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河大版初三上(版)语文第14课《满井游记》教案
河大版初三上(版)语文第14课《满井游记》教案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寓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写出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欢乐和对早春的观赏和颂扬,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一辈子态度,以及对自由的向往。
积存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明白得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感受北方初春景象,明白得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明白得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体会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成效,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显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的丰富意蕴。
关于作者及写作风格3、多媒体课件1、导入新课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顺的春天。
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的诗句。
你能给大伙儿描画一下你眼中或心中的春之美景吗?(生答略)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明代文学家袁宏道的脚步到北京郊外满井去走一走,看一看,领会一下那时那地的春之美景吧!借助有关资料,了解满井和作者3、关于写作背景二、朗读指导1、易读错停顿的句子:2、自主朗读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要求朗读顺畅,停顿正确。
三、疏通文义1、自译课文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一生串讲,其他学生随时提出认为不妥之处;借助工具书讨论解决问题,有争辩则做好记号,全班交流时提出。
2、重点字词积存(见课件)四、课文分析1、课文每一段各写了些什么?分别采纳了哪种表达方式?2、第一段中所写景色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这一段写景的作用是什么?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差不多相去甚远。
河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教案
同样是文人盛宴,李白的这篇宴集序和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就此谈谈你对“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理解。
五、小结
李白与诸从弟聚会赋诗,本文即为之而作的序文。全文百余字,从“天地”“光阴”引发出“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无限美好的自然风光以及与诸兄弟聚会的欢乐场景,是一篇像诗一样优美的抒情小品。文中虽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颓废之语,但主要是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4)词类活用: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作名词,诗歌)幽赏未已(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
(5)文言句式:判断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状语后置:阳春召我以烟景
(6)成语:金谷酒数:罚酒三斗的隐语。后泛指宴会上罚酒三杯。
秉烛夜游:秉:执持。旧时比喻及时行乐。
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教学反思】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周围的一切,用心品味物外之趣。
5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理解文章。
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中蕴含的诗人情怀。
3.理解诗人豁达的胸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生命观。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疏通文意。
2.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
二、展示学习目标,熟悉课文内容
1.感受文中的生活气息与情趣。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实则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九年级语文上册《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河大版
河大版九年级上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1 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
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某某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
晚年贬为某某(今某某某某)刺史,故又称“柳某某”。
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
公元805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
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永贞革新”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某某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
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
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
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
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
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
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2.解题。
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
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二、课文落实1.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
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
要读得流畅,读出感情。
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字词解释。
始得西山宴游记:始得,初游。
宴游,宴饮游乐。
余自为像人:僇(lu),获罪的人。
僇,通“戮”。
这里是遭到贬谪的意思。
居是州:居,住。
河大版初三册上语文第14课《满井游记》教案
河大版初三册上语文第14课《满井游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存文言词语2、明白得作者写景特点3、学习赏景技巧过程和方法目标:1、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2、品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3、培养自身审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情分析】学生差不多学习了前面文言文游记,文言字词有所积存,能独立阅读文本。
并学习了现代文游记,能按游记的特点来分析本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品味鉴赏法【教具预备】多媒体【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以“满井春韵”为主题设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今天,我将和大伙儿去北京郊外的满井进行一次春游活动,大伙儿觉得如何样?我们将跟随一位导游前往,他确实是—袁宏道。
那我们先认识一下导游吧。
二、简介作者(学生介绍)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北公安人,明代闻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
他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
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周围琐事和自然景物。
有《袁中郎全集》。
•写作背景: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作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闲就游玩北京邻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现在。
检查学生预习三、迎春——让满井春色明媚眼眸(一)读1.听读课文,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大声自读。
3 请四位同学读分别四个自然段。
其他同学指出读错的字及节奏,并评判谁读得最好最有感情。
教师再作点评总结。
(二)译1对比注释,读明白文意。
2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疑难。
教师指导。
3学生翻译课文,接力形式。
四、赏春——让满井春光沸腾血液1满井踏青,春光无限,作者选写了哪些景?在原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河大版九年级语文(上)《最后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最后一次演讲》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一、本文是一篇讲演词,可采取课前预习,课堂朗读,讨论,课后练习,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文体特点。
二、指导学生有表情朗读,要让学生体会本文口语的特点和语言的感情色彩。
三、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领会闻一多先生对敌人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论述。
四、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口语的特点和人称的变换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明确句式变化、修辞使用等技巧在演讲语言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初步掌握演讲语言中表情达意的技巧,并且学以致用。
2.过程与方法:①以演讲为突破口,以演讲语言为学习重点,通过师生的演讲及对演讲语言的品评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审美能力。
②在演讲语言的学习中训练学生迅速、准确的组织语言的能力和运用句式的变化和修辞等技巧表情达意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概括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重点字词和文学常识的扎实掌握2、本文演讲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教学难点】1、结合本文理解演讲的特色2、演讲主要内容的概括以及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学准备】卡片、演讲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解题。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先生是什么人?他的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情色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二、介绍相关知识: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
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中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
河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黄生借书说》优秀教案
河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黄生借书说》优秀教案黄生借书说【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祖父、无论、业、诸”等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对比说理的方法。
3、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学习重难点】1、领会作者独到的见解,学习对比的写法。
2、正确认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自主朗读课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2、利用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并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将不懂的字词句作圈划,课堂交流。
3、“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可以(),都是为了说明()。
4、本文的体裁是什么?作者就一件什么事而发表议论?提出什么观点?课堂学习:一、情景导入:自古以来,书籍就是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良师。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韩愈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而清代文学家袁枚则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袁枚的《黄生借书说》。
二、自主合作学习: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1)抽读课文,字词纠音。
(如俟sì辄zhé俸fèng庋guǐ等)(2)同学合作,交流疏通文意。
(3)质疑交流,教师点拨、强调重点词语、句子。
(如祖父、无论、汗牛塞屋等)(4)齐读课文。
3、再读文章,自主思考:(1)本文体裁是一篇“说”,谁说?说了什么?怎么说的?(2)文中很多地方运用了对比说理的手法,你能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学生圈画、交流后,教师点拨、整理)(3)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能否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想法?4、精读感悟,与作者对话。
(1)、作者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自己不必存书,只有借书才能“读书也必专”呢?(2)、读完本文,你有什么话想对黄生或作者说?(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但应结合文章内容)三、练习评测:1、给加点字注音汗牛塞()屋姑俟()异日观辄()省记俸()去书来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随园主人授以书()故有所览辄省记()归而形诸梦()今黄生贫类予()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4、翻译句子(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2)、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3)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最新版河大版九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河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欣赏文中的描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3.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悠闲、超逸的心境。
2.体会文中起伏的情感,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深入探究“闲人”的内蕴。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写于他被贬在湖北黄州之时。
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一般人被贬官的挫折、苦痛和郁闷,我们却只看到夜晚游历快乐和闲适。
似乎是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我们不妨来一起耐心寻味。
二、背景资料三、朗读(听录音),评赏朗读的效果(注意情感的曲折有致)。
疏通文句。
四、整体把握:1.试想苏轼为何要夜游?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2.为何寻张怀民?心有灵犀3、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水→水草→影※作者眼中的月色是怎样的月色?——欣赏图片,品读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从具体的描写句中感受,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一个比较恰当的词)空灵、清丽、淡雅、皎洁的月色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5、如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河大版九年级上第课《曹刿论战》教案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3.听范文朗读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读课文。
4、选几位同学概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当时齐强鲁弱。曹刿请见庄公,询问备战情况,随同庄公参战,大获全胜,曹刿为鲁庄公释疑解惑。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3、《曹刿论战》写战争,乙文写治国,但都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请写出你的理解
教
学
反
思
合
作
探
究
一、教师指导学生研习课文第一段。
1.指导学生齐读第一段。
2.在学生讨论交流本段中的难词难句后,教师适时点拨,解答学生疑问。
3.选一学生翻译第一段,其余同学评点,指出错误、不足。
教师提示本段中的重点字词。
重点实词:间、信、孚、福
通假字:徧
古今异义词:鄙、牺牲、狱、可以、伐、属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可以看出曹刿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教师准备
1.关于人物塑造
(1)关于曹刿
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2)关于鲁庄公
课文集中体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
(2)提问:曹刿是如何帮助庄公选择战机的呢?
明确: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急于出战;鲁军刚刚获胜,庄公又急于追击。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变化作出正确的判断。
河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课《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2、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3、感受作者描绘的初春的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过程与方法1、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朗读法,讨论点拨相结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今年央视有个比较火的节目叫《朗读者》,大家知道吗?那节目主持人董卿有一段台词,她说:“从某种意义上说,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
”那么几百年前文学家袁宏道遇见了满井,会有什么样的佳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内容,请大家把书翻到第29课《满井游记》。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袁宏道,明代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人。
与兄弟袁宗道、袁中道并称“三袁”,又称“公安派”。
因鄙弃官场,淡泊名利,曾长时间隐居田园和外出游历。
作品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作品风格率真自然。
他的山水游记很著名。
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因籍贯是湖北公安,所以称“公安派”。
“公安派”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
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文笔秀逸,意趣盎然。
小品文因而在明代后期兴盛起来。
万历27年【1599年】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和拜谒酬答打交道,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闲就游览北京近郊的名胜古迹。
曹刿论战 教案教学设计(河大版九年级上册)
曹刿论战教案教学设计(河大版九年级上册)曹刿论战【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3.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汇,能够正确、通顺的翻译句子。
2.辩证体会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学法指导】学法导航: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读懂、会读文章;再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
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
教学设想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教师引导评点,指出其朗读的优点以及存在的语音、停顿问题。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小信未孚(fú)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 )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河大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海燕》教案
高尔基《海燕》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教读本文,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像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
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课文,依照朗读、理解、朗诵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课文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创设自主学习探究情境,做好有效教学的收放自如,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培养积极的人一辈子态度。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文章激情洋溢、音韵铿锵的特点。
2、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深刻内涵。
3、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的运用。
4、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ﻫ1、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象征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象征内涵。
教学准备学生:1、预习课文,积累生字词;2、搜集作者及背景资料。
教师: 准备相关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反复诵读课文,赏析海燕形象。
一、谈话导入学生课前朗诵《雷电颂》1、5、6段。
同学们,在天昏地暗、雷电交加的天气里,您们会有如何的感受呢?—-—-害怕、恐惧、担心、紧张、在如此的天气里,我们最喜爱呆在家里,因为家让人感受温暖、安全。
然而有一种鸟在如此的天气里,却总是表现得特别勇敢,能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自由穿梭、飞舞、大伙儿明白这种鸟叫什么名字?-—--海燕。
海燕它不惧怕暴风雨,当其他海鸟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勇敢地高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高尔基的《海燕》,去感受高尔基带给我们的生命之最强音。
(课件展示板书课题、作者) 出示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赏析海燕形象、(课件展示)二、读中感知师引:《海燕》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秋夜一、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思想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作于1924年9月,《秋夜》是一篇含蓄隽永的散文诗,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紧扣各种景物的特征,赋予它们不同类型的人物性格,借以寄寓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因此,教授本文时,应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并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同时辅以一定的练习,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原则。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体会文章描绘出的含蓄隽永的意境,从而感受作者的爱憎情感。
三、教学重点抓住景物特征,理解景物的象征意义,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四、教学难点如何将不同性质的两类事物加以区分,从而体会作者爱憎情感。
五、教学方法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辅以练习检测巩固课堂效果,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
六、教学过程布置预习:认真阅读《秋夜》,标出自然段落,分清结构层次,划出重点、关键词语,思考其深层含义。
2、导入:1924年初,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一个新的革命高潮逐步在全国形成,但是穷途末路的封建军阀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一方面残酷镇压革命力量,另一方面,疯狂围剿新文化运动,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一篇寓意深刻、动人心弦的战斗篇章——《秋夜》(板书课题)简介《野草》(投影下列内容,并指名朗读)《野草》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抒情散文诗集,收作品二十三篇,大部分写于1924年至1926年之间。
这期间是鲁迅思想向共产主义世界观飞跃的前夜,因此,《野草》总的主题是:“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
”(《三闲集·我和〈语丝〉始终》)研读文前提示,出示教与学的目标(投影)体会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
体会含蓄隽永的意境。
感受作者的情感。
检查预习,思考:文中作者写了秋夜中的哪些景物。
作者对这些景物寄寓了强烈的爱憎感情,哪些是作者所热爱的?哪些是憎恶的?(归纳板书)枣树天空热爱(光明)青虫憎恶(黑暗)月亮红花恶鸟以上都是些很常见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蕴含着悠远的艺术魅力,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运用了象征手法(板书),而这些景物到底象征了什么呢?(仔细研读课文)课文第一节:作者为什么不说“有两株枣树”却用“一株……还有一株……”?(讨论明确):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指出赞颂对象,使读者有一个突出而强烈的印象。
为什么说奇怪而高的天空的微笑大有深意?从“繁霜洒在园里的野花草上”这一句,我们能否看出其深层含义?明确:(1)“微笑”是指反动军阀表现出的虚伪做作的微笑,显示其欺骗手段的高明而洋洋得意。
(2)“繁霜”实指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政策,极力摧残“园里的野花草”。
指名朗读第4节,思考:枣树有哪些特征?找出描绘枣树的句子。
(略)为什么“只有创伤,其他一无所有”的枣树却欠伸得很“舒服”?讨论明确:“一无所有”的枣树更便于战斗,因为折磨增强了他的毅力,摧残砥砺了他的斗志。
文中写枣树时用了三个“直刺”,其含义是否相同?讨论明确:一二两个“直刺”表明了枣树的斗争对象,第三个“直刺”写出了枣树那种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战斗风格。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枣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板书:)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是作者着力赞颂的对象。
小红花又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投影下列判断题)(1)“小粉红花”象征了那些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作者对其的感情是:同情………………………………………………………………()(2)第三段化用了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告诉人们黑暗不会永远地统治大地,光明终将到来。
…………………………()(3)红花的梦——秋后有春,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充满胜利的信心。
落叶的梦——春后是秋,明白斗争有反复,是艰难曲折,错综复杂的,因而必须进行韧性的抗争。
…………………………………………………………………………………()分析:小青虫形象:快速阅读(7-9)节,思考:7节和9节中作者两次提到“夜半的笑声”这两种笑声是否相同?明确:第一次:蔑视的笑、胜利的笑,是示威与挑战。
第二次:快意的笑、欢欣的笑,是对未来的神往。
文末有“苍翠精致的英雄们”具体指的是什么?明确:具体指小青虫这些小青虫又象征了什么呢?作者对其态度是什么?明确:象征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态度:a 批评其乱撞,不讲策略的弱点。
b 更敬佩(板书:)其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
作为作者深深憎恶的“天空、月亮、恶鸟”等景物又有哪些特点?他们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作者对其是什么态度?讨论明确:(1)天空:奇怪而高月亮:圆满恶鸟:夜游(2)象征: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
(3)态度:鞭挞在铁枝似剑的枣树的直刺之下,他们的狼狈形象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其狼狈象来。
(投影下列判断题)(1)“月亮躲到东边去了”并不是月亮真的向东边离去,而是指其慌不择路,脱离了原有的轨道。
()(2)“哇”的一声,是恶鸟绝望的哀鸣,从另一角度显示反动势力惶惶不可终日的惊恐心理,反衬枣树的战斗威力。
()(3)两三个青虫休息在灯的纸罩上喘气,是因为看到同伴葬身火海后产生的恐惧心理及畏难举动。
()有人说:有意境的作品能够用各种艺术方法使读者产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审美感受,那么本文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呢?自由讨论后明确:本文的意境含蓄而隽永,作者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刻画形象,用“枣树”与“天空”这两种景物构成了一幅大有深意的画面,因而意境深远而又奇特,这种效果又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象征的艺术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作用,那么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到底是什么呢?(投影下列内容)象征手法的表达作用:把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确切真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人格化的景物所代表的社会力量,寄托作者的爱憎情感,表现作者自身的战斗精神,运用象征手法的课文还有:《海燕》、《松树的风格》、《井冈翠竹》、《白杨礼赞》等。
总结课文,进行思想教育。
本文刻画的枣树形象由于它的隐喻和象征作用,能够使读者在想象中幻化出一个寓于人生经验的坚强斗士形象,更能幻化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形象。
可以说,散文《秋夜》形象地体现了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执着于现在的战斗的伟大精神,作为我们中学生也应向鲁迅学习,既要学会作文,更要学会作人,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练习巩固(略)附板书枣树:坚毅不屈的战士形象(赞颂)热爱(光明)青虫:追求光明,不怕牺牲的进步青年(敬佩)红花: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同情)秋夜(象征)天空(奇怪而高)憎恶(黑暗)月亮(圆满)阴险冷酷、丑恶狡猾的反动势力(鞭挞)恶鸟(夜游)三、教后感教授这篇课文,我有以下几点感受:教学目标要明确,要出示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可以时时检查教师的教学环节是否正确。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除了调动积极性启发回答问题外,还要辅以一定的练习加以检测反馈,这样比单纯的讲课要实在得多,要告诉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当学生遇到较深、较难的问题时,要善于启发诱导。
例如本课中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写两株枣树,而用“一株……还有一株……”,学生回答认为这两株一是代表共产党,一是代表国民党,这明显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呢?我举例:假如你考试成绩差了,老师对你说,学习第一要努力,第二还是要努力……这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很快便想到这是强调,所以很自然地解决了“反复修辞强调作用”这个问题,所以教师的临场发挥驾驭课堂的能力要强。
练习题一.填空题1.《秋夜》是____散文诗集____的第一篇,发表于____年。
2.《秋夜》所采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_____。
二.单项选择题1.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出自()A.《秋夜》B.《春末闲谈》C.《雨前》D.《风景谈》2.《秋夜》的体裁是()A.散文B.自由体诗C.散文诗D.杂文三.双项选择题1.散文诗《秋夜》中,象征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景物有()A.小的粉红花B.直刺天空的枣树C.奇怪而高的天空D.夜游的恶鸟E.小青虫2.《秋夜》中,寄寓着作者情操的景物有()A.小的粉红花B.直刺天空的枣树C.奇怪而高的天空D.窘得发白的月亮E.夜游的恶鸟四.多项选择题1、《秋夜》中所创造的一组象征性形象包括( )A.天空B.枣树C.蜜蜂D.小的粉红花2.《秋夜》中现实生活中旧势力的象征物是(A.奇怪而高的天空”B.小青虫C.小的粉红花D.窘得发白的月亮E.夜游的恶鸟3.《秋夜》中抗击黑暗势力的象征物是( )A.小青虫B.直刺天空的枣树C.奇怪而高的天空D.小的粉红花E.窘得发白的月亮4.《秋夜》中作者寄寓在象征物上面的思想感情是(A.枣树:对韧性战斗精神的赞颂·B.小青虫:对不自量力,自投罗网者的讽刺C.夜空:对黑暗统治者的憎恶D.月亮:对追求光明而不得者的怜悯E.小粉红花: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五、判断题1.鲁迅写作《秋夜》时,正和北洋军阀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着韧性的战斗。
·( )2.《秋夜》中的“枣树”形象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
( )3.鲁迅是在上海写成《秋夜》的。
( )六、简答题1.简述《秋夜》的时代背景。
2.简析鲁迅《秋夜》运用象征手法抒情的艺术特点。
3.简述《秋夜》中“枣树”形象的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野草》19242.象征二.单项选择题1.A 2.C三.双项选择题1.C,D 2.A,B四.多项选择题1.A,B,D,E 2.A,D,E 3.A,B,D4.A,C,E五.判断题1.对2.对3.错六、简答题1.《秋夜》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写于“五四”退潮后的苦闷彷徨期。
鲁迅的苦闷彷徨是他秉承“五四”新文化精神在进取搏击途中难于避免的,他以求索而产生的苦闷,战斗而引来的彷徨酿就了《野草》。
《野草》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色小花,”证明封建军阀统治着的黑暗年代,仍然有生命存在,这顽强的生命之花不是为着粉饰鬼蜮世界,而是为着“与黑暗捣乱。
”《秋夜》作为《野草》的开卷之作,即表现了顽强开放于地狱边沿的生命之花的精神品格。
2.这篇作品写秋夜后园和室外所见所感,寓情于景,把自然人格化,创造了天空、枣树、小粉红花、小青虫等一组具有深刻意蕴的象征性形象。
这些形象具有鲜明的特征:天空奇怪而高,眯着冷眼,将繁霜洒在园中的野花草上;小粉红花在夜气的侵袭下瑟缩发抖,做着春天的梦,对未来抱有希望;枣树则饱经沧桑,知晓季节变化的规律,因而不受任何蛊惑,以直而长的枝干直刺天空,一意要判它的死命;小青虫则不惜牺牲生命去扑火,被誉为“苍翠精致的英雄”……通过这些形象,作品传达了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者的同情,对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