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殡葬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冲突和调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传统殡葬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冲突和谐调

摘要:本文以我国传统殡葬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做了比较,分析了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同时从文化角度上分析了我国传统殡葬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协调。

关键词:殡葬文化,现代城市文明,

一.我国传统殡葬文化中蕴含的文化观

本文将从传统的殡葬文化角度分析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尽管殡葬文化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但传统的殡葬文化还是保留了下来。这种想现象在乡村更为普遍和浓重。殡葬文化对文化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孝的观念

从字体的组成我们发现”孝”字由“老”字和“子”字组成,可见,孝是子女对长辈表达关爱的一种说法. “孝”一词作为伦理观念正式被提出是在西周时期,孝的含义是尊敬祖宗,而进孝的主要形式则是祭祀。

(二)轮回观念

我国有不少的人信仰佛教,认为人生有轮回,人的死亡不过是肉体的死亡,灵魂是存在的。丧葬礼仪的很多做法,其实都与此相关。因而有人说,只有举行了葬礼逝者才不至于称为幽魂野鬼,才可以安息,并转世轮回。七七斋就是为死者祈福的佛事之一。即每隔七天为一个忌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这同佛教教义有关,佛教认为人生有六道流转,在死与生之间有一个“中阴生”阶段,在阴间寻求生缘,以七天为一期,七个七天必转生一处。因此就有了“七七斋”的丧俗,并且与中国传统的魂魄观念有相同之处,得到迅速传播施行。这种灵魂观念为殡葬文化提供了依据。《礼记》中有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即是主张人死后肉体应当入土为安,让灵魂上天堂。灵魂观念引发了中国传统的鬼神崇拜。鬼神崇拜是葬后礼仪产生的直接根据,其中包括了惧怕、讨好、孝等因素。由此产生的葬后礼仪,主要包括居丧礼仪、丧服制度、祭祀仪式等。

(三)等级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视礼节,分为三六九等,因此很多礼仪的当中都有体现。如,对于死就有很多说法,《礼记》谓天子死为“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清代,对于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曰“卒”。由此可见,等级观念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文化中的等级的观念,主要表现在:第一,仪式中繁简的差异,身份地位的体现比较明显,据《礼记·杂记下》中记载,“上古天子饭含九贝,诸侯七,大夫五,士三。”饭含仪式,是从西周时期开始沿袭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对富贵的不同定义,所含之物不同。地位越显赫,仪式越隆重。等级制度不仅仅表现在官位上,也体现在家庭中男女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异,《仪

礼·丧服》中,儿子给父亲服斩衰,为母亲只服齐衰。父亲先去世则只为母亲服齐衰三年,如果母先亡,则只需要为母服齐衰一年既可。妻子需要为丈夫服斩衰三年,丈夫只为妻子服齐衰一年。

(四)和的观念

殡葬文化体现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地和谐。落叶归根,入土为安。《红楼梦》中有写到:“男人是泥做的,女人是水做的。”二者都是属于自然界的事物,终归于土。葬礼是群体的活动,包括邻里和亲朋,代表着人与人的和谐,也旨在教育晚辈后代。

二、传统殡葬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的冲突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殡葬文化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每种文化在其历史演变过程中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同时保留着一些本质的传统文化。提到葬礼很多人都会觉得晦气,因而也很少有人正面的提起这个话题。但是,人生的喜事当中,常有红喜事和白喜事的说法。这里的红喜事代表婚嫁,白喜事则代表葬礼。中国人的委婉情节,经常表现如此。但是,无论人们怎么回避,葬礼却也是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仪式,有着凝重,肃穆的气场,是生人与逝者的告别仪式,也代表着新生活的考试,逝者将到另外一个世界开始新生活,而生者的生活还得继续。落叶归根,而并非“死无葬身之地”,死者也该有一个归宿。殡葬文化包含了葬礼和祭扫两个内容。

传统殡葬文化中,葬礼一般比较喧闹。鸣炮,哀乐,扫纸钱,哭丧,这些都是传统殡葬文化的集中体现。然而,这些现象与现代的城市文明似乎格格不入,甚至有所冲突。这些冲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据2008年12月的成都商报报道,传统的丧葬仪式严重扰乱了居民的生活,以至于治安管理人员介入。大群送葬队伍传过大街,大炮鸣响,纸钱满地飞,这是一种很基本的传统的葬礼仪式但是,这一切与现代化的城市是很不协调的。(一)物质文明上

现代城市文明提倡勤俭节约,传统的葬礼仪式注重的是厚葬:纸钱,鞭炮,乐队等都是很铺张的一种消费方式。这显然与现代城市的物质文明相违背,然而,对葬礼的重视也是合情合理而又无可厚非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往往在举办丧葬会时,大量购买冥币、鞭炮,从而表示自己的孝心,同时大力举办宴席,造成了严重的铺张浪费,现代文明要求节约。传统殡葬文化与现代城市之间产生了物质文明上的冲突。

传统殡葬文化讲究入土为安,主张土葬,因此棺材是必备物品。而现代城市文明则讲究火化,骨灰盒是必备品。传统殡葬文化需要占据一定的土地空间,而现代城市文明殡葬则占用了较小的土地空间。

(二)精神文明上

1、生死轮回冲突

人们通常认为的灵魂可以独立于身体而存在,也可以依附于肉体。有人说做梦和梦游时是灵魂飘出了身体,此时若惊醒做梦者,则此人有可能会灵魂无法全部归为,可能变傻。民间有人在亲人生病时,请人做法式,说是招魂,这种做法也是对灵魂一说的错解。可能原本无大碍而复原,被误以为是灵魂作祟。对逝者的缅怀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以此治病的形式是不可取的。这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

缅怀方式,也是一种美好的期盼,希望逝去的亲人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可以在遥远的地方默默的祝福我们。

当今社会,很多人已经不再相信生死轮回的灵魂之说了,也提倡厚养薄葬,“节哀顺变”更加能够人生老病死这个无法变更的事实了。也极少的会有传统的葬礼,主张火化和公墓。对祖先,亲人的缅怀方式也产生了变化。推行绿色殡葬业,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殡葬业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殡葬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生态文化、生态环境相协调,更是建设低碳社会的有力体现之一。同时更新改善殡葬业设备,节能减排。

2、生前孝顺与死后孝顺冲突

传统殡葬文化中队孝集中体现在,长辈去世,晚辈亲属必须到场。缺席者常被说成不孝。传统孝文化对人死后的丧葬素有“隆礼”、“厚葬”、“久祀”的特点,“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老子的思想,表当时社会殡葬文化的孝文化。古有“董永卖身葬父”一说。说是董永少时丧母,后又丧父,因为家贫,无钱举行葬礼,因而卖身葬父。虽然事情是否属实我们不得而知,但不难推断,当时对殡葬礼仪的一种重视。无法尽孝道,是精神的缺失,更会让那时的人后悔不堪。“孝悌”思想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孔子有言:“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可见,孝道的意义深远,对内可以启发仁心的自觉,对外象征对整个人类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的关顾。同时孔子还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服丧三年三年之内,不饮酒,不作乐,不婚聚,不访友,不应试,不做官,在外做官遇“丁忧”(父母之丧)之事,还要离任回乡守孝三年。当然现在这种说法已经普遍的不大为人们所接受,但是,葬礼,祭拜礼仪之事仍然是极为重要的。人们通常主张,隆丧厚葬,旨在希望在另一个世界的亲人可以衣食无忧,过的快乐,这是一种美好的期望!

传统的殡葬文化中,提倡,厚葬,以此也导致了不少虚妄浮夸之风。有人尊者在世是不尽孝道,死后却风光大葬,以表“孝义”这种行为明显是不可取的,使得部分人越加虚伪。严重扭曲了殡葬文化。

3.生态文明上

传统的殡葬文化和祭拜方式,不利于生态文明的发展,大量废气和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存在着火灾的隐患。我国不少乡村的清明扫墓燃放鞭炮而引发火灾的事例举不胜数,虽然政府明令禁止但是这种传统的观念和祭奠方式由来已久,根深蒂固。不仅如此,这些也不利于生态环保和绿化,加剧了对树木的需求量。这与当下的绿色环保是不合流的。

三、传统殡葬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的调谐

传统殡葬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表明,这两种文化需要调戏而和融合,我们应当取之精华弃之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好的方面加以学习,摒弃那些过时的,不利于社会进步的思想和仪式。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调谐:

1.注重人文传统,开展生命教育

教育科学机构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习者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指导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念,教导学生更好地珍惜自身生命,以一种珍惜的态度来面对身边的人,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死亡,了解生命产生的起源和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