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史复习考试
文学批评史考试试题及答案

文学批评史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哪位学者被认为是文学批评史的奠基人?A.儒略斯·凡内根B.威廉·黑兹里特C.西塞罗D.亚里士多德答案:D2.下列哪一本著作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重要里程碑?A.《文心雕龙》B.《笺疏》C.《古文观止》D.《论诗》答案:A3.以下哪位批评家将文学创作比喻为“刺剑,剑锋必须磨利”?A.蒲松龄B.鲁迅C.毛泽东D.周作人答案:B4.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作者消失”的文学批评理论?A.罗兰·巴特B.罗曼·雅各布森C.温斯顿·麦凯恩D.托·纳奇克答案:A5.以下哪位批评家被称为“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泰斗”?A.钱钟书B.胡适C.周作人D.聂绀弩答案:B二、简答题1.请简述西方文学批评史中的“新批评”理论。
答:新批评是20世纪中期西方文学批评的一种理论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威廉·黑兹里特和R·P·布莱克莫尔。
新批评强调文本自身的内在结构和意义,把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形式、语言和符号等方面,而非从意识形态、历史背景等角度进行解读。
新批评主张读者应以客观、理性的态度对待作品,并通过对作品内部的分析和解构来理解其真正含义。
2.《文心雕龙》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影响是什么?答:《文心雕龙》是唐代刘勰所著的一部论述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著作。
它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心雕龙》系统地总结了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经验,强调了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和审美价值。
该书提出了文学的“德艺双馨”观念,强调文学作品应既具有思想内涵,又具有艺术表现力。
《文心雕龙》尤其对后世的诗歌和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3.简述鲁迅的文学批评思想。
答: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开创了以社会批评为导向的文学批评思想。
鲁迅认为作家的首要任务是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通过文学批判社会现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二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二部分:填空1.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
2.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
3.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4.《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
5.“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
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
7.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
8.《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
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
9.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
“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
10.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
“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
11.《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飞刺上”。
12.“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13.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
14.《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
15.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
16.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
1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
18.曹丕文学理论的文章除了《典论·论文》之外,还有《与吴质书》等。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
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 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内容(填空和名词解释) doc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内容一、填空题。
1、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孔子关于诗三百的论述:思无邪。
3、庄子对音乐的论述:天籁、地籁、人籁。
4、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5、李渔的戏曲理论著作:《闲情偶寄》。
6、最早提出“文人相轻”:曹丕《典论》。
7、黄庭坚:“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8、“滋味说”:钟嵘《诗品》。
9、“诗有别才”:严羽《沧浪诗话》。
10、六才子书:《离骚》、《庄子》、《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
11、唐•诗学理论:陈子昂“兴寄”说。
12、第一篇评论词的文章:李清照《词论》。
二、名词解释。
1、孔子——兴观群怨语出《论语》。
兴,指诗对读者的思想感情有启发和陶冶的作用。
观,指诗能够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社会的中得失。
群,指诗能够帮助人们统一思想,加强团结,交流感情。
怨,指诗可以用来批评政治,表达民情。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诗教”思想的体现,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孟子——①知人论世语出《孟子》。
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这一学说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重大,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被称为“中国文艺社会学批评的真正始祖”。
②知言养气语出《孟子》。
“知言”是指辨别语言文辞是非美丑的能力。
一个人的语言文辞体现他的内在品格。
“养气”是指人要修养自己的内在品德,培养高尚情操。
“知言养气”强调了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才能辨别各种言辞的实质,才能有美而正的言辞。
它对后世曹丕的“文气说”、韩愈的“气盛言宜说”的形成都有影响。
③以意逆志语出《孟子》。
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读者不要望文生义、机械理解作品,而应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期末考试复习填空题1、《尚书·尧典》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最早记录(萌芽)。
2、这里提出的诗言志,概括了诗歌抒情达意的基本特点,如朱自清在《诗言志辨序》里所说,它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3、《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共20篇。
4、儒家及墨家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
5、墨子的文艺思想,集中的体现在《非乐》篇中。
6、《乐论》一篇集中的反映了荀子的文艺思想。
7、中国古代第一篇诗序《毛诗论》。
8、王逸的《楚辞章句》是今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9、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文论专篇的开始。
10、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个完整而系统的文论著述;开启了以骈文作文论的传统;最早提出了灵感,首创之功。
11、刘勰的《文心雕龙》共50篇,刘勰可谓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文论家,其《文心雕龙》可谓最杰出的文论专著。
12、钟嵘《诗品》首次确立五言诗之正宗地位,成为我国古代论诗的专著。
13、萧统《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14、杜甫《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
15、皎然正是我国诗歌意境说的奠基人。
16、严羽《沧浪诗话》“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
17、初唐:陈子昂《修竹篇序》文学复古;中唐:韩愈,古文运动,元白,《及元九书》,新乐府运动。
18、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
19、《戏为六绝句》开创了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
《戏为六绝句》这六首绝句中心是讨论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
名词解释/ 简答题一、孔子的文艺思想1、文艺及道德修养的关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兴于诗:“兴,起也。
言修身必先学诗。
”人的道德修养要从感性的、具体的榜样学起,而《诗经》中就提供了许多这样的典范。
立于礼:在礼的基础上修身、立身。
礼是贯穿“仁”的原则精神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
它可以区别上下贵贱,明确等级秩序,使不同等级的人有及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论行动。
批评史复习题

批评史复习题一、填空题1.被朱自清称为中国古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的是____。
2.孟子的主要文论观点有“以意逆志说”、“知言养气说”和________ 。
3.提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的是____一书。
4.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作家是____。
5.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是____一文。
6.提出“滋味说”的作家是____。
7.《二十四诗品》作者是____。
8.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是指____一书。
9.清诗人中倡导神韵说的是____。
10.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____。
11.陆机在其代表文论作品____中谈到____问题时说它“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12.南北朝的“文笔说”中一般地说“文”指____;“笔”指____。
13.永明声律论的具体内容即所谓____。
14.南朝时产生的一部文学批评巨著是____,作者为____。
15.南朝时专论五言诗的批评史著作是____的____。
16.萧统在其所编选的____中通过编选体例与篇目也表达了自己的文学观点。
17.陈子昂的诗歌革新思想集中于其____一文。
18.杜甫的文学观点在他的____中论述得最为充分。
19.刘知幾的文论见解见于其史学著作____中。
20.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中有关____诗的理论最为突出。
21.唐代诗僧皎然的诗歌批评代表作是____。
22.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是____和____。
23.韩愈的____是对“诗可以怨”以及“发愤著书”传统的继承。
24.“夺胎换骨”与“点铁成金”是____的诗歌创作观点。
25.宋人严羽在____中提出“别材别趣”说。
26.李清照的《词论》针对____的“以诗为词”观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27.元好问的____全面、系统地评论了建安以来的主要作家作品,并从中反映作者诗歌创作的基本主张。
28.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思想提倡____观点。
29.明代“公安三袁”的文学思想核心是____。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 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b )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C.《诗品序》 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A.陈子昂 B.殷璠 C.刘禹锡 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 d ) 。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复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10分)。
1、以诗为词:即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扩展,开拓新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苏轼“以诗为词”,是对词的狭隘题材的解放,是对词的表现功能的开拓,是对词境的大力拓展,给当时内容狭窄柔软乏力的软绵绵的词风,注入了诸多新的血液,使词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艺术表现力增强,艺术风格焕然一新,因而极大地增强了词的活力。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2、“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
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
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3、诗赋欲丽: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论及文学体裁的区别时说:“夫文本同而未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诗赋欲丽”指的是诗歌和辞赋要求华丽,曹丕最早从审美角度指出诗歌的创作要求。
这一主张,一方面肯定了文学必须具有美感,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出了初步的界限;另一方面他除“丽”以外没有对诗、赋提出政治、伦理上的要求,第一次表现出将诗赋从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脱出来的倾向。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
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1、批评史 复习题

一、《诗大序》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继承了先秦时期“诗言志”说和诗乐舞三者密切联系的观点:认为诗是诗人意志怀抱和思想感情的艺术表述,志与情同时萌发而形之于言,并认为“情”动也是音乐和舞蹈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2)、关于诗歌的社会作用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理论总结,并提出了“上以风化下,下以讽谏上”的政治教化作用。
一方面,统治者文艺达到宣传、教化的目的;另一方面,百姓通过诗歌反映现实、针砭时事,达到“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的讽谏作用。
3)、总结了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提出了“六义说”即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为诗歌的体裁,后三者是表现手法。
文章中着重谈的是风雅颂,即风化讽谏;正也,言王政之废兴;以美盛德之形容于神明。
意义:《诗大序》是先秦到两汉儒家诗论的总结,突出强调了诗歌的社会功能,重视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
进一步阐述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点,为以后人们进一步认识揭示诗歌创作的本质特点奠定了基础。
肯定了时代和政治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二、试述王充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1、对文人及其作品的认识,王充强调文章的内容和实用功能,在《论衡书解》中,提出“文德说”。
“德”指事物内在的内容,“文”指外在的呈现形式。
德籍文而显,文籍德而立,两者相得益彰,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另一方面,德决定文,就文学作品而言,文即文辞,德即其附载的思想内容,所以说德决定文。
德弥胜者文弥繁,德弥彰者文弥明。
2、文学批评对象的扩大,王充在《论衡》里比较集中地谈到了几种文章的类型。
王充在《对作》中,结合具体作家作品,通过其他类型文章比较明确地界定了论,他说“论者述之次也,恒山君新论,邹伯奇检论,可谓论者”。
此外,他还追述了书这种文体名称的历史演变。
3、文学创作论,除忧愁幽思,赋以风谏外,王充还提出感事而发之说,他认为文人的创作都是有感于时事而发的,而非积闲暇之思,居幽而作。
文人只有关注社会苍生感于时事,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二套)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二套)一、填空(10分,每空1分)1.古代文学理论和批评专著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被收入集部的类中。
2.国内最早的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著作出版于年。
3.孔子用以评论整部《诗》的“思无邪”一语,在《诗·鲁颂》中的本义是。
4.《文心雕龙》是刘勰寓居期间完成写作的。
其“文体论”的写作大致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四个方面展开的。
《文心雕龙札记》一书的作者是。
5.“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6.《典论·论文》中的“气”包括和两层意思。
7.王国维《人间词话》最初发表于(刊物名)。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基本内涵。
2.简述南北朝之前“诗言志”说向“诗缘情”说发展的逻辑进程。
3.简述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内涵及区别。
三、阅读分析题(每题20分,共60分)1.朱光潜在《诗论·抗战版序》中说:“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炼亲切,是其所长;但是它的短处在零乱琐碎,不成系统,有时偏重主观,有时过信传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
”请简要提炼朱光潜的学术观点,并联系有关事例谈谈你对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看法。
2.《庄子·达生》:“梓庆(鲁大匠)削木为鐻(乐器,似虎形),鐻成,见者惊犹鬼神。
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
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斋以静心:斋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斋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斋七日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
当是时也,无公朝(视朝廷若无),其巧专而外滑(身外杂乱之事)消。
然后入山林,观天性(自然好木),形躯至矣(木形适合制作鐻),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
不然则已。
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请简要提炼这段文字的基本观点,并以此为例,谈谈文学创作的类似情形。
3.钟嵘《诗品序》:“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便可多得。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重点一、先秦美刺说:《诗大序》的概念,通过创作诗歌对政治情况和任务进行赞美和讽刺的观念。
诗言志:把诗歌看作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发露。
【今文尚书·尧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穆叔如晋。
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P14)兴观群怨(P16):出自孔子,意在论述《诗》的社会效用。
【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意逆志(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
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去分析作品的内容。
【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知人论世(P21):出自孟子的文学主张。
要求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时代有一定的认识。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知言养气(P22):出自孟子。
“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
“养气”是指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工夫。
人们的道德修养、思想认识提高了,就自然会加强辨别言辞实质的能力。
老、庄思想:1、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①主张自然的生活态度;②追求真淳人格、反对虚伪矫饰的精神;③表现对于人生忧患的悲哀之情;④主张寡欲、去欲,把多欲视为带来忧患的原因。
2、崇尚自然无为。
3、意之所随不可言传,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4、虚静、心斋、坐忘。
心思澄明,不被外物所乱,要虚静忘却一切,连自己的存在也忘却的程度。
5、浪漫风格的表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综合练习题

中国文学批评史综合练习题Create self, pursue no self. This is a classic motto, so remember it well.中国文学批评史综合练习题第一讲先秦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语.2、教材指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5、教材指出:孔子“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6、教材认为: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12.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 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讲两汉1.司马迁在刘安评价屈原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离骚“怨”的特点,认为“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伟人的事迹,更概括出“发愤着书”说,这种说法正是在他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3.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4.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他写作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5.毛诗大序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于:它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揭露和批评现实黑暗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明显地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保守性的一面.6.毛诗大序还提出了讽谏说,文中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7.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 ,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 ,六曰颂.”8.王充的主要着作是论衡;他自述他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佚文篇.第三讲魏晋南北朝1.教材认为: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即所谓“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应“各以所长,相轻所短”.2.曹丕典论·论文研究了不同类型文体的特点,指出“文本同而末异”. 3.典论·论文在论文体的不同特点时说:“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谅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4.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四科”具体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四科”实际上共八种文体.5.曹丕典论·论文把文章分四科八种.八种文体具体指:奏、议、书、论、铭、诔、诗、赋.6.典论·论文特别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着名观点.7.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8.陆机在文赋中把文体分为10 类.实际上最关系到文学的是诗和赋两种文体.9.陆机在文赋中论文体风格特征时,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和“赋体物而浏亮”.10.教材认为:从陆机对诗、赋创作“缘情”和“体物”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和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 11.陆机在文赋中说:“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教材认为:“会意”是指具体构思,“遣言”是指辞藻问题,“音声迭代”指语言的音乐美.这主要都是指诗赋等纯文学而言的.12.陆机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美,提出了五条标准,这就是应、和、悲、雅、艳.13.刘勰对文学本质的看法,集中表现在原道篇中.教材指出:刘勰认为文学的本质是:道是其内容,文是其表现形式.14.教材认为: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中所说的文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含义.广义的文指的是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狭义的文当即是“人文”,指人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15.教材认为:刘勰所说的“道”,具有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含义.16.教材指出:神思篇列文心雕龙创作论之首,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的创作观.17.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提出的“体性”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18.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体”的概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体裁形式;二是指文学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19.教材认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性”概念,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不同的作家才能有高低优劣不同,个性特点也不一样.20.教材认为:刘勰在体性篇中明确指出文学作品的风格是直接体现作家的才性,也就是:才、气、学、习的特点的.21.刘勰提出“风骨”这一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22.钟嵘对诗歌理论的贡献,见诸其所着的诗论专着诗品,其文论思想的核心,教材认为是“直寻”.23.钟嵘在诗品序中指出: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以反作用于的“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化.24.钟嵘诗论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见诗品序,强调感情真挚.25.教材指出:钟嵘认为,“诗”是抒情文学,“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 ,皆由直寻”见诗品序,他要改革“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祟尚清新自然.26.钟嵘把“滋味”作为衡量作品的重要尺度,使之成为古代文论中的基本美学范畴.27.钟嵘提出了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干之以风力”,同时“润之以丹采”,只有二者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28.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 ,二曰比,三曰赋 .”29.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专着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30.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文心雕龙,代表了齐梁时期文学批评的最高成就.文心雕龙的“风骨”说刘勰在风骨篇中提出他着名的风骨论.“风骨”的内涵,说法纷纭,现代着名学者黄侃在文心雕龙札记·风骨篇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教材认为:风当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而骨则当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但仔细体会刘勰所论,并联系到以前所学的知识对于“风”的解释,“风”应该是抒发情志的作品所具有的能化感人的艺术感染力,而“骨”则应该是指能确切表达情志的精要劲健、刚正有力的文辞.“风”和“骨”是相辅相成的,无“风”则无“骨”,“风”和“骨”不可能单独存在.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不同于体现作家个性的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如典雅、远奥等,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钟嵘的“风骨”“风力”论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又要“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兼备,才是最好的作品.他在诗品序里论及建安文学时,怀着无限崇敬的笔触写道:“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至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钟嵘强调“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骨”“风力”树立这样一个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第四讲隋唐五代1.陈子昂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这是他诗歌革新主张的纲领.2.“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是陈子昂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的尖锐批评.3.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对晋宋以来特别是齐梁文学提出批评.从另一方面说,这也体现了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要求诗歌创作重视“兴寄”和“风骨”,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4. 教材指出:陈子昂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是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的符合这样条件的作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5.陈子昂的代表诗作感遇三十八首和着名的短诗登幽州台歌都是体现他的诗歌理想的兴寄深远、风清骨峻之作.6.唐代皎然的诗论代表作是诗式,另有诗仪一卷,全书已佚,只在其他书中有所引录.7.皎然的诗论,侧重于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规律.而他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较为集中的,则是意境的创造问题.8.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还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9.教材认为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论中的“气盛”,是指作家仁义道德修养很高而体现出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已不复是抽象的仁义道德教条.10.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他的“不平则鸣”论,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11.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回答“古圣贤人所为书俱存,辞皆不同,宜何师”的问题时说:“师其意,不师其辞.”12.韩愈的“不平则鸣”论,从实质上看是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里提出的“发愤着书”说—脉相承的.13.教材指出:中唐的诗歌理论,较为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注重艺术审美方面的探讨,可以诗论家司空图为代表;另一种是强调作品所表现的社会内容,这可以诗人白居易为代表.14.白居易的诗歌理论主要集中在他的长文与元九书中,文章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强调的重点是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15.教材指出:白居易主张用诗歌达到一种功利目的,即“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这明显地继承了传统的儒家文论思想.16.教材认为: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弊端之一,是在诗歌艺术表现上,忽视艺术要含蓄蕴藉的原则,主张要写得“其言直而切”,要“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按照这种理论写出的诗歌,必然会直白浅露.17.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18.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提出“思与境偕”的主张,教材认为,“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意境世界.19.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从鉴赏诗歌的角度.开宗明义地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20.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从理论渊源上看,是本于钟嵘诗品的“滋味”说,但有了明显的发展和深化.21.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之致耳.”22.司空图提出的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都是在论述意境的特殊性质,笼统地说都是指丰富的醇美韵味二、名词解释题1.陈子昂的“兴寄”和“风骨”说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1.结合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实践,说明他的“兴寄”和“风骨”的内涵.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亦即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可以说正是具有这种风格的作品.第五讲宋金元1.教材指出“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的比较重要的诗论思想.在他之前,司马迁、钟嵘、韩愈等人也有过相似之论. 2.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圣俞的话说:“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3.苏拭在与谢民师书中说:作文要“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4.教材指出:苏轼在“知”与“能”、“道”与“艺”的关系上,有着十分可贵的见解,认为,创作的实现是“道”与“艺”的结合,并将“道”,“艺”关系转化为实际创作时的“心”、“手”关系5.在送参寥师一诗里.苏拭采用了佛教的“空静”观来说诗:“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讲到了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所构成的一种最佳精神状态.6.教材指出:李清照对当时有些人认为词与诗并无本质区别,词即长短句之诗的观点持不同看法,着论词一篇,主张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着名观点.7.教材指出:李清照在论词中提出了对词创作的一些审美要求,主要有:一、勿“破碎”;二、要有“铺叙”;三、讲“故实”;四、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8.严羽是宋代着名的诗论家,他论诗的代表作是经后人编辑成书的沧浪诗话.9.教材指出:严羽强调学诗要以“识”为主,就是说诗人要有高度的审美判断力.10.教材指出:严羽在沧浪诗话里提出了“妙悟”说,这是他以禅喻诗的核心内容.11.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12.教材认为:严羽诗论中的“妙悟”是就诗歌创作主体而言的,“兴趣”则是前者的对象和结果;即诗入直觉到的那种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13.教材认为:“兴趣”是“兴”在古典诗论里的一种发展,它与钟嵘所说的“滋味”.司空图所说的“韵味”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14.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说:“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15.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里批评宋诗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才学为诗.16.教材指出:元好问是金代诗坛上杰出的诗人,也是重要的诗论家,他所写的论诗三十首绝句,以诗的形式论诗,上继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下开清代王士禛、袁枚等人的续作,影响深远.17.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四首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赞扬了晋代诗人陶渊明诗天然浑朴之美.18.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第六首中说:“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千古高情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批判了晋代诗人潘岳人格与文格不统一的现象.19.教材指出:在词源中,张炎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其次,他又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第三,他还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20.张炎在词源中说:苏拭的水调歌头、洞仙歌,王安石的桂枝香,姜夔的暗香、疏影等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第六讲明代1.明代诗论家谢榛的论诗着作主要是四溟诗话,一名诗家直说. 2.教材指出:情景是谢榛诗论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他说:“诗乃模写情景之具.”四溟诗话卷四又说:“作诗本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同上卷三3.谢榛主张情和景应该互相融合,而二者的融合取决于“情景适会”四溟诗话卷二.4.教材指出:谢榛认为持有体、志、气、韵四要素,他说:“四者之本,非养无以发其真,非悟无以入其妙.”四溟诗话卷一5.教材指出:谢榛认为诗有兴、趣、意、理四格.这四格其实就是诗歌的四种审美类型.6.李贽对文学理论批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提出了“童心”说.7.教材指出:李贽认为:“水解传者,发愤之所作也.”将之与司马迁的“发愤着书”的传统联系起来,给予它与正统诗文同等的地位.8.明代李贽的“童心”说理论观点与李梦阳、王世贞分别为代表的前后“七子”派强调复古摹拟是对立的,成为后来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的理论源头.9.明代公安派以公安人三袁为代表,其中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中坚.他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10.公安派中的袁宏道提出了“性灵”的口号,他所谓“性灵”与李贽所说的“童心”是一致的.李贽的“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提出来的.所谓童心,即童子之心,即不含一丝一毫虚假的真心,是不受“道理”、“闻见”指儒家的正统思想教条熏染的心.他认为童心是一切作品创作的源泉,最是评价一切作品价值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给矛西厢记、水浒传等戏曲、小说以很高评价,认为是“古今至文”.李贽的童心说是与明七子派的复古摹拟诗论观相对立的,并且成为稍后的公安派性灵说的直接理论源头,对当时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尤其是对汤显祖、袁宏道、冯梦龙等进步文学家发生了巨大影响.公安派的”性灵”说为了评击七子派的复古之风,公安派的中坚人物袁宏道提出了“独抒性灵”的口号.他在给他的弟弟中道字小修的诗集写序时说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从自己胸臆流出”的真感情的抒发.这种“性灵”与李贽的童心是一脉相承的,其唯一的标准就是真.这这种观点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提出了文学批评史上所称的“性灵”说.所谓独抒性提出对复古派的模拟风气当然是一打击.出于这一认识,他认为当代指他所在的明代的当时诗文不可能传世,而那些闾阎妇人孺子所唱的民歌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由于是“真人”所唱之“真声”,或可流传,这就肯定了民歌的价值.第七讲清代1.金圣叹称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为“天下六才子书他的文学评论尤以评点水浒、西厢着名.2. 金圣叹说:“圣人之作书也以德,古人之作书也以才.”教材指出:这其实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了出来.3.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他说:“某尝道水浒传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从纯艺术的角度,他更推重像水浒这样的虚构文学.4.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杂着,共分八个部分,其中有关戏曲的有词曲部和演习部.5.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所谓“主脑”,是指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 .他说:“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闲情偶寄6.王夫之认为情景结合的方式有三:“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7.王夫之借用佛学的范畴,提出了诗歌创作的现量说.教材指出:王夫之的现量说有三义:即现在义、现成义和显现真实义.8.教材认为:叶燮的诗学专论原诗是继刘勰文心雕龙后理论性和体系性最强的一部文学理论着作.9.教材指出:叶燮把创作分成“在物者”即创作客体与“在我者”即创作主体两个方面.10.叶燮在原诗里把创作客体分为理、事、情三个方面11.叶燮在原诗里把创作主体分为才、胆、识、力四个要素,其中的识处于核心地位.12.王土禛是清初具有广泛影响的诗人和诗论家.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由清人张宗柟辑其论诗之语而成的带经堂诗话,其诗歌理论的核心是“神韵”说.13.王士禛“神韵”说借用据传作者是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两句话,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4.教材指出:王士禛认为清和远是具有神韵的诗歌境界的审美特征.15.教材认为:沈德潜诗话体诗论着作是说诗晬语.他主张诗歌创作应有益于教化,提出“审宗旨”说.16.教材指出:体裁和音节就是沈德潜的所谓“格调”.17.沈德潜编选了古诗源等许多诗歌选集,体现了他清理诗歌史的意图.他说:“先审宗旨,继论体裁,继论音节,继论神韵,而一归于中正和平.”教材认为,这既概括了他清理诗歌史的方法和目的,也构成了他诗歌理论的基本框架.。
批评史试卷三

中国文学批评史考试试卷(三)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一、填空题(每題2分,共20分) 1.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和( )的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2.“六义说”是(《 》)对《诗经》艺术经验的全面总结后得出来的。
3.《文赋》的作者是( )。
4.《典论·论文》的作者是( )。
5.传为王昌龄的《诗格》对诗歌理论最有价值的是关于 的论述。
6.中唐时期著名诗僧皎然写了诗歌理论著作(《 》)和《诗评》。
7.杜甫诗歌创作思想的核心是讲究 。
8.韩愈在《答李翊书》中,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 )之论。
9.“工夫在诗外”是由( )提出来的10.宋代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歌理论,影响最大的是以( )为代表的江西诗派。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继承孔子的文学思想,提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的是( )A.《文赋》B.《文心雕龙》C.《毛诗序》D.《诗品序》 2.王充关于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的观点是( )A.疾虚妄B.内外表里,自相副称C.文有真伪,无有故新D.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3.魏晋南北朝时期体大思深的文论著作是( )A 《诗品》B 《文心雕龙》C 《原诗》D 《文赋》4.陈子昂的关于诗歌理论的主张主要是在其( )一文中表现出来的。
A.《咏孤桐篇》B.《感遇》C.《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D.《登幽州台歌》5.韩愈古文理论思想的核心是 ( )A.文与道俱B.文道合一C.文以贯道D.文以明道6.元稹在《 》中对历代诗人和文学现象进行了评价,体现了他的文学观点。
A.《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B.《与元九书》C《叙诗寄乐天书》 D.《白氏长庆集序》7.《韵语阳秋》是()的诗话著作。
A.叶梦得B.葛立方C.欧阳修D.严羽8.司空图在(《》)一文中,在钟嵘论诗歌“滋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味外味”问题。
A.《与李生论诗书》B.《与王驾评诗书》C.《与极浦书》D.《题柳柳州集后序》9.明后七子谢榛的诗话著作是()。
山东工商学院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山东工商学院2020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试题 A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特别提醒:1、所有答案均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2、每份答卷上均须准确填写函授站、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课程名称。
一单选题 (共32题,总分值32分 )1.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科学研究活动,是一种(1 分)A. 理性思维活动B. 形象思维活动C. 想象心理活动D. 情感感受活动2. 代表19世纪现实主义批评最高成就的是(1 分)A. 别林斯基的著作B. 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作C. 杜勃罗留波夫的著作D. 费尔巴哈的著作3. 在新批评中,布鲁克斯用“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歪曲”来定义(1 分)A. 含混B. 反讽C. 悖论D. 张力4. 文学批评的目标是对文学现象作出(1 分)A. 欣赏B. 阅读C. 判断D. 批判5. 南北朝时期,将诗歌风格与诗人精神个性结合起来评诗的是(1 分)A. 钟嵘《诗品》B. 江淹《杂体诗序》C. 陆机《文赋》D. 《文心雕龙明诗》6. 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所以文学批评具有(1 分)A. 审美性B. 思辨性C. 实证性D. 历史性7. 在作家的研究上,社会历史批评十分强调(1 分)A. 职业习惯对作家的影响B. 时代环境对作家的作用C. 作家情绪对写作的干扰D. 自然气候对写作的影响8. 新批评强调在批评中要进行(1 分)A. 结构分析B. 语义分析C. 填补空白D. 联系现实9. 狭义的“文化批评”的前驱者当推(1 分)A. 葛兰西和本雅明B. 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C. 福柯和罗兰·巴特D. 霍克海默和阿多诺10. 形式主义的什克洛夫斯基在分析托尔斯泰小说时提出(1 分)A. 文学性概念B. 陌生化概念C. 非个性论D. 诗性语言11. 别林斯基的批评文章《智慧的痛苦》属于(1 分)A. 论著体评论B. 随笔体评论C. 对话体评论D. 序跋体评论12. 文学批评的中介作用的实现是通过(1 分)A. 对作家的帮助B. 对读者的提高C. 对文本意义的阐释D. 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3. 被视为20世纪文学批评的开端和源头的是(1 分)A. 俄国形式主义B. 新批评C. 结构主义D. 解构主义14. 在现代心理学史上提出所谓“意识流”主张的是(1 分)A. 冯特B. 詹姆斯C. 弗洛伊德D. 荣格15. 与文学作品的政治、道德评价不同,审美价值判断的第一个层面是(1 分)A. 社会政治判断B. 道德判断C. 传递美感D. 理智判断16. 图像化的深层实质是信息表达和接受上的(1 分)A. 理性化B. 理论化C. 感觉化D. 条理化17. 把文学批评看成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的是(1 分)A. 黑格尔B. 别林斯基C. 车尔尼雪夫斯基D. 杜勃罗留波夫18. 与文学创作比较,文学批评文章的结构更讲究(1 分)A. 随意性B. 变化C. 规格D. 章法19. 从本质上讲,文学批评是一种(1 分)A. 科学研究活动B. 艺术审美活动C. 创作实践活动D. 社会交际活动20. 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含了不可缺少的(1 分)A. 抽象思维成分B. 艺术构思成分C. 艺术虚构成分D. 艺术思维成分21. 第一次从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研究文学的是(1 分)A. 维柯B. 斯达尔夫人C. 丹纳D. 赫尔德22. 结构主义批评发端于(1 分)A. 列维-施特劳斯的神话学B. 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C. 胡塞尔的现象学D. 伽达默尔的阐释学23. 在文本理论中,具有诗性功能的文学语言表现为(1 分)A. 透明的标签B. 处于从属地位的媒介C. 对普通语言的有组织的违反D. 交流的语境24. 叔本华主张审美直觉,他强调(1 分)A. 绵延B. 世界是我的表象C. 借拉辛来谈论我自己D. 瞬间感觉25. 文学批评的最基本的功能是(1 分)A. 阐释功能B. 意识形态功能C. 哲学功能D. 审美功能26. 文学批评准备工作的第一项是(1 分)A. 研读B. 选题C. 立意D. 运思27. 文学批评思维的实证性强调的是(1 分)A. 科学抽象B. 客观事实C. 审美愉悦D. 纯粹思维28. 文学批评的哲学功能首先表现为(1 分)A. 文学批评内部的相互运动B. 文艺学内部的相互运动C. 文学内部的相互运动D. 文学理论内部的相互运动29. 在魏晋南北朝,把“味”视为把握诗歌特质的独特途径的是(1 分)A. 曹丕B. 陆机C. 刘勰D. 钟嵘30. 精神分析批评的核心是(1 分)A. 文学文本B. 潜意识C. 读者D. 作者31. 新批评的威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提出的一个观点是(1 分)A. 期待视野B. 意图谬误C. 历史距离D. 历史文本32. 我国古代最早的较为完整的诗乐评论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的(1 分)A. 孔子评《韶》B. 季札评周乐C. 孟子评乐D. 荀子论乐二多选题 (共8题,总分值8分 )33. 在结构主义理论中,叙事结构分析的基本步骤有二,即(1 分)A. 分解情节B. 抽象集合C. 非聚焦型D. 内聚焦型E. 同叙述者34. 下列概念中属于新批评提出的有(1 分)A. 张力B. 细读法C. 内聚焦D. 隐喻E. 互文35. 心理批评的主要形态有(1 分)A. 传记批评B. 文本批评C. 原型批评D. 文体批评E. 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36. 荣格继弗洛伊德之后提出的理论有(1 分)A. 无意识B. 集体无意识C. 欲望升华D. 原始意象E. 原型37. 中国古代心理批评的两次高潮出现在(1 分)A. 先秦时期B. 两汉时期C. 魏晋时期D. 唐宋时期E. 明清时期38. 印象批评的基本步骤是(1 分)A. 情感体验B. 获取印象C. 入乎其中D. 整合感受E. 抒情描写39. 受分析哲学影响的文学批评一般具有两个共同特征,即(1 分)A. 从历史观点出发B. 以语言为研究对象C. 强调读者的地位D. 推崇分析方法E. 注重心理分析40. 论著体的文学批评文章的特点是(1 分)A. 逻辑严密B. 短小精悍C. 论据充分D. 论点明确E. 卓约轻灵三简答题 (共8题,总分值8分 )41. 简述《文心雕龙》中“文之枢纽”各篇的理论内涵及相互联系。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文学批评史摘录绪论1.中国文学批评史发展历史2.中国文学史特点A形态灵活多样a专著:“话”《六一诗话》欧阳修b散件:序跋、书、信、笔记c特殊形态:评点(章法)、选本《古文观止》B.受儒释道文化的影响(文化背景)诗教说意韵说的内容贯穿始终意境“兴”C.思维方式与批评方法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征a.直觉思维,形象阐释文学关联b.范畴批评气c.主观性强先秦文学批评1文史哲部分—创作、批评2.诗、乐、舞一体3.片断文,文学,泛指学术、文化。
①自然之文,纹理→人文→学术孔门四科3.以乐为核心的礼治、诗教观念。
P13《季扎观乐》用社会、政治的眼光去看“诗”三百,看做是社会和政治的反映。
诗渐渐独立于乐之外,歌词本身具有独立的作用,而教化的观念仍被延续。
子曰诵诗三百,援之以及,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诗言志—是比较完整的观念表达,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普遍观念。
最早见于《今文尚书-尧典》“诗言志,歌用言,声依永,律和声……”P11一、关于志的内涵—1前人关于志的观点①排斥个人情感因素、与政治教化相关联的志,意思想怀抱。
②及=即情,情志一体,泛指人的情感。
(郭绍虞)2.文字训诂志,怀抱之意。
3.志的内涵随社会文化发展而变化①上古时期诗乐舞一体时代。
志,群体,普遍观念。
②礼乐制度确立后,“志”与政教、人伦规范相关的志向怀抱。
《墓门》P10③个体表达情意的突出,从屈原开始,“一己之穷通出处”二诗言志的内涵1作诗陈志王使公卿献诗以测其志。
—左传例子。
硕人清人黄鸟2赋诗言志,断章取义P11 3.以诗观志P12 4.教诗明志,引诗证志三诗言志的意义1,。
内容丰富,反映了普遍观念2.作为纲领,贯穿先秦两汉的诗学①创作论,物感说:思无邪。
发乎情止乎礼②审美效果和社会公用方面来说,诗教,社会责任兴观群怨③达志的手段,《诗大序》-赋比兴④从读者角度看如何正确接受诗中所言之“志”,孟子的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3.从整个批评史的发展来说,诗言志构成了中国诗学的逻辑起点,后来的诗学观念大都是在“诗言志”的基础上和逻辑地展开。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复习题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复习题中国古代文论试卷一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无我之境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意趣隐藏于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上看不出主体的主观情感色彩。
二、简答(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1)情志统一论——对诗歌本质认识的深化。
(2)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3)讽谏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强调(4)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一)文之枢纽——总原则(创作的原则,评价的标准)(1)依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之经为文章标准。
(2)对不合道的著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章绪论一、简答题1、先秦文学批评总的特征。
2、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具有哪些鲜明的特征?3、清代有哪些文学理论批评?第二章诗论一、名词解释(5×4=20)1、“兴、观、群、怨”2、“知人论世”3、“大音希声,大象无形”4、“温柔敦厚”5、“坐忘”“心斋”6、“滋味”说7、“风骨” 8、《诗式》 9、“象外之象”10、“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11、“妙悟”12、“以意为主”13、“才、胆、识、力” 14、“神韵”说 15、“性灵说”二、翻译题(2×10=20)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3、“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4、“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
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诗者,吟咏情性也。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5、“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情;‘影尽千官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
情中景尤难曲写,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有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
凡此类,知者遇之,非然,亦鹘突看过,作等闲语耳。
”(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内编》)6、“夫诗之道,有根柢焉,有兴会焉,二者率不可得兼。
镜中之象,水中之月,相中之色,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此兴会也。
本之《风》《雅》以导其源,泝之楚《骚》、汉魏乐府诗以达其流,博之九经、三史、诸子以穷其变,此根柢也。
根柢原于学问,兴会发于性情。
”(王士祯《渔洋诗话》)三、简答题(3×10=30)1、简论严羽《沧浪诗话》的诗歌艺术特征。
2、简述叶燮《原诗·内编》的诗学思想。
3、试述黄庭坚《答洪驹父书》的文学思想。
4、简述袁枚“性灵说”的涵义。
四、论述题(2×15=30)1、论述“诗言志”的诗学主张。
2、试论白居易《与元九书》的文学思想。
3、论述苏轼的文学思想。
第三章文论一、名词解释1、“发愤著书”2、“文气”说3、“诗缘情”说4、神思5、通变6、“气盛言宜”7、“文以明道” 8、“诗穷而后工” 9、“童心”说二、翻译题1、“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曹丕《典论·论文》)2、“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
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致也,情曈昽而弥鲜,物昭晣而互进。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
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陆机《文赋》)3、“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
’神思之谓也。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4、“故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
抑之欲其奥,扬之欲其明,疏之欲其通,廉之欲其节,激而发之欲其清,固而存之欲其重,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5、“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
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
”(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6、“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童心说》)三、简答题1、谈谈王充《论衡》的文艺美学观。
2、谈谈陆机《文赋》中的论艺术美。
3、试述欧阳修的文学思想。
4、论述李贽“童心”说的具体内涵。
四、论述题1、为什么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从曹丕开始?2、论述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的文学思想。
3、比较论述韩愈、柳宗元文学思想的异同。
第四章词论一、名词解释1、“别是一家”2、“雅正”3、“意趣”4、“寄托出入”5、“境界”说6、“入乎其内”“出乎其外”7、“有我之境” 8、“无我之境” 9、“隔”与“不隔”二、翻译题1、“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2、“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简答题1、谈谈词的主要特点。
1、谈谈张炎《词源》的文艺思想。
四、论述题1、论述李清照《词论》的文学思想。
2、论述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文学思想。
第五章戏曲论一、名词解释1、“永嘉杂剧”2、“本色”3、“立主脑”4、“审虚实”5、“贵显浅”6、“重机趣”二、翻译题1、“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
词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
凡读传奇而有令人费解,或初阅不见其佳,深思而后得其意之所在者,便非绝妙好词。
”(李渔《闲情偶寄》)2、“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
倘先无成局,而由顶及踵,逐段滋生,则人之一身,当有无数断续之痕,而血气为之中阻矣。
工师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李渔《闲情偶记·结构第一》)三、简答题1、谈谈王骥德《曲律》的戏曲创作理论。
2、试论徐渭《南词叙录》的戏曲理论。
四、论述题1、论述李渔的戏曲理论批评思想。
2、论述金圣叹《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的戏曲批评理论。
第六章小说论一、名词解释1、“以文运事”2、“因文生事”3、“澄怀格物”4、“善用犯笔而不犯”5、“据实指陈”6、“熏、浸、刺、提”二、翻译题1、“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
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2、“做文章不过是情理二字。
今做此一篇百回长文,亦只是情理二字。
于一个人心中,讨出一个人的情理,则一个人的传得矣。
”(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3、“读《三国》胜读《西游记》。
《西游》捏造妖魔之事,诞而不经,不若《三国》实叙帝王之事,真而可考也。
……读《三国》胜读《水浒传》。
《水浒》文字之真,虽较胜《西游》之幻,然无中生有,任意起灭,其匠心不难,终不若《三国》叙一定之事,无容改易而卒能匠心之为难也。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4、“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目曾亲睹者。
又写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
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为更甚。
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批语·己卯本第十九回批语》)三、简答题1、简论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的小说人物塑造。
2、谈谈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批语》中的人物形象论。
四、论述题1、试述金圣叹的小说理论批评思想。
2、谈谈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中的历史小说理论。
3、论述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的新文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