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13宋明理学试题人教版

高中历史13宋明理学试题人教版
高中历史13宋明理学试题人教版

第3课宋明理学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彼此之间的相互陈述与辩论。这种现象的意义在于

A.佛教开始居于主流地位

B.道教开始居于主流地位

C.促进了儒释道“三教合一”

D.促进了无神论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三教直接进行交流争论,促进了相互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成果,促进了三教合一,结合时代背景也可以得出三教合一的结论,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2.【题文】宋代程颐认为:“帝王之道,教化为本”。这是强调

A.以德教化天下

B.应加强法制建设

C.心学不如理学

D.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材料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要靠教化,而程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其所说的教化即指用儒家思想道德进行教化,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心学与理学的关系,不选BC两项。“格物致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3.【题文】“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材料“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可知,材料表明获取“理”的方式是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故选B项。AC两项是心学思想主张,不选AC

两项。D项是理学家朱熹的思想主张,但题干并未涉及天理与人欲的观点,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4.【题文】范文澜指出:汉武帝“更喜欢儒家的是‘三纲五伦说’”;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家礼》,并且在他及其他理学家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等。由此可见,南宋与西汉相比在“三纲五常”方面的最大区别在于A.由服务于统治者到服务于民众 B.用理来论证其合理性

C.注重民族性格的培养 D.儒家伦理道德普及化、通俗化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是《家礼》,并且在他及其他理学家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劝孝文》、《劝学文》、《谕俗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教育读本有利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儒家伦理道德,有利于推动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故选D项。理学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封建等级秩序,不选A项。BC两项与材料不符,不选BC两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南宋与西汉儒学区别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5.【题文】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朱熹这一理论的实质是

A.加强文化专制主义 B.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C.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D.实行八股取士制度

【答案】C

【解析】程朱理学以儒学为宗,吸收佛、道思想,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朱熹强调理是万物本源,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理学将天理、仁政、人伦、人欲内在统一起来,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因此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理学思想实质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6.【题文】“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而清人戴震指出:“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这说明封建思想文化

A.都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B.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

C.能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 D.对社会的影响是消极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程朱理学对人的活动起到了指导和约束作用,既有积极一面也有消极一面,反映出封建思想文化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作用,故选B项,不选ACD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思想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难

7.【题文】沈复昆有诗《谒崇正书院拜朱陆祠》道:“朱陆由来本一宗,强分同异来为通。”“朱陆”指朱熹和陆九渊。对“本一宗”理解正确的是

A.理论来源是心学 B.均属于唯物主义思想

C.均属于理学范畴 D.均强调“外儒内法”

【答案】C

【解析】“朱陆由来本一宗”表明作者认为朱熹和陆九渊的思想主张本质上是统一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是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是心学的代表人物。理学和心学都把“理”作为世界的本原。故本题应选C项,不选ABD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陆王心学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8.【题文】《大学》里说:“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王阳明的思想与之符合的是

A.知行合一 B.存天理,灭人欲 C.心外无物 D.致良知

【答案】C

【解析】材料的含义是只要心中不想,你将听不到、看不见,就是食用也感觉不出味道来。这和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观点一致,故选C项。A项是唯物主义的观点;B项是朱熹的观点,是对人的伦理要求;D项是王阳明探求理的方法,不选ABD三项。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思想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9.【题文】古有两人吵架,一个曰“有没有天理!”,另一个驳:“你没有良心!”路过的先生向身边的学生说:“他们在讲道。”以此可判断先生传递给学生的思想信息是

A.道法自然 B.治世不一道

C.兼爱非攻 D.“理”存在的合理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一个曰“有没有天理!”,另一个驳:“你没有良心!”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宋明理学的内容。A项是道家思想;B项是法家思想;C项是墨家思想,故选D项,不选ABC 三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物皆有理”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10.【题文】宋代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明代王阳明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这反映了

A.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B.两者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C.两者都认为理欲之辨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D.理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答案】A

【解析】材料中朱熹“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和王阳明所指“天理”的核心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说明两者都重视道德,故选A项。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属于人文主义思想,不选B项。题干中并未提到理欲之辩在理学中的地位,不选C项。理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是在封建社会晚期,题干中也没有体现,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一般

11.【题文】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境内文化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以下图片能够体现儒学伦理思想的是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1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第4课 宋明理学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

第4课 宋明理学 一、儒学的危机 1.背景 (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出现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 2.理学的兴起 (1)三教之间在相互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其盛行,“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2)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把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与佛教、道教思想结合,发展了儒学体系。 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 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3.思想观点 (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穷理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4.统治地位的确立 (1)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 (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明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 (1)理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方法: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守仁 (1)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2)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用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史料一程朱坚认①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②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史料二“③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史料三“④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阳明《传习录》

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第3课宋明理学

第3课宋明理学 1.(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考点】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解析】朝鲜来华使者认为“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说明他们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①正确;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并未超越理学范畴,心学承认“理”的存在,只是求理的方法不是外求而是在内心中领悟,故②错误;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朱熹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③正确;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叛逆,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2015?浙江文综?12)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思想主张 【解析】陆九渊是心学开创者,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故①正确;塞内卡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没有明确提出题干中观点,故②正确;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主张“心外无物”,故③正确;泰勒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主张“万物始于水”,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2015?山东文综?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

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白虎通义》: 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又称《白虎通》、《白虎通德论》。班固等人根据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白虎观会议上进行经学辩论的结果纂辑而成,计4卷。该书以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其所列门目,对社会生活、国家制度和伦理原则等作了基本规定,实际是一部以今文经义为依据的国家法规。主要注本有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等。 2、【仁】指一种高尚的美好品德。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以仁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仁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在此基础上,孟子进一步提出了仁政的学说。道家老庄则主张“绝仁弃义”,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汉以后,仁成为五德(仁、义、礼、智、信)之首。宋代学者更以天理说仁,仁具有了万物本原的意义。近代学者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并以之改造仁的学说,仁便从封建宗法血缘道德转变为近代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3、【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合与统一的观点。天人合一不等于天人等同。中国哲学侧重强调天人之间的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界有着同样的本质和规律,追求天人之间的和谐,反对把天与人相互割裂、相互对立,具有合理的因素。 4、【无为】道家哲学思想。老子认为,道生万物而自然而然,不受任何意志支配的。就“道”听任自然而言,是“无为”,而就其生长万物言,又是“无不为”,所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的行为也应该效法天道,顺应自然,不要任意妄为。执政者更应该以“无为”治国,才能“无败”、“无失”,达到“无不为”。老子“无为”论所含的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因素,后来被庄子所发展,而其要求人们不要任意妄为的思想,则为《淮南子》发展成“因物之所为”、“循理而举事”,从而有所作为的思想。 5、【白马非马】中国先秦名家公孙龙的命题。它是揭示个别与一般辩证关系的命题,触及到了概念的同一性自身包含着差异性的思想。另外,这一命题也触及到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问题,强调了概念之间的差异性和独立性。 6、【太极】太即大,极指极至。语出《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的本原,由太极产生阴阳,由阴阳生出四象,由四象生出八卦。近代孙中山吸收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用太极翻译西文“以太”,仍视为宇宙的本原:“元始之时,太极(此用以译西名以太也)动而生电子,电子凝而成元素,元素合而成物质,物质聚而成地球,此世界进化之第一时期也。”表达了物质进化论观点。 7、【天人感应】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天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阴阳家者有持此说。西汉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 8、【知行合一】明王守仁的重要哲学思想王守仁吸收前人思想,针对程朱“知先行后”导致的知行脱节的不良风气,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对反对知行脱离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混淆了知与行的本质区别,有以知取代行的倾向,故受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的批判。 9、【经世致用】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思潮。指学问必须能治国安民,有益于国计民生,取得实际的功效。又称经世致用之学,与空疏无用之学相对。最初导源于南宋的浙东事功学派。到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成为一股学术思潮。 10、【中体西用】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中洋务派的主张。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意为以中国传统文化即纲常名教为立国之根本,以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措施为强国之作用。这一观点表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要使中国富强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它主张维护传统社会的根本制度和纲常名教,希企用西方的“富强之术”使封建社会恢复生机。成为洋务运动、反对维新变法的思想纲领。在晚清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11、【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总称。近代孙中山提出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纲领。是中国民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宋明理学》课堂教学实录

宋明理学课堂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及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理解思想家主要观点,认识理学是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注重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学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想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提高自身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 难点:宋明理学的评价。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展示课件:春秋至汉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要求学生结合图片和所学,归纳儒学地位的变化。 生: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秦朝受到焚书坑儒的打击,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 一、理学的概念和代表人物 教师展示图片及文字材料: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它把儒学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师:第一,理学本质上说就是儒学,它一方面以儒学为基础,一方面是对儒学的发展。第二,理学是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师:根据图片思考,理学有哪些派别?其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 生:宋明理学主要有两个派别,分别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有陆九渊和王阳明。 1.概念: 2.派别及代表人物 为什么还会要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呢?我们来探究理学产生的背景。 展示课件:探究问题:理学产生的背景。 图1 河南洛阳白马寺图2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 师:我们先来看这两幅图片。图1是白马寺,它说明了什么现象? 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师:图2是道教名山。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由神仙方术结合了道家思想逐渐形成。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都是在什么时期呢? 生:东汉。 师:自东汉末年开始,中国社会就一直处于动荡和分裂的环境之中,随后就有了魏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多年的动荡。而这样的社会环境,对佛教和道教的流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请接着看材料。 材料一:“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高一历史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宋明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单元第2讲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课时作业] 命题报告考查点难易度简单中档稍难程朱理学 1、2、 3 4 11 陆王心学 5 李贽及其思想 6 7 三大进步思想家 10 9 8、12 一、选择题 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 )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程颐的观点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 大节”面前,人的私欲应该忽视,所谓的大节即“天理”,故选C。答案:C 2.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 ( ) 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 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理学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信等美德。这与题干要求一致,选C。答案:C 3.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他主要是 (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 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为了规范人与人 之间的人际关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朱熹认为所谓的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这明显是从封建统治者的角度论述封建伦理道德,选A。答案:A 4.(20 10?宿迁模拟 )明朝天顺年间,山西的一个正五品官员刘?娶了一个再婚的老婆,在重视贞节的当时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因此被人检举了,一直告到了京城。就这么一件小事,就引得明英宗亲自干预,下令将刘?逮捕来京城,下狱审讯,最后将刘?削职为民。这里的“道德规范”应是 ( ) A.民族气节 B.宋明理学 C.克己复礼 D.依法治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宋明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娶再婚老婆的做法是违背这一规范的,理学明确反对寡妇再嫁,认为这不符合“天理”。答案:B 5.在今天的台北有一风景区――阳明山,它以前叫草山,蒋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4课《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儒学的发展,三教合一;宋朝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陆王心学。 (2)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挑战,由于儒学自身顽强的生命力,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使儒学在融合中得到发展。 (3)儒学在两宋时期汲取了佛、道有益的内容,形成了理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这其中“二程一朱”起了决定性作用。 (4)儒学到明朝中期,又发展为心学,它受佛教禅宗影响较大,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 (5)理解儒学在魏晋南北朝和唐宋时期面临挑战与融合的史实,分析程颢、程颐、朱熹创立理学的过程,理解其主要思想内涵和影响,探究陆王心学的主要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图书资料或上网搜索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的生平事迹与主要思想言论,增强对历史人物的深入了解。 (2)设置若干思考题,组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宋明理学的主要思想,并注意辨析其精华与糟粕。 (3)提取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若干言论,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探究思想发展的历史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佛、道盛行,儒学面临严重的挑战,但儒学汲取佛道的精神,自身也有了充足的发展,一方面说明儒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儒学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2)“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补充,也说明不论外来文化还是中国土生的文化,不论如何神秘还是如何玄虚,都必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才能生根成长。 (3)程朱理学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较之原来的儒学更加理论化

和思辨化,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较大,还远及日本、朝鲜以至欧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嚼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白鹿洞书院 800多年前,南宋大儒朱熹在此举办过一场学术研讨会,陆九渊就儒家义利等问题慷慨陈词。朱熹和陆九渊是南宋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各成一派,将儒学发展推上了一个新高度,称为“新儒学”。 那么,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它出现了哪些变化?如何看待变化? 新课学习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儒学的危机 魏晋南北朝时,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佛教,当时南北对峙,兵戈不息,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加上当时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僧尼不入国家户籍,可以逃避赋役,破产农民大量投身寺院;佛教为了适应中国的国情,在自身传统方面作了自我改造。所有这些导致了佛教的盛行。 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最早的表现形式。太平道发动了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遭到镇压,但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在江南、江北广大地区广为流传。东晋时道教日盛,不仅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的信徒,而且皇帝大臣信奉道教。 道教、佛教的流传冲击着儒学,这是儒学危机的表层原因,那么它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 它的深层原因就是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此后孟子、

孔子的“仁”到宋明理学的“理”(阅读试题及答案 )

孔子的“仁”到宋明理学的“理”(阅读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孔子的“仁”到宋明理学的“理”(或“心”),再到现代新儒学的“心”、“性”等。这种范畴的演变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思想资料上看,孔子的思想资料主要是《周礼》,而宋明理学除孔子著述、儒家经典外,还有道家、佛家的东西。现代新儒学除继承宋明理学的遗产外,还有西学的成份。这不同是思想资料多寡、丰贫的不同,更是社会时代的不同,因为这多寡、丰贫不是从头脑、观念中产生出来的,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变迁提供的。 孔子处于社会大变动时期,“礼崩乐坏”,周公那一套不再行于世。孔子虽四处奔走,讲学授徒,也没能奏效。持续到任用法家治国的秦始皇时代,儒学还处于低谷。孔子之被立为正统,是从汉代开始的。刘邦接受了陆贾马上取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建议,拉开序幕,到汉武时代推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文化策略奠定基础。但是,孔学并非像孔子儒家所创立的系统那样被原封接受,而是有一个从礼仪到其社会地位逐渐确立的过程。它适应建立新的中央集权和稳定社会的需要。刘邦刚当天子,君臣关系一如征战中的兄弟,一塌胡涂,是儒臣叔孙通制定的“朝仪”,才使尊卑贵贱的地位和交往通过法定的“仪”严格确立下来。刘邦之后,到文帝、景帝,礼仪虽有,但孔学不显,黄老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成为治国之道。到武帝刘彻时儒学才超越黄老诸家,成为“显学”。之后,代之而起的是魏晋玄学的兴盛和佛学的崛起。被称为“三玄”的《周易》、《老子》、《庄子》,登上了时代的祭坛。“独尊儒学”的外在束缚不再存在,自由“空谈”的风气油然而起。如果说先秦的儒道互补以儒为主,那么在魏晋则是以道为主,严分亲疏,位主贵贱的礼仪受到双重挑战,它一方面表现在曹操的实践中,如求贤非求德,有才可重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名士们不拘小节,非圣无法的言谈中。 从汉的外在宇宙论到宋的内在心性学,有唐一代是一个关键环节。表面上看,儒、释、道同尊共奉,既始于唐也终于唐,但从深层看,却是封建社会三教合流——合到统治主流的一个开端——儒治世、佛治心、道治身。大批经由考试而进入各级政权的世俗地主阶级分子在新的局势支配下,不能再作注经的事业,也不能清谈哲理,而要为新政权的巩固和意识形态的转换作工作。在这种潮流影响之下,鲜有绝世独立的人,于是,塑造了一个儒、释、道互补共济的人格化身——白居易。旧唐书本传说:白居易“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心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所谓:“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种桃花》)云云,不就是宋代祥意甚浓的苏东坡所津津乐道的吗?其实,从此已开了宋学的先声。 宋学之所以能以理学(程朱)心学(陆王)为正统,自有其社会的本身特征的原因。自北宋起,中国形成了权力空前高度集中的绝对君权,已没有别的力量能制约它。于是“格君心之非,正心以正朝廷”和“明天理灭人欲”就成了制约君权、训导百姓的不二法门。理学汲取了唐代盛行的佛教,融化在变“外王”为“内圣”的张力中。一切“外王”都只是为了“内圣”,外王便成为次要的了。 新儒学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代的被动、挨打的局面刺激造成的。

高中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三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认识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提高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宋明理学的基本主张和人生观点。通过相关的寓言和成语故事来理解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以增强学生对古人道德情操的感性认识。通过设置情景,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感受先代哲人睿智的哲理思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感受理学家们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难点: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课主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结合教师讲述法,师生谈话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教师提供相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宋明时期理学的主要观点和人生主张。 教师讲述相关的历史故事,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理学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利用成语故事“程门立雪”来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江南春绝句》和泰山红门宫图片。 江南春绝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设问:这种情景的出现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概括: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儒家学说互相吸收、融合,从东晋到隋唐时期,形成了三教并行的局面。 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儒学的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佛教、道教的教义和儒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宋明理学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③陆九渊、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仁者爱仁②存天理,灭人欲③天人感应④民贵君轻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3.儒家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于是律许容隐,不要求子孙作证,更不许告祖父母、父母,告者绞。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法律 A.外儒内法的特点 B.以礼入法的特点 C.刑礼结合的特点 D.注重人事的特点 4.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秦间在游杭州西湖时,走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的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墓联。这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 A 道学 B 佛学 C理学 D 民族主义 5.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有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说明服饰体现了

A、生产方式的不同 B、生活方式的不同 C、自然环境的不同 D、社会风尚的不同 6.人名中蕴含着时代观念和人生追求。某部正史中多次出现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等人名。据此我们可以推测,该时期主流价值观是: 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 7.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东汉以后 D.两宋时期 8.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A.仁政思想 B.伦理道德 C.性恶论 D.唯物思想 9.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朱熹这一理论的实质是 A.加强文化专制主义 B.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C.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D.实行八股取士制度 10.西方中世纪的天主教和中国宋明时期的“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相信神的力量 B.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 C.宗教信仰 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 11.“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供了物质条件。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3)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介绍孔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教育思想。儒家的经典是“六经”;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理论。 (3)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仁政”思想。 (4)荀子的思想 荀子“仁义”和“王道”的思想。“君舟民水”的观点。“人之性恶”。 三、“道家和法家”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法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基础。 最后,利用课后《本课要旨》,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要掌握的核心问题所在。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傅佑清 2011-2-5 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百家争鸣”,引入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3)措施:①减轻田租;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③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 (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增强;②社会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思想史练习题资料讲解

中国古代思想史练习 题

中国古代思想史练习题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如何评价孔子、孟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 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圣人。 他提出“仁”,具有民本思想,对于 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主张维护周礼,代表当时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具有保守性,不可能被当时统治阶级所接受。他首倡私学,打破奴隶主贵族对教育的垄断,促进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编订古籍,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孟子,亚圣,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3、阅读教材,结合下面出示的《老子》摘录,归纳老子的基本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4、你认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理由是什么?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学习实践】宋明理学教案

宋明理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唐时:儒、佛、道三足鼎立 教师: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二、程朱理学 教师:通过学生阅读课本,就理学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归纳简析: 学生: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含义:以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内涵: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理而后物。 2、“人伦者,天理也”。 3、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4、“存天理,灭人欲“ 5、“格物致知” 评价: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后世影响深远,甚至外传,在日韩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有科学和不科学两面,应正确对待。 教师:就理学的评价结合知识延伸趁热打铁进行分析: 进行一场课堂讨论,谈谈对宋明理学的评价。作为一种流传几百年的传统文化,它有什么可取的地方?有哪些内容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宋明理学的利弊》)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人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历史-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 练习题

人民版高中必修第三册历史-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 一、单选题 1.“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不比古时,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 ) A.致力于社会稳定 B.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融儒释道为一体 D.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2.王阳明说:“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据此可知,王阳明( ) A.主张吸收佛道思想完善儒学体系 B.倡导废八股以消除科举制弊端 C.认为理学传播导致空疏学风盛行 D.意在倡导知行合一的经世之学 3.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认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书非贵口诵,学必到心斋”,下列诗词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 A.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B.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北宋思想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经典名言道出了当时哲学家的使命。材料表明当时哲学家的真正使命是( ) A.应对北宋初年社会危机重建汉代儒学统治地位 B.为构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秩序奠定精神基础 C.彰显儒家文化继承者的家国情怀 D.重新恢复先秦儒学民本思想构建理学的民生观念 5.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 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 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6.宋理学家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剥落心蔽”“发明本心”,用“读书”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说明他(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教学设计

第3课宋明理学 本节概述 宋明时期,社会危机日深,统治者拓展疆土的动力不足,专心内部统治,尤其强调教化,强调社会的和谐,儒学思想也适应这一发展要求,出现了程朱理学。如“二程”的天理是万物本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朱熹的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等观点更加完善。朱熹认为仁义理智是天理的反映,人们应当控制自己的感情,用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自己的行为。王阳明的心学进一步要求人们自制,即所谓致良知,规范社会行为。 本课分三目,着重介绍了宋明时期的儒学——理学。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和“心学”,一方面反映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有一种自我调节、适应时代的本能,并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不断发展完善和走向极端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宋明理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对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认识。 ●教具准备 (1)准备多媒体设备。

(2)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理论性较强,专业术语较多,教学中应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启发-发现式”教学法为主,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名词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除在导入新课、疑难问题和重点问题方面适当采用讲述法外,其余让学生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归纳总结。为使教学过程更具形象性,避免枯燥,可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本节主要内容。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分析宋明时期儒学新发展的原因及影响,正确看待和评价各个时期儒学的历史地位。 过程与方法 (1)搜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加深对宋明理学发展过程的认识。 (2)充分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的资料,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

中国文化概论测试题

《中国文化概论》测试题 班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50小题、150个填空、共15分) 1、我国古史传说的三大氏族部落首领是黄帝、和。中华民族是由古代的族 演变而来的。 2、“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基本含义是,广义文化包 括,狭义文化是指。 3、“天人感应”理论的建立者是,而最先提出“天人合一”这一成语的则是北宋学 者。 4、中国古代哲学在两汉和隋唐的表现形态分别是和。 5、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三玄”,包括、和。 6、痛斥宋儒“存天理灭人欲”是“以理杀人”的清代学者是。 7、《史记》开创了中国史学体例,班固《汉书》开创了中国史学体例。 8、唐以来的学者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 9、唐代杜佑编著的开创了我国体史书的先河。 10、我国典志体史书名著“三通”包括、、。 11、刘知几在《史通》中提出的史家“三长”是、、。 12、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通史,清代章学诚的史学理论名著是。 13、“二十四史”是清代时期颁布的官方史。 14、我国阴历中协调回归年和朔望月的方法是,一般为19年闰。 15、我国古代的记时器有和,一昼夜分为时辰,其中“子时”相当于 现代时间的点钟。 16、我国古代最早的政区是,宋代的二级政区有、和,明代全国划分 为两京省,清初安徽与江苏同为省,苏皖分省是六年。 17、我国最早的文字文,是刻在上的。我国文字以为标志, 划分为古文字与今文字两大阶段。 18、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宋徽宗所创立的书体是。 19、秦汉时期图书的制作材料是,唐代图书的装帧形式为式。明代编辑的大 型类书是。 20、宋代最流行的图书装帧形式为装,明代最著名的私家藏书楼是。 21、《四库全书》共七部,其中“内廷四阁”是、、、。 “江南三阁”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3《宋明理学》教案

第3课宋明理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状况 过程与方法:结合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的经历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理学的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援引一些对宋明理学评价的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宋明理学的精神取向及其现实启迪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程朱理学基本内容。 难点:理解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内涵;正确评价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理学产生的背景(展示材料,教师讲解) 1、儒学本身存在的严重不足和“儒学危机” (1)儒学本身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由于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所以如何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性与必然性成为儒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孟子从“四端”说出发,对儒家的性善论作了论证,荀子则从性伪说出发对性恶论作了论证,董仲舒把儒家道德嫁接在讲究阴阳家的世界观上,对儒学作了谶纬神学式的论证。在宋明儒学家看来,以往的这样论证要么是“不备”(不够充分,如孟子),要么是“不明”(混乱不清或者错误,如荀子与扬雄),而董氏谶纬神学化的论证更是粗浅,不值一论。 (2)儒学危机 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战。 2、唐末五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出现社会伦理纲常失序,道德混乱的局面,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 (1)政权更迭频繁(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君权神授”受到冲击,“君为臣纲”无法体现。(“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2)道德失范,伦理纲常沦落。(统治者带坏社会风气,如唐太宗、高宗、玄宗)(3)文化沦丧,导致知识分子信仰坍塌,丧失气节。(如五代的儒生冯道就是谁给利益,就为谁服务。没有一点气节,毒害社会风气。) 在这种情况下,理学家要求正君心,正民心。 3、宋代儒学复兴运动 唐代韩愈复兴儒学运动 (1)政治思想上:反对佛教,复兴儒学。 (2)文学上:古文运动。 宋代儒学家掀起儒学复兴运动,理学产生。 宋代儒学复兴的原因 (1)两宋时期,中央集权加强,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者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教趋于融合,儒教吸收了佛道的有益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儒学体系。(将孔子旧体系中不能从世界本原解释的缺陷弥补。)

高中历史三宋明理学

三宋明理学 重点知识解析: l.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原因和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及影响 ⑴社会原因:宋代理学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政治根源和具体的文化背景。两宋时期,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统治者要求通过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趋融合,儒学吸收佛、道有益的成分,发展为更为理性化、思辨化的新的儒学体系;宋代的“重文”国策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励了学者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⑵基本观点:程朱理学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了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其基本观点包括:“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要把握“理”,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的内在之“理”;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 ⑶影响:程朱理学,特别是朱熹的学术思想,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很大。朱熹的学说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形成“朱子学”学派。 2.“理学”名称的由来及核心内容 “理学”一词,早在宋代就被用来概括当时的儒学。朱熹和“二程”都说过“理”。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 “二程”兄弟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开始用“理”来代替,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且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就是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起来。朱熹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程朱理学把“天理(即三纲五常)”和“人欲(指一切违背三纲五常的动机和行为)”相对立,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 3.宋代理学的发展过程 宋代理学是一种以儒、道、佛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理学的开创、奠基和集大成三个阶段。 ⑴理学开创于北宋初期,当时的一些儒学家有感于五代时期君臣父子伦纪的破坏,大力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宣传儒家道统说,宋仁宗庆历年间,周敦颐在他的著作《太极图说》和《通书》中,已经开始用“理”这一概念,只是尚未置于哲学的最高范畴加以阐述。 ⑵北宋时的张载和“二程”被视为奠基人。张载以“气”为万物的本体,“二程”以“理”作为万物的本体,并对“气”和“理”这对重要的范畴各自作了论述。“二程”把“理”作为万物的本体,认为“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张载和“二程”提出的命题,成为宋明理学的命题,从而将董仲舒的天人之学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⑶南宋时期朱熹以儒家伦理学为核心,糅合佛教及诸子之说,建立了一个博大繁杂的逻辑体系,成为集大成者。同时期,在理学内部还产生了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陆九渊提出了“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奠定了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基础 4.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高中历史13宋明理学试题人教版

第3课宋明理学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文】隋唐宋诸朝间屡屡举行的三教辩论大会,彼此之间的相互陈述与辩论。这种现象的意义在于 A.佛教开始居于主流地位 B.道教开始居于主流地位 C.促进了儒释道“三教合一” D.促进了无神论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三教直接进行交流争论,促进了相互了解,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吸收对方的优秀成果,促进了三教合一,结合时代背景也可以得出三教合一的结论,故选C项,不选ABD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三教合一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2.【题文】宋代程颐认为:“帝王之道,教化为本”。这是强调 A.以德教化天下 B.应加强法制建设 C.心学不如理学 D.格物致知 【答案】A 【解析】材料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要靠教化,而程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之一,其所说的教化即指用儒家思想道德进行教化,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法制建设、心学与理学的关系,不选BC两项。“格物致知”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题型】选择题 【难度】较易 3.【题文】“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这句话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格物致知”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解析】从题干材料“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可知,材料表明获取“理”的方式是深刻探究万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故选B项。AC两项是心学思想主张,不选A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