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咬文嚼字》2017年10月

合集下载

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三上册语文第八课《咬文嚼字》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咬⽂嚼字》是朱光潜写的⼀篇随笔短⽂。

他告诉⼈们⽆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嚼字的精神,刻苦⾃励,追求艺术的完美。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三上册语⽂第⼋课《咬⽂嚼字》课⽂原⽂ 郭沫若先⽣的剧本⾥婵娟骂宋⽟说:“你是没有⾻⽓的⽂⼈!”上演时他⾃⼰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的”下⾯加“⽆耻的”三个字。

⼀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的⽂⼈!”就够味了。

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

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且还必须有附带语省略去了。

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你有⾰命家的风度”⼀句话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番。

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实改的好,不过郭先⽣如果记得《⽔浒》,就会明⽩⼀般民众骂⼈,都⽤“你这什么”式的语法。

⽯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你这*妇!你这你这⼤⾍⼝⾥倒涎!你这你这……”⼀⼝⽓就骂了六个“你这”。

看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

纵有情感也不能在⽂字本⾝上见出来。

不过它也不⼀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

《红楼梦》⾥茗烟骂⾦荣说:“你是个好⼩⼦出来动⼀动你茗⼤爷!”这⾥“你是”含有假定语⽓,也带“你不是”⼀点讥刺的意味。

如果改成“你这好⼩⼦!”神情就完全不对了。

从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在任何情形之下都⽐“你是”式语法都来得更有⼒。

其次,郭先⽣援例把“你有⾰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你这”式语法⼤半表⽰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

“有”的性质完全不同,在“你有⾰命家的风度”⼀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

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 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 美学名著,在批评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 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 封信》等。
例子
分析
道理
郭沫若改字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李广射虎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斟酌”典故
不同字眼,不同意境
惠山烹小龙团赏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文字和思 想情感关 系密切
柳腰桃面等套语评析 滥词旧语,缺乏新意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以上实例有哪些共同特征?有何作用?
以上实例不是语典就是事典,旁征博引的论证不仅体现了 作者学识渊博,也将抽象的道理论述得生动浅显,且极富文化 内涵。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罥烟眉, 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学习目标
1、体会议论文“事理结合”的行文方法,把握文章主旨,提升 学生读、写议论文的能力。 2、通过体味语言文字,让学生从内心充分感受到咬文嚼字的方 法和意义。 3、培养学生读文写作甚至是为人处事时都需要一种“谨严”的 精神。
探究运用
运用上面的原则,我们再来看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 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
例1:展示: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哪一个字表达效果更好?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 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 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 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 字之中。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上课课件(32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上课课件(32张PPT)
(1)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 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2)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 品茶,赏月
(3)诗中表达诗人什么的情趣? 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
(4)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对偶
善于运用联想意义,更加丰富、有意蕴
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王嫱、西施—— “柳腰桃面” 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 叙别离——柳岸灞桥 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
1、什么是套板反应?
套板反应是运用词的联想意义时,看到 一事物立即联想到套语滥调。
请同学们试举一两例?
新闻里总结一套规律,名为“五子登 ”
• 路上捡到皮夹子, • 红绿灯下扶瞎子, • 上桥帮人推车子, • 公交车上让位子, • 放学后留在教室里擦桌子
2、有什么弊端?
弊端是创作的仇敌,引不起新鲜 而真切的情趣
标题引发的思考
1、什么是“咬文嚼字”? 2、为什么要“咬文嚼字”? 3、怎样才能做到“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 典》中的含义
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 眼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作者如何解说咬文嚼字?用文中语 句回答。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结果乞讨的效果非常好。
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 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 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
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 之,石也。
失去了: 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 味
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 的意味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练习
下面两句话的意味有什么区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29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29张

解析: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 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 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 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 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杜甫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 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 见新,朴字见色。
明确: 2、“套板反应”安于滥调,毫不斟酌,无新奇;与创造是死敌,
倾向“套板反应”,与文艺无缘。 3、“套板反应”安于套语滥调,无新奇;而创作是创新,故动
机不相容,是死敌。 4、“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才能不至于滑到套板
反应中,在思想和情感上创新,才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实例:
道理:
郭沫若改字
阅读下列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 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 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问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 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 么?请简要赏析。
(2004年高考辽宁卷)
第 三 单 元
第 8 课
学习目标:
1、文章是文艺小品文,但说理思路清晰。通 过把握文章的结构,强化议论文的思路。
2、学习讲道理的时候运用实例。
3、通过实例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强化在文学创作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字谜:
小老鼠看书
(打一四字成语)
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释义: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你这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你是,你不敢动我,我更是。)

8.咬文嚼字 课件

8.咬文嚼字 课件
《咬文嚼字》课件
咬文嚼字
朱光潜
•原义:过度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 刺死抠字眼儿,而不领会精神实 质)。在这篇课文中它被赋予了新 的涵义。
朱光潜(1897——1986)
笔名孟石,孟实,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 人.早年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 学、伦敦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并获博士学位, 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 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 教授等职.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 《西方美学史》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 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成为美学界一个重 要流派的代表。此外,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 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 美学史》成为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银杏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并做到以下几点: 1、画出下列词语,借助课本及工具书准确掌握它们 的音、形、义。 援例 蕴藉 锱铢必较 付梓 尺牍 斟酌 镞 岑寂 词藻
பைடு நூலகம்
陈言务去
2、给各自然段标号,并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全文 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咬 文 嚼 字
一(1-4)、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共 有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论述)。 二(5-7)、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语言要跟着情感走, 就要“惟陈言之务去‘(共有两个例子,一正一反)。 三( 8 )、在论证“咬文嚼字”道理的基础上,指出 只有“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才会逐渐达 到艺术的美”。 思考: 一、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层层递进) 二、课文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解说,具体化 三、课文第三部分强调的是什么? 指出阅读和写作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达到艺术的美”,并 进一步强调为了达到此目标应养成的习惯——“刻苦自励,推 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

《咬文嚼字》PPT教学课件

《咬文嚼字》PPT教学课件
结语: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 炼与吻合,才会逐渐到达艺术的完美。
分析思路:
从实例说明咬文嚼字 的效果〔1-5〕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 重要性〔6-7〕
郭沫假设改字 〔句式改变〕 王假设虚改句 〔字数增减〕
贾岛推敲 〔意境改变〕
善用联想意 反对“套板〞效应
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8〕
探讨研究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 表达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 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 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 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 出来。
——福楼拜
所举例子
①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 ?水浒?中石秀、扬雄的骂人。 ?红楼梦?中的茗烟骂金荣。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 特点是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又谈感受,行 文自由,语言精辟,议论形象。
地灵人杰
安徽桐城
桐城派散文家
方 苞
刘 大 櫆
姚 鼐
文章特点: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
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整体感知
围绕着“咬文嚼字〞,朱 光潜先生讲述了几个问题?共 用了几个例子?
《咬文嚼字》PPT教学课 件
《咬文嚼字》PPT教学课件
第8课 咬文嚼字
朱光潜
作者简介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 现代美学奠基者之一。笔名孟实、孟石,先 后就读于6所大学。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教 育系,193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文科硕士学 位,1933年获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文科博士 学位。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美学学会会 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等职。代表作 有:?文艺心理学?、?谈文学?、?西方美学史? 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课件 (共2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教学课件 (共20张PPT)

过桥,顺墙根,向右,见一亭,亭边一倒 凳,其下有信。
请根据纸条的内容推测罪犯的思想及心理,并确定罪 犯的范围和身份。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 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 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 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 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 出来。
周朴园
周 萍
一个人敢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甲句)
(失色)爸!
上面画线的甲句,有的版本为:“一个人敢做,就要敢当。”(乙 句)你认为哪句更好?请列出两条理由。 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
每日一记:咬文嚼字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
会精神实质)。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 切不可一味地~ 。 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 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话说明朝有一京官,姓钱名宰,这天上早朝时迟到了, 挨了批评,心想,在皇帝眼皮底下为官真累,回家后发 牢骚写了一首诗,诗曰:
四鼓钟声起穿衣 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 睡到人间饭熟时
没想到这事传到皇上的耳朵里,皇上不高兴了。于是, 第二天上早朝时,在处理完公务后,皇上特意说起此事, 皇上说:“钱爱卿,听说你昨天写了一首诗,诗写的不 错,但如果改动一个字这诗就更好了。”钱宰一听吓得 浑身发抖,连忙说:“请皇上赐教。”皇上说:“将 ‘ ’字改成‘ ’字就更好了。”
作业
运用
积累
作业布置 利用“咬文嚼字”的知识,完成下面题目。
(2018年湖北模拟卷)下面是《雷雨》中的一段台词: 周朴园 (仁慈地,拿着周萍的手)你是我的长子,我不愿意当着 人谈这件事。(停,喘一口气严厉地)我听说我在外边的时候,你 这两年来在家里很不规矩。 周 萍 (更惊恐)爸,没有的事,没有,没有。

课件8:第8课 咬文嚼字

课件8:第8课 咬文嚼字

二、技法指津 开头句段的作用主要有: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的……情节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情节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 5.制造悬念或埋下伏笔,吸引读者。
[提醒]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句)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 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 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句)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 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它可能是衬托、勾勒环 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苦吟 [唐]卢延让
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赋易,为著者之乎。 【赏析】 这是一首极言写诗遣词造句之难的小诗。诗歌首联 采用直抒胸臆的写法,直陈写诗之难。
颔联紧承首联,说明写诗之难,为吟出一个合适的字句,要拈 断好几根胡须。仅此十字,便可看出诗歌的难作和诗人苦吟的 形象。颈联采用夸张的手法,对“苦吟”展开形象的描绘。“险 觅”“狂搜”四字,生动地写出了吟哦之苦。诗歌的尾联水到 渠成点明原因:为什么诗歌如此难写?因为诗歌不同于文章辞 赋,不能使用“者”“之”“乎”。 【思考】 这首诗的尾联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朱光潜名句辑录 1.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 生活。 2.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 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3.我承认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我相信它们都不 能完全解释天才。
4.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 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 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 力了。 5.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6.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 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 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人教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件 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

人教版语文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5课件 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

3.阅读第 5 自然段,作者在“推敲”这个问题上和一 般人看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对应考点:开放性阅读
答案:不一致。一般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 象、声音;作者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 一种境界是当时诗人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协调就用哪一 个字。作者以透彻的分析去挑战经典,有理有据,质疑 精神令人佩服。
5.根据文意回答,“联想”“习惯”“套板反应”之间的 关系如何?为什么说“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对应考点:概括内容要点
答案:①联想起于习惯,因习惯而滑入“套板反应”; ②“套板反应”是走熟路、走老路、无创新,所以说“套 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
三、阅读课文第 8 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6.“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 理。”作者真的是“随便”举的文中的几个例子吗?请简 要说明理由。 对应考点:探究文本内容
随笔按题材与内容可分为文艺随笔、思想随笔、国际 随笔等,其中文艺随笔与思想随笔最为常见。文艺随笔是 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 或展示作者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 谈论某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或阐明某种思想意义的随笔。 现在也有些文艺随笔重在描述对文学的印象感受,并不注 重对知识的阐述,其可读性强。
“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 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 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 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 成。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 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却一致。两位先 生告诉我们的都是有益的教诲。
(3)一个外县流窜作案的小偷,在他自.鸣.得.意.且准 备继续作案时,被便衣警察逮个正着。( )

高中语文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第8课咬文嚼字课件新人教版必修5
朱光潜在文中赋予它褒扬的意义,鼓励人们去咬 文嚼字。
所以,今后我们也要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 严态度。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 有密切关系。
第二部分(第6、7段),说明文字联想意义 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
第三部分(第8段),全文小结。
第一部分(第1至5段),说明文字和思想 感情有密切关系。
郭沫若改字 (句式改变)
王若虚改句 (字数增减)
贾岛推敲 (意境改变)
善用联想意 反对“套板”效应
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8)
分析第一部分
在前五段中,作者用了哪些例子?他举 这些例子想说明什么道理? (1 )《屈原》、《水浒》、《红楼梦》 中的“你这”和“你是”式语法区别
(引出话题)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反)
相传,一日苏轼与苏小妹、黄庭 坚一起赏画,见上面题联很有趣,于 是小妹提议为中间加字,使之成为五 言联句。
轻风___细柳 淡月___梅花
苏轼: 清风摇细腰,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清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 清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因为“扶”字不仅写出了风的轻柔 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 之态,人格化了,更形象生动;“失”字 表现出了月下梅花不映不隐的朦胧美, 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 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
书生始悟:“切”字拆为“七”、“刀”;“分” 字拆为“八”、“刀”。更妙的是切合了刚才切瓜待 客的情景。从此,书生更对苏东坡崇拜得五体投地了。
“对锯”与“出蹄”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 奚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 约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 “两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 “句”,“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 笑,说:“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 输。”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 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 “匹马陷身泥里, 看畜生怎样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 得很工。杨国忠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 一通,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 尴尬。

第8课《咬文嚼字》课时1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第8课《咬文嚼字》课时1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心句: 在文学,无论阅读和写作,必须有一丝不肯放松的谨严
为什么无论阅读和写作,必须有一丝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 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情势 是相随而变的。
在文字上斟酌,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斟酌”。 语言随着思想感情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 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感情。
②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 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 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所谓“咬住筋骨”就是剔去文章中的材料,提取文章中的观点性语句,从而把握 文章的思路与主要观点。
这是一种阅读文艺性评论或随笔的重要方法。
阅读全文,思考:平面的思想要靠例子来支撑,来丰 富,才能构架成立体的文章,那么文中用了哪些例子?
一、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 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 孟石。代表作《文艺心理 学》、《诗论》、《谈美 书简》、《西方美学史》 (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 学历史的著作)等。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 近代美学园地的开辟者 和耕耘者,亦是蜚声中 外的美学家。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 文化,穿越20世纪,与 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 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 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
下乘( chéng) 清沁( qìn ) 灞桥( bà)
憎恶( zēnɡ) 茗烟( mínɡ) 咬文嚼字( jiá)o
五、整体感知
删掉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 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在文字上斟酌,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斟酌’。”(第 四段)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 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第六段)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 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到达艺术的完善。”(最后一段)

高中语文 第08课 咬文嚼字(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08课 咬文嚼字(第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5

第08课咬文嚼字(第1课时)1.作者作品朱光潜(1897—1986),中国、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盟石。

安徽桐城人。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代表作有《诗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文学》等。

2.文体知识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

文艺随笔很注重内容的,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

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锱铢..()付梓.()..()镞.()岑.()牍.()下乘.()蕴藉1.美学家《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2.知识性趣味性3.Zīhū zú cén dú chéng yùnjiè zǐ1.如何理解“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段话?这是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明自己对“咬文嚼字”观点的一句话,这句话的表述十分严密,从中不难看出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也可以作为我们锤炼语言的典范。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一句中,“有时”一词用得很有分寸,其中隐藏着作者对咬文嚼字的赞同,也指明一般人对咬文嚼字的看法。

“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一句中,“通常”表明一般情况下;“不很好”的“很”字也用得恰当之极,“不很好”不是“不好”,只是程度上达不到“好”的标准。

接着作者用“但是”一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必须”“一字”等词,可见作者态度之坚决,用词之准确。

2.“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

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

”这段话有何含意?这是议论文中少见的一个极富哲理又极富文采的语句,这句话与其说是谈文学创作,不如说是谈思想与认识。

第8课.《咬文嚼字 》(39张)(定稿)

第8课.《咬文嚼字 》(39张)(定稿)

小练习 扩展下列句子,(1)要求表现主人公欢快 的心情,(2)要求表现主人公苦闷伤感的 心情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 ,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整体结构把握
不同句式 文字增减动字动感情 不同字眼 意文 义字 的 两 种 直指意义 联想意义 明显而确实 变 化 莫 测
咬 文 嚼 字
思文 想字 感关 情系 着
二、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的哪 一个意思呢?若不是,请用课文中的话 来解释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 ,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 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探究一
文章最后一段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实例说明咬文 嚼字的道理”。文章举了那几个实例?
“轻风”徐徐,若有若无,使“细柳”动 态不显,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地描绘出轻 风徐来柳枝不堪的柔美之态,与“轻”、“细” 相宜,和谐自然。“扶”字又把风人格化了, 给人一种柔美之感。 既然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映大地,梅花自然 就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映照下,也就淡 然失色了。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 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浓浓的 意境。
古往今来文人为我们留下的锤 炼词语的佳话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 吟安一个字,撚断数茎须。 卢延让 求得一字稳 ,耐褥五更寒。 欧阳修 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 贾岛
补充材料六
早 梅
万木冻欲折, 前村深雪里, 风递幽香出, 明年如应律, 孤根暖独回。 昨夜一枝开。 禽窥素艳来。 先发望春台。
补充材料七
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一起论诗,苏 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 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吟道:“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不错,只是下品 ’

高中语文 第八课《咬文嚼字》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八课《咬文嚼字》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5
(A、大 B、快 C、紧 D、密)
——施耐庵《水浒》第10回《林教头风雪三神庙》
结论: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赏析:一、用语简洁明了,形象的刻画了雪下得大而急, 风雪弥天漫地的情景。
二、暗含了林冲处境危险,添一分为人物命运担忧的心情

a
16
请选字组成一副五字对联
风雨
过 、来 、遇 、急
琴书 翰墨
香润
a
17
(味觉)

(视觉)

清沁心脾 辨析: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a 。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1效2 果。
误用:“套板反应”
辨析:套语滥调,全无新奇。
Ø 美人:“柳腰桃面”
Ø才子:“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Ø离别:“柳岸灞桥”
Ø印书:“付梓”“杀 青”
“联想义最易产生流弊。” “唯陈言之务去”
【引】
(反)李广射虎 阅
字咬




(正)贾岛吟诗

苏轼写诗(正) 套板反应(反)
【结】
达到艺术美
实例 1.郭沫若改字 2.王若虚改《史记》 3.韩愈改诗 4.苏东坡写《惠山烹
小龙团》 5.柳腰桃面等套语
道理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字数不同情境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套用滥语全无新奇
a
灞(bà)桥 付梓(zǐ)
尺牍(dú)
下乘(chéng) 杀青
a
5
问 题
归 纳
解释下列词语: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深恶痛绝: 厌恶、痛恨到极点。
锱铢必较: 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
较。
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味或趣味也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 应该做,就得在此地做,不推 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 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
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
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 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识记重点 字词
咬文嚼字 (jiáo) 没镞啰嗦 ( mò zú ) 憎恶 ( zēng )
分析思路:
从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 效果(1-5)
郭沫若改字 (句式改变) 王若虚改句 (字数增减)
贾岛推敲
(意境改变)
正反说明咬文嚼字的重要 性(6-7)
善用联想意 反对“套板”效应
对文学作者的要求和希望(8)
无论阅读或 写作,我们必
须有一字不肯 放松的谨严。
分析课文 第一部分(1—5):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 情有密切关系。 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这幅对联的横批是: 缺衣(一)少食(十)
咬文嚼字 示例4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
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
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
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
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
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那条警示语是:小处不可随便
猜字迷: 老鼠掉进书箱里 咬文嚼字
解析标题:
•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
• 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 一味地 。 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 ,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 B.形容卖弄才学。 •
•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
咬文嚼字,力求在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上互相
吻合、齐头并进,从而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说明: 1、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按照通常意义来讲,咬文嚼字 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说死抠 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 2、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方面“必须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阐明“在表里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 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意境
动作 画面 态度 门内状态 心境
推 敲
步月归寺
鲁莽
冷寂 热闹 温暖
独来独往 自在无碍 不甘寂寞
乘月访友
拘礼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文字上的推敲,实在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总结
句式不同 感情不同 意 境 不 同 字 眼 不 同
字 数 不 同
情 境 不 同
思想感悟
第一部分各段之间有什么关系?
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
• 比较: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 • 一双丹凤眼, 两弯柳叶眉。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像这样描写得精
• 辟的句子还有很多,曹雪芹呕心沥血撰红楼,曾“披阅十载, 增删五次”。

古人对文字的斟酌还有这样一些名句:吟安一个字,捻 断数颈须(唐代卢延让的《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 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古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 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着实令我们钦佩。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提问:为什么作者认为原文更好?
答案:原文“凡多三石字”,却各有各的
作用。“见草中石,以为虎”有把石误以
为虎的含义。“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
而惊讶的意味。“终不能复入石也”有失 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
结论:字数不同(文字一增一减),
情境不同
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
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写了张“不可随 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 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 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 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
小处不可随便
咬文嚼字
——朱光潜
学习目标 • 2、体会作者关于咬文嚼字的实例,列举 体现出的道理。 • 3、学会咬文嚼字的方法。 • 4、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
为下面的诗句添加动词突出特征: 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
咬文嚼字 示例5
轻风 摇 细柳,淡月 映 梅花。 ——苏东坡 轻风 舞 细柳,淡月 隐 梅花。 ——苏东坡 轻风 扶 细柳,淡月 失 梅花。 ——苏小妹
语言与思想感情密切相关,阅读和写作中应该
以严谨的精神,刻苦自励,留心玩索,推陈出新,
朱光潜(1897--1986),
安徽桐城人。笔名孟实、
孟石。现代美学家、文
艺理论家。代表作《文艺
心理学》、《悲剧心理学 》、 《诗论》、 《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第一部系统 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等。他信奉“三此 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
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 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 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
总结: “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 新奇的意味 提问:从文中找出“套板反应”的流弊? 答案:就作者而言,“套板反应”和创作动 机是仇敌;就读者来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 情趣。
总结
字 数 不 同
情 境 不 同
句式不同
感情不同
思想感情
意 境 不 同
字 眼 不 同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套板效应
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 如果说第一部分是在讲述“咬文嚼字”
咬文嚼字 示例1 眼( 忍 )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边( 丛 )觅小诗。
——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
咬文嚼字 示例2
春风又过( 绿 )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较之“过”写活了江南的勃勃 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咬文嚼字 示例3
古代有个书生,在门上挂了幅对联,上联 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有个 地方官路过,马上给他写出了横批,并派人解 决了生的生活问题。你能猜出这幅对联的横批 是什么吗?书
从事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
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 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互相
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 美。
小结:
本文提倡“咬文嚼字”,实质上是 说,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 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 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 致力于追求文学语言的准确美、简 洁美、意蕴美、创新美。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有……”“有”是存现动词,所以这是 存现句,“你这……”是判断句,句式完全不
同,“你有……”不含特定的感情的意味,但
“你这……”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 不适宜。“
总结:句式不同,感情不同
提问:文中作者说咬文嚼字通常是坏习惯 ,那为什么还要“咬文嚼字”? 答案:在文学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严谨
字词
援例:引用成例。援,引用。 锱铢必较:对很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付梓:古时用木板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因此把
稿件交付刊印叫付梓。
杀青:古时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 防止虫
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后来指写定著作。
镞:箭头。
岑寂:寂静。 尺牍:书信。
阅读课文 概括文章内容
1、文章列举了那些事例,在文
那么今人对待语言文字的运用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今天就让我们借助现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文章来 帮助我们学习如何恰当的使用语言文字。这篇文章的题目就 叫做《咬文嚼字》。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奚 落他一番。传说,一日,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 李白去对三步句。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道:“两 猿截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 “猴儿”暗指李白。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 “请宰相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杨国忠 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 忠的脚喊道: “匹马陷身泥里,看畜生怎样出 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杨国忠 本想占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通,刚抬脚就被 讥为“畜生出蹄”,弄得十分尴尬。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
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实例分析:
准、 狠
幻觉、错觉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 镞,视之,石也。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有发现错误而 惊讶的意味 有失望而放弃得 很斩截的意味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 射,终不能入。
无惊讶之意
只表结果 非也
• 新颖:赋予“咬文嚼字”新的意义,发人所未发。
• 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
• 正确:揭示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 语言文字的根本途径,阐明了文学艺术进步的 关键所在。
• 深刻:深刻揭示了文字与思想感情的密切性,
运用典型的例证加以细致解说,使道理深刻,发
人深省。
提问:苏东坡的诗句好在哪里?
答案:“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联想起来 的,表明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有共同
的清沁肺腑的意味,含混中显得丰富
总结: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 有美妙的
艺术效果
美人——柳腰桃面、王嫱、西施 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春花秋月 叙离别——柳岸灞桥 做买卖——端木遗风 书印毕——付梓、杀青
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2、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
,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
提炼作者观点,找出中心论点。
1.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 严。(第三段)
2.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 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3.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 敲”。(第五段) 4.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 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 达到艺术的完美。(第八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