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可能随食品进入人体的有毒物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预防方法: 主要是用水浸泡; 加热可灭活糖苷酶,但高温后的木薯
粉对人和动物仍有不同程度的毒性。
2、生物碱糖苷
❖ 生物碱是一种含氮有机物,已知有2000多种。如,龙葵 碱、秋水仙碱、吡咯烷碱、毒扁豆碱等。
❖ 分布: 广泛存在于马铃薯、西红柿、茄子等茄科植物 ❖ 龙葵碱毒性: 主要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引起中毒
❖毒性、性质: 微溶于水,易溶于油脂和一些有机溶剂;耐高温
(280℃裂解);在碱性条件和紫外线照射下容易降解。 具有强急性毒性和致癌性。B1对雏鸭经口LD50为
12ug/只;1天小鼠1.0mg/Kg; 21天小鼠5.5mg/Kg; 成人 2~6mg可发生急性中毒甚至死亡,LD50 为10mg/Kg。
3、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4、消化酶抑制剂
三、食物中的真菌毒素
1、蘑菇毒素:
2、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相近的物质,在紫外光
下可发出蓝或绿色荧光。分为B1、B2、G1、G2、M1、 M2等, B1 毒性最强。
❖ 分布: 高温高湿的环境可造成多种谷物的污染,如 花生、大米、玉米、小麦、大麦、棉籽;以花生和玉米 最为严重。
❖ 雪卡鱼在外观上鱼无毒鱼无法区别,且加热、冷冻均不 能破坏其毒性。
3)鱼卵和鱼胆中毒
❖ 鱼卵毒素为一类毒性球蛋白,具有较强的耐热性, 100℃,30 min 可破坏其部分毒性,120 ℃ ,30 min 消失。
❖ 症状:恶心、呕吐、腹泻和肝脏损伤,严重者可见吞咽 困难、全身抽搐、休克等
❖ 产生鱼卵毒素的鱼我国有10多种,常见有淡水石斑鱼、 鳇鱼、鲶鱼等。
1、食品中PAHs来源
1)大气中污染的PAHs可以直接落在蔬菜、水果、谷物、露 天存放的粮食中
2)植物可从污染的土壤和水中吸收 3)水中的污染还可通过藻类、甲壳类软体动物、鱼类等组
成的食物链向人体转移 4)农民在沥青路面上晒粮食可造成PAHs的直接污染
2、毒性
人们最关注的主要是其致癌性。 ❖ 1775年,英国医生波特就发现烟囱清扫工阴囊癌的发病
在Ames试验和仓鼠体外细胞转化试验表现为强致 突变性,对大鼠和人均有强致畸性。
急性中毒主要症状:呕吐、厌食、发热、黄疸和 腹水等肝炎症状。
❖食品中限量:
FAO/WHO:玉米、花生,15ug/Kg;牛奶,0.5 ug/Kg ;动物性原料,100 ug/Kg ;其它多数,20 ug/Kg。
我国:玉米、花生及其制品,20ug/Kg;大米、食 用油(花生油除外),10 ug/Kg ;其它粮食,豆类、发 酵食品、酱油、醋等,5 ug/Kg ;婴儿代乳品,0 ug/Kg
第十一章 可能随食品进 入人体的有毒物质
❖食品中的生物毒素 ❖食品中的工业污染物和农药残毒 ❖食品加工过程添加和形成的毒素
第一节 食品中的生物毒素
一、 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1、动物肝脏中的毒素
1)胆酸 牛磺胆酸 >脱ຫໍສະໝຸດ Baidu胆酸 >胆酸
毒性: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 人类肠道上皮细胞癌(结肠、直肠癌)起促进作用
❖ 分布: 生氰糖苷主要存在于木薯、杏仁、琵琶、和豆 类。
❖ 毒性: 急性毒性,症状:心智紊乱、肌肉麻痹、呼 吸窘迫 慢性毒性:热带神经共济失调症,热带性弱视
❖ 中毒处理: 氰化物中毒时,首先口服亚硝酸盐或亚硝酸酯,使病
人血红蛋白(Fe2+)转化为高铁血红蛋白(Fe3+),后 者可将氰化无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脱离出来,使细胞继 续呼吸;然后口服硫代硫酸盐等解毒剂,使之形成硫氰 化物随尿排出。
2)雪卡鱼中毒
❖ 雪卡鱼泛指热带、亚热带海域珊瑚礁周围,因食用有毒 藻类而被毒化的鱼类的总称。共有400多种,实际含毒 的约10多种。
❖ 毒作用:主要影响人类的胃肠道和神经系统,与有机磷 中毒有些相似。现已分离出4中毒素,但结构还不清楚
❖ 症状:有些感到唇、舌、喉的刺痛,接着麻木;有些人 首先恶心,接着是口干、腹痉挛、腹泻、头痛、虚脱、 寒颤;口腔有金属味,接触冷水如触电等
❖ 鱼胆毒素主要为细胞毒和神经毒,可引起胃肠剧烈反应, 肝肾损伤和神经系统异常。胆汁含毒素的鱼类主要有: 草鱼、鲢鱼、鲤鱼、青鱼等淡水鱼。
3、河豚毒素
❖ 主要存在于河豚鱼,我国有七、八十种。 ❖ 毒素浓度:卵巢>鱼卵 > 肝 >肾 >眼睛>皮肤,肌
肉、血液含量较少。但死亡的河豚毒素很容易侵染到肌 肉 ❖ 毒性:为氰化钠的1000倍,且对热稳定;100 ℃,24hh 或120 ℃,20-60 min 才可完全破坏。主要表现为神经 毒,对细胞膜的钠离子通道有专一性,阻断神经信号的 传导,使呼吸抑制。 ❖ 小鼠经口LD50为8.7 ug/Kg,人经口最小致死量40 ug/Kg
4、贝类毒素
主要是贝类通过食物链摄取有毒藻类形成。贝类自 身并不产毒。这些有毒藻类(甲藻、原膝沟藻、涡鞭毛 藻)主要感染牡蛎、蛤、油蛤、扇贝等。
贝类毒素主要包括:麻痹性和腹泻性毒素。 赤潮是引起贝类毒素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
1、生氰糖苷
❖ 代谢: 是由氰醇衍生物的羟基和D-葡萄糖缩合成的 糖苷。该物质水解生成高毒的氰氢酸,CN- 主要转化产 物是硫氰氢酸盐;另外可与半胱氨酸反应生成噻唑类化 合物并随尿派出。
率与他们接触的煤焦油有关。 ❖ 1932年,最重要的多环芳烃——苯并荜从煤焦油和矿物
❖脱毒方法:
▪ 控制粮食的含水量,防止发霉 ▪ 热处理。烘烤半小时,花生中B1可减少80%,使热 处理更有效。 ▪ 有机溶剂萃取 ▪ 通过化学品降解
第二节 食品中的工业污染物和农药残毒
一、 多环芳烃 (PAHs)
是煤、石油、木材、烟草、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有机物 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挥发性碳氢化合物。迄今发现200多种。
2)维生素A 摄入量过大可引起视力模糊、失明;损害肝脏,眩晕、 困倦、恶心、皮肤红斑、脱皮等。
2、海洋鱼类毒素 1)鲭鱼中毒
❖ 主要包括青花鱼、金枪鱼、蓝鱼、飞鱼等。 ❖ 引起中毒原因:主要是比其他动物组织更易腐败,变质
后产生组胺 ❖ 症状:主要是人体对组安的反应。表现为,呼吸急促、
疼痛、恶心、呕吐、腹泻,经常伴随头痛、刺痛,皮肤 发红和荨麻疹 ❖ 我国和日本规定组胺在食品中的最大允许含量为 100mg/100g,而其在鱼中的浓度达500mg/100g不会出现 异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