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十年

合集下载

第三个十年的散文

第三个十年的散文

一、 报告文学和小品文的发展
(一)报告文学
“七七”事变激发了作家为抗日写作的热情,而当时人们渴望文 学能更加贴近现实,要求文学能迅速的反映战况,担负起传递战 斗信息,记录抗战业绩的任务,因此,报告文学成为很多作家首 选的文体。
1、新闻性战地报告 A、丘东平:《第七连场别动队》等 C、曹白:《这里,生命也在呼吸》、《在敌后穿行》等
觉玩味庸常人生。
第二讲 继承鲁迅传统的杂文
(一)《野草》作家群
1、夏绀弩 A、创作成就:《历史的奥秘》、《早醒记》、《血书》等。 B、基本主题:抨击腐朽事物和黑暗现实,批判伦理道德,力求
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C、艺术风格:善用反语,多有冷嘲风格,平易朴实中见深沉。
2、秦似 A、创作成就:《感觉的音响》、《时恋集》、《在岗位上》等。 B、主题:对抗战中的官僚统治的弊端予以揭露 C、风格:文化气息较浓,行文如同拉家常,说闲话,却诙谐精
神品质。即尊重事实,又采用了小说的艺术手法。
(二)小品文
抗战爆发后小品散文相对沉寂,新进作家较少,然而已经成名的作家 所写的散文大都比前一时期更圆熟,有更多的风致。
1、萧红 A、代表作:《回忆鲁迅先生》 B、散文与小说相互融会,以女性感觉捕捉日常的生活化细节,
随意点染,感情充沛。
2、何其芳 A、代表作:《星火集》、《星火集续编》等。 B、文风转变,从沉醉幻美转向关注现实,于深情、沉思和想
3、文风:从抗战前的生涩转向平易通脱
(四)解放区杂文
丁玲:《三八节有感》 萧军:《论同志之“爱”与“耐”》 艾青:《了解作家与尊重作家》 王实味:《野百合花》
40年代杂文的写作量相当大,很少有作家未曾涉及此领域,这是因 为在那个多难的年代,杂文这种短促突击的文体可以更直接的与现 实对话,也更能适应读者的需要;但杂文较之其他散文文体更难体 现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杂文大都着眼于现实批判,较少如鲁迅的 深层次的文化批判与思想批判,尽管有人提出过超越“鲁迅”的目 标,但要达到依然存在困难。

第三个十年小说概述

第三个十年小说概述

3、沙汀是抗战之后最杰出的讽刺小说家之一 《防空——在堪察加的一角》( 《防空》 ) 短篇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馆里》
沙汀著名长篇“三记”:长篇代表作《淘金记》 《困兽记》、《还乡记》。 短篇集《呼嚎》、《医生》
《在其香居茶馆里》:注意人物性格前后的变化 镇长方治国:忍气吞声——强硬 害怕幺吵吵,忍辱挨骂 一口回绝陈新老爷的要求:“我负不了这个责!” 幺吵吵:强横无礼——沮丧 肆无忌惮,在奔突中随意践踏旁人的横行者。 幺吵吵的沮丧:一直把自己看作一个能够驾驭这混乱 世界,超越在一切规矩之上的重要人物。失掉了面 子也就失去了自信。
• 萧红《呼兰河传》 •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 • 骆宾基《边陲线上》、长篇自传体小说《幼 年》和著名短篇集《北望园的春天》。 • 夏衍《春寒》 • 李广田《引力》 • 严文井《一个人的烦恼》 • 王西彦“追寻”三部曲:长篇《古屋》《神 的失落》《寻梦者》
三、通俗与先锋
1、予且是新市民小说的代表。 2、张爱玲(1920—1995) 提供的是处于现代环境下依然顽固存留的中国 式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 既是通俗的,又是先锋的,既是中国的,又是 现代的
2、暴露小说:
张天翼《华威先生》 《谭九先生的工作》 《新生》,后一并收入《速写三篇》。 《华威先生》(1938)发表后在国统区引起 关于抗战文艺要不要暴露的长时间的争论, 直到40年代不可遏止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暴 露作品,汇成了40年代讽刺与暴露文学的浪 潮。

《华威先生》提供了一个“包而不办”的抗战文化官 僚的典型形象: 华威先生的外部表现是“忙”。 到处兜售“一个领导中心”,把一个党派的狭隘利 益与个人私利充分地混合。政客、党棍加文化野心 家! 性格核心是狂热的权力攫取欲。 讽刺艺术: 人物形象刻画上蕴含讽刺性:优雅与失范;快与慢; 媚上与欺下。 场景选择上强化讽刺性:三个会议的不同表现; 语言风格上饱含讽刺性:反复的段落和语言;虚假 和矛盾的语言;对不同人物的不同语言。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框架整理)

研究架构图第一编第一个十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年)文学思潮与运动(一)表1:文学革命进程表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2:文学革命的成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3: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潮流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表4: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创作趋向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一)表5:第一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一)表6:第一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编第二个十年(一九二八~一九三七年六月) 文学思潮与运动(二)表7:三零年代文艺发展的基本线索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8:自由主义对左翼文学的批评声浪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二)表9:第二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二)表10:第二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三编第三个十年(一九三七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文学思潮与运动(三)表11:战争下的文学发展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1:四零年代几次重要的文学论争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各类文学创作(三)表12:第三个十年各类文学创作发展及其代表作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家及其作品和影响(三)表13:第三个十年文学名家及其影响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台湾文学表14:台湾文学概况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5:台湾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表16: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比较来源:笔者整理于<〈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伍、书评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的文学.这样的「文学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十七章节三个十年文学运动

中国现代文学史十七章节三个十年文学运动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文学上承“五四” 新文化运动优良传统,下开社会主义文艺之先河,有 着承先启后的特殊意义。
■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孤岛文学”
上海的外国租界是1937年11月日军攻占上海后剩 下的一个相对平稳的地区,一些进步文艺工作者利用 “孤岛”这一特殊环境,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 文艺活动,直至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外 国租界全部沦陷,才告结束。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十七讲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一、抗战文艺运动
(一)抗战文艺运动的背景和发生
1、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极具变化的政治 形势,文学随之改变了原有发展的轨道,反映时 代感、使命感。
2、1936年前后已经形成全国范围文艺界的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个口号的论争”与文 艺界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2、抗战文学题材和方法的探讨 在抗战文学的热潮中,一些作家制作了不少根据道 听途说随意点染和空喊口号的“急就章”。茅盾和周扬 曾指出过这种概念化的倾向,但并未引起注意。梁实秋 在他主编的《中央日报》副刊上也批评了这种“抗战八 股”倾向,并指出也可以写“与抗战无关”的题材。稍 后施蛰存也在《文学之贫困》中相附和。 这些意见对于改变文学题材单一化,创作概念化有 积极意义,但毕竟冲淡了抗战文学的主题,加上历史的 积怨,因而遭到抗战文艺界主流的严辞反击,甚至连抗 战文艺的一些缺点也加以偏激地袒护。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十七章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运动
6、自由文艺思潮再批判与文艺思想的激进化 抗战胜利后,应合着政治上“第三条道路”的思 潮,回到文学岗位的原“京派”同人朱光潜、沈从文、 萧干等人开始了“自由主义”文艺的重新倡导。 虽 然这种思考对于恢复文学多元开放的文学生态具有一 定的合理性,但是不合时宜的。在新与旧、方生与未 死、反动与进步两大社会势力生死决战的历史巨变时 期来鼓吹文艺的自由与超脱,必然要受到文艺界进步 潮流的批判。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

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1.1915年9月,独秀发表《新青年》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7年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作人、雁冰、地上、统照等等;月刊《小说月报》;写法上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

3.文学革命取得重大胜利是白话文推翻文言文,白话文获得全面的推广;4.创造社于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资平、郁达夫等等,都是在日本留学的学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五卅”为界分前后期,前期为艺术而艺术,后期同情无产阶级革命;5.新月社、语丝社6.迅主要作品《呐喊》《彷徨》深刻思想主题:国民性与人性主题(1)对旧中国不幸人生的艺术概括(例如啊Q的不幸人生)(2)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彻底揭露(《狂人日记》《祝福》)(3)对国明精神弱点的揭露批判(阿Q精神、阿Q主义)(4)对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隔膜,冷酷关系的揭露批判(祝福中的人们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5)对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思考(伤逝中)(6)对美好人性的赞颂(一件小事中车夫撞了人之后。

)7.小说情节,结构模式:(1)看/被看模式,例如《示众》里面因为一个示众的罪犯而引起的人们的聚集,将看与被看体现得淋漓尽致.罪犯被人看,也在看别人,而围观的人们在相互的看,又被看;(2)离去-归来-再离去的还乡模式,例如《故乡》,小时候看到的闰土形象,后来出去读书回来时再看到润土,此时的形象完全不同了,后面又离开了故乡,体现了这一模式;8.阿Q的精神特征:一般特征:遵守“男女之打防”,盲目排外;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虚妄自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化丑为美,欺软怕硬;9.问题小说,针对社会现象,人生问题,提出问题,试图解决问题核心,人生目的,意义,价值题材;主题: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故事社会(问题)代表作家:冰心,庐隐,地山10.问题小说衰落的原因:1.一般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或是抽象的“爱的哲学”或是皈依宗教信仰等,削弱了作品的思想艺术力量,客观上也造成某些积极影响;2.在艺术上问题讲说比文学革命初期的作品元素,更多的摆脱了旧小说的痕迹,但作品视野比较狭窄往往承载概念化的毛病。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新诗】(第三个十年)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新诗】(第三个十年)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新诗】(第三个十年)第三个十年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一)抗战初期的新诗的特征(1)抒情内容:忠实地纪录了抗战初期的民族情绪:战斗性、宣传性写实主义诗风,记录抗战初期昂扬乐观的民族情绪。

诗歌题材领域的扩大。

健康浅露的抒情内容,宣言式直书胸臆,议论式陈词,描摹再现的叙写方式。

(2)抒情方方式:大多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呐喊与大量的议论式陈词。

民族化、大众化旧瓶装新酒:用民间形式来宣传抗战的热潮。

如老舍的《剑北篇》诗朗诵运动:主张使诗重新成为“听觉艺术”,以服务于抗战。

如高兰的《我的家在黑龙江》,光未然(张光年)的《屈原》等。

(3)叙述方式:回到了直接描摹、具体再现的简单粗陋的形式上。

散文化自由诗体田间被称为“时代的鼓手”,《给战斗者》创造了鼓点式的诗。

自由形式而有节奏。

(二)相持阶段的的新诗1.关于新诗发展方向问题的论争:有人认为,诗需要政治内容,不是技巧;诗人必须是人民的号手与炮手,时代的发言人。

讲求诗歌的艺术规律,向古典传统学习就是“开倒车主义”。

有人认为,文学应有独立的价值,主张“为文学而文学”。

也有人认为,诗歌应注意如何丰富和提高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表现力,推动现实主义诗歌走向成熟。

如力扬《我们的收获与耕耘》现代诗学的雏形:他的长篇叙事诗《射虎者及其家族》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另如艾青,为扩大现实主义诗歌思想艺术的容量,就向象征主义诗歌艺术借鉴,追求语言的暗示性和总体象征抒情手法的运用。

李广田《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诗的艺术》艾青《诗论》朱自清《新诗杂话》朱光潜《诗论》卞之琳《十年诗草》多方面尝试引起诗坛的讨论和总结。

2.个性化的自觉追求1)臧克家《泥土之歌》洗净铅华的朴素美,更生活化,更纯净。

2)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沉感情的外化,舒缓中悲壮的情思。

3)王亚平《火雾》以具体形象表现诗人战士的性格与情操。

3.七月诗派艾青影响下,胡风为中心。

1)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重要诗歌流派。

第三个十年小说

第三个十年小说

第三个十年小说战乱将30年代的文学发展突然打断,等文人疏散和流浪结束,文学便继续发展,于是在四十年代形成中长篇小说繁荣成熟的状况。

(当前网络小说是缺乏短中篇的,只有连载性大长篇,灵活性不够,这和缺乏强有力的其他曝光渠道有关吧)。

国统区有初年的抗战小说,不过之后的讽刺小说和追忆小说在艺术上更加成熟。

沦陷区则有通俗先锋的混合型小说,解放区则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是从苏联引进的词)新型小说。

|国统区小说,从抗战小说到讽刺小说和追忆小说抗战初期作家纷纷写作抗战题材的小说,但是也有人开始暗搓搓写起讽刺小说来,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社会情绪回落,讽刺小说便蔚然成风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重视主观性,接近象征主义的作家,被称为追忆小说,主观的兴味很浓。

①抗战小说一些作家写作被称为前线主义的报告文学,是小说和报告文学的混合体。

比如《华北的烽火》。

初期的抗战小说多表现老百姓和青年知识分子的抗战积极性,而姚雪垠(yin2)的《差半车麦秸》则是发展和深化的代表。

其写一个农民游击队员在抗战的烽火中进步成长为一个新人,其口语化和传统叙事方式使其成为抗战时期大众化的典范。

其之后还有《牛全德与红萝卜》《春暖花开的时候》。

这一类的哎呦齐同的《新生代》,萧红的《旷野的呼喊》《朦胧的期待》《孩子的讲演》,吴组缃有《山洪》。

抗战时期的军旅小说要首推丘东平。

其前期的创作写国民党军队,有报告文学《第七连》《我们在那里打了败仗》,还有小说《一个连长的遭遇》,写一个抗战中涌现的新人反而被国民党枪决的故事。

后来其进入新四军,有《友军的营长》,还有没写完的《茅山下》。

其现实主义带有悲壮感,能正视生活的阴暗和苦难。

②讽刺小说由张天翼开启。

其主要原因在于国统区的种种乱象为小说提供了动力和题材典型。

他38年就写出了《华威先生》,讽刺官僚。

后来还有《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这三部一起被收入《速写三篇》,分别讽刺官僚、地主和旧式知识分子。

除此之外还有长篇讽刺童话《金鸭帝国》。

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小二黑小芹和二诸葛三仙姑的冲突是民主意识和封建意识的冲突和金旺兴旺的冲突是民主力量和乡村恶势力的冲突对这种种冲突的揭示反映了40年代抗日根据地农村中阶级斗争的新动向而小二黑和小芹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喜结良缘地痞流氓金旺兴旺在斗争大会上受到了应有的惩罚糊涂落后的家长备受嘲弄后也相继认输被迫进行自我改造二诸葛收起了自己的那一套阴阳八卦三仙姑则把30年来装神弄鬼的香案也悄悄地撤去了说明了作者对历史进步倾向的准确把握
师陀的系列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萧红的《呼兰河传》, 都从多角度对国民生活方式、生活情调的表现中,流露出了对处于 文化过渡时代国人所共有的爱恨交织的文化情结。 (四)、侧重于人生探索的小说。 这一类小说主要表现知识者对人生和生存意义的求索追寻,比较有 代表性的有:钱钟书的《围城》;路翎的《财主的儿女们》;巴金 的《寒夜》;李广田的《引力》;严文井的《一个人的烦恼》;夏 衍的《春寒》等,通过描写知识分子和人民的关系、中下层知识分 子的悲惨命运、抗战现实下知识青年的弱点和苦闷、以及知识青年 如何摆脱对政府抗日的幻想奔向新天地的历程。此外,一批女作家, 如张爱玲、苏青、梅娘的小说都是从女性的视角来探视女性人生, 是继庐隐、冯沅君、丁玲之后的又一代女性作家。
第四节 上海孤岛及沦陷区文艺思潮
一、上海孤岛 “上海孤岛”定义:所谓“孤岛”,指的就是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之后处 于被包围之中的上海租界。因为当时日本并未向英、法、美宣战,所以这些 租界就成为了日军侵略洪水之中的孤岛,当时有一部分留在上海租界这一类 似“孤岛”的特殊环境中的作家仍然坚持创作,并利用各种艺术形式配合抗 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直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太平 洋战争爆发,日本进驻租界为止。 孤岛文学中戏剧运动最活跃,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剧作,如于伶的《夜 上海》、《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李健吾的《草莽》以及他改编的 一些外国剧作,都代表了孤岛文学时期戏剧创作艺术的水准。 二、 沦陷区 “沦陷区”定义: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结束了上海孤岛文学的时代, 纳入了沦陷区文学的轨道,在此之前,已经有了1931年“九一八”之后的东 北沦陷区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的华北沦陷区文学,再加上台湾地 区文学、后来沦陷的南京、武汉、桂林、香港等地的文学,统称为“沦陷区 文学”。 沦陷区文学处于政治高压之下的"不自由"状态,所以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对乡土文学的倡导。 (二)对凡俗人生的发现和肯定。出现了“反英雄、反浪漫”的倾向。 (三)雅文学和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在对立中的接近趋向。 (四)由于一 些成名作家的流亡,新进作家得以出现。如华北沦陷区有梅娘、上海沦陷区

第三个十年文学概述

第三个十年文学概述

第三个十年文学概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文艺思潮、文化生态和社会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变革和创新创造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文学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的主要特点:一、文学思潮的多元化。

60年代初期,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要脱离封建主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文艺路线”,并号召用“新人、新事、新语言”创造新文学。

这使得中国文学在思潮上出现了“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

其中,代表性的思潮是“革命文学”、“反映时代”的文学、民间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

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兴起,针对传统文学的束缚,以及现实主义文学的铺陈、崩溃,强调个体意识,多元文化的呈现,导致在文学形式、内容、意义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二、文学中的思想与艺术的关系。

在这个时期,思想和艺术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中国文学争议的焦点。

是先有思想后有艺术?还是知行合一?这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内在问题。

文学与文艺思潮、哲学思潮的融合,可以在许多作品中看出来,如《蛇身》、《天罪》、《瘦骨嶙峋》等。

在这些作品中,作家将自我充分融入艺术中,并将现代主义的思想和艺术手法融合进去,突破了传统文学的限制,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

同时,也将自我满足带入文学作品中,成为文学的一种风格和特色。

三、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

这个时期,中国走过历史的大事,生产力的爆发,社会的变革、革命和后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重大的事件和变革,成为了创作家们的创作素材。

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和“四人帮”的出现和消亡,成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统一的历史版块。

它们既是历史的“遗产”,也是创作者当时的“生命”的记录,同时也影响了很多年后的社会和思想。

四、文学和社会生活的融合。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仅是在经济上的,也反映在文化上。

第三个十年文学概述

第三个十年文学概述
内容:
❖ 作家与艺术家的立场问题:要求“思想改造” 并与工农结合;
❖ 文艺与政治关系:文艺为政治服务 ; ❖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由于较多强调了服务政治,结果导致了 文学创作简单化、概念化 。
四、文学思潮、文学论争与胡风等的理论批评
❖ 国统区“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 解放区“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
一、战争制约下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1、概况 : ❖ 国统区文学 ❖ 解放区文学 ❖ 沦陷区文学 ❖ 孤岛文学
“国统区文学”代表“40年代文学”主潮。
2、国统区文学不同阶段的风貌。P255
(1)初期 基调:昂扬激愤 主题:爱国主义 缺失:文学多样性、个性化的部分丧失 (2)相持阶段 基调:沉郁苦闷 主题与题材:面对现实、 转向历史、面向自己 文学形式:长篇小说、多慕剧、长篇叙事诗抒情诗 (3)后期 基调:紧张、愤激、嘲谑、痛苦、希望、期待、焦躁 主题与题材: a、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现实政治的否定。 b、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和历史总结。
3、解放区文学 主要特点:P324 (1)文学服务于时代政治任务的功利性。 (2)作家心态的“工农兵”化:写对新社会新 制 度以及对人民群众斗争生活的赞美。 (3)艺术追求的乡村化:对文学民族化大众化 的自觉探索。形成一些新的文体,如新评书小说, 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文诗、新歌剧等。
缺失:文学发展的片面性
系的讨论,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批判 ❖ 国统区围绕《清明前后》《芳草天涯》引发
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等问题的论争; ❖ 现实主义与“主观”问题的论争。 ❖ 对“战国策”派的批判:P258
思考与练习: ❖ 简评解放区文学这一文学史现象。 ❖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意
义。
作业: ❖ 选一篇自己喜欢的现代小说写一份文学 评论,注意观点明确,关键句前置,注释 和参考资料书写形式正确。

中国近现代诗歌发展史

中国近现代诗歌发展史

诗歌发展史一、现代诗歌的概念(一)定义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又称新诗。

它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

(二)分期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7-1937)第三个十年(1937-1949)二、第一个十年的诗歌创作(一)尝试中的新诗胡适——“第一个白话诗人”胡适,原名嗣穈,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倡导白话、领导新文化运动。

《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二)开一派诗风的新诗创作郭沫若——白话诗歌的成熟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生于四川乐山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女神》——以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诗坛“胡适的时代”的结束,和真正的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

(三)湖畔诗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湖畔诗社,于192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歌合集,书名为《湖畔》和《春的歌集》。

诗作多为歌唱大自然的清新美丽和友情、爱情的纯真。

他们诗中的天真、直率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五四个性解放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

(四)小诗小诗创作兴盛于1922至1923年。

小诗是一种即兴式短诗,在日本短歌、俳句和泰戈尔《飞鸟集》影响下产生,一般以三五行为主,表现出对诗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内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我们熟悉的冰心的《繁星》和《春水》就是小诗的一种。

(五)提倡格律的新月派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新月派提出要写“中国的新诗”,指出把创作的重心从“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使新诗成为诗”;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出新诗格律化,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音节上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另外,他们还主张“理智节制情感”,所谓“理性”是指艺术上克制,并非一般所说的诗的哲理化,其目标是要纠正“五四”新诗中滥用的直抒胸臆和极端的感伤主义,转为将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追求诗的蕴藉含蓄和非个人化倾向。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

第三个十年的文学
❖ 1934年10月,他们离开青岛去上海。 1934年11月30 日,萧红、萧军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第一次会面。
❖ 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豫菜馆请客,特意将萧红、萧 军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 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 生一定的影响。不久,叶紫、萧红、萧军在鲁迅的支 持下结成“奴隶社”,并出版了“奴隶丛书”。
❖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 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 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 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 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 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 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 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 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 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 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 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 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 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呼兰河的女儿——萧红
“……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一 遇着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 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这批人马在 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 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 田娣。1935年在上海出版成名作《生死场》时,开 始用萧红作笔名,蜚声文坛。
❖ 唯一能给萧红的童年带来欢乐和幸福的人物, 就是她的祖父张维祯了。这位慈祥善良的祖 父影响了她的一生,关于她对祖父的回忆是 萧红日后所能得到片刻陶醉的主要源泉。
❖ 她以充满爱慕的笔调将这位老人写进了她的长篇纪 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中:
❖ 祖父不怎么会理财,一切家务都由祖母管理。祖 父只是自由自在的一天闲着;我想,幸好我长大 了,我三岁了,不然祖父该多寂寞。我会走了, 我会跑了。我走不动的时候,祖父就抱着我;我 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一天到晚,门里门外, 寸步不离,而祖父多半是在后花园里。于是我也 在后花园里。

第三个十年诗歌

第三个十年诗歌

第三个十年诗歌依然是两股潮流,写实主义和纯诗。

但是普遍水平都很高,已经很成熟了,不会有特别偏废瘸腿的样子。

前者的成熟代表是七月派诗人群,领导是胡风,后者则是中国新诗派。

还有解放区的歌谣型诗歌,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代表。

|受到政治影响的国统区激进诗歌一开始随着抗战的爆发,诗歌进入了同声歌唱的时代,有大量宣传性的诗歌,其代表是时代鼓手田间。

但是这波运动对于诗艺的方面有所忽略,于是在对其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出现了七月派的诗歌。

到了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汹涌澎湃的学潮又掀起了一波激进讽刺诗的浪潮。

①同声歌唱的时代抗战爆发以后,诗人不约而同在爱国激情的感染下,写起了战斗宣言式的诗歌,其情感总是昂扬乐观的,抒情方式多半是直抒胸臆式的呐喊,同时加入大量的议论陈词,忠实记录抗战初期的事件和民族情绪。

其又开始追求起诗歌的政治宣传作用,吸纳民间形式的尝试,诗朗诵运动(“让诗歌成为听觉艺术”)的尝试是其中比较极端的做法。

不过大部分都还是追求通俗化和散文化的诗体的,于是自由诗体在中国诗坛再次崛起,成为抗战时期诗歌形式的主流。

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是田间,其正是这样一个时代鼓手,其成名作是《给战斗者》。

其诗歌被称为鼓点式的诗歌,将铺垫和过渡加以省略,直接展示富有激情的特写画面,诗句精干短促,以反复出现来渲染感情,形成暴风雨般的感情和闪电般的节奏。

②对于艺术审美性的忽略之后逐渐引发诗歌评论界的思考,有力扬的《我们底收获和耕耘》,还有李广田的《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等文章,还有艾青《诗论》,朱自清《新诗杂话》,李广田《诗的艺术》、朱光潜《诗论》等成熟的诗评诗论著作问世,于是产生了现代诗学的雏形,等到卞之琳《十年诗草》出版,诗学的发展就激发了自觉创作的发展。

这时的诗人们又重新拾起了自己的创作个性,臧克家有《泥土的歌》,戴望舒有诗集《灾难的岁月》,其中《用我残损的手掌》被认为是他最成熟的作品。

王亚平有《火雾》而影响最大的诗派则是七月诗派。

第三个十年的小说

第三个十年的小说
胡风主持的《七月》和《希望》杂志,在抗战时期国统区进步文艺界很有影响。他们主张在现实主义旗帜下反映活的一代人的心理状态,作品充满生活的血肉感,和对于人的心灵的直视力量。
路翎
1923—1994,江苏南京人。
17岁便因小说知名,成为七月派的重要作家。1940年代先后写成代表作长篇《饥饿的郭素娥》和《财主底儿女们》,被誉为“在中国新现实主义文学中放射出的一道鲜明的光彩”。
讽刺和暴露小说是左翼作家针砭时弊的武器,然而如何使反面人物摆脱单纯的“丑恶”嘴脸,呈现出更为丰富的个性,是当时作家创作中的难题。沙汀讽刺小说的独创性,恰在于他对人物的尖锐讽刺中,饱含了喜剧性因素,使得他的讽刺在愤怒和轻松、可憎与可笑中取得微妙的平衡。
1940年,沙汀发表了代表作讽刺短篇《在其香居茶馆里》(方治国、邢幺吵吵)和长篇“三记”《淘金记》、《困兽记》、《还乡记》。
艾青诗歌有两个中心意象:土地和太阳。
一、“土地”意象中,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代表诗作:《我爱这土地》
二、“土地”意象中,凝聚着诗人对生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的关注和探索。
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
三、“太阳”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
赵树理
1906-1970,山西沁水县人。
从小深受民间文艺熏陶,1925年开始新诗和小说的创作,是抗日民族根据地和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在毛泽东《讲话》提出文艺“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精神感召下,赵树理立意创作新型“问题小说”,追求“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相继发表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李家庄的变迁》等小说。
第三个十年的诗歌

人生第三个十年生日感言

人生第三个十年生日感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已经走过了三十个春秋,迎来了人生的第三个十年。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想借此机会,对自己过去十年的成长和收获做一个总结,同时也对未来十年的生活充满期待。

回首过去,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十年的岁月,犹如一部精彩的电影,让我体验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此刻,我想对自己说一声:“感谢有你,我的第三个十年。

”首先,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是他们用无私的爱,为我撑起了一片蓝天。

在我人生的道路上,他们是我最坚实的后盾。

是他们的关爱,让我学会了坚强,让我在风雨中不断成长。

如今,我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但在我心中,永远都住着那个依赖父母的孩子。

其次,感谢老师的谆谆教诲。

是他们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在我遇到困难时,是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勇往直前。

如今,我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才。

这一切,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

再者,感谢朋友的陪伴。

在这十年的时光里,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是我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在我失意时给予我鼓励,在我成功时与我分享喜悦。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的生活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经历了许多人生的起伏。

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成功,也有失败。

这些经历,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成功并非永恒,失败也不是终结。

只有在不断尝试中,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十年前,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少年,对未来充满期待。

如今,我已经拥有了丰富的阅历,明白了人生的艰辛。

这十年,我学会了如何面对挫折,如何把握机遇。

在这期间,我取得了许多成就,也经历了不少磨难。

首先,在事业上,我不断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部门主管,我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勤奋和拼搏。

在未来的十年里,我将继续努力,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拼搏。

其次,在家庭方面,我收获了美满的婚姻和可爱的孩子。

感谢妻子对我的关爱和支持,让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将携手共度,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 3、作品: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白羽《十二金钱镖》 郑证因《鹰爪王》王度庐《卧虎藏龙》;秦瘦鸥《秋海棠》、 潘予且的“都市百记”系列,以及包天笑、徐卓呆、谭正壁 的创作等。
战争制约下 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分割并存
方的国统区,以重庆为首都; ❖ 2、解放区:西北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 ❖ 3、沦陷区:被日本占领的北方沦陷区,沿海和长江流域以
南京为伪都; ❖ 4、“孤岛”上海(1937-1941);
国统区
❖ 1、1937.7.7卢沟桥事变-1938.10武汉失守
堂》、曹禺《北京人》、路翎《财主底儿女们》、沙汀《困 兽记》、陈白尘《岁寒图》。
❖ 3、抗战后期:1944年,在国统区掀起了民主运动的热潮。
❖ 讽刺喜剧:丁西林《三块钱国币》陈白尘《乱世男女》《结 婚进行曲》《升官图》吴祖光《捉鬼传》;钱钟书《围城》 张恨水《八十一梦》袁水拍《马凡陀山歌》。
解放区
❖ 1、解放区实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红色政权”,废除封建 土地制度,摧毁地主阶级统治。
❖ 2、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3、创作主题多是对新社会制度的赞美以及对人民群众斗争
生活的热情描绘,工农兵成为重点表现对象,翻身解放的新 人成为文学的主角。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阮章竞的《漳河水》、 ❖ 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丁毅《白毛女》。
❖ 抗战初期,文学基调为昂扬激奋的英雄主义。
❖ 1938.3.27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在武汉成立。 会刊是《抗战文艺》。口号是“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 2、1938.10武汉失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 文体: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与抒情诗 ❖ 郭沫若的《屈原》、萧红的《呼兰河传》、老舍《四世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风前,延安文艺界曾经出现过一股革命现实 主义的思潮
周扬、丁玲、艾青、王实味
文艺论争被政治斗争粗暴地取代
无端上纲上线以及以不适当的组织措施解决思 想理论问题的偏误,对后来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3、关于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焦点人物胡风 4、胡风的理论: “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或能动的“反映论”,
二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上的讲话》
1、《讲话》的文学史地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2、《讲话》 (1)内容:核心命题“为群众”以及“如何为群
众”,具体落实在“工农兵方向”上。 (2)“如何为群众”三个方面: 一是作家与艺术家 “思想改造” 其二,强调文艺从属于政治,为政治服务 其三是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3、评价: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重要作用;对马克思
(2)解放区文艺运动的情况:
题材、主题、人物描写等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以 往新文学的特点。
A.许多文艺性社团、文艺刊物纷纷创办 B.工农兵成为表现的重点对象,翻身解放的
“新人”成为文学的主角。
3、沦陷区:“孤岛文学” (1)从个体的战争体验出发 张爱玲为代表,形成新的美学风格 (2)雅文学与俗文学趋近
(3)解放战争时期: 讽刺为主调 对黑暗诅咒、嘲谑,对光明的期待与焦躁
《八十一梦》(张恨水)、《选灾》(沙汀)、 诗歌《马梵陀山歌》(袁水拍)
(4)文学流派: “七月派”(以路翎为代表的小说家) “九叶集”诗人
2、解放区: 创作基调:明朗朴素
(1)基本情况: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的抗日 根据地实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红色政权
艺形式活跃
(2)战争相持阶段: 现实中的黑暗、民族生活的底蕴
揭露与批判现实,追求史诗格调,风格趋向凝 重博大
一方面探讨民族命运 :萧红《呼兰河传》、 老舍《四世同堂》、曹禺的《北京人》、《家》
另一方面面向个体,主体意识强化,风格多样 化,恢复和强化了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财 主的儿女们》(路翎)、《困兽记》(沙汀)
主义文论的发展;不宜在其他历史条件下任意引申
三、文学思潮、论争与胡风等的 理论批评
1、1940年以后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 的论争
焦点在于: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一方以向林冰为代表,比较重视民间旧形式 另一方完全否定民间形式有可以批判继承的合
理成分
2、1942年延安整风时期关于“文艺与政治”、 “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的讨论 ,以及由此引 发对王实味文艺观点的批判
核心命题是“主观战斗精神”
一是“到处都有生活”说,即主张题材自由; 二是“精神奴役创伤”说;
三是“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
第三编 第三个(三)
一、不同地域的文学分割
“分割并存”——本时期文学潮流的总体概括 国统区、沦陷区和解放区文学 1、国统区: (1)抗战初期:昂扬的英雄主义,“救亡” 群众性、小型化的创作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体裁:报告文学、通讯;诗歌广场化;大众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