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案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本章主要介绍《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课程的背景、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使学生对课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1.2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的意义1.2.1 理解个性与个性化的概念1.2.2 掌握个性发展的阶段和特点1.2.3 认识个性发展的重要性1.3 课程目标与内容1.3.1 课程目标1.3.2 课程内容1.4 教学方法与评价1.4.1 教学方法1.4.2 评价方式第二章:个性发展的理论基础2.1 心理发展理论2.1.1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2.1.2 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2.1.3 心理发展的动力理论2.2 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2.2.1 个性与社会性的定义2.2.2 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2.2.3 个性与社会性的相互作用2.3 个性发展的心理过程2.3.1 自我认识的发展2.3.2 自我监控的发展2.3.3 自我评价的发展第三章:儿童个性的生物学基础3.1 遗传与个性3.1.1 遗传对个性发展的影响3.1.2 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2 神经生理学基础3.2.1 脑部结构与功能3.2.2 神经递质与个性发展3.3 激素与个性3.3.1 激素对个性发展的作用3.3.2 激素与行为的关联第四章:儿童个性的社会化过程4.1 家庭对个性发展的影响4.1.1 家庭教养方式与个性发展4.1.2 家庭氛围与个性发展4.2 同伴关系与个性发展4.2.1 同伴交往的意义4.2.2 同伴关系对个性发展的影响4.3 社会环境与个性发展4.3.1 社会文化对个性发展的影响4.3.2 社会变迁与个性发展第五章:儿童个性发展的评估与干预5.1 个性评估方法5.1.1 观察法5.1.2 调查法5.1.3 心理测验法5.2 个性干预策略5.2.1 环境干预5.2.2 教育干预5.2.3 心理干预5.3 案例分析与实践指导5.3.1 案例分析5.3.2 实践指导第六章:个性发展中的情绪与情感6.1 情绪与情感的概念6.1.1 理解情绪与情感的区别6.1.2 掌握情绪与情感的发展特点6.2 情绪与情感的作用6.2.1 情绪情感对个性发展的影响6.2.2 情绪情感与社会适应的关系6.3 情绪调节与个性发展6.3.1 认识情绪调节的重要性6.3.2 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第七章:创造力与个性发展7.1 创造力的概念与测量7.1.1 理解创造力的定义7.1.2 掌握创造力的发展特点7.2 创造力与个性的关系7.2.1 创造力与个性特质的关系7.2.2 创造力培养的策略7.3 创造力的发展与教育7.3.1 教育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7.3.2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第八章:个性发展中的道德与价值观8.1 道德发展的理论8.1.1 理解道德发展的阶段8.1.2 掌握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8.2 价值观的形成与影响8.2.1 理解价值观的定义8.2.2 掌握价值观的形成过程8.3 道德教育与个性发展8.3.1 道德教育的方法与策略8.3.2 道德教育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第九章:特殊儿童的个性发展9.1 特殊儿童的概念与分类9.1.1 理解特殊儿童的定义9.1.2 掌握特殊儿童的分类及特点9.2 特殊儿童个性发展的挑战9.2.1 认识特殊儿童个性发展的困难9.2.2 分析特殊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因素9.3 特殊儿童个性发展的支持与干预9.3.1 掌握特殊儿童个性发展的支持策略9.3.2 学习特殊儿童个性发展的干预方法第十章:个性发展的实践应用10.1 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与实践10.1.1 理解个性化教育的理念10.1.2 掌握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方法10.2 个性发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10.2.1 认识个性发展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10.2.2 学习个性发展在学前教育中的实践策略10.3 个性发展评估工具的应用10.3.1 了解个性发展评估工具的种类10.3.2 掌握个性发展评估工具的使用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绪论中的课程介绍:理解课程的背景、目的、内容、方法和评价,为整个学习过程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二)性格的类型
1. 情感抑制型和情感非抑制型
儿童性格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儿童适应新环境的难易程度, 根据适应新环境的难易程度,分为情感抑制型和情感非抑 制型。情感抑制型性格的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感知水平较高, 对不熟悉、不可预测的环境反应往往比较强烈,面对新环 境,容易表现出畏惧和退缩。老师和家长应该多加关注, 增强他们的安全感,以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新变化。
•6.时3 域信分号析的是时指域在分时析间域内研究系统在一定输入信号
作用下,其输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变化趋势 、大小、相位等)。 • 信号的时域描述:以时间为独立变量,描述信号随时 间的变化特征,反映信号幅值随时间变化的关系。
• 优点:形象、直观; • 缺点:不能明显揭示信号的内在结构。
6• .3周.1期周信期号信的号幅值幅特值征特常征以分幅析值、峰-峰值、均值、
例2.6函.2函 数创发数建生一发器个生。可器以产生正弦波、三角波、方波和锯齿波的
6.2.3 波形生成
• 在波形生成子选板中的所有函数不仅输出包含指定波形 图形的数字型数组,而且包含时间参数,这种数据类型 在LabVIEW中称为波形数据。
1• . 波波形形数生据成以函簇数的的形式特给点出,如图所示,包含起始
三、学前儿童气质发展的特点
(一)气质的稳定性
气质作为儿童与生俱来的、与神经生理密切相关的特 点,在整个儿童期内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多数婴 儿出生后表现出的气质特点到其成人后还一直存在。
(二)气质的可塑性
儿童的高级神经系统还在不断发育,在与周围环境的 不断互动中,其气质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着变化。
(2)频域分析
• 测量时直接采集到的信号是时域波形,由于时域分析的局限 性,所以往往把问题转换到频域来处理。通过频域分析可以 得到信号在频域的各种特征量及信号的频率组成信息。最主 要的频域分析方法就是快速傅里叶变换及其反变换。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主题11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 只是把名字理解为自 己的代号。(2岁左右)
在语言学习中掌握了物主代词“ 我的”和人称代词“我”,由此 实现了自我意识发展的又一次飞 跃,即从把自己看作是客体转变 为把自己当做主体来认识。这标 志着他们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出现 。
三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1.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1)学前儿童自我认识发展的趋势
主题十一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探寻一 解析个性
探寻一 解析个性
一、认识个性 1.个性的概念 个性是指个体全部心理活动 的总和,或具有一定倾向性 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 又称人格。
探寻一 解析个性
一、认识个性 2.个性的基本特征 (1)个性的独特性 (2)个性的整体性 (3)个性的稳定性 (4)个性的社会性
• (1)气质使性格带有某种独特的色彩。 • (2)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速度 • (3)性格对气质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掩盖气质类型。
同样是“骄傲”的性格特点, 胆汁质的人可能直接说大话,甚至口出狂 言,让人一听就知道他骄傲; 多血质的人很可能把别人表扬一通,最后 露出略比别人高明一点,骄傲得很婉转; 粘液质的人骄傲起来可能不言不声,自个 偷着乐。
话说有一天,孙悟空、唐僧、王熙凤、林黛玉四人一 起前往电影院去看电影。但是不巧的是,四人同时迟 到了。电影院的看门人对这四个人说:“不好意思, 你们迟到了10分钟,现在不能放你们进去。” 请大家根据四个人各自的气质特点,都会有哪些表现?
探寻二 学前儿童的气质
二、学前儿童的气质及其教育 1.0-3岁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探寻五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你想过这些问题吗?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
陈国宁《学前心理学》第12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 如何形成孩子良好的依恋呢? 1.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2.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3.父母亲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
4.父母亲对孩子发出的信号要及时作出反应
二、亲子关系类型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一)民主型 ◈ 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 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支持子女的爱好、兴趣。 ◈ 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的要 求,将控制、引导性的训练与积极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相结合。
二、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一)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二)第二阶段: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 (二)第三阶段: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三、学前儿童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
◈ 2岁左右是儿童性别行为初步产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儿童 的活动兴趣、选择同伴及社会性发展三方面。 (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 1.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 2.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
(五)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攻击 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三、研究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 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 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
学前儿童亲子关系的发展
◈ 狭义的亲子关系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即依恋。
◈ 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方式,即父母的教 养态度与方式。
吉首大学2022年专升本学前教育学专业基础课(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课程考核大纲考试大纲
学前教育学专业基础课(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课程考核大纲《学前教育学》部分考核大纲一、课程编号二、课程类别: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专业基础课程三、编写说明1、本考核大纲参考牟映雪的教材《学前教育学》进行编写。
2、本大纲适用于学前教育专业专升本考试。
四、课程考核的要求与知识点第一章学前教育的演进与发展1、识记:(1)各社会形态下的教育特征;(2)学前教育的价值。
2、理解: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家庭、妇女等社会因素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3、掌握:21世纪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章学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识记:(1)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2)中国社会转型时代的中国学前教育理论体系;(3)现代典型的学前教育方案。
2、理解: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及对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借鉴意义。
3、运用:结合中国教育实际,总结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综合学前教育方案。
第三章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1、识记:近代以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以及中国主要的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2、理解:(1)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主要特点;(2)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问题。
3、运用:能够借鉴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主要特点,分析当前我国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的问题,树立以法治教的意识。
第四章幼儿与教师1、识记:(1)幼儿的特性;(2)儿童观的类型;(3)幼儿教师的职业特点;(4)幼儿教师的多元化角色;(5)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2、理解:师幼互动的内涵、特征及模式。
3、掌握: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者应该树立的儿童观。
第五章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1、识记:(1)我国幼儿教育目标的内涵、特点;(2)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内容。
2、理解:(1)幼儿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2)幼儿体育、智育、德育、美育的关系。
3、掌握:(1)幼儿体、智、德、美四育的内容及特点;(2)“四育”的工作原则。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
一、个性的形成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三、气质的发展 四、性格的形成 五、能力的发展
一、个性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
• 个性指一个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 总和,反映着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和精神面貌。
(二)个性的特征
•独特性 •整体性 •稳定性 •社会性
整体性
• 个性作为一个心理特征系统,包含着人的心理的整体性, 体现着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 1.根据丽丽的上述行为表现,你认为丽丽偏向于什么气质 类型?为什么?
• 2.请说明儿童气质是如何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而影响 儿童的个性发展的。
• 3.请简要说明如何根据儿童不同的气质特点,有针对性地 进行培养教育。
• 根据案例中所描述的丽丽的行为表现,丽丽偏向于多血质。 因为她的言谈举止,基本上符合多血质的下属基本特征: 反应迅速,活泼好动,动作敏捷,兴趣广泛但易变,做事 粗枝大叶。
• 联系: •指导气质的发展,使它服从于
生活的要求。 • 例如:一个在严酷的生活环境中养成高度自制的人,会善
于控制自己暴躁而易于冲动的气质特点。 • 当然气质也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
(二)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 活泼好动 • 喜欢交往 • 好奇好问 • 好模仿 • 好冲动
(三)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1. 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2. 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3. 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4. 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四)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1. 先天气质差异(出生-1岁前) 2. 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 3. 个性初步形成(3-6岁)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 2.自我认识的发展(1~2岁)。孩子会叫妈妈已经 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更重要的 是孩子在15个月以后已开始知道自己的形象。
学前心理学复习题
学前心理学复习题学前心理学复习题目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学概述一、填空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研究个体从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心理和规律的科学。
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和环境。
3.学前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和测验法。
4.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被认为属于,他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和学习。
5.皮亚杰依照儿童智慧发展的水平,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具体运动阶段和。
6.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只应该研究行为。
二、判断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是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连续性和阶段性、不存在个人差异。
2.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问卷法主要有三种形式:结构式或封闭式问卷、开放式或非结构式问卷、综合型。
3.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社会因素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家庭、幼儿园与社会三个方面。
4.斯金纳是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该理论主要阐明人怎样在社会环境中学习,从而形成和发展他的个性理论。
三、单项选择1.下面不属于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有()A.观察法B.实验法C.认知法2.皮亚杰引用了四个概念:图式、同化、()平衡来说明内部的心理结构是如何变化的。
A.感知B.顺应C.刺激D.学习3.优生学创始人是()A.笛卡儿B.高尔顿C.冯特D.弗洛伊德4.我国的家庭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种()A.主干家庭、核心家庭、丁克家庭、单亲家庭B.丁克家庭、主观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C.主干家庭、核心家庭、联合家庭、单亲家庭D.健全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联合家庭四、问答题1.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第二章胎儿期的发育一、填空1.高尔顿的主要贡献是人类遗传学,他是的创始人。
2.近来的研究发现遗传和不是单独作用于个体,两者是相互作用的,行为是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一、填空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的反映就是感觉。
学前儿童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概述及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思考题
在现实中如何在游戏中提高幼儿 的自我控制力呢?结合游戏实例说明。
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3-6岁儿童 自我控制
总体上,幼儿的自控能力 比较弱。
随着年龄增长,独立性、 坚持性、自制力方面都会有
一定的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概述及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 自我调节
促进自我意识 的培养
六 自我发展的策略
自我发展的策略
➢ 具体而真诚的赞美 ➢ 公正而客观的评价 ➢ 提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机会
自我发展的策略
➢ 在日常生活中增强自我约束力,提高 同伴交往的质量。
➢ 通过游戏等活动提高幼儿自我控制力。
自我发展的策略
➢鼓励幼儿自主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创设表现机会,获得成就感。
学前儿童个性概述及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前儿童个性概述及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课堂小结 学前儿童的个性和自我意识有其
四 什么是自我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
具体表现:
自尊心 自信心
自豪感 ……
什么是自我意识?
成熟的自我意识的三个层次
(一)对自己的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
对觉醒状态的意识 ……
对健康状况的意识
什么是自我意识?
成熟的自我意识的三个层次
(二)对自己的外部行为以及 人际关系的意识。
二 个性的构成
个性的构成
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部分,是人的心理 活动的动力因素,包括:
1
2
3
4
5
6
个性的构成
个性中最能突出表现人的心理个别差异 的部分,包括:
1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指孩子在学龄前期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独特的、稳定的特点和行为方式。
个性是构成一个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既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是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对他们的整个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过程。
学前儿童的个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个性发展的最主要环境,家庭成员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个性产生深远影响。
学校和社会环境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广泛的社交机会和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
1.自我认识和自我意识的提高:3-6岁是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快速提高的阶段。
孩子开始认识自己的名字、性别,懂得区分自己和他人。
他们会成为对自己情感、兴趣和能力有自我评价的主体,表现出自尊心的形成。
2.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情感表达能力逐渐增强,更加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他们开始懂得关心他人,懂得分享和表达爱意。
3.社交技能的培养:学前儿童逐渐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流,开始有一定的朋友圈子。
他们能够适应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需求,尝试与人分享玩具和游戏。
4.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非常喜欢进行角色扮演和想象游戏,他们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进行丰富多样的游戏和活动。
这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重要。
5.自我控制行为的能力提高:学前儿童逐渐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按照规则和约束进行游戏和活动。
他们开始逐渐形成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学会等待、分享和尊重他人。
6.兴趣和爱好的培养: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经历了很多新的学习和体验,开始表现出对一些领域的兴趣和喜好。
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和游戏来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未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家长和教育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资源:家庭和学校应该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
不可遏制型 (兴奋型)
胆汁质
精力旺盛、易于冲动、 反应迅猛、难以自制、 鲁莽、急躁
强
灵活
平衡活Biblioteka 型不灵活 安静型多血质
活泼好动、敏捷善感、 灵活多变、情绪外显、 浮躁、轻率
安静稳重、忍耐沉着、 粘液质 反应迟缓、内心少外
露、冷静、坚韧
不平衡 弱 (抑制
占优势)
弱型 (抑郁型)
.
抑郁质
柔弱易倦、体验深刻、 细致敏感、缄默迟疑、 谨慎、孤僻
强、不平衡、兴奋占优势——不可遏制型(兴奋型) 强、平衡、灵活——活泼型 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 弱、不平衡、抑制占优势—— 弱型(抑郁型)
.
23
平衡型
情绪平衡,善于自制,动作形成较准
确等
兴 奋 占 优 精力旺盛、爱冲动难自制
势 不平衡型
抑 制 占 优 胆小拘谨、缺乏魄力、易生闷气
势
强型 弱型
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 发展
.
1
学习目标
了解个性的概念 理解个性因素(包括气质、性格、自我意
识、性别化)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及其 重要性。
.
2
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
.
3
一、什么是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 在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 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
4
二、个性的特征
稳定性 整体性 社会性 个别性
甚至做小动作。但看见老师稍有示意,即能克制自己。 她能较快地适应不熟悉的环境,第一次上台报幕和第一次演出都能很好地
完成任务。 她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从来不一个人单独玩,并很擅于和小朋友交往,
在游戏中常常当小领袖。
这是个偏多血质倾向的孩子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与教育
一般型儿童在与同伴交往中表现一般,既不是特别主动、友好,也不是特别不主 动、不友好,交往的主动性、友好性、社交策略都处于中等水平,在同伴交往中的社 交地位也一般,被一部分同伴喜欢、接受,同时也受到另外一些同伴的排斥、拒绝。
(一)个性特征
儿童的个性特征是影响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外貌特征
自律道德阶段(10岁以后):是非判断的主要根据是行为者的动机,而不 是行为本身的客观后果。
(二)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4—10岁): ① 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② 天真的享乐主义阶段
(二)提高儿童社会交往的技能
帮助儿童掌握适宜的社会交往技能,有利于儿童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
(三)引导儿童建立适宜的同伴关系
成人不必大惊小怪,应理解儿童内心真正的想法,并站在他们的角度分析其言行背后 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会儿童正确表达内心想法的方法,引导儿童与同伴建立适宜的关 系。
(一)亲社会行为的发生(2岁左右)
婴儿开始识别熟悉的人,也能够区别一个熟悉的人与另一个熟悉的人。
(三)依恋关系明确期(6个月—2岁):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
儿童与依恋对象的依恋关系真正形成,明显的依恋行为开始出现。
(四)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2岁的儿童开始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并能据此调节自己的行为。
(一)安全性类型
帕顿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交往水平将儿 童的游戏行为分为六类:无所事事、旁观者行为、 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二) 2.5—6岁儿童的同伴关系
(一) 受欢迎型
受欢迎型儿童喜欢与人交往、社交能力强,在交往中积极主动,并表现出友 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因而被大多数同伴所接纳、喜爱。他们在同伴中的社交地 位较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了解学前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2学时)【教学目的】掌握了解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意义、发生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基本情绪和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意义、情绪情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教学的具体内容】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儿童心理、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儿童年龄越小,这种影响就越大。
本章将涉及以下内容: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与分化;学前儿童几种基本情绪(哭、笑、恐惧和依恋)及高级情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等。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了解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生、分化以及几种基本情绪和高级情感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情绪的动机作用情绪是儿童认知和行为的唤起者与组织者,也就是说情绪对婴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动机和激发作用。
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情绪色彩非常浓厚。
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作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不去作某种行为。
例如,让儿童学会早上来园时跟老师说:“早上好”,下午离园时说“再见”,结果许多儿童先学会说“再见”,而问“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
其重要原因是由于儿童早上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缺乏向老师问早的良好情绪和动机,下午则愿意立即随父母回家,所以赶快说“再见”。
虽然同样是学说话,在不同情绪影响下,学习效果并不相同。
到了学前晚期,情绪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仍然相当明显。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情绪与认知之间关系密切,一方面,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另一方面,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
孟昭兰曾以婴幼儿为被试,研究了不同情绪状态包括了快乐、痛苦、兴趣、惧怕、愤怒和大怒等,对其智力操作活动的影响。
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作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著的差别。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与塑造
性格是最重要的个性心理特征,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 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一、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特点 (一)婴儿性格的萌芽
两岁左右,随着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性格方面 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群性 2.独立性 3.自制力 4.活动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学前儿童个性倾向性的发展和引导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它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 力因素,决定着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地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 个性倾向性是构成个性的核心。
一、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和引导 需要是学前儿童个性积极性的源泉。需要是个体在一定生活条件下,即在一定社 会和教育的要求或自身的要求下产生的对于一定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个体对其存 在与发展条件的欲求的心理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内在动力。 学前儿童需要的发展遵循着一个规律,即年龄越小,需要越简单、越低级,生理 需要越占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前期,孩子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加, 出现了模仿成人活动的探索性需要、游戏的需要及与伙伴交往的需要等。
(一)学前儿童动机发展的特点
1.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2.从直接近景性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 3.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二)学前儿童良好动机的培养 学前儿童的动机主要和自己的需要、直接兴趣有关。儿童动机的培养 不是孤立的,应放在整个个性的整体结构之中。
(二)幼儿气质的发展及影响因素
1.幼儿期儿童的气质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2.幼儿气质具有稳定性 3.3—4岁为幼儿气质发展的关键期
最近有研究进一步探讨了3-5岁儿童气质的不同方面在影响母亲教养方 式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儿童气质的不同方面在影响母亲教养方 式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有的是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积极气质因素, 有的是影响母亲教养方式的消极气质因素,有的则为没有显著影响作 用的中间型气质因素。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个性形成的开始
幼儿期是整个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同时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
关键期。个性是在生理发育的基础上,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下,逐
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① 个性的发生发展过程 ② 个性的实质 ③ 个性的结构 ④ 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对儿童心理与行为发展的意义
个性的概念
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 独特组合。
任何人独有的、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都是一个人个性的表现。 人与人之间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
举止中。要了解一个人,只要看言行表现,其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 一个人真是的个性。
个性的基本 特征
1.个 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
同卵双胞胎的外貌虽然不易区分, 但熟悉他们的人还是能从他们的一 个眼神或动作就能区分开来。
将行为与个性这个整体想联系,才能合 理地理解和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同 样的行为出现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其原因和 教育方法可能不同。
4.个性的社会性
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3.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 不变的。现实生活中的多样性和多边 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
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影响个性的社会因素: ①宏观环境(民族、国家、所处的时代、社会 生活条件、社会风气) ②微观环境(家庭、学校、生活工作环境)
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个性的结构
(一)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 成 (二)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 长 (三)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 展 (四)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 的发展
☺ <2岁 个性不可能发生; ☺ ≈2岁 个性的萌芽; ☺ ≥3岁 个性开始形成 ☺ 3~6岁 个性形成过程的开 始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本章将涉及以下内容:个性的内涵;个性的基本特征;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个性的内涵、个性的基本特征,了解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掌握幼儿期性格特征、学前儿童能力发展的特点以及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第一节个性形成的开始一、个性的内涵(一)定义心理学所说的“个性”,又称“人格”。
其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和“人格”的含义不同。
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和言行举止中,行为表现更能反映一个人真实的个性。
(二)个性的结构个性是由哪些心理成分构成的?心理学家有不同的看法,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个性心理结构,包含下列5种成分: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这些特征最突出表现出人的心理的个别差异。
3.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的控制系统。
4.心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情感等。
这些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成分或基础成分,是人对现实发生反映和联系的基本形式。
5.心理状态包括注意、激情、心境等,是心理活动的背景,表明心理活动进行的时候所处的相对稳定的水平,起提高或降低个性积极性的作用。
狭义的个性包括以下两大方面内容:1.个性的调控系统个性的调控系统包含两方面,即个性的调节系统和个性的倾向性。
个性的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
个性的产生和发展与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也可以说,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只有当孩子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儿童的个性才逐步发展起来。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
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性的发展水平。
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成熟和稳定。
可以说,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儿童个性的成熟。
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系统,它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动力。
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倾向性主要是需要、动机和兴趣。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对于幼儿来说,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个性特征开始形成。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人的行为中,并非所有的行为表现都是个性的表现。
要了解一个人的个性行为,就有必要了解作为个性的一些基本特征。
1.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的个性千差万别。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人。
即使是躯体相连的兄弟、姐妹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另一方面,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虽然每个人的个性是不同于他人的,但对于同一个民族、同一性别、同一年龄的人来说,个性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共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心理都有一些比较普遍的特点,如中国人的性格都或多或少地打有儒家思想的烙印。
而同一年龄的人身上更是存在一些典型特点,如幼儿期的儿童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好动、好奇心强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2.个性的整体性个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是由各个密切联系的成分所构成的多层次、多水平的统一体。
在这个整体中各个成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使每个人的行为的各方面都体现出统一的特征。
这就是个性的整体性含义。
因此,从一个人行为的一个方面往往可以看到他的个性,这就是个性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3.个性的稳定性个性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个人的偶然的行为不能代表他真正的个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能代表一个人的个性。
个性是相对稳定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带来了个性的可变性。
对于一个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孩子来说,即使是已经形成了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个性特点,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作用下,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
所以说,个性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4.个性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人的个性形成、发展中,人的个性的本质方面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如个性中的最高层次人生观、价值观。
这些个性特征的形成,是和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及其所受的教育密切联系的。
社会因素对个性的影响还表现在,即使一些比较基本的个性特征的形成,也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
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的个性有比较明显的特点。
因此说,个性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影响个性形成的社会因素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主要指一个人的民族、国家、所处的时代及其社会生活条件和社会风气。
微观环境主要是指家庭、学校及生活、工作环境。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影响其个性发展的主要是家庭和幼儿园。
个性具有社会性,但个性的形成也离不开生物因素。
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生物因素给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社会因素使这一可能变成现实。
而影响个性的生物因素主要是一个人的神经系统的特点。
因此,我们说个性是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
三、个性的开始形成2岁前,儿童各心理成分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还没有很好掌握语言,思维没有形成等),在这一阶段里,其心理活动是零碎的、片段的,还没有形成系统,因此个性不可能发生。
2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3~6岁儿童的个性开始形成。
所谓个性开始萌芽,是指心理结构的各成分开始组织起来,并有了某种倾向性的表现,但是还没有形成稳定倾向性的个性系统。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是因为这时期个性的各种心理结构成分开始发展,特别是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已经初步发展起来,同时,各种心理活动不仅已经结合成为整体,而且表现出明显的、稳定的倾向性,形成个人的独特性。
每个儿童在各个不同场合、情境,对不同的事件,都倾向于以一种自身独有的方式去反应,表现出自己所特有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幼儿期,儿童个性只能是形成的开始,或是个性初具雏形。
直到成熟年龄(大约18岁左右),个性才基本定型,而且在个性定型以后,还可能发生变化。
第二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气质是人的三大个性心理特征之一。
它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气质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带上个人独特的色彩,制约着心理活动进行的特点。
与其他个性心理特征相比,气质和人的解剖生理特点具有最直接的联系,具有较突出的生物性。
儿童生来就具有个人最初的气质特点,同时,气质与其他个性特征相比,具有更大的稳定性。
一、气质的类型(一)传统的气质类型传统上根据神经类型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及抑郁质。
具体见下表。
表12-2-1 传统气质类型的划分这四种类型的人都有其各自的典型特征。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非常少数的人具有单一的、典型的气质类型,大多数人都是混和型的,只是某一种类型的表现更突出一些。
(二)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划分对学前儿童同样可以使用。
由于其外部表现典型,容易区分,因此,从教育角度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近年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的划分,也被广泛运用。
托马斯、切斯根据9个维度对从出生到3岁前儿童的气质类型进行划分,划分为三种类型,具体见表12-2-2。
表12-2-2 托马斯、切斯婴儿气质类型一览表1.容易型许多婴儿属于这一类,约占托马斯、切斯全体研究对象的40%。
这类婴儿吃、喝、睡、大小便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
他们情绪一般积极、愉快,对成人的交流行为反应适度。
由于他们生活规律、情绪愉快,且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反馈(强化),因而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
2.困难型这一类婴儿的人数较少,约占托马斯、切斯全体研究被试的10%。
他们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
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新的安排和活动,对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
他们情绪总是不好,在游戏中也不愉快。
成人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
由于这种孩子对父母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麻烦,因而在哺育过程中需要成人极大的耐心和宽容。
否则易使亲子关系疏化,孩子缺乏抚爱、教养。
3.迟缓型约有15%的被试属于这一类型。
他们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但也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畏缩、情绪低落,逃避新刺激、新事物,对外界环境、新事物、生活变化适应缓慢。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能逐渐活跃起来。
这一类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成人抚爱和教育情况不同而发生分化。
托马斯、切斯认为,以上三种类型只涵盖了65%的研究被试,另有35%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
他们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混和的特点,情绪、行为倾向性和个人特点不明显,属于上述类型中的中间型或过渡型。
二、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与变化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因为气质和儿童的生理特点关系最直接。
儿童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一定的气质特点,在整个儿童期内常会保持相对稳定。
儿童的气质类型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原来的气质类型。
有时,儿童的气质类型并没有发生变化,但因受环境、教育的影响而没有充分地表露,或改变了其表现形式,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气质的掩蔽。
气质的“掩蔽现象”也就是指一个人气质类型没有改变,但是形成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表现出一种不同于原来类型的气质外貌。
气质无所谓好坏,但由于它影响到儿童的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影响父母等对儿童的对待,如果不加以重视,将会成为形成不良个性的因素。
第三节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一、性格的概念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一)性格的特点1.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周围的人与事的态度是各式各样的。
如有的人待人热情,善于关心别人;有的人冷漠;有的人私心很重,只顾自己;有的人勤劳;有的人懒惰等等,这种一个人经常表现的、对人、对己及对事的态度方面的差异是人的性格的一个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