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一组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区存在的问题。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展示了什么现象吗?这些现象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3.引导:通过图片和学生的回答,引出荒漠化问题,强调荒漠化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危害。
5.结合所学知识,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a.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b.荒漠化防治中,政府、企业和个人分别应承担哪些责任?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字数不少于500字。
4.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树立绿色发展理念。
本章节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荒漠化问题,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4.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荒漠化的防治,了解其成因、影响以及我国在防治荒漠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介绍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政策。
2.讲解方法:采用图文并茂、实例分析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荒漠化相关知识。
3.教学重点:强调荒漠化的成因和影响,以及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政策和技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施。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掌握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政策。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荒漠化问题,提高地理信息处理能力。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第 1课时【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剖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认识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建立防治荒漠化的观点,逐渐成立正确的环境观。
4.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教材剖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地区生态建设为主线侧重指引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连续发展的观点,并倡议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建立防治荒漠化的观点,逐渐成立正确的环境观。
4.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剖析问题和图表对照方法。
2.试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育学生尊敬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加强科学的人地观点。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课要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由和人为原由。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举措和问题。
3.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教课难点】建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剖析方法和思路,累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徙运用。
【教课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 2 课时【教课过程】(新课引入)优秀的生态环境是地区可连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地区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地区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地区可连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域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事例,商讨在不一样的地区怎样进行不一样的生态环境建设。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让学生了解当地荒漠化现状,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3.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所在地区的荒漠化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绘制相关图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分析任务,并撰写一份300字的分析报告。
3.设计一份关于荒漠化防治的问卷调查,包括至少10个问题,旨在了解人们对荒漠化问题的认知程度及防治措施的接受程度。完成后,请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收集问卷数据,并整理成一份500字的分析报告。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特点,并重点讲解我国荒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
2.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演示荒漠化数据的分析过程,让Leabharlann 生了解GIS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
3.结合教材,详细讲解荒漠化治理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启示,为学生提供实践借鉴。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3.案例分析,实践应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化治理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治理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地荒漠化防治提出建议。
4.实践活动,提高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课堂讨论、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践行绿色生活,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力量。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展示荒漠化的现状、防治措施及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b.请列举三种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并分析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c.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可以为防治荒漠化做些什么?
2.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防治荒漠化的成功案例,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案例背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果及启示。要求:图文并茂,字数600字左右。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要求: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字数800字左右,内容包括:GIS软件操作步骤、数据分析、防治建议。
4.阐述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荒漠化研究中的应用,为学生后续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b.荒漠化对当地环境、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
c.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优缺点是什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概念及影响。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荒漠化的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教案3
高中地理人教版 必修3 第2章第1节 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承转)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今天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谈谈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及类型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表现)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实质——土地退化①土地沙漠化:指单纯风力作用下的沙质荒漠化。
主要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为活动和干旱的影响,导致原有土地逐渐演化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②石质荒漠化:在我国的石质山地,由于山体坡地被开垦或植被遭受到严重破坏,坡地的水土物质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性状全面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 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改变,最终形成裸岩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形成类似于荒漠的景观,如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表现尤为明显。
③土地次生盐渍化a.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导致盐分在地表累积;b.引水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向上扩散,造成土地盐分集聚所形成的现象。
C. 土地次生盐渍化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结合GIS等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自参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通过学习荒漠化防治的实例,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为保护家乡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学生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解有待提高,教学中需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4.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较强,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存在差异,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堂练习题,尤其是分析题和讨论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2.撰写小论文: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防治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6.创意设计:设计一项针对荒漠化防治的公益活动,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具体方案等,要求具有可行性。
7.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共同探讨荒漠化防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对待本次作业,按时完成,并在下次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以期提高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4.实践操作:运用GIS等技术手段,分析荒漠化发展趋势,让学生亲自参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与途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案例分析等方法,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分析荒漠化发展的原因、趋势和影响,提高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2.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问题意识。
3.创设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4.开展GIS技术培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GIS分析荒漠化的方法。
5.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问题,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6.结合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1.荒漠化是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2.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防治荒漠化。
3.荒漠化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荒漠化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荒漠化相关知识,提高环保意识,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1.荒漠化给我国西北地区带来了哪些影响?
2.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在现实中是如何应用的?
3.你认为还有哪些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方法?为什么?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2.1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保的责任感。此外,还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保的责任感。此外,还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前后对比图片,引发学生直观感受。
2.播放荒漠化相关视频资料,增加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3.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一个实际背景,创设荒漠化防治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4.设计虚拟现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荒漠化带来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提出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等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4.小组代表进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总结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梳理知识体系。
3.教师总结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及我国荒漠化防治措施,强调重点。
4.强调学生关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小结
2.1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章节。荒漠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我国,荒漠化问题尤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土地退化、水资源枯竭、植被破坏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荒漠化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分析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存在的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了解人们在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的过程中采取主要措施。
学生学习中要知道联系该地区的特征、当地人类活动清楚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防治的经验和措施。
本课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简单易懂,在授课中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进行部分讲解,在课前准备指导中和具体授课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的基本特点,并对教师职业进行初步实践。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活动为教学主要线索,学习汇总中要读图、看好地图、看图,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获取知识,共同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地理现象事物之间的存在联系,建立起来科学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合理开发导致的危害及对应的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例子分析联系实际,注重总结方法并掌握好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平衡关系,总结中联系好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前准备】教学进行多阶段的内容分解,并将学生按照规定的内容分解情况进行分组。
教师给出不同的方向学生按组进行备课。
教师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随时跟踪指导。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利用图片,通过教师的亲身经历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1、荒漠化的概念学生:(展示对比图片)正如刚才老师所说的,荒漠化看上去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他已经切实的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原来的操场就是明显的荒漠化景观。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以要想实现荒漠化的防治,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荒漠化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荒漠化。
板书:荒漠化的概念、分布及其成因学生: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然后去好好理解内容,运用一些词语来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多媒体图片展示: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原因、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沙漠化过程)其他小组学生找代表进行发言,老师和学生对发言内容进行点评: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实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再加上人类活动共同导致表现——土地的沙漠化、次生的盐渍化和石质的荒漠化学生:请大家来仔细观看世界的荒漠化图,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全球四大沙尘暴常发区,它们分别是:澳大利亚西部地区、北美洲的美国、中亚地区以及包括中部非洲和西亚的伊朗伊拉克一带在内的中东地区。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课程教学设计
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2.1.2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说教材本节内容是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是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回题。
关于荒漠化的防治,教材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全面介绍了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重点强调了有效措施是恢夏自然植被。
通过“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建没等工程,荒漠化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恢复西北地区的生环境还任重而道远,目前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二、学科素养1.人地协调观:通过本节课,让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是荒漠化防治的根本,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综合思维:从地理环境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的分析与认识地理环境,认识荒漠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区域认知:由西北地区荒漠化扩展到全国不同类型的荒漠化,有助于学生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为例,培养学生考察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防治的对策与措施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国家政策的了解,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可行性措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环境观。
2.使学生认识到人地协调是治理环境的关键,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观四、说重难点1..分析并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区域的荒漠化成因及解决措施。
.分析荒漠化防治的对策:掌握了荒漠化的形成因素以后,对应着形成因素,逐一分析治理措施,这里学生比较容易答出的是人类活动引起的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关于其他的措施大概只能答出植树造林之类的,这里要添加课本案例沙障,并且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里植树造林不适用了。
最后课件展示相应习题,分析不同区域荒漠化的成因以及治理的措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五、说考点高考主要考察不同地区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六、说教法学法教法:充分利用探究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归纳结论,验证答案。
人教版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 课时武鸣高中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3(必修)》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本章节的核心是阐明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课标要求“以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就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荒漠化,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我国西北地区,通过相应的图文资料主要分析了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及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首先从“自然环境差异性”的角度特别突显了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同时也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的角度阐述这一地理特征是区内各地理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并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
最后,针对问题原因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并了解该问题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危害和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二、学生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已学过西北地区,基本了解了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立足于这个基础,学生能更好的进一步学习本节课知识,也保留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荒漠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学生往往会望文生义,误将荒漠化和沙漠化、荒漠、沙漠等概念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强调,可通过比较法让学生区分清楚。
此外,学生对荒漠化的形成因素和危害了解甚少,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时可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其有个形象感知。
从整体上来说,本节课的难度适中,而对于本节课的难点:荒漠化的成因,学生学习的困难较大,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地理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其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如荒漠化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从课标要求来看,就是要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并了解该问题危害和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目的: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及其表现2.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推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荒漠化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演绎、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3.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4.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及其主要表现。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课本插图等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荒漠化景观,在情景导入的同时,直观地理解荒漠化的含义、表现、类型。
2.讲解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发展的保证.本章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换荒漠化的防治、亚马孙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探讨在不同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讲授新课】:本节课就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板书]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的概况[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6页第一自然段,学生找出以下有关荒漠化的:含义、成因、表现及现状。
[讲解]:1. 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板书】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承转)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今天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谈谈荒漠化的防治。
【板书】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板书】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2.荒漠化 1.概念:发生在 干旱半干旱 地区及一些 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
2.影响因素: 气候变异 等自然因素与 人类过度 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 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 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 继续发展 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的产物。
3.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关爱,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2.增强学生对国家荒漠化防治政策的认同,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的决心。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内容:
-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影响的掌握程度;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理解;
-问答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业量适中,确保学生能在课后充分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互相讨论,提高作业质量。
3.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4.对于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态度,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1.利用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荒漠化问题。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的决心。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及影响: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优秀教学案例
1.介绍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沙化土地治理与生态恢复工程”为例,讲解我国政府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3.通过讲解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学生小组讨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通过分析宁夏回族自治区“沙化土地治理与生态恢复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政策措施及成效。
3.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分析荒漠化对环境、经济、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如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2.让学生从自身做起,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反思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鼓励学生发现不足、不断进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防治的文章,可以是案例分析、心得体会或建议献策。
2.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运用所学知识,关注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提醒学生按时提交作业,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给予反馈意见。
五、案例亮点
1.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本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治理为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应用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荒漠化防治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完成案例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内容紧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原因和危害,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法。
2.能够分析荒漠化问题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案例亮点
1.现实意义:本节课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节课不仅传授了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还设计了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人教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 教案设计
阅读教材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
学生合作探究精神的养成。
整理归纳教材文字,形成知识网络框架。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西北地区为例
西北地区位置
干旱气候
地形
植被
水文
矿产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课题
荒漠化的防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荒漠化的含义,பைடு நூலகம்意区分荒漠化的三种表现。
过程与方法:会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不同人为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并掌握荒漠化防
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重点
会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理解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不同人为原因。
小结
习题练习
学生进行讨论和发言。
学生阅读教材P16第一段。看书思考并回答问题。
直观感受并理解。
学生讨论并思考判断说法是否正确?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教师点拨。
读图归纳并整理作答。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16-17,整理并归纳问题的答题思路。
易错误区分析,分组讨论并完成作答。
从图中提取关键词,结合教材P17正文,找出并标划正确答案。
探究问题一
1、沙漠化就是荒漠化?
2、荒漠和荒漠化是一回事?
3、荒漠化就是荒漠扩张的过程?
4、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只表现为土地沙漠化?
展示世界荒漠化的现状图
读图找出中国荒漠化的突出地处?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地理位置
2、地形
3、气候
4、植被
5、水文
6、矿产资源
小结
探究问题二、西北绿洲地区的人们不盼阴天盼晴天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图像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理解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基本情况。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荒漠化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通过视频、图片等教学素材,展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防治措施的认识。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地区的自然环境,了解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者、科普宣传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6.加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询问学生对荒漠化的了解,如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影响等,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完整word版)荒漠化防治教学设计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
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本章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为此,教材就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选择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
本节《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的第一个案例,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区域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探讨三大问题: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生态环境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本节教材的知识结构如下: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初中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所了解,学习兴趣较大,但学生容易混淆荒漠与荒漠化、沙漠与沙漠化的概念.学生缺少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因此给学生的分析造成一定的困难。
从整体上看,本节课学习难度适中。
三、设计思想荒漠化概念形成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为因素1、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作为讨论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以其他案例作为拓展案例,意在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案例所习得的方法与知识进行迁移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教案第___2_课时__6__月__10__日
典高
型考
例链
题接
2018年全国二卷,9-11题
此题以汾河流域降水后的水文特征变化为载体,主要考察植被对径流量含沙量变化的影响。
课堂小结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人类要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
应把环境保护放到首位,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发展,对于荒漠化要防治结合,但关键在于防。
作业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试题小篇
教学反思(成功、不足、改进之处)板书设计
一、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和原则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治理重点
4.治理措施
人口激增-----------控制人口增长
过度樵采---------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
过度放牧---------调节农林牧用地
过度农垦---------之间的关系
用水不当----------合理利用水资源
另外还可以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
体系
5.我国的治理措施和经验
(1)措施: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
流域综合治理等(2)治理荒漠化的典例——沙
坡头草方格沙障(3)我国政府对西北地区的生
态建没和荒漠化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