈思和还说:如果一般高等院校不得不朝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倾斜,那么像复旦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就应该坚守精英化教育,如果所有的大学都不得不朝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倾斜,那么这些大学的文科应该坚守理想的精英化教育,(紧接下页)
如果所有学科都不得不朝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倾斜,那么,至少,比较文学这样少数学科,应该独自坚守精英化的理想。
四、我与比较文学
85年接触比较文学,86年参加中国文化书院“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班”学习,听过乐黛云、季羡林、张岱年、汤一介的课,书籍缺乏,整体把握有困难。
87年写过一篇文章《论<雷雨>对西方话剧的借鉴》,算是一种影响研究。
97年得一教委课题“沈从文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到北京大学乐黛云先生门下作访问学者。
乐黛云75华诞特辑.序
从1995年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成立以来,以乐黛云为学术领袖的中国比较文学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世界比较文学学术前沿,让国外学界听到了中国学者的声音;
二),把国外最前沿的学术理论介绍到国内,活跃和更新了我们本土的学术;
三)、中国比较文学在20年的发展中是和一个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就是北大的乐黛云教授,她用自己的方式介入到最前沿的比较文学的建设中,她就像一面大旗,招呼着中国各界学者介入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中来如果没有乐黛云教授的积极推动,中国比较文学远远没有现在的功绩。
2002年写成专著《沈从文福克纳哈代比较论》,算是一种平行研究。乐先生写序:
第二讲比较文学定义
一、比较文学几种经典定义
1、法国学派的定义
法国是比较文学的创生地,对比较文学的追溯,应首先到法国学派去看。在法国学派中,较早给出相对完整定义的学者是梵·第根,他在《比较文学论》中认为:“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正如一切历史科学的特质一样,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总之,…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了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的,而那对于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写的两种或许多种书籍,场面、主题或文章等所有的同点和异点的考察,只是那使我们可以发现一种影响,一种假借,以及其他等等,并因而使我们可以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的必然的出发点”。
梵第根的定义用的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而非定义的性语言。但是我们可以从梵第根的定义中提出五个层面的重要理论特征:
1、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基于来源不同的事实的采纳;
2、比较文学拒斥没有事实联系的纯粹美学评价;
3、比较文学的研究是跨越两种语言以上完成的;
4、比较文学研究不同语境下文学现象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5、归根结底比较文学是影响研究。
梵第根的定义在伽列·卡雷那里得到进一步丰富,卡雷在为学生基亚《比较文学》第一版所作的《序言》中,给比较文学下过一个定义:“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拜伦与普希金、歌德与卡莱尔(英历史学家,作品文学性强。笔者注)、瓦尔特·司各特与维尼(法早期浪漫主义诗人。笔者注)之间,在属于一种以上文学背景的不同作品,不同构思以至不同作家的生平之间所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卡雷卡雷更明确地指出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来属于文学史(文学研究可分为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而比较文学是另一种文学史研究)。卡雷“跨国度的精神交往”(国际间的精神关系)必须是能够被文献与考据所证明的事实联系。
关于这一点基亚在《比较文学》第二章《对象与方法》给予进一步的明确。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比较文学工作者站在语言的或民族的边缘,注视着两种或多种文学之间在题材、思想、书籍或感情方面的彼此渗透。因此,他的工作方法就要与其研究内容的多样性相适应”。——基亚在基亚的定义里,比较文学被明确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法国学派的定义拥有自身研究的特点,并表现出研究领域上的局限性:
第一、把比较文学定义为国际文学关系史,以区别于国际文学研究。
但在强调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表达下,潜藏着一种以法国为中心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
因为法国学派定义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主张把自己作为文化或文学的放送者,从材料上求证出“经过路线”,以研究其他周边民族文学或国家文学对自身的接受。
法国学派的定义呈现出一种国际学术领域的开放性,在这种开放性中部透露出一种封闭的民族主义心理。
第二、法国学派拒绝把美学评价作为一种方法论带入到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去,表现出一种严谨学术风格,但缩小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表现出偏执倾向。
2、美国学派的定义
1962年,美国学界出版了第一部比较文学论文集《比较文学的方法和观点》收有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亨利·雷马克的《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该文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并对比较文学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出一个特定国家(country)界限的文学研究,也是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些知识和信仰领域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雷马克
雷马克的定义与法国学派的差异
第一、雷马克定义认定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与法国学派不同的是雷马克文章认为,这种文学研究,不是指向文学史,而是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在方法上崇尚美学与文学批评。
第二、雷马克定义最大的差异在于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学科中去,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就大大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
1970年,韦勒克在《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中对比较文学下的定义更为丰富:
“比较文学将从一种国际的视域研究所有的文学,在研究中有意识地把一切文学创作与经验作为一个整体。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