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翻译汇总 (3)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含赏析、注释)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含赏析、注释)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

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桃花源记》翻译,欢迎参考~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

• 7、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 (渔人)就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
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 8、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 9、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
•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
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
类(的景物)。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 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 计划,打算。
• (26)未果: • 没有实现。
• (27)寻:
• 随即,不久。
• (28)遂:
• 终于。
• (29)问津: • 问路,访求。
• (30)俨然: •精选整课件 齐的样子
15
出自本文的成语
• 怡然自乐、豁然开朗、 • 无人问津、世外桃源、 • 落英缤纷、不足为外人道、 • 与世隔绝、别有洞天、 • 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 曲径通幽、不论魏晋。
• 6、不足 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够。
• 7、仿佛 古义:隐隐约约; 今义:好像。
• 8、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 9、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形容很像)
精选课件
18
一词多义
• 1、舍:舍弃 便舍船 房子 屋舍俨然
• 2、寻:寻找 寻向所志 不久 寻病终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对照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对照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对照《桃花源记》是一篇着名的小说,据说是东晋时期道士陶渊明所写。

文中讲述了一个神秘的桃花源,它隐藏在深山之中,里面住着一群与世隔绝的渔民,他们一直过着平静安宁的生活,不受外界的干扰和纷扰。

这篇小说被广大读者称作是“世外桃源”的象征,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桃花源记》的原文及翻译对照: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内,则复见山岳,曲折盘错,阴森且深,不容人处,渔人畏之,后转而复至原处,此所谓“回也”。

寻(xún)复数日,其间众(zhòng)山高下,有小口,在(zài)水面之南,曰“万家洞”。

过之则达(dá)于桃花源,入口洞口左右多柿树,自此左右,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不不不怠。

问其所由来,则言:世有仙人,禮遇之,不忍饮食,不忍住处,不忍为(wéi)人言。

固隐居此。

问今为什饮食者,或曰:“先民遗之,民食此。

”或曰:“仙人禮之。

”何以得了此土地,答曰:“开土为狀川,筑堰为池,復畎(quán)为田,因是耕者,因是食(sì)者,皆从此来。

”自非童子詹(zhān),亦无所出入之意。

乃凿壁穴,引泉出其西南,云:“此亦仙人所为。

”借问洞中何所有?曰:“有二石缝中流出,皆食之无饥渴。

”自其垄断,不知凡几年矣。

设灶,庖(páo)厨具备,饮食自若。

往来种作,男女无别,衣服颜色一也.Translation:During the Taiyuan period of the Jin Dynasty, people in Wuling made their living by fishing. They followed the river in all directions, forgetting the distance of the road. Suddenly, they came across a peach blossom forest, with the banks of the river stretching for hundreds of steps with no miscellaneous trees. The fragrant grass was refreshing and charming, and the fallen petals were swirling and beautiful. The fishermen were amazed. Further ahead, they wanted to explore it, but saw the mountains and twists and turns, which were gloomy and deep and unsuitable for people. The fishermen were afraid, so they turned back and returned to the original place which was called "turning back".After a few days of searching, there were high and low mountains in between, there was a small opening on the south side of the waterway, called "Wanjiadong". Passing through it, they reached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At the entrance, there were many persimmon trees on the left and right. After walking for tens of steps, it suddenly became open and the land was flat. The houses were neat and tidy, and there were good fields, beautiful pools, mulberries and bamboos. Roads crossed eachother, and chickens and dogs could be heard. The people cameand went and were busy with planting. The men and women were all dressed like outsiders, with yellow hair and braids, and they looked at ease. When they were asked about their origins, they said that there was an immortal person in the world who met them, and he could not bear to eat or live, or to speak for others. So they lived in seclusion here. When asked about their food and drink these days, some said: "This is the legacy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and the people eat it." Some said: "The immortal person offered it as a gift." When asked how they got this land, they answered: "The soil was opened up to become a river, the weir was built to become a pool, and the field was farmed again. Since then, those who cultivate the land, those who eat, have all come from here."Excluding the boy called Zhansui, they had no intention of leaving or coming in. They even dug a cave and pulled out a spring from the southwest, saying: "This is also done by the immortal person." When asked about what was in the cave, someone said: "There are two stones with a crack in the middle from whichwater flows out. Those who eat them will never have hunger or thirst." Since then, no one has disputed this and it has been years. They set up a stove, and the kitchen was well-equipped. They ate and drank with ease. They planted and worked without any gender distinction, and their clothes were all the same color.历经千年,虽然《桃花源记》的幻境已不再,但是它所诠释的“桃花源”意识却一直在中华文化中发扬光大。

桃花源记原文与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与译文

桃花源记原文与译文桃花源记原文与译文《桃花源记》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桃花源记原文与译文,希望能帮到你!《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作者介绍】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曾祖陶侃(kǎn)做过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和父亲也做过太守一类的官,到陶渊明时,家境破落。

他自幼博览群书,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处在动乱社会,很难有所作为。

他喜爱山水,不慕荣利,为了养家,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

41岁时任彭泽令,仅80余天,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为由离职,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直到去世。

著有《陶渊明集》。

桃花源记译文

桃花源记译文

桃花源记译文桃花源记译文《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

下面的桃花源记译文是pincai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欢迎阅读借鉴。

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

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元熙二年(公元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

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原文: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的翻译

桃花源记的翻译

桃花源记的翻译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的翻译篇1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
•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 狗叫的声音。
•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
•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 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 1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样 子。
第六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九分。
• 13、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 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 人世隔绝的地方。
• 17、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没有再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
人隔绝了。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九分。
• 1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
•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 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九分。
些情况。 • 25、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路。
•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去,寻找先前做的标记, 竟然迷失了(方向),而不能再次找到(通往 桃花源的)那条路了。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九分。
• 26、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
•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 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 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 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 问津者。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九分。
•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1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这渔人一个一个地为他们详细说出自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注释《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注释导语:《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原文翻译注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shě)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与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参考(一):《桃花源记》【原文】作者: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xíng),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yāo)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jí)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以捕鱼为业。

(一天他)沿着小溪划船,忘记了路途的远近。

忽然遇见一片桃花林,在岸的两旁有数百步远,中间没有其它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向前行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地就到头了,(渔人)就看见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点亮光。

(渔人)便舍弃(他的)船,从洞口进入。

起初十分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透过。

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序。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事物。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和狗的叫声能够互相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穿着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陶渊明《桃花源记》翻译及鉴赏

陶渊明《桃花源记》翻译及鉴赏

陶渊明《桃花源记》翻译及鉴赏《桃花源记》是由陶渊明所创作的,《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翻译)及注释

•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鸣狗叫的声音。 鸣狗叫的声音。 • 11、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外人。 外人。 •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 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 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 1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的 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 样子。 样子。
• • • • • • • • • •
(11)垂髫: )垂髫: (12)要: ) (13)咸: ) (14)讯: ) (15)绝境: )绝境: (16)间隔: )间隔: (17)乃: ) (18)无论: )无论: (19)延: ) (20)扶: )
• • • • • • • • • •
指儿童。 指儿童。 通“邀”。 都。 消息。 消息。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与世隔绝的地方。 隔离。 隔离。 竟然。 竟然。 不要说、更不必说。 不要说、更不必说。 邀请。 邀请。 沿着、顺着。 沿着、顺着。
•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 东晋太元年间, 生。 • 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 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 程有多远。 程有多远。 • 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树。 •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 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 其他的树。 其他的树。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太原中,武陵人 捕鱼为业, 溪行 溪行, 路 晋/太原中 武陵人 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 太原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 百步 中无/杂树 桃花林, 百步, 杂树, 之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 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甚 异之 鲜美, 缤纷, 异之; 前行 前行, 芳草 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 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其林。 欲穷 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 小口,仿佛 若有 一山, 小口, 林尽 水源,便得 一山 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 水源 舍船, 口入 口入。 极狭 极狭, 通人 复行/ 通人。 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舍船 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开朗。 平旷, 俨然, 数十步,豁然 开朗。土地 平旷,屋舍 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桑竹之属。 交通, 相闻。 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阡陌 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 /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 垂髫, 往来种作, 衣着, 外人。 垂髫, 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注释《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注释《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到大家!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一个以捕鱼为生的武陵人。

(有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前行,忘记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夹杂其它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非常诧异。

(渔人)又向前划行,想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源头消失了,就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离开船,从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窄,仅容一人通过。

(渔人)又向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有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赏析《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赏析《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桃花源记》原文及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出自文言文《桃花源记》,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

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

3、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

为,作为。

4、缘:顺着、沿着。

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

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7、忽逢:忽然遇到。

逢,遇见。

8、夹岸:两岸。

9、杂:别的,其他的。

10、鲜美:鲜艳美丽。

11、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12、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

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诧异,认为······是奇异的。

桃花源记——字词句翻译

桃花源记——字词句翻译

五、《桃花源记》陶渊明晋1为:当做。

译文:晋朝太元年间,武陵有个打鱼为生的人。

2缘:沿着。

之:结构助词“的”译文:(一天他)沿着小河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也不知走了多远)。

3逢:遇到。

夹:夹着。

译文:忽然遇到一处桃花林,两岸几百步内,没有其他的树。

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味道好。

落英:坠落的花瓣。

英:花瓣。

缤纷:繁多交杂的样子。

译文:发着香气的草鲜艳美丽,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

5甚:很、非常。

异:惊奇、诧异。

之:代词:代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渔人感到非常惊奇。

6林。

复:又。

行:走。

欲:想穷:尽。

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其:代词:这、那译文:又往前走,想找到这片桃林的尽头。

7尽;尽头。

得:发现。

译文:桃林在水的发源处就到了尽头,就发现一座山,山有一个小口,隐隐约约地好像有光。

8舍:离开。

译文:(渔人)就离开了船,从这个小口进去。

9才:仅、刚刚译文:(小口)开始很狭窄,刚刚能通过一个人。

10复:又。

豁然:开阔或通达的样子。

这里有“一下子”的意思。

译文:又往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开阔明亮起来了。

11之平旷:平坦宽阔。

舍;房屋。

俨然:整齐的样子。

良田:肥沃的土地。

美池:美丽的池塘。

桑竹:桑树、竹子。

属:类。

译文: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竹一类的植物。

12阡陌:田间小路。

交通:古: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相:互相。

闻:听到。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犬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13悉:全、都。

译文:里面来来往往种地的人,男的、女的穿的衣服全都和桃源以外的人一样。

14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这里指老人垂髫:小孩垂下的头发,这里指小孩。

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并:都。

怡然:安适的样子。

译文:老人和小孩也都安闲快乐。

15乃:就。

译文:(山里人)见到渔人,就非常吃惊,问(他)从哪里来。

16具:详细。

之:代词:他们(桃花源人)译文:(渔人)就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

《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

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原文注释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源记》陶渊明(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2)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3)缤纷(4)。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5)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6),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7)。

阡陌交通(8),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9),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10)答之。

便要(11)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12)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13)来此绝境(14),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15)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16)所闻,皆叹惋(17)。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18),处处志(19)之。

及郡下(20),诣(21)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22),遂(23)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24)往。

未果(25),寻(26)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释词】(1)陶渊明:东晋田园诗人。

(2)缘:沿着(3)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4)缤纷:繁多的样子。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俨然:整齐的样子。

(7)属:类。

(8)交通:交错相通。

(9)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象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0)具:全都。

(11)要:通“邀”,邀请。

(12)咸:全都。

(13)邑人:同乡的人。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

《桃花源记》全文翻译《桃花源记》全文翻译《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源记》全文翻译,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小溪划行,忘记了路途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夹着桃林两岸有几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其中没有其他树。

鲜花和嫩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渔人对眼前的景象感到诧异,又向前划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想要走完桃花林。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就看到了一座山,山上有一个小洞口,隐隐约约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渔人于是舍弃船,从洞口进去。

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园和竹林这类食物。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那中间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衣着穿戴,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都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安适愉快的样子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里的人)见到渔人,竟然十分吃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问渔人从哪里来。

渔人详细地回答了问题。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有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来款待他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询问打探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着自己的妻儿及乡邻们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

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无论魏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舍:。才:。
6.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
豁然:。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旷:。俨然:。属:。
8.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阡陌交通:。阡陌:。
鸡犬相闻:。
9.其中往来种作
..。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往来:。种作:。
悉:。外人:。
10.黄发垂髫
..自乐。
1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2分
1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3分
(06苏州
9.“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出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答:
1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析即可。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 乃: 。 无论: 。
为具言: 。 叹惋: 。
15.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 延: 。
16.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
外人道也。 语云: 。 为: 。
1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
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旷:空阔、宽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1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即:副词,立即,马上。志:标记。
2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
欣然:高兴的样子。规:打算。
(门头沟区2007年11.(2分①交错相通②与世隔绝的地方
12.(2分D. 13.(3分老人和小孩,都安适悠闲,自得其乐。 14. D (06年长春11.晋代(东晋.陶渊明
1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1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芳草:芳香的青草。落英:落花缤纷:繁多的样子。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讶。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异,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之:指见到的景象。
穷其林: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C.本文反映了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否定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D.作者写到太守、南阳名士,说明作者并不存在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
(06长春1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朝代着名诗人。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芳草鲜美( ②屋舍俨然(
③便扶向路( ④寻病终(
1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妻子:妻子和儿女。邑人:同乡,乡邻。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间隔:隔绝,不通音信。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他们问渔人,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乃:副词,竟。无论:更不必说。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叹惋:惊叹。
....,并怡然
黄发垂髫:。怡然:。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 具: 。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要: 。 咸: 。 问讯: 。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妻子: 。 邑人: 。
绝境: 。 间隔: 。
问津: 。
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1段:层意:
第二部分(2、3段:层意:
2段:段意:
3段:段意:
第三部分(4、5段:层意:
4段:段意:
5段:段意:
相关中考题汇编(仅供参看题型
(03北京中考题11、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宵达旦 D. 博古通今
10.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全文结构分析(源自教参,仅供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1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2、3段:写桃花源中宁静美好的生活环境和淳朴的社会风尚。
2段: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 3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4、5段:写渔人出山以后的事,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桃花源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陶渊明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东晋孝武帝太远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译文: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译文: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1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译文:
15.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7北京中考10.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
..的一项是
..不同
( A.良田无论 B.绝境问津 C.问讯间隔 D.交通妻子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译文:
5.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译文:
6.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文:
7.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未果:没有实现。寻:不久。问津:探询渡口,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
桃花源记句子翻译考试版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文: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译文:
10.答案:D 11.答案:(1邀请(2计划;打算
12.答案:(1仅容一个人通过。(2就顺原路回去。
13.答案要点:①桃花源人问渔人从哪里来。②桃花源人向渔人说明自己来到桃花源的原因。③桃花源人向渔人询问外界的情况。④桃花源人嘱咐渔人不要向别人提起这里的情况。(共3分。共四项内容。答出三项即可,每项1分
4段:太守派人随渔人寻找桃花源,因迷路而不复可得。
5段:桃花源无法寻找。
(03北京中考题
11.答案:A12.答案:①顺(沿②整齐的样子
13.答案:①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14.答案要点:①活动②穿戴③心情(照抄原句扣1分。
(07北京中考
(1便要.还家要:(2欣然规.往规: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1才通人翻译:(2便扶向路翻译:
1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出桃花源人与渔人的交谈都涉及了哪些内容。(3分
答:
(门头沟区2007年统练一1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阡陌交通
..交通:;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12.加点字与“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咸”字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之。 既: 。 便: 。 扶: 。 向: 。志: 。
18.及.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 及: 。 诣: 。
1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即: 。 志: 。
2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
往。 欣然: 。 规: 。
21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未果: 。 寻: 。
1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既:副词,已经,以后。便:就扶:沿着。向:原来的,先前的。志:用符号做标记,动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