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

——刘力红老师给传统班的一次课

我想利用这次机会谈一些中医的基本思路,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尤其你们是传统班的同学,对中医的领悟应该与其他班有不同之处,也就是说在今后的造诣上应该有所区别才是。那么,这个造诣的区别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大家的基本功,来自于大家的基础。这个基础我指的是中医的基础,传统文化的基础,当然,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基础。

98级传统班我给他们上课很多,他们也是第一届的传统班,我比较了解。从98级的情况来看,应该说跟其他的班确实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因为可以从一个问题来衡量广西中医学院,就是考研,中医学院历届的学生,考研率都比较低,那么98级传统班几乎有一半的同学都考上了,而且主要考上外院的研究生。当然考研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但是也可以说明一点,就是这些人都有上进心,都想进一步的深造。为什么会产生这个区别呢?这个区别我刚刚讲到了,它实际上来源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来源于对中医经典的重视程度,还有更重要地是做人的区别。

1、中医的基础

对98级传统班,我要求大家比较严格,比如对《伤寒论》,我要求一定要能够背诵,哪怕是上到硕士的阶段我都要求背诵原文。为什么呢?因为熟悉是一切的基础,尤其《伤寒论》一定要熟。而且你们这个阶段,你们这个时间,可以说是最宝贵、最黄金的时间。也许你们现在还年轻,对今后有些可以预料,有些不能预料。那我现在告诉你们可预料不可预料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后再难拿这样单纯的时间来背一门经典,来背书,这是很困难的。

当你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你就知道有很多啰嗦的事情来干扰,使你没有办法能够沉潜下来,像现在在学校这样,除了学习还是学习。

我自认为不是一个懒惰的人,我觉得除了工作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事,什么去玩一玩啊,什么去打牌啊,打麻将或者是娱乐,我几乎没有这样的福气。尽管这样节省度日,可现在别说是找不到时间背经典,就连看书的时间都很难找到。这说明什么呢?就是说今后大家再想找这样单纯的时间是很难很难的。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你原来背的东西都会慢慢减退,我现在的这点功夫完全是本科时期留下的那点。

那个时候我的《伤寒论》背得很熟,人家传说我可以倒背,这倒是有一点夸大,但是397条都能背下来,这是一点不错的。我是78级的本科生,我们的毕业考是中南五省统考,我考了广西第一名,伤寒也是第一名,好像考98分。这个成绩虽然说明不了多少问题,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在本科阶段我对经典熟悉的程度。这无疑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因为你不熟悉,你怎么去思维呢?你用什么东西去思维呢?

孔子讲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就是我们去读各种经典,去背,当然还包括其他的东西,做人做事,这都叫学。思呢?就是把你学过的、做过的这些事在你脑海里面进行联系,进行加工,进行处理。我常跟人说,“思”是什么呢?思者,丝也,丝绸之路的丝。丝的作用就是进行纵横的联系,联系好了,就成为可用的绸面。但是联系的前提是你要有东西、有材料,有了材料你才能联系,这个材料就是储存在大家脑海里面的所学。所以一定要有一些基础,就是有一些背诵的功夫,背诵几部经典,尤其传统班应该这样。比如说《伤寒杂病论》应该背,背了有什么好处呢?我现在已经50岁了,虽然这是20多岁背的,现在从头背到尾已经不行了。“太阳之为病……”但是提纲条文我还能背,很粗的轮廓还在那里,临床上还可以借鉴,还可以用。

我们这一代已经是很差了,跟老前辈比我们觉得很惭愧,但是都还勉强。像《素问》的前九章应该背,《神农本草经》常用的那百十来味药也应该背,严格来讲《老子》啊,《论语》啊,《大学》、《中庸》这些都是应该背的。有这几部经典背在脑海里面,你这辈子

都受益无穷!所以这次我虽然是上你们最后这几节课,但是我想,前面的老师应该已经强调过了,强调要大家背诵,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希望你们重视它、加强它,把这个烙印刻得更深一些,那么这样可以经得起岁月的冲刷,这是我要求的第一点。尽管有些马后炮了,课都差不多完了,我才提要求,但是我想就人生来讲你们也只是刚开始,这个要求是一辈子都管用的。这是一个方面,我想在传统班这是一个区别的地方,就是熟悉的程度应该是有区别的。

2、传统文化的基础

第二个方面,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也是应该有区别的,因为中医它是很清楚地建立在传统文化这样一个基础之上的一门学问,就是说它的基础是传统文化。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诸子百家的文化,乃至于佛家的文化,这些都叫传统文化,那中医跟它们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也可以说中医就是用它们组装而成的。所以你们要了解它,在座的有人读过《论语》吗?有读过《论语》的请举手,五个,好,谢谢!你们传统班有多少个同学啊?三十二位。六分之一还不到啊。你们仅仅是读过,对吧,思考过没有呢?没有。孔子是何许人也,过去每一个地方乃至于每一个乡差不多都有文庙,大一点的家族自己的祠堂里都立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是读书人的一个榜样,一个老师,那么我们作为读书人,都不去碰一碰他老人家的东西,那我们算什么读书人?至少在这一点上我们没有做到。《论语》可以说是孔子精神的一个整体反映,也是中国读书人精神的一个集中体现,那么我们作为读书人,应该看一看他的东西。现在看也并不为晚,坦率地说,我大学也没有读过《论语》,为什么没有读呢?没有人叫我读。学中医就行了,学《中医基础》、《方剂学》、《伤寒论》这些就行了,读什么《论语》呢?但是经过那么几十年,今天我的体会就感觉到读它很重要了,虽然它没有讲中医,但实际上它在讲中医的道理,尤其它在讲做人的道理。

我们讲中医是什么?中医为“仁术”。那么,将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仁”的是哪一位啊?就是孔子。孔子的一生都在倡导“仁”,实践“仁”,而这恰恰就是医的精神。我们想成就医术,却不去实践

它的精神,这样能行吗?所以要想成就“仁”术,首先必须成就“仁”人,因为世间所有的学问都是人来成就的,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中国的文化是人本文化,所以一切的学问,一切的东西,都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本的。怎么叫本呢?也就是说一切的知识、一切的技术、一切的东西都是末,做人是本。医更是如此。为什么传统文化讲做人,人没有做好,你想做好学问,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你的那个学问不叫学问,最多是一些知识而已。

其实,现在的知识也不像过去的知识了,过去的知识也还是很值钱的,为什么?过去没有像现在一样的资讯,也没有现在的这些技术,就是有一本书那也是非常宝贵的。可现在不同了,书太多,知识太多,碰到不懂的东西,到百度上一度就出来了,对不对啊?但是学问和做人却不是这样,它是“度”不出来的!你必须一点一点地去做,一点一点地去行持,所以作为传统班的学生,在这一点上一定要把握住。

3、做人的基础

现在过多地强调科学技术,而忽略了做人技术,实际上关乎人类幸福的,更多的还是做人技术,而做人技术里,最重要的就是“仁”。谈到做人,很重要的是立志,为什么要大家学习孔子,学习《论语》呢?孔子是“吾十又五而立志”,十五岁就立志啦。你们现在多少岁?二十多岁吧?大概就是二十一、二岁,比孔子立志的时候长了五六岁,但还来得及。立志,大家说立什么志啊?女的我将来嫁个好老公,男的我将来娶个漂亮的妻子。这是不是立志啊?显然不是!要立人生的大志。

立人生的大志,首先要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时候我们要去思考,要把人生的大志立下来。作为我们学中医的要立志做一个大医,做一个苍生大医!怎样才能做一位大医呢?大家看一下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大医习业”,就知道什么样的人算是大医了。我们至少要立这个志,这是传统班之所以能够区别其他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也只有在这些方面我们真正做到了,我们才谈得上是有所区别,这是在开讲前提出来与大家一起共勉的地方。

到现在我们已经上过了《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